纪录片:中国怎么愚弄世界的

查看: 21589|回复: 21
如何看待BBC纪录片《中国如何愚弄世界》?附视频
登陆参与交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导读:近期网友的关注热点,就是“团支书被学习委员告状:抄袭作业影响了全班学习积极性”。起因为英国BBC电视台推出中国纪录片&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中国如何愚弄了世界),再次对中国经济唱衰,预测中国即将崩溃。
上集有中文字幕
4.jpg (40.52 KB, 下载次数: 251)
17:08 上传
2.jpg (63.83 KB, 下载次数: 252)
17:08 上传
3.jpg (96.47 KB, 下载次数: 222)
17:08 上传
近日,BBC推出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再次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崩溃,引发读者热议。观察者网就此专访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美哥伦比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担任博导及高级研究员的陈平教授,就其数十年在海外生活的经验以及对中西之间的观察做出评论。陈平教授早年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戈金。
观察者网:BBC近日推出了新拍摄的纪录片,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如何愚弄世界》,里面主要是谈到自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这几年一直还保持旺盛增长,主要原因就是靠银行驱动的大批的贷款来通过基础建设类似的方式,从而还出现了很多的影子银行,导致经济蓬勃发展的假象,当时拍摄者主要考察了武汉,看到大批房产或者基建,最后得出结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式。同时他也采访到了美国前任财政部长等这些人,得到了佐证。
同时也有西方媒体反唇相讥,说西方媒体愚弄了世界,BBC讲的是假象,这个假象恰恰迎合了中国希望西方看到的中国,希望不要把中国当做一个真正的对手。
1.用资本主义思维来评判社会主义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
2.他们至今连GCD如何打跑老蒋的根本原因都没弄明白,这是西方预测中国改革的言论屡屡失败的源因。
3.中国有很多问题,但处于发展的阶段的最大好处,就是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都有可能在前进过程中被消灭。
本话题大部分语段均为转载。
中国在用社会主义走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 说的是非常正确的 也许离毛主席提的社会主义渐行渐远&
看到这两家之间的对峙,我想提的问题就是:第一,您怎样评价BBC这个纪录片,从它的技术层面还有它的问题层面;第二就是西方的言论焦灼意味着什么,您对此有何分析?
陈平:这个问题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第一个是最近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的舆论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反思,这个反思是什么呢,认为西方上当了,怎么上当呢,在过去的30年里,西方以为可以把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为此轻视了中国的竞争潜力。西方在向中国转移了大量的技术和实体经济以后发现,中国经济的实体能力实际上超过了西方,成为西方的最大竞争者和挑战者,但是西方目前想要扭转这个格局已经来不及了。西方的精英确实开始后悔他们的中国战略,但是他们没有想清楚,其原因不是中国成功地愚弄西方,而是西方素来自大,低估中国。在中国开始对西方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西方主流和中国的多数理论家都认为,中国只要开放,结果就会和苏联东欧一样,全盘瓦解;至少是中国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接受西方的体制,变成拉丁美洲一样的依赖经济。你要明白,包括中国和西方的主流学者都是这样认为的。唯一的例外是邓小平。
我记得特别清楚,中国加入WTO之前,我问过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如何预测加入WTO 的前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无论左中右都说咱们对西方的让步太大了,中国当时是开放一个领域,就沦陷一个领域,例如家电和百货。所以当时西方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都预言,三个领域中国会全盘皆输,第一是汽车,第二是金融,第三是农业,这三个都输了中国怎么可能立国呢?但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不但中国没有瓦解,反而中国的出口大大增加,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金融比美欧日还稳定,农业比日本还能独立自主。所以西方媒体才会有一个错误的反思,认为中国的领导人比诸葛亮还能神算,先是编造了一个中国不会赢的理论,然后让西方放心大胆的占领中国市场,结果呢是把自己掏空了。他们多数人不承认自己的西方中心论有问题。
我的观察很简单。第一,中国领导人和知识分子从上到下,在30年前甚至现在,都没有几个人敢想象中国有可能超越西方主导世界秩序。这样的雄心彼得大帝有,毛泽东有,邓小平可能有,我相信习主席私下会有但是不公开说,但是多数中国精英是没有的。所以认为中国有这么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集团去愚弄世界,这是过分高估了中国领导层的眼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西方舆论有没有愚弄世界,我认为西方媒体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愚弄世界,但是西方的利益是分裂的。在苏联瓦解以后,西方的主流媒体非常希望唱衰中国,然后证明历史终结论,西方价值观普遍胜利了,资本主义不但要征服中国,也要征服拉丁美洲、阿拉伯和全世界,所以西方主流媒体唱衰中国,是他们几十年以来不变的方针。但是我注意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在西方呆了30多年,发现金融媒体和主流媒体的调子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金融界明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市场。金融是要赚钱的,如果英美的金融媒体把中国唱衰,把在中国投资的机会让给日韩,金融(媒体)就会丢掉市场。所以,为了金融资本的利益,金融媒体也必须为外资进入中国引路。所以我就发现,西方金融媒体也是双轨制。你看《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一定是装模作样地在头版头条唱衰中国,表示自己的政治立场“正确”,然后又在第二第三条详细报道中国的投资前景,使西方最有战略眼光的投资家,包括沃伦巴菲特,乔治∠坽斯,还有其他的人,都大笔投资中国的战略产业,包括国有大企业,也包括新兴企业。所以,西方媒体,说一套,做一套。判断世界格局的变化,别只看媒体说什么,更要注意大资本干什么。资本家不做赔钱的买卖。中国只要坚定改革发展不动摇,成功之后,不怕西方资本不来入伙。
就此而言,中国领导和民众必须明白,西方媒体是为利益集团服务,不是客观中性甚至先进的。西方媒体愚弄听众,我认为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捍卫西方的主流价值,让各国心甘情愿听从西方的指挥棒。第二是西方资本的投机战略。你要明白国际金融市场是西方的跨国银行操纵的,我今天不举具体企业的名字,但我观察过中国在香港的红筹股市场,美国某个大投行先报道一个新闻,说中国经济前景非常悲观,举例的材料看起来都是有依据的,然后香港股市大跌,大跌以后西方投行进来抄底。抄底以后投行分析师再发一条新闻,说中国的改革前景有望,然后港股应声暴涨,西方投行借机卖出大赚一笔。西方投行与西方媒体联手可以轻易影响香港股市的一涨一跌,西方投行在香港股市上一个月能赚到的钱,比在美国全年可能还要多。操纵舆论和操纵股市,在西方是非法的,但在中国,主流媒体还纷纷邀请西方投行经济学家在电视上对中国经济政策评头评足,这在美国也是不允许的,因为投行分析师不是客观中性的。在这方面西方主流媒体的经验要比中国成熟的多,倒是中国的媒体监管部门应该向西方的同行学习学习,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为什么西方从主流经济学家到主流媒体都对中国经济成长的大势误判?道理很简单,因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对中国前景做出预报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对事实进行具体分析,双方力量消长,要知己知彼,不光要知道自己的长处,还要知道对方的短处,这很难。但还有另外一种判断方式,就是拍脑袋。多数人是凭自己过去的经验,过去的信仰直觉来判断,他们总是以为西方走过的道路是最好的,其他国家只要跟西方不一样肯定是输的。
然而中国领导人从建国开始就非常明白,中国如果不走和西方不同的道路是没有胜利的可能的。道理很简单,主要有两条:
第一点,中国人多资源少,西方人少但控制了世界上的大部分资源。中国即使想走西方的高消费的道路,就必须要控制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你就得像德国日本一样发动侵略战争。中国现在是和平崛起,不想走这这条路。这是第一条。
第二点,中国从新中国建国时间起,西方就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也包括市场封锁,所以“自由市场”的神话对中国从来就不成立。即使中国加入WTO已经十来年的今天,中国真正需要的高科技,西方仍然对中国是禁止出口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投资在基础工业,要靠西方的办法,用股票市场融资来进行经济建设,你根本不可能有赶上西方国家的希望。即使德国、日本战后的发展也是走着和英美不同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后来的创业者不可能有大的资本、大的信用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只能依靠国家的政策引导,利用老百姓的储蓄,以银行资助为主,资本市场为辅,造成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这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创造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国即使在局部地区存在产能过剩,也可以靠打开国内外的新市场来化解,因为产能绝不是西方投机资本造成的资产泡沫,是有实体经济的基础的。
第四条,中国经济的改革还有很大空间。如果中国外贸想向全世界扩张,企业单靠银行贷款也有问题。因为中国的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也会注重短期利润,避免长远投资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政府引导,综合资本市场,民间储蓄和银行的力量来打造中国长期的发展基金,我认为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的史正富教授有很好的建议,写在他的新书《超常增长》里,你们可以读他的书,我就不用再讨论了。
最后,我们要警惕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意的副作用。虽然我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但如果中国的领导和老百姓信以为真,恰恰会有另一个危险,就是重复苏联瓦解的危险,我把它叫做自废武功。如果解放军仗打赢了,但是没有按照西方军官学校里的教育来打,国军抱怨说解放军的打法不正规,要求改变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来打。你说这样的军队还有胜利的可能吗?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赢了,但是舆论上没有赢,还是西方世界观主导中国媒体和学术界。所以我们当前的重大任务应该是自主总结中国发展的经验,而不是用西方过时的经验来否定中国已经成功的经验,当然我们还要创造新的经验来应付中国未来的挑战。
简而言之,我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愚弄世界舆论,我认为中国并没有愚弄世界,反而是西方舆论企图愚弄世界,结果却是愚弄了自己,这是他们西方中心论者的悲哀。但是他们目前也不会改。西方媒体要改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世界格局的逆转连普通人也看到了,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学者的反省是在几百年之后!
你的第二个问题比较好答:西方媒体的焦虑,原因在西方媒体的多数人已经感到西方走下坡路,中国走上坡路,所以焦虑。但是他们还抱有希望:希望西方再出奇迹,起死回生,希望中国自废武功,误打误撞。所以,西方媒体的焦虑,正是中国年轻人的机会。中国能否坚持自己成功的道路,要看年青一代了。
先来分析下这个片子的逻辑,这个片子逻辑如下:1、08危机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实施了四万亿计划,这个计划通过银行信贷扩张(以及伴生的影子银行体系)实现。2.信贷大多落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所谓决定国民经济命脉的国企手中。3.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没跟上。4.这导致了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和权力寻租式的腐败,以及房地产价格的飙升,更为关键的是政府债务已经超出其承受能力,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坏账,进而引发金融崩溃。4.中国的中央和地方诸侯式的关系导致了中央的政令有可能不能在地方贯彻,即中央想刹车有可能刹不住。5.中国经济好的时候可能对西方国家有好有坏,但经济不好了对谁都不好。
我认为以上逻辑还是成立的,也不是危言耸听,现在重要的是需要警惕舞曲啥时候放完,以及给自己穿上裤衩。。多说两句,鄙人目前所在的金融机构算个影子银行,本机构的资金流向基本都是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且大多无实质性抵押品,要是一出事,后果真的不敢想。中国经济没有奔溃过,但不代表中国经济不会奔溃,想想塔勒布所谓的“火鸡曲线”。美国次贷危机其实06.07年就爆出来了,仍旧是刹不住车啊。。
个人观点是纪录片里的中国问题是实际存在的,也确实值得重视,但是关键问题这和愚弄八竿子打不着吧。来中国捞金的洋机构洋企业有哪个不知道这些这问题的存在?中国的各项经济数据虽说可能有水分但是可靠度上还是大致说得过去的,而且中外各种分析机构早就通过其他数据比如什么克强指数交叉类比努力还原了,在这种被扒了又扒的情况下,你觉得一个纪录片还能讲出什么新花样来?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确实没什么新意全是老调重弹:投资过度,经济结构扭曲,地方债务膨胀,信托泡沫.....这些问题各种个人和机构的研究都讲了八百遍了,中国政府也没否认过啊(当然在程度上的认知有分歧)。所以我觉得这只是个炒冷饭的标题党。
题外话:我对bbc的看法一直是:意识形态鲜明,尤其是纪录片系列,同样的现象在三哥那里出现现和在天朝出现,评价是天壤之别,而且几乎是不遗余力的黑天朝, 2011年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呈现的是和这部截然不同的中国形象,但是基调都一样,中国是全世界的威胁。另外bbc的国际部在今年以前都是归外交部管辖的,所以你就懂了嘛。
想想了,再加点个人发散,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或者讲恐怖点会不会崩溃,我认为不能绝对排除,虽然可能性很小很小,虽然中国大到不能倒,虽然政府有足够的认识且在着手改善。这就和生病一样,你可能做足一切预防措施,吃了各种药,注意日常锻炼,但你可能还是会生一场大病。但是你生了病不代表你会死啊。事实上,虽然中国经济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工业基础和国家规模的底子在这儿,即使真的遭遇经济危机,也能顺利回复,这就像一个强壮的人可能会生大病但是生病后好的也快。
同一个BBC拍过《美丽中国》,而且不是现在《舌尖上的春晚》那种政治性的纪录片。
同一个BBC拍过反思金融危机,唱衰资本主义的纪录片,拍过宣传马克思主义优越性的纪录片
手机打字,存盘待更
===================更新分割线===================
我写这个答案,是因为我觉得这里很多回答(以及评论)的人,第一根本不了解BBC拍纪录片的历史,第二根本没看过这个‘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
所以我首先要来说一下,BBC拍过多少纪录片?
这里是一个豆瓣的收集目录,虽然不全,但是你也可以看到它是非常丰富,涵盖面也非常之广。
Category:BBC television documentaries
这个是维基百科的BBC纪录片条目大全,比上面要详尽的多,总计552个纪录片,但是依然不全。
有些人的眼里BBC和FOX之类是一样的电视台,我可以说他们需要补一补基本的常识再来说话。FOX是商业化的,观众喜欢看什么它就要拍什么,这个是商业台的根本。他们的政治倾向是根据主要客户的倾向定制的,比如FOX的右倾就很明显。BBC是一个“国有企业”,BBC的收入不来自于商业化的客户-机顶盒等等的模式,而是类似于政府收税——你如果在英国,想看电视,哪怕根本不看BBC,去看SKY等商业台,你也必须交一个每年100+磅的电视费,这个钱就是BBC拿的。
BBC它既然对每一个看电视的人收税,那么它就得回报点什么。除了新闻等等常见的媒体输出之外,有一大类就是它的纪录片。这种纪录片有点类似于Discovery,带有科普、教育的性质,有一种提高民智的国民教育的意味。
比如介绍人文地理的片子拍了很多,其中就有两个关于中国的: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 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 (2012)
美丽中国 Wild China
还有一些是关于政治经济的,这些纪录片的意义是带来各种看法和观点,比如:
’Karl Marx BBC Documentary Series‘ 是讲2008经济危机过后,重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一系列的纪录片是关于欧盟的,有的批判了当前朝野的脱欧倾向,有的则赞同脱欧。
最后说这个’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 它就是个标题党。它说了中国模式的一些缺点,是供英国人自己引以为戒的,“你国人”高潮个啥呢?里面说的一些内容,比如:中央和地方是想法不同步,中央的要求标准比较高,但约束力不高;地方注重短期发展,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是中央想要的。还有目前的影子银行问题,房地产问题,反思4W亿,人口红利,产业结构改革,就业难,体制内外不平衡,PF差距……这不都是在国内已经说烂了的事情吗?
所以我在此回应某些情绪激愤的答案和评论:自己国家已经说烂了的东西,别国拿去拍了个纪录片,就“亡我之心不死”了?就“都TM是有色眼镜”了?
声音1.非常好的纪录片呀。摄影也不错,有些很震撼的画面的。眼光聚集在二三线城市,而不只是北上广,也算是了解中国的。拍哪些广场舞大妈什么的也非常的棒。分析中国人存钱的事也算是到位的。说房地产总有暴跌的一日也是,我看来,对的。特别是对于中国人认同本-党当家的理由的分析(也就是中国在现在的大当家的领导下如此迅猛的增长,给不民主的政治带来认可),是一条真知灼见。但还是有可吐槽的地方滴
- 那主持人在中国某二线城市坐地铁,然后觉得说,中国花这么多钱修这么多地铁干嘛呢?这个被拿来作为一个唱衰中国政府乱花钱(用过度建筑来支撑gdp增长率)的案例,和赣州市修大钟塔武汉盖大楼还有某个城市修很多路一起。好吧,英国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呢,那是没法相提并论呀,中国就是需要这些地铁这些路嘛。武汉呢又是中国中心的交通枢纽。从这里我就感觉吧,毕竟是英国人的作品,他们再努力维持客观,还是有自身经历的局限。中国城市建设(urbal renewal)的步伐的确是astonishing,但是诟病这件事,真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我们在从无到有的过程嘛
- 那主持人采访了几个中国普通人。其中一个什么摇滚歌星,倒是以能够“认清”家丑为荣的那种人士。他认为有许多腐败的事,难改变;认为贫富差距在变大;因此中国的发展他不看好。同样有个环保人士也对河边造住宅表示不快,因为觉得那变成了有钱人的天堂。哎呀呀这个放之四海都这样呀,是自由经济必然的产物嘛,就是有人多吃多占。那主持人又采访了几个中国高级人,那个charles Liu,哇端个小茶杯慢条斯理的分析,倒是挺棒的这人。他说起entrepreneurship这个创业者精神来对贪官表示理解,也说起社会公德的意识的推广不够,都非常棒
总之这个bbc的东西拍的还是挺好的,它虽然是在唱衰中国,但是你看了之后倒未必觉得担忧。最后那句意味深长的what goes up, will eventually go down(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的确不假滴,哈哈我觉得他们大英帝国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是现在对中国,未必就是那个抛物线的顶峰哩
学习了!!
现在屯溪街上应该都没有地沟油了吧 ???
中国经济唱衰,预测中国即将崩溃。
中国不会那么惨的,因为人多,
目前不会,主流还是先国再家后人,但再过十年二十年,可能是先人再家后国,情况会不一样了
记得金灿荣在某电视访谈节目中曾戏说:“美国现在是后悔不得。你知道美国现在有一帮战略家恨谁吗?恨中国的带路党!说你们这帮傻帽天天说共产党不行,中国要垮了!把老子给忽悠了!”
中国欺骗了世界?脑残自己骗自己,发现错了以后就开始赖中国,西方人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反思?真心希望蚣蜘、精蝇和带路裆以及国外各个媒体一直口径唱衰中国!中国可持续崩溃一万年!衷心地祝愿西方世界眼里最大的自由民主印度一万年发展奇迹!&&
天朝这么差,还说奇迹?&
如果只看到片子里对中国经济唱衰而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可笑的话,那我们真的错了。片子整体上还是写实的,反映的问题也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进行剖析和判断的。当然,分析方法和对结果的判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总之,我们的经济的确需要敲响警钟了。
关于基本竞争力的问题不想说,陈平先生智商有待商榷。
就债务问题,有一个中国与其他国家决然不同的地方:产权。
债务看起来是某个地方政府或者机构的,实际伸缩性很强,因为地方政府无法追溯。我们的政府不可能破产。
债权名义上是银行的,但银行是个可怜的债权人。有很多债,凭银行是讨不回来的。
这团浆糊,就是我们的制度弹性。西方观察家,经常走眼的原因。
记得金灿荣在某电视访谈节目中曾戏说:“美国现在是后悔不得。你知道美国现在有一帮战略家恨谁吗?恨中国的 ...
天朝这么差,还说奇迹?
呵呵!天朝的确很差,1979年前,兔国的人均收入和GDP只有全非洲人均的三分之一!天朝的确很差,1979年前,毒菜兔国人均生产总值是皿煮国家印度的N分之一!三十五年过去了,一直崩溃中的兔国数据始终在忽悠着全人类!&
畸形的中国经济。
Powered by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文本意义构建与生成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浅析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文本意义构建与生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8:56: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文本意义构建
官方公共微信问题看对 结论武断——评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
贤明改革观察中国文摘.cn/cn//content_7119212.htm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其经济增长态势势必对世界带来巨大影响。正是由此,外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予以高度关注。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不过是这些关注中的一个。应当说,它提出了一个对的问题,但结论比较武断。根源在于忽视了中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忽视了中国体制改革的变量,只把注意力放在经济中的危机因素中,夸大危机,一叶障目,题对但答案错。一、纪录片看漏了什么:中国经济的最大优势何在?从问题上看,在过去的增长方式下,我们客观上有投资主导的基本特征,投资率不断攀升、消费率持续下降。这个问题早在2007年即被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高度概括为“四不”——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提出转型的三大任务,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哪个国家都有经济的危机因素,但是否爆发危机取决于是否具有增长的优势。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消费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结构持续升级,由此带来强劲扩张的消费需求。比如:第一,城乡居民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年,城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从1759.1亿元增长到19.04万亿元。2013年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量超过2万亿元,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年的总消费量。第二,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沿着“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品”的次序不断升级。以恩格尔系数为例,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201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5%和37.7%。第三,在消费增长速度上,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年,美国、日本、欧盟居民消费年均增长分别为6.30%、5.92%和5.89%,同期我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为11.52%。我国居民消费总量与美日欧的差距明显缩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月度零售额增长相对较快,达到5%至6%,但尚未达到两位数以上;日本和欧洲则在零增速或者负增速之间。快速增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形成了我国强有力的优势。不能说这部纪录片完全忽视了中国消费因素,主持人在武汉夜市看到了中国消费的寻常景象,但却没有进一步分析中国到底有多少潜在的消费需求,没有切身体验一下光棍节中国居民的购买力。主持人不重视这一点,不代表国际资本不看重。例如,麦肯锡每年对中国消费规模做一次评估,每次评估都把中国潜力做更大的修正。罗奇在新作《大失衡》中也提出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将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看漏了中国消费因素,就看漏了中国增长的优势。过于集中于危机因素,自然会得出悲观并有失偏颇的结论。二、纪录片看偏了什么:中国需要继续投资吗?纪录片认为中国这样的高投资难以持续,这个问题确实是我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突出矛盾。长期过高、过快投资,对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体来说是不可持续的。中国能否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决定了中长期的增长态势。在这方面,有两种观点需要予以理清:第一种观点是中国投资已经过度。武汉几年的投资量相当于英国一年的投资量;而且,投资中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商品房空置率高。如果继续这样的高投资,恐怕债务难以持续。然而,这一观点并没有考虑到中国巨大人口规模下人均资本存量的问题。有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的资本存量总值为93.3万亿元,相当于13.8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资本存量为44.7万亿美元。按人均计算差距则更大。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大约1万美元,不到美国的10%,为韩国的25%。即使整体上中国进入了上中等收入的阶段,中国内部的地区之间依然有巨大的追赶空间。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中国还有大量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比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中国需要的投资恐怕是个天价。因此,中国停止投资,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需要继续高投资。比如林毅夫教授提出的,中国还需要20年的高投资。这种观点恐怕又忽视了中国巨大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需要继续高投资,但问题是往哪里投?根据投入产出表测算,年第三产业需求比重提高了1.8个百分点,但投资比重反而下降了5.6个百分点。因此,不讲投资方向,一味讲继续高投资,产能过剩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我们之所以需要继续投资,因为还有大量的领域客观上投资短缺,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服务业等;而之所以不能继续投资,是客观上不能再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子。因此,问题不在于投资本身,而在于投资能否与消费实现动态平衡。三、纪录片忽视了什么: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心力度有多大?这部纪录片的结论之所以武断,就在于忽视了中国体制改革的变量,忽视了中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和力度。应当说,国内各方已经认识到,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全面转型。第一,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迫切要求通过改革改变政府对资源要素的直接配置,让市场决定投资消费的动态平衡,找到一条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的新路子;第二,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迫切要求加快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改革,使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摆脱经济对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过度依赖;第三,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迫切要求通过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村土地、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的联动改革,形成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安排。而从过去两年改革的实际进展看,改革有望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久议不决、决而难行、行而难破”的改革,开始逐项破冰;一些涉及面广的重大改革,已经有顶层设计。例如,这届政府在简政放权上的力度前所未有。再例如,电信、铁路等行业的垄断开始被打破,国有企业收租分红制度逐步完善,比例将不断提高;在非公经济方面,随着税费减免、行政审批改革加快推进等,社会资本活力正在激活;在金融改革方面,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民营银行获准筹建,将实质性改变金融生态;在资源价格方面,天然气、煤、水等阶梯价格改革逐步推开。纪录片更多地忽视了中国十八大以来在改革上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尽管还不能说这些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经济稳定的态势已经比较明显。改革和危机赛跑,这是中国目前的一个共识。纪录片提出的一系列尖锐问题,尤其是投资过快、地方债务过多的问题,在中国是被反复讨论和研究的,而且也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予以化解。如果不看到这点,恐怕得出的结论难免偏颇。四、未来5-10年,中国真正的挑战是什么?中国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如前面分析的,中国经济增长并不是没有矛盾和问题。恰恰相反,长期投资出口主导的增长方式,积累了相当多的“四不”矛盾。13亿人的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可能并不是一个1亿人的经济体所能想像和体会的。对中国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尽快形成市场决定的体制框架,实现增长方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增长,高度依赖于转型的突破。未来几年,能否释放百万亿级的内需潜力、形成中速增长态势,关键在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在化解短期危机因素中走出一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我国已经连续10个季度经济增长保持在7.5%左右,意味着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新常态初步形成。但中长期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系统性风险远未消除。例如,以投资消费失衡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尽管固定投资增速由过去25%以上降低到20%左右,但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内生增长动力远未形成; 产能过剩还有很强大的体制基础,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带来的经济金融风险和隐患仍然存在。更重要的是,市场决定的制度框架还未建立起来。比如,资源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是基础。但从现实情况看,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还未到位,尤其是土地等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例如,国务院公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但《农村土地承包法》却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这客观上留下了农民进城必须放弃三权的法律依据。对此需要尽快予以修订。再比如,尽管在铁路、金融等领域推进了相应的改革,但打破行政垄断还面临多方面挑战,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还缺乏稳定制度预期。而约束政府“闲不住的手”仍面临部门、地方利益的挑战。过去两年来这方面改革比较大,但实践中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挑战,面临“肠梗阻”的挑战。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仍然把抓项目,尤其是抓土地项目、重化工业项目作为工作重点。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在未来几年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说“十二五”时期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刺激政策确保7%左右中高速增长的话,“十三五”面临着内外形势的变化,转型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已全面增强,未来5年可以说是最后的时间窗口。而能否在现有改革态势上加大力度,全面突破,成为中国最为现实的挑战。(注:发表时第四部分被节略,本博客在此补上)
阅读数(152)
 评论数(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匡贤明简介: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所有博客、微博上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所在单位。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