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佛像图片大全拜的是什么

【华严讲堂】索达吉堪布:什么是密宗
来源:腾讯视频
一、密宗是一种非常严密的佛法教育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腾讯佛学《华严讲堂》的录制现场。今天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日子,我们非常荣幸地礼请到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对今天在场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机会。同时今天的内容会通过网络,让无数人得到分享,蒙受法益。我们非常感谢堪布、感恩上师三宝。今天堪布为我们讲的题目叫“什么是密宗”。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对佛法当中非常殊胜的密宗有兴趣,有一些人通过不同的渠道在学习。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聆听堪布为我们讲解什么是密宗,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知见、了解准确的知识、具备一个正确的理路以及懂得怎么样修行都会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用热忱的掌声,礼请堪布来为我们做今天这个讲座。谢谢大家!索达吉堪布:各位,大家好!今天首先很感谢腾讯佛学频道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内容是“什么是密宗”。关于密宗的见解、密宗的修行、密宗相关的行为,在座的各位有些人非常清楚,有些人不一定那么明白,有些人甚至怀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我很希望我们今天利用短短的时间,跟大家共同交流,,希望大家能得到稍许的利益。在座的人可能都比较清楚,在很多电视银幕上也看到过藏地神秘的喇嘛庙,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些穿着穿着僧袍的出家人。有些人看到他们的时候有一种神圣感。而在世间的街道上,在汉地的城市中,也经常能看得到穿着红色僧袍的僧人,这个时候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感觉。面对这些画面,大家最应该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的密宗,它是非常严密的一种教育,一种佛法的教育。二、密宗不宜过于神圣化 如理观察依止善知识我认为现在对密宗的认识,有一些比较极端的观点。这是不合理的。有哪些极端的观点呢?有一种极端把密宗看得太神圣化了,有一种极端把密宗看得太妖魔化了。第一个极端,凡是藏地过来的出家人也好,活佛也好,高僧大德也好,很多人把他们当做宝贝,非常的清净。好像亲近他们、依止他们,自己是很有福报的很荣幸的。但是这个也需要用细致的智慧来观察,冷静地去思考。佛教的教义当中,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都要求我们一定要观察善知识、观察上师。这个教义如果没有明白,刚开始非常冲动去依止上师,在依止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依止这些上师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反问自己,你寻找一位上师,那为什么你要寻找?你需要的是什么?你需要的是佛教的解脱呢,还是心里非常浮躁,需要心理咨询师那样的人,还是需要其它的一些什么?如果你是需要解脱的话,那么我们对这位上师要有一定的了解。确实现在藏地这片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从印度佛教传入到藏地以后,在藏地各个寺院各个佛学院,有非常完整的修行体系和理论体系,一直完好无损的保存到目前,虽然在历史的转变中经历了一些风雨,但是到目前为止,毫不夸张的说藏地有非常好的佛教闻思体系。在这样的闻思体系和很规范的教育体制当中,藏地有特别多的高僧大德,这是不可否认的。无论在西方国家也好,在汉地也好,在其它地方,大家也看到这块宝地有这么一群人才。现在很多人需要精神依托和精神归宿,他们会在方方面面寻找所需要的上师,但是在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没有寻找到所需要的真正善知识,因为其中难免有一些鱼龙混杂的现象。因此,我也经常给他们讲,也想这样给大家讲,你如果真正要想学习佛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首先你要反问自己,你需要的是什么?依靠佛法,你想解脱?还是想治病?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你想解脱,这个解脱是从哪一位上师得到?如果你依止的这位上师具足这样的功德,当然是非常好的。因此,在藏传佛教中对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视。我最近遇到很多佛教徒,他们说上师就是佛,上师说什么就要听什么。这是很高层次的一种修行。虽然有“上师是佛”的这样一种教义,不单在密宗当中有,显宗当中也有,但是刚开始我们依止上师的时候,不需要把上师看成佛。我以前讲过一堂课,“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也讲过刚开始要把这个上师当成人来对待。你要把他当做一个朋友,把他当做世间中相当于合作伙伴一样去对待。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真正有没有具备所谓你需要的佛教这些知识,佛教的这些功德,佛教的这些真正的修证。如果他真正具足这些功德时,你要去依止。现在有很多人来不及观察,听到宣传以后马上去依止。当然一方面现在是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我们利用它的时候,也不得不需要一些信息的传递,但另一方面,很多的宣传,很多的这种对别人的介绍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比如说世间当中你谈一个朋友,或者你要跟一个做生意的人进行合作,你对对方的所有的这些,包括他的实力,包括他各方面,你需要了解。同样的,我们以后要依止上师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他的智慧,他的悲心,他的能力以及一切的一切,这样我们才会找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找到善知识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很重要,你要想开始学习佛法,相当于你学习开车,你要学开车时,光在网上下载资料是不行的,你只是寻找从来没有开过车的人,或者自己不会开车的人来教你也是不行的,没有任何的一个人来教你也不行的。这个时候你需要一个真正的导师,同样的道理,我们以后要依止密宗的上师,显宗的上师,都先需要一个观察。在汉地,《米拉日巴尊者传记》最早70、80年代已经翻译出来,里面文字很精彩,但有一个误区,让大家都认为自己和米拉日巴一样,好像自己的根机很高。上师也认为自己是米拉日巴那样的,在弟子摄受方式上也比较不规范,我们作为弟子也有很多地方不太如法的地方。所以我想第一个,大家把所谓的密宗没有必要特别的去理解成一种神圣化,应该想到它是很完整的圆满的一种教育。三、正面了解密宗 切勿妖魔化谤法第二种极端,现在很多人把密法看作一种妖魔化,也有这样的。因为有些人,对密宗的教义不太懂,对密宗的一些修行方法也相当陌生。这样就导致有些人说密宗是婆罗门教,还有说是印度一些其它宗教发展起来的,还有些人认为密宗是吃肉等等,用各种方式来说密宗与佛教的教义不符合。这种观点我觉得也是很值得观察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不管是密宗也好,还是其他任何一个知识,我们要了解的时候,先要从正面来了解它,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也要看清楚,对这样的佛教,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作为藏传佛教,实际上它包含了大量佛陀所宣说的无上密法,包括《时轮金刚》《文殊真实名经》《密集金刚》以及大圆满相关的续部。的的确确只有你去闻思去修行了解的时候,才明白其中所说的甚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一定范围当中,大家要明白和学习它的体系,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了解,很有可能对佛教的正面并不是很清楚。以前弘一大师,也是刚开始的时候看一些密宗的仪轨,觉得密宗不太合理,然后在不同场合对密宗有一些毁谤之意。后来弘一大师在《佛教宗派大概》中说,他以前刚开始的时候,对密宗有一些质疑,尤其是看到一些密宗的仪轨,后来真正系统学习以后,才明白自己做的是不合理的,因此要求后人以后不要先去阅读仪轨,或者说以读诵仪轨为主而修行。现在我看到很多汉地的一些佛教徒,刚开始时,对密宗的火供、密宗的烟供、密宗的各种行为都非常重视,除此之外,对密宗和显宗的各种基本教义没有认真地去学习。即使学习,只是自己看一两本书而已,没有很好的去了解。像我们藏传佛教,认识佛教至少10年、20年,要真正去学习,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有这样的一种学习传统。在汉地,唐朝及唐朝之前,各个寺院当中有讲经说法的传统,但后来不知不觉消失了,如今除了个别寺院以外,系统的比较正规的学习和讲述佛法的行为现在越来越少了。藏地的这些佛法,要传递,或者大家要了解的话,你们应该先从学习开始。而且学习的时候,没有必要去分别每一个上师,说这个上师不是我的上师,我不能学他的法。现在个别的一些汉地的佛教徒认为,我是这个上师的弟子,我一定要学习这个上师的法,那一个上师的法脉对我没有关系。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只要是一个合格的上师,合格的佛法,我们都要去学习。我刚才说合格的佛法,有没有不合格的佛法呢?实际上我们现在有些在市场上所传授的不符合佛教教义的道理可以说是不合格的佛法。虽然佛法本身没有不合格的,但像我们现在假冒伪劣商品一样的,在世间中有很多假的东西会出现,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会分析真假。大家都知道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精神是空白的,佛教也好,信仰也好,全部都是一种空白的时期。突然有了藏传的密宗也好,或者说世间中任何一个思想出现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议论纷至沓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任何一个思想复兴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去排斥,也有很多人去接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作为行者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一定要看清事物的真相。好比般若法门,也就是空性思想,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宣说过相关法义。后来真正广泛弘扬是从印度龙猛菩萨开始的。龙猛菩萨弘扬般若法门、般若空性的时候,当时在印度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承认,说这是一个邪道,甚至把龙猛菩萨判为魔王。后来他的思想经过月称论师传播,也照样受到了印度许多人的诽谤,但后来人们慢慢就了解了,真金不怕火炼。最后在印度也真正接受了般若法门的空性思想。同样,在藏传佛教当中,刚开始印度中观般若思想传来的时候,也有许多人当时不能接受。但到后来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种非常纯正的佛法,因此也能接受。同样,我们在汉地的历史当中也可以看出来,当时,达摩祖师把禅宗的思想传到汉地,梁武帝也没办法接受。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嵩山面壁九年,没有弘扬禅宗。后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达摩祖师才寻找到法器,禅宗的思想才传播开来。当前来讲,禅宗的思想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基本上大家都能接受。密宗呢?是不是很多人不接受呢?这是情有可原的。当然也有很多人特别向往。现在大家在腾讯网上也应该看得出来,在别的地方也看得出来,不管西方人东方人,确实是学密法的人非常非常多。但是学密法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把它看成是一种神话一样的,认为稍微修一下,稍微依止一下,上师给摩顶一下,加持一下,什么事都不用做,马上成佛了成就了,看得特别特别简单。有一部分人认为密宗是不能看的,不能接触的,要接触的话也是非常可怕的。这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跟70、80年代时的个别媒体也有一定关系。当时极个别一些作家描写了一些密宗大师,虽然他们有一些神通,但是他们的一些行为和佛法是背道而驰的。由于这些作家的描写和刻画,很多人对密宗的印象和对密宗的看法有所转变。甚至我们穿红色衣服的人在街上,有很多人会说这是密宗大师啊,他会不会有神通,他会不会打拳啊,等等等等用各种语言来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是一种社会的现象,这些社会的现象,我觉得都是极端的,我们不能把密宗太妖魔化,这样可能没有找到真正的真相。四、密宗为何称之为“密”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个问题,大概是十年前,不是短短的时间,我对这些事情很关心。在十年前的时候,有个别的一些法师,在显现上替众生提问题,在显现上对密宗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最早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密宗断惑论》。他们对密宗的双运、降伏、即身成佛在内的很多道理,在不同场合当中有一些误解。实际上这些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么简单,不是那么可怕,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那样的。因此我在《密宗断惑论》当中,引用了一些显宗的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对比,不仅仅密宗有这样的道理。比如密宗为什么要保密。佛教续部当中也讲了密宗为什么保密,密宗不是由于有过失才保密的,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保密的。因为密宗一些见解,直接给你讲,你根本接受不了。不仅密宗当中有保密的,显宗当中也有保密的,比如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沙弥和居士都是不能听的,而沙弥有些戒条、有些律仪在家人也是不能听的。同样的道理,《中观四百论》里讲,宁可产生我执,也不能将空性法门传给智慧浅薄的人,因为给智慧浅薄的人讲一些无我的法,他会接受不了。既然这些法门都要看对方的根器而保密,更不要说密宗中更高的一些光明法门了。密宗当中的一些光明实际上是我们如来藏的真正的本体。这些道理没有一定基础之前根本没办法给别人讲,讲也是没有用的。因此佛教并不是现在有些人所想的那样特别简单,也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虚无缥渺。佛教真正的道理,我特别希望很多人去了解,如果你去了解,应该对你的生活,对你的工作,对你的人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些话并不是依靠一些理论给大家讲的,是我自身在长期思索当中感受到的。在长期思考过程中我发现,现在人的确是需要这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刚开始,大家也不可能盲目接受,也不可能很容易地去背叛,背叛之后马上对他有害的。我最近看到个别地方有一些人,可能也有各种目的,把藏传佛教不同的一些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在说来说去。其实不仅仅对藏传佛教,对任何一个宗教也好,任何一个派别也好,各种网络上的一些东西全都凑在一起说的话,表面上看好象有一些道理,实际这些是没有经过深刻观察的一种结论。如果你去修行密宗,你也不要认为那么简单,只要听一个上师,或者依止一个上师,他说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或者看一本书就可以了,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你想毁谤诋毁,也可能不是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中,有那么多人在进行辩论,如果你去参加辩论,在辩论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无知,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真正去驳斥。在将来的生活当中也好,将来的日子当中,有一部分人很有可能把密宗太神圣化了,我希望这些人还要系统的去学习。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进行毁谤,慢慢慢慢去真正了解密宗的教义的时候,这些观点会自生自灭,不攻而破,到一定时候它会自然消失。因为任何虚假理论在这个世界没有很大空间,也不会有很长时间的市场。现在极个别的一些人,看到个别的一些密宗师父或者说个别的一些人的一些行为不对,或者他的言行不如法,就攻击整个密法,毁谤整个佛法。但是这会不会对密法对整个佛法有害呢?我觉得是不会有害的,因为他只是代表个人的形象,而不能代表所有密宗的教义。为什么?佛陀在佛经里面讲,佛教要依法不依人。什么意思呢?在某种场合当中,有时候所谓的这个人,他的言行举止不一定能代表佛法,他并不是佛法的代言人。你们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高等学府,比如清华北大是最高学府,他们出来的人百分之百是才子吗?那不一定,到了社会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他们出来的是不是都对社会有利,家庭很美满呢?也不一定。我们所谓的人,毕竟都是在自相续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有些人外相包装虽然很好,但实际上他有一些行为不一定代表这个派系。五、正确认识佛法 了解世间真相佛教有没有一个真正的依据能证明我们现在能离苦得乐呢?这点我们在座的人特别需要长期去学习,通过学习之后,面对现在非常复杂的这样的时代,不用很多时间跟大家说,在自己学习过程当中,自己也会明白。大家知道,人类社会刚开始是一个原始的社会,原始的社会慢慢进入一个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慢慢变成了一个工业革命,后来的时候就慢慢变成现在,像21世纪那样的,可以说是科技时代,或者说是应该是一个后工业文明时期。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有什么样的改变呢?原来在农耕社会时候的生活方式,人的起居、言行举止完全跟今天不相同。今天这样非常复杂的社会当中,我们的心态需要什么呢?需要有一种安静。这种安静来自于什么才好呢?依靠物质吗?也需要物质,物质对我们的幸福、对我们的快乐有没有作用呢?的的确确也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不是我们原来想的,如此美满、如此圆满呢?也不一定。大家都知道,当你没有财富的时候,你很拼命的去寻找财富,但是当你拥有财富的时候,你却不一定那么快乐。当你没有感情的时候,你会觉得如果获得感情一定非常幸福,但你真正有了以后,虽然你在其中可能会有一些快乐,不过也许执着它、追求它的过程中,它带来的压力、不幸和痛苦可能更多。原来你向往的和后来你真正所得到的结果终会有所差距。因此对内心的认识,也就是佛教讲的感悟,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现在众生的这种感觉、这种执着,实际上和事物的本质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讲?刚才讲了,我们有两种错误地执着,人我执和法我执。现在所有的人,对物质特别执着的人,对身体特别执着的人,大家根本都不知道“我”不存在。而佛教里面说万法都是空性的,甚至“我”也不存在。这些人很多时候会产生怀疑。不要说我们一般的人,甚至佛教里面的人也会有这样的错误执着。佛教有小乘和大乘,小乘里有声闻十八部,声闻十八部里有一个犊子部。他们也认为有一个“我”。如果“我”没有的话,谁解脱谁堕地狱?那我应该存在。他也不承认“我”的不存在。他说所谓的无我,只是在我上面,五蕴的其它的法是空的,不存在而已,他这样认为的。佛教的宗派安立中,第一个宗派是有部,然后是经部,再上来叫唯识宗,再上来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每个宗派有各种不同观点。小乘个别人认为“我”是存在的,而唯识宗认为有一个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叫依他起识。他们也认为一切万法的遍计法,是虚假的法,都是空性的,唯一不空的是我们意识的本体不空而存在。到了上面的中观宗的时候,中观应成派认为,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他能抉择一个空性,但是对心性光明,众生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我们在实相当中跟佛陀是无二无别的,这样的道理他都没办法了解。因此,现在大家都认为事物实际存在的这些道理,并不符合事实真相。实际上佛教的道理并不是说说而已。佛教的这些理论,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去观察。比如说我认为这个花非常美,这是我带有主观色彩一种观察。我认为这是很美,但实际上我们这里很多的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有人因为过敏,或者其他原因,他有另一种说法。同样,我觉得这个花它的本质是存在的,而且它一直是没有变化的存在,这其实是我的一个错误感觉。从时间上,刚才开始到现在,虽然看不出来它有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它一刹那一刹那一分一秒都在变化,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错觉。第二个错觉,其实这里有很多的微尘。像我们宇宙虚空当中的星星,每个星星都不是接触在一起的,每个花瓣里面所有成分也是分开的。可是我们眼睛根本发觉不到这样的道理。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世界的真相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包括对自我的认识。人类认为“我”是存在的,真正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所谓的“我”的确也是找不到的,最后佛教小乘中犊子部的观点也是不得不破,一切万法在这些理论当中都是空性的。这些理论我特别希望我们在座的人学习《中观根本慧论》以及相关的般若法门,这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明白,也不是说一个小时或几分钟跟大家能交代得清楚的。因此很需要用一种细致的观察、系统的闻思,到时候才会明白佛教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合理的。也可以说我们在世间当中特别特别执着的这些道理,到一定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我们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错觉,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所想象的美好也好,丑恶也好,我们所追求的这些应该有一定的错觉成分。那佛教是不是什么都不承认?也不是。佛教没有那么极端,什么好的不好的,都认为是一切皆空,善业也不用做,恶业也不用制止,也不是这样的。因此当我们真的懂得了世间一切真相的时候,会明白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应该是一种必然。而且所发生的这一切,不只是由于外在的因缘,也有自己内在的因缘,包括你的心态,包括你的前世,包括你各方面,其它的因和缘的作用。如果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在你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情,你会很冷静、很稳重。否则,有些人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事情时,实在面对不了,就非常的痛苦,非常的伤心,这样对自他不是有很大的利益。六、修学密宗必须依次第进行因此我们佛教一定要有一种次第性的学习。现在很多人没有次第性的学习,我看到一些学密宗的人,他们想要现成的,最高境界的,最好的东西,马上要修。密法当中有大威德、大圆满,还有所谓的一些大修行的法门。这些人认为大修行的法门,前面所有的条件和基本的法门不需要经过修行,直接要灌顶,直接要修最高的密法、最高的境界,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显宗当中的《譬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你们听过。有一个人特别特别有钱,他请来一个木匠,说要修三层楼的房子。木匠过来准备给他修。但他的要求比较特殊,他说我不需要一层楼二层楼,我只需要第三层楼,包括花园一切一切我都需要。这个木匠很为难,没办法修。给他一一解释,第三层楼必须建在第二层楼上,第二层楼必须建在第一层楼上,而第一层楼需要它的地基。但这个愚笨的人不愿意,一直要求木匠创造三层楼。现在学密法的很多人也是一样。很多我认识的佛友,他们不愿意一步一步修,这样肯定不行。修行一定要有次第,比如先修加行,一些系统的前行法门,慢慢慢慢修完,到一定时候经过灌顶再进行修正行,这样你的修行很稳固,应该说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基础修行,自己直接看一些密宗最高的法本,或者直接依止一些上师,要求给我传最高的法,现在很多人听说这个法是最高的,特别希望去修,自己认为自己是六祖,或者像龙钦巴、莲花生大师那样的根机,其实毕竟有一定的差别。宗喀巴大师给他的上师仁达瓦大师,有一个信,信后面专门讲显宗和密宗的道理,将密宗的一些见解先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后来宗喀巴大师有一个《甘露妙药》,里面讲到的内容和莲花生大师的《问答金鬘录》里面讲的观点是融合一体的。这是为什么呢?藏传佛教里面很多不同的教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等不同的教派,这些所有的教派所讲的法,都是密法中的无上密法,这些无上密法的观点都需要前面的一些真正的实修,这些实修包括对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这些基本的法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学习无上密法很难。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要建立一个正见很重要。建立正见,一定要去学习。如果没有去学习,自己奔向佛教最高的天堂,恐怕你修行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现在最关键的,大家一定要如理地去思维,如理地去观察,最后一心一意的依止。七、显密佛教应该团结 共同利益众生同时我也希望,不管显宗也好密宗也好,所有佛教徒之间一定要团结和合,现在个别佛教徒认为我是这个上师的弟子,我是这个教派的弟子。我是禅宗的,我是净土宗的,发生佛教的内战。虽然在历史上,佛教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过,但我们现在开始,要像其他宗教一般,极为和睦地相处。我想不管显宗密宗,大家都应该有一种和合的气氛。在藏地显宗密宗是没有分开的,所有学密的人都是学显宗的,学显宗的人多多少少都学一些密宗。在汉地来讲,以前这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有一些汉地的佛教徒对藏传佛教有一些误解,现在稍微好一点,但是也有一些误解。实际上,早期的时候,汉地有唐密。后来在宋朝、元朝、明朝时,汉地也弘扬过密宗。以前虚云老和尚他的年谱当中也说过,密宗刚开始是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他们引入中国的,依靠一行大师来弘扬的,不管怎么样密宗是纯正的佛教。他是这样讲的。这是当时虚云老和尚对唐密的看法。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里也说过,密宗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这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有些人比较感兴趣,我们在其他地方讲过这个道理,在这里暂时不说。汉地一些大德对藏传密宗是能接受的。以前我大概在零几年的时候,有一次跟本焕老和尚一起吃饭时,他当时说过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说,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我们都是佛陀的弟子,只不过地方不同而已,实际上是统一的。他当时握着我的手一直这样说。老和尚圆寂以后,这句话我心里一直想着的。佛教徒不要以自己带有主观色彩的想象,把佛法的形象颜色进行改变。如果这样的话,我想将来真正的佛法很难以弘扬。因此我们先应该在一种和合、一种和睦的基础上,大家彼此学习,彼此尊重,佛法才能兴盛。当然,也没有必要改教。我觉得不一定需要改变教派。你原来学什么教派,你可以学这个。你是哪一个上师的弟子,也不用把上师舍弃,去依止另一个上师,没有必要。你原来是学什么宗派都能学,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基础教育。我们现在佛教徒的综合水平需要有所提高。大多数人现在正在学习,正在提升,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佛教的教理一无所知,自己认为自己根机好,修行很不错,甚至酒肉穿肠过,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结果,背后有什么样的舆论,大家也值得观察。作为佛教徒,真正学习佛法、了解佛法的时候,特别有必要去了解密宗。但了解密宗不是那么容易,一定要有次第性。先去接触一段时间,然后慢慢慢慢去深入,这样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我觉得我自己一生当中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了显密圆融的佛法。这在我自己的人生当中,应该是最开心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虽然在世间当中,我如果希求的话,应该会得到世间的名闻利养,但是这些都没有很大的意义。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就是在年轻时有过学习佛法的阶段,这个对我来讲是特别珍贵的。同样,我特别希望有信心有兴趣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正见上,有了正见会有正信,有了正信就会利益众生。如果没有正见恐怕有一定困难。《楞严经》中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刚开始时,基础没有打好,刚开始知见没有对,已经歪曲了,那最后的果不可能是正确的,一定会是歪曲的。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趣入正道,有真正佛教的修行和感悟时,我们会利益众生的。最后,不管显宗、密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并不是自己享受,而一定会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我们大乘佛教最究竟的宗旨,我们每一个佛教徒,每一个修行人,心里有菩提心,心里有利益众人的这一颗心,面对生活也会非常轻松。无论自身家庭的问题,工作的问题,甚至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烦恼,也非常容易去克服,或者说是超越。究竟而言,每个人都需要密宗的见解或者显宗的见解,证悟空性或者证悟真正等净无二的境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时刻修行,时刻保持自己的这种心态,这样你可以利益众生。我特别希望大家在短短的人生当中,自身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并把这种境界传递给无量的众生,让天下的众生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谢谢大家。八、现场问答互动主持人:感恩堪布。一个多小时好像一刹那一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大家蒙受甘露法语,享受到非常充沛的甘霖。我们演播室后面有很多的星辰,就像法界的光明一样,我觉得非常的感谢堪布。接下来是一个互动的时间,大家可以提问。提问时,请先举手示意一下。希望大家珍惜这个万分难得的机会。观众:您好!特别感谢您给我们讲这些好的知识。我自己有一个困惑,密宗这个东西有很多人是学者,他可以学习佛法然后懂好多道理什么的,但是是不是还是说既要学又要修。我自己遇到的问题是,我原来只学不修,因为密宗要念咒,我原来只学不修时觉得可能信心不足,但后来我觉得我信心挺足的,但我也还是没有念咒,很想请教您这个问题。索达吉堪布:在密宗当中,不管念咒语,还是观想一些仪轨的教义,信心非常重要。有了信心以后,密宗任何一个法修行起来特别容易。当然我们所谓的信心有时会改变。有时自己前面的信心,到后面也会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实际上也不影响,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我们在不断变化和无常的世界当中,心态随着年龄、环境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改变,这是一种规律。不管怎么样,学任何一个佛法,如果没有信心的话,那可能是很难成就,在密宗的教义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观众:堪布你好,我修行密宗也有一段时间。在修行过程中,包括我自己和同修都会遇到的问题,是关于上师的问题。我看您在很多课程和讲座里都提过如何鉴别上师。作为汉地弟子来说,因为接触上师的时间毕竟有限,也会有很多时候碰到一些真真假假的上师。我看到有位噶举派大德也有开示,密宗有密乘戒,如果对上师诋毁或者心里有邪见,会破密乘戒,果报比较严重。这位大德还说除非这个上师是具格上师,才会有密乘戒,才会涉及破戒问题。因为不是亲耳听到的,想向您请教,如果上师本身是假的活佛不具格,皈依过他,或接受过他的灌顶,之后发现他不如法的行为,这个时候远离他会不会破密乘戒?索达吉堪布:如果你要发现这个上师是假的,才考虑这个问题的话,这个是后观察先依止,和我经常讲的依止上师的规律有点矛盾。按照佛教的真正次第,先去观察然后依止。如果先没有去观察,先去依止后面观察发现问题,这样不太好。当然,观察有两种,第一种,也许是因为自己私人的一些关系,我们一般人都有一种新鲜感,世间的感情也好,世间的任何一个产品,刚开始特别好奇,到最后觉得没有那样好,即使是这个质量没有变过,但是他觉得质量变了,愿意舍弃。这是我们自身主观引起的。还有一种的确也是对方事物上发现的一些毛病。所以,这个时候要从两方面的观察,到底是自己的事还是他的事,如果是他的事,你当初为什么没有这样观察,到底是谁的错,不仅仅是上师的错,自己也有错。首先不如法的是自己没有如法的去依止,如果自己没有去依止,上师也不可能强迫让你必须依止,应该没有的,这个问题可能最后归咎于上师也好或者自己也好,两方面都需要的,这些要澄清。到底怎么样,根据不同的情况也要不同的分析。观众:堪布您好,今天能亲眼见到您,心情很激动,我现在在学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正好学到如何依止善知识这点。学到弟子应该有弟子相,善知识应该有善知识相,又学到,我们应该视师如佛,把上师看成它就是佛。后来又讲到,上师可能也会有一些过错,比如对我们提出一些不如法的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婉言谢绝,但是内心依然要恭敬。但这里有一个地方,自己很难转过这个弯,一方面要对自己的上师很恭敬,不能观他的过失,要视师如佛,另一方面又要判断,对不如法的教诫要婉言谢绝,内心保持恭敬,这个很难把握。当时也讲到自己要先具备弟子相,弟子相又要具慧,它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个想请老师开示一下,如果自己内心感觉上师有一点不如法的时候,自己的心态应该怎样去做。索达吉堪布:这个问题和前面道友的问题基本相同,但实际上的确有些地方不如法。所谓的上师,我是这样认为的,他是修行的一个导师,其他层面上,上师跟弟子之间不应该有很多的牵连和关系。为什么要依止上师,我刚才讲了,你要去寻找你精神的导师,你精神当中需要解脱。因此,你寻找的这个上师应该有这个能力。而作为上师接受依止弟子的时候,并不应该是因为其它的目的来摄受的。如果因为其它目的而摄受弟子,那么作为上师的发心也不纯正。如果遇到这样的上师,比如一个上师因为金钱目的来摄受弟子,最后弟子在金钱上面没有去满足他,我觉得不会有什么过失。因为我们需要交往不是金钱的交往,我们需要解除痛苦,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这才是真正的依止。如果是金钱,世间的感情上的关系,这些跟其他世间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其他世间人也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和复杂的关系。作为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不会为这些痛苦或者为这些担心,即使对这些方面你没有满愿,他不高兴是他的事。如果你在修行当中,的确是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真正在关于解脱方面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产生一些矛盾的时候,你要观察你自己的内心。我们现在很多汉地的佛教徒,把上师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弄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本来在我们藏地不会有的,佛教比较兴盛,在不丹也没有这种情况,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很纯正的,除了极个别以外,基本上没有。汉地中间一段世间是没有信仰的,现在一下子有信仰的时候,原来自己找不到一个归宿,一旦找到归宿,你觉得依止上师,非要依止上师的身口意,然后对上师有一种金钱的来往,这就和世间法一样,会有各种烦恼和痛苦。所以我的意思是,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上师真正的欢喜就是法供养,除了法供养以外,所谓的让上师欢喜的其他方面的行为也不重要。作为弟子,对上师应该是修行上的交往。现在世上很多人把上师当做其他工具对待,这是弟子的不对。上师把弟子当做其它工具,满足他其它愿望,这是非理的要求,所以即使你没有满足他,也不会有大的过失。主持人:今天的互动先到这里,我们在讲座结束后安排一个环节,为现在失联的马航MH370航班做一次祈福,今天非常殊胜,而且今天是初十应该是莲师的节日,我们祈请上师带领我们大家一起为这个航班诵经祈福。索达吉堪布:我们一起为他们念莲师心咒和观音心咒吧。你们一起会念的人都一起念。主持人:我们这一期讲堂就到这里宣告圆满。好,我们再一次感谢堪布,为我们做无比殊胜的法布施,希望大家从这次讲座中获得自己修行闻思的增上,也祝大家在以后的修行道路上福慧增长,一直向前。感谢大家,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今后的讲堂。再一次感谢堪布。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密宗的誓言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