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也有父母中引用净土宗历代祖师生平的祖师说的话有何用意

净土宗宗旨略说(上)
日期:2015 年 3 月 31 日
作者:慧净上人
 点击量:1128
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研讨净土宗的宗旨,共分四个主题:第一,信受弥陀救度;第二,专称弥陀佛名;第三,愿生弥陀净土;第四,广度十方众生。
一、信受弥陀救度
“信受弥陀救度”,第一句就显明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更显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慈”就是无缘大慈,无条件的爱心;“大悲”就是同体大悲,把众生的苦当作是不分自他的一体苦难,同难共济。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救度的主人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就是你、我、他,所有的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的众生,都是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对象。等觉菩萨若求生极乐世界,固然可以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阿鼻地狱的众生,也可以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照摄,当然也可以让阿弥陀佛的光明救度到极乐世界。
既然称为“救度的法门”,顾名思义,显示往生极乐,解脱生死轮回,完全不是靠我们众生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不是靠我们自己修持的功夫,也不是靠自己累积的功德,或是靠自己的学问、道德、身分,都不是。既然是“救度”,也可说是绝对性的──爱心,是没条件;力量,是绝对能够救度任何众生。
学习净土法门若没有了解这一点,即使平日如何精进念佛想往生极乐世界,但心中一定会忐忑不安,并且疑惑:以我这样的情形,这种低微的身分哪有资格让阿弥陀佛救?哪有资格进入极乐世界?或者会想:我功夫够不够?我功德够不够?临终若无法正念现前,我一生的修持岂不是白费了?会产生类似这些疑惑。所以,若不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虽然也念佛,可是心中还是不相信,不相信就会不安。
因此,我们宗旨第一句就是显明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来念佛,这一生才可以安稳,而且,显示着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平生业成。在有生之年,还活着的时候,还未到临终,甚至也没看到阿弥陀佛,就可以肯定往生有分,必定往生,不再轮回六道,已经是极乐世界圣众之一,就可以这样肯定。所以学净土法门,要先了解这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这是非常重要的。
宗旨第二句是“专称弥陀佛名”,是显明救度的方法。不管知不知这个道理,只要他专称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忆佛念佛,念念不舍,念念相续,一生不变──若是这样,了解道理而相信的人叫做“明信佛智”,不了解却能这样做的人就是“暗合道妙”。因为,“专称弥陀佛名”就是蒙受弥陀救度的方法,就是往生的正因。
宗旨第三句是“愿生弥陀净土”,显明阿弥陀佛救度的目标。众生若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还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所以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既然是念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也要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愿生极乐世界。所以,第三句是显明救度的目标,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第四句是“广度十方众生”,显明救度的目的。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有两种:一种是自利,一种是利他。“自利”就是让我们离开六道轮回这个痛苦,进一步能够成佛,成佛就决定可以救度众生,可以显化到十方世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救度众生就是“利他”。
或许有人会想:我这么愚痴,愿力也没有那么广大,我只要能够往生就可以了,不敢想要救度众生。其实不管我们想不想,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有那种愿力,不用勉强,也不用学习,是天生自然、欢欢喜喜来救度众生,而且好像在游玩一样,所以叫做“游戏神通”。
简而言之,“信受弥陀救度”显示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专称弥陀佛名”显示我们这个救度的方法就是念佛,“愿生弥陀净土”显示救度的目标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要贪恋人界或是天上;第四,“广度十方众生”是显示救度的目的就是要自利,也是要利他。
“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受”,这两句的来源是在那里呢?《阿弥陀经》说:
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要舍利弗信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并且也要信受十方诸佛所证明、所赞叹、所劝信。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所说的,就是等于对我们说的,也是对所有众生所说的。信受释迦牟尼佛什么话呢?释迦牟尼佛说:“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必定蒙受弥陀的救度、接引,往生弥陀净土,无有差错”。阿弥陀佛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会现前来迎接我们,既然弥陀现前,必使我们心不颠倒而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这样说,十方诸佛也这样来作证明,因此,释迦牟尼佛跟舍利弗说,这个道理你要相信,你要接受,不要怀疑,不要排斥拒绝。
《阿弥陀经》最后两句说:
信受欢喜,作礼而去。
天人、阿修罗,乃至二千五百位的阿罗汉,以及文殊、弥勒、诸大菩萨,听到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以及十方诸佛证明释迦牟尼佛是如语者,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不虚语者、是不诳语者,大家听了之后就很欢喜的相信接受,然后作礼而去──亦即依教奉行,将念佛作为他日常生活的实践,使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这就是《阿弥陀经》最后二句所说的“欢喜信受,作礼而去”。所以“信受”二字,是出自《阿弥陀经》。
进一步说,“信”是什么意思呢?“信”就是相信,不只是脑筋相信,而是内心深信,这种信非常的深刻、彻底,刻入我们的心底,没有半点的怀疑。“受”就是接受,完全接受,彻底接受,没有丝毫的犹豫或拒绝。
“信受”也就是“依靠”的意思,彻彻底底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绝对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没有丝毫的怀疑,百分之百的依靠、没有丝毫的保留。就好像一个生病的人,看了无数的医生都治不好,这个时候遇到一个高明的医生,任何疑难杂症只要几帖药就可以完全医好,此时此刻,他必定完全依靠这个医生,服用这个医生所开的药;又像跌入大海中的人,在海里载浮载沉,就快沉入水底的时候,遇到有人伸手相救,此时一定会完全彻底的接受他的救度,因为这是与性命绝对相关的关键时刻,也是唯一机会,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信受”就是这种意思。
其实,佛教本来就是救度的宗教,因为佛教的主旨、核心教理是“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若去除了“慈悲”,不仅修行人无法成佛,菩萨也不是菩萨,就没有佛教了。因此,可说慈悲就是整个佛教的性命、佛教的整体、佛教的核心。因为有慈悲,而且慈悲达到究竟,这样才可以成佛。
慈悲有三种:“众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
“众生缘慈”,藉由看到众生的苦难,体会到众生的苦难,而引起自己同情悲悯之心,如果不是藉由这个外境因缘,凡夫就无法产生这种悲悯之心,这就是“众生缘慈”。
“法缘慈”,菩萨无我执、无法执,已进入空性;既然进入空性,自然会感觉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都应该得到成佛涅槃之乐,只因被无明业障所迷,所以不断造业、受苦,自然产生悲悯,非要救度众生不可,这就是“法缘慈”。
“无缘慈”,到了佛的境界,就无所谓说慈不慈悲,因为佛天生就是要救度众生的,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来救度众生,这就是佛的“无缘慈”。
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都在说佛的慈悲,净土宗是大乘中的最究竟大乘,所以更加强调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净土宗的三部正依经典,根本经典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从头到尾文文句句都是在显示阿弥陀佛对我们众生无条件的救度,可谓字字放光,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阿弥陀佛的性命,每一字每一句也都是我们的性命,因为有《无量寿经》的内涵,才可以显示阿弥陀佛的慈悲,有《无量寿经》才让我们有生命解脱的依靠。所以《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的性命,也是我们的性命。
每一部经都可分作三大部分:“序分”“正信分”“流通分”。“序分”又分“证信序”和“发起序”。“证信序”是:佛在何时、何地,向什么人,讲什么法,由什么人流传下来,亦即说明“闻、信、时、主、处、众”等六事(称为六成就)。证明这部经的内容确确实实是佛对大众所说的,有时间、有地点、有听众等为证,不是虚假伪造的。
“发起序”是:这部经的发起因缘,也就是这部经是为了怎么而说的。“证信序”是所有经典序分所通有者(又称“通序”),“发起序”就有个别的不同。每部经的发起序,也就是开宗明义的地方,就会先说出这部经的宗旨、内涵。《无量寿经》有上下两卷,上卷中“发起序”的经文也叫做“释迦出世本怀文”,所谓“本怀文”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心中最想要讲、一定要讲的法,也就是释尊之所以要出现在这世间的目的,这个叫做“释迦本怀文”。经文如下: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在这里,“如来”是指谁呢?当然是指释迦牟尼佛。但是,诸佛出世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救度十方众生,而只有一个法可以轻易救度十方众生──不只是圣人可以得到利益,凡夫也可以得到利益;不只是善人可以领受利益,恶人也可以领受利益;不只是天上人间可以得到利益,甚至三恶道众生也可以得到利益。这样,这个法就是佛唯一非讲不可的法。所以,从近的来说,这里所说的如来是指在娑婆世界,二千五百年前出现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说呢,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意思。
“无尽大悲”,佛出现在世间,都是抱着无限、无边、无量、无上的大悲,要为十方众生──圣人、凡夫、善人、恶人来设想。
“矜哀三界”,“矜哀”就是怜愍、同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含欲界的六天,阿修罗道、人间,以及地狱、饿鬼、畜生。也就是说,三界全都是十方诸佛无尽大悲所矜悯、怜悯、悲悯、同情、体贴要救度的对象。
有人或者会疑惑:三恶道的众生当然要救度,恶人、凡夫也要救度,苦恼的人也要救度,可是已经上生天堂,乃至在色界天、无色界天,已进入甚深的禅定,难道也需要佛来同情悲悯救度吗?确实如此,都需要。因为,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仍是凡夫,不是圣人,那些天人之乐,禅定之乐,只不过是暂时的、有限的,不是彻底、究竟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还在轮回当中,天寿尽时,一样会随着过去的业再堕落,或堕落到人间,或堕落到三恶道;天寿一尽,又出世在天上的,是非常非常少的。若是堕落,就受痛苦了。所以三界众生,都是佛要救度的对象。
以欲界天来说,要十善才能出生在天上;若生色界天,必须要有禅定和四无量心;生无色界天,要有更深的禅定。可是即使这样,天上的业报尽时,也可能堕落三恶道中,这样说来,岂不是善和恶是在一起的?善不是真善,恶也不是真恶,来来去去,就好像到隔壁转个身,又过来了。所以说三界的善恶,都不是究竟的,都需要佛的悲悯。佛出现在世间,就是因为矜哀三界,所以“光阐道教”。光阐道教意即非常宽阔的来讲说八万四千法门;讲这些法门的目的是什么?──“欲拯济群萌”,要救度三界苦海的群萌。
“群萌”就是众生的意思,“群”就是群众,非常多的意思;“萌”,就好像园里的草萌芽,一整片。所以“群萌”就是迷惑的众生、受苦恼的众生;三界的众生都是群萌,虽然地狱、饿鬼道的众生是苦恼的群萌,人界、天界的众生,无论色界、无色界,也是苦恼的群萌,都需要佛无尽大悲的救度,所以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在光阐八万四千法门之中,要有利益三界群萌的法,而且是要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就是成佛,意思就是说,不只是救度而已,而且要让他们成佛。
“拯济”以现代话来说就是“救度”,什么样是救度呢?经文说“矜哀三界”。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犹如火宅,无论是三恶道也好,人间、欲界天也好、色界天也好、无色界天也好,都像火宅。譬如房子失火了,火焰非常旺,所有能够逃生的出口都被火封起来了,根本无路可逃,而且外面的消防人员也进不来,在可说没有一丝活命的希望,这时候,突然从空中降下了云梯把我们救出,使得我们离开充满火焰的房子,才得以活命。也好像一个人溺水,在水中浮沉、呼叫,经过很久的时间,却都没人听到,虽然他也会游泳,但这时已全身无力,眼见就要没顶了,在千钧一发之际,忽然驶来一艘大船,有救生艇,又有救生人员,伸出手将我们拉起来,这时候他不可能拒绝救生员,一定会随顺对方,让他救到船上。这就是“救度”的意思。
我们凡夫都是群萌,在三界火宅里面,受“生、老、病、死”之火的燃烧,受“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之火的燃烧,受在六道来来去去、无穷无尽的轮回、无穷无尽的造业之火的燃烧。现在,佛降下云梯将我们救出火宅,旷劫以来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六道苦海浮沉至今,非常痛苦,非常悲惨,现在阿弥陀佛用他的大悲愿船,将我们从六道苦海救起来,这就是“救度”“拯济”的意思。
“惠以真实之利”,“惠”就是恩惠,惠赐的意思,也就是白白得到他人的东西。譬如,有一个人去上班,他每月支领薪水,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是他劳心劳力付出所应得的,无所谓恩惠不恩惠;可是,有一天这个人身染重病,不只无法上班,而且还需住院接受昂贵的医疗,他一生的积蓄也不够缴纳医药费。幸运的,他过去的老板很有钱,又很有爱心,他亲自带着礼物来医院探望这位员工,并且跟他说:“你虽然没有来上班,我照常付你同样的薪水,你在这里所欠的医药费,我完全替你支付,甚至你以后若无法上班领薪水,你的家庭经济我都完全照顾。”也就是说,他一生生活中的一切需要,这位老板都完全负责,这个就是惠赐。
阿弥陀佛惠赐功德给我们这些十方造罪、造业、受苦恼的群萌,让我们可以离开苦海,而且往生净土而成佛,这叫做“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真实之利”,真实和方便是相对待的,不是方便善巧的利益,而是究竟、彻底、最高的利益,简要来说,就是成佛。从凡夫初发心精进修行到达成佛有五十一个阶层──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每一阶层都不同,除非是到达妙觉菩萨,也就是成佛,这样才是真正的究竟与真实,否则都还在中途、方便之中。
现在,阿弥陀佛惠赐我们的是真实利益,不是方便利益,是最上、最究竟的利益,也就是成佛,这样的内容在《无量寿经》就已经明白的显示出来了。《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之中,最根本的就是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意思就是说,法藏若成佛,他要以这句名号来救度众生,众生只要真心地相信、欢喜接受,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欲生我国”,这样“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乃至临终的时候,念十句的阿弥陀佛,甚至“乃至一念”,也可以当下往生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流通分的地方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大利”就是“具足无上功德”,这种大利,就是刚刚本怀文所说的“真实之利”,所以这个“大利”,不是大小的大,而是“无上功德”的大,无上功德就是“佛”的意思。所以阿弥陀佛惠赐给我们的是成佛的利益,不只让我们离现在的苦,得往生天堂的乐,或者离三界六道的苦,得到声闻缘觉的乐,或者是在菩萨阶层之中的乐而已,如果是这样,都不是无上功德,不是大利,不是真实之利。
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法门,要了解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的“序分”开宗明义就已经显明出来了,而整部经中,文文句句,处处都在显示阿弥陀佛对我们无条件的救度,要惠赐我们真实之利。
这个救度的法门不是哪个宗派或祖师所独创,而是依据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慈悲宣说的。《无量寿经》讲救度法语的地方很多,譬如在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之后,另外以三种愿来包含这四十八大愿,光耀这四十八大愿,作为四十八大愿的结愿,这三个愿又叫重誓偈: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超世愿”,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愿;“等觉”就是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十方三世诸佛都有发愿要救度众生,譬如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等等,十方诸佛都是根据自己所发的愿而艰辛修行,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达到愿行圆满才成佛。但是其中唯有阿弥陀佛的愿是超越十方诸佛,可以救度十方诸佛所救不起的众生,所以在四十八大愿之后,再说此重誓偈来显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是超世愿。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的愿是救度众生的,众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自己本身的根机或修行功夫,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乃至十劫以后的无量劫,都要成为布施的功德主,成为一位救济的主人。“普济”就是普遍救度,范围很广大,包含十方众生都要救度。“贫苦”,在佛教中所说的“贫”不是没有钱的意思,是指福报、智慧而言。《法华经》就说: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六道众生全都是贫,全都是苦,为什么贫苦呢?因为无福、无慧,无福就贫,无慧就苦。阿弥陀佛就是要救度我们这些在六道轮回的无福无慧众生,使我们快速离开三界六道,得到福和慧,使我们能够“福慧圆满”、“福慧具足”,使我们“福慧两足尊”──成佛。
所以净土法门是完全依靠弥陀救度的法门,依众生的身分来说,《大经》是说“三辈”(上辈、中辈、下辈),《观无量寿经》是说“九品”(上品、中品、下品),可是不管是三辈或九品,根机高或低,只要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全部都靠阿弥陀佛,不是靠自己。我们依靠阿弥陀佛是靠阿弥陀佛的什么力呢?当然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功德力。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方法显示在哪里呢?显示在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是阿弥陀佛的本体,是阿弥陀佛佛力、愿力与功德力聚集之所在。阿弥陀佛就是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名体一如,名体不离,名体相即,名就是体,体就是名,所以说“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要让三世十方的众生不论身在何方,都能听到这句名号,而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否则他就不成正觉,这明确显示阿弥陀佛就是以名号来救度众生。
以我们凡夫而言,我们没有脱离六道苦海、三界火宅的力量,如果说我们也有力量,有的只是业力而已。《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我们旷劫以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轮回之中,每一世、每一生所累积的业非常多、非常大、非常强,《地藏经》说超过须弥山,而且比大海更加深;这些业障碍着我们脱离三界六道轮回,障碍着我们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所以说“能障圣道”。这样说起来,我们哪有什么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之力呢?所以必须要靠佛力。
《大宝积经如来会》(《无量寿经》的异译本)就说:
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
这段经文和“重誓偈”的第二段内容是相同的内涵,只是因为翻译的人不同,所以文字就有不同,但是内涵却是一致的。“心或不堪常行施”,如果阿弥陀佛没有那种布施众生福慧,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他就无法成为救度世间的法王。他必须要有这种心,而且广济十方没有福慧的众生,能够使十方众生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的苦海,降伏进而断除烦恼,消除十方众生的业障,免除十方众生的果报,使十方众生离开三恶道、离开火宅,而且成佛得到彻底地安稳和快乐,;如果他不能达到这种地步,他就不成为“救世之法王”。
法王就是佛,阿弥陀佛是救度十方众生的法王,显示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而且是确实真正的救度,因为是救度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苦海,救度我们离苦得乐,使我们超凡入圣,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一样,这种的救度不是其他的救度所能比拟的。
《庄严经》也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也是在显示阿弥陀佛他力的救度。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一直在呼唤我们“轮回诸趣众生类”,无论轮回在天道的天人之类,轮回在人间的人间之类,甚至堕落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之类,阿弥陀佛都在呼唤,呼唤他们赶紧要让他救到极乐世界。而且“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连阿鼻地狱之五逆、十恶、谤法的众生,阿弥陀佛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要救他。显示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而且是任何众生都可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里就说“拔有情”,“拔”是比救度更加深刻的语气,拔度阿鼻地狱的有情众生。
《无量寿经》也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显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并将这个法藏──成佛的功德宝海,布施、惠赐给我们,这也就是“惠以真实之利”的意思,所以就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以清白的法惠赐给我们,使我们能够离苦得乐、超凡入圣,能够得到成佛的这个利益。唯有清白之法才是成佛之法,否则都是有污染、有缺陷的。以菩萨而言,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性,入一分寂光土,无明分分破,法性分分证,证到最后,如果还有一分的无明未破,就还不是究竟的佛,就还不是清白之法。阿弥陀佛专求清白之法──也就是成佛的法,来惠赐利益我们十方众生,所以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使我们十方众生能够成就成佛的功德。《无量寿经》也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阿弥陀佛没受我们的拜托、请求,主动地来担我们的重担,我们有什么重担?当然就是罪业,我们生生世世以来罪业非常多、非常重,我们没办法承担,但是阿弥陀佛一肩承担,完全为我们负责,偿还我们的罪业,使我们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和本怀文所说的“群萌”是同样的意思。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以不请之法”,这个“法”道理非常深奥,只有佛与佛才能了解,菩萨、声闻、缘觉都还无法了解,比如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不知道如何请问,所以这个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的,所以说是“不请之法”。这个“不请之法”道理深奥,难以相信,但是事上简易,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所谓难以相信,一方面是道理深信不来,一方面是这么深奥的法,却这么轻易就能够得到这样大的利益,所以使人难以相信,因此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也是“难说之法”。释迦牟尼佛所显示的就是这个难信、难说的“不请之法”。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阿弥陀佛将我们众生看做是他自己。佛的慈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众生的苦就是阿弥陀佛的苦,我们的业就是阿弥陀佛的业,我们的轮回就是阿弥陀佛的轮回,阿弥陀佛为我们负起全部的责任来解决我们轮回的债。
既然阿弥陀佛为我们承担所有的业,而且成佛至今已经十劫,应该是十劫前阿弥陀佛成佛的同时,十方的众生也应该都同时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了,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在轮回呢?《阿弥陀经》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已发愿”就已往生;如果是“今发愿”,就今生往生;如果是“当发愿”,未来才知道,未来才念佛,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未来往生。
十劫以来,或者我们未遇到这个法,或者遇到而不相信,所以说“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一直到现在。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把握这殊胜的机遇,生生世世轮回到今生今世就划下休止符,不要再轮回,将来在极乐世界是要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和诸上善人携手同伴来救度十方众生。
不只是《无量寿经》处处显示救度的内涵,其他经典也是。譬如《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就显明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布畏,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意思是说,三界是火宅,充满着很多的痛苦和惊恐,这个三界不是别人的,三界是我(释迦牟尼佛)的,三界中的所有众生,全都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孩子。孩子所住的这个三界,充满着种种的患难、痛苦、惊恐,好像火在烧,好像水在淹,“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唯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能够救度他,能够保护他。这段经文也是显示救度意涵。
《大集经》也说:
唯佛独是众生父,于烦恼火而救拔。
唯有佛是众生的父母,要救拔深陷烦恼火的众生;众生的烦恼火如果消除,佛性自然就显露,自然就成佛,这段经文也是在显示救度的意涵。
《念佛圆通章》也说:
十方如来,愍念众生,如母忆子。
十方诸佛如来想念众生,疼惜众生,要保护救度众生,就好像母亲之于婴孩一般,母亲保护孩子、养育孩子,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孩子如果有危险,也要以自己的性命来保护这个孩子,甚至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孩子的性命。母亲的慈爱之心尚且如此,何况是佛呢?所以在《无量寿经》中就进一步说:
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
佛哀愍三界的众生,超过父母爱护子女、想念子女。这二段经文都是显示佛对三界众生无微不至的爱护、保护、救度。
《涅槃经》也说:
如来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
譬如一人而有七子,适七子中一人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则偏多。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则偏重,于放逸者,佛则慈念。
佛视所有众生一体同仁,看所有的众生都好像自己的独子一样。好比一对夫妻有七个子女,这七个子女当中,有一个身体特别不好,也特别笨愚痴拙,为人父母的,自然会多照顾这个小孩。这并不是父母的心不平等,其实父母对待每个小孩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这个小孩生病,所以就特别比较关心。佛也是一样,对众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对犯罪众生就比较关心、在意、想念,为什么?若以圣人、凡夫来比较,圣人已脱出三界,不受轮回之苦,因此佛对他们就比较不用担心;但是对于尚未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凡夫众生,因为还在造业、造罪,佛就要赶紧用种种善巧的方便来救度他,引导他出离三界六道轮回。
再细说,三界众生有善人、有恶人,善人出生在天界,享受着天福、天乐,当下不受苦迫,所以佛暂时可以对他们放心。但是如今正在人间造罪、造业,将来会堕落三恶道的众生,佛就要赶紧引导他们、救度他们。因此,佛对众生是一视同仁,一味平等,是没有亲疏怨憎这些差别对待的;佛的心是空的,无是非、善恶、好坏的看法和计较,他只是一味要救度众生,没有其他的念头。但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轻重缓急”,比较急难的,要赶紧去救;不是急难,只是贫穷,还可以慢慢来,有这些不同。但论本体来说是一昧平等的,只要有需要,佛就要救度。《维摩经》也说: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意思是说,有一位长者,这位长者只有一个儿子,假使这个儿子生病了,父母也好像自己生病一样,为他担忧,为他苦恼,一心想着要如何才能治疗儿子的病;如果儿子的病好了,父母也就没有担忧了。说起来,孩子的病是身体病痛而已,而为人父母则是疼痛在心。所以为人子女者一定要孝顺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要好好的保养身体,不使父母担心,这也是一种孝。
做这个比喻之后,进一步说: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哀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则愈。
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达到愿行圆满才能成佛,所以菩萨在因地时,对十方众生的爱护、疼惜、怀念就像是对他的孩子一样;众生病了,菩萨同样生病,众生病若好了,菩萨的病也好了。其实菩萨没有什么病,也没有什么烦恼,但因为心中不忍众生的苦,所以就好像也和众生同样生病了,所以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观佛三昧经》也说:
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缘,缘苦众生,
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
佛的心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大慈悲;大慈悲的对象是谁呢?是苦恼的众生。佛看到众生受苦恼,就好像射箭入心,要赶紧将箭拔除,以解除这个苦一样。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的这个苦对于佛来说就好像一支箭射入佛的心,佛比我们还要痛苦。
《梵网经》也说:
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更甚于善人。
菩萨对造恶的人所起的爱心、慈悲心,比对善人还要深重。为什么,因为恶人是因为无明才会去造业造罪,如果他有智慧,一定也是行善、精进学佛的。所以佛菩萨不是喜欢众生造恶,而是怜悯、同情造恶的众生。佛菩萨舍不得众生,同情悲念众生的痛苦,才急切的要救度我们,所以对佛菩萨来说,是“不喜其罪,而不舍其人”。尤其《华严经》说: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舍弃。
这里明明白白就说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才发起菩提心。又说
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
菩萨为了要救度我们,代替我们去受苦,或者入地狱道,或者入饿鬼道,或者入畜生道,替我们入恶道,使我们离开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又说: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
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
意思就是说,如果众生要是造堕落地狱的罪,应该要堕落地狱,这时佛菩萨就替我们落地狱受那种苦,让我们能够不堕落地狱,所以进一步就说:
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佛代替我们进入地狱当人质,以此为条件,来救赎我们堕落三恶道的罪业,进而出离三界六道的轮回,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是救赎的法门。
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
意思是说,所有的众生都无法依自己的力量来救度自己,当然也无法救度他人,唯有发愿的佛菩萨才能够救度十方众生。这尊菩萨的志愿,是其他菩萨无法相比的,因为他的愿特别深彻。这些都是在形容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为了救度十方众生,为十方众生发愿、修行,替十方众生担重担,以自身来救赎我们的罪业。
在《杂譬喻经》就比喻说:
积大善愿,慈悲众生,求头与头,求眼与眼,一切所求,尽能周给。
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为我们众生做布施。布施有分“外布施”和“内布施”,外布施就是布施金钱物质,内布施就是布施身体。旷劫以来,阿弥陀佛为了我们众生行布施,要他的头,就给头;要他的眼睛,就给眼睛;要他的肝脏,要他的肾脏,要他的骨髓……,只要对方有求、有需要,不管是外布施、内布施,阿弥陀佛全都布施。
阿弥陀佛这样的积功累德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为你、为我、为他;阿弥陀佛这些功德在那里呢?全都容纳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面,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叫做“万德洪名”,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全都在这句名号里面。阿弥陀佛生生世世、兆载永劫所累积的菩萨万行,布施啦、持戒啦、忍辱啦、精进啦、禅定啦、智慧啦、慈悲啦、愿力啦、神通啦,全都在这句名号里面,甚至一代藏经、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也都在这个名号里面,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包括一代藏经,完全具足、无所缺少,简而言之,一代藏经都是念佛法门的内容与注解。
──慧净法师二○一四年三月九日于台南佛一开示(第六集)
编辑:管理员  
2016年十二月 &(14)
2016年十一月 &(44)
2016年十月 &(55)
2016年九月 &(50)
2016年八月 &(53)
2016年七月 &(44)
2016年六月 &(77)
2016年五月 &(68)
2016年四月 &(50)
2016年三月 &(58)
2016年二月 &(69)
2016年一月 &(67)
2015年十二月 &(51)
2015年十一月 &(95)
2015年十月 &(101)
2015年九月 &(90)
2015年八月 &(102)
2015年七月 &(78)
2015年六月 &(107)
2015年五月 &(97)
2015年四月 &(83)
2015年三月 &(72)
2015年二月 &(46)
2015年一月 &(69)
2014年十二月 &(38)
2014年十一月 &(28)
2014年十月 &(35)
2014年九月 &(36)
2014年八月 &(26)
2014年七月 &(27)
2014年六月 &(38)
2014年五月 &(31)
2014年四月 &(36)
2014年三月 &(51)
2014年二月 &(29)
2014年一月 &(38)
2013年十二月 &(29)
2013年十一月 &(24)
2013年十月 &(24)
2013年九月 &(29)
2013年八月 &(22)
2013年七月 &(22)
2013年六月 &(26)
2013年五月 &(22)
2013年四月 &(18)
2013年三月 &(24)
2013年二月 &(16)
2013年一月 &(25)
2012年十二月 &(25)
2012年十一月 &(24)
2012年十月 &(26)
2012年九月 &(25)
2012年八月 &(31)
2012年七月 &(31)
2012年六月 &(2)
2012年五月 &(12)
2012年四月 &(16)
2011年十一月 &(2)
法师值班手机:
(时间09:00-10:30、15:00-15:45)
解答莲友在法义教理方面的疑问。
投稿(微信/网站)
投稿信箱:
电话:、2715272
短信平台:1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土宗历代祖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