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 转译回来;中华民族&quot 转译回来;成为中国境内诸多民族共同的称谓,成为自觉民族观念是在

欢迎访问中共中央党校网站
站内搜索:
来稿信箱:
校务委员会
中央党校校史展
“中华民族”观念在抗日战争中喷薄而出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励恒]  发布时间: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悲壮的反对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战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中华民族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从此踏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在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结成了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中华民族”既是多元的,包含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而对他国而言,它又是一体的。
  “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中华民族”一词是在清末民族危机深重、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背景下产生的,据考证,首先使用者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发表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此“中华民族”指的是华夏族,虽然如此,但梁氏在此后的文章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并解释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可见,这个词自一开始使用,即有多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之意存在。
  应该说,“中华民族”作为一种称谓,首先是以民族实体的存在为基础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如回族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所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多民族统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各民族内部的统一、地区性的多民族统一,而达到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生活在中国境内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众多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实体。其次,“中华民族”作为一种称谓逐渐被各族人民所认同,是与中国的民族危机、边疆危机分不开的,是与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紧密相连的,它本身就含有民族团结、民族情愫、历史文化认同等意蕴。与“中华民族”同时出现的还有“华族”“华夏族”“中国民族”“国族”等称谓,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些称谓相互混用,甚至相互代替。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得到广泛认同,其他称谓见诸书刊则逐渐稀少。究其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在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对外方面,展现了更加鲜明、更加强大的感召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都感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危难的形势,促进了中华之民族意识的觉醒。傅斯年写有文章《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他说:“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伦理,俨然一个家庭。世界上的民族,我们最大,世界上的历史,我们最长。这不是偶然,是当然。‘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句话,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实的事实。”傅氏以一个史学家的见识,论述中华民族必将通过抗战而复兴,指出:“中华民族自有其潜藏的大力量,三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灭不了的,而且没有今日天造草昧之形势,民族是复兴不来的。这不是自己安慰的话,有事实为证。”抗战兴起后,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也是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顾颉刚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争鸣。少数民族学者如著名维族史学家翦伯赞、苗族学者鲁格夫尔等也参加了讨论。尽管这次争鸣反映了学术界在民族观方面存在分歧,但参加讨论者都认为坚强的民族意识对反抗外来侵略压迫极其重要,赞同发挥“一个”的意义。193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型辞书《辞海》中有“中华民国”条目,其中对“中华民族”作了这样的解释:“合汉、满、蒙、回、藏、苗等人而成整个之中华民族。人口共约四万万七千余万。”这表明,“中华民族”概念经过多年的使用,至此内涵已趋于明确。
  “中华民族”是抗日战争的动员令与凝合剂
  “中华民族”的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切实得到少数民族的赞同。1938年7月广为传布的《康藏民众代表慰问前线将士书》写道:“中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而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回、藏及其他各民族而成的整个大国族。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分人民,均无苟全幸存之理。”此时,“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更是受到报纸、广播电台以及抗日歌曲的推动,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广为传唱,激励各族民众奔赴抗日战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引起各族人民的共鸣;“中华民族”的符号认同,深入人心。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率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念。他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讲话,说:“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出代价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这种精神,我们民族的数千年历史已经证明,现在再来一次伟大的证明……我们要告诉那些发疯的敌人,你们的目的一定达不到。”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重要著作中,毛泽东专门设立一节论述“中华民族”,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在战争中,产生了大批少数民族抗日将领和英雄。著名的有白族的周保中,满族的赵尚志、佟麟阁,侗族的粟裕,壮族的韦国清,土家族的廖汉生,瑶族的江华,回族的白崇禧、马本斋,彝族的张冲,苗族的石邦藩,藏族的扎西,蒙古族的萨斯俊等。这些民族精英,为捍卫国家利益,促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国、共两党建立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这个“民族”不是单指某一个民族。国民党发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提出“国家民族之利益应高于一切”的主张,得到共产党的积极响应。承认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是国共两党共同维系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当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抗战大局受到冲击时,国内广大同胞以及海外华侨痛骂破坏者是民族罪人。民族意识,使得任何损坏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径都会遭到谴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高度自觉的民族意识是民族统一战线纲领之所以在整个抗战期间得以执行,直至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深层原因。
  早在抗战前期,回族知识分子马天铎发表文章说:“卢沟桥的炮火已经把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条心融冶成一座坚实的牢固不破的整体。”是的,抗日战争重新锻铸了中华民族;历史已经证明,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于中国各族民众和海外华侨心中的,正是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
(网络编辑:程大中)
&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 &版权声明:转载必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中央外宣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版权所有:中共中央党校&&京ICP备号&&管理维护:中共中央党校信息中心&&关于我们&&
技术支持:&&CMS提供:您的位置:
揭秘:梁启超是提出“中华民族”称谓的第一人
发贴人:218.104.173.*发贴时间:【】[]
&& ()&& () “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 ()&& ()&& ()&& ()&& ()&& ()&& ()&& () &  在创立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在“保国、保种”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从而使国人意识到“合群”的重要性遗憾的是,严复没有进一步介绍西方的理论则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年,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随后,他又从民族进化和竞争的理念出发,大胆提出了是近代史学的灵魂他在《新史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这里所谓的人群进化,实质上也就是民族进化的民族观念已经开始上升到理论层面&  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正式提出了“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也”&  接着,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民族”一词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和“民族”,基本完成了“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过,在具体使用“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才清晰地赋予了较为科学的内涵其称:“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之外,更提倡大小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真正完成了“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于崇高的地位和影响,“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都对以及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杨度这些很有水平的思想理论家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当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民族这个大家庭&  孙中山、章太炎这些革命党人从“革命排满”的立场出发,本来不大关心民族融合问题,但在、杨度这些大学问家的影响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问题随着***的创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论,进一步将现代落到了实处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的共识&&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揭秘:梁启超是提出“中华民族”称谓的第一人》&&&& 地址: .cn/pc/.shtm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6年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4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2016年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一、中国民族概况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它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④它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主要考查你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奋起。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③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新时期(改革开发以来):“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特征的最高层次的抽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和本体文化的自我认同、自我归属感,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气质的意志和品质,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共同理想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一种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相比较而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规定性,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特征的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民族性的历史基础。没有民族的存在,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人们常说的美国民族精神、英国民族精神、法国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等都表现出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差异。时代性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为了保证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该民族就要主动地、积极地、适时地对自身地民族精神进行扬弃、更新和转化,使其反映新的历史特点,把握新的时代规律,实现其与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事实上,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历史传承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或思想意识,是在民族的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断丰富、日趋成熟的精神,它总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血脉相连,是民族文化传统不断积淀和升华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文化精神的创造也是如此。任何特定的民族精神,“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2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例如,近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古代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对近代、现代民族精神的继承。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指民族精神能被民族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觉悟,从而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民族精神的自我否定和更新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自觉。如果说,精神的本质特性是自由(自由指它能‘自我规定’),那么,民族精神的真髓就在于它的自我规定,而对于这种自我规定的觉醒和意识就是民族精神的自觉。”3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民族精神的自觉性表明,被民族成员普遍知道或认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不一定就是民族精神,必须既被认同又被信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才是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历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哲学家整理、提炼、加工过的自觉的民族精神,历代的哲学家经过不断努力,“把民族精神由一种朴素意识和共同心理而提升到理论形态,从而使民族精神深化和强化,由自发走向自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不同的民族精神之间具有相互交流、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根本性质。民族精神虽主要是以本民族成员的实践为主要源泉,但也l吸收外国民族精神中适合本民族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物质环境,有利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观念、原则、思想、理论。当然,这一过程是泥沙俱下的,随着文化开放进来的文化垃圾可能和广义民族精神中的消极、落后因素结合。优秀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对域外同族外籍后裔和其他血统的民族成员都有吸引力、感召力,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开放性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不同文化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冲突表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地域性,融合表明不同文化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吸取营养,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当人类历史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后,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形成,打破了民族与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物质生产和交流成为世界性,于是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开始相互引进、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要想继续处于封闭的状态,则是不可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魂。民族精神产生于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本质。民族文化只有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分清中华文化民族性常见的认识误区:误区一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分析:(1)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因此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吸引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误区二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分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说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要性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它们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重要性第一,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代。古代、近代、当代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第二,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弘扬民族文化的要求: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②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需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历史给了我们哪些昭示:(历史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①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④落后就要挨打;⑤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国家的角度说:①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主心骨;②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③充分汲取世界优秀文化;④最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从青少年的角度说:①认真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包括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等,学好各门功课,从中感悟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③我们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远大志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举例说明:①阅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读物;②观看爱国主义影片;③学唱爱国主义歌曲;④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⑤参观革命圣地;⑥参加升旗仪式等等。 民族精神代代传小故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听到这道国歌,使我谈起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个话题。歌声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歌声是我们甜美的乳汁;歌声是我们进步的号角……歌声还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们在歌声中送走昨天,拥抱今天,向往明天。蔑视苦难,战胜苦难,把苦难踩在脚下唱着歌前进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最懂得自由的可贵,知道友谊的价值,希望爱满人间,盼望世界和平!和平是灿烂的阳光,和平是嘹亮的鸽哨,和平是盛开的花朵,和平是心与心的相连!我们少先队员是中华民族的和平小使者……是民族的骄傲。静以修身、俭以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古训,诚实、勇敢,活泼、团结是我们少先队的作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是我们少先队员的准则。妈妈用抒情的摇篮曲送我进入梦乡;老师用美妙的歌声把我们领进知识的殿堂;队会上,朝气蓬勃的歌声使伙伴们的心连在一起;节日里,热情奔放的歌声和我们共度欢乐时光。最美好的景色是校园的晨曦,最重要的责任是勤奋地学习。我们就像贪吃的孩子把智慧的乳汁吮吸,我们就像强壮的健儿在知识的海洋游弋。我们远大的理想在蓝天、在穹宇,我们宏伟的事业在脚下、在大地。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愿祖国的江山永远美如画,但愿“民族精神代代传!”
发现相似题
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8717761052972191284085118697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uot 如何转成引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