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历史国家为什么穷?

清朝以前的中国古代人是不是都很穷?穷人比例是多少?
所谓穷人是没有标准的,但依历朝历代的社会经济水平来讲,南宋的经济水平是最高的,手工业的大力发展和开放的对外贸易,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显露,南宋一朝也基本没有出现大的饥荒和流民现象,这是在中国历史中很难得的,只是由于当时契丹蒙古西夏群雄并起,而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文人把持军政,前朝又把养马之地丢光了,导致武备松驰,无力抗衡异族入侵,否则现在的中国会完全不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大清官员的穷日子和阔日子|大清|官员_凤凰文化
大清官员的穷日子和阔日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位大清朝的下级京官,如果只凭朝廷的俸禄,很可能陷入连饭都吃不饱的窘况。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财政体系,维持了官员们体面甚至奢靡的生活。
一位大清朝的下级京官,如果只凭朝廷的俸禄,很可能陷入连饭都吃不饱的窘况。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财政体系,维持了官员们体面甚至奢靡的生活。 租房子20两银子,吃喝拉撒至少30两银子,烧炭买柴、雇佣车马仆人一年又是40余两,总共将近100两银子。这是晚清时候,一个普通京官每年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开支。但在账面上,一位六品京官一年的俸禄到手只有32两银子。 那些米铺、布店、炭厂、车马店的掌柜可不会管你是不是官,到了年关时分,掌柜、伙计就会拿着账单,上门催账。他们会笑呵呵地把账单递给官员们:&大人您行个方便。&如果&客官&掏不出银子,这些势利商人会立马换一副轻蔑的嘴脸。 如果只凭朝廷的俸禄,京官们必须面对这样颜面尽失的窘况&&交不起账单,肯定会遭受商人们的侮辱。 但作为这个国家实际的管理者,他们获得收入的途径绝非朝廷俸禄一途。他们首先会得到一笔数目不等的&养廉银&;然后会收到地方官员或者在地方做官的同窗好友送来的&冰敬&&炭敬&;各部里小金库会给每个官员一笔&印结银&。 这些林林总总的收入,会根据官阶高低、衙门不同,落到每人手中,从数百两到上万两银子不等,基本上可以让各级官员过得起一日三餐可口,仆人车马齐全,迎来送往频繁,父母家人赡养的生活。到了年关,绝大多数上门要账的掌柜都会满意而归。 但是,那些俸禄之外的额外收入从何而来?地方官员怎么会有给京官孝敬的银钱?各部如何建立起给官员发奖金的小金库? 京官的穷日子和阔日子 何刚德,福建闽县人士,自幼向学,光绪二年,年方二十,便中了本省乡试举人,凑了些盘费衣服,上京会试。可能是何家祖坟冒青烟,第一次赶考何刚德便中了进士,殿试三甲,奉旨以部属掣签,分在吏部考功司行走。 新科进士,又分在吏部,按说何刚德可是春风得意,但到了年底,却发起愁来,家里的生计账本让人难以消受。 这一年,何刚德初到吏部,例应学习。&学习&即今日之&实习&,小何一学三年,部中最苦最累之活计,均交由这些官资尚浅之小辈。每至当月值宿,何刚德便要在署留宿,不特值宿之&当月处&&屋极湫隘&,至夜更&阖署阗无一人&。晚餐菜只一碗两碟,次日早晨又有一餐,清苦得很。 苦累不说,薪俸却少得可怜。何刚德以进士分发吏部,是六品衔,一年春秋两季京官年薪是60两银子,却按六折发给,七除八扣,到手只有32两。现银之外另有米30石,但六品仅发老米,五品才给白米,老米却多不能食,只得折给米店,&两期仅得好米数石&。 但何刚德这一年的开销高达343.9两,已是何刚德所得年俸的9倍,还没算上那件昂贵的官服钱。 在何刚德看来,自己的状况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境虽清苦,而心实太平&,&安分从公,并未尝呼枵腹也&。比起那些翰林,总还好过很多。 与何刚德同年考上进士担任内阁中书的直隶官员李锡彬,是一名真正的穷京官,内阁中书收入微薄,因此李锡彬全家四口每天只吃两餐,煤炭柴薪都买不起,是真正的&不能举火&。他每天早上以银一钱购买开水,供全家洗漱用,每日饭费则控制在京钱一千,也就是6分银子,只能买四斤馒头,就着葱酱咸菜度日。 &穷京官&已然老生常谈,一如晚清《京官曲》所唱的那样:&淡饭儿才一饱,破被儿将一觉,奈有个枕边人却把家常道。道只道,非唠叨,你清俸无多用度饶,房主的租银促早,家人的工钱怪少,这一只空锅儿等米淘,那一座冷炉儿待炭烧,且莫管小儿索食傍门号,眼看这哑巴牲口无麸草,况明朝几家分子,典当没分毫&。 就在何刚德刚刚踏入京官生涯,加入到京官叫穷行列之中时,另一位京官李慈铭也在日记中大声叫穷:&余能忍寂寞,忍寒冻以读书,而不能忍饥饿&,&比日穷乏,告贷路绝&。简直就是快饿死的状态。 如果仅从这两句话,便下定论说李慈铭也是&穷京官&中的一员,那恐怕会被他的表面功夫所欺。告贷典当固然有之,但加在一起不过71.2两,并非难以接受,倒是他这一年丰富多彩的京官生活,足以让人大开眼界。 这一年,李慈铭雇了十名仆人、两个车夫,还有三名更夫和一个厨子,加在一起花了24.7两。 为了讨小妾的喜欢,他又买了&绵缎褂一领湖绸袷衣里外裁&、金银罗一只,还有一件天青缎鼹鼠褂,一共是15.2两,他自己则添置了一件猞猁狐褂,花了20两。 李有藏书癖,文墨之事也自然少不了,书籍笔墨加在一起花了近64.2两。 但这并非是开销最大的一头,最大的恐怕是李慈铭本人在日记中抱怨的&饥饿&,但用以填补饥饿的却是珍馐美酒、佳仆歌郎。霞芬楼应当是李慈铭最爱的馆子,这一年在霞芬楼李慈铭就花了45.8两银子。此外秋蔆楼又花了30两,加上丰楼、宴宾斋、福兴居和天宁寺的一顿素席,李慈铭这一年舌尖上馆子就开销了147.4两。如果将其他杂项加在一起,那么李慈铭一年的开支就高达607.4两。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北京一个普通五口之家的年花销是50两,那么李慈铭这一年的消费足够养活12个五口之家。所谓的&穷&,不过是因为与一掷千金的高官生活相比,自己实在是显得太过清贫了。 而过着阔日子还叫穷的李慈铭,却任由弟弟在家乡饿死,他才假惺惺说道:&通计出门七年以来,寄弟者不过十金耳&。但是他自己也承认这一年&酒食声色之费亦不下百金&,确切的数字如上所计,乃是147.4两。即使如此,他在开始还不忘强调一遍:&余虽穷&。 穷京官的陋规收入 李慈铭当时只是个五品衔的户部郎中,而且是学习行走,加之他是纳捐入官,即所谓&万年候补&,故而连俸银和禄米也没有,这一年只有象征性的所谓&养廉银&18.6两。 实际上,这一年李慈铭的收入总数折银却高达766.9两,他的正式官俸只占其中的2.42%,而剩余的占总数的97.58%的收入,也就是相当于他俸银40倍的748.3两,恐怕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究竟是什么,会比他的&合法收入&还要高出这么多呢? 翻看李慈铭的官员账簿,会发现每年都有一笔相对固定的进项,这笔少则40余两,多则400余两的额外收入,被称为&印结银&。光绪三年,李慈铭收到的印结银162.19两,大致是他年收入的五分之一。而这一年新进仕途的何刚德,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俸之外则有印结银,福建年约二百金左右&。 所谓&印结&,其实是清代一种行政文书,即钤有官印的证明某人身份的保证书,主要防止有人冒名顶替。 晚清因太平天国战乱及各省灾荒,加之对外赔款,国用支绌,于是大开捐官之门,以广收入。为防止假冒顶替,捐官需要在京的同乡为官者出具印结,这可是要担风险的,一旦发现捐官者的身份有假,出结官也会被问罪。 于是,捐官者自然免不了对出结官馈赠一二,久而久之,馈赠成了规矩,甚至有了固定数额。为了这笔馈赠能够让同乡的官员利益均沾,同乡京官便成立了&印结局&,由进士出身的京官主持,凡需要印结的,都直接去印结局纳了&印结银&后取印结即可,而官方也只认可印结局开出的印结。 一名捐官者,要得到印结,得掏不少银子,就拿一名叫李圭的江苏捐官者来说,他是监生出身的一名州同知,得了浙江候补知州的肥差。按照他的日记记述,捐官的费用是1096两,但缴纳的印结银加在一起却高达584.03两,其中大结四张:注册99两,验看99两,声识及识认两项是99两;还有两张小结:保免本班44.5两,留省44.5两;另外还有1.07两的小费。 这些印结银除了出结官本人抽取十分之一以外,其他全部都归入印结局再公分给同乡官员。尽管平均到每个官员头上每月也就只有数两到十余两不等,但对那些初入京门、无权无势的小京官来说,可谓大旱之望云霓。 据前文的穷京官李锡彬说,&印结费一项,作一月伙食费足矣&,这是真正的救命钱。而另外一名叫姚学塽的官员不受印结银,那很抱歉,就只能委屈他住在破庙里吃糠咽菜当清官了。 只靠印结银一项维持京官的体面生活,仍然不够。何刚德在这一年,还有一项收入,虽然不多,&每年所入不过百金,但不无小补&。这就是来京地方官的馈赠。 按照何刚德的说法,&外官馈送京官,夏则有冰敬,冬则有炭敬,出京则有别敬。同年同乡于别敬之外,则有团拜项,谓每岁同年同乡有一次团拜也&。所谓&冰敬&,就相当于消暑费,&炭敬&则可以认为是取暖费。 当年曾国藩初做京官,无钱过年时,就盼望年底能有一笔外官的炭敬以解孔亟,甚至钱还没到先把话散出去,但最后还是空等一场,只得借钱过年。到了何刚德的时代,送炭敬则很有些看人下菜碟儿的味道,&渐重官阶而轻交情&,专重权贵,致送炭敬,单子上倒是儒雅得很,从来不言数目,而是套用诗词章句,40两叫&四十贤人&,300两则曰&毛诗一部&,甚至还有&千佛名经&。 至于别敬,倒是&同乡同年,及服官省分之京官,多有遍送&,虽然其数不过10两上下,也聊胜于无。但何刚德到京后,因为京官日渐加多,外官所费已然不赀,所以最后甚至降到6两。但是杂七杂八凑起来,也能有一二百两。 至于像李慈铭这样已经享有文名的官员,所得更多,光绪三年,他得到的馈赠高达316两,足够让他再多给小妾添几件首饰衣裳再多下几次馆子。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额外收入,会发现无论印结银还是外官的馈赠,都不能简单地归入&贿赂&一栏,它已经成为一种规则。你可以称之为陋规,或者按时下的称呼称为&潜规则&或&灰色收入&。这些&灰色收入&是成体系的,在大清朝存在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财政体系,维持着官员们体面的生活。 一个清知府的秘密账本 1894年,时值甲午,中日开战在即,但对何刚德来说,这场战事和他没半毛钱关系。这一年的真正重点,乃是恰逢各省乡试开考。每逢乡试,只要进士出身的京官都会有三次外放机会,最优者为学差,也就是派到各省去当学政,&学差三年满,大省分可余三四万金,小亦不过万余金而已&。 但学差是穷翰林为数不多的肥差专利,像何刚德这样进士出身的吏部员外郎,能有机会一搏的,就只有考差和房差。考差也就是充当乡试主考,&一次可得数千金,最苦如广西,只有九百金&,而房差则是充当乡试的房师,每次可以有三百金的进项。 从一年前开始,何刚德就在为考差上下钻营,但最终使他获得外放机会的,却是甲午年的京察。1895年4月,何刚德因甲午京察一等被光绪帝接见,奉旨补授江西建昌府知府,这可能是何刚德自1877年考中进士之后最得意的一天,此时距离《马关条约》的签订还不到一个星期。 在京城混了18年的何刚德终于得到了外放的肥差,很快他将投身于这个帝国的隐形财政体系之中。但他终归要发现一个事实,知府并不肥,这种在隐财政体系中处于中等位置的官员,不过是过手财神而已。 知府是过手财神搬运工 何刚德抵任江西建昌知府时,发现自己处于另一个世界里,尤其是他的&账本&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他也必须接受一个新的幕僚,那就是账房师爷。他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负责秘密记录致送上级长官的礼金各是多少,这本账也被称为&内账&。 如果京官的账本关系到他个人的生活水准,那么地方官的账本则与他的仕途紧密攸关。《官场现形记》里的一个故事能够充分说明这本秘密账本的重要性,一个叫瞿耐庵的候补官员百计营求终于补得了湖北兴国州知州的实缺,走马上任,但他上任交接时因不懂规矩得罪了前任账房师爷,前任师爷为了报复假造了一本秘密账簿,瞿耐庵按假账本去孝敬上官,结果可想而知,不到一年便被参劾革职。 何刚德这样的五品知府没资格进京送礼,那是布政使以上才有的资格。所以,他需要打点包括本省按察使、布政使、巡抚还有总辖苏赣徽三省的两江总督。 道光咸丰年间的两名地方官段光清和张集馨的自撰年谱中,有多条关于礼金的记述,再加上一些奏议,我们大致可以估计何刚德的见面礼数额。江西建昌算是比较富庶的府,那么两江总督至少要600两,巡抚500两,布政使400两,按察使350两,这些加在一起一次就要1850两。 每次拜见也要程敬,累计起来,数额也不算小,何刚德主要拜见的上官只有巡抚、按察使和布政使,一年拜见一次,大致需要600两。节礼和贺礼即所谓&三节两寿&,巡抚每节至少600两,过寿400两;按察使和布政使则每节300两,过寿200两,各色表礼、水礼、过路程仪及贿赂上司门丁的门包等尚不包含在内。同时,像是道台、驻防八旗将军,等等,也需要不时送礼,姑且加在一起算成8000两,那么这一年光是最单纯的送礼,何刚德就需要花出将近1万两,这还是以最少的数额计算。 何刚德作为知府,正俸有白银80两和40石大米,每石大米如果折银一两,那么加在一起就是120两,额外的官方收入还有政府提供的养廉银1400两,加在一起是1520两,即使何刚德不吃不喝,他的薪俸收入也刚刚到礼金数额的六分之一。 好在何刚德是一个知府,他有权收受下属的见面礼和三节两寿的贺礼。建昌府下辖五县,知府的见面礼每县要出200两,总共是1000两,三节两寿每次是120两,加在一起是3000两,这一年,何刚德的额外收入有4000两,如果下面的县官对自己的顶头上司送得多的话,可能总数会达到6000两。 何知府一算账,收礼加俸禄才7520两,还是不够啊!那么是否还有其他的财源?答案是:有的。 根据记载,在何刚德主政的建昌府毗邻的江西几个府,在收地税时,每亩地多收3分银子作为额外收入,根据光绪五年的《建昌府志》所载,建昌府共有成熟土地17035顷又27.23亩,如果每亩地多收3分银子,那么这一项就可以进项51105.81两,但这显然要冒很大风险,因为建昌府征收的正税总数,只有两,但如果强行摊派的话,额外征收的银两相当于正赋的五分之三,很容易激起民变。江西从1880年到1910年的20年间,发生的民变次数超过110次,绝大多数都正是因为捐税超出了农民承受能力所致。 在民变和上供的钢丝上游走,使何刚德这样的地方官如履薄冰,加派捐税需要冒大风险,但还有一大笔孝敬没着落。 何知府只得使最后一招,就是挪用库银和向银号、商铺借贷。 道光二十五年,陕西粮道张集馨致送礼金的花销,来源就是借贷,之后再用库银和陋规来还贷。库银成了地方官的救命稻草,像何刚德所在的建昌府,每年征收的各种捐税加在一起,一共有两,这些银钱除了起运之外,会留下一部分成为地方官员挪用的金库。 但这又造成了亏空,晚清各地方亏空乃是常态,如果地方官运气好,在离任前做好账薄,便可将亏空漏洞转嫁给下一任去头疼。但很多时候,这种金蝉脱壳之计未必成功,朝廷常会层层追缴地方官员的亏空,甚至查抄官员家产抵债。 张集馨就曾经奉命查抄过一个亏短仓库四万有奇的官员之家,其状惨不忍睹:&(余)见其门户萧条,孤寡号泣,实惨于心。所抄衣物,半属破烂,估值无几。&在安徽,一些州县地方官为填补亏空,甚至以&陈设器玩以及衣物&充抵亏空。放眼整个帝国,几乎无地不亏空,而这些地方的中低级地方官,也几乎无一不赔垫亏空。 真正理想中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只有少数善于理财的人才能做到,大多数地方官不过是过手财神,他们绞尽脑汁,营营汲汲拼了命地捞钱以筑起隐财政体系的地基,整个帝国的财富通过这套体系向京城汇集。 隐财政体系在帝国是一台严丝合缝的机器 《亚财政》的作者洪振快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看不见的财政体系,它由国家税收以外的收费所得,以&陋规&的形式在官僚系统中运转。有时候它是官员往来的&节礼银&、&漕规礼银&、&关规礼银&、&盐规银&、&钱粮平头银&等,有时是证明官员身份的&结印银&,有时候是地方官审计报销需要送给户部的&部费&。 举个漕规礼银的例子,就是漕运的&外费银&,比如湖南醴陵,法定一石漕米收800文,嘉庆二十五年,一个王知县上来就收4400文,而当时的米很便宜,只值1200文。 为什么要收那么多?因为收数的人多,给上司的叫&漕馆&,给漕粮运丁的叫&水脚&,给州县的叫&漕余&,最后还有一笔要给地方素质差的读书人叫&漕口&。 除此外,有向茶商征收的&茶规&,收香客的&香规&,收鸦片贩子的&土规&,甚至还有对械斗双方收的&斗费&。 &我们可以发现陋规已经渗透到帝国每一个角落、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只要有公共事务,只要你需要和官方打交道,你就无法摆脱陋规的困扰。&洪振快如是说。 回到开始的问题,很多人,比如李慈铭和一些从未涉足地方治理的士人,很愿意相信地方官在层层盘剥百姓,自己留下大头,然后将余润作为贿赂,以作为上官对自己贪赃苛敛的默许。他们认为正是这些人败坏了帝国的财政制度,并且腐坏了整个国家的道德。 这套逻辑自然看起来言之成理,但地方官肯定表示反对。有的人一旦进入了隐财政体系就必须顺从其运转,如醴陵的王知县,他收了4400文约合3.6两的&外费银&,引起了当地民众强烈反弹,从而导致28名反抗的民众丧命。 但王知县实在没办法,只是水脚、漕余、漕口三项已经把外费银瓜分完毕了,本该他还有一份的漕余还没着落。王知县当了一回贪官酷吏,其实只为他人作嫁衣。 类似何知府、王知县这样的外官,实际上从一上任开始就背负了极大的经济压力,他们为了结交京官,只能想方设法在所辖地内寻找财源,于是,供给国库的地方库银就成了一个比较安全的攫取目标,这就毫无疑问会导致各省亏空。 各省的亏空又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漏洞。而这些漏洞流出的银两,实际上又作为非正式的津贴和福利落入官员的腰包。而国家财政为了填补更大的漏洞只能扩大捐官,甚至冒险苛征捐税。这最终导致了一个巨大的恶性循环。 官员、民众、国家都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牺牲品,但既然已经相沿日久,所以习焉不察,人们只能诿过于贪官污吏的横行,却无法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乃是整套体制的荒谬。 有人已经意识到这种荒谬,很遗憾的是,发现这种荒谬的,乃是一个日本人宗方小太郎。他向明治天皇呈上了在华多年考察的报告《中国大势之倾向》。 在报告中,宗方认为中国全民腐败:&盖国家者,人民之集合体也。换言之,即人民则为组织一国之必要分子也。若分子腐败,欲国家独强,其可得乎?故中国之腐败,即此必须分子之腐败也&&上至庙堂大臣,下至地方小吏,皆以利己营私为事,朝野滔滔,相习成风,其势不知所底。&宗方更预言这样一个全民腐败的帝国&早至十年,迟至三十年,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就在宗方小太郎提交这一报告时,何刚德正在为寻求外放地方肥差而积极备考。 这一年是1894年,岁在甲午。
[责任编辑:胡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202815
播放数:729682
播放数:1067767
播放数:655957
48小时点击排行满清时期经济的畸形发展:整个国家穷的只剩钱了
满清时期经济的畸形发展:整个国家穷的只剩钱了
&&  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经济继续发展。明清时期一直到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高于英国就是跟英国持平,反正绝不比它差。   50年的时候,就是178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32%,欧洲占22%,中国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欧洲11个主要国家,高十个百分点。乾隆50年,1785年,就是200年前,美国都已经有了,那时候中国就牛成这样了。全世界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只有十个,六个在中国,八个在亚洲,除了中国的就是日本东京,当时叫江户,印度的马德拉斯,欧洲就俩:伦敦、巴黎,剩下的全在中国,北京、南京、扬州、广州、苏州、杭州。所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世界之最,农民富裕程度也是世界最高的。这个原因就是因为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第一,推行一条鞭法。这是内阁首辅推行的。一般最早入阁的那哥们儿,就被称为首辅。我进内阁十年了,你刚来,那当然你得听我的。张居正就是入阁的时间非常长,等于是穆宗临终的时候托孤给他。当时即位的神宗就是万历皇帝,又很小,他等于是太子太师辅政这样的大臣,就是他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两税法按人丁征税征的是个人所得税,是你的财产,这个征的是役银。就是说,你本来应该去服役,服徭役,现在你不去,按规定你可以纳银代役。服徭役是按人丁服,但是现在这个役银也分摊在田亩上了,这表示人丁在税收当中的作用就越来越下降。资产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上升。役银按照人丁和田亩来分担,这叫一条鞭法。它的作用是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然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你得把这个农产品给卖了,你地里长不出银子来,你得卖了,卖了就有了铜钱,然后到银庄兑换成白银。这样一来,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等于把农民推向市场,你必须跟市场发生联系,你不发生联系的话,除非地里能长出银子来,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纳银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这个跟前面讲的两税法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你纳银代役,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其实它不减轻农民的负担。因为真正收粮食,农民的负担可能轻,你收银子,他的负担可能会加重。如果丰产了,粮价就降下来了,它跟市场发生关系。这个是在调整赋税制度。   到帝,开始调整生产关系的第二点,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土地归现在的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这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失去土地是因为土地兼并。在明朝的藩王们最能兼并土地,朱元障本人就弄出25个儿子,这25个儿子,每个人再来上七八个儿子,这七八个儿子再弄上七八个儿子,你算算多少个。所以到了明朝末年,皇族有好几十万人,从一家繁衍出来好几十万。明朝是只要皇子就封王,明朝得有多少个王爷?弄不好能赶上了,封王都封滥了。所以除了开国的八家之外,只有后来爷封怡亲王,是铁帽子王。然后清末是恭王、醇王、庆王,三个铁帽王。等于清朝一共就十二家王爷是不降爵的,别的王爷都是往下降,逐级下降,你是亲王,你的儿子就是郡王,你就是贝勒,曾孙就是贝子。亲王降到镇国公,郡王降到辅国公,就是一级一级地往下降,到辅国公就不再往下降了,往下世袭就是世袭辅国公,辅国公跟王爷的级别可就差得太远了。你是王爷你住在王府,等你不是王爷的时候,你得从王府搬出来,自己找地儿住去。你们家四居室改筒子楼了,你就找地儿住去吧!所以清朝一般来讲,一朝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它王爷没多少,十几个了不起了,但是像明朝太多了,而且明朝又是把王爷封到别的地儿,清朝是弄到北京城里不许出去,圈死在北京。所以你看清朝的王府全在北京,什么郑王府、豫王府全在北京。明朝王府全在外地,这朱氏子孙在外地待着置产业,兼并农民的土地。比如说,万历皇帝,他本身就贪财,没事儿在皇宫里挖一个大坑,埋银子,他最宠爱他的儿子— —福王。他把朱常洵封到洛阳做福王,一次就赐给他四百万亩土地,河南一共封给他四百万亩。朱常洵跟他爸爸一样,最后三百多斤一大胖子,结果李闯打洛阳的时候,洛阳的守将就跟朱常洵说,现在这个闯贼围攻洛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您那么多钱,估计他们家上亿两银子的财产,您能不能拿出点钱来犒赏将士,将士们好跟闯贼玩命。朱常洵说我们家没钱,我们家穷着呢!就有点旧家具,我卖了犒赏将士吧!气得那个守将说您拉倒吧!一开门投降了。然后李自成一进来,朱常自你不是贪财吗?行!这回让你贪个够,把金子烧化了,顺嗓子眼儿往里倒,就给他烫死了,烫死了之后就把朱常沟给剁巴剁巴,他不三百多斤嘛,正好剁巴剁巴!然后和着鹿肉,他是福王,那儿是鹿肉往下分。剁完了一块,他的肉和跟鹿肉一块分给大家吃,叫福禄(鹿)宴。老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你弄得我们大家都没活路了。所以这些王爷,全死了。尤其到了清朝,清朝表面上对明朝皇室很优待,给祟帧皇帝建陵什么的,实际上逮着明朝王爷就得给弄死,朱氏子孙差不多都给杀光了,这些王爷占的地现在都在老百姓手里,所以康熙爷宣布更名田,原来是福王的名,这个田,现在谁种是谁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所以为什么农民拥护清朝,圣天子,太圣明了,同一个民族让我们没法活,还是异族让我们活的不错,那我们干什么不拥护异族?所以中国人没有这种观念,谁让我活下去,我就拥护谁,老百这样。美国打萨达姆你急什么劲,你为了保卫萨达姆拼命,你不短路了吗?你的命那么不值钱?萨达姆给你什么了?所以老百姓就是非常实在的。   更名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三,康熙爷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头税。以康熙50年起作为固定人丁税,康熙50年,你们家10口人,从康熙51年开始,你们家就交10口人的人丁税,到康熙60年,你们家18口了,还交 10口,我们家剩7口了怎么办?我要也再交10口不就亏了吗?我们家人口越来越少就越来越亏,这儿看来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第四,世宗一上台,雍正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人头税就废除了。人头税从世宗皇帝的时候就不要了。这个钱也没多少,三百三十五万两,朝廷当时税收入四千万,占不到十分之一了,所以咱就不要了,就跟咱们现在农业税不要了一个意思,一共两千个亿,还没有公款吃喝的钱多呢!要它干什么?不要了。自由市场的钱不也不收了吗?自由市场那个什么管理费也不收了,150个亿,一年才150个亿,开场奥运会多少钱?你何必跟这些穷苦人收,所以这个钱也不要了。这个钱你不要了以后,大街上摆摊的就少了,我犯得着在大街上吗?我进大棚了。   地丁银不要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减少。你原来藏着掖着不就是怕朝廷收税吗?现在不收税了,所以这一下隐蔽人口的现象就减少了。哥们儿不要钱了,生吧!康熙即位的时候,全国的丁额是2100万,不是说人口,有好多不懂行的写中国是2100万人口,不对!丁额是2100万,那就是说还能算上老弱病残,估计有个4000万,康熙驾崩的时候已经过亿了。乾隆20来年的时候,就2亿了,到乾隆驾崩的时候,已经 3亿了,到那会儿4.1亿,占世界人口的40%多。全世界10亿,中国4.1亿,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更自豪,你现在不是占20%吗?那时候就已经占40%。所以中国的巨大人口压力,从那时候就开始形成了。摊丁入亩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不要钱了,没必要藏着掖着。4600百万人,到一下变成1200万,相当多的人就是藏起来了,更是如此,5300百万人,然后到的时候,剩700万,我的天!原子弹也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我估计可能有好多是隐匿起来了,这段时期以后就又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古人处理事情都喜欢列举三种策略,分为上中下三等,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下策。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
对于洪秀全而言,要想正确的评价他首先得正视他,理智的去看待他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之家,又名卫鞅、公孙鞅。青年时代在魏国宰相公孙痤门下 当食客
  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第一次将国家进行了统一,有效的实施全国管
  相传周朝末年,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帅的人神共愤的美男子,这一当时的男神便是公孙
  清高宗乾隆,原名爱新觉罗&弘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是清王朝的第
中康,一作仲康或仲卢,姒姓,启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仲康继位之前是太康
每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国家的灭亡都跟其分不开关系,这最后一位君主要么就是碌碌
 马克思在1853年就有一段评&太平天国&的话:&除了改朝换代&&他们给予民众的
商鞅的刻薄少恩在其变法的过程中暴露无疑,法不容情在法制社会的今天看来是很在理的,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复国起义的领袖,他领导的这一场农民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
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历来说法不一。我觉得要客观地评价李鸿章,要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回答
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必须死。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对太子师傅用刑,这
首先,是由洋务派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
李鸿章作为一个朝堂重臣,尽其所能地照拂着兄弟同族,这在当时无可厚非。因为一个人的
科学家目前正在分析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锌铜矿中发现的超级古老地下水,其味道又咸又苦,
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
  史料中对白登之围是如何解的这一问题是这样记载的:刘邦因为没有听从刘敬的建议,
商汤灭葛之战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战争,我们知道商和夏的战争是成汤看不下去
日,2.5万人组成的&多国部队&(除汉人外,至少还有日本人、非
日前,在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活动中,我国接受了土库曼斯坦赠送的汗
北宋末年,先后发生的两次下层民众造反事件。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吓得屁滚尿流,没日没夜地逃到柳城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
成吉思汗的领土扩张,一度引起争议,冉平却用民族性的角度去分析:在现代人的脑中,业
一直以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归咎于皇帝的昏庸无能,以及秦桧等奸臣的祸
汉四年(公元前200年)八月,项羽已经发现自己孤立无援,军粮极度匮乏,韩信占领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一般都认为&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矛盾。但是显然,这样的表述实
所谓&敢死队&,指由不惜命的军人组成的突击先锋队,至于词义出处,大抵可以追溯到《
郑成功的母亲,本名田川松。是福建大海商郑芝龙的妻子、有两个儿子,一个就是郑成功还
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他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皇帝&策试天
商鞅的老师究竟是谁,历史一直争论不休,一说是鬼谷子,一说是尸佼。《大秦帝国》作品
  释迦牟尼是现在佛,他成佛前只是个普通人。释迦摩尼为什么出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
  婚姻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在中国汉字中&男&字七划,&女&字三划,加在一起就是
 舜,姓姚又姓妫,名重华,字都君。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
  虽然现在各国家已经减少了死刑的使用量,但死刑依然存在。早在13世界,那时死刑
  嫘祖是什么人?她是西陵氏之女,是黄帝的妻子,也是颛顼帝的祖母。上古时期,由于
  古时的皇帝大多比较短命,按照皇帝的待遇,有御医天天诊治,有专人伺候为何会活不
在中国历史上,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早在汉字成熟之前,中国人就已经
  混世四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超能力的四种天地之外的物种,而关于它们的来历一直
  噶尔丹作为蒙古族难得一见的温萨活佛,一生成就确实辉煌,也有很多人误以为是噶尔
  作为一个天赋过人的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说几天也说不完,就像他的作品,无论听几
  战国七雄并不是全部一起灭亡的,而是由秦国兼并统一了其他的六个国家,然后秦国最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人才辈出,若要论资排辈,前三肯定少不了成吉思汗。成吉思
  苏峻之乱是发生在东晋成帝统治时期出现过的一次大规模的病变事件。在327年的时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南宋词人姜夔,可有几人可以把这&夔&字一笔一划的写出来,那实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
  姜夔一生家困潦倒,满腹才华,且精通音律,是为全才,但由于姜夔所处年代常以门
  伊尹生于公元前1649年,名挚,&尹&是官职名,等同丞相,也就是他后来担任的
  姜夔是为&白石道人&,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中以写词更为著名。姜夔自幼丧母
  《湖上寓居杂咏》是为南宋文学家姜夔所作,姜夔多才多艺,一生寄理想于从仕,满
  以下是赛珍珠生平简介。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四个月大的时候跟随父母来到中国。赛珍
  宋代词人姜夔出身贫寒,一生未踏入仕途,命运不济,常以卖字和朋友救济为生。《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大师和
  樊迟是谁?樊迟是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继承了孔子的理念创办了私学,在各朝各代
  南宋文学家姜夔在诗词上颇有造诣,在仕途上坎坷曲折,一生不得志,多才多艺的他
  姜夔,于南宋词派中堪称独树一帜,成就不凡。他是如今的江西人,生平却在安徽、江
  杜审言是今天的河南巩义人,是杜甫的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
  鬼谷子是兵家著名的代表人,他处在春秋战国时期,丰功伟绩数不胜数。鬼谷子出生在
  说到李白,或许家国是可以不提的,或许时势是可以不顾的,但是&酒&是不得不说的
  阎立本,唐代画家,出身贵族,家中极为显赫,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孙,父亲阎毗是北
  《列女仁智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之一,此作品为南宋的摹本。孙光禄大夫的《列女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末期的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