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活佛济公5与如来弗和观音菩萨有什么关系?

查看: 2095|回复: 42
观音菩萨的传说
念名号的传说
& & 佛经上不厌其烦地宣传,苦难众生,只要诚心念诵的名号,就能立刻“观”到这个人的声音,马上前去拯救,使其得到解脱。我们在寺院中觉到的一面三目八臂或三面十臂的观音塑像,称作“不空羂索观音”。“羂索”是捕获鸟兽的猎具;“不空羂索”,意为羂索捕获不落空。以此出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心如“不空羂索”,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使一个被遗漏。据唐代菩提流志所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记载:若有人在不空羂索菩萨前烧香供养,念诵“陀罗尼真言”,将得到种种功德、利益,解脱任何烦恼,消除所有灾难。
  晋代谢敷撰写的《光世音应验记》,是一部记叙观音灵验的故事集。此书每篇的篇幅和手法,都和不理代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相似。谢敷写成此书后,传于傅缓,但经“孙恩之乱”,此书散失。傅缓之子傅亮追忆旧闻,留存七篇。后来,南朝宋代张演又追记十篇,续傅亮所撰,编成《续光世音应验记》一书。至南朝齐代,张演的外孙陆杲,又根据当时传闻,辑录九篇,成《系世音应验记》一书。这三种书在我国久已佚失,近年却在日本京都东山区栗口青莲院。这是日本镰仓时代的古写本。除了上述描写观音灵验的几本专题故事集外,还有一些描述观音灵验的短篇故事。如南齐王琰在《冥祥记》的序中,自述幼年在交阯受戒,得到观世音菩萨金像一座,虔心供奉,后来金像曾两次显灵。北齐颜之推在《冤魂志》中,也写了不少观音救苦救难的传说,宣扬观音法力无边及因果报应的思想。诸如此类的作品,把佛教典籍中一位普通的菩萨,塑造成足以显示佛教威灵的全能的神明。这些有关观音应验的故事,是当时人们对观音信仰的反映,也是推动这种信仰的助力。
  唐代道世所著的《法苑珠林》举了许多例子,来宣讲念了观音名号的“灵验”。
  书中说:
  晋代有个叫郭宣之的人,原为杨思平梁州府司马。后与杨思平一起被关进监狱。郭宣之在狱中每天念观世音名号。有一个晚上,忽然看到观音降临,光芒照亮了监狱。他马上磕头礼拜,祈请菩萨保佑。不久,郭宣之果然被特赦出狱。他获释后,按照狱中所看到的观音形象,制造了观音菩萨的图像,每天磕头念诵。
  书中还说:
  北魏末年有个道泰和尚,有一次做梦遇见异人,警告他:“你只能活到某年。”道泰惊醒后,非常害怕。到了某年,他果然生病了,心中很担忧,希望能逃脱死神的威胁。有一位朋友对他说:“我听说供养六十二亿尊菩萨,和念一声‘观音’,得到的福份是同样的。你何不诚心皈依观音菩萨,必可增加寿数。“道泰感悟,于是便连续四日四夜念”观世音菩萨“。突然一道光芒从门外而入,道泰看到了观音的足趺,踝间金色朗照。观音菩萨对道泰说:”你念观世音耶?“等到道泰起身磕头,菩萨已不见了。他悲喜交加,满头大汗,只觉得浑身轻松,身上的疾病都消失了。从此道泰延年益寿,修得了很深的道行。
  著名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佛经部中,也记载了不少善男信女诵念《观世音经》的灵异故事:
  如说:
  宋代张孝纯,有个5岁的孙子,不能走路。友人告诉他,有一个农夫,两腿瘫痪了多年,但每天念观世音名号,于是菩萨示现,还留下四句偈语:“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背诵这四句偈语记下,教他孙子念诵。三个月后,他孙子竟像健康的儿童一样,能够欢蹦乱跳了。
  又说:
  明崇祯年间,扬州有个叫垂髻的和尚北游,道经宿迁,偶患肋痛,到处求医不能治愈。他痛得辗转号叫,不吃不喝。一晚,友人对他说:“你平时讲演经论,常劝人称念观音,可以救苦。你现在得了这个怪毛病,为什么不皈命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以求自度呢?”垂髻昏昏沉沉之中听到这番话,顿时省悟,急忙请人备香烛,高声念“观世音”不绝口。他一觉睡到午后,高呼:“我饿极了,快给我吃饭!”几碗饭下肚,他便能健步如飞了。众人惊问:“你怎么突然病愈?”垂髻说:“我开始念观世音时,痛如刀割。过了一会儿,空中忽现祥云,见观音菩萨以瓶中甘露,灌我顶门,清凉沁骨,汗流如水,于是便熟睡了。”
  上述故事,把念诵观世音名号,说得神乎其神。但是,有一个传说却从另一个角度,来谈念观音是否有“灵验”。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要把道教摆在佛教之上,因为道教把老子李聃奉为鼻祖,李聃姓李,被唐太宗视为自己的祖先。当时,有个叫法琳的和尚,他通过“考证”,认为有两个“李”,李世民的“李”和李聃的“李”并非一脉相承。唐太宗听到后龙颜大怒,命令将法琳逮捕入狱,判他死罪。唐太宗对这个“死囚”下谕:“你曾宣扬只要念观音菩萨,就能够脱离苦海,逃避灾难……我现在给你七天时间念观音,到时看灵不灵?”第七天晚上,唐太宗派人去问法琳:“你念观音念得怎么样啦?”法琳镇静地回答:“七天以来,我未念观音,惟念陛下。”听到手下的汇报,唐太宗又派人去问法琳:“你为什么不念观音,反而念陛下?”法琳胸有成竹地说:“因为陛下就是观音,观音就是陛下。”唐太宗听说此言,怒气全消,高兴异常。免除法琳死刑。
观音为何手是鱼篮
& &《法华经.普门品》描述了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形象,其中有一身称为“鱼篮观音”:观音手提盛鱼的竹篮,脚踏鳌鱼,神态潇洒威严。民间对鱼篮观音有许多传说,并把观音提鱼篮看作是这尊菩萨法力无边的象征。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对观音为什么提鱼篮有精彩的描述:
  唐僧师徒路经“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的通天河,遇上了“灵感大王”。这妖精设法生擒唐僧,关在水府,准备将他剖腹剜心、剥皮剐肉,吃了延寿长生。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但水中却施展不开,下海行江,还要念着“避水诀”,或者变化什么鱼蟹之形,根本轮不得使铁棒、打妖怪;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临凡,当年掌管天河八万水兵大众;沙和尚是是流沙河内出身,水中功夫也很了得,但他们都不是灵感怪的对手。师兄弟三人没法,只得由孙行者赶到南海向观音菩萨求救。那天观音一早走出潮音洞,不坐莲台,不妆饰,在紫竹林中削篾。悟空等了不多时,只见观音手提一个紫竹篮儿出林,对他说:“悟空,我与你救唐僧去来。”孙行者见菩萨尚未梳妆,慌忙跪下说:“弟子不敢催促,请菩萨先穿衣登座。”观音回答:“用不着换装,就这样去吧!”说着便纵祥云腾空而去,孙大圣只得相随。
  不一会儿,观音与行者到了通天河边。八戒、沙僧看见了,便说:“师兄也真性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乱嚷乱叫,把一个还没来得及梳妆的菩萨催来了。”他俩等到观音按下云头,便一起下拜道:“菩萨,我等擅干,有罪!有罪!”观音即解下一根束袄的丝绦,将篮儿拴定,提着丝绦,半踏云彩,抛在河中,往上溜头扯着,口念颂子道:“死的去,活的住!死的去,活的住!”念了七遍,提起篮儿,但见那篮里亮灼灼一尾金鱼,还眨眼动鳞呢!观音叫道:“悟空,快下水去救你师父耶!”行者问:“还没有抓住妖邪,怎么救得师父?”观音笑道:“这篮儿里不是吗?”八戒与沙僧拜问道:“这鱼儿怎么有那样的手段?”菩萨说:“它本是我莲花池里养大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修成手段。那一柄九瓣铜锤,乃是一枝未开的菡萏,被他运炼成武器。不知是哪一日,海潮泛涨,把它带到这里。我今早扶栏看花,却不见这厮出拜。掐指巡纹,算着它在此成精,害你师父。所以未及梳妆,运神功,织个篮儿擒它。”
  师兄弟们听了观音解说的缘由,悟空便开口道:“菩萨,既然如此,请您且待片刻,我们去叫陈家庄众信人等,看看菩萨的金面――一则留恩;二来说此收怪之事,好教凡人信心供养。”观音道:“也罢,你们快去叫来。”那八戒与沙僧,一起飞跑至庄前,高声呼喊:“都来看观音菩萨!都来看观音菩萨!”一庄男女老幼,都奔向河边,也不顾泥水,跪在地上,磕头礼拜。其中有善于图画者,传下影神,这就成了鱼篮观音现身像的原本,一直流传到今天。
观音菩萨的来历
& &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佛教认为,能够成为菩萨的,一定是立下宏大誓愿,以佛所说的“真理”和“觉悟”去启发和引导众生的人;一定是能使众生摆脱烦恼,拯救众生出离苦海的人;一定是“自觉觉他”,度过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寂静的彼岸的人。
  佛典中也有将“菩萨”译为“开士”、“高士”、“大士”的,并记载了许多菩萨的名字,著名的有、地藏、、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弥勒信徒甚众,后来升级为佛了;大势至未能崭露头角,最终默默无闻;观世音、文殊、普贤逐渐被改造成中国化的菩萨,并称为“三大士”;地藏独立成军,又与“三大士”合称为“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尊号,文殊菩萨以“大智”为尊号,普贤菩萨以“大行”为尊号,地藏菩萨以“大愿”为尊号。在寺院中,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般以的左右胁侍身份出现,而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却分别有自己独居的殿堂。
  “菩萨”原指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释迦牟尼佛在今生成道之肖,即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也被称为“菩萨”。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同时无数的菩萨,菩萨常住人间,变化出各种形象向人们随机说法,帮助世人解决困难,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前往极乐世界。为了使菩萨更接近芸芸众生,陏唐以后,佛教界通过种种附会,宣扬一些著名的菩萨已东来定居,观音菩萨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佛教中说法各异。有的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眴,。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眴和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说观音原是妙庄奀王的女儿,名叫妙英。父亲为她亲许婚事,但她不愿出嫁,逃婚到荒山,结庐修行。后来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终于使妙庄王病愈,这片孝心感动了佛主,帮助她修成无上菩提。南朝宋昙谟竭翻译的《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中则说:从前金光师子如来国,这个国家没有,国王名叫威德,他于园了入三昧,见两朵莲花从地上涌出,分列左右,化生出两个童子:左面的一个名叫宝意,就是观世音;右面的一个名叫宝尚,就是大势至。观世音为普光功德山王,大势至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有的佛典,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记载:观世音菩萨实乃过去古佛,早在无量动前已成正觉,号为“正法明如来”,又称“正法光明如来”。这些佛典认为,观世音出道之早,是十方世界许多佛所望尘莫及的。正法明大慈大悲,为了将众生救出苦海,便倒驾慈航,现作凡夫,行菩提道,普渡众生。《观音三昧经》中载,释迦牟尼佛说过:“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按此说法,观音的来历就有着悠久的了。
《请观音经》中记载:
& & 有一年,毗舍离回国土上流行一种可怕的瘟疫,但凡发病者、早晨起病,晚上即死,根本无法治救。
& & 这个国家有一位长者,名叫月盖。这天,月盖找到佛,他对佛说:“这个国家的人民遇到了可怕的瘟疫,医生们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挽救这些病人。希望世尊慈悲为怀,救济病苦,为人民免除痛苦吧。”
& & 佛听了说:“离这里不远的正西方,有一位佛,名叫无量寿佛,此外还有两位菩萨,一位名叫观世音,—位名叫大势至,长久以来就有大慈大悲之心,常常救济苦难之人。你现在快快去请无量寿佛以及二位菩萨救护苍生。”
& & 在佛说这话的时候,月盖长者在佛光中得以看见西方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和大势至二位菩萨。凭借如来的神力,无量寿佛及二位菩萨大放光明,将毗舍离国照耀得全都变成了金色。毗舍离国人民当下准备了杨枝和净水,感激万分地献给观世音菩萨。
& & 观世音菩萨接过杨枝和净水说:“你们应当一心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大悲大名称,救护受苦受难者。”
& & 观世音菩萨又对佛说:“我现在演说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凡是念这部经诵和受持此咒的人,都可以凭借它远离毒害和疾病。”
& & 在观世音菩萨说这话的时候,毗舍离国的人民全都恢复了健康。后来人们为观世音菩萨造塑像的时候,菩萨手里就总是拿着杨枝和净水宝瓶。
观音与红孩儿
& &&&有的佛寺有童子拜观音的塑像,塑造这组群像,是受《西方游记》中“童子拜观音”的描述的影响。
  《西游记》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中叙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六百里钻头号山”,唐僧不慎被一个妖怪抓去。这妖怪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儿子,乳名红孩儿。他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神通十分广大,连孙行者也奈何不了他,只得去南海请观音菩萨帮忙。观音用法力把红孩儿降住,问他:“你可受吾戒行么?”红孩儿流着眼泪点头答应:“只要饶我性命,愿受戒行。”观音又问:“你可入我门么?”红孩儿回答:“果真饶我性命,愿入法门。”观音便说:“既然如此,我替你摩顶受戒。”就从袖中取出一把金剃刀,替红孩儿剃了个“泰山压顶式”的头,还为他留下三个顶塔,挽起三个窝角揪儿。孙悟空在旁取笑:“这妖精大晦气!弄得不男不女,不知像个甚么东西!”观音对红孩儿说:“你现在既受我戒,我也不怠慢你,称你做‘善财童子’好吗?”红孩儿点头受持,只望饶命。观音便喝声“退”,撤了法术。不料红野性不定,一旦手脚自由,就绰起长枪猛剌观音,嘴里还说:“你有什么真法力降我?我就是不受戒!”观音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一个金箍儿,迎风一幌,闻声“变!”即变作五个箍儿,朝红孩儿身上抛去,一个套在他头顶上,两个套在他左右手上,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菩萨念动《金箍儿咒》,红孩儿痛得搓耳揉腮,攒蹄打滚。观音将杨柳枝儿,蘸了一点甘露,洒将去,叫声“合!”只见他一双手合掌当胸,再也不能开放。红孩儿开不得手,拿不得枪,才知道菩萨法力无边。无可奈何,才纳头下拜。观音便念动真言,把净瓶倒过来,将那一海水,依然收去,更无半点存留。观音知道红孩儿野心尚未真正收住,便让他一步一拜,直拜到落伽山,方才收法。红孩儿经过一阵折腾,终于归了正果,五十三参,参拜观音菩萨。
  后来唐三藏又遇灾难,悟空再次到南海向观音求救,在落伽山普陀崖上,遇到了善财童子、捧珠龙女。善财童子上前向他施礼:“孙大圣,前蒙盛意,幸菩萨不弃收留,早晚不离左右,专侍莲台之下,甚得善慈。”孙行者认出他就是红孩儿,便笑着说:“你那时节魔迷心,今朝得成正果,才知我老孙是好人了吧?!”
  由于吴承恩的生花妙笔,“童子拜观音”的故事便流传开去,成为佛寺塑像的原型和民间传说的题材。
上一篇:下一篇:
觉得楼主真是天才啊
送子观音的由来
&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和菩萨的形象逐渐为国人所熟悉。人们常见的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华庄严世界微妙声佛,以及驾狮子持智慧之剑的文殊菩萨、骑白象的普贤菩萨,都是从印度传来的。而“送子观音”的形象,却是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民间“送子观音”的由来。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中国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
  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烧香,供养观音。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你不久就会有一个大胖儿子了。”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
《异祥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南朝宋代有个名叫卞悦之的居士,济阴人。行年五十,没有儿女。娶妾几年,也没有怀孕。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从此每天念经,将满一千遍时,妾已怀孕,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
  相传无代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至无二年(1336),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个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就为这个孩子取名“圣僧奴”。
中国佛教之所以创造出一个“送子观音”来,无非是基于下述原因:
  一、 受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认为婚后没有孩子,断绝香火,是对祖宗最大的不孝。所以创造出“送子观音”珲,使之成为没有孩子的夫妇叩拜、供养的主要神灵。
  二、 受封建伦理“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认为子孙满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气”。所以创造出“送子观音”来,使之成为新婚夫妇祈求生儿育女的主要神灵。
  三、 受中国传统“母以子贵”思想的影响,认为“养儿可以防老”,没有儿女老了就没有依靠;儿子升官发财,父母也能富贵、享福。所以创造出“送子观音”来,使之成为天下母亲祈请保佑早生贵子的主要神灵。
  送子观音是观音菩萨化身之一,通常作手捧婴儿的中年妇女相;也有作观音双手合十状,前立一童男。此外,还有“子安观音”,亦为中年妇女的形象。这是中国佛教为了保佑孕妇安全生产而创造的神灵形象。
& && && && && && && && && && && && && && &&&观音传统香会
& & 观音菩萨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对象,受到善男信女的虔诚礼拜。据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家日(一般说是涅槃日),这三天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节日。如云南地区的傣族,信奉巴利语系佛教(上部座佛教)者,在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信徒们聚集在一起,亦歌亦舞,开怀畅饮,并抬着观音塑像,到各村巡行,以示庆祝。被视为观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则每逢这三个节日,更是人山人海,前来朝拜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进香礼拜的人流中,不仅有大陆各地的僧众和信徒,还有港台澳同胞、华侨,甚至外国的佛教徒。
  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是海上的一颗明珠,风景极其秀丽。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中,对普陀山的风光有十分精彩的描述:“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叠烟波滔白昼。水飞四野,浪滚周遭。水飞四野振轰雷,浪滚周遭呜霹雳。休言水势,且看中间。五色朦胧宝叠山,红黄紫皂绿和蓝。才见观音真胜境,试看南海落伽山。好去处!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国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这样圣洁、壮丽的佛教胜境,怎不令善男信女们神往呢?
  所谓“观音香会”,就是佛教徒为了庆祝观音生日、纪念观音出家、缅怀观音成道而举行的法事活动。普陀山是观音香会的中心,是朝山的圣地、烧得的仙境、观光的佳处,因而香会更是盛大、壮观、按照佛教的说法,到普陀山去的人,虽然怀有各种不同的目的,但都与菩萨有缘,所以一概受到观音的欢迎。
  民间到普陀山的朝拜活动,以农历二月十九最为热闹。这一天也是善男信女们祈祷菩萨保佑而放生的日子。为了赴这一盛大的观音香会,一般从农历二月初七、初八开始,就有香客陆续上山,到二月十七、十八、十九,则达到高峰。朝山的信徒,大多身背黄布烧香代。他们跨上道头,即沿妙路朝拜到普济寺,然后进入大圆通殿点烛烧香,进行各种佛事活动;再沿玉堂街、香会路登佛顶山礼佛。十八、十九两日,普陀山各寺僧众,都要进行隆重的观音法会。十八日晚上,每个寺宇灯烛辉煌,信徒们整夜端坐念经,佛教仪式通宵达旦。十九日以后,这朝山的人潮才逐渐退去。
观音灵验故事
& & 观音菩萨灵验故事,主要为南北朝与明清所著集。六朝时代留存下来有《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分别由南朝宋傅亮、张演,南朝齐陆杲所撰。最先写《光世音应验记》十余事者,实为东晋会稽人谢敷(庆绪),他与郗超、傅瑗同与僧人交谈,记撰成书,随即赠友人傅瑗,瑗子傅亮经孙恩之乱后,发现此书佚失,即忆写了其中七条。张演是吴地(苏州)大族,家世奉佛,他作《续光世音应验记》增加了十余事,因其父曾在荆州为官,所记多是荆州之事。陆杲本是张演的外孙,其家亦苏州高门。陆张两家有通家之好并奉信佛法。陆杲所作《系观世音应验记》中录取了六十九则故事,篇幅大大增加了。此著在中国久佚,从日本京都寺青莲院会藏的古抄本发现。六朝时代相似的应验记还有不少,如刘义庆《宜验记》、王琰《冥祥记》等,再如日本金刚寺《佚名诸感应抄》中也有相同故事,鲁迅先生研究中国小说史时就注意此类撰述,析定其性质为“释氏辅教之书”。现在人们多归这类古代珍佚本为小说类,当时则认真每条事迹出处,决无创作之意,因而其性质是见证布教之说。东晋十六国以来,社会纷纭战乱,观音救苦救难的故事流传,由东晋南朝数代文人载记,传之海外而存今,确亦不易!
  观音灵验故事实际上也是观音经典的某种延伸。各种不同故事均集中在这救苦救难事上,如《法华经.普门品》中述说观音菩萨可救火、水、风、刀兵。枷锁等八难,陆杲甚至将这些故事分门别类,归纳入观音所救的不同事项,分别为火难之下三则,水难之下六则,风难之下一则,被害难八则,枷锁难二十二则,急贼难一则,得子一则。当时《请观世音消伏毒害咒经》中,也有对应故事。这种对应清楚地反映出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事项与愿望。
  《高僧传》也有很多灵验故事。东晋法显西行,从师子国至耶婆提,东下二日,便值大风,法显以君墀及澡罐等掷海中,但恐商人掷去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我远行求法,愿威神归流,得到所止”。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安全到一岛边。法显返回祖国时,途中遇黑风大雨,亦一心念观世音,终于达长广郡牢山,即青岛崂山。法显自称,“不顾微命,浮海而还,艰难具更,幸蒙三尊威灵,危而得济”。天竺求那跋陀罗来华时风止船停无淡水,法师教众人同心称十方佛、念观世音而得救。以后在江南讲经时,因不善华语而惶惑,礼请观音后,梦一白衣人为其换头,从此语义通畅。玄奘西行出关遇莫贺延大沙碛,八百里无鸟兽水草,迷途焦热,枯骨露野,极为艰绝。法师一心持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驱鬼得济。随他的胡人曾起异心,举刀欲害,玄奘即时诵念观世音菩萨而使其顿息坏念。途中曾有五天四夜未进滴水,人马皆卧。玄奘沉默祝祷观音: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如此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清凉如沐寒水,身累眼明。其马亦能行,走十里,忽然行岔路而不能止,然突见青草数亩,其人马共得救。玄奘历尽艰苦游学印度、求真法研讨佛性,但印度唯识佛性说仍与中国所传有别,因而祈观音菩萨以决疑。他从那烂陀寺至迦布德伽蓝之孤山,礼敬崇山峻岩精舍所刻旃檀观自在菩萨像,跪菩萨停留时间有发三愿,并以花蔓卜下之:一者愿学成能平安归国;二者愿生见史多宫随慈氏菩萨;三者因圣教称众生界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自疑不知有无,愿具佛性修行可为稀有。敦煌遗书中释利济所作《唐三藏赞》“…观音愿成”,即指此事。宋代《太平广记》,将从晋至清百多则故事收辑。取材于《僧传》、《法苑珠林》、《法华感通》、《观音感应》,及《太平广记》、《玉堂闲话》、《谈薮》、《朝野佥载》,僧俗内外典籍尽收其中。
& && && && && && && && && && && && && && && &观音的美名尊号
& && &观世音菩萨家喻户晓。“观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是由印度高僧鸠摩罗会第一个翻译成中文的“观世音”三字的。音译则是“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或“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
  唐太宗的“御弟”玄奘,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千辛万苦到印度学习佛法,取经回国后,在翻译《心经》时,干脆将“观世音”改译为“观自在”。“观自在”的含义是:菩萨智慧无比,圆通无碍。《法藏之心经》中的说法是:“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又应机往救,自在无哭”,所以以“观自在”命名。《华严经》中有四句颂偈:“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这里所说的“观自在”,就是观音菩萨。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音菩萨不分贵贱贤愚,对一切人的苦难都予以拯救,并能消除人们的烦恼。这种爱护众生、给予安乐的心称作“慈”;而怜悯众生、拔除痛苦的心则称作“悲”。因为观世音既有博大的“爱护心”,也有非凡的“怜悯心”,所以其美名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观世音菩萨”。
  有人认为,观音是中国佛教信徒心目中的维纳斯,既是神圣的,又是可亲可近的;不单是威力的代表,也是美的化身--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 佛主”为观音取名
& & 在众菩萨中,观音的名字最响亮、影响最广泛,几乎家喻户晓。“观音”--这个使佛教徒由衷敬仰的名字,是谁取的呢?
  据梁代昙无忏翻译的《悲华经》说: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时,有个名叫无量净的国王,号为转轮王。他有两个极其聪明善良的儿子,第一太子名叫不眴。不眴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弟一心向佛,放弃舒适的宫廷生活,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他边疆三个月供斋僧,发菩提心,立下宏愿:“要免除众生一切苦恼。受苦受难者只须一心念我称我名字,天耳天眼能即时观其声音,前往解救。如果众生不能解脱苦难,我终不成无上菩提。”不眴这个誓愿很真诚,也很独特,所以宝藏亲自给他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帮,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给你取名‘观世音’。”《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自己说:“由我供养观音如来(古观音),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成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取“观世音”这个名字的含义是: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苦难众生,只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的名字,菩萨就能立刻“观”到这个人的声音,并会马上前去拯救,给他解脱苦恼。佛教认为,一般凡夫俗子都只能听到声音,而观世音菩萨却能“观”到声音,这是“耳根”的妙用。不说“听”声,不说“闻”声,而说“观”声,这就是大乘佛教所讲的“六根互用”。眼、耳、鼻、舌、身、意,被佛教称作“六根”,能“六根互用”者,其神通是十分广大的。《涅槃经》说:“如事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法华论》说:“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应知。”所以佛经上说,观世音的“观”,非眼观之观,乃智观之观,世音所观之境”。释迦牟尼佛既然给不眴太子取名“观世音”,就是承认他是洞察世间一切事物的觉者。
  当然,观世时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仰,不仅是这个名字有号召力,更主要的是,善男信女们认为,这尊菩萨能以“慈善心”,用“大悲力”,救苦救难,使众生消除烦恼,前往乐土。民间淬的关于观音的各种故事,使这尊菩萨的形象日益完美,名字日益响亮,香火日益旺盛。
观音的仪容和妆束
& & 一般我们所说的观音,是指“圣观音”,亦即“正观音”。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观音神态庄严、雍容,头戴香宝冠,身披天衣,腰束贴体罗裙或锦裙。观音健美的面庞和体态,反映出唐代贵族妇女和女艺术家的形象;观音华丽的衣裙和首饰,体现了唐代上层妇女的时装和古印度贵族装饰的融合。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观音菩萨仪容和妆束的描写十分传神,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传述:如来佛准备派一位有法力的使者,去东土寻一个有毅力的和尚,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西方求取真经,以便劝化众生。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表示愿去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当时,观音的形象是:“璎珞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吴承恩笔下的观世音菩萨,无论是容貌还是衣饰,都十分美丽。
  当然,除了“圣观音”外,其他如“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延命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都是容貌端庄、衣饰华丽、造型优美,既有菩萨的慈祥,也有女性的柔美。
  观音美丽的妆束使人肃然起敬,但未经打扮的容貌又是怎样的呢?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底,观音救难现鱼篮》中,将观音清早起身,即在紫竹林中做竹篮的形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璎珞。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这个形象,很带有人情味,与世间妇女相距不远了。
观音与阎王
& &&&到了冥府地狱,就意味着死亡,这是佛教徒深信不疑的。观音得道前是兴林国妙善公主,相传她曾去过地狱,不仅生还,而且还超度众生,成就了一项大功德。
  《南海观音全传》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妙庄王的长女、次女先后出嫁,但两个女婿都不遂其意,他一心要为三女妙善招个如意郞君,但妙善执意不从。有一天,妙庄王大发雷霆,宣布要将妙善处死。土地公公听闻此事,连忙上奏玉皇大帝。玉皇下旨:“妙善是菩萨下凡,你们速去救护,使她刀枪不入,不知疼痛。”次日,妙善被押赴受弄时,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天昏地暗,一道红光罩住妙善。刽子手行刑时,刀砍刀断,枪戳枪折,便用红绫将她绞死。正在此时,一只猛虎出现,冲散众人,把妙善的尸首背入山林。妙善一缕幽魂不散,似浮云杳,不知身在何地。正在无可奈何之时,只见一位青衣童子,手执长旛,对她说道:“我奉阎君敕旨,迎接公主游十八重地狱。”妙善问道:“这里是什么地方?”青衣童子回答:“这里是阴司地府。只因公主不肯招亲被父绞死。久闻公主慈悲,道行高深,十王传旨特来迎接。”妙善遂与童子同行,来到了鬼门关。进了关门,妙善目睹耳闻的,都是众鬼受刑的惨状和哀嚎声。妙善问童子:“这是什么刑罚,是什么人当受此罪?”童子一一告诉了她。妙善来到金桥,只见上面宝盖幢旗,下面黄罗锦绣,左右栏杆围环,紫云缭绕,百乐齐鸣。妙善又问:“这座桥为何如此富贵?”童子说:“只为公主一心向善,地狱化作锦城,血湖变为莲池。”妙善再问:“这里能听到欢乐与悲哀两种声音,是什么缘故?”童子告诉她:“欢乐的声音,是十王殿内的笙歌;悲哀的声音,是地狱道中的哭泣。”妙善问:“他们为什么会堕入地狱?”童子说:“他们都是阳间为恶之人,到阴司就要受刑。”妙善说:“既然如此,就由我来超度他们吧!”说着她便念动真经,顿时四下天花乱坠,地狱大放光明,枷锁自落,百刑俱废,所有的凶囚都得到挟力超生,地狱为之一空。妙善念经之时,十殿阎王说道:“公主诵经,天花乱坠,善哉善哉!众生愿来拱听。”妙善说:“既要听经,可将十八重地狱一切鬼囚都放出来听讲!”阎罗王便吩咐鬼卒:“速将众囚一齐释放。”妙善讲经结束,突然地狱化作天堂,刑具化作莲花,所有罪囚都得解脱。判官拿来生死簿对阎罗王说:“公主诵经,众囚尽得超度,地狱和天堂还有什么区别?”十殿阎王便决定将妙善送返阳间,由青衣童子将她引到密松林尸所。她还魂醒来,回忆在阴府的所见所闻,更加坚定了念佛修行的决心。
                          & && && && && && & 摘自《话说观音》
观音与高僧
& & 中国佛教往往把一些在佛教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或有许多神异事迹的高僧,说成是菩萨转世、罗汉投胎。比如五代时活动在江浙一带的契此,形体肥胖,经常在锡杖上挂一只布袋行乞,人称“布袋和尚”。据说他出语无定,能预知吉凶,后来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一块磐石上,口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就圆寂。由于他行动奇特,临终前又念了这首偈语,所以有人就认为他是弥勒转世。又如南宋时经常在民间走动的道济,不守戒律,喜欢喝酒吃肉,言行举止如痴如狂,当时就有“颠僧”之称。因其神通广大,除暴安良,治病救人,被时人称作“济公活佛”。人们认为他是“降龙罗汉”投胎,所以在一些佛寺罗汉堂里就有济公“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的塑像。
  佛教这了宣传上的需要,也把一些著名高僧,说成是观音的化身。
  据说南朝有位宝志禅师,是个得道高僧,以禅业著称,人呼“志公”。志公俗姓朱,金城人。宋明帝泰始初年,志公忽然变得怪僻奇异起来。吃没有固定的时间,住没有固定的处所,披头散发。冬天也赤着脚,手持锡杖,杖头悬挂铜镜、剪子、拂子,穿街过巷,旁若无人。他的话语也变得神秘奇异,而且还预示吉凶,居然都应验了。这样一来,京城之中,无论百姓还是当的,都对他另眼相看,十分尊敬。齐武帝时,方认为他妖言惑众,把他关进了监狱。梁武帝时,却对他十分尊重,把他请入宫中,还让他为梁皇祈雨、开药方。志公去世后,梁武帝予以厚殡,把他安葬在南京钟山。与志公同时代的文人,撰写了颂扬他的碑文,勒石于寺门口,并传其遗像。在敦煌莫高窟中,有唐代所画的志公残像;在四川剑阁县,曾有志公殿及志公和尚造像。后人把志公当作神僧的一个理由,就是传说他曾显现过十一面观音像。
  唐代有位僧伽大师,从小出家,誓志游方。开始游历西凉,后又来到江淮。唐龙朔初年到达泗洲(今江苏泗洪县),便显露出他的神异。僧伽要在泗洲择地建佛寺,得到了香积寺古碑和金像,像衣上刻有“普照王佛”四字。于是,他便在旧寺基上,建造普造王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皇帝遣使下诏,命令僧伽速赴内道声。他来到宫廷,中宗亲自陪他赴宴,言谈投机,占对休咎,契若合符,于是赐寺名为“普照王寺”。《神僧传.万回传》记载,唐中宗曾问万回:“僧伽大师是何人邪?”万回回答:“观音菩萨化身也。”以后,从唐至五代至宋,僧伽和尚一直受到推崇,僧伽像也为历代许多皇帝所供奉。在敦煌大石窟中,僧伽像出现在宋代所绘的画上。到了清代,福建街巷间多供“泗洲文佛”,为僧伽凿龛设像,或供牌位,犹如供观音菩萨一样。
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 &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如此被我们尊敬,是有其原因的。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具有无量的功德。现在分别说明一下。
& & 一、观世音菩萨是倒驾慈航的正法明如来
& & 观世音菩萨本来已修成了正果,成就了佛道,名号是“正法明如来”。既然已成了佛,为什么现在又称他为菩萨呢?是不是由佛位退失为菩萨位了呢?绝对不是!是因为正法明如来具有无比的大愿力,要度脱一切的苦难众生,所以倒驾慈航,自愿回归菩萨位,来救苦救难。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
& &“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神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
& && &&&由这一段话,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完全是为了救苦救难,要给我们得到安乐,所以才由佛位倒驾为菩萨位的。这种伟大的情操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例如一位当上了董事长的人,要他倒转过来作一位外务经理,他一定不愿意;一位作了政府部长的人,要他转过来作一位科长,你想他会干吗?观世音菩萨不但乐意倒转他的果位,成为一个菩萨,而且要成为一位千手千眼度众生的菩萨;更要做一个以三十二相来度众生的菩萨。我们一般的人,不要说叫他们发挥千手千眼的精神去工作,他们不愿意,就是叫他们牺牲星期六,星期日例假,去为民服务,他们也不愿意。由这一比较,就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多么伟大,多么值得我们来恭敬了。
& & 二、观世音菩萨不计身份地位救众生
& & 释迦牟尼佛曾在《观音三昧经》内说:
& &“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
& & 由这几句话,更知道观世音菩萨本来是佛,释迦牟尼是他的一位苦行弟子,可是现在释迦牟尼已成了佛,他却成为释迦牟尼的胁士,来这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这种伟大的情操,也是我们所不及的。例如一位已当过县长或市长的人,要他再回到县政府,市政府去当科员,为现代的县长,市长帮忙去做一些交际工作,他会愿意吗?由这可以看出观世音菩萨,他只要是为了众生的苦难,有度众生的因缘来到,他就毫不考虑自已身份的高低,一心地去度众生,使苦难的众生得到安乐而后止,像这样具有大忍大悲心的菩萨,是不是值得我们恭敬呢?观世音菩萨不但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还在极乐世界与大势至菩萨一道,或为阿弥陀佛的胁士,帮助阿弥陀佛来娑婆世界以及其他任何佛世界度众生,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国。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极为忙碌的大慈大悲大菩萨。我们这世间,一个人只能作一份工作,若叫他一个人做二个人的二份工作,他就不耐烦了,会怨言怨语,心内很不高兴;可是观世音菩萨一人做无量人的工作,他都快快乐乐,从来没有说过怨言。各位曾看见过那一部经上记载,观世音菩萨埋怨工作太多,众生太多过吗!绝对没有!工作再苦,众生再多,观世音菩萨都是欢欢喜喜度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这种伟大的行谊,是最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感激的。
& & 三、观世音菩萨的孝行值得我们学习
& &观世音菩萨还有一项美德,那就是他的头上戴了一个天冠,我们平时看见观世音菩萨头上高高的,有一块素白色的布幔覆盖着,看起来非常庄严,令人一看就生欢喜心,没有人看了观世音菩萨不生欢喜心的。你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头顶上那高高的东西是什么吗?那是一座佛龛,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将那么佛龛画成为发髻的样子,看起来是很美,很庄严,各位不可以将它当成发髻看啊!那是佛龛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将一座佛龛安在头顶上呢?因为他要供养恭敬一尊佛,那尊佛就是“阿弥陀佛”。如《观无量寿经》上说:
& &“‘观世音菩萨’以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位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 & 那尊被观世音菩萨供在头顶佛龛内的佛,有二十五由旬那么高大,一由旬是四十里,二十五由旬就是一千里了。那尊佛真是很高大了。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在头顶上供奉阿弥陀佛呢?原来是为了报答阿弥陀佛的慈恩,所以将阿弥陀佛供养在自己头顶上的佛龛内,如《般舟赞》上说:
& &“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
& & 又,《往生礼赞》上也说:
& &“西方阿弥陀佛,观音顶戴冠中住。”
& & 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对阿弥陀佛是多么的恭敬,他报慈恩的心又是多么悲切呀!各位听了这故事,是不是由心底发出敬仰之心来敬仰观世音菩萨的孝心呢?是不是要学习呢?现在我请问世间的人,有那一位弟子为了报师恩,而将师父的像顶戴在头上的呢?又有那一位子女为了报父母的恩,而将父母的像顶戴在头顶上的呢?绝对没有!这样一比较,就更显得观世音菩萨的伟大了。现在我有一个想法,每一位男居士身上都带有一个皮夹子,女居士手上也提了一个手提包,建议在皮夹子或皮包中一边插一帧你所敬仰的师父及父母的照片,如果你再插一帧佛菩萨像更好了。当你取皮夹或皮包内的钞票或物品时,一打开就可以看到佛菩萨、师父及父母的照片,在那一瞬间,对佛菩萨、师父和父母生出恭敬之心,这就是在修孝道的功德了。天天这样修功德,一年、十年、一生之中,就可以修无量功德,修这样的功德轻而易举,可是得到的果报却非常大。在《地藏经》中有一个故事:
& & 一位名叫光目女孩,她母亲死了以后,非常的想念母亲。有一天有位罗汉到她家门口化斋,光目女就供养罗汉。罗汉受供之后,问光目女说:“我能为你完成什么心愿吗?”光目女说:“我的母亲死了没多久,我非常想念母亲,但不知母亲生在那一趣?”罗汉听了,就入定中,看见光目女的母亲堕落在恶趣之中受苦报,痛苦得很。罗汉出定以后问光目女:“你母亲现在堕在恶趣,非常痛苦,她生前有什么恶行,造了什么恶业吗?”光目女说:“我母亲生前很喜欢吃鱼鳖之类的众生,尤其喜欢吃鱼子鳖蛋,不知吃了多少?现在我怎么救我的母亲脱离恶道呢?”罗汉告诉光目女说:“你要以志诚之心,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名号,而且要画一尊如来形像,以这样的功德回向给你母亲,就可以救你母亲出离恶趣,脱离痛苦。”光目女立刻遵照罗汉的话去做,结果真的将母亲救出恶趣,脱离痛苦。
& & 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在身上供养一尊佛菩萨形像,每天以志诚之心向佛菩萨行恭敬供养,日子一久,那功德多大,若将这功德回向给任何人,任何人部会受大利益,若不回向而自受,利益也是无量的。若每天看到师长、父母的照片,也生出恭敬供养的志诚之心,也会有无量的功德,会获得无量的善根福报,这么容易的事可以去做。
&&观音身穿白衣的象征意义
& & 佛教把观世音形象塑造得很庄严,既神圣,又慈祥,给人以可敬可亲的感觉。据认为,《图画普门品》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以白衣观音的形象,最使人肃然起敬。这尊像又名“大白衣”、“白处观音”。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莲之中,因而就其衣饰名为“白衣”,就其住处名为“白处”。白衣显示圣洁、淳净的菩提之心。《大日经疏》说:“半拏啰嚩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为名......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
  《观世音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也有这样的说法:“若造像观音,坐华屋,着五色衣,胡跪拿掌,面向佛看,听佛说法。下作毗陀,天女互跪坐,手奉花冠,着白衣,上向菩萨。”穿白衣而听佛说法,用以表示听从心地的纯净无邪和对佛的尊崇。
  《咸淳临安志》记载:“晋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观音大士像。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经院。白衣本毗天陀女,而俗人名为‘白衣观音’。”这位托梦于钱忠懿的观音菩萨,便是身穿白衣。洪皓在《松漠纪闻》中,也谈到观音菩萨常身白衣,并说长白山是白衣观音的居处。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说明了佛教信徒的一种心理:认为观世音菩萨及其衣饰、住处都是洁白无瑕的。
  由于佛教徒对白衣观音的尊崇和敬仰,所以人们塑造了大量的白衣观音像,民间还用丝线在织物上剌绣出观世音像。唐代的剌绣工艺高度发达,并广泛应用于绣佛像和佛经。在《白乐天集》中,记有绣佛三事:一绣阿弥陀佛,金身螺髻,玉毫绀目;一绣救苦观音菩萨,长五尺二寸,宽一尺八寸,白衣飘忽,神采奕奕;还有一幅也是绣阿弥陀佛,技艺更加成熟,臻于化境。武则天当权时,曾下令制作织成锦及剌绣佛像、观音菩萨像四百余幅,分送各个寺院及邻国。可见当时从官方到民间,从佛门到世俗,对佛和观音菩萨是如何崇拜,也可见观音白衣形象的流传是何等广泛。
  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是协助阿弥陀佛善男信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据说观音为完成这项神圣使命,必是身穿白衣。元代有位陶氏十六娘,是江苏常熟徐村人。她年方二十六,便失去了丈夫,没有女儿,独自寡居,一心愿往生净土,平时日日诵读《观音普门品》。有一次她梦见一个白衣人,手持一朵白莲花给她吃。醒来后,心神大异于往常。她便开始每天面对西方,念诵《弥陀经》。念佛刚三年,见佛现光明,佛经的函套上有一个像子大小的火团。她怕水团烧着佛经,连忙用手去扑灭。手碰到火团,火团却变成了一颗舍利。当她寿终弥留之际,声称看到白衣观音来迎,便含笑别众而去,似乎对死没有一点恐惧和遗憾。
& && && && && && && && && && & 观世音菩萨的形像
& & 在人间应现的菩萨,必定是与人类相同的形像,最多是相貌比一般人庄严而已,否则他便不能接近人类,或人类纵然敬仰、敬畏他,也不敢亲近他了。所以观音应现度人的时候,被度的人往往是到事后才能发觉的,当时很难使人意识到是观音的应现。
& &因此,曾有一位基督徒到一所佛寺中,问了一位法师:“你们佛教讲慈悲,为什么会有千手千眼的观音像呢?手中拿了各种古代的兵器,胆小的人岂不要被菩萨吓倒吗?如果真有这样的菩萨,他也该为自己改换一套新式装备了,大炮、坦克车、火箭、原子弹,岂不要比那些古代的兵器威力大得多。”请问在座的诸位,我相信诸位之中绝多数是信仰佛教的,诸位,站在佛教的立场,当作如何解答?
& &告诉诸位,那位被问的法师,并未因此语塞,他很坦然地告诉那位基督徒。他说:我们佛教,在许多地方,都是采用象征的手法,佛教既以所奉的圣像为佛菩萨的象征,而不以为圣像即是佛菩萨的本身。那么,千手千眼的观音像,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千手是象征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全宇宙的众生在一时间同时祈求观音,他老人家也能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救济全宇宙的众生。可见,说他有千手,尚不能形容其救济力量之无远弗届及无微不至于万一。千眼是象征观音菩萨的无限智慧,他能在同时知道全宇宙的众生,对他发出各种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时决定各种不同的救济方法,若以他实际的观察能力而言,说他有千眼,也是不能形容其智慧程度于万一的。所以,观音像的千手千眼,乃在表征菩萨的大悲及大智,手中各种兵器的是否落伍,并不值得我们去计较。
& &至于千手千眼的来历,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千光王静住佛时,教他受持大悲咒之后,观音菩萨便发了一个大愿,他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这个大愿一发,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实则这也是一种大愿力大智慧的象征,当然,如以菩萨的神通力,化现一个千手千眼之身,也决不是困难的事。所以在必要之时,他会显现异乎常情的身相。例如,在中国梁武帝时代的宝志大士,就曾在当时名画家张僧繇的面前,现出十二面观音,妙相庄严,或慈或威,使得受了梁武帝之命来为他画像的张僧繇,不能画出来(见于《梁高僧传》)。
& &其他在《楞严经》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乃至四十臂、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 &由于观音应现及其形像的差异,在许多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数量分类。 《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六种观音:大悲观世音、大慈观世音、天人丈夫观世音、大梵深远观世音、师子无畏观世音,大光普照观世音。《诸尊真言义抄》,举有十五种观音。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经》,举有二十五种观音。 普通于《佛像图汇》中,则有三十三种观音像。
& &凡此各种分类数量,无非出于各时编集者所收的不同,例如鱼篮观音像,在唐朝以前,这个灵感事迹尚未发生,所以不会有的。
& &讲到这里,观世音菩萨的主题,我们已经讲完,最后我要奉劝诸位:诸位来听圣严讲观世音菩萨,是在了解观世音菩萨的伟大精神,及其自度度人的伟大法门,我们若能以自己的信仰行为和愿力向观世音菩萨学习,便能更容易与观世音菩萨的愿力相应,更容易得到感应。临时遇到苦难时向观音菩萨求救,菩萨固然会来救你,可是,假如平时不念观音圣号,临到苦难来时,恐怕会想不到念观音圣号了。所以,观音菩萨虽是有求必应,你不求他,他是不应的,因为感应是从虔诚的信仰中产生的。
& &最要紧的,我们念观音圣号,勿存功利观念,菩萨不会由于你许了为菩萨装金的愿,而助你去做损人利己的坏事,你来供养三宝,应当是出于清净的求福之心。你之常念观音圣号,观音固然会在冥冥之中,随时给你保护,你却不一定老是为求菩萨在物质生活上给你帮助,应该更进一步地向人格的内心下工夫。所以〈普门品〉中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 &最后,祈愿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诸位,身心健康,福智增长,同成佛道。同时,谢谢诸位的光临。
&&“本文讲于民国五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古历二月十九日)善导寺第二十二次佛教文化讲座”,并刊载于《佛教文化》季刊九期,民国五十七年五月一日。
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 & 在佛门课诵之中,有一首观音赞,其中有四句话,很可借来一用:“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又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
& & 根据《阿弥陀经》所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十劫的时间,对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来说,的确是非常的长久,但在佛菩萨而言,实在微不足道。我们已知道,观世音菩萨,将在阿弥陀佛灭度之后,继承佛位,可是我们也知道,阿弥陀佛的寿命无可限量,所以又可译作无量寿佛,要等阿弥陀佛涅槃入灭,实在尚有一个无法可数其年代的时间距离,足征观世音菩萨的悲愿,与地藏王菩萨相当。地藏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观音救世,则选择在无量寿佛之后方成佛道,不像一般的凡夫众生,每希望向上爬得越快越好,在历史上,甚至有王子谋杀了老王,使得自己早日登上国王的宝座。因此,前面所说“百千万劫化阎浮”,百千万劫,也只是无量数劫的一种表达方法罢了。阎浮,就是我们的世界。
& &观世音菩萨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广度众生呢?这就要说到“三十二应遍尘刹”了。三十二种应身,典出《楞严经》卷六,也就是观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他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份,为之说法教化,那便是: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等的变化身)。
& &但在《法华国·普门品》,则举出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名目则与《楞严经》的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独觉和缘觉)、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四大天王之一,印度又视为财神)、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及非人等身、执金刚神身。
& &若据近世发现,梵文的《法华经》中,又只有十六身了:佛身、菩萨身、缘觉身、声闻身、梵天身、帝释身、乾闼婆身、夜叉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转轮王身、鬼神身、毗沙门身、将军身、婆罗门身、执金刚神身。
&&这些应化身的多少出入,不过是传诵及翻译者之间的详简增损而已,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现没有影响,各经所举,亦不过列其大略,实际上由于众生千差万别,可以随着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品类不同,而作千差万别的身相来迎合众生、教化众生、救济众生。以上所举的三十二身,或者三十三身,或者十六身,仅是适应佛陀当时的印度社会而说,如果佛陀在今天的中国来说《法华经》,一定会加入更多的身分,也会减略几种身分的。因为,事实上的观音菩萨,乃是随类应化,无类不现,遍于尘沙法界。所谓法界,便是众生身心的类别,众生所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观音便是遍于一切、平等救济的大菩萨,当然不能用有限的身份来概罗他所应机示现的身相了。可知,前面所说“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所谓的千处,也仅是象征性的一个形容词,并非仅限于一千个地方求他,他就显现,多了一处求他,他便不现了。苦海也未必就在海中,而是象征众生生死之苦的如海无涯。佛经的文字,请不要用计算器来分析它,因其经义往往是在文字之外的。
& &讲到这里,不妨顺便一提,就是有好多教外的朋友们,往往讨论到观世音菩萨是男人还是女人的问题,甚至于广播电台及刊物中也出现这个问题的讨论。
& &我在十来岁时,就曾听我父母两人,对着观音圣像争论,父亲说观音大士一定是男菩萨,因为大士长有一双男人的大脚,而且还是光脚板。母亲则说,观音大士才不是男菩萨哩,因为她要到处奔走,救苦救难,要是把脚缠成像我母亲一样的三寸金莲,出远门时,自顾不暇,那还能够救人呢?不过,母亲的最大理由是,有好多人都称观音菩萨为观音娘娘或观音老母,并且观音常常照顾妇女,为没有子女的女人送来聪明智慧的子女。结果,当然是我的母亲胜利。
& &实际上,在佛经中的观音,例如《楞严经》及(普门品)所举,为了化度众生的需要,固可应现种种形态的妇女身,但也可现种种形态的男人身。观音菩萨的本身,乃是相好圆满的大丈夫,即如《八十华严》的六十八卷所说,印度南方海上,补怛洛迦山的观音,便称为“勇猛丈夫观自在”,根据研究,中国的观音圣像,在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后,才有女相的观音像出现。
& &将观音做成女相,是由于观音常现妇女身度人的缘故。据《观音感应传》中记载,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陕右地方的人尚不知有三宝,有一天突由金沙滩上来了一位绝色美貌的少女,手提鱼篮,到那里卖鱼,许多的男人,都为这个卖鱼女的美艳倾倒,向她苦苦求婚,卖鱼美女说:“我只一人,怎么能嫁你们这许多的人呢?好吧,如果谁能在一夜之间背熟(普门品)的,就嫁给他。”第二天,能背者竟有二十人,卖鱼女又说:“我还是不能嫁给你们二十个人,能在一夜之间背熟《金刚经》的,我就做他的妻子。”结果尚有十人能背。卖鱼女再要他们在一夜之间背熟一部《法华经》,终于仅有一位姓马的青年做到。但是万万想不到,在新婚之日,女的刚到新郎家里,就患急病死亡,并且立即腐烂,只好马上收殓埋葬。这位姓马的青年,心中的悲痛,可谓到了极点。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位僧人,劝他开棺看看,棺中并无尸首,僧人便告诉他说:“这不是什么卖鱼的女郎,实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啊!”说完话,这个僧人也不见了。
& &由于这一应现,在观音像中,就有女相的“鱼篮观音”,在《法华经显应录》中,又将之称为“马郎观音”。此外,在许多的观音灵感记载之中。示现女相的尚有极多。观音为何常现妇女相?因为第一,女人的苦难,自古以来,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伟大的母爱,在父性之中是不易多见的。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应现妇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现菩萨忍耐,藉女性的母爱以表菩萨的慈悲。尤其是于女人之身而深入妇女群众,广度多苦多难的妇女。同时,经中有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妇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儿童;示现美艳的妇女之身,尚可广度男人,比如刚才所说的鱼篮观音,便是一例;示现老妇人身则可接近广大的人众。
不同佛教宗派供养的观音形象
& & 观音的形象众多,但佛教一般把“圣观音”作为诸观音的总体代表。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可以随机应变出种种化身,前往拯救众生的苦难。菩萨可以变作帝王,也可以变作乞丐;可以变作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可以变作天真烂漫的儿童;可以变作高大雄壮的男子汉,也可以变作娇柔妩媚的美妇人;可以变作威风凛凛的武将,也可以变作文质彬彬的学者……
  不同的佛教宗派,所传的观音名称、形象都有区别。比如天如宗和密宗,都有“六观音”、“七观音”之说;日本真言宗有“八观音”之说;密宗还有“三十二身”、“四十八臂观音”及“千手观音”等称谓。
  天台宗所传的“六观音”是:一、大悲观音,二、大慈观音,三、师子无畏观音,四、大光普照观音,五、天人丈夫观音,六、大梵深远观音。
  密宗所传的“六观音”是:一、千手千眼观音,二、圣观音,三、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五、准胝观音,六、如意轮观音。
  据佛门解释,各派的不同说法是不矛盾的,是可以融合的。他们解释,天台宗的大悲观音即千手千眼观音,有千手千眼,表示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而无碍之义,所以其身份与佛相同。供养这一菩萨,还可以得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种成就法,可以破“地狱道”三障(指烦恼障、业障、报障)。大慈观音即圣观音,是观音的标准像,一首二臂,可以破“饿鬼道”三障。师子无畏观音即马头观音,是观音的自性身,以马置于头,可以破“畜生道”三障。大光普照观音即十一面观音,具有十一个颜面,可以破“修罗道”三障。天人丈夫观音即准胝观音,有三目十八臂,可以破“人道”三障。大梵深远观音即如意轮观音,有六臂,可以破“天道”三障。按照这样的说法,则天台宗和密宗所传的“六观音”,就完全一致了,仅称谓不同而已。
民间信化三十三观音等像
& & 三十三观音并非化现各种形象,而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貎,而且不是密宗式变化形相,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区别。何以又成三十三身之数,则仍应与《普门品》、《楞严经》所述观音应化数有关。此类观音各相之间也不是严格区别,很多特征并不是唯一的,有些观音像图既可作此解,亦可为彼说。据载清代卓峰曾绘出三十三观音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延宝七年鹤州笔《观音变相》绘艺很美。
杨柳观音: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龙头观音: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持经观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圆光观音: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
游戏观音: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与《普门品》中“或被恶人受,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相应。
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莲卧观音: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三十三观音之小王身。
泷见观音:在高山倚岩而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施药观音: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鱼篮观音: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遇罗刹鬼,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德王观音: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手脐前,表三十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水月观音: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三十三身炎辟支佛。
一叶观音: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宰官。
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呑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佛身。
威德观音: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天大将军身。
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
岩户观音: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能静观音: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阿耨观音: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阿麽提观音:常乘白狮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为密宗所奉,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门身。
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琉璃观音: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
多罗尊观音: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为密宗所奉。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蛤蜊观音: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于其中的故事,也释为表三十三身中菩萨身。
六时观音:作居士装束。表三十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普悲观音:衣端受风立像。表三十三身之大自在天身。
马郞妇观音: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合掌观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一如观音: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普门品》中有:“云雷鼓掣电,降雹澎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场面。
不二观音: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三十三身之执金刚身。
持莲观音: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三十三身之童男童女身。
洒水观音: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 &&&在以上三十三观音之中,约只有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麽提五观音于经轨有据,有梵名,且是密宗所奉。白衣像现胎藏荼罗观音院西北隅,白表清净菩提心,因而住白莲花着白衣,密号为离垢(离苦)金刚,系令一切苦恼消除,转不吉为吉祥的菩萨。以此为本尊而修祈息灾延命之修法为白衣观音法、白处尊。密教诸经中记其形象均有不同,但水墨画中以戴白色风帽,披白色大衣者极多,晚近各种工艺小雕像中此像式也很多。《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及《青颈大悲念诵仪轨》载,青颈观音三面四臂,持杖、莲花、轮、螺,身色红白,但颈为青色,可表征烦恼即菩提之义,或曰观音为救众生吞下龙王喷出的毒液而成青颈,此故事与古印度婆罗门大神湿婆有关。此尊三昧耶形为莲花或轮宝。多罗尊菩萨就是度母,其义本为眼瞳,是观音化身,从观音眼中所生。其位现胎藏螺荼罗观音院内,列观自在菩萨之西方。是观音部佛母,密号为悲生金刚,三昧耶形是已开却合的青莲花。密教诸经中对此尊形像有不同描述,传佛教对多罗尊极为尊崇。叶衣观音因全身裹在莲叶之中而得名。此尊位列胎藏曼荼罗观音院中,密号异行金刚。以叶衣为本尊,念诵《叶衣观自在菩萨经》,可祛除各类疾病,并延寿镇宅。阿麽提观音也称无畏或宽广观音。《观自在菩萨阿麽提法》产生在于阗地区,此经咒中有“无垢女”,可能与伊朗水神有渊源。
& & 其余之像皆是唐以后民间信奉。如《观音慈林集》卷下载,唐文宗一向极好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进贡为口实,大加收括民财,致怨声载道。观音闻知后为解救从生,变为蛤蜊,示现于皇宫的厨房。文宗见后惊奇,请终南山恒政禅师致问,乃知观音化现教示,即下旨停罢蛤蜊,永戒食蛤。又令天下寺建观音殿,沿海渔民额手称庆,家家奉供,称为蛤蜊观音。
& &送子观音之名,不见佛典。实际上《普门品》内有此方面内容,因中国重传宗孝养,遂有祈观音得子的风习。其观音赐子、送男送妇画面陏唐始见。抱婴雕塑直至宋代尚无,明清出现最多,为民间尊奉。也有日本学者提出明代送子观音形象突然较多出现,是受基督教传入、圣母马利亚怀抱圣图样的影响。但中国传统图像内观音身边总有善财童子,释迦降伏的鬼子母诃帝利像旁也多子。这些造型中都有些送子像的因素,究其实因是信仰内涵带动了形象发展。
& &有趣的一点是《观音菩萨慈容五十三现》纳入了基督教内涵,五十三种容相之中,竟然有一种是披发着洋装的耶稣之像,这当然是与明代传教士的活动有关。观音画像中基督教的版画显示了中国宗教不排相异、广纳善取的宗教特质。《慈容五十三现》名称就显出了与善财五十三参的密切关系,在各处藏存的此题版画中,有观音化现的姿态,但更多的画面都有童子拜诣的情景,因而这组图像是源自善财五十三参加观音化现的要素而构成。
& &普陀观音又名补陀落、补陀洛迦观音,亦称南海观音。补陀洛迦为梵语,可译为小白华、小花树山。补陀洛迦山为观自在菩萨示现游化之地。此山今已比定为南印度东海岸之巴波那桑山,有古贸易港,海上经行可遥见。印度至南海航行多泊此,登山拜祈观音救难、佑护。久之观音信仰传之弥远。唐宋造普陀观音像多取于海岸礁石休憩姿态,其右腿交起,左腿下垂或平置,右擘搭于右膝之上,所谓游戏坐姿,也有站姿的。
                       & && && && && && & (摘自 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
蛇年祈福,提前送福:阖家幸福,生活享福,福星送福!&&
人生感悟:发生口角后,别关机,也别在街上和其他异性闲逛,那只能使矛盾激化。&&
Powered by Discuz! X3.3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佛济公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