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实质战役实质是

军事理论尔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军事理论尔雅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关于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历来有不少说法。八九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主流宣传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多的时候则认为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当然也有一些少数人的看法,例如认为是“三大战役”之前的济南战役,或者更早得多的孟良崮战役,等等。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所谓转折点,当然是指战场形势出现关键和实质转变的时间。既然称为“转折点”,那么在这个点之前,蒋介石应该仍有战略上取胜的可能;而在这个点之后,国民党就败局已定,区别只是败多败少,败早败晚,败得难不难看的问题了。    由是观之,“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确败局已定,但这是智力正常的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到的事实,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如果国军将领都是这个时候才知道败局已定,那他们就真的太饭桶,解放战争也不用打4年,1年就够了。当然不是这样的。细观“三大战役”的过程可以发现,不仅这三个大战役,而且几乎所有的小战役和战斗都是由PLA主动发起,积极求战,国军则是被动应战,甚至消极避战。这和解放战争前期和中期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候PLA可是尽量避免主力决战的,国军也敢于主动进攻,积极寻求决战的机会。这就说明在三大战役前,甚至在济南战役之前,这场战争就已经达到了转折点,大多数国军将领和部队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个转折点,感觉到前途的阴暗和渺茫,失去了打赢的信心。当然,PLA上下更能感觉到这个转折点,因而士气高涨,信心爆棚。双方以这样的状态进行决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济南战役和三大战役中,国军绝大多数部队,包括那些曾经战功赫赫的部队的表现简直一团糟,不仅输,而且输得十分窝囊,投诚和“起义”的也数倍于前,只有黄百韬等少数部队还算打出了应有的水准。    济南战役很明显地就是PLA主动求战,国军守军被动应战,援军消极避战,而就战役规模和济南的重要性来说完全不应如此。那么显然,真正的转折点肯定是在济南战役之前。1948年8月是双方休整和总结的时间,无大战事。我认为这个转折点出现在1948年3月~7月间,主要由三个“小三大战役”组成。下面是摘自网络的资料,这些资料介绍了这三个战役的概况和战术意义,但对它的战略意义却没有认识和重视:    ************************    一、四战四平    四平收复战:日开始外围战斗,3月12日开始总攻,3月13日结束。四平的解放,对于东北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同国民党军队大规模作战,运转兵力和军需物资等,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拆除国民党军沈阳至长春的重要跳板,使其陷于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我军投入9个师4个炮兵团,攻击守敌19000余人,我军以4931人的伤亡取得了四平收复战的胜利,全歼国民党军队19000人,四战四平为我军的城市攻坚战提供了保贵的经验,为东北我军组织发动辽沈决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豫东-兖州战役    豫东战役:日~7月6日,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连续作战20天,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2个保安旅,连同阻击战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豫东战役,削弱了中原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动摇了其据守战略要地和远程机动增援的信心,同时也锻炼了人民解放军进行城市攻坚战、运动战和平原地区阻击战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中原、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是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我军实施的一次成功的运动战。其特点是:参战的兵力多--解放军20万,国民党军队25万,歼敌人规模大约10万,超过了当时的历史规模,堪称淮海战役的预演。创造战机的手段在此役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概而言之为&攻敌必救,调敌出援&。    兖州战役:日~7月13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山东省兖州及其以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城打援战役。又称津浦路中段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6.3万余人,收复和攻克泰安、曲阜、邹县、兖州、济宁等城镇12座,有力地策应了西线兵团在豫东作战,使鲁中南、鲁西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国民党军。    三、临汾-晋中战役    临汾战役:日~5月17日,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俘山西太原“绥靖”公署所属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至此,晋南地区全部解放,吕梁、太岳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晋中战役:日-7月16日,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徐向前率领仅以地方部队为主的6万人,连续作战一个月,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之师10万之众,堪称用兵奇略,深得毛泽东的赞赏。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歼灭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其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保卫了晋中麦收,为尔后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期间PLA进行的较大规模战役还不止这些。例如西北野战军月的西府战役,歼敌2.1万并收复延安;太岳兵团月的洛阳战役,两度攻占历史名城和曾经的陪都(1932年)洛阳,国军竟然最后放弃,说明此时其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中野6纵及桐柏、陕南军区的主力,于7月3~16日突然发起襄樊战役,全歼敌军2万余人,活捉康泽,占领军事重镇襄阳、樊城及老河口等地区,等等。    ***********************    可见在1948年3月~7月间,PLA的表现已十分生猛,和上一年相比大有进步。不过这段时间国军的表现也尚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豫东战役和西府战役的后半段,与及临汾的守城战。总的来说虽然国军胜少负多,损失较大,但还有一些主动进攻和积极增援的行动,战绩上也并非全输。但是经过这些战役之后,毛泽东在1948年7月就说,“解放战争就象爬山,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粟裕在1948年8月给中央军委的汇报中则说,“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想严重,因为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报销,很想尽快回到大后方享福”。这就证明,PLA上下大多数官兵最迟在1948年8月就已经强烈地预感到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相反,国民党方面在同年8月的南京军事会议上则是哀鸿遍地,怨声载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不管他属于哪一方,这个时候都应该估计到战争的结局了--当然,还在梦想“一战定江山”的蒋委员长除外。此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部队能不能战,敢不敢战,全凭一厢情愿决定军国大事,其败自招,其辱自取,只是可惜了那些忠诚于民国理想而为之奋战的职业军人。    那么职业军人的预感依据何在呢?这就必须从战略而不只是战术层面上进行分析。    东北战场:    1948年3月之前,国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确已经处于下风和被动,但真正成为“死棋”却是在四平陷落之后。因为在此之前,国军要撤出东北,收缩到关内,所面临的只是政治上的压力,军事上仍然是可行的。蒋介石在1948年初就有撤出东北的打算,只是还想观望一段时间。由于东北事实上由国民政府管治的时间很短,东北的政治势力在国民政府中的影响并不大,因而实质的政治压力也不会很大,主要是面子问题。如果军事上的确危急,面子还是会让位于军事的,蒋介石不会蠢到连这个急缓轻重也分不清。    但四平陷落后情况变得复杂了。被包围在长春的是十几万人马,不是区区几千人或一两万人,里面还有很大部分的嫡系中央军。这么多为“党国”效忠的军人你管不管?如果撒手不管,必将让其他国军官兵为之心寒,为之愤怒,甚至可能发生兵变。动摇军心,当然是比动摇民心更直接更致命的打击。因此蒋虽有撤退的想法,却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真正付之行动,也就不难理解了。PLA攻克四平对东北以至全局的意义,实际上比攻克锦州还要大。    中原和山东战场:    孟良崮战役后到豫东战役前,PLA在这个战场上的形势其实是很不乐观的。中野跃进大别山,战略上是得是失暂且不论,战术上肯定是得不偿失的。华野吃掉74师后信心膨胀,分了兵还想一口再吃几个大胖子,结果接连打了几个所谓的“消耗战”(按主流军史说法),最后还给扫荡了胶东根据地,失去了威海这个重要的港口和补给基地,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此粟裕已多次检讨,而毛和中央军委也渐渐对华野的作战能力开始怀疑。当时毛的想法是让粟裕带3个纵队过江,骚扰国统区后方,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央决议。是粟裕自己“斗胆力陈”,又立下“军令状”,坚持要在当地再打几仗。可以说,粟裕此时已经是孤注一掷了。如果这一仗打不好,不要说失败,只要是未如理想,他即使不被撤换,也只能乖乖地带队过江,很可能重蹈刘邓的覆辙。    豫东一战,不仅战果大超预期(一个战役就超额完成了毛给的歼敌指标),更是打回了粟裕的信心,也打回了毛和中央军委的信任。对于国军而言,则是那只吃掉74师的猛虎又回来了,这无疑是一场噩梦。而且这次覆灭的不仅是一个整师,更是一个实力不弱的兵团。那么国军还有什么办法保证自己不被歼灭呢?基本没有了,除了龟缩到一起密集防守。但这样一来,国军的机动能力就丧失殆尽了,战场的主动权完全倒向PLA一方。    因此豫东-兖州战役的结果,完全改变了中原和山东战场的形势,由对PLA十分不利变成对国军十分不利。到1948年8月,虽然表面上国军依然据有济南,开封等省会和徐州,郑州,青岛,威海等重要城市,但实际上已被分割包围在各个据点不能动弹了--只是这个分割包围相当程度上不是真正兵力上的分割包围,而是心理上的震慑,由患得患失发展到畏敌如虎。    所以有些国粉和蒋粉对济南战役不服气,认为是吴化文的“起义”坏了大事,这是没有道理的。且不说吴的“起义”是在战斗打响几天之后,即使他死战到底,王耀武又能坚持多久?顶多就是由守一个星期变成守两个星期,PLA的损失大一点罢了,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要知道粟裕之所以决定打淮海战役(尽管最初还是“小淮海”),就是因为济南战役只动用了攻城的50个团,原来准备打援的70个团竟然一枪未发!这也让PLA彻底看穿了国军的虚弱和胆怯,不打你打谁?此时不打更待何时!按照当时国军的战力和战意,按照皖北和苏北到济南的距离,王耀武要等到增援,至少要坚持1个月以上,这可能吗?!    当时不仅国军的一般部队已没有作战的勇气,连主力部队也已经失去了取胜的信心。黄百韬在无线电中听到王耀武细细叮嘱家事,就对部下说“王没有死战的决心”,“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意即不必当真去救了,应付一下即可。这至少不像那个曾经非常强悍也自诩尽忠报国的黄百韬说的话,可见黄的战意也不比王强多少。当然黄的迟疑也许有实际原因。黄部在豫东战役中号称“大捷”,但其实黄的核心班底在战斗中的损失也是很大的。这由战况的惨烈可见一斑,损失不大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损失在国军方面是难以迅速整补的。因此他硬不起来,以后在淮海战役中25军的表现也有所不如前。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加之于邱、李等兵团上,甚至没有直接参加该战役的其他兵团上。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质上,第一个省会城市(开封)的失守和第一个兵团级主力(区寿年兵团)的覆灭,对国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PLA虽然也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没有豫东-兖州战役,就不会有济南和淮海战役,更不会有国共双方对战略决战态度的转变。正如攻克四平对东北战场的意义一样,豫东-兖州战役对中原和山东战场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只是以前一直被人低估了。    华北战场:    相对于前两个战役,临汾-晋中战役的意义更容易被低估,因为它消灭的主要是阎锡山的地方派系部队,而且徐的部队长期不是四大野战军序列。但临汾-晋中战役对后来国共主力决战的结果乃至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该战役,PLA可能还是决战胜利,但会胜得比较艰难,损失会多得多。而国军也可能会取得一些局部的战绩,多撤出一些部队,从而使解放战争的过程大为延长。甚至当国共再次和谈时,国民政府有了更多的实力资本,才有可能谈出相对较好的条件,达成某种妥协,那么以后的历史进程也就可能改写了。    有了该战役,PLA在后来的决战中才能完胜,也必然完胜,而国军只会完败和崩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该战役不仅改变了华北战场的形势,更重要的是,彻底震慑和牵制了傅作义集团。傅集团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在对PLA的作战中几乎一直保持了常胜记录(当然也可能和他的对手是PLA中较弱的一支有关)。由绥远起兵到大同-集宁战役,到安定平津,再到奇袭西柏坡,如果以“方面军”的层次计算(兵团只是集团军级别,整编师只是军的级别),傅作义集团对PLA的战绩是所有集团中最好的,优于徐州和武汉集团,更优于东北和西北集团。在1948年3月之前,主要由于傅作义集团的战绩,国军在华北战场是处于优势的,傅集团也是所有国军集团中最不害怕PLA的。虽然PLA通过清风店战役和攻克石家庄稳住了阵脚,但只是局部的扭转,不会对傅集团的作战信心产生太大的动摇。    如果没有临汾-晋中战役,当PLA发动济南和辽沈战役时,傅作义集团将会积极增援。那么这两个战役的过程就会复杂得多。临汾-晋中战役之后,阎老西面临绝境,根本不可能对PLA有何威胁,华北形势急剧恶化,傅集团自顾不暇,也就不可能再增援济南和锦州了。有人会说,傅作义“素怀异志”,和老蒋有矛盾,即使自己没有威胁也不可能增援济南和锦州。这种说法太绝对了。在双方主力决战的紧要关头,傅必须考虑自己的责任和退路问题。要是老蒋输了还好说,自然没能力惩罚自己,要是老蒋赢了,或者打平呢?因此即使做做样子,虚张声势也是必须的。不要小看这个虚张声势的作用,在主力决战中,任一方多一点或虚或实的力量,也可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动摇对方的决心,成为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何况傅作义未必不会真救援,也未必敢做,或者只愿做假动作,毕竟在政治理念上,他和老蒋的共同点是远多于共产党的,否则他早就“起义”了,何需等到平津战役败局已定之后?因此在临汾-晋中战役前,傅作义积极增援主力决战的可能性大于50%,剩下的可能性至少也是虚张声势;这两个战役之后,历史事实表明,傅的真动作和假动作均为0,这里的区别太大了。    至于其他战场,例如西北和华中战场虽然也没有给老蒋多少好消息,但相对来说,这些战场的重要性显然远不如上述三个。因此将四战四平,豫东-兖州战役和临汾-晋中战役称为“小三大战役”,称为“解放战争真正的转折点”是毫不为过的。应该说,“小三大战役”之前,国军在全局上还有一定优势(真正劣势的仅为东北,西北略差,但重要性较低);而在此后,无论战场形势还是军心,战力都极不利于国军,更不利于决战。但此时战与不战已经不是国军能决定的了,PLA已经强大到可以指哪打哪的程度,不是想躲就躲得过的,因此最后兵败如山倒也就不可避免了。    最后尝试从纯军事的角度探讨一下国军失败的原因。当然这样的讨论已经很多,所以其他人已有的观点我就不再重复,只想谈几个较少人提出的问题:    1.国军二三线部队太弱    网上国粉经常夸耀国军对PLA的一些胜绩,在他们的描绘下,PLA的胜利不是纯属撞大运,就是外部势力援助的结果,或者间谍和情报的结果,总之是胜之不武。自然,主流宣传不可尽信,但这些国粉们讲的故事却和主流完全是一个套路,说多了其实也只有反效果而已。中立和客观地看,国军对PLA的确曾有不少胜利,尤其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但细细考究可以发现,这些胜利绝大部分是由少数国军主力部队取得的,而作为大多数的国军二三线部队在整个内战中几乎完全是乏善可陈。    这里的所谓“国军主力部队”,不仅指中央系的“五大主力”,也包括一些地方派系的主力和其他部队,例如黄百韬的25军,傅作义的35军,桂系7军,粤系64军,等等。若仅以战斗力而言,甚至青马骑兵也可以算是“主力”之一,但其所在战场重要性较低,对全局所起的作用也有限。衡量标准是整编师或军的级别,与PLA的历次战斗(团级以上)中总的来说胜多负少。以这样的标准算,数来数去不会超过15个整编师或军的规模。    而国军的二三线部队就差远了,基本上只有挨打,溃散,被歼,被抓俘虏的份。既攻不上,也守不住,更拦不了,甚至(败退后)收不回来。因此在许多战役中,国军总是能暴露出足够的弱点给PLA抓住,而自己的战役意图总是难以实现。其实国军并非不想,更不是没有尝试围歼PLA,但整个内战过程除了金门一战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实现了围歼,象样一点的成功围歼基本没有,原因就在于二三线部队太弱。要实现围歼,光有主力的骁勇善战是不行的,还得其他部队配合。这些配合的部队可以攻击力不强,但至于应能守得住,截得住,或者最低限度的要求也是,必须能有效地迟滞敌方的突破和推进。相对而言,PLA的二三线部队表现要好得多,而主力和非主力之间的差距也小一些。因此无论进攻,防守还是突围,PLA的战役意图都容易实现。    个人认为,这才是国军之所以越打越弱,越打越困难在军事上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而所谓国军内部的派系之争的作用则是被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国军为何实行这种只重精兵,忽视其余的政策?这应该和国军的历史有关。    国军早期的对手主要是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这些军阀部队的组织性是很差的。打胜仗还可以,一打败仗几乎就是直接溃散了。国军只需要以已方精锐击破对方主力,剩下的就可以轻松收拾。因此无论中央系还是地方派系的国军,都会非常重视主力部队建设,而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特别在当年落后的经济和生产力下,其他部队就只好忽略,形成头重脚轻的局面。    同时,在国军的战争知识中,围歼只有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战的经验作为支撑,当然也就不懂得如何有效地组织和保证围歼。抗战主要是防守,也和围歼基本无关(倒是和被围歼有关)。在战法上,日军经常是一对多,而非PLA的多对一。因此抗战不能增加国军组织围歼的经验和能力,只是增加了国军防守的经验和能力,但这种经验和能力也只对具有一定作战水准的部队才有意义,而许多国军二三线部队是达不到最低要求的。因此我们看到内战中,部分国军部队的防守战打得很出色,而更多部队的防守仍然是垃圾。    偏偏PLA最强的强项是其组织性,按阎老西的讲法,PLA最厉害的地方,是“失败的时候还能把部队收回来,而我们是做不到的”。这样,PLA即使战败,依然能保持建制,从而迅速恢复战力;国军二三线部队即使没有被围歼,没有被抓俘虏,败退途中也会溃散大半,建制不存,骨干不在,战力当然很难恢复。这样国军即使胜利,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战争越拖越长,仗越打越没信心。孙子早有名言,“兵贵胜,不贵久”。在一场久拖不决的战争中,再精锐的部队也会师老兵疲。不要说国军,强如美苏者,在越南,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是如此。待到主力部队的战力战意也开始衰竭之际,就是国军总崩盘之时。    如果要一句话总结国军内战失利的军事原因,那就是精英主义败于平民主义。    2.多数“名将”成色不足    国军“名将”大致分为北伐名将和抗日名将两类,或兼而有之。似乎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实战检验,其实不然。因为北伐,包括后来对“新军阀”和其他地方派系的战争,对手是不入流的;而抗战是民族战争,中下级官兵的主观能动性,英勇顽强,自觉团结等均远非内战可比。因此北伐的战绩肯定是夸大了“名将”的能力,而抗战的战绩至少也是放大了“名将”的能力(尤其抗战后期有美国的军援和掌握制空权)。至于有些出于宣传需要而滥封的“名将”,就更是浪得虚名了。相反,PLA的名将至少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是货真价实地打出来的,当时的PLA并没有宣传“名将”的必要和能力。国军“名将”因其名而委以重任,但实际上却是难孚众望,误国误军,典型的例子如张灵甫,王耀武,杜聿明等。国军将领相对PLA的能力差距,其实在第一次内战时期就充分暴露了,只是那时国民党总的形势向好,严重的问题被忽视和掩盖了。    3.最高领袖无知无能    当然,本文是纯军事角度,这里也仅指军事上的无知无能。国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在内战爆发前是具有较大的整体优势的,它的许多问题也不是不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和纠正,至少是改善的。抗战后政令的统一和通达远非抗战前可比,内战过程中,按本文观点,直到1948年3月以前都还有争取全局胜利的机会,月期间也仍有争取体面和平的机会,而蒋介石都没有作出正确的行动和决策。因此毫无疑问,老蒋本人应对内战失利负上最重大的责任,至少一半以上的责任。蒋粉们不好好反思自己偶像的过失,反而一再粉饰,甚至弯曲事实,强词夺理,不仅令人不齿,也只能招致一次再一次的失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以下为不才为国军设想的两个战略计划,各位看官以为如何?    一、1948年3月前争取全局胜利的计划    若要争胜,东北不可尽弃。否则即使PLA关内的地盘和部队统统丢了,只要坐拥全东北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也能很快组织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百万大军,那么他们很可能仍会打下去,而战争的胜负依然是未知的。    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错误是将重兵投入意义不大的西北战场,严重削弱了其他战场的实力和机动能力。其实仅靠这个地瘠民贫的地方,PLA打得再好也是不可能有大发展的,根本不足为患。    因此必须放弃北满和长春,但固守四平-沈阳-锦州一线。由于战线收缩,国军应可腾出至少10万人支援关内。南满应力争守住,如不行,至少应能守1年以上,保证牵制住林彪的主力,使之无法参与关内的决战。    西北方向也应收缩,放弃延安,守住兰州-宝鸡-西安一线即可,以青马骑兵骚扰和袭击彭德怀部后方,动摇其东渡黄河参战的决心,拖延其行动。这样西北方面也应能抽出8万人支援华北和中原战场。    新增的18万大军应主要投入华北战场,汇同傅作义部主力,以绝对优势一举击破PLA中最弱的河北聂荣臻、山西徐向前部,彻底解决华北问题。同时以阎锡山主力拦截,阻延彭德怀部可能的救援和推进,以徐州集团主力钳制华野,以武汉集团一部和部分东出函谷关的部队钳制太岳兵团。此时中野刚下大别山,实力严重削弱,而且距离华北太远,尚不足为患。PLA能救援华北的只有华野和太岳两部。如这两部不敢积极救援,聂徐必破,华北必定;如这两部果真救援,则再投入徐州集团主力进行决战,胜算依然很大。    解决聂徐后,PLA总的形势必将是兵力分散,相距几千里(东北,西北和中原山东),互相不能联络声援,不难逐个击破之。    二、1948年8月前争取体面和平的计划    “小三大战役”后,东北已不能不弃;而东北一弃,战与和就不是国军能单方面决定的了。不过,1949年4月国军形势如此恶劣尚能一谈,如果以下计划执行得好,争取体面和平的机会依然不应小于50%:    尽弃东北,沈阳、锦州主力悉数撤回关内,长春国军令其自行突围,最多就是全部“起义”罢了,依然可以撤出45万人马,如此济南的威胁将自行解除,山东局势将暂缓,华野也暂时不敢轻举妄动。由于此时阎锡山已不可能起到拦截彭德怀部的作用,西北战线应进一步收缩,保住西安和渭河平原即可,甘肃、青海、宁夏甚至陇右宝鸡一线均可放弃,只留青马骑兵打游击,保证抽出10万以上兵力投入函谷关以东。    以华北集团和原东北集团中50万兵力死守山海关和平津,阻延林彪部南下;剩下仍应有40~50万人马,以10万左右作为预备队,同时监视华野,随时准备支援济南方向;其余30~40万人直扑太原,击破徐向前部,缓解山西局势。以徐州及济南主力钳制华野,以武汉集团主力钳制中野,以原西北集团调出的10万人钳制太岳兵团。这样能支援徐向前的只有彭德怀和聂荣臻部,但这两部此时依然不强,国军华北集团和东北集团的35万精锐仍可击破之。如太岳,中野,华野等拼死救援聂徐彭,则徐州集团主力和武汉集团主力均应投入决战,胜负依然五五开。    如能击破徐向前,重创聂荣臻,击退彭德怀,则虽然东北丢了,但关内形势将大体恢复到1948年3月以前的状态,甚至略好。乘此胜利再提出和谈,当能争取到较好的条件;如果PLA投入东北主力决战,则国军依然会输,但会输得比较好看,PLA的推进将缓慢得多。国军将有很大机会将战争拖延到韩战爆发以后,争取美国介入,从而保住长江以南,甚至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PLA中聂徐部一直较弱,却位处战略要冲。老蒋不将聂徐作为攻击重点,其真不知兵也!  
  三大战役是毛泽东提出的,看来毛泽东没有你的那么头脑清晰和聪明。
  写的不错
  各位网友中秋快乐!    请讨论主贴分析正确否?两个设想可行否?谢谢!
  解放战争?内战无英雄!谁解放谁了?
  说得很有道理。  不过东北的优势,早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之中就体现出来了。 林彪共军敢强力攻打当时的省级城市四平,或者秋季各地均发起攻势,需要依靠傅作义来救,就已经说明东北国军的局面不好了。 否则为啥把杜聿明换成陈诚? 换了陈诚,又输了,说明东北简直就打不下去了。只能拖多久是多久。  
  !  
  毛粪分析的对,但是没有毛贼的全面胜利,怎么会有朝鲜战争
  国军就像宋朝和明朝一样患得患失的
  小三战役
  楼主分析得有道理。认同楼主的说法,所谓战略转折,是指经过这一点后,一方在战略上已无取胜可能(虽则个别战役战术上可能会有胜有败),这才叫转折点。
  林彪的优势早就形成了。 而其他地方,国军机动兵力太少,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假若那个时候国军300万,而共军220万。国军很分散,进攻很吃力了,干脆就不进攻。 而共军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求战精神。 所以从兵力对比上,几乎就看出来 国军处于颓势了。  
华北的傅作义,在1948年初偷袭过石家庄,结果是35军被偷袭,只好放弃计划,从根据地动员兵力来和共军打持久战。 也就是说,华北看起来形势最好,却是第一个认识到持久战的地方! 若是傅作义对消灭当面共军都没绝对把握,何况其他战区?   
所以小战役算 涞水-晋中战役
  作者:killywen1983 回复日期: 18:58:23  回复
       所以小战役算 涞水-晋中战役  ======================================    这个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作者:闲弓 回复日期: 16:00:47  回复
      楼主分析得有道理。认同楼主的说法,所谓战略转折,是指经过这一点后,一方在战略上已无取胜可能(虽则个别战役战术上可能会有胜有败),这才叫转折点。  ====================================    是的,1948年8月以后,如果PLA出动几个战场的主力决战,林彪部也入关,国军是输定的。不过应对得当,也不至于输得如此难看,还是可以拖一下的。金日成发动韩战,是基于对自己的自信和苏联的援助,和中国内战形势关系不大。所以国军是有可能拖到韩战爆发以后的,只要能多打一年。
  二战结束的时候,有两个大国从盟友变成敌人。  苏联开始没有帮助中共,是因为GMD还没有倒向MG,等GMD偏向MG,苏联才帮助中共。不然就算农民再多,还能多过子弹?  耍过游戏的都应该知道,光凭农民,是不可能赢的,游戏输了还能再来,而。。。。
  好文章。    题外话,如果47年夏天不发生战略跃进的大改变,解放战争有没提前结束的可能性?    坐等高明。
  楼主,你说的那些是帐面上的,没用的!国军太烂了,无力回天,派谁都一样完蛋,时间问题。内因决定外因,你说的那些是外因。国军内部极度腐败,派系林立,还有国军的情报大量的泄露。国军内部有大量的共军地下党,国军的作战厅厅长是地下党,您的那位傅作义的女儿是地下党,胡宗南的秘书也是地下党,不吃亏才怪!武汉集团是桂系人马,老蒋调不动的
  我认为四战四平和晋中战役影响较小,不应当列入“小三大战役”。四战四平改善了东北的局势,但对全国影响不大,晋中战役消灭的是阎老西的部队,阎老西的部队向来窝囊,晋中战役对国军的影响有限。  撤退东北的代价是极大的,绝对不像作者想的那么简单,作者认为能撤出40~45万人,这个数字太乐观了,我认为只能撤出二十万人,理由如下:第一,长春的十万守军死定了,无论谁也带不出来,第二,沈阳的三十万大军中,十万左右是地方部队,这些地方部队不愿离开东北,中途必定自行溃散,第三,营口港的运力很小,很难运出二十万大军,卫立煌只能走锦州,这条路线很长,中途又有多条大河,在东野必然会来的截击下,能撤出十万人算好的。  撤退东北,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撤出锦州十万人,加上沈阳十万人,这个结果跟辽沈战役相比,少损失十万而已。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 10:26:02      
回复     作者:killywen1983 回复日期: 18:58:23  回复           所以小战役算 涞水-晋中战役    ======================================        这个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  
涞水战役算小三大战役之一。 尽管人们认为涞水战役,国军损失6千,兑了共军2万多,逼得共军退走。但是,涞水战役前的傅作义收复石家庄的目标,完全没有达到! 傅作义既然容许了共产党在冀中 冀南的存在,那么就说明那里国军也吃不下共军,至少在短期内无法消灭共军! 晋中战役,说明了华北共军能够反攻了。
  这是一场民族耻辱的战争,老蒋无能。
  这场战争是民族的不幸,老蒋无能。
  楼上的前半句还是对的,后半句差矣。建议多读读书。
  作者:killywen1983 回复日期: 12:36:59  回复
        涞水战役算小三大战役之一。 尽管人们认为涞水战役,国军损失6千,兑了共军2万多,逼得共军退走。但是,涞水战役前的傅作义收复石家庄的目标,完全没有达到! 傅作义既然容许了共产党在冀中 冀南的存在,那么就说明那里国军也吃不下共军,至少在短期内无法消灭共军! 晋中战役,说明了华北共军能够反攻了。  =============================    这里面恐怕不完全是军事因素,傅作义想搞华北自治,容许PLA一定程度的存在是为了隔开国军中央系主力。  而没有临汾恐怕晋中也打不起来。
  作者:幻宇 回复日期: 11:36:44  回复
          题外话,如果47年夏天不发生战略跃进的大改变,解放战争有没提前结束的可能性?  ===================================    刘邓的跃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PLA控制区已经很狭小,经济频临崩溃,老百姓开始逃亡。    跃进的大方向也基本只能是向大别山了。只是跃得过远了一点。其实主力可以不急着上山,先派些小部队去熟悉一下情况,看看能不能支持大部队作战。主力仍然可以在大别山以北,淮河以南一带打运动战,有利当然好,不利时也有小部队接应,再上山不迟。    只要刘邓通过黄泛区,部队减员过半和损失全部重武器就是必然的。有人说刘邓应杀回山西,我看有点玄。    至于华野分兵也是必然的。合兵是为了决战,如果决战时机未到,这么多兵挤在一起吃饭都困难,找死啊?至于分兵后几仗打不好和战役指挥员(主要就是粟裕等)太过自信骄傲有关,和分兵的战略决策无关。
  这里我们看到,1947年下半年PLA在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上也出了一些差错,但由于PLA组织性强,中下级官兵的平均素质优于国军,因此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战略和战役的错误,不至全局的溃败。如果换了国军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作者:张海祥 回复日期: 12:15:39      撤退东北,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撤出锦州十万人,加上沈阳十万人,这个结果跟辽沈战役相比,少损失十万而已。  ======================================  就按老兄说的20万吧,实际辽沈战役国军撤了多少?我印象中只有营口的5万。  那么差距就是15万,而这些人绝大多数会被抓俘虏,改造成PLA。  这样一来一回就是30万了。  而且撤出来的部队将是精锐,例如新一和新六,这里的区别更大了。
  作者:wy330226 回复日期: 12:04:55  回复
      楼主,你说的那些是帐面上的,没用的!国军太烂了,无力回天,派谁都一样完蛋,时间问题。内因决定外因,你说的那些是外因。国军内部极度腐败,派系林立,还有国军的情报大量的泄露。国军内部有大量的共军地下党,国军的作战厅厅长是地下党,您的那位傅作义的女儿是地下党,胡宗南的秘书也是地下党,不吃亏才怪!武汉集团是桂系人马,老蒋调不动的  =============================    关于地下党和间谍的问题,也是到48年下半年才是特别严重。  其实很多所谓间谍也是看风使陀,两面投机的。  如果是PLA陷于崩溃,那么PLA本身也会出现不少间谍和投诚变节的情况。  ZG早期的历史正是如此。
  垃圾国民党,打也打不了,守也守不住,别浪费时间假设了。
  作者:好年华 回复日期: 10:44:41  回复
      作者:闲弓 回复日期: 16:00:47  回复           楼主分析得有道理。认同楼主的说法,所谓战略转折,是指经过这一点后,一方在战略上已无取胜可能(虽则个别战役战术上可能会有胜有败),这才叫转折点。    ====================================        是的,1948年8月以后,如果PLA出动几个战场的主力决战,林彪部也入关,国军是输定的。不过应对得当,也不至于输得如此难看,还是可以拖一下的。金日成发动韩战,是基于对自己的自信和苏联的援助,和中国内战形势关系不大。所以国军是有可能拖到韩战爆发以后的,只要能多打一年。  ==========================================================  没有四野送给金日成的朝鲜师,韩站打得起来?!  美国坚持干涉朝鲜半岛也和丢失了大陆有关。一环扣一环的。  国军要是能坚持,韩战就还得延后。
  @好年华
  ---------------------------------------------------------  在总参谋部里的过小鬼,刘厅长,务参谋等人的帮助下,不要说三大还是小三大,就是三百大也是一定赢的。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 15:53:48  回复
        没有四野送给金日成的朝鲜师,韩站打得起来?!    美国坚持干涉朝鲜半岛也和丢失了大陆有关。一环扣一环的。    国军要是能坚持,韩战就还得延后。   ==========================================================  我相信金日成相信苏联送的大炮坦克,远多于相信老毛送的人,您说呢?  人的作用是有的,PLA方面有意夸大了。  而且只要PLA拿下北方甚至只是东北,送回区区几个师是不成问题的。毕竟人家帮过咱,国际主义嘛,咱又不是缺几个师就不行。
  三八线是国际协议问题,过了三八线就是直接侵犯美国的尊严和利益,所以美国是不可能不介入的。其实仁川之前也有美国部队,只是太少罢了。
  作者:langht 回复日期: 16:19:01  回复
      在总参谋部里的过小鬼,刘厅长,务参谋等人的帮助下,不要说三大还是小三大,就是三百大也是一定赢的。
  =====================================    郭能做作战厅长,刘的地位也不低,说明他们是给蒋提过不少好建议的。  郭最后只是起义将领的待遇,没有承认其老党员的地位,这说明什么?  说明郭这个人是毕竟暧昧的,玩投机,谁的形势好就靠谁一边。     
  说明郭这个人是毕竟暧昧的,玩投机,谁的形势好就靠谁一边。  ======================================================  说明郭这个人是比较暧昧的,玩投机,谁的形势好就靠谁一边。    我们再看金门战役,PLA上岸的共9000多人,战死只有2000,负伤而失去战斗力的不详,也算2000好了。这就是说,5000多人是在尚有战斗力的情形下投降的。    可见PLA官兵和部队也没有绝对的忠诚和殉道精神,绝望到一定程度也是会崩溃的。只是大陆战争期间,国军没有能够迫使他们到这个程度罢了。    所谓间谍和情报,投诚和变节之类也是如此。内战越到后期,国民党内的间谍越多,“起义”的部队也越多,当然是和战场形势密切相关的。    国粉们只会拿间谍之类说事,是企图掩盖错误的无能表现。  
  郭汝瑰是国民党潜伏特务组组长。  他的身份,就相当于赌神3里面的QiQi,是来坑老毛的。 老蒋不会如果粉这点智商,被间谍打败;老毛也是如此,你当间谍,人家就信你?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如果老蒋应对无误,最多也就是延缓失败的进程而已。凭他这个集团的腐败和无能,无论他个人如何努力,失败是不能避免的。所谓能够取胜甚至只是达成所谓体面的和平是不可能的。老蒋最大的弱点不是军事,而是经济。
  楼主很多说法很对  国民党军队在开局的时候,优势明显,但是全面进攻,几个方面军之间也缺乏配合,没有形成绝对优势力量对比,没有战略和围,大部分时间是追着共产党打,最多就是击溃,甚至在追击的过程中还给对方留下破绽导致自己部队被歼灭,前期优势阶段没有击消灭共产党几大方面军中的任何一个,反而让几大方面军越打越配合,特别是华中与华东方面军的配合,是徐州集团覆灭的关键  其实在淮海大战前期,杜总也想过以黄牵制华东,然后以徐州兵团与武汉兵团配合击败刘邓的,但最后老将还是无法从全局着想,只忙于救子    老将在抗日的时候,全国还是有一定的总体战略的,但是在国共决战的时候,老将这种战略观看起来很弱
  作者:东风31 回复日期: 21:42:22  回复
        其实在淮海大战前期,杜总也想过以黄牵制华东,然后以徐州兵团与武汉兵团配合击败刘邓的,但最后老将还是无法从全局着想,只忙于救子        老将在抗日的时候,全国还是有一定的总体战略的,但是在国共决战的时候,老将这种战略观看起来很弱  ====================================    老蒋的想法是重演一次豫东。他也相信十二兵团的战斗力,而且黄距离很近,敌人主力就在眼前,岂有舍近求远之理?  但是形势已经今非昔比了,特别此时辽沈数十万国军覆灭,对部队的士气打击很大。而PLA的决心和投入的本钱也绝非豫东时可比。  所以老蒋的想法几个月前是可行的,但此时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此时的国军也就最多能捏一捏中野这样的软柿子罢了。    老蒋到决战时已经是输红了眼,气急败坏,所以屡出昏招。  
  作者:张海祥 回复日期: 12:15:39  回复
      我认为四战四平和晋中战役影响较小,不应当列入“小三大战役”。四战四平改善了东北的局势,但对全国影响不大,晋中战役消灭的是阎老西的部队,阎老西的部队向来窝囊,晋中战役对国军的影响有限。  ========================================    主贴对此已有解释。四平陷落,长春被围才使国军在东北成为打不得也不能撤的两难局面,否则撤退或部分撤退的机会是很大的。  晋中战役后太原成为孤城,山西大部分为PLA控制,杨成武才得以威胁绥远老巢,让傅作义寝食难安。
  作者:张海祥 回复日期: 12:15:39  回复
      我认为四战四平和晋中战役影响较小,不应当列入“小三大战役”。四战四平改善了东北的局势,但对全国影响不大,晋中战役消灭的是阎老西的部队,阎老西的部队向来窝囊,晋中战役对国军的影响有限。  ========================================    主贴对此已有解释。四平陷落,长春被围才使国军在东北成为打不得也不能撤的两难局面,否则撤退或部分撤退的机会是很大的。  晋中战役后太原成为孤城,山西大部分为PLA控制,杨成武才得以威胁绥远老巢,让傅作义寝食难安。
  @好年华 回复日期: 17:21:41  回复
           郭能做作战厅长,刘的地位也不低,说明他们是给蒋提过不少好建议的。    郭最后只是起义将领的待遇,没有承认其老党员的地位,这说明什么?    说明郭这个人是毕竟暧昧的,玩投机,谁的形势好就靠谁一边。  ---------------------------------------------------  你对卧底的认识就是如此?如果这次美帝总参部里如有的卧底把突击拉登的事宜提前告知,那你看到的情形就是:突击队进入一间空房,然后在出来时与小巴的警察发生交火,后来则是小巴的大部队赶来,最后美帝的突击队全军覆没,有死有伤有俘,奥黑再向全国人民道歉。  
  @好年华   -----------------------------------  一支指挥军队作战的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已经被对手完全明了,这种仗会打赢么?这也就解释了所谓的三大战役,那些国军象木头人一样被对手保卫,歼灭。  这还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卧底,如傅作义的女儿,陈布雷的女儿等。
  @张海祥  12:15:39    我认为四战四平和晋中战役影响较小,不应当列入“小三大战役”。四战四平改善了东北的局势,但对全国影响不大,晋中战役消灭的是阎老西的部队,阎老西的部队向来窝囊,晋中战役对国军的影响有限。    撤退东北的代价是极大的,绝对不像作者想的那么简单,作者认为能撤出40~45万人,这个数字太乐观了,我认为只能撤出二十万人,理由如下:第一,长春的十万守军死定了,无论谁也带不出来,第二,沈阳的三十万大军中,十万.....  -----------------------------  很对!
  大家谈的都是军事方面的,其实,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是政治和主义。国民党主要是败在理论上,败在主义上面。蒋拿“三民主义”当宝,哪里斗的过“共产主义”主义呢?  
蒋应该借鉴“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经验。高举“儒家理学”大旗。用名教驱除“共产主义”。那样,才有完胜的可能。  
试想,如果,共产党的骨干能看到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他们还有参加解放战争的动力和勇气吗?文革中,象“谭震林”这样的老革命都后悔参加革命。还有,彭,林,如果知道以后的结局,还会那么卖力吗?  
其实,在中共还没有成气候的时候,已经有人从苏联的集体农庄和大饥荒中看到了以后“文革”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子。只是蒋和他的班子没有抓住。  
如果,那些“深海”“娥眉峰”能预见到以后的政治走向,他们的心中还会有一股正气吗?他们还有勇气“潜伏”吗?
  作者:langht 回复日期: 15:57:52  回复
    你对卧底的认识就是如此?如果这次美帝总参部里如有的卧底把突击拉登的事宜提前告知,那你看到的情形就是:突击队进入一间空房,然后在出来时与小巴的警察发生交火,后来则是小巴的大部队赶来,最后美帝的突击队全军覆没,有死有伤有俘,奥黑再向全国人民道歉。  ====================================    如果郭是卧底,48年9月之前他有什么表现?  如果他一直有表现,那就是说他跟ZG的联系很频繁,很紧密,ZG也很信任他。  这样他就不会只捞得个起义将领的待遇(49年11月在四川起义)。    墙倒众人推,中国的成语还是很有意思的。不是众人推了,墙才倒;而是墙快倒了,众人就一哄而上,你推一把,我推一下。  老卡败局已定,的黎波里也攻破了,四面八方的民众才涌去首都参加最后的战斗,呵呵。    
  作者:ldf342003 回复日期: 22:37:31  回复
      大家谈的都是军事方面的,其实,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是政治和主义。  ====================================    煮酒政治少谈为宜,要谈可到关天。  若说政治,1970年代还是两大阵营对立,东风西风还不知谁压倒谁呢。  要1940年代正处于某个主义的上升期的人能普遍认识这个主义的弊端,勉为其难了。  
  作者:langht 回复日期: 16:04:34  回复
      @好年华     -----------------------------------    一支指挥军队作战的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已经被对手完全明了,这种仗会打赢么?这也就解释了所谓的三大战役,那些国军象木头人一样被对手保卫,歼灭。    这还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卧底,如傅作义的女儿,陈布雷的女儿等。  ...............................................................  
情报因素很重要,但战争终究是要用血与火分胜负的。库尔斯克战役,苏军提前知道了德军的进攻计划并进行了火力急袭,战后后防线仍然被德军突破,朱可夫搬了救兵来才堵住窟窿的。    
共军从长征时期情报工作就很出色了。按照你的情报决胜轮,红军大可以掉头回去利用情报优势挨个吃掉追击的百万国民党军,还跑个虾米。
  库尔斯克会战, 瓦杜丁那里确实被曼斯坦因突破了。要不是苏联还有草原方面军,估计瓦杜丁就全完了。  
还是如人所说,有情报,也要有实力;甚至还要有分析情报的能力。 袁绍就是对各种来历不明的情报产生怀疑,而错失机会的。
  大家谈的都是军事方面的,其实,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是政治和主义。    ====================================        煮酒政治少谈为宜,要谈可到关天。    若说政治,1970年代还是两大阵营对立,东风西风还不知谁压倒谁呢。    要1940年代正处于某个主义的上升期的人能普遍认识这个主义的弊端,勉为其难了.  
如果是这样,你就太小看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了。蒋到苏联转了一圈,就看到了某主义的实质。也是由于到苏联转了一圈,蒋才坚定了反某信念。当然,蒋也有其局限性。他死抱住“三民主义”不放。没有朱元璋的手腕,没有毅然抛弃“三民主义”用“儒教”做为立国之本。  
其实,为什么说“久合必分”呢,是因为社会安定发展了一个时期,就会产生社会“动乱”的邪教。从动摇“汉”王朝的“黄巾教”到打跨“清”王朝的“太平天国”是一脉相承。都是“画饼充饥”。从某主义穿到中国之初,就有很多国学大师,认为不适合中国。很多人都预见到了某主义的“尊卑不明,长幼无序,必然会导至“内乱”,于使民众遭受“灾难”。就是陈独秀到了晚年也是认为某主义的发展偏离了他的初衷。
  作者:ldf342003 回复日期: 14:40:14  回复
            煮酒政治少谈为宜,要谈可到关天。      若说政治,1970年代还是两大阵营对立,东风西风还不知谁压倒谁呢。      要1940年代正处于某个主义的上升期的人能普遍认识这个主义的弊端,勉为其难了.     如果是这样,你就太小看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了。蒋到苏联转了一圈,就看到了某主义的实质。也是由于到苏联转了一圈,蒋才坚定了反某信念。当然,蒋也有其局限性。他死抱住“三民主义”不放。没有朱元璋的手腕,没有毅然抛弃“三民主义”用“儒教”做为立国之本。      ====================================      用儒教当立国之本?北洋军阀下场如何?    当代“新儒家”折腾三十年,连知识分子言论的主流都进不了(主流是自由主义和新左派),还谈什么复兴儒教?    
    从战争层面讲,LZ说的很有道理。从整体来说,还是政治,民心。"PLA平均素质好",一帮农民有什么素质?就是一股信念,所以才打不烂。当然这种信念得有不断的鼓励。所以主席说解放战争拖不得。  
  作者:ldf342003 回复日期: 14:40:14  回复
         如果是这样,你就太小看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了  ====================================    对一个事物,人们总是有不同的意见,哪种意见才是主流?  所以当时有些人看到了某主义的弊端并不奇怪,但多数人看到了吗?尤其多数中下阶层人士看到了吗?这个才是关键。  连德国人都看不穿纳粹,中国人看不穿某主义,有何奇怪的?  
  作者:特别郁闷 回复日期: 17:16:23  回复
         "PLA平均素质好",一帮农民有什么素质?就是一股信念,所以才打不烂。  =================================    国军中下级官兵也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不要忘记当时农民占总人口90%以上。    单纯以军事技术而论,PLA也的确有不少强于国军的地方。例如近战夜战,敢于穿插,而且经常是昼伏夜出,行踪隐蔽。    国军的主力部队单兵素质强于PLA,但无奈二三线部队太烂,所以平均水平还是给拉了下来。
  政治的东西,见效时间长,没有二三十年一般人是看不出真相的。  军事则是最速效,最直接和最急迫的。  所以当时国军要和PLA斗政治,那是绝对斗不过的,某主义的诱惑力太强了。  国军只有利用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二三十年时间让某主义自己现形。  而根据内战前的军事优势,这个目标本来是可以达到的。  所以还是老蒋无能啊。
  刘伯承后来在南京军事学院对进修的PLA将领说:“我们能击败国民党,政治上是必然的,军事上是偶然的。”    所谓军事上的偶然,当指老蒋在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上的错误。  这些错误是PLA不能控制的,只能拜老蒋所赐,所以是偶然的。  
  @好年华  20:52:13    刘伯承后来在南京军事学院对进修的PLA将领说:“我们能击败国民党,政治上是必然的,军事上是偶然的。”        所谓军事上的偶然,当指老蒋在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上的错误。    这些错误是PLA不能控制的,只能拜老蒋所赐,所以是偶然的。      -----------------------------    毛泽东原计划从1946年算起,5年打败国民党。    这从何谈起?    
  用儒教当立国之本?北洋军阀下场如何?        当代“新儒家”折腾三十年,连知识分子言论的主流都进不了(主流是自由主义和新左派),还谈什么复兴儒教?  
北洋军阀就是因为反对儒教,需要建立共和,才推翻了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根本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者。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再回头看看这100年的历史。当然,抛开近“30年改革开放时代”不谈。从北洋军阀的督军团,到蒋的黄埔子弟,再到毛的“枪竿子出政权”直到某大将军“废立数主”。是不是都是“军政府”,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文官政府”。  
看看百年前,君权天受,政府官员都经过科举考试,没有经过科举考试的官员是受到社会嘲笑的。象“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取得了丰功伟绩了,有身倨高位的情况下,还愤愤不平的要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就是“文官政府”。
  国民党军队看似很多,但军队派系也多,士兵只认人不认军衔,军队都是一只只私人武装拼凑而成,换句话说这只部队还不是一只现代意义上的军队。
  @不加分析  22:05:18    国民党军队看似很多,但军队派系也多,士兵只认人不认军衔,军队都是一只只私人武装拼凑而成,换句话说这只部队还不是一只现代意义上的军队。   -----------------------------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兵员素质比TG的厉害得多,并且他们的基层指挥员素质还是挺高的,比TG更接近现代部队.  只是他们的高级指挥员,特别是战役指挥员素质不高,特别是随机应变\敢于抗命,TG这方面有粟裕\林彪,国民党只有蒋介石在那瞎指挥,所以战略不明,大战役指挥失误多,大优势最终被逆转.
  作者:总机叫武昌 回复日期: 20:54:09  回复
       毛泽东原计划从1946年算起,5年打败国民党。        这从何谈起?  =============================    这不过是毛的宣传口号,当时有多少人相信是很大的疑问。否则林彪丢了四平之后也不会有那么多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劝毛不要打了。    不过老毛的信心也并非没有缘由。既然1930年代那么恶劣的形势也没有被消灭,1946年已有上百万的部队,还怕什么?但严格来说,毛也只是对蒋不能消灭自己有信心,而对自己能不能消灭蒋,最多是打一步看一步罢了。  
  作者:happy11doudou 回复日期: 23:24:33   回复     @不加分析  22:05:18      国民党军队看似很多,但军队派系也多,士兵只认人不认军衔,军队都是一只只私人武装拼凑而成,换句话说这只部队还不是一只现代意义上的军队。     -----------------------------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兵员素质比TG的厉害得多,并且他们的基层指挥员素质还是挺高的,比TG更接近现代部队.    只是他们的高级指挥员,特别是战役指挥员素质不高,特别是随机应变\敢于抗命,TG这方面有粟裕\林彪,国民党只有蒋介石在那瞎指挥,所以战略不明,大战役指挥失误多,大优势最终被逆转.  ==================  是不是现代化军队,不仅仅看他训练怎么样,装备怎么样  还要看他的组织能力  国军将领历来把军队看成自己的私产,有枪才有官当  这样的部队训练再好,也只是封建军队而已!
  关于国军派系的问题,我坚持主贴的观点,那是主流有意的夸大宣传。    并且PLA内部何尝没有派系?何尝没有互相争功或推诿的情形?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就国军整体而言,最大问题是二三线部队战斗力太差;  就全局战略而言,最大问题是老蒋无知无能。  这两点才是致命的。    相对来说,高级将领或战役指挥员的能力不足影响要小一些。不少战役并非指挥员犯了什么大错,而是二三线部队的能力无法实现战役意图。
  根据两军在内战中的表现,可以将其部队的战斗力作如下排列:    国军主力部队&PLA主力部队&PLA二线部队&国军二线部队&PLA三线部队&国军三线部队    国军主力部队--经常负责战役主攻或主守任务的部队,如主贴所述,不超过15个整编师或军,大约35万人左右的规模,以这点部队分散到全国战场显然是不够的;  国军二线部队--经常参与战役,负责配合和次要任务的部队;  国军三线部队--一般守备部队,国统区后方部队等。    PLA主力部队--各大野战军的主力纵队;  PLA二线部队--野战军中的非主力纵队;  PLA三线部队--地方军区部队。    人数相当的情况下,上一级部队对下一级部队通常只能做到“击退”,连“击溃”也很难,更惶论成建制的“歼灭”了。所以尽管国军有15个强悍的主力整编师或军,但数量最大的二三线部队太差,在战役层面上经常处于下风。
  @ldf1-09-16 22:37:31    大家谈的都是军事方面的,其实,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是政治和主义。国民党主要是败在理论上,败在主义上面。蒋拿“三民主义”当宝,哪里斗的过“共产主义”主义呢?  蒋应该借鉴“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经验。高举“儒家理学”大旗。用名教驱除“共产主义”。那样,才有完胜的可能。  试想,如果,共产党的骨干能看到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他们还有参加解放战争的动力和勇气吗?文革中,象“谭震林”这样的老革命.....  -----------------------------    
你因为工作方法,被老板批评甚至批斗。  难道你知道这个了,就不会进这家公司,而偏偏进一家做不好的民企?
  @好年华  20:16:58    作者:特别郁闷 回复日期: 17:16:23  回复      "PLA平均素质好",一帮农民有什么素质?就是一股信念,所以才打不烂。    =================================        国军中下级官兵也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不要忘记当时农民占总人口90%以上。    单纯以军事技术而论,PLA也的确有不少强于国军的地方。例如近战夜战,敢于穿插,而且经常是昼伏夜出,行踪隐蔽。    国军的主力部队单兵素质强于PLA,但无奈二三线部队太烂,所以平均水平还是给拉了下来。  -----------------------------    近战夜战要什么素质?基本上就是一股气,或者说人的积极性,比较有目标,做事就积极。勤能补拙。  
  @总机叫武昌  20:54:09    毛泽东原计划从1946年算起,5年打败国民党。    这从何谈起?  -----------------------------    或者可以认为主席看清了国共战争的深层因素,认为:如果五年打不败,那恐怕就不可能完全打败。  
  @好年华  23:44:18    关于国军派系的问题,我坚持主贴的观点,那是主流有意的夸大宣传。    并且PLA内部何尝没有派系?何尝没有互相争功或推诿的情形?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就国军整体而言,最大问题是二三线部队战斗力太差;......  -----------------------------    你的二三线理论不能解释“解放战士”问题。  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老蒋说到底并没有一个相对崇高的信念来吸引、团结、统一国军的思想。所以老蒋驭人靠的就是小恩惠、妇人手段。因此那些杂牌部队大多是图老蒋利、看老蒋面、慑老蒋威才帮老蒋干。所谓王牌不过是受老蒋恩更重、与老蒋走更近而已。没有信念,也就难有牺牲精神。没有牺牲精神,上层就很难合作,下层就不愿拚命。  
  校长无能,丧权辱国 !
  好贴,楼主大才,而且回贴的也卧虎藏龙,不像有些人动不动全民抗,决战到底的口号派强多啦!  
  回复第31楼,@langht  @好年华
  ---------------------------------------------------------  在总参谋部里的过小鬼,刘厅长,务参谋等人的帮助下,不要说三大还是小三大,就是三百大也是一定赢的。  --------------------------  过大夸大  
  @悲鸣的驴  00:04:35  解放战争?内战无英雄!谁解放谁了?  -----------------------------  内战有英雄,凡是战争必会产生英雄。内战无英雄的说法狗屁不如。
  @好年华  23:36:32  作者:总机叫武昌 回复日期: 20:54:09  回复  毛泽东原计划从1946年算起,5年打败国民党。  这从何谈起?  =============================  这不过是毛的宣传口号,当时有多少人相信是很大的疑问。否则林彪丢了四平之后也不会有那么多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劝毛不要打了。......  -----------------------------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个人认为不能简单从军事上来看,明知东北已无法坚守,蒋为什么不肯放弃?因为蒋代表的是正统国府,担不起“失地”的罪名!因此,点多线长,兵力越来越不足,结果造成处处失火的现象。这才是蒋失败的根源所在!不能、不肯、不甘、不敢放弃一些完全没意义的死地,反而还要不断将兵力投进去,自然死得更快!
  胜利到来前的一个月间( 20:35:03)转载▼标签: 江西冀鲁豫军区收复国民党军县城杂谈 分类: 军史论谈
  胜利到来前的一个月间  丛林浪子/文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我们前辈为此奋斗了整整十四年,事实上时间进入了1944年时,小鬼子的失败就已是看的见摸的着的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已反击,在缅北滇西、国民政府卫立煌将军也已督师反击,拉开了大反攻序幕。  沦陷区又如何呢?  当年被日寇占领的沦陷区里到处是中共的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的“压缩沦陷区”的命令下,中共名将罗荣恒、刘伯承、聂荣臻等纷纷率部向日伪占领的沦陷区发动攻势作战,可说连战连胜。  进入了1945年,沦陷区的日伪军在中共军队的打击下纷纷向各类城市逃窜,基本已无力以动大规模攻势作战。当然在1945年初日寇也进行过垂死挣扎,发动所谓扫荡,那只不是给了中共军队一个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  可是,在国内战场上的国民政府军表现又如何呢?这些本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政府军的表现实不尽人意,且不说1944年的全线溃败,就是1945年的湘西会战,那也是日寇发起的对中国腹地的入侵作战。此次会战,一直被中国称为大捷,可是20多万进军湘军湘西的日寇折兵几何?  翻遍国军抗战的会战史,没有哪一次会战能如苏联的大会战那样扭转战局,走向胜利。  说真的,如果1944年那51万分路向国统区出击的日寇,能被一线的二百多万国军一鼓聚歼;如果湘西的20多万日寇能被占绝对优势的国军打的片甲不还,中国自此走向收复失地,挺进东北的道路,谁还有理由说国军消极抗战呢?  不怕别人看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  时间进入了1945年7月,无论哪个战场上,盟军都是胜利挺进,中国战场上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那就是沦陷区战场的中共军队和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战场的反差。  我们把时间定位在日至日。  先看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战场:  7月15日、日寇攻占福建云宵县城;  7月15日、日军洗劫浙江金华县;  7月19日、日军攻陷江西万安县城。  7月20日、日军攻陷福建诏安县城。  7月21日、日军攻陷江西吉水县城。  7月23日、日军攻陷江西泰和县城(江西省国民政府所在地)。  7月24日、日军攻陷广西凭祥县城和镇南关。  7月27日、日军攻陷江西万载县城。  7月29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县城  7月30日、日军攻陷江西上高县城  8月1日、日军攻陷江西奉新县城、高安县城。  8月2日、日军攻陷江西峡江县城。  8月3日、日军攻陷江西新淦县城。  8月6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樟树镇  8月7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全境。  8月8日、日军攻陷江西丰城县。  据称,就是在8月10后,日军依然在攻陷,资料还应进一步核实。  就在我们就要胜利的时候,国军居然还能丢失县级城市18座,让这些地方的人民见识一下日寇的三光政策,可真是二战中最大的奇迹之一了。  我们在看一下中共对日作战战场:  7月15日、新四军收复扬中县城  7月23日、八路军山东军区,收复郯城。  7月24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6分区一部,收复山东武城县城。  7月26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4分区一部,收复河北广宗县城。  7月26日、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7军分区、8军分区主力,,收复堂邑、阳谷县城。  7月28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一部,收复山东馆陶县城。  7月31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2分区一部,收复河北巨鹿县城。  8月7日、八路军鲁南军区一部,收复费县县城。  8月7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12分区一部,收复河南扶沟县城。  8月8日、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部队收复山东省高苑县(今属高青县)县城。  8月8日、冀晋军区、冀察军区地方武装各一部,分别收复河北省平山和察哈尔省涿鹿两座县城。  8月8日、晋察冀军区主力一部,收复绥远省兴和县城。  8月14日、冀鲁豫军区部队收复山东省东阿县城。  8月14日、新四军收复定远县城。  收复县城16座,无失城!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广西、湖南、江西等地的国民政府军也在这一个月内向日军发起了攻势并且同样有收复失地的战例:  7月16日、桂境国民党军收复荔浦,湘中收复益阳。  7月17日、日军放弃并撤出江西赣州。  7月19日、桂境国民党军收复良丰。  7月23日、粤北国民党军收复南雄。  8月2日、国民党军收复广西灵川、湖南新宁、江西上高。  8月4日、国民党军收复吉水。  8月10日、国民党军收复广西全县。  共有10座城池国军被收复。  如果每城计一分(失一城减一分,收复一城得一分)两下抵消折算,最后一个月里,国军失城18座,收复城10座,负8分!  中共军队收复城池16座,无失城!正16分。  差距出来了吧!  在这胜利到来的最后一个月里,占有国家主要财力、人力、物力的国民政府军队的表现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中共军队相比的确相距甚远!  我们尊重一切为中华民族牺牲的英雄,不论他的信仰、党籍和属于哪一支军队,甚至就是一个普通民众。  但是客观地正视历史,却是我们本分!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胜利到来的日子!
  @陆军主力
16:38:28  个人认为不能简单从军事上来看,明知东北已无法坚守,蒋为什么不肯放弃?因为蒋代表的是正统国府,担不起“失地”的罪名!因此,点多线长,兵力越来越不足,结果造成处处失火的现象。这才是蒋失败的根源所在!不能、不肯、不甘、不敢放弃一些完全没意义的死地,反而还要不断将兵力投进去,自然死得更快!  -----------------------------  国民党反攻大陆,依靠海空优势,也可以形成局部优势,采取集中兵力,攻击一点,中共这么大地盘,也会“点多线长,兵力越来越不足,结果造成处处失火的现象。”
  个人认为楼主分析完全正确,但举出的关于制造和谈可能的论点值得商榷,理由也很简单,狮子统帅对上羊统帅,指望狮子心存仁慈固然不可,指望羊做出明智应对也是不现实的。如果不是李德胡来的话,即使在井冈山时期,十对一的优势蒋先生尚且无法得胜,凭什么共产党已经星火燎原的解放战争,三比一的力量对比就能制胜。只能说,蒋先生实在无能,而毛统帅又过于强大了。
  @悲鸣的驴 5楼
00:04:35  解放战争?内战无英雄!谁解放谁了?  -----------------------------  sb蒋粉,光头唯一能拿出手的战绩北伐和中原大战都是内战
  内战比如下象棋,老蒋有车、马、炮,老毛只有大炮和卒子,但是幕后输送炮弹的斯大林其实才是关键先生!老蒋再怎么玩也斗不过苏联人的喀秋莎大炮!只是一个早死晚死的问题!
  @好年华 4楼
23:26:52  各位网友中秋快乐!  请讨论主贴分析正确否?两个设想可行否?谢谢!  -----------------------------  第一,韩战的爆发同中国已经取得胜利密切相关  如中国不胜,朝鲜哪来资源和部队开战  第二,你忘了经济压力了,蒋介石押宝压错了,杜鲁门的美援不能指望的话  蒋介石能否有资本维持住这么大规模的军事集团呢
  @好年华 64楼
00:00:22  根据两军在内战中的表现,可以将其部队的战斗力作如下排列:  国军主力部队&PLA主力部队&PLA二线部队&国军二线部队&PLA三线部队&国军三线部队  国军主力部队--经常负责战役主攻或主守任务的部队,如主贴所述,不超过15个整编师或军,大约35万人左右的规模,以这点部队分散到全国战场显然是不够的;  国军二线部队--经常参与战役,负责配合和次要任务的部队;  国军三线部队--一般守备部队,国统区后方部队等。......  -----------------------------  楼主,你漏掉了一个东西  国军主力部队在战争过程中不断的被稀释,所以后期战力,国军一线部队也只能大致同共军二流部队一对一  新一军新六军都被拆分过,傅作义的三十五军一零四一零五都分出去的
  @好年华
23:26:52  各位网友中秋快乐!  请讨论主贴分析正确否?两个设想可行否?谢谢!  -----------------------------  @宅进小楼成一统
15:25:59   第一,韩战的爆发同中国已经取得胜利密切相关  如中国不胜,朝鲜哪来资源和部队开战  第二,你忘了经济压力了,蒋介石押宝压错了,杜鲁门的美援不能指望的话  蒋介石能否有资本维持住这么大规模的军事集团呢  -----------------------------  还有一点,你对华北共军的战争潜力低估了  华北主力部队的低能是同其军事长官的低能相关的,部队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换个军事长官,战力立马提升一个档次,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华北是共军经营最久的地区,一直作为后勤基地支援周边战场  如果真要在此开战,国军难以乐观,共军是有后手的,不是空城计
  @中央委员999 83楼
14:53:08  内战比如下象棋,老蒋有车、马、炮,老毛只有大炮和卒子,但是幕后输送炮弹的斯大林其实才是关键先生!老蒋再怎么玩也斗不过苏联人的喀秋莎大炮!只是一个早死晚死的问题!  -----------------------------  哪一支国军吃了喀秋莎啊?
  @好年华 32楼
17:16:12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 15:53:48  回复  没有四野送给金日成的朝鲜师,韩站打得起来?!  美国坚持干涉朝鲜半岛也和丢失了大陆有关。一环扣一环的。  国军要是能坚持,韩战就还得延后。  ==========================================================  我相信金日成相信苏联送的大炮坦克,远多于相信老毛送的人,您说呢?  人的作用是有的,PLA方面有意夸大了。  而且只要PLA拿下北方......  -----------------------------  朝鲜那地形能用大规模坦克?要真能用,志愿军参战也无力回天的
  主要是统帅无能,不能知人善任,一味东西对进,南北夹击,委员长混黑帮的时侯,正在挑灯夜读二十四史,眼界胸襟能一样吗?  
  共军确实有一种精神在,其时距红色的三十年代不远,象巴黎公社,西班牙国际纵队,不象蒋军那么势力  
  我太俗了,我以为是小三
大战役。。  原来是小
三大战役。。
  关键还是看东北战局到底是在哪一年哪个时候变坏的,1947年末?楼主写的部分内容有些道理,就是国军战斗力弱,跟明朝时差不多。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战役的主要战果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