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权力的有关科学家的故事50字有哪些

&p&气氛凝重的ICU病房。&/p&&p&他躺在床上,双目紧闭,双唇惨白。&/p&&p&八百度的镜片已经好几天没有擦,高高的发际线泛着油光。&/p&&p&导师,父母,师弟,师妹围在床头,医生各种手段已经用尽,仍然不能唤醒他的意识。&/p&&p&“师兄醒醒,你的SCI过审啦!”&/p&&p&“师兄醒醒,你的菌种筛出来啦!”&/p&&p&“师兄醒醒,北美那边同意你的申请啦!”&/p&&p&人声嘈杂,充满迫切和焦急,可他始终紧闭双眼。&/p&&p&主治医师默默摇了摇头,望向了白发苍苍的导师,导师紧皱眉头略加思索,掏出手机,按了几下,放在了他的耳边。&/p&&p&病房响起了&b&施一公&/b&激昂的声音:“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p&&p&一句话没说完,他的眼就已经睁开:“放你娘的....”&/p&&p&&br&&/p&&p&&b&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mengge47,或者扫码添加。更多有趣的文字会首发在公众号里。&/b&&a href=&///?target=http%3A//mp./s/cdwOaU39j9REzFUy_0WRE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点这里进入公众号二维码关注&i class=&icon-external&&&/i&&/a&&/p&
气氛凝重的ICU病房。他躺在床上,双目紧闭,双唇惨白。八百度的镜片已经好几天没有擦,高高的发际线泛着油光。导师,父母,师弟,师妹围在床头,医生各种手段已经用尽,仍然不能唤醒他的意识。“师兄醒醒,你的SCI过审啦!”“师兄醒醒,你的菌种筛出来啦!…
&b&爱因斯坦虽然牛逼,但并不是神,他也会犯错误,也会闹情绪,也会记仇。&/b&&br&&br&&br&&b&所以本答案就介绍一位与爱因斯坦颇有渊源,但却名不见经传的牛人。&/b&&br&&br&&img src=&/v2-1aa5f5a114f9d83dc9e8f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v2-1aa5f5a114f9d83dc9e8f_r.jpg&&在介绍这位牛人之前,先谈一件爱因斯坦被自己打脸的故事。&br&&br&大家都知道,15年年初,科学家首次通过激光干涉法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于100年前提出的理论语言。&br&&br&科学家将这一发现成果发表在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1]上,以下是论文正文的第一句:&br&&img src=&/v2-e5f186a378e49a79e669_b.png&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1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v2-e5f186a378e49a79e669_r.png&&&br&论文的第一句话便提及了爱因斯坦在1916年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论文的最靠前的两篇参考文献,引用的也是爱因斯坦的工作,可见老爱在引力波领域的重要地位。&br&&br&&br&鲜为人知的是,爱因斯坦曾经在1936年,将一篇名为“Do Gravitational Waves Exist?”(引力波是否存在?)的论文投到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前身——Physical Review(物理评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爱因斯坦在这篇论文中的结论居然为:&br&&br&&strong&引力波不存在&/strong&!&br&&br&按照科学界的规矩,爱因斯坦的这篇文章被Physical review的主编送给了两位专家进行peer review(同行评审),这是一种延续至今的审查制度。&br&&br&当然,一般的物理学家,估计是没有胆量质疑爱因斯坦的,同行评审对于爱因斯坦这种级别的大牛而言,通常也只是个过场。&br&&br&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位神秘的审稿人,在一个半月后将审稿意见反馈给了Physical review编委,给爱因斯坦这篇仅有两页的论文,写了长达十页的审稿意见,给的结论是:&br&&br&&b&认为稿件有严重问题,不应通过!&/b&&br&&br&于是负责该论文的编辑,John Tate教授将这份审稿意见发给了爱因斯坦。Tate教授思前想后,最后写了一封措辞十分客气的信件,建议爱因斯坦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br&&img src=&/v2-fa7ecec0715a91eea056_b.jpg& data-rawwidth=&710& data-rawheight=&8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v2-fa7ecec0715a91eea056_r.jpg&&&b&John Tate教授&/b&&br&&br&但不料爱因斯坦却勃然大怒,认为审稿人胡说八道,十分气愤地写信回应:&br&&p&&b&“我和罗森(第二作者)把论文寄给你们发表,并未授权你们拿给所谓的专家进行指手画脚,更何况那位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既然这样,我还是另投其它期刊为宜。”&/b&&/p&&br&&p&后来由于爱因斯坦拒绝对论文作任何修改,于是Tate教授也只能将这篇论文拒稿。爱因斯坦也因此与期刊Physical review结下梁子,终生不再向该期刊投稿。这也成为了科学史的一则轶事,牛逼的论文作者不按套路出牌,居然把期刊给拒了。&/p&&br&&br&后来爱因斯坦将文章,原封不动转投到另一家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富兰克林研究院期刊),并很快被录用。&br&&br&&p&这时爱因斯坦的助手罗森前往苏联工作,于是波兰物理学家Leopold Infeld成为了爱因斯坦的新助手。Infeld对这篇论文的结论感到十分奇怪,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但又说不上来。&/p&&br&&p&于是Infeld向自己的朋友,普林斯顿大学的Howard Robertson教授求助。Robertson看完论文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爱因斯坦论文所犯的严重错误。&/p&&img src=&/v2-def7a8db6ceda9_b.jpg& data-rawwidth=&598& data-rawheight=&7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8& data-original=&/v2-def7a8db6ceda9_r.jpg&&&b&Howard Robertson教授&/b&(January 27, 1903 – August 26, 1961) ,研究领域为物理宇宙论和不确定原理,曾任加州理工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br&&p&随后&b&Robertson教授和&/b&Infeld两人一起努力,终于说服了固执的爱因斯坦,使他承认了自己犯的错。于是老爱大改了论文,修正了错误,并给期刊编辑写信,撤回已经被录用的原论文,重新发表了修改后的论文,此时论文名字已经改为了“On gravitational waves”(论引力波)。&/p&&p&&img src=&/v2-10c95dde8a29e2c79cdaec6_b.pn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1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v2-10c95dde8a29e2c79cdaec6_r.png&&&br&而从文章摘要,可以看出文章结论从否认引力波存在,到论证引力波存在。&br&&img src=&/v2-27b07dd02070abb029a8dabf6170a6bc_b.pn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1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v2-27b07dd02070abb029a8dabf6170a6bc_r.png&&&br&&/p&&p&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也对Robertson教授甚为感激,他在论文结尾处,还特地加上了一段话,表示对Robertson教授的感谢。&/p&&img src=&/v2-a8dfe92b4d6fa9b0f6ee2_b.pn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1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v2-a8dfe92b4d6fa9b0f6ee2_r.png&&&br&有点讽刺的是,爱因斯坦所犯的推导错误,在之前那位神秘审稿人10页审稿意见中都有详细提及,只不过爱因斯坦太过傲慢,拒绝看这份审稿意见。&br&&br&&b&到了这里,大家应该会好奇,这位既有水平,又有胆量的匿名审稿人究竟是谁呢?&/b&&br&&br&由于Physical review严格的审稿人保密制度,使得这位审稿人的真实身份在几十年里一直藏在浩如烟海的档案里不得而知。&br&&br&一直到2005年,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整理历史档案时,翻出了上世纪30-40年代的档案,人们终于从中找到了当初的投稿记录,而在审稿人一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br&&br&&b&Robertson。&/b&&br&&br&&img src=&/v2-16e4b2dea2ed1cfdb39b_b.jpg& data-rawwidth=&646& data-rawheight=&1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6& data-original=&/v2-16e4b2dea2ed1cfdb39b_r.jpg&&&br&图片字迹不太清楚,所以放大一下。&br&&ul&&li&最左行为投稿人爱因斯坦&br&&/li&&li&中间行为投稿日期6月1日&br&&/li&&li&最后行为Robertson&br&&/li&&/ul&&img src=&/v2-b11f95d9d519becc62cb1e3_b.pn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v2-b11f95d9d519becc62cb1e3_r.png&&&br&那位爱因斯坦完全不放在眼里的匿名审稿人,竟然就是这位给他诸多帮助的Robertson教授!&br&&br&更加令人钦佩的是,Robertson教授虽然遭到了爱因斯坦的人身攻击,但却严守保密规定,从未透露过自己的审稿人身份,而是默默无闻地为自己的好朋友爱因斯坦提供帮助,劝说爱因斯坦将错误改正。&br&&br&&img src=&/v2-f7eb98d1ef046ee4e57ff_b.jpg& data-rawwidth=&788& data-rawheight=&6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8& data-original=&/v2-f7eb98d1ef046ee4e57ff_r.jpg&&&br&&b&左一:Robertson教授;右四:爱因斯坦&/b&&br&&br&可以说,Robertson教授显示出了一位真正科学家应有的风范,他的科学道德和专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br&&br&他不仅仅学术素养过硬,发现了爱因斯坦都不曾注意到的错误,也不因对方的身份和影响力而退却,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理和原则,同时淡泊名利,默默无闻地为朋友提供帮助,并终身保守这个秘密。&br&&br&&br&因此,在我心中,说Robertson教授与爱因斯坦一样牛是毫不为过的。&br&&p&&a href=&///?target=http%3A///r/EDsCGsnEkpTtrY15924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EDsCGsn&/span&&span class=&invisible&&EkpTtrY15924C&/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br&&br&&br&参考文献:&br&[1]Abbott B P, Abbott R, Abbott T D, et al.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a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061102.&br&下载地址:&a href=&///?target=http%3A//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16.061102&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journals.aps.org/prl/pd&/span&&span class=&invisible&&f/10.1103/PhysRevLett.116.06110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2]Einstein A. On gravitational waves[M]//Albert Einsteins Relativit?tstheorie. Vieweg+ Teubner Verlag, 6.&br&下载地址:&a href=&///?target=http%3A///chapter/10.-322-%23page-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www.geocities.ws/astronet_2008/ondas_grav.pdf&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参考资料:&br&《物理》杂志“世界物理年”专稿《爱因斯坦和同行审稿制度的一次冲突》&br&&a href=&///?target=http%3A///.cn/blog/admin//images/upfiles/9981620.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old&/span&&span class=&invisible&&.cn/blog/admin//images/upfiles/9981620.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爱因斯坦虽然牛逼,但并不是神,他也会犯错误,也会闹情绪,也会记仇。 所以本答案就介绍一位与爱因斯坦颇有渊源,但却名不见经传的牛人。 在介绍这位牛人之前,先谈一件爱因斯坦被自己打脸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15年年初,科学家首次通过激光干涉法探测到…
&p&作为一个恰好知道一点施一公教授的历史的海外留学生,说点大家没有提到的吧。基础学科的学生基本就两个出路,做教授,或者转学热门学科。美国和中国不一样,转行非常容易,申请个热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行了,所以大批的人转行。最热门的专业无非就是计算机,统计之类的。&/p&&p&海归的时候呢,大多数人都会自己先回去探路,把老婆孩子留在美国,这样万一形势不对,还可以回来。&/p&&p&以上就是一点点背景介绍,任何一个在美国留学工作过的人都知道。现在我就想告诉你,施一公教授自己就转行过计算机,后来发现自己的研究做的不错,就留在了生物专业。施一公教授刚刚回国的时候,是把老婆孩子留在美国的。等到站稳脚跟才接回去。施一公教授去中央党校演讲的时候,还是美国人。&/p&&p&对于施一公教授来说,一件大新闻就是2011年评选院士落选。有院士评论说,那是因为他是美籍。施教授声明说,他是中国籍。那么事实如何呢?其实很简单,美国联邦政府有个网站叫做Federal Register, 每个季度都会公布脱离美籍人员的名单。根据该网站,施教授是2011年第三季度脱离美籍的(Quarter ending 9/30)。可以想象,施教授申请院士评选了,突然在最后一分钟发现外籍不可以,于是火线换籍贯,不然没法解释为什么2008年2月就回国了,带着美籍当教授院长,带着美籍去中央党校演讲,偏偏要在评选院士的同时(还不是年初,是第三季度)放弃美籍。当然,放弃美籍也不容易,IRS要查你,看你有没有欠税,两清了才让你走,这就会耽误一些时间。施教授可能轻敌了,所以没赶上趟。说到这里忍不住插一句题外话,我们的政府天天说透明,学学美国就好了。不得不说美国的信息那是真透明。&/p&&p&其实可以看出施教授是个谨慎的人,没有确定的更大的好处,不会放弃已有的好处。比如当年差点转学计算机,比如自己先回国,把老婆留在美国,比如不到关键时刻不放弃美籍。这其实也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举动,无可厚非。但是施教授官越来越大,就有点忘乎所以了。天天讲演说大家要有理想,不要老想着就业赚大钱。施教授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是不是将心比心把自己转学计算机的心路历程重演一遍,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的年轻人?&/p&&img data-rawheight=&1316& src=&/v2-cdae71e23ffdf2c_b.jpg& data-rawwidth=&20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84& data-original=&/v2-cdae71e23ffdf2c_r.jpg&&&img data-rawheight=&942& src=&/v2-3cdc8f0e020fb12f39ac_b.jpg& data-rawwidth=&20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62& data-original=&/v2-3cdc8f0e020fb12f39ac_r.jpg&&&br&&im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454& src=&/v2-b9c593d4d6e44e70a6a616eea93c15e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v2-b9c593d4d6e44e70a6a616eea93c15e6_r.jpg&&
作为一个恰好知道一点施一公教授的历史的海外留学生,说点大家没有提到的吧。基础学科的学生基本就两个出路,做教授,或者转学热门学科。美国和中国不一样,转行非常容易,申请个热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行了,所以大批的人转行。最热门的专业无非就是计算机…
学术范围的最伟大科学家:&br&杨振宁,世界有史以来物理学家排名怎么都出不来前十,大概率进前五。泰山北斗,登峰造极的人物。学术成就中国有史以来,目前来看杨振宁的成就是最高的。&br&陈省身,几何学里怎么排都出不了前五的人物。师从嘉当,丘成桐是他的学生。目前来看华人中仅次于杨,华人中目前来看最伟大的数学家。(美国籍)&br&为中国某一学科做出最伟大贡献的科学家:&br&华罗庚,当时世界一流数学家,为整个中国数学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中国国内数学家很大概率都是他的徒子徒孙。&br&至于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是伟大的工科科学家。他们使中国航天军工从无到有。他们的研究已经不只是纯粹的理论或者科学了。而是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为了国家安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他们。他们的伟大就不止在学术领域了。有心的知友下次去北京的时候不妨路过北京的时候专程去一次八宝山,为他们献上一束花,看看这些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br&另外,屠呦呦,袁隆平,汤飞凡,林巧稚,童第周,吴有训,周培源,丁肇中,李政道,何泽慧,赵忠贤等皆是世界一流人才。可能放到人类历史当中比较稍显逊色,但是当时世界一流。也是中国的一流人才。&br&…………………………………………………………………………&br&一些知友纠结于杨老我就再说两句。杨老得诺贝尔的时候是中国籍(中华民国),现在也是中国籍。当时70年代还参与保卫钓鱼岛,90年代帮助清华大学新建立的物理系,使清华物理系成立短短十几年就成为中国最好的物理系之一。爱国是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br&再说当时没有回国,一个娶了杜聿明女儿的人,智商正常当时就不会回国。与品德什么的无关,与智商有关。再者杨老贡献主要在理论物理,新中国当时不需要,回来也就住牛棚。而他在美国可以继续进行研究,提高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而且他的研究成果造福全人类,中国作为大国,杨老间接为中国的贡献也超过其他国家。不回国没什么可说的。&br&至于婚姻,更是明媒正娶,符合法律,道义与中国传统。&br&…………………………………………………………………………&br&再更新一点:人类物理学历史上,只有牛顿,爱因斯坦的地位显著高于杨振宁,剩下的物理学家只能说跟杨老一个水平,可能略高一些,但不会超过杨老地位太多。&br&另外人类的科学研究目前来看才只是一个开始,现在看这个问题有点为时过早。我坚信很久以后,人类总结人类的科学进步历史的时候,做出最大贡献的科学家几乎都是中国人~因为我们坚持无神论,我们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不久的将来,90后.00后,10后一定会出现超过杨老的科学大师。那时我们不会忘记中国科学最早的一批先驱是在怎样艰苦,一穷二白的环境中奋起的。&br&……………………………………………………………………&br&再更新一点,大家应该看到,最早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中确实需要一部分留在美国,为日后的中国留学生铺平道路。不回国,特别是搞理论的不回国没什么可指责的。最早的庚款留学生往往一个学科一年只有一个人,是中国4亿人中最顶尖的。但是后来留美的相对不那么顶尖了。就需要一部分在美国高校科研圈的同胞的帮助。&br&一个正面的例子是郭永怀夫人李佩先生,和李政道教授。当年刚刚改革开放,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那时还没有雅思托福。就是由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执教的李佩先生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br&一个不那么正面的例子就是张益唐教授的经历,当代最优秀的数论领域数学家之一。北大骄子,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被台湾导师坑了。特别辛苦,在subway打工,后来才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很普通的大学找到一份临时工的职位。直到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重要论文发表。当时要是有一位在美国数学圈有一定地位的中国人帮一把张益唐教授可能会有更多的成果。&br&所以确实需要一些中国人在美国拿到教职,而不是都回国。&br&再粗谈一点点杨老的成果。我目前稍微了解一点。我觉得杨老成果非常深厚,与其他领域是有广泛深刻联系的。与陈省身纤维从的一段佳话可能已经广为人知了。那么Yang-Baxter方程深刻联系着代数学(辫子群,Temperley-Lieb代数,这个代数具有双重中心化子性质,可以看做Hecke代数的商代数,非常重要,其核心的生成关系本质上就是Yang-Baxter方程)。纽结理论(辫子关系)。杨老的理论成果不止在物理学有影响。&br&他凭借自己在美国的资源,为中国清华大学物理系也为中国物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伟大二字他当之无愧。&br&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国产航母就要下水了。前辈们并非无法超越。杨老虽然从小在清华园长大,但是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如今天的人(他母亲不识字,他父亲是著名数学教授杨武之)。华老初中毕业便自学,19岁时写了一篇文章驳斥苏家驹五次方程解法。被熊庆来看到,破格让他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钱伟长更是当时大学以前没有接触过西方自然科学,物理只考五分。&br&三十年后,这个问题答案会大不一样。
学术范围的最伟大科学家: 杨振宁,世界有史以来物理学家排名怎么都出不来前十,大概率进前五。泰山北斗,登峰造极的人物。学术成就中国有史以来,目前来看杨振宁的成就是最高的。 陈省身,几何学里怎么排都出不了前五的人物。师从嘉当,丘成桐是他的学生。…
对于在大学任职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说,“退休”似乎是一个很淡的概念。大部分功成名就的老教授在到了退休年龄以后都会被学校返聘回来。对他们来说,在职状态和退休返聘状态其实没有任何区别。&br&&br&科研做不动了,还可以教书嘛。这也是教授的本职工作啊。&br&相比年轻教师需要科研教学两手抓,老教师们往往能在卸下科研压力后更专心于教学。老教师授课经验丰富,用了一辈子来融会贯通这些知识内容。尤其是数学物理这样很需要内功的学科,很多时候真的是“校有一老如有一宝”。&br&当然,年轻教师往往思维更新颖、授课内容更接近前沿、且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究竟孰优只能说见仁见智吧。&br&&br&清华物理系就有好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老教授:&br&&br&1.&br&XZ老师&br&X老师执教物理系本科生量子力学课程。&br&说话中气十足,讲课思路清晰,永远充满激情。若不是看到那满头白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br&我就提一点,期中考试每张试卷都是X老师亲自批改的。其他老师无人能做到这一点吧。&br&X老师讲课时自己肯定也乐在其中。我清晰地记得,讲到EPR佯谬时,他跟我们说起他认识EPR里的那个Rosen。我算算,这一下子把我和Einstein在六度空间中的距离拉近了不少哎,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br&&br&2.&br&LSQ老师&br&L老师不带我们的课,我认识他是因为他是学堂物理班的负责人。&br&L老师很愿意跟年轻人交流,会约每个进入学堂班的学生聊天。而且我跟他聊得挺投机的。&br&很关心学生,之前我们在复旦参加一个夏令营,他还跑来慰问我们。&br&虽然没上过他的课,但从他现在老顽童的样子能看出,他当年授课应该也不是个古板的先生。据说他曾经教研究生的量子光学,那时Scully的教材刚刚出版,他就和学生一起看原版书,一边自学一边教。&br&我曾经采访过几个90年代毕业的系友,有不止一个系友表示,L老师是他的偶像。&br&&br&3.&br&ZL老师&br&Z老师已经90岁了,现在还在带本科生的普物课。而且还在骑自行车(“自行车蹬得比我还快”这是某年轻老师对他的评价)。&br&虽然我没选他的课。但据上过的同学说,Z老师讲课的风格十分严谨,起码说明他思路依然清晰。&br&Z老师80多岁时还全国到处飞参加学术会议。真羡慕他的精力。&br&&br&4.&br&GGL老师&br&这是一位数学系的老师,长期执教物理系的高等代数和概率论两门数学课。&br&早在10年前,他就对学生说:“你们啊,是我教的最后一届学生了。”结果这句话一说就是10年,已经成了物理系有名的一个梗。&br&G老师今年80岁。明年,他真要退休了,我们真的成了他教的最后一届学生(不出意外的话)。&br&G老师的经典语录有很多,这里稍微列举几条:&br&1)我曾经的一个学生问我想不想玩金融。我才不去呢,我是站在昆仑山顶的人。&br&2)如果你连解析函数的定义都忘了,那就说明,你开始老年痴呆了!&br&3)我教书教了一辈子,总共给过3个满分。你们是最后一届,我希望再多出几个满分。(结果……G老师我们对不起你……)&br&他曾经跟我们提过,自己年轻时对数论很感兴趣,后来很遗憾没有走这个方向。“退休以后,终于可以去学一学数论了!”&br&&br&&br&在接触到这些老教授以后,我真的被深深吸引了。&br&我希望自己老了也能是这个样子,而不是每天养养生、遛遛弯,倚老卖老、得过且过。&br&我不喜欢一眼望得到尽头的生活。虽然我刚刚20岁,但我很怕衰老的到来。我怕老了以后过得很无聊。&br&这些老教授们让我看到了,老人也能有这样的精神面貌,也能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br&&br&最让我动容的就是G老师“退休以后,终于可以去学一学数论了!”这句话。&br&对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来说,彻底退休以后,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br&当然是学习。&br&没有任何目的,纯粹为了兴趣的学习。&br&“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br&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对于在大学任职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说,“退休”似乎是一个很淡的概念。大部分功成名就的老教授在到了退休年龄以后都会被学校返聘回来。对他们来说,在职状态和退休返聘状态其实没有任何区别。 科研做不动了,还可以教书嘛。这也是教授的本职工作啊。 相比…
&p&我真是醉了。&/p&&p&你们有完没完,居里夫人一个寡妇,中年妇女,性欲很强很正常啊,她是到处乱搞了还是怎么回事,啊?&/p&&p&就给一个学生的书信里面有性描写就不得了了,尼玛几乎个个回答都有,你们是真*制杖。&/p&&p&别说什么道德败坏了,是否触碰到所谓的道德都是问题,相反,反应的是一个女人最基本的欲望,她是一个真实的女人,她有欲望,而不是脑子里不知道是什么的人想象中的白莲花。&/p&&p&真是反感知乎这种答题模式,一个人说是,那几乎就是要逆天了,一边倒,脑子呢???&/p&&p&放弃镭的专利,终身过着清贫的生活,献身科学,到前线支援。。。随便一件事情你去做一下都不得了。。。&/p&&p&我是真生气了,你们有空去多学一点东西,还轮不到阁下来批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道德败坏!!!!!&/p&&p&------------------------------------------------------------------------------------------&/p&&p&还有人在说双标,自始至终我都是谈的道德,请想清楚在说,双标自始至终都未出现在本回答以及回复之中,各种问候我和我母亲的,自己删除吧,我懒得去举报。&/p&&p&科学家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科学家。有人说是道德标准的问题,大家道德标准不一样,你觉得不道德,我觉得道德。道德不像法律是严格和条条框框的,道德的遵守和执行往往把事情真正意义的搞清楚再判断才是有意义的,哲人自古就告诉我们,只有一种恶那即是无知。纵观现实世界有多少人举着道德的旗子做尽了坏事,他还觉得自己是正义的,都是源自无知,诸位有衡量过道德的重量吗?&/p&&p&居里夫人是一个非常容易受伤的敏感的人,丈夫死后长期的空床期,丈夫学生的追求挑逗,只能说她是一个生理正常的女人,并且自始至终的没有破坏别人家庭,要求怎么怎么样,未对任何人造成任何伤害,对于郎之万本来就已经分崩离析的家庭生活,她也没有过分要求。这个郎之万,要是真的敢爱敢恨,离了婚,那也是合情合理。并非说完全没有问题,但,远远涉及不到所谓的“荡妇”,更谈不到所谓的道德沦丧,这是我要论述的重点!!!&/p&&p&相反她道德上的屡屡义举,不知道拯救了多少人,温暖了多少人,怎么看来,她都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的人。(那些还要喷的你们看清楚这句话,我从始至终都没有双标,还在说双标的,请移步淘宝智商充值服务)&/p&&p&她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的人!!!!!&/p&
我真是醉了。你们有完没完,居里夫人一个寡妇,中年妇女,性欲很强很正常啊,她是到处乱搞了还是怎么回事,啊?就给一个学生的书信里面有性描写就不得了了,尼玛几乎个个回答都有,你们是真*制杖。别说什么道德败坏了,是否触碰到所谓的道德都是问题,相反…
&p&作为走过中美教育的人,我个人是很支持“从国家长远角度和社会整体人才培育角度看 美国j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的观点的。 老文重发代表我个人观点吧: &/p&&br&&p&O编辑总结:&学渣&在美读大学--会把孩子教傻的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观念&/p&&br&&p&前两天有好几个好友转发了“&状元&在美读大学:现在的基础教育会把孩子教傻的”一文。
我自己不是状元,也没九所大学求着录取我。事实上,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偏科学渣:国内语文不错的同时数学150分的卷子只能考38分。以至于老师当时下结论
是我高考没啥希望。。。后来来了美国后因为当美军打仗的缘故,一个本科读了8年。。。上大学后继续延续理科奇差的习惯--物理作业基本是我家领导给我参考
的(领导是理科博士。。。)。。。噢,我本科GPA 2.97...甚至不够研究生的最低申请标准。。。
&/p&&p&不过。。。偶本科的时候读了24个研究生学分(30个硕士毕业)做了研究生一般才做的tutor program manager啥的。最后老师还是破格把我留校读了硕士。(需要找dean wave GPA 要求)
&/p&&p&然后我拿着我的小研究报告去哈佛忽悠了一下后,9个月以3.91的GPA 溜达的去当了一个小米国公务员。。。
&/p&&p&当然,我这个绝对是特例,并不具有普遍参考意义,但是好歹我在米国大学里泡的时间(full
time part time, contin.
ed.等等加起来)超过绝大多数同学,而且鉴于我本科换过三次专业(从工科EE到商科旅管到文科汉语语言学)偶觉得至少偶见过足够猪跑可以唠叨唠叨。
&/p&&p&首先,我必须强调:
&/p&&p&&b&我非常感谢我在中国受到的基础教育(小学--初中)。every bit of it. &/b&而且我希望我的子女继续接受中国的初级基础教育。这并不表示我对高中和大学教育表示赞同,甚至可以说,&b&系统性的基础教育也许的确让不少天才(或者我这种偏
科的)很难受。但是它却保证了大多数学生有对科学,世界的基本认知。对于一个人口庞大,整体教育水平并不算高的社会来说。培养大家都认字接受基本系统教
育,比集中力量培养几个“大师”有意义的多,也更能促进全社会的进步。&/b& &/p&&p&即使我是一个学渣,但是国内所谓“填鸭式”的教学和机械性的训练也使得我在日常中省下了更多的时间。我仅在中国接受
过初中教育的水平来说,加上美国高中的一点微积分就足以让我在GRE数学部分里得到一个过得去的成绩了(我老G数学只是85%,给大家丢脸了。。。)没有
这些训练,我能考到这个成绩根本不可能。
&/p&&p&其次,因为我自己热心公益(给自己贴贴金),一直在美国幼儿园到初中里当各种助教(双语的或者学科的),也目睹了美国公立学校里教育的现状。这更是让我确定了我的想法:
&/p&&p&“&b&美国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基础教育可不是其中之一。美国成天说自己的素质教育创新第一,中国也有样学样的整天说什
么不知所谓的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能力。
这些人却不想想创新能力是更多的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是和教育形式相关?如果连手机都没见过,你发明个iPhone给我看看?你连微信这样的app都
写不出来。无论中美或者任何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只会随着人均生活水平、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更不会是取消考试带来的。
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并不矛盾。最简单的,可以在基础教育中增加批判思维能力的训练,强调“实证+逻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体现在考试中。考试形式和内容
倒是可以向美国学习,比如高考作文采取批判写作形式,而不是采取培养文傻的话题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实质上鼓励了以偏概全、“以小见大”的《读者》体的泛
滥。从这点上我看教育部的老爷们就是被“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这种骗人的陈词滥调说教给洗脑了。学习已有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因为这样才不至于重新发明车轮。
你们话题作文不是喜欢举例子吗?我保证你连一个不学习就创新的例外也找不到。想站在巨人肩膀上,你首先得爬上去吧?没有掌握已有知识,谈何创新?&/b&”
&/p&&p&话题扯的有点远了。 本来只想根据原文扯扯的,不过不说上面的话就没法评判原文。 毕竟原文的话题针对的是基础教育。
&/p&&p&原文里提到:“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
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
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
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事实上我估计出国的同学(尤其是读博读硕
的同学)都经常会遇到国内的这种咨询。我自己也是,但是仅从国内同学父母对这种思路的茫然就认为
”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
么,统统不知道。。。“是”中国的教育“导致的,我个人认为有失偏颇。
&/p&&p&原因很简单: 你去问问申请大学的美国同学他们知道自己申请的是什么么? 如果他们真的知道你说的那些问题,美国大学总体drop out rate 平均下来接近50%又是为什么?
&/p&&p&其实答案也很明显,和教育无关,是学生缺乏选择的同时,人生被家长过分的限制。而这一切还有一个关键理由:成本。
&/p&&p&这就涉及到了原文的第一部分 &b&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里我要加一句。 如果他们家里足够有钱 或者自己足够心狠导致没有牵绊的话。&/b& &/p&&p&原作者提到”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
&/p&&p&这是为什么,因为东亚人认为&b&一个人在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社会里,都要给予社会价值。而一个人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往往是一个家庭承担不起的,而社会里大量个体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过程中消耗的总资源则是社会承担不起的。&/b& &/p&&p&我深刻的被触动是一个姐们问过我一个问题,她在工作和读博之间犹豫,我认为她很喜欢读书,也善于钻研,因此鼓励她读博,直到她说出了那句话:&/p&&p&“我父亲是老三届,40多才生的我,一个博士至少5,6年,这个期间我还不怎么赚钱。我家也不富裕。如果我读书过程中我爸不在了,我就算毕业也会因为没有尽孝后悔一辈子的。”
&/p&&p&当时我就无语了。个人的兴趣,想做的事情和自己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优先选择哪个?
&/p&&p&同样,美国的人均资源能保证我三换专业,但中国的人均资源就那么多,强行要求这样是否现实呢?
&/p&&p&说现在感觉不明显,当年我岳母兄弟三人,她是唯一的女孩,家里又需要人帮忙,所以家里把能上初中的机会留给了两个男孩。导致我岳母一辈子是小学文化。虽然她后来养了两个女博士。人到今天也非常聪明。但是她从人生角度来看已经错过了她想做的事情,上学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每个人并不平等,手里的牌不一样,有些人为生存挣扎的时候,另一些人这在追求最大的发展。这都没错。 唯一有错的是,告诉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会成功” 这其实等于“胡不食肉糜”
&/p&&p&另外说一句,原文中“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
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
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 是正确的。 制定游戏规则永远比遵守游戏规则高端和有利。
&/p&&p&但是请看好,原文是
“美国富人” 穷人呢? 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中国教育也许扼杀了天才和淘汰了傻瓜。 但是培养的都是A-C 等级的人,并可以被社会使用。
而美国所谓的“素质教育”培养了1%的天才同时,学废了99%的人(甚至少于D)这些人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亚洲人作为整体一直在美国社会里保持整体最高收入水平,why? 因为他们学的都是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p&&p&虽然对第一部分有不同意见。但是第二部分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我却非常同意。不过出发点却不一样。
&/p&&p&我很赞同文中提到的”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 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p&&p&但是他的解决方案却是和第一步相扣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却忽略了”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p&&p&我个人的解决思路则是:&b&在可见的范围内观察和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尝试。观察父母及身边学长的成败。做出自己的结论并走一条尽量共赢的路。 在走前永远要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及是否愿意承受相应的代价。&/b& &/p&&p&无论是谁,再没钱的人当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都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
加各种论坛和聚会)而不是天天打游戏或者看图片,问问他们的成长轨迹和新的。 至于有钱的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习地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做事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
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p&&p&原文这段结束时候写的一部分我非常同意,这里也再转述一下:
&/p&&p&”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
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
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p&&p&文中第三部分说的是“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这句话我非常同意。因为从大学开始,一个有心人就应该建立自己的人脉。尝试把所学的运用到社会中,并试图根据自己的能力,家庭背景等给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发
展方向定位。还有最重要的--谈恋爱。(学会和异性互动的同时分辨适合于自己性格家庭背景的异性)
&/p&&p&不过我觉得由于系统设计原因,中国大学教育非常缺乏上面说的几点。
&/p&&p&我记得我和朋友探讨时候说过,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在小学初中这种吸纳最强的时期给予了最完整的系统性通识教育
的同时。最失败之处就是在最需要学习分析和判断的时期(高中大学)延续了基础教育的僵化和死板。。。说白了,高中以后的学科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在一个社会
大分工的今天我们不需要每样都精通的人,这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个对基础有了解,有科学素养(而不是宗教式科学崇拜)同时对某一方向有专精的人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对于大多数18岁的学生来说,大学的目的应
该是创造尝试的条件,培养学生对整个社会体系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兴趣。 而不是继续死板的集团性管理。 我对军训没意见,学习工业化社会的纪律性么。
不过对后面什么熄灯,禁止研究生结婚生孩子啥的就很不屑了。 这是成年的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不是小孩子,你干嘛还像小孩子一样在管?
没有意义的同时你也管不住?不信?中国每年1400万人流里多少是女大学生贡献的自己去查。&/p&&p&&b&堵不如疏,面对成人就要用成人的思维。 让他们知道自己要为自己负责。把一个人当孩子这个人就会行为总像个孩子,不会长大的。&/b& &/p&&p&至于文中提到“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我觉得这是因为美国大学之前没干别的,全去玩了啊。。。从中国教育系统出来的筒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已经是刚刚的了。 补补艺术就好了。(话说我很崇拜85后啊,例如 &a href=&///?target=http%3A///0zIM0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周旸&i class=&icon-external&&&/i&&/a& 啊 &a href=&///?target=http%3A///2Pck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刘聪Jessica&i class=&icon-external&&&/i&&/a& 啊 &a href=&///?target=http%3A///em8A6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岳媛lulu~&i class=&icon-external&&&/i&&/a& 啊 &a href=&///?target=http%3A///9jNN5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张霁&i class=&icon-external&&&/i&&/a& 啊 。。。都是一群会多才多艺会乐器的筒子啊)我是既不会乐器也不识谱,更不会花花的艺术渣啊。。。唯一能做的就是写歌词有木有。。。自卑ing...
&/p&&p&回到话题,我觉得这些领域的通识并不是为了做所谓的领导者。事实上,我很讨厌美国这边动不动就各种
leadership的叨叨。 军队里最讨厌的也是 too much talker too few doer.
所谓领导力,更多的应该是实干的跟我上,而不是指手画脚的给我上。
有实绩,大家自然愿意和你走。这些领域的通识是你可以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最后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
&/p&&p&我很欣赏对各科知识贪得无厌的人,我自己也是。但是这并不是为了我成为什么领导者或者成功的人。而是我愿意去了解学习这个世界,这让我能更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发展方向。这样会让我很开心。 that's all.
&/p&&p&文中还提到了“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
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
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
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 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我个人觉得基本正确,不过动不动就说 “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 很无聊。 因为这玩意不是被扼杀的,而是自己放弃的。 所谓来美国一个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就不会扼杀么? 看看这个想法本身是否客观是否批判? 所以说,不过是被谁洗而已。
&/p&&p&文中所提到的解决思路如“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
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
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p&&p&我个人建议还是我在上面提到的:
&/p&&p&量力而为。 在可见的范围内观察和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尝试。观察父母及身边学长的成败。做出自己的结论并走一条尽量共赢的路。
不要因为别人做什么(如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自己也就盲目跟风去做。
记住,你不是文艺女青年的话就不用去西藏搭车然后用打炮清洗自己的心灵。。。
&/p&&p&至于这个部分最后提到的”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 我个人也持不同意见。 这在我原来老文 O编辑总结: 关于华人如何融入美国人的圈子(链接:&a href=&///?target=http%3A///GetEntry.do%3Fid%3Downer%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人网 - 抱歉&i class=&icon-external&&&/i&&/a&)提到过。 这里不多陈述。
&/p&&p&其他的如”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p&&p&我只想说,无论原作者你觉得不需要怎么花钱。你本身做这些事的成本是中国绝大多数人承担不起的。 所以我很赞赏你的开拓精神。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榜样,那么社会是无法承受的。 当然,对于有条件的同学,我则要说,像这哥们学习。 对你没坏处。
&/p&&p&原文的第四部分是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p&&p&其实作者却没说清,为什么重视个人主义的西方却一致在强调team
work (在美国上学的中国同学一定有感触,美国大学的各种课里强调teamwork,
可是能力很强的中国同学一般都被猪一样的队友搞的头晕脑胀,甚至需要一个人干全组的活,不时感叹,没队伍多好),而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教育系统陪培养了完
全不懂合作,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学生呢?
&/p&&p&作者的答案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
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
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
&/p&&p&我个人却持不同观点。
&/p&&p&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全盘否定作者的原观点。分数鉴定制所产生的攀比心理是资源紧缺社会里的一个典型表现。也是不少人
的前进动力之一。(虽然这个动力不一定是啥好事情) 这个攀比并不只是学生,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起了非常差的作用。
“邻居家的孩子”的痛苦我估计和我一样的学渣们都有体会吧?
(我家领导体会不到,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她只做过一次年级第二,第一是她孪生姐姐。。。)不过幸好自己是有想法的小学渣,所以我很早就学会了对老妈的比较
左耳进右耳出。 再说就出王牌: “别人家孩子分数高,找别人家孩子当儿子,别找我。”
&/p&&p&当然,偶还是比较彪悍的,而且有从小被打出来的抗击打能力。 所以细皮嫩肉的同学不要盲目学我。。。
&/p&&p&我从小就给了自己两个标准,后来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
&/p&&p&1. 每次考试后和自己进行比较,我是否比上一次有进步
2. 这门课里教授的知识我理解了多少,能否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运用?
&/p&&p&熟悉我的朋友都会觉得我很能忽悠,也得益我自己一直在拿这两个标准要求自己,任何我学的东西我都要求自己能尽量深入
浅出的给不懂的人讲会(从中国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这么做,来美国以后也是)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我在讲述过程中他们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我不能回答的问
题)也是我自己继续学习的动力。
&/p&&p&说到这里大概朋友能猜出我的哲学流派了。 正确,我是阳明心学的粉丝 :-P
“知行合一”是我学习的动力。
&/p&&p&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将知识运用进生活,不断修正,领悟并提高,使我能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在。
&/p&&p&这也是为什么我能看到很多人学历比我高,学的比我好,但是求知欲却远远不如我,因为对他们来说,知识是负担,是责任。而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明确的兴趣目的:
&/p&&p&我对军事感兴趣,所以去当兵,而且是作战部队里的战地工兵,参加实战,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和观察战争。
&/p&&p&我对社会运行感兴趣,所以当了劳工部的联邦探员,能让我更好的观察社会的运行。
&/p&&p&我对汉语博大精深感兴趣,所以我学了汉语语言学硕士。。。
&/p&&p&我不知道我以后还会对什么感兴趣,但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就会去尽力去了解。
&/p&&p&我并不求自己最后能达到什么圣人境界,我只知道,我在学习世界过程中了解完善自己,就够了。万物有始有终,人终有一死,能在走的时候对自己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就够了。:-)
&/p&&p&跑题说了半天自己,回到原话题。
&/p&&p&原作者说的情况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的教育竞争机制导致学生从小把自己的同学乃至每个人都看成了竞争对手。这点从同学
会里就知道,全班学习最好的几个关系一般都不怎么样(除非他们是恋人,兄妹或者基友。。。)毕业后也不会和大家经常联系。而关系最好的反而往往是班里中游
乃至中下游的同学,因为分数竞争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p&&p&当然,有那种天才型睡觉也能学好,没事就和大家打成一片的高富帅。。。我只有跪舔的份,人和人是有差距的我承
认。。。(话说我米国高中微积分课同桌是个加拿大帅哥,这哥们上课就睡觉,考试就是A,是魁北克人,说法语和英语,后来自学中文跑天大和复旦交流,这哥们
足球还踢得好,最后娶了个CBC(加拿大出生的华裔)做老婆,接手了老爸的公司。。。这种人,我只能说,土豪,我们继续做朋友吧。。。)
&/p&&p&这种氛围下出来的所谓“精英”其实是敌视合作的。这些人往往认为自己能搞定一切,看不起“比他差”(他自认的)的人
的同时往往嫉妒“比他好“的人。极端一些的,更有我如果过不好,TMd 谁都甭想过好,我过的好,谁都甭想过的比我好的心理。
这些人也是原文作者说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
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p&&p&事实上,中国社会里很多时候还是鼓励这种人的,看看“杜拉拉升职记”里就知道。
但这是一种短视的利己主义。很简单一个道理,你再强一天只有24小时,你再聪明也必有一失。 你再强壮如兰博遇到全民动员搜山也要跪。
人类最强的力量不是个体,而是组织。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能成倍数的放大本不强壮的个体效应。这也是为啥我基本不信某些抗议是“自发”的还能和部队对抗,一
个广场里放个1万人,给我500训练良好的士兵配合,不用枪械只用冷兵器我都能迅速镇暴。
这不是玩笑,阿布格莱布中央监狱里当年最高关押人员数接近3万,驻守部队也就700人。几次暴动我们都能迅速镇压凭的就是组织的力量。
&/p&&p&那么如何在组织里发挥自己的特长,就是个人主义。即最大程度的为组织发挥自己的特点。
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利用不同的长处互相合作才能使得一个组织得到更大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校里明知很多项目让学生单干会更好非要搞合作的原因。
也是习惯了单打独斗,靠beat others得到优越感的中国好学生不适应的原因所在。
&/p&&p&你再牛X,也要用傻X能听懂的语言帮助傻X一起完成整个项目。 如果你觉得你牛X不和傻X合作,那你和傻X一样会得F。 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懂得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与之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 也应是我们教育系统培训的目的所在。
&/p&&p&至于文章最后提到的“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
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
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
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
远… 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p&&p&我只能说,同学,成本,成本问题,你同学能去非洲是因为他们能买的起去非洲的机票,问题是他们想过并能说清楚,非洲
的贫穷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国际经济结构中占什么地位么? 如果不能,那再解决有意义么?治标不治本?
中国今天云南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但是如果你倒回几十年前,中国多少人一年只能洗一次澡?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洗澡的基础么?
联合国的确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中把地球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问题是,那一半全是一个国家提供的--中国。(同时全世界其他第三世界地区贫困人口是
增加的) 这是公益的力量么? 答案不是。而是埋头苦干和发展工业化的力量。
&/p&&p&原文作者提到“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
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
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
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
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p&&p&我也想问一句,你做公益的前提是否是不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做大的改变,如果让你放弃你现在拥有的一切,把自己的家产全
部分享给最穷的同学们的同时改变社会不公正的分配基础,让他们生活更好些你会做么?
如果不会,你的公益是在做什么?看着他们感激的眼泪让自己感觉幸福?还是嗟,来食?
&/p&&p&就像不少人一方面说我热心参加公益教育,一方面大骂不应让外地孩子进京参加高考挤占北京考生份额一样。。。
&/p&&p&也就像某些人热心参与地球一小时,却对自己学校体育馆连年彻夜开灯熟视无睹一样。
&/p&&p&小清新无过于此。
&/p&&p&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他去做公益不对,而是希望做公益的人多想想,一方面利用系统的剪刀差得到了额外的资源,然后把一点点分出来给被压榨的群体,然后还说,啊我多么幸福。这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么?
&/p&&p&与其这样,不如照实说,我们占据了更多的资源,退还一部分是应该的。不需要谢,这会让我心安些更好一些。
&/p&&p&至于其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我无意评判。只希望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学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并从中感受到美好,并传递给下一代。
&/p&&p&仅此而已
&/p&&p&完&/p&
作为走过中美教育的人,我个人是很支持“从国家长远角度和社会整体人才培育角度看 美国j的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的观点的。 老文重发代表我个人观点吧: O编辑总结:"学渣"在美读大学--会把孩子教傻的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观念 前两天有好几个好友转发了“"状…
我来说一个由于性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女科学家。&br&&img src=&/4ab3add7f5432b53afd0be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有的人可能一看就不满了:她学术造假,连带着导师都自杀了,对她的处理怎么就不公了?&br&没错,她学术造假,试图搞个大新闻,结果事情败露,荣誉被剥夺,职位被撤销,这都是咎由自取。&br&但是比较一下,近十来年里,男性科学家们在被发现学术不端后,社会是怎么对待他们的。&br&&img src=&/a94e6fd25cbfea4f20b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94e6fd25cbfea4f20b1_r.jpg&&黄禹锡被判刑&br&&br&&img src=&/4a3f5c938db325dea976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舍恩被开除出贝尔实验室,博士学位撤销&br&&br&&img src=&/a349fcff91d7bd787cdf_b.jpg& data-rawwidth=&235&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5&&陈进的诸多职务被撤销。&br&&br&看起来和小保方没太大区别,对不对?&br&&br&可是,他们有人遭受这样的待遇吗?哪怕有一个也行。&br&&img src=&/99c0bdcde57198d85eaa58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99c0bdcde57198d85eaa58_r.jpg&&&img src=&/baacdb536f3bfe0fb73c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aacdb536f3bfe0fb73c2_r.jpg&&&img src=&/01d777b1f6a59e9f400aab9f3a5dc88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1d777b1f6a59e9f400aab9f3a5dc887_r.jpg&&……&br&&br&找得出来吗?&br&为什么同样是学术造假被发现,男女所受的待遇区别如此之大?&br&如果说开除是造假者应受的惩罚,那么,从男女关系方面对一个女性进行如此猥琐下流的攻击,这算什么?&br&很多时候,即使在一些文明国家里,“性别平等”实际是有一个隐含前提的,就是要“无罪”。一旦有了罪,社会立刻撕下平等的面纱,各种性别歧视随之汹涌而来。&br&性别平等,不但包括“同功”,还应该包括“同罪”。
我来说一个由于性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女科学家。 有的人可能一看就不满了:她学术造假,连带着导师都自杀了,对她的处理怎么就不公了? 没错,她学术造假,试图搞个大新闻,结果事情败露,荣誉被剥夺,职位被撤销,这都是咎由自取。 但是比较一下,近十来年…
目前的答案真让人伤心。果然大家都是生活在阳光下,成长在新社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意啊。&br&下面的回答还请各位批评:&br&首先,他&i&先后担任了&a href=&///?target=http%3A///view/452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i class=&icon-external&&&/i&&/a&近代力学系主任,&a href=&///?target=http%3A///view/18134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i class=&icon-external&&&/i&&/a&所长、&a href=&///?target=http%3A///view/.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七机械工业部&i class=&icon-external&&&/i&&/a&副部长、&a href=&///?target=http%3A///view/268362.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防科工委&i class=&icon-external&&&/i&&/a&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a href=&///?target=http%3A///view/24083.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i class=&icon-external&&&/i&&/a&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a href=&///?target=http%3A///view/17709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宇航学会&i class=&icon-external&&&/i&&/a&名誉理事长、&a href=&///?target=http%3A///view/4097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i class=&icon-external&&&/i&&/a&&/i&&i&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i&(摘自百度百科)。&br&&br&自归国之后,历经数次Politcal运动,都没有影响到他仕途的一帆风顺,上面没提的是,人家可是69年九大的时候成为中央候补委员的哦。运动运动,就是要把人给运动掉队了,这么多次运动都如鱼得水,能说他不是个好的运动员吗?&br&这样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把他当成一个科学家,把他的话解读成一个科学家为了维护学术界的纯洁和独立,这样合适吗?把他的行为解释成“意在反对政治干涉”,合理吗?人家本身就是政治家。&br&&br&然后,想想看,这哥们58年的时候非常及时的抛出了文章,支持亩产万斤。这桩公案不细说了。但后来大跃进破产后,连太祖都往他身上赖,硬说是看了老钱的文章才信的亩产万斤。可是你看钱自己可有过检讨反思,反口不认账过没有?&br&就这份政治觉悟,比好多D内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家伙,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br&&br&最后,80年代气功盛行是由深刻原因的。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流感。最早发病的不是那群天真烂漫的街道大妈,而是饱受摧残风烛残年之际重新执掌大权的老头子们。一个又一个的大师,也正是有了这些老头子老首长的加持,才横行中国,流芳世界的。钱那些话,就像当年支持亩产万斤一样,不是对老百姓科普,是说给上面听的。&br&&br&=========================================================&br&补充两点:&br&1,我是不是要黑钱呢。不。任何一个组织,都得在中央有个代言人。下面的人负责做事,上面的这个人负责沟通协调,负责争取资源,负责背黑锅,负责给自己和团队争荣誉。这是一个十分正常合理,也同样可以称得上劳苦功高的角色。politic哪有清白的,不能因此否定一个人。&br&2,当然可以更加美好的把他解释成一个不懂politics的科学家,这样也是没有问题的,也是一样能自洽的解释这个世界的。&br&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邓稼先,于敏,更早一些,连那个小阳谋的没看破的那批人是这样的角色。
目前的答案真让人伤心。果然大家都是生活在阳光下,成长在新社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意啊。 下面的回答还请各位批评: 首先,他先后担任了近代力学系主任,所长、副部长、副主任、中国科技协…
一线抗癌药物cisplatin的发现&br&&br&&br&&br&说是六几年的时候美帝有个物理学家叫Rosenberg脑洞大开,说你看磁感线&img data-rawwidth=&240& data-rawheight=&144& src=&/v2-0f0d2a5f5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0&&&br&和细胞分裂时的spindle fiber&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93& src=&/v2-1e6c2e5705b2dcba818c618e512f60d4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1e6c2e5705b2dcba818c618e512f60d4_r.png&&长得很像的样子,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br&于是他决定电解大肠杆菌培养液&br&发现大肠杆菌开始了细胞分裂的cycle,但是无法分裂成两个细胞,一个个拉了有300倍他们的原体长&br&Rosenberg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啊于是各种分析实验什么电流磁场一堆物理变量改来改去,发现并没有什么头绪&br&折腾了很久才想起来会不会是培养液里生成了什么奇怪的东西&br&最后发现本来为了不污染实验专门用的土豪铂电极,在培养液里各种盐的作用下生成了一些络合物,其中就有这个cisplatin&img data-rawwidth=&289& data-rawheight=&175& src=&/v2-8674acbb95557cb6cbaf4e93a77114dc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9&&(这大概是除砒霜之外结构最简单的抗癌药了)&br&一个浓浓民科风的实验设想,瞎猫死耗子的发现&br&把晚期睾丸癌,卵巢癌等95%的五年死亡率一路狂砍到50%
一线抗癌药物cisplatin的发现 说是六几年的时候美帝有个物理学家叫Rosenberg脑洞大开,说你看磁感线 和细胞分裂时的spindle fiber长得很像的样子,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 于是他决定电解大肠杆菌培养液 发现大肠杆菌开始了细胞分裂的cycle,但是无法分裂成两…
改变世界?我们先说改变吃货吧。网上遍地都是自称吃货的男女汉子,你们可知道饭桌上为什么有鱼?&br&&br&&a href=&///?target=http%3A///DouNong/_27253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从细微处体会新中国——这个国庆有鱼吃&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p&以“四大家鱼”为例,青草鲢鳙现在几乎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都可以点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产市场买到四大家鱼谈何容易?这巨大变化离不开两位学者的汗水和智慧,他们是谭玉钧和钟麟先生。&/p&&p&当时四大家鱼的养殖技术也有,但仍基本延续唐朝的传统——从自然江河里捕捉幼鱼,再实行人工养殖。千百年来,我国淡水养殖的鳙、鲢、青、草、鲮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都是从长江、西江等河川装捞的,渔农必须到鱼苗产地购买。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购回鱼苗的成活率还很低。如果能够把池养的家鱼用人工方法繁殖鱼苗,那么,鱼苗问题就彻底解决了。&/p&&br&&p&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57年,谭玉钧受命负责江苏和浙江的家鱼繁殖,当时日本专家断言“家鱼不可能在中国繁殖成功”。谭玉钧不信这个邪,在实践中提出了一条与英国专家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在1960年解决了鲢鱼、鳙鱼的人工养殖问题。&/p&&br&&p&钟麟则早在1953就系统地投入家鱼人工繁殖研究。日,他成功地使池养鲢、鳙在池中自然繁殖,获得了3万多尾体质健壮的鱼苗,从此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淡水养鱼历史的新纪元。作为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先驱,钟麟的成果世界领先,1965年获国家发明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享有“家鱼人工繁殖之父”美称。&/p&&br&&p&此后,钟麟又与科技人员,相继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鱼类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p&&br&&p&“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在我国水产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国“家鱼”养殖业的鱼苗依赖江河捕捞的历史,摆脱了自古养鱼“靠天吃饭”的状态。1988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达到390万吨,居世界第一。这是淡水养鱼史上的一个根本转折点。&/p&&br&&p&珍贵的鲟鱼的养殖技术也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的,当时只是成功获得了人工繁育的鱼苗,直到90年代才突破了鲟鱼苗种全人工繁育、多模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瞩目的鲟鱼研究和养殖大国。2008年,我国的养殖鲟鱼产量达到2.14万吨,占世界的83.3%。如今,珍稀的中华鲟已经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p&&br&&p&“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池塘人工养殖试验同样始于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区捕来天然鱼苗进行试养,试验显示鳜鱼可以在小水体里养殖。70年代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在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养殖得到推广和发展。至80年代末,从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至商品鱼饲养的全人工养殖工艺技术已基本得到完善。&/p&&/blockquote&&br&而给我们带来养殖鲤鱼、鲫鱼和甲鱼的人刚刚逝世&br&&br&&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_.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养鱼院士”刘筠逝世 其研究让中国人餐桌上多了条鱼&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1958年,28岁的刘筠主动请缨肩负了四大家鱼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他深入36个县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了上千份实物样本,证实了池养家鱼的生殖细胞能够发育,但雌鱼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必须进行人工催产,才能继续完成成熟分裂。这个结论为家鱼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最终宣告了中国四大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就此结束。1981年,刘筠的“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br&&br&&img src=&/820a00f5be411dffeeb97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20a00f5be411dffeeb97d_r.jpg&&&br&刘筠毕其一生,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blockquote&&br&80后是第一代生在工业化社会的中国人。我们熟知的大多数生活必需条件,比如全国的菜市场里随时有鲜鱼,实际上都是一代人之前的奢侈品,一个世纪之前的科幻情节。把理论上可行的东西落实到千家万户,一向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大工程。实施这些工程的科研人员或许没有做出突破性的基础科学成就,但说他们改变了世界,绝对当之无愧。&br&&br&最后推荐一下观察者网2014年的国庆专题:&br&&br&&a href=&///?target=http%3A///society/_273792.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观察者网国庆65周年专题回放:细微处体会新中国&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个专题是用来颠覆“常识”的。即可我们如今觉得天经地义的许多事情,比如&b&避孕套用完要丢掉,上了厕所要冲水,女人要展现自己的身材&/b&,都是过去几十年的千百万劳动者和几十万科技精英用一生构建的伟大成就。&br&&br&相关回答:&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东西是 1949 年后才有的,却常被我们当做传统文化? - 马前卒的回答&/a&
改变世界?我们先说改变吃货吧。网上遍地都是自称吃货的男女汉子,你们可知道饭桌上为什么有鱼?
以“四大家鱼”为例,青草鲢鳙现在几乎随便走进一家饭馆都可以点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产市场买到四大家鱼谈何容…
&p&-&/p&&p&版本更新,日更新一些内容。&/p&&p&-&/p&&p&如果展开讲,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综述了。最近刚好有空,打算认真写写。&/p&&br&仅仅在几年前,数据科学家还不是一个正式确定的职业,然而一眨眼的工夫,这个职业就已经被誉为“今后十年IT行业最重要的人才”了。&br&&br&&p&&b&一、数据科学家的起源&/b&&br&&/p&&p&&数据科学&(DataScience)起初叫&datalogy &。最初在1966年由&b&Peter Naur&/b&提出,用来代替&计算机科学&(丹麦人,2005年图灵奖得主,丹麦的计算机学会的正式名称就叫Danish Society of Datalogy,他是这个学会的第一任主席。Algol 60是许多后来的程序设计语言,包括今天那些必不可少的软件工程工具的原型。图灵奖被认为是“计算科学界的诺贝尔奖”。)&/p&&br&&p&1996年,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assification Societies (IFCS)国际会议召开。&b&数据科学&/b&一词首次出现在会议(Data Science,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标题里。&/p&&br&&p&1998年,C.F. Jeff Wu做出题为“统计学=数据科学吗? 的演讲,建议统计改名数据的科学统计数据的科学家。 (吴教授于1987年获得COPSS奖,2000年在台湾被选为中研院院士,2004年作为第一位统计学者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也是第一位华人统计学者获此殊荣。)&/p&&br&&p&2002年,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科学和技术(CODATA)开始出版数据科学杂志。&/p&&br&&p&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始发布数据科学杂志,主要内容涵盖统计方法和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p&&br&&p&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了&Long-lived Digital Data Collections: Enabl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其中给出数据科学家的定义:&/p&&blockquote&&th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tists, database and software and programmers, disciplinary experts, curators and expert annotators, librarians, archivists, and others, who are crucial to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a digital data collection&&/blockquote&&p&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家,数据库和软件工程师,领域专家,策展人和标注专家,图书管理员,档案员等数字数据管理收集者都以可成为数据科学家。它们主要任务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查询和分析。& &/p&&br&2012年,O'Reilly媒体的创始人 &a href=&///?target=http%3A///pictures/lmm45emkh/tim-oreilly-is-the-founder-of-oreily-medi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im O'Reilly &i class=&icon-external&&&/i&&/a&列出了世界上排名前7位的数据科学家。&br&&ul&&li&Larry Page,谷歌CEO。&br&&/li&&li&Jeff Hammerbacher,Cloudera的首席科学家和DJ Patil,Greylock风险投资公司企业家。&br&&/li&&li&Sebastian Thrun,斯坦福大学教授和Peter Norvig,谷歌数据科学家。&br&&/li&&li&Elizabeth Warren,Massachusetts州美国参议院候选人。&br&&/li&&li&Todd Park,人类健康服务部门首席技术官。&br&&/li&&li&Sandy Pentland,麻省理工学院教授。&br&&/li&&li&Hod Lipson and Michael Schmidt,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br&&/li&&/ul&&br&具体有时间再补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oogle Scholar&i class=&icon-external&&&/i&&/a&一下他们的文献。&br&&br&关于数据科学家的更多讨论:&br&你能列出十个著名的女性数据科学家吗?&a href=&///?target=http%3A///forum/topics/can-you-name-10-famous-data-scientist-wome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n you name 10 famous data scientist wome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谁是最富有的数据科学家?&a href=&///?target=http%3A///forum/topics/who-are-the-wealthiest-data-scientis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o are the wealthiest data scientists?&i class=&icon-external&&&/i&&/a&&br&请列出对大数据最具有影响力的20个人?&a href=&///?target=http%3A///profiles/blogs/who-are-the-top-20-influencers-in-big-data-forb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o Are The Top 20 Influencers in Big Data?&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b&二、数据科学家的定义&/b&&/p&&p&数据科学(Data Science)是从数据中提取知识的研究,关键是科学。数据科学集成了多种领域的不同元素,包括信号处理,数学,概率模型技术和理论,机器学习,计算机编程,统计学,数据工程,模式识别和学习,可视化,不确定性建模,数据仓库,以及从数据中析取规律和产品的高性能计算。数据科学并不局限于大数据,但是数据量的扩大诚然使得数据科学的地位越发重要。&/p&&br&&p&数据科学的从业者被称为数据科学家。数据科学家通过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某些科学学科解决复杂的数据问题。不远的将来,数据科学家们需要精通一门、两门甚至多门学科,同时使用&b&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b&的生产要素展开工作。所以数据科学家就如同一个&b&team。&/b&&/p&&br&&p&曾经投资过Facebook,LinkedIn的格雷洛克风险投资公司把数据科学家描述成&b&“能够管理和洞察数据的人”&/b&。在IBM的网站上,数据科学家的角色被形容成&b&“一半分析师,一半艺术家”&/b&。他们代表了商业或数据分析这个角色的一个进化。&/p&&blockquote&for example – a data scientist will most likely explore and examine data from multiple disparate sources. The data scientist will sift through all incoming data with the goal of discovering a previously hidden insight, which in turn can provid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 address a pressing business problem. A data scientist does not simply collect and report on data, but also looks at it from many angles, determines what it means, then recommends ways to apply the data.&/blockquote&&br&&ul&&li&&b&Anjul Bhambhri,IBM的大数据产品副总裁。&/b&&br&&/li&&/ul&数据科学家是一个好奇的,不断质疑现有假设,能盯着数据就能指出趋势的人。这就好像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非常想为组织带来挑战并从挑战中学习的人一样。&br&&ul&&li&&b&Jonathan Goldman,LinkedIn数据科学家。&/b&&br&&/li&&/ul&&p&2006年的6月份进入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当时LinkedIn只有不到800万用户。高德曼在之后的研究中创造出新的模型,利用数据预测注册用户的人际网络。具体来讲,他以用户在LinkedIn的个人资料,来找到和这些信息最匹配的三个人,并以推荐的形式显示在用户的使用页面上——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你可能认识的人(People you may know)&。这个小小的功能让LinkedIn增加了数百万的新的页面点击量(数据挖掘的应用典型之一推荐系统)。&/p&&ul&&li&&b&John Rauser, 亚马逊大数据科学家。&/b&&br&&/li&&/ul&&p&数据科学家是工程师和统计学家的结合体。从事这个职位要求极强的驾驭和管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像统计学家一样萃取、分析数据价值的本事,二者缺一不可。&br&&/p&&ul&&li&&b&Steven Hillion, EMC Greenplum数据分析副总裁。&/b&&br&&/li&&/ul&&p&数据科学家是具有极强分析能力和对统计和数学有很深研究的数据工程师。他们能从商业信息等其他复杂且海量的数据库中洞察新趋势。&br&&/p&&ul&&li&&b&Monica Rogati, LinkedIn资深数据科学家。&/b&&br&&/li&&/ul&&p&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数据学家,因为他们整天都在和海量数据打交道。在我眼中,数据学家是一半黑客加一半分析师。他们通过数据建立看待事物的新维度。数据学家必须能够用一只眼睛发现新世界,用另一只眼睛质疑自己的发现。&br&&/p&&ul&&li&&b&Daniel Tunkelang,LinkedIn首席数据科学家。&/b&&br&&/li&&/ul&&p&我是bitly 首席科学家Hilary Mason的忠实崇拜者。关于这个新概念的定义我也想引用她的说法:数据科学家是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获取方式、统计学原理和机器的学习能力对其掌握的数据进行收集、去噪、分析并解读的角色。&br&&/p&&ul&&li&&b&Michael Rappa,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b&&br&&/li&&/ul&&p&尽管数据科学家这个名称最近才开始在硅谷出现,但这个新职业的产生却是基于人类上百年对数据分析的不断积累和衍生。和数据科学家最接近的职业应该是统计学家,只不过统计学家是一个成熟的定义且服务领域基本局限于政府和学界。数据科学家把统计学的精髓带到了更多的行业和领域。&br&&/p&&ul&&li&&b&林仕鼎,百度大数据首席架构师。&/b&&/li&&/ul&&p&如果从广义的角度讲,从事数据处理、加工、分析等工作的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和数据工程师都可以笼统地称为数据科学家;而从狭义的角度讲,那些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精通各类算法,直接处理数据的人员才可以称为数据科学家。&br&&/p&&br&&p&最后引用Thomas H. Davenport(埃森哲战略变革研究院主任) 和 D.J. Patil(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员,为美国国防部服务)的话来总结数据科学家需要具备的能力:&br&&/p&&ul&&li&数据科学家倾向于用探索数据的方式来看待周围的世界。&b&(好奇心)&/b&&br&&/li&&li&把大量散乱的数据变成结构化的可供分析的数据,还要找出丰富的数据源,整合其他可能不完整的数据源,并清理成结果数据集。&b&(问题分体整理能力)&/b&&br&&/li&&li&新的竞争环境中,挑战不断地变化,新数据不断地流入,数据科学家需要帮助决策者穿梭于各种分析,从临时数据分析到持续的数据交互分析。&b&(快速学习能力)&/b&&br&&/li&&li&数据科学家会遇到技术瓶颈,但他们能够找到新颖的解决方案。&b&(问题转化能力)&/b&&br&&/li&&li&当他们有所发现,便交流他们的发现,建议新的业务方向。&b&(业务精通&/b&&b&)&/b&&br&&/li&&li&他们很有创造力的展示视觉化的信息,也让找到的模式清晰而有说服力。&b&(表现沟通能力)&/b&&br&&/li&&li&他们会把蕴含在数据中的规律建议给Boss,从而影响产品,流程和决策。&b&(决策力)&/b&&br&&/li&&/ul&&br&&br&&p&&b&三、数据科学家所需硬件技能&/b&&/p&&p&《数据之美 Beautiful Data》的作者Jeff Hammerbacher在书中提到,对于 Facebook 的数据科学家“我们发现传统的头衔如商业分析师、统计学家、工程师和研究科学家都不能确切地定义我们团队的角色。该角色的工作是变化多样的:&/p&&br&&p&在任意给定的一天,团队的一个成员可以用 Python 实现一个多阶段的处理管道流、设计假设检验、用工具R在数据样本上执行回归测试、在 Hadoop 上为数据密集型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实现算法,或者把我们分析的结果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展示给企业的其他成员。为了掌握完成这多方面任务需要的技术,我们创造了&b&数据科学家&/b&这个角色。”&/p&&br&&p&&strong&(1) 计算机科学&/strong&&/p&&p&一般来说,数据科学家大多要求具备编程、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专业背景。简单来说,就是对处理大数据所必需的Hadoop、Mahout等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与机器学习相关的技能。&/p&&ul&&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零基础学习 Hadoop 该如何下手?&/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想从事大数据、海量数据处理相关的工作,如何自学打基础?&/a&&/li&&/ul&&p&&strong&(2) 数学、统计、数据挖掘等&/strong&&/p&&p&除了数学、统计方面的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使用SPSS、SAS等主流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其中,面向统计分析的开源编程语言及其运行环境“R”最近备受瞩目。R的强项不仅在于其包含了丰富的统计分析库,而且具备将结果进行可视化的高品质图表生成功能,并可以通过简单的命令来运行。此外,它还具备称为CRAN(The Comprehensive R Archive Network)的包扩展机制,通过导入扩展包就可以使用标准状态下所不支持的函数和数据集。R语言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学习曲线较为陡峭,个人建议从python入手,拥有丰富的statistical libraries,&a href=&///?target=http%3A//www.numpy.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umPy &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scipy.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iPy.org &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pandas.pydata.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ython Data Analysis Library&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matplotlib.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tplotlib: python plotting&i class=&icon-external&&&/i&&/a&。&/p&&ul&&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系统地学习数据挖掘?&/a&&br&&/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做数据分析不得不看的书有哪些?&/a&&br&&/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学习用R语言进行数据挖掘?&/a&&br&&/li&&/ul&&p&&strong&(3) 数据可视化(Visualization)&/strong&&/p&&p&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表达方式。对数字罗列所组成的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分析,开发Web原型,使用外部API将图表、地图、Dashboard等其他服务统一起来,从而使分析结果可视化,这是对于数据科学家来说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p&&ul&&li&&a href=&/question/?rf=& class=&internal&&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数据可视化工具?&/a&&br&&/li&&/ul&&p&&b&(4) 跨界为王&/b&&/p&&p&麦肯锡认为未来需要更多的“translators”,能够在IT技术,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复合型人才是最被人需要的。”transla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科学家有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