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不需要中国的产业政策策

林毅夫VS张维迎:中国需不需要产业政策?_网易财经
林毅夫VS张维迎:中国需不需要产业政策?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林毅夫VS张维迎:中国需不需要产业政策?)
政府应不应该主导产业发展、市场经济背景下&有形手&和&无形手&关系如何平衡?这似乎是经济学界永恒的争论焦点。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就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公开辩论。双方围绕什么是、政府是否应该施行产业政策等问题各抒己见,也为今后中国经济究竟怎么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辩题一:什么是产业政策
两位经济学者从最基础的概念定义起就争锋相对。林毅夫认为,产业政策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某种产业在该国或该地区的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关税保护、贸易保护政策,或是税收优惠、信贷补贴,或是设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并对研发、研究进行补助等。还有些国家为了发展某种产业,会给这类企业一定的垄断权力,或者通过行业特许经营限制竞争,使得该产业有比较高的利润。
而在张维迎看来,所谓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太宽,好像所有的政府政策都是产业政策,反对它就是无政府主义者。& 张维迎直言。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极少以法律的形势出现,主要为&规划&、&目录&、&纲要&、&决定&、&通知&、&复函&之类的文件,如《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国家产业政策指导目录》等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企在很多重要行业仍居主导地位,因此对企业进行扶持或者规制无须借助法律即可完成。
辩题二:该不该施行产业政策
各自阐明了概念,双方旋即针对产业政策的利弊据理力争。林毅夫举例称,二战以后,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地区非常少,不过却有13个经济体每年都能取得7%或以上的经济增长,并且将这一势头维持了25年或更长时间,他们共同点就是政府都采取了产业政策来支持新产业的发展。
即使到了现在,不少发达国家仍在施行产业政策,不过由于他们的产业都已处于世界最前沿,对应的产业政策多是支持行业继续发展的科技研究,所以包括美国等在内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政府对于科研的投入都比较高,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追赶发达国家也必须使用产业政策。&我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就能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还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林毅夫表示。
张维迎则认为,许多早期研究都把日本的产业政策塑造为成功的典范,但通过对日本产业政策更为详尽的研究后不少学者发现,日本最成功的20个产业中基本没有产业政策的作用,反倒是最失败的7个产业,都受产业政策的严重影响。而就国内市场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政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实体经济持续存在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都是政府产业政策主导的结果。
辩题三:政府在市场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产业政策的利弊分析,归根究底就是争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扮演什么角色。林毅夫直截了当地表示,有效的市场与有效的政府缺一不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需要政府充足的资源来解决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外部性和软硬基础设施协调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执行能力是有限的,有时需要有选择的针对产业使用资源,那就是产业政策,这样才能够有限政府资源和执行能力取得最大的成绩。
针对这一观点,张维迎表达了明确的反对,他认为产业政策是一个集中化的决策,它意味着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政府选定的某些特定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实际上,我国计划经济的历史证明,政府最差的协调者,凡是协调失灵严重的市场,一定是企业家受到了体制和政策的打压,&凡是政府能看到的,自由市场的企业家早就看清楚了,凡是自由市场的企业家没有看清楚的,政府更看不清楚。&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张畅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CiNii 図書 - 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究竟需要不需要产业政策?
最近,一场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甚嚣尘上: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和林毅夫,在北大上演的唇枪舌剑,在经济学学术领域公开辩论并不多见的,引起了渲染大波。两人所辩论的内容是中国究竟需不需要产业政策,虽剑拔弩张三之久,却谁也未能说服谁。那么,中国究竟需不需要产业政策呢?
何为产业政策?说白了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所有政策的总和。而这两位学者所辩论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政府”与“市场”的争论:张维迎是推崇哈耶克,强调市场作用的经济学家;而林毅夫则推崇凯恩斯理论,主张政府有效干预。
在这场辩论中,林毅夫认为,成功的产业政策尤为重要,经济学家要研究的是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才可能成功。但在张维迎看来,“正确的产业政策”并不存在,产业政策的失败是因为人的“无知”和“无耻”。
在西方经济史中,完全自由的市场与完全政府干预均曾粉墨登场,不过结局却均以经济危机告终。而纵观中国经济史,则更多的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行。但似乎更多人对于一些“产业政策”并不买账,甚至流传着“政府支持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将出现危机”的说法。
在笔者看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的经济走向辉煌,而关键还在于“产业政策”,即政府“有形的手”如何抉择。
这不是说政府需要对所有产业事无巨细,而是提高对市场调节以更多的容忍度,并且在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引导产业升级,且对行业进行有效的事后监管,摒弃此前“一刀切”等“懒政”行为。
说回这场辩论,笔者认为,这场辩论本身比得出明确结论更有意义,这种类似于古代“朝堂伦理”的形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并思考中国经济政策的现状与未来,做到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推进中国经济学界的发展。
实际上,在西方经济学术界,这两套理论已经相争半年之久,更有西方学者隔空对话,但均未能分出输赢。但也正是在这种争论之中,凯恩斯等一大批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才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出更适用于当下时代背景的经济理论,创造属于那个时代的经济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林毅夫张维迎激辩:到底需不需要产业政策
发布时间: 12:50 | 作者:金日教育 | 来源: | 浏览: 次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财富政策市成为当前最暖门的话题之一。11月9日,一场剑拔弩张、硝烟满盈的冲突在京开铺。交兵的双方是来自北京大大年夜学国家发展研讨院的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学者围绕着怎样定义&财富政策&,国家应不应该拟订财富政策实践等问题开铺剧烈评论争论。
  对比优势促成发展
  在冲突会上,林毅夫示意,尚不见不用财富政策而乐成追逐发财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尚无见不实用财富政策而能接连对峙领先的发财国家。遵循一国每一暂时点的要素天赋组织所决议的对比优势来选择手艺本领、发展财富是实现快速发展、勾销了清贫的最佳法度榜样。遵循对比优势会具备最强的竞争力,孕育发生最大大年夜的残剩,成本的归报会最高,积聚的全力性会最强,财富的入级以及收进的增进会最快。在此入程中,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操作后发优势来取患上比发财国家更快速的手艺本领创新以及财富入级。
  林毅夫同时夸张,主张既要有市场,也要有政府。财富入级以及手艺本领创新非但必要充沛竞争的有效市场,一样必要顺手推船的有为政府。经济发展是一个组织不竭变革的入程。在此入程中,只夸张市场造就的那些政策倡导是不充沛的。
  在张维迎瞅来,林毅夫马糊财富政策的定义过宽,政府在民众产品上的投资和普遍性政策都不属于财富政策,专利护卫与区域政策也不属于财富政策。他指出,财富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者其他目的,马糊私人产品临盆局限举行的选择性干涉以及比喻视性对待,其手法蕴含市场准进限制、投资范围把握、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出入口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地盘代价优惠等。财富政策是一个会合化的决意,象征着将社会资源投进到政府选定的某些特定项目中,乐成或者许性很小,掉败的价格却是遥大大年夜的,是以财富政策是一场豪赌,是衣着马甲的谋划经济。
  创新具备不必定性
  林毅夫以为,要手艺本领创新与财富入级,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乐成后随之而来的跟风者会使其患上不到哄骗利润,但国家用专利来鼓舞激励与护卫会让其不惊骇违面的竞争者,这是财富的感召。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选择的行业根基内幕步伐不美满,即使有企业家精神,也力所不及,此时必要政府顺手推船,来打点企业没法打点的问题。
  林毅夫瞅来,要是企业已入进到对比有潜力与优势的财富,政府可以帮其打点譬如交通等根基内幕步伐在内的问题,政府补贴是帮忙企业打点根基内幕步伐或者劳动力供应的限制条件时才必要的。
  张维迎则以为,创新具备不成预知性。他举例子说,毅夫其时返国的时光买了4台电风扇,后来没有用上,因为他没有预展望中国会安上空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想咀嚼厚味的冒险冲动,而不是由于政府补贴或者别人搀扶辅助。张维迎说:&林毅夫彻底低估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政府搀扶辅助的话,会有不少啃馒头的人假充吃螃蟹。&
  张维迎以为,政府应该帮忙企业打点问题,但同时不要给企业设置设置设备摆设展排窒碍,要是设置设置设备摆设展排了窒碍再帮忙就像&把嘴封上,不让吃马糊象,但每天输营养液,还以为没我你就没命了&。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中国制造2025”要有产业政策指引
作者:■周文&&&
中金在线微博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中,产业政策如何发挥指引作用?有种论调提出,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应当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对此,更多理性的学者指出“一味反对产业政策是不负责”,经济升级和转型发展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
  我们知道,经济学不是哲学,理论的自洽性不能简单地依靠逻辑推演和模型演绎;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不能盲目相信乃至套用所谓西方理论的说法,而要看实际的做法与经验得失,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寻求答案。
  事实上,当今所有的发达国家在赶超时期都积极采取了干涉主义的工业、贸易和技术政策,以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有产业政策未必成功,但没有产业政策,经济发展必然不成功。
    英国的变革
    从出口羊毛到成为帝国
  英国作为现代自由放任学说的思想发源地,被一些人视为没有采用国家干预政策而发展起来的国家。但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不是事实。
  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1600年前,英国从欧洲大陆进口技术,依靠向当时更先进的“低地国家”出口羊毛及少量低附加值的羊毛纺织品获取收益。爱德华三世是有意致力于发展英国羊毛纺织业的功臣。为树立榜样,他本人甚至只穿英国的纺织品,建立羊毛贸易中心,禁止进口羊毛纺织品。后来的都铎王朝更是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英国毛纺织业发展的政策。
  1719年,笛福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样一部闻名世界、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成为英国现实主义的开端之作。但很少人注意到,他也写过一部经济学著作《英国商业计划》。书中具体描述了英国如何从一个高度依赖向“低地国家”出口羊毛的国家,变成世界最强大的羊毛加工国家。因此,如果《鲁滨逊漂流记》可视为英国向海外扩张和从事殖民掠夺的蓝图,那《英国商业计划》 就算是规划英国如何成为帝国的具体行动纲领。
  正是有着这样的蓝图和行动纲领,1721年英国立法改革确立了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必须保证厂商在国内免受国外制成品的竞争,必须保证制成品的自由出口,并尽可能给予奖励和补贴。
  正是有了此后50多年的产业政策推动,最终夯实了英国的工业领先地位。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才开始鼓吹自由贸易,希望英国通过自由贸易将优势地位转化为更多的全球获利,而不是真心帮助后发国家搭建所谓发展梯子。恰恰相反,英国此时需要的是剪后发工业国或农业国的“羊毛”而已。
    美国的崛起
    从零星工业到GDP第一
  美国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今天,美国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而其人口大约只是世界的5%。事实上,美国的腾飞是很晚的事情,一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挤上发达国家的列车。
  美国立国之初,不少学者建议应该依赖农业、忘记制造业。但现实情况正好相反,美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政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英国统治下,美国不被允许使用关税保护新兴工业,并禁止出口与英国相同的产品。殖民当局甚至对美国生产什么产品,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当英国的权贵听说美国正在出现新兴工业时,给出的意见是“英国殖民地就是一个马蹄钉也不允许生产”。当然,英国的政策比这个评论还是略微仁慈点,允许美国有零星的工业,但绝对不允许有高技艺制造产品。
  美国的智者并不甘心于这种格局。1791年,汉密尔顿向美国国会递交 《制造业的报告》。他呼吁,美国要一个庞大的计划来发展工业,并应该保护自己的幼稚产业免受外来竞争,直到它能自立之时。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关税、补贴、发明奖励、生产标准和交通基础设施等。
  应该说,汉密尔顿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指引,也为美国现代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他被称为塑造现代美国的人。而如果当初美国采纳托马斯·杰斐逊的建议,可能至今只是一个弱小的农业国或者所谓“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
  今天,美国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及航空航天产业等,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鼎力支持。尽管美国人自己很少讲产业政策,但只要看看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和预算报告,就不能否认美国实际上存在着产业政策。
  当然,也确实有不少学者将市场原教旨主义奉为圭臬,美国人也自诩“自由主义的灯塔”。这种思潮正让美国社会深受其害。今天的美国,工业持续失血、实体经济逐渐被抽空,经济疲软和蓝领阶层大量失业,引发贫富对立、种族矛盾。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促成了特朗普的“逆袭”成功。
    苏联的经验
    从遍地凋零到工业强国
  20世纪初期,苏联经济可以说是遍地凋零。好在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政府主导战略,逐步扭转了这一格局。到斯大林时期,更是通过政府主导将产业政策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由此奠定了苏联强大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基础。
  至1940年,苏联的生铁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其工业产量占当时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成为第二大工业国。可以说,正是由于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推动,苏联仅用20多年时间就迅速发展为可与美国比拼的工业强国,并让西方世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为之颤栗。
  然而,到20世纪末期,苏联放弃了道路自信,转而在解体之后由俄罗斯等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行进之路。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状况越来越糟糕。俄罗斯至今衰退势头持续,看不到恢复的明显迹象。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推算,2016年有50%的俄罗斯公民属于穷人行列。真是令人唏嘘!
    中国的腾飞
    从“一穷二白”到新常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甚至连一个螺丝钉都无法独立生产,更不用说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正是依靠一系列产业政策,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还保持了较好的发展节奏和趋势。这里面,产业政策功不可没。
  举例来看,现在中国高铁正稳步走向世界,高铁的全部核心技术和有关知识产权均被我们掌握。在国内,我们正把高速铁路建往四面八方,总里程已占全球的60%。中国高铁产业的腾飞,与2004年1月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密切相关。试想如果没有国家的高铁发展产业政策,而是任由市场自行发展,我们的高铁网络恐怕不知何时才能建成。
  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有句经典告诫: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经济政策。当我们认真梳理历史和当下变化时,可以更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价值所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有产业政策确实在某些方面、环节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予以相应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产业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又注重新技术和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笼统和绝对地拒绝乃至反对产业政策,对于认识和解决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并无裨益。
  总之,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助推“中国制造2025”,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而非“颠覆性”的判断;需要更多、更适宜的产业政策,而不是相反。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cnfol001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动漫产业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