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50岁的初中文化的与50岁女人聊天记录做点什么生意好

我们这代人的教育经历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与他的自身秉赋有关,与社会风俗习惯有关,与他的教育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在古代社会,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人生观世界观,更多的是来自社会风俗,以及家里长辈的言传身教。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人生观世界观,更多的是来自学校教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培养不同的国民。换句话说,你今天按这种方式思考问题,理解人生,并非完全是由你的天性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你的教育经历决定的。好的教育经历,培养出良善的国民,建设出良善的社会。不好的教育经历,培养出野蛮的国民,建设出一个野蛮的社会。
我的这篇文章,主要谈谈我的教育经历,以及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我对自己教育经历的一些反思。希望对年轻人正确认识现有的教育,尽量减少教育对你们的误导,有所帮助。
一,小学阶段:毛式教育的疯狂扭曲
我出生于1966年。那一年,正好发生文化大革命。在这以前十多年,中国的教育,已经被毛泽东作了彻底的改造。民国时代的教师,有的被关押,有的被批斗。而文化不高、甚至中学也没有读完的一些人,由于政治苗子正,三代贫农出身、五代贫农出身,被吸收到教师队伍。教师与其说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教学,不如说是根据上面的文件指示来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说错了,不是闹着玩的。这使教师的工作,处于惶恐之中。教材的内容,批判旧社会,从古代的奴隶社会一直批判到蒋介石,歌颂毛、歌颂党、歌颂苏联老大哥。
也就是说,五十年代到学校接受教育的人,与五十年代之前接受教育的人,已经不一样了。以前的教育,多多少少还是独立的,现在的教育,完全为政治所绑架。以前的教育,讲的是做人的道理,现在的教育,讲的是政治道理。以前的教育,劝说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现在的教育,劝说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这种教育模式,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前苏联模式的教育,是好是坏?印度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三十年代曾经对苏联进行考察。考察过后,泰戈尔发表了这样的评论:“他们把教育变成一种模子,而按照模子铸造的人性是不存在的……如果科学理论不与活生生的人的头脑相结合,那么,总有一天不是这种模子破产,就是人的头脑僵化,而且人还会变成会动的木偶。”
当我于1972年踏进小学校门时,这样的毛式教育,已经进行了二十多个年头了。
回顾我的小学生活,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几桩事:
教材内容,误人子弟。语文课、品德课,基本上是毛语录、人民公社好、旧社会苦、美国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记得小学语文,有以下文章:《宁死不屈的李敏》、白毛女,《半夜鸡叫》、方志敏《清贫的生活》、《草原小姐妹》、《刘胡兰》、东郭先生和狼、收租院的故事、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的故事。这些文章,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那么小的孩子,才七、八岁,就对他们进行仇恨教育,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是在摧残他们的人性。最近几年,互联网上资讯发达,不断有人在互联网上披露:当年小学生课文中的故事,大多是虚假的。如大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如白毛女,如《半夜鸡叫》。一些人用假的、虚构的东西,来教育孩子,是不厚道的。但是,由于当时缺乏其它的信息,孩子们信以为真。慢慢地,孩子的是非观、历史观,就遭到了歪曲。
附录(一):【课本,告诉我们只有斗争与仇恨】我们小时候的课本,“王二小”让我们仇恨日本;“刘胡兰”让我们仇恨国民党反动派;“高玉宝”让我们仇恨地主阶级;“刘文学”让我们警惕暗藏的坏人。小的心灵里全是仇恨,最后,领袖一挥手,我们都当了红卫兵!
附录(二):【孙云晓谈莫言童年】成年人的许多缺陷都与童年教育的缺陷有关,这是今晚与著名作家莫言聊天的感悟。我们一起出席接力出版社成立20周年的社庆活动,莫言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受仇恨教育很多,缺乏爱的教育,因此长大后对于爱的表达就很困难。我深有同感,因为我童年缺乏美的教育,在美面前常常自惭形秽。
中国古代的诗词多么美!李白的诗,杜甫的诗,苏东坡的词,《诗经》的诗句,王维的《鸟鸣涧》,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脍炙人口,令人留恋。但我读小学时,小学课本的古代诗词,非常之少,几乎没有。我是读高中时,买到《唐诗三百首》,才开始接触到中国古代的较多诗词的。从此,我对中国古代诗词,爱不释手。而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读了几年小学,是会背诵上百首、甚至更多诗词的。
小学的课本里,没有民间故事,没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八岁的孩子,是多么想读到这方面的文章啊!孩子时,如果有哪位大人,能够给我讲民间故事、童话,我总是听得全神贯注。若干年后,我当上了父亲。到外地出差,逛新华书店时,看到一套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写的《绿野仙踪》,四卷本,五十余元。我毫不犹豫地把它们一起买了下来。这套《绿野仙踪》,陪伴了我孩子的童年,给我孩子带来许多快乐。
从小学课本上,学不到多少文化,学不到多少做人的道理。这些小学课本,后来统统作为破烂,被卖掉了。我至今没有任何心疼。因为值得回味的文章,实在不多。
可是我的小学生活,是不是只有不好的一面?也不是。下面就谈谈我小学生活,好的一面。
当时的中国,还不是应试教育。农村子弟读书,主要是为了识字,不必特别用功。因家长也不指望孩子多读书,一是家庭需要帮手,二是读书毕竟需要花些钱,而当时的家庭,普遍缺钱,三是当时大学招收,是推荐的,成绩好,如果不为当地干部青睐,仍然难以被大学录取。因此,大部分同学,读书不是很认真的。老师布置的作业,数量也十分有限。学校也不会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补课。所以,同学们的课业负担,是轻的。礼拜六、礼拜天,或者寒假暑假,就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时间。有的到山上捡野菜,有的到海里捡海螺,有到田间捉泥鳅,有的在家里制作玩具。在我们家乡的不远处,有条小河,河流干净。一到天气炎热,就有许多小孩子,到河里游泳。当然,我们也会帮助大人,干一些农活。如割稻,翻地,插秧,给自留地上的蔬菜浇水之类的。我读书时,干这些农活,还是勤快的,至今还得到我母亲的表扬。功课轻松,使我们的天性可以得到较自由的舒展。相比之下,当今这个时代的小学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则要重了许多。这对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孩子,很不公平。而且小学生整天关在教室、房间里,不能到大自然蹦蹦跳跳,这不利于人的天性。
在众多的小学同学中,我是好学的。别人玩的时候,我往往把时间用来读书。庭院里,常常响起我旁若无人的读书声。那里农村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我不但白天认真读书,而且到了晚上,也常常点着煤油灯读书。即使严冬时分,也是这样。我身边的同学,有的因为成绩不大好,留级了。有的中途退学。我一直读下去。我所在班级的二十多个小学同学,考上初中的,只有四、五个,考上高中的,只有两个。这也说明,学习与一个人的天性有关,与一个人的坚持有关。当然,与我父亲、母亲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七年中学时光:一群探求知识的农家孩子
我的中学阶段,略长了一些。初中三年,高中两年。补习一年,以较高的分数上线,因为志愿填写不当,未被大学录取。于是再补习一年,考上大学本科。
1977年,考上初中。我所在的那所初中,校风较好,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还过得去。这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又以较好的成绩,考上高中。当时,我所在的区,只招收一个高中班,五十人。而中考考生有三、四百余人,淘汰率是高的。许多平时成绩不错、人也聪明,但初三那年学习不够抓紧,或者中考时发挥不好,结果没有考上高中,成为他们的遗憾。
我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中国的政治气候风云突变。先是1976年,毛去世。毛选了华国锋当接班人。他觉得华这个人,老实、可靠,不会否定他的文化大革命。却没有想到,华继承不到一个月,就把毛的老婆江青及其同党,统统抓了起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两年之后,华靠边,邓小平掌握了党政军大权。邓小平上台之后,做了几件事。如提出黑猫白猫论,如恢复高考,如搞计划生育。
1977年,中国实行文革以来的第一次全国高考。据称,当年参加全国高考的人,有570万,是历史上所罕见。许多人,在这届高考中,脱颖而出。如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高考,为许许多多平民子弟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了机会。由于高考的恢复,我们这些平民子弟的学习,有了动力。学校的工作,也有了目标。
现在,恢复高考有了35年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高考,很大程度上已经变味了。使高中教育误入歧途,除了分数,别的什么都不重视,别的什么都只是形式。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是我所坚决反对的。
回忆我的中学时光,有几件事,给我印象最深。
——生活朴素。
大多数同学,家庭还是贫苦的。穿的是土布衣服。吃的菜,往往是家里带来的:虾米、感鸭蛋、咸菜之类。为了省点钱,每星期从学校回家、或者从家里返校,都舍不得坐车,而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小路。
——喜欢看电影。
离高中不远的地方,有个军埕。每到周末,都要放电影,士兵可以看,老百姓也可以看。当时看的电影,有《庐山恋》、《张铁匠的罗曼史》、《他俩和她俩》、《归心似箭》、《一双绣花鞋》、《戴手铐的旅客》、《画皮》、《傲蕾一兰》。有时,离学校三、四公里的地方有电影,我们也约几个同学,到那里看电影。电影,给我们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不少美好色彩。
除了看电影之外,我们还有其他方面的娱乐。如登山比赛,如联欢晚会,如看女排夺得三连冠。印象较深的一次,是高中毕业之际,许多同学聚集在一起相约到自己家玩。我记得,有十来个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晚上就住在同学的这中,使他们的父母,忙得不亦乐乎。而我们自己,却玩得十分尽兴,快活着象孩子似的。
——流行音乐。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流行,都是红色的歌曲,对毛歌功颂德之类。八十年代初,社会逐渐开放,民智逐渐觉醒,人们对六、七十年代的这些红色歌曲,已经厌倦了。这时,港台音乐传到了大陆,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波校园音乐热。电影要插入流行歌曲,广播在播放流行歌曲,街道也有人在卖流行音乐的歌词、歌谱。喜欢流行音乐的同学,就要设法弄到这些歌词、歌谱,与其他同学一起学唱。文娱委曲,也要利用班会课,教我们同学唱当时的流行歌曲。当时我们经常唱的流行歌曲,有《北国之春》、《泉水叮当响》、《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幸福在哪里》、《外婆的澎湖弯》、《绿岛小夜曲》、《童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牡丹之歌》、《军港之夜》,等等。与红歌相比,这些八十年代的流行音乐,清纯、欢快、明朗、富有生活情调,这正是我们八十年代年轻人所向往的精神境界!
——勤奋学习。
初中和高中,同学们都是农家子弟,学习是勤奋的。我在初中时,学习认真是出名的。以至初中毕业后多年,仍然有一位老师,在他的学生面前,讲述我如何好学的事迹,勉励他的学生向我学习。我还尝试用我自己的方式,因式分解,并编了自己设计的一本习题集。有一位高中同学,母亲身患重病,对他的打击很大。但他仍然努力学习,结果考上了杭州大学。这也是我所在的那所高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应届生。有一位同学,在自己的书房写下座右铭:“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里秦关终属楚”,勉励自己,发愤图强,志在必得。午间,或晚间,走廊上,操场上,都有同学们读书的身影。晚自修,教师没有下班,但仍然坐满了同学,在教室安静地读书。当时的复习资料,十分稀少。同学们做的,更多的是老师布置的练习。
——教学内容仍然落后。
语文教材,初中时还是落后的,(初一时的语文教材部分篇目:一,毛主席词二首(4页)二,毛泽东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4页)三,毛主席关怀警卫战士学文化(5页)四,跟随周恩来总理的外出(7页)五,华主席登上了天安门(4页)六,华主席和我们在一起(6页)七,批判江青的文章(5页)八,毛主席的一封信(4页))。初三开始,语文课本开始有了一些进步。选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中外文学佳作。高中的语文课,选进了更多有文学水准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孟子的文章,选入了两篇。其中一篇是《生,我所欲也》,充满凛然正气!体现出儒者把仁义看得比什么都重的铮铮气节。更多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则没有选入。如诗经的《关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时的中国文化界,仍然把徐志摩当做反面人物来批判教师的上课,往往从阶级斗争思维,来解读上面的文章。结果不可避免使学生的思维,遭到束缚。
每学期的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入了至少两篇鲁迅的文章。六年时间,读了《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十多篇文章。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近现代作家相比。鲁迅在中共意识形态中地位之高,可想而知!我也曾经认为,鲁迅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学家、思想家,直到最近一些年,我才逐渐意识到,鲁迅的思想,从总体上说,是不可取的。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负面资源。一个叫郭宇宽的学者说:“鲁迅的什么‘痛打落水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之类的议论文章,我觉得少儿不宜,出版社应该注明‘需在家长辅导下阅读’,这些代表这一种以文明为伪装的最暴戾阴暗的心理负能量宣泄,是文化大革命的审美基础。对缺乏阅历和但又想追求个性和叛逆的年轻人,蛊惑力尤其大”,我赞成他对鲁迅的这个评价。这几年,许多人提议,应该把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撤出。我支持他们的提议。把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撤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中国国民素养的提高,是有利的。
教材的落后,集中体现在历史课、政治课这两门课程上。历史课,充满着谎言。政治课,充满假大空。历史课,在义和团事件中,只讲八国联军的过错,但中国这方面滥杀洋人,引起八国联军侵华,却避而不谈。对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只讲国民党这方的过错,但自己这方农民运动的过火,却只字未提。抗日战争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党,说成是投降派,这完全不符合真正的历史。思维方式严重僵化,把采取暴力手段对待统治者或侵略者的,都讲成是英雄。把采取和平手段对待统治者或侵略者的,都讲成是懦夫,宋江与甘地,就这样遭到丑化。历史课本充满阶级斗争思维,生动、具体的人性被肢解得面目全非。政治课,充满着姓社姓资的思维。把宗教说成是人类文明的糟粕,不懂得宗教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智慧,不懂得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充分尊重国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现在知道,政治课和历史课这两门课程,严格来说,不是教育,而是洗脑。这两门课程,对我们这代人的精神毒害,对我们这代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是大的,无论如何都不应低估。可悲的是,二十年过去,我们的历史课程与政治课程,仍然没有大的进步,仍然在毒害着更多的年轻人。
附录(一):【历史教科书充满谎言】en1234&从前一直认为:日本鬼子是被八路打跑的,老蒋消极抗战;美国人民受苦受难、台湾人民水深火热、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解放;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美国当年是在侵略朝鲜;邱少云忍受火烧一动不动;黄继光能堵住枪眼;周扒皮半夜鸡叫……现在才知道这些或是根本不存在或是被篡改。
附录(二):5月5日,李先念的女儿李小林接受凤凰卫视节目《问答神州》的专访,当主持人问到李小林对于美国的印象的问题时,李小林说我们小时候所受的这种教育是越南战争再往前是朝鲜战争,就觉得美国人很残忍,但在75年开始接待美国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时,觉不像我们所看到的宣传那个样子,他们非常善良、有礼貌、有教养。
附录(三):【张千帆教授谈马克思的错误】马克思的最大错误不仅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意识对物质的决定性反作用,而且在“存在决定意识”的框架下,通过把活生生的人绑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经济发展“铁律”上,使人完全物化并丧失道德主体性和进取心。这套“唯物”至上的理论夸大经济体制的作用,让只是人类活动一部分的“经济”吞噬了整个人,把人看成是无法超越经济利益的动物,把道德等“意识形态”作为完全寄生于“经济基础”之上的附庸。
附录(四)张雪忠:思想强制和洗脑教育的害处怎么强调都不过份:1、它使人习惯于高谈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从而毒化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2、它使人们对学习(这本是极有意义的事)产生了厌恶感,从而摧毁了整个社会求真求知的动力;3、它浪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和资源,这些时间和资源本可用于做真正有益的事。
我中学时代的老师,都是在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他们没有受市场经济冲击,对名利没有像今天那么看重,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他们的经济报酬较低,但他们也总是任劳任怨。他们自己诚实对待学生,也希望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今天当教师的,坦率地说,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但那时的高中教师,也有他们的不足之处。他们很少读过中外文学名著。他们很少读过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他们大多是无神论者、进化论者。他们的家里,除了教科书、教参之外,其它方面的书籍,并不多。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在读补习班时,有一位数学老师,对中国古代诗词很感兴趣。那个年代的中学教师,阅读不多,与他们本身就是在毛时代接受教育有关。与五、六十年代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有关。也与当时出版业不发达、新华书店的书籍还十分缺乏有关。
由于阅读面有限,那些中学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其它方面的补充不多。只传授知识,不培养思想,不启迪智慧,是我们那个时代教师教学的一个特点,或者说,是我们中学时代的一个遗憾。
三,大学时光:遭到六十年来最开明的政府
首先,我要说一说,人生需要一段大学时光。大学生活,离开父母身边,可以感受到独立生活的自由,也可以培养独立生活的本领。大学时期,功课不至于像高中那么繁重,可以发展自己的志趣、爱好。大学时期,有那么多与自己同龄的女孩、男孩,而且大家都逐渐懂事,这么多人相处在一块,本身就是一件人生莫大乐事。大学时期,我们还不必整天为职称、工资、住房而烦恼,我们有时间思考人生价值与意义这类形而上的问题。大学有图书馆,有许多有见解的学者,可以增长我们的学问,开拓我们的视野。
因此,一个人的一生,没有经历过大学生活,总归是一件憾事。
1984年,我经过一番拚搏,考上了大学。当时考上大学,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因为考上大学,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因此,许多同村乡亲,都要到考上大学的孩子家中,表示祝贺。在离我家十几里的一个村庄,一个年轻人考上大学,他父母请客十几条桌,村里所有的人,几乎都到了。这位年轻人,是那个村子几十年来,第一个大学生。他考上大学,不但他自己家人感到脸上有光,而且他的整个村子,也感到脸上有光。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有八十年代大学生活的特点。
——喜欢买书。
当时的书价,相对便宜。《红楼梦》上中下三本,才三、四元。托尔斯泰的《复活》,两块一。省点钱,一个月买三、四本书,还是可以做到的。当时,各种好书,也不断出版。在这种情况下,许许多多大学生,都养成了买书的习惯。家里钱寄到,第一件事,就是到新华书店买书。时间久了,书也就越来越多了。床边放不下,于是自己想办法,做个四层或五层的书架,来放书。大学四年,买了数百本的书籍。大学毕业,最操心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将这些事,托运回家。这些年,这些书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的良朋好友。
——读书。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一般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同学们读的,不一定与本学科有关,而往往与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宗教有关。当时流行的书籍,包括西方现代派文学,弗洛伊德、尼采、萨特等人的著作,《温元凯谈改革》,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阿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铃木大拙的《禅与心理分析》,黑格尔的美学著作。这方面的书籍,大学生们都争着阅读。我们阅读的对象,还包括报纸、杂志。《小说选刊》、《报告文学》、《书林》、《文汇月刊》、《周末》、《新观察》,都是八十年代大学生喜欢阅读的报纸杂志。我大学宿舍,有一同学,订有一份上海的经济导报,不时有好文发表,这份经济导报,也常常为宿舍同学争相传阅。当时的图书馆、公共教室,往往座无虚席,同学们都在那里认真看书。四、五年前,我有事到一所本科大学去,还是星期二晚上七八点钟,大教室便空无一人。我问身旁的一位大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什么活动?大学生说:没有。我问:那么为什么这么大的教室,却没有人在那里读书?大学生回答:同学们很少到大教室、图书馆上晚自修,要么在寝室里用电脑玩游戏,要么逛街,要么谈恋爱。我就感到,大学校园的读书风气,今非昔比。
——追求民主自由,关心国事。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一个突出特点,是有正义感。看不惯社会不正之风。当时的中国,腐败现象已经较为严重。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也在报纸杂志发言,对这些腐败的现象,进行批评。冰心是其中之一。胆子大的知识分子,则公开发表演讲,要求普遍选举,要求惩治腐败分子,批评邓小平管得过多。知识分子敢于讲真话,必然反映到大学校园。同学们平时谈论较多的,就是反对腐败,希望中国民主自由。1986年冬,因为中国科技大学一位副校长,呼吁中国扩大民主自由,遭到邓的处分,结果全国许多城市的大学生,都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我当时念大学三年级,也参加了这次示威游行。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参加过的示威游行。参加的学生,有四千多,学校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当时的口口领导人胡耀邦,他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比较宽容,认为大学生主观愿望是好的,因此,参加示威游行的大学生,没有得到上面的查处。毕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胡耀邦先生充满尊敬之情,认为他是一个有人性的政治家。这样的政治家的英年早逝,是时代的不幸,社稷的不幸。
严少雄:&【小平救党,耀邦救民】胡德华一个月前对中国媒体阐述:“我的父亲和邓小平之间的区别是:邓小平要拯救党;我的父亲想救的是人,普通的老百姓。”
胡耀邦:要遵守宪法的原则,实行学术自由,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评和反批评自由。如果人民不欢迎我们,就该我们下台了。什么叫无产阶级专政,专政与民主是对立的统一,人民民主是基础,只有充分民主才能有专政,离开了民主就是法西斯专政。
——较为活跃的校园文化。那段时间,大学的校园文化,较为活跃。大学有校刊《黄金时代》,专门发表大学生的文学习作、学术随笔,内容充满生气。大学的每个系(现在改称“学院”)都开辟有黑板报,发表同学们的诗歌、随笔,或针贬时弊,或思考人生,或展示文彩。学校每年都要举办电影节,放映国外的经典电影,也放映当时最新潮的国内电影。学校有许多社团,不少社团办得很有生机。校领导不时邀请当时国内的知名学者,到学校举行学校报告,学术报告的内容,与学术有关,也与时政有关。我1986年的一则日记,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断:“这学期来访我校的名人不少:李君旭、伍柏鳞、王若望,柯岩,外籍华人……连同上学期的严济慈、叶君健、鄂华,共有二十多位。自‘学院’改为‘大学’,这方面往来,明显增多。”不少来访的学者,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由精神,显然是很有益的。现在的大学,很难见到这种情况了。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扼腕长叹。
——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当时我们的大学生,是包分配的,不用担心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更多的心思,搞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一些同学,热衷于学习吉它等业余爱好。也有许多同学,喜欢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对哲学、宗教、伦理学、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有时,我们相约外出散步,谈论这些话题。有时,我们在学校找一个可以坐坐的地方,几个志趣相近的人聚在一起,谈到夜深人静,兴尽而归。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思考人生价值与意义的习惯,就是在大学期间培养的。大学毕业之际,我还将我写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整理出数千字,印出约二十来份,赠送给我的其他同学,以及我的中国哲学史老师。可惜,我自己手头,已经找不到这份资料了。
附录(一):【大学】今天大学不如90年代大学,90年代大学不如80年代大学,80年代大学不如49年之前大学。严格来说,今天的大学名不副实,更象衙门或养鸡场。49年之前的大学里还有些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80年代的大学里还有些百家争鸣,90年代的大学里还有些理想主义,今天的大学里只剩下庸俗和势利。
四,对七十至八十年代中国教育的感性认识
1,当时我们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功课比现在这些孩子,要轻一些。我们有更长的寒暑假,有更完整的周末,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玩。可以读更多的课外书。而现在的学孩子,则没有。
2,这些年中国大陆的教育,与台湾的教育不一样。台湾的领导人蒋介石、蒋经国,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用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来教育国民,教育学生,而且也重视对台湾传统文化的保护。而中国的领导人毛,是仇恨传统文化的,尤其仇恨儒家文化。在毛时代,儒家文化、仁义道德,一直作为封建糟粕,成为批判的对象。大量的传统文化古迹,遭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岁男人喜欢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