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问中,征税后的c 负载均衡 开源价格与c 负载均衡 开源数量怎么求,细解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何计算?Q(d)=p,Q(d)是需求量,p是价格.Q(s)=p,Q(s)是供给量,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多少?求通俗解答.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所谓均衡,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相等.具体到这里则为00+700p 可知p=0.2 对应的,q=1540 即均衡价格为0.2,均衡数量为154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市场需求、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而且能够买的数量。 2、需求的影响因素:①消费者偏好(缓慢变化)②消费者个人收入(社会人均收入,正向变化)③产 品的价格(反向变化,最重要因素)④替代品的价格(正向变化)⑤互补品的价格(反向变化)⑥预期(正)⑦ 其他因素。 3、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将这种关系用曲线 D 表示 出来,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横轴 Q 表示需求,纵轴 P 表示价格。 4、市场供给: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 的数量。市场供给是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产品的价格(正)②生产成本(反)③生产技术(正)④预期⑤相关产品 的价格⑥其他因素。 6、供给规律: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量以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将这种描述供给量和价格之间 关系的曲线 S 被称为供给曲线。以横轴 Q 表示供给量,纵轴 P 表示价格。 7、市场价格是在需求和供给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达到的价格水平。需求曲线 SS 和供给曲线 DD 交叉点 E 叫均衡点,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其数量为 Q0;此刻市场价格 P0 通常称为均衡价格。 9、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价以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这样会导致刺激了消费,限制生产导致市场短缺。 只宜在短期、局部地区实行。 10、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属于市 场干预行为。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 1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 变动,Ed= △Q/Q÷△P/P,。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2、需求价格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化小的场合。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 合。 13、当 Ed&1 需求富于弹性,降价――需求增加――销售收入增加。Ed=1 需求单一弹性,降价―― 销售不变。Ed&1 需求缺乏弹性,降价――销售收入减少。 1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 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4、需求交叉弹性:是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量相对变动之间的 比率。Eij&0 交叉弹性系数为正,i、j 两种商品为替代品,越接近于 1 越说明两者的替代性越强;Eij&0 交叉弹性系数为负,i、j 两种商品为互补品;Eij=0 表明两种商品无关。 15、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引起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Ey=1 收入变动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 例;Ey&1 收入弹性高,表明需求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高档品;Ey&1 收入弹性低,表明需求的增加小于 收入的增加(必需品);Ey=0 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 表示收入增加的时候买得少, 收入降低的时候买得多。 16、供给价格弹性:价格相对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Es&1 弹性充足、=0 无弹 性、无限大完全有弹性。受影响的因素有:时间、资金有机构成、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投入品替代程 度。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经济人的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 最大的经济利益。(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理性的)但事实并非安全如此。 2、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 感到的满足程度。因为它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理评价,因此 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19 世纪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可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效用量的大小。序数效用 论: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师无法知道效用数值的,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 费组合的偏好次序,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4、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理论是应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 5、 边际效用理论: 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效用的增量。 (假 定消费数量为 Q,总效用为 TU 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MU=dTU/DQ=f'(Q),可看出边际效用就是总效 用函数的斜率。 6、边际效用的变动是呈递减规律的:起初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商品消费到一定程度,总效用 达到最大是,边际效用为 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7、消费者偏好基本假设:完备性\可传递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8、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这条曲 线上的所有个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的各点的 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9、在同一坐标系内,可以会出很多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无差异曲线离 原点越近(远)代表商品数量越少(多)消费者得到的满足越低(高)。特征:1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的偏好越高。2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3 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 这是由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10、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 一种商品的数量。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1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13、预算约束: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还受到支付能力和价格的限制,消费者对 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14、预算线:假若只有两种商品 x1、x2,价格分别是 p1、p2,可支配金额 m,则:p1x1+p2X2≤m, 以 x1,x2,分别为坐标则 m/p1, m/p2 间的连线就是预算线。线上的点表示用尽所有收入所能购买的消 费组合;预算外点是支付能力达不到的购买选择;预算线之内的点是在两种商品并未用尽全部收入。(建 议多看书上 P16 的图) 15、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减少)使预算向右(左)平移,购买能力扩大(降低)。如果 价格变化:上升,购买数量减少,左移,反之则右移。 16、消费者均衡:在商品价格和收入已知情况下,预算线只有一条,(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有很多条, 只有预算和偏好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点, 是最优组合, 是消费均衡点。 这点技能给消费者带来最高满足, 又是现有收入可以买到的。所以消费者均衡条件就是:商品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之 比,MRS=p1/p2。 17 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实现是三个条件为前提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价格不变。 18、价格消费曲线: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线发生偏移,从而引起预算线与无差异曲 线切点变化即消费均衡点移动,将这些均衡点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价格-消费曲线。 19、商品价格变化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方向总是相反。收入 效应比较复杂,取决于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劣等品。 第三章生产成本理论 1、生产者:计划实施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 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各有优缺点。 2、个人企业:成为业主制企业。个人投资、财产个人所有。一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经 营实体。有点:利润冬季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直接。弱点:资金有限,规模小,地址风险能力弱。 3、合伙制企业:两人或两人以上财产为基础建立,订立合同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 益、风险共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特点:共同拥有资源和生产决策;共同监 督管理;共同承担债务。缺点:不利于协调统一、资金规模仍然有限,不利于生产发展和规模扩大。 4、公司制企业: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资产不属于 投资者,属于公司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公司制企业的特点: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分别由股 东、董事会和精力成拥有,即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控制权在董事会建立下的经理层。4 可以通过发行 股票和债卷的形式筹集资金。 6、企业形成的理论:美观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本质》(1937 年)中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 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就是作为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7、交易费用:是指围绕契约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包括两类,一类是产生于签订契约交易是交易双 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遇见到位写进契约或者能够被遇见到, 但因为复杂没被写进契约。另一类是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花费的成本。 8、交易成本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导致市场机制和企 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性。 9、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 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产要素(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四种类型)。投入一般可以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不变投入主要是指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例如厂 房设备等。 10、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 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Q=f(x1,x2…xn),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一 般假设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或者两种生产要素可变。 1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一般假设劳动劳动可变,(短期生产函数):Q=f(L, ̄)。 1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 TP 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平均产 量 AP 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没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AP=TP/L。边际产量 MP 是指在 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行政一单位的投入而产生出来的产量和产出。MP=△TP/△L。 1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这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 L2, 在这一点之前边际递增, 超过这一点之后, 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14、总产量曲线图形(详见 P25 生产函数图形)TP 曲线先递增,L1~L3 之间劳动边际产量 MP 递减但 是为正数,TP 递减增加,斜率递减,凹向 L 轴,当投入量达到 L3 是劳动边际产量为 0,总产量达到最 大值,继续投入,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递减。 15、平均产量图形:只要边际产量高大于平均产量,即边际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方,平均产量递 增的,相交的地方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16、规模报酬:较小规模时扩大规模报酬递增、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扩大规模报酬不变、之后再扩大 规模将出现规模报酬递减。 17、成本:又称为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物质费用、 人工费用) 18、机会成本: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 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9、显成本与隐成本:企业用来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说实际支付货币支出,称为显成本。企业本身拥 有的并且被用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总价格,称为隐成本,是企业拥有的资源成本,实际上 是一种机会成本。 20、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 分计入成本的,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含正常利润。 21、成本函数:就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短期成本有固定成本 C=b+f(q),长期 成本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C=f(q)。 22、短期成本函数:TC(短期总成本)=TFC(短期固定成本)+TVC(短期可变成本) 23、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ATC=TC/Q,平均固定成本 AFC=TFC/Q,平均可变成本 AVC=TVC/Q,Q 代表总 产量。 24、边际成本 MC: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MC=△TC/△Q. 25、成本曲线图:建议全面读懂分析 P28、P29 的成本曲线图。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1、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 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2、划分市场结构主要依据:行业内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3、主要市场结构有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竞 争程度由高到低。 4、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买卖双方对市场 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实际生活中,小麦、玉米等属于近似的例子。) 5、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其特征:整个行业只有惟一的供给者;产品是没有合适 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非常困难。(实际生活中,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等属 于近似的例子) 6、形成完全垄断的条件包括:政府垄断(铁路、邮政);对某些特殊原材料的控制而形成的垄断;专 利权形成的垄断(某企业的技术专利);自然垄断(低成本、规模经济)。 7、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品具有差别性;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8、寡头垄断市场: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产品具有一定差别或完全无差别;对价格有 较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行业比较困难。实际生活中,汽车、钢铁等可划入此类。 9、完全竞争行业需求曲线:因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故整个行业需求曲线是一条向 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就是由这种需求与供给 的均衡位置决定的。 10、完全竞争环境下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所以个别企业需求曲线 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11、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 入叫做总收益 R=PQ.企业平均收益 AR=R/Q;企业的的边际收益(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 量)等于单位产品价格,即 MR=△R/△Q=△(PQ)/△Q=P。 12、因为企业商品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相等,AR=MR=P 所以企业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 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13、完全竞争力市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利润最大。也就是说 MC=MR 时成为利润最大化 均衡条件或亏损最小的均衡条件。所以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气哦也,总是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的原则选择最优生产规模。 14、企业的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他控制了本行业全部供给,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 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15、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与其平均收益曲线重合,边际 收益小于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边际收益比平均收益 下降的更快。 16、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即 MR=MC 的原则。 17、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第一类价格歧视,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单 位的产量,所要价格因人而异。第二类价格歧视,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 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即批量作价。第三类价格歧视,按不同购买者规定不同的价格。 18、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 的不同购买者;第二,市场能够有效隔离。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 第五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 资源最优配置: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 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2、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 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 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 通过重新配置资源, 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4、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 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5、 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 6、 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 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7、 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 的情况。 8、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9、 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 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10、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 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 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11、 垄断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 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12、 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 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13、 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存在外部经济(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缺乏生产积极性,其产出水平低于社会 最优产出水平(产品缺乏)。 存在外部不经济,由于其私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 于是倾向于扩大生产, 其产出水平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会(造成产品供给过多)。这样由于存在外部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 当,即使在完全竞争情况下,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4、 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有两个 明显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15、 .公共物品的特点:(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 共物品的消费。 (2)非排他性。即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其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 会被排斥在外。 16、 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 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等,这类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 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17、 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 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18、 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机 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 19、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20、 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 (垄断)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通过法律限制如 《反垄断法》 ; 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 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信息不对称:) 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 信息服务。 21、 政府通过制定正确的微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市场的失灵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承担或有效的履行这一责任,那么就会在市场失灵的同时,还会出 现“政府失灵”。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 果。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 GDP 的两种主要方 法。 4、支出法: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①消费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 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服务的支出。不包括居民建造住宅的支出。②固定投资支出用于投资的物品属于最终 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分为居民住宅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③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DP。 ④净出口,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 5、用支出法计算 GDP=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买 G +净出口(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 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 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其中,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6、收入法――也称要素成本法。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 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入。①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②非生产要素收入包括:一类是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另一类是资本 折旧。 7、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在我 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 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8、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范围作为统计标准;而国 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作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 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9、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 GDP-资本设备折旧 10、 国民收入(NI),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 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NI=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或 NI=国内生产总值 GDP-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 业转移支付属于非生产要素收入。 1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1)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例如地下、个体、非市场经济活动。 (2)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第一,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坏带来的 不利影响。第二,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12、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 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 贸易。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1 从支出的角度看,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GDP=Y=C+I。2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 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 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 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 用字母 S 表示。 GDP=Y=C+ 储蓄 S。由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这两种角度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GDP=C+I=Y=C+S,即 C+I=C+S,得到 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 得出的。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13、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 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 G 和转移支付 T。1 从支出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 GDP=Y=C+I+G。2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 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 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 支出, 即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那部分收入。 政府净收入 T=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 TO-政府转移支付 TR。 公式 I=S+(T-G), 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14、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从 支出角度看, 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 GDP=C+I+G+(X-M), 即 I=S+(T-G)+(M-X)就是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15、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 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 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16、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 l。如果消费 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α 代表必 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 为边际消费倾向,β 和 Y 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等于 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17、 储蓄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被称为储蓄函数。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主要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18、投资: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19、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和投资风险等。投资函数 I=I(r)=e-dr 其中 e 表示自主投资, -dr 表示引致投资。 20、投资乘数:乘数原理及时增加一笔投资△I,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引起过敏收 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投资。假定社会边际消费倾向 β=0.8,则△Y=(1+β+β2+……+βn)△I, △Y=△I 1/1-β=△I 1/s,这里乘数 K=1/s,s 为编辑储蓄倾向。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第七章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总 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G=△Yt/Yt-1 用现行价格计算的 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 可以用 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含义更广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 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 面的内容。 3、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 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4、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利用效率。 5、劳动的投入数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 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6、资本的投入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资本的 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7、劳动生产率: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8、.资本的效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反之,资本效率 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9、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 2.三因素分解法 10、两因素分解法:就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 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 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11、三因素分解法:就是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 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 率(简称 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新教材在此删除了经济增长方式) 12、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 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 13、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如果 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 GDP 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如果 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 14、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可以把经济周期首先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扩张阶段和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 为萧条。 扩张阶段又可以再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 紧缩阶段的最低点叫做谷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叫做峰顶。谷底和峰顶也叫转折点或拐点。 15、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经济上可能出现的一般特征是,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提高, 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 同程度的提高,但也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相反,在经济的衰退或萧条时期,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 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 企业利润水平下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新教材在此删除了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而言,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要 取决于投资的效率。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进而导致产出下降,失业增加,从 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3)技术进步的状况。当技术进步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较高;当技术进步缓慢时,经济增长就比 较缓慢。 4)预期的变化。当人们对今后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时,会推动经济增长。反之,当人们的预期 不好时,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5)经济体制的变动 16、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 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17、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 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18、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 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有很多种类,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 标。 根据对比基期的不同,价格总指数可分为:环比价格指数、定基价格指数和年距价格指数。年距指 数是环比指数的一种特殊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GDP 与按某一基期固定价格计算的 GDP 的相对数。 其基本公式为: 19、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以 M 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 代表价格总水平,T 代表各类商品的 交易数量,则有: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20、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如果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 就有可能上升;反之,如果总需求增长慢于总供给的增长,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21、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的含义和意义。 在市场活动中,工资、利率、汇率等货币形式的经济变量都和价格总水平有着互相作用的关系,当价格 总水平变动时,这些经济变量都会受到影响并可能作出相应调整。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变动成正 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书上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价格总水平不变 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一般地,由于价格总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会损害存款人或债权人的利益,借款人或债务人的 利益会增加。反之,由于价格总水平下降导致的实际利率上升则会发生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 效果。 中 华 考 试 网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 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 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 还具有一些间接效应。 主要包括, 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 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在短期内, 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则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种作用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 是长期的。 22、就业: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再进一步分 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 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3、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 属于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 24、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就业人口,是指在 16 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 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 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 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25、失业率: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失业总人数与民用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即: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民用成年人口总数的比率,即: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我国的失业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的含义和计算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在进行国际对比时一定要 注意其不可比性。主要是,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 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26、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 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形式。摩擦性 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 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 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 业率比较高。需求不足型失业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33 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 长率。 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第八章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1、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 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政府还要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就是要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 速、稳定地增长。 5、增加就业,保持合理的失业率 6、稳定价格总水平: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即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也要避免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 持续下降) 7、平衡国际收支:收大于支为顺差,支大于收为逆差 8、宏观调控的目标冲突: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具体说来,宏观 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之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①经济增长目标与增加就业 目标――互补关系;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价格稳定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 9、政策目标选择:(1)首先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2)其次 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0、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在制定目标时应综合考虑。②在制定目标 时,要遵循适度原则。③为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在经济政策的运用上,既要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的松紧力度, 又要注意政策的相互配合, 同时还要把握好实施政策的时机, 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否则,宏观调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1、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在我国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 12、 国家计划的作用: 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 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13、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4、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用减税、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 在需要抑制需求时,采用增税、压缩财政支出的政策。 14、货币政策: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还 有利率、汇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在我国贷款利率的调整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 15、当总需求增长缓慢时,降低利率;当需求增长过快时,提高利率。 1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双松、双紧、一松一紧。 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一个 1、 国际贸易 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如果从国际范围或世界范围来看,就称为 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 2、 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境贸易。出口贸易也称为输出贸易;进口贸易也称为输入贸易。此外,输入本国的商品再输出时,称为 复出口;输出国外的商品再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也叫有形贸易;服务贸易也叫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 容:一是与商品进出口有关而发生的一些从属性费用,如运费、保险费、装卸费、船只修理费等;二是 与商品进出口无关的贸易,如国际旅游收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信息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3、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 18 世纪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 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 19 世纪初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 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 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 例如: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 贸易中受益。 (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20 世纪初,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开始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来解释各国生产成本和价格的 不同,重新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 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 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 备比例上的差别。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 4、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将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 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反之则相反。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5、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则进 口贸易额就越大。 (2)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则进口将增加,反之则相反。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及世界市场的 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 6、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对进口贸易的干预:主要采取关税限制(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 7、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制、进口许可证、“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 对出口贸易的干预: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 8、.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 产品的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注意外贸依存度的概念: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进出口额占其 GDP 的比重。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 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 9、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 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国际资本流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时期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期资 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 一年期以上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短期资本流动则是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金融资产在国家或地区之 间的转移,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 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10、 10、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对资本输入国来说,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 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 利于平衡国际收支。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是,资本流入也可能带来如下消极影响: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 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③对长期投资如果 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 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 领世界市场。 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 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 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 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11、 11、我国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长期的战略方针。利用外资是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 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利用外资主要有两种 形式:一种是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 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另一种是对外借款,包括外 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券等。 第十章公共财政 1、财政:是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 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理财活动或经济活动。 2、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公共财政是既具有财政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特征的财政 形态。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 3、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第一,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第二,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 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公共财政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第四,公共财政具有非市 场营利性的性质;第五,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 4、公共财政的职能:在社会主议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和发展职能 5、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资源配置范围应该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通过 财政收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6、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来确定。主要是市场配置无效而又为社会公 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2) 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支出;(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 7、公共财政配置资源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 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 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 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8、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 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3) 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9、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经济发展职能的意义不仅是要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还要带来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 社会事业的进步。 10、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 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 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 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 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 1、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的成本。 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 2、在财政支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 3、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对市场调节所形成的初次分配结果,以实现企业、个人在国 民收入分配中做到机会均等。通过有效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 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4、.效益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原则,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的,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 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个原则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 含义: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社会均衡,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是社会资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配 置达到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应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 入所付出的代价。从微观上看,要进行成本-效应分析。 5、.稳定与发展原则: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反之则减少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分类: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社会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 出。在财政支出分类中,按政府职能分类是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7、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经济管理支出 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考试用书 8、过去我国财政支出按政府职能分类,主要分为 5 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2006 年,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并从 2007 年开始按照新的 分类体系编制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我国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 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 17 大类。 第 12 章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的原则: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 系的原则;3)规范政府间收入与分配关系的原则。 2、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3、按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 费收入 4、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可分为: 从价税和从量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可划分为:中 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5、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6、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7、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8、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9、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和价格等因素 10、 税收具有强制性、 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 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的保证, 无偿|环球网校提供|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因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第 13 章 政府预和财政管理体制 1、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控制政府部门 支出。 2、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年度性原则、公开性原则。 3、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增量(基数)预 算和零基预算;按预算运作时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和 差额预算;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按预算管理层 级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4、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5、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是进行:以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 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6、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 8、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实行政府采购制|环球网校提供|度、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 9、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10、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11、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1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有: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 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整体 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13、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 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 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环球网校提供|上缴利润等收入。 14、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不含各银行总行、铁道、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 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 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 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 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第 14 章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 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3、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要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控制总需求,抑制通 仙膨胀;当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 增长。 4、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5、财政政策的工具有: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 策 6、货币政策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构成 7、我国货币政策和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 8、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9、财政政策的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紧缩性财政和中性 财政政策。 10、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一是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二是政府福 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1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一定的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 期的财政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 12、对于扩张性财政、紧缩性财政和中性财政政策有如下组合: “双松”搭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现严重通货紧缩时可 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 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松紧”搭配类型――(1)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 策的组合。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2)扩 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使 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大量的财政赤字。 “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 “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我国财政政策实践 1)适度从紧(紧缩性)财政政策―― 年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严重的过热态 势和通货膨胀。 1994 年,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进行税制 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度;改变了按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 得税的做法,将国有、集体、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企业所得税,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对资源 税等其他税种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2)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 年.实施背景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运行 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等。主要内容 (1)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为国 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防范金融风险,并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 用创造条件(3)调整税收政策,增强税收调控功能。(4)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5)调 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6)完善非税收政策,规范收费制度,取消不合 理、不合法收费项目,减轻社会负担,优化投资和消费环境。 3)稳健(中性)财政政策――2005 年开始实施 实施背景 从 2003 年下半年后,经济发展内外部条 件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供求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内容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 改革、增收节支。控制赤字。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也不明显缩小,坚持松紧适度,目的在于向社 会传递宏观调控导向,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 调整结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 项目资金投向结构。 推进改革。 增收节支。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 4)启动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 主要因为 2008 年底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更加复杂。 采取: 采取: 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实行结构性减税,推进税费改革; 提高低收入人群等候如,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进一步也调整优化财政结构,促进保障改善民生;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第 十五 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2.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3.第十七章存款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4.第十八章金融监管 5.十九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 需求、经济需求、客观需求、派生需求。 2.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3.传统货币数量学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4.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M 为货币、V 为流通速度、P 为物价水平、 T 代表商品和劳务交易量,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5.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式: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供求的数量 关系决定;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持现金来表示的,它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 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 6.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商品价格和货币价 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 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7.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即人们基于货币的流动性持有货币。 8.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决定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因此凯恩斯把货 币需求分为两部分:前两项构成交易性需求,L1= L1(Y);后一项是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L2= L2(i)。若用 L 表示货币需求则有 L= L1(Y)+ L2(i)。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就会无限增大。 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就具有绝对性,产生“流动性陷阱”。 9.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之上。 10.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 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四个:①财富总额,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并认为“恒久 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②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 准备的货币就越多;③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数量就越少。④ 其他因素。 M/P=f(Yp;W;im,ib,1/p?dp/μ) 1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指货币供给主体即现代经济中的 银行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行为。 12.货币供给分析包括:(1)货币供给的机制――货币创造过程;(2)货币供给的决定――分析决定货 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应量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货币供应量在数量上等于流 通中的货币量。 13.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者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 层次。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 M0=流通中现金(人民币现钞) M1= M0+银行活期存款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M2 是广义货币量。M1 和 M2 都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的主要变量 14.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15.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中央银行存在着不断补充信贷资金的需要,又无从获得新的信 贷资金来源。于是中央银行只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16.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 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17.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派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却具备在中央银 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18.中央银行放出的每笔信用并不能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 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 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19.“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用“B”表示;基础货币的扩张倍 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用“k”表示。k=1/(存款准 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B×k 此处删除了 2008 年的货币供给理论 20.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的结果。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 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20.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的结果。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 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21.货币均衡具有如下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 济总体均衡状况。 22.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 23.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24.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等。 25.结构性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中央银行在宏观 调控时更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 删除了 2008 年货币运动过程中的内在均衡机制 26.流通界的货币数量取决于货币的均衡水平。研究货币均衡问题,不仅要涉及到货币的自身均衡 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货币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决定的流通界的货币数量与宏观经济方面其他变量 的综合平衡问题。 27.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供求均衡要求 我们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 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货币供应量 M1 应当与 GDP 同步增长,即 ΔM1=Y′×M0。 28.(新增)在一般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跌。物价自然上涨现象的成 因:剪刀差;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29.在现代信 用货币制度下,剔除通货膨胀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物价水平自然上升的倾向。若将物价自然 上升因素考虑进去,则流通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即:ΔM1=(Y′+P′)M0 , 或者 M′=Y′+P′上式反映了货币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 29.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各种定义的共同点: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 物价持续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 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30.按成因划分的四种通货膨胀类型: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的特点: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 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诱发性――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支持性――政府为阻止失业 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 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31.按表现形式划分的两种通货膨胀类型 (1)公开型通货膨胀――开放性通货膨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32.通货膨胀的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 2).主要原因:(1)财政原因;(2)信贷原因――信用膨胀。 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32. (新增)通货膨胀的治理:包括紧缩的需求政策(包括紧缩财政、紧缩货币)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33.紧缩性财政政策:①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削减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发 行公债。 34.紧缩性货币政策: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在通货膨胀时 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35.积极的供给政策:供给学派倡导,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 治理通货膨胀。 其主要措施有减税、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等。 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 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 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2、 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 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 3、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 要。(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4、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是中央银行产生的第一个标志。随着资本主义由 竞争走向垄断,中央银行也发展成为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1)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2)专 门设置的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如前苏联、 东欧各国和新中国。 5、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 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直接负责还是对政府相对负责的问题。 6、 中央银行独立程度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高度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阶段――基 本不独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 第三阶段――相对独立,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7、 中央银行的职责:中央银行是金融管理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 其主要管理职责,都是寓于金融业务的经营过程之中的。其业务活动特征为: (1)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 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8、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对银行的业务和对政府的业务。 9、 货币发行业务――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 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10、对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1)集中准备金。(2)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对商业 银行的三种贷款方式:再抵押放款、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贷款。(3)全国清算――此项业务为中央银 行主要的中间业务。 11、对政府的业务――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国库存款是中央银行主要负债之一。 (2)代理国家债券发行。(3)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5)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 融管理法规。 12、中央银行的资产: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及黄金储备、其他 13、中央银行的负债:流通中的通货、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其他负债 和资本项目。 14、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和异地两 大类。同城或同地区银行的资金清算主要是通过票据交换所来进行。票据交换应收应付最后都通过中央 银行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 15、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由四部分组成:(1)银行账户体系(2)支付结算工具体系。中国将逐步建立以 票据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多种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 各阶层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3)支付清算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支 付清算系统和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二是票据交换所。(4)支付结算管理体系。 16、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 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17、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 效果。 18、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生活的。 19、货币政策目标包括:1.稳定物价,称为“稳定货币” 2.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平衡 国际收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 经济的增长。 20、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2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 其所吸收存款的比率。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 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2、存款准备金缺陷:超额存款准备金掌控在商业银行手中;作用力度强;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23、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 行的支持。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再贴现率;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再贴现率。 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贴现政策的 主动权却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能否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 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 24、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债券的业务活动。 25、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 弹性;与再贴现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 策,卖出债券;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买入债券。 26、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 资予以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27、 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 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 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28、 间接信用指导: 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间 接信用指导:灵活,但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 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29、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 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 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 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 2.货币供应量。 从 1996 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3.超 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2008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2008 年: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商业银行的定义:商业银行又称为存款货币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 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它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2008 年为货币银行) 2.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 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3、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都是企业,但商业银行是金 融企业,是承担资金融通职能的企业。(2)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比较:都从事银行业务, 具备银行业的基本特征。但中央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银行则以盈利为目的。(3)商 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业务范围不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很窄,经营不完全的信用业 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广泛,是唯一能够面向公众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 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区别主要在于:是否经营完全的信用业务;经营范围的宽窄 ;是否以银行 信用方式融通资金 4.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挥着化货币为资本的作用(2)支 付中介――汇兑、非现金结算(3)信用创造。 其中,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5.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负债业务――资金来源业务: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 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 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 这部分称为权益资本。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 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以吸收存款为主。(1)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银行组织资 金来源的主要业务。(2)借款业务。再贴现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 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 2)资产业务――资金运用业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 活动。(1)票据贴现 贴现业务形式上是票据的买卖,实际上是信用业务。 (2)贷款业务 贷款业务在 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一般排在首位。(3)投资业务 许多国家规定只允许做债券业务,不允许做股票买卖, 或允许银行以其自有资金和盈余的很小比例投资于此。 3)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 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1)结算业 务。结算有两种形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银行提供的结算业务,主要是转账结算(非现金结 算)。(2)信托业务。信托业务分为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3)租赁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 (4)代理业务。 (5)咨询业务。 6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7.盈利性原则 注重资产业务的盈利性,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首要原则。 8.流动性原则:两层含义: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商业银行 取得现款的能力。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与盈利性呈负相关关系。 9.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商业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能够按期 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 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也呈负相关关系。 10.金融市场的结构 金融市场由许多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 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等。 11.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典型的同业拆借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 率。 12.票据市场:票据市场是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按照票据的种类,它可以划分为 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其中商 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是票据市场中最主要的两个子市场。 13.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它是一种直接融资的市场。根据市场组织形式, 债券市场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期限,债券分为短期债券(1 年期以内)、中期债券 (1 年至 10 年)和长期债券(10 年以上)。短期政府债券的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乎所有的金 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 14.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指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 场)。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市场;流通市场是已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让的市 场。 15.投资基金市场: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也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事股票、债 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并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机构。 优势: 专家理财。 16.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 金融期货市场是指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具有锁定和 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 17.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 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 18.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商和客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关 系的总和。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 A.对所有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B.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答案:C 解析:见教材 7 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 2.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是指( )。 A.法人财产制度 B.法人治理结构 C.有限财产制度 D.委托代理制度 答案:B 解析:见教材 7 页。法人治理结构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 力机构之间的联系机制。 3.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 ) A 合伙制 B 公有制 C 公司制 D 业主制 答案:C 解析:见教材 7 页,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 4.若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则表示两种商品之间存在( )。 A.替代关系 B.供给关系 C.需求关系 D.互补关系 答案:D 解析: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弹性系数的分子分母变动方向不一致。对于汽车与汽油是互 补关系,汽油价格上涨,汽车的价格通常会下降,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小于 1. 5、符合完全垄断市场特征的是() A,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 B,企业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C,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D,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答案:a 解析:完全垄断市场中,该行业只有一个企业,它是价格的制订者而非接受者,它面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 负载均衡 开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