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对汇率的影响股价的影响:CPI上涨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cpi指数?cpi上涨|下降对股市的影响_cpi对经济的影响_股票吧
当前位置:&>& > 正文
什么是cpi指数?cpi上涨|下降对股市的影响
什么是cpi指数?cpi什么意思?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CPI指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力度,如央行是否调息、是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CPI的高低也间接影响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的变化。
cpi对股市的影响
1、cpi上涨对股市的影响
CPI的持续上涨将引发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势必传导至股市并影响资产价格的波动。由于CPI的上涨超过预期,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必将不得不随之加大货币、财政及其他相关的调整政策。CPI上涨,短期内虽然可能向下拉动资产价格水平,但总体上只能成为推动股票不断上涨的兴奋剂,就长期来看,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必然在积累到一定量与时间时,对股市产生趋势性的影响,至少将大大降低资产价格上升的速率。
一般而言,当CPI指数持续上升时,投资方向理所当然地会转向股市这样高回报的投资方向。但是此时往往也是风险积累的重要时期。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积累系统性风险。CPI既然与资产价格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那么只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终究会给股市投资产生降温;其次在积累非系统性风险。股市结构的调整将给相关板块及个股更多的不确定性,相关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因可能负面影响而发生价格的大幅变化甚至下跌;第三在积累操作风险。我国股市固然处在牛市行情中,&每次回调都是介入的良机&一类操作理念盛行,但是如果投资者不能审时度势地判研市场新趋势,仍然固守&宁可做错不可错过&一类陈旧理念,那么定将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2、cpi下降对股市的影响
cpi指数的持续下架,央行下调利率的机会就会加大。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存贷利率都较低,那么银行对社会流动性资金吸引力就会降低,银行储蓄存款总额甚至会出现负增长。而股市和房地产等投资市场领域就会吸引流动性资金进入,继而拉高房价和股指。但股指不可能保持持续的上涨,市场流动资金过多后,CPI也会持续上涨,国家必将加大货币、财政政策调整的力度,出台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如连续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流动资金紧缺势必传导至股市,资金就会从房市和股市中流出,导致股指和房价的变化。
cpi对经济的影响
CPI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调整和节奏把握上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国家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可用的手段有加息,紧缩银根,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增加生产,平抑物价等等。
CPI物价指数指标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启示性,必须慎重把握,因为有时公布了该指标上升,货币汇率向好,有时则相反。因为消费物价指数水平表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反映经济的景气状况,如果该指数下跌,反映经济衰退,必然对货币汇率走势不利。但如果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汇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须看消费物价指数&升幅&如何。倘若该指数升幅温和,则表示经济稳定向上,当然对该国货币有利,但如果该指数升幅过大却有不良影响,因为物价指数与购买能力成反比,物价越贵,货币的购买能力越低,必然对该国货币不利。如果考虑对利率的影响,则该指标对外汇汇率的影响作用更加复杂。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减弱,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弱。相反,当一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下降时,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亦即是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该国的货币应走强。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均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通货膨胀上升同时亦带来利率上升的机会,因此,反而利好该货币。假如通货膨胀率受到控制而下跌,利率亦同时趋于回落,反而会利淡该地区的货币了。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会导致&龙舌兰酒效应&,这是拉美国家常见的现象。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谈谈PPI上涨对股票的影响
  谈谈PPI上涨对的影响。下面南方财富网的小编为您整理介绍谈谈PPI上涨对股票的影响。
  PPI是生产者物价的缩写,这个指标是分析各类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通常它要比CPI要提前上涨,也就是说PPI是影响CPI的走势。PPI指标上涨的话,会提高上市场公司的采购成本,如果不能有效将这些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话,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利润和赢利能力。这样一来会引起连锁反应:利润减少,业绩下滑,对的回报降低。而在二级市场上,由于上市公司赢利能力降低,投资价值下降,股票将会出现下跌,股民的投资回报预期降低,会影响股民的做多积极性,人气就会下降。从而影响到大盘和股票的行情。
  更多谈谈PPI上涨对股票的影响的相关信息请关注南方财富网。
股票入门声明:资讯来源于互联网,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农产品价格趋势及对股市的影响
2015农村农业工作会议
&■ 栏目导向 -&
-& 文章内容...
农产品价格趋势及对股市的影响
来源:新华网
共有[ 3011
]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相关文章
主办: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技术支持: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股票价格的普遍上涨,只能是货币总量增加造成的
带血的反弹
A股上周连续下跌,自然成为端午节聚会的议题。老拙的态度很明确:每一次反弹都将带血,何必一搏?
5月初,老拙将“拙朴价值一期”的仓位大幅调降,基本不再关注A股市场。在给“新三板一期”投资人的报告中,我们这样轻描淡写地提醒:“5月初,拙朴人陆续调降了A股基金的仓位。我们不知道市场的峰顶在哪里,但我们起码知道,在峰顶,看到的只是风景,要挖矿,还在山脚下。”
其间,总有朋友讨论对市场未来的判断,老拙的回答也总是:未来不好说,但我们已经在五月初大幅调低了仓位,甚至解散了两只杠杆基金。
老拙不太愿意表明对市场的态度,主要原因是不愿意耽误别人发财。牛市中说风险,只能引来别人的嘲笑;就像去年5月老拙吆喝着说牛市就要来了时,也同样令人不屑。
去年6月到今年5月,老拙基本全程参与其中,不算太浮躁,也基本没有享受到杀进杀出,再杀进杀出的乐趣。最终,我们选择了退出A股这场游戏。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们判断这一轮A股牛市的驱动因子已经枯竭,而下一轮A股崛起的驱动因子还没有到来。
考虑再三,老拙还是决定让拙朴人的态度鲜明起来,就算立此存照吧。
本应是货币的盛宴,实际是货币的疯狂
去年3月,当决策者放出明确的货币政策转向信号时,老拙就预言,货币一旦放水,一定首先奔向流动性最强的股市,一场因货币宽松带动的资本市场盛宴即将到来。因此老拙辞职创立了拙朴,希望能分一瓢货币之羹。
货币出来了,却只愿意呆在流动性最强的股市,而不愿进流动性不强的实体产业,说明什么?说明大家仍然对长期投资没有信心,仍然等待随时获利退出。
其实所有从经济衰退中走出的国家,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不放货币,经济起不来;放了货币,股市起来了,经济仍然没起来。目的似乎根本没达到。
为什么新一届政府2012年上台,直到2014年才开始真正放松货币?他们的担心也就在于此。但后来搞清楚的是,经济要起来,必须先放货币;货币政策之后,还要有一系列政策跟进。
不错,货币政策只是开始,财税政策必须持续跟进。简单说,就是在有了钱之后,加大公共部门的开支,继而向私人部门传导需求,再降低投资的税收负担。最终的结果是,需求增长了,收入增加了,税负成本降低了,企业盈利增加了,经济开始增长了。
因此,增加公共部门的开支,已成为政府当务之急。本轮经济增长,仍需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事实上,这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大张旗鼓的宣传和鼓动,有了钱,再耐心等一段时间,就能看到实效。
中国现在已经不缺钱,看看这场上涨的疯狂力度,就知道钱都进了股市。要加大公共部门的投资,再吸引私人部门跟进投资,就必须把钱,从股市抽回来。
货币还会宽松,但别指望还会像之前那样继续频繁宽松。推动经济增长并非只有宽货币这一招,钱已经放够了,货币政策的转变已经开始,你要能闻出来。
论国家意志的自我解读
股市3000点时,你把股市的上涨解读为国家意志,这并没有错。但人最怕的是刻舟求剑。
饥饿时第1个馒头是最香的,第2个馒头次之,吃到第7个馒头,继续是巨大的痛苦。边际效用从来都是递减的,这对股市同样适用。
幻想国家用股票牛市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天真;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是无知。&&&&&&
货币政策到一定阶段,重点必然转向财税政策,为放出的货币指引一个明确流向。这一轮股市上涨只不过是货币政策必然的溢出效应导致,但千万别以为这就是货币政策目的本身。
再具体明确地说出老拙观点:这一轮因货币宽松推动的股市上涨已经结束。下一轮股市上涨的推动因子只能是明确的经济增长。在下一个推动因子没有被市场确认之前,每一轮反弹都可能带血。
耐心换取未来
老拙并不担心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相反,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经历了长达7年痛苦的产业调整,事实已经看到了黎明。时代增长的大机遇,摆在了所有人面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到。
或许所有中国的投资者,都将看到自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一场最波澜壮阔、最惊心动魄、最此起彼伏的大牛市。但这个大牛市建立的基础,一定不是货币宽松,而是企业盈利。
或许我们应当把抢反弹的时间都节省下来,用于认真的公司研究,找到一个或几个,一批或几批对经济增长弹性最大的公司,投资他们,然后,用全部的耐心来等待一个期望的未来。
关注一下新三板
中国未来改革的关键在金融;金融改革的关键在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在发行机制;发行机制成功的关键,在于新三板的倒逼。
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推动在资本;资本的退出必须快;最快的退出在新三板。
老拙坚定不移的相信,在这轮大牛市中,最先达到市梦率的,一定是新三板。但最终泡沫的首先破灭,也一定是从新三板开始。
不妨,把所有的耐心,用来等待。相信有一天,所有曾经的等待,都是值得。
现在已经没人说底了,俗话说,熊市不言底嘛。可你当真熊市来了吗?
或许今天,日,所谓的牛市第二浪已经探明,底部就是它-2850点。俗话说,底部只有回过头看,它才是底。拙朴人今天开宗明义地说出来,怕要被唾沫星子淹死。
所谓的牛市第三浪,也就是最漫长,最平缓,幅度最大的主升浪,可能就此展开。这个行情,还是在绝望中产生,犹豫中上涨,疯狂中死亡。具体请参照去年6月到今年6月的A股走势。
不要以为牛市来了就可以轻松赚钱,不改变思路,来的一样会去,到手的也一样会走。
眼巴前儿的中国经济,看不清的人太多,都在看政府下一步出什么招儿。格局小点儿,看政府如何救市;格局大点儿,看政府如何改革。
老拙说,改不改革,中国经济的大势不变,该来的牛市,还是会来。改好了,牛市来得快,持续时间长;改不好,我们就顺水推舟,跟着感觉走吧。
二、论中国
这个题目挺大,但老拙有能力把它变小。先上一张图(图1):
根据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测算,公元1年时,中国的GDP总量是268亿美元(1990年国际元),是全部西欧国家(含罗马帝国)的2.4倍,占当时全球经济总量的26%。
到了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我们的GDP总量是全部西欧国家的1.4倍,占到了全球的33%。但到了国共内战结束后的1950年,我们的GDP总量只有西欧全部的17%,只有全世界的4.5%。
想知道人均GDP吗?公元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450美元(1990年国际元),但到了1950年,我们的人均GDP是439美元。两千年过去了,我们不仅没有更好,反而更差。比1820年鸦片战争前差,比1913年中华民国建立时,也差。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窘迫,最为衰落,最令中国人扼腕的时刻。
麦迪逊在世纪之初预测,中国的实际GDP,应该在2015年超过美国,重新夺回头号大国地位。
2014年,世界银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是18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17.4万亿,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占全球GDP总规模的23%。我们比麦迪逊的预测提前了一年。
罗马人即便到了屋大维时代,也在艳羡希腊。他们总认为自己问题太多,但他们不知道,没过多少年,希腊就彻底沦为他们的附庸。
2014,中国的人均GDP是7500美元(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是1.3万美元,嘿嘿)。历史来看,美国从人均7000美元到1万美元,花了3年,日本花了4年。从人均1万到2万美元,美国花了10年,日本花了6年。从2万到3万,美国花费了9年,日本只用5年。从3万到4万,美国用了7年,日本仅用3年。再往后?美国人已经到了5万美元,日本人又退回到3万美元。
2024年,中国人均GDP会超过2万美元,老拙预测。呵呵。某些人啊,处在历史上最快的上升周期,每天却在想着崩溃,逼得老拙只好说一句:莫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论改革
大家者在期待后续的改革,都认为目前的进程太慢。无改革无牛市,许多人如是说。老拙却要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任ZF改不改,都挡不住未来的改。老拙如果说曾经抱有希望,现在已经无所谓希望。
改不改,牛市都会来,它已经来了。
没有改,我们的经济结构就没有调整吗?
现在的经济指标不好,但目前一些投资机构实地调研的企业经营似乎并不太坏。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不是鸭子,你就不会先知。
上届ZF不知用多少个不可持续来形容中国经济,但经济结构真正调整,是ZF主动为之吗?恐怕不是。不但不是,恐怕正是他们延缓了本来应当结束的结构调整过程。
1998年,当金融危机来时,为什么首先出现破产潮的在珠三角?因为那里主要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受冲击最严重。为什么后来波及到长三角?因为那里主要是OEM的企业,销售在外,但原材料在境内。为什么后来波及到中西部?因为下游不好,就会波及到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为什么再后来,四川的担保公司出现倒闭潮?因为实体不好,最终会波及金融。为什么前年大批信托产品违约?因为他们产品的支撑,主要在实体。
但2015年,大家还在听说大批的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倒闭吗?很少。因为整个萧条的链条传导,已经从最下游,传导到最上游;从实体产业,传导到金融产业。链条传导已经完毕。
本来,在经济周期的底部,略微放开货币这个导火索,就会燃起一片火焰。但某些可爱的人,总是害怕所谓的货币泛滥,总是看见股市上涨就担心实体的未来。其实他们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历史,因为他们从没有总结出过历史的规律。
经济结构的调整早已开始,现在接近结束。如果我们现在能给一把力,它就会燃烧起来。
四、论一把力
我们需要一把力,中国经济就能燃烧起来。资本市场的牛市,也因此而起。
这把力已经有了--人民币突然、快速、大幅度的贬值。
1.微观角度看,它将使中国的出口企业盈利大为改善。
长三角、珠三角有相当多这样的企业:以出口为主,每年收入1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120万。净利润率10%,大约612万。假定今年人民币贬值10%,则公司收入立即增长到6700万元人民币,税前利润凭空增加了600万元,以15%所得税率计算(考虑到出口退税),则净利润增加510万,比去年增长了80%。
出口企业活了!
从2005年到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8.27升值到1:6.12,升值35%。这意味着一家出口1000万美元的企业,每年还像以前一样努力,但收入会从8270万下降到6120万,原本盈利的企业,现在也会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所以,这几年他们都慢慢死了。他们的死,带动上游产业也慢慢消失。
2.宏观角度看,它将带动人民币被动发行
上一轮大牛市告诉我们,只要人民币过量发行,资本市场就会有牛市。不错,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通货膨胀,不仅面包的价格会涨,资产的价格也会涨。
只要资本项目的管制不放开,只要汇率不能自由浮动,要保持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央行就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调控。美元多时印人民币买美元,美元少时收人民币释放美元。
人民币贬值了,出口就会多;出口多了,外汇进来的就多;外汇进来多了,卖美元的就多;美元卖得多,美元就会贬。央行不让美元贬,或者说不想让人民币升,就必须在公开市场上买入美元卖出人民币。
只要给时间,就算不降准,我们的人民币也会多起来,流通中的货币自然宽松。
这就是推动牛市的那一把力-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顺差。
3.一样的逻辑,会导致一样的结果
2007年那一轮大牛市,涨到了6124点。归根究底,是货币推动的一场资本盛宴。
人民币被低估,买中国商品就便宜,出口一片繁荣,外汇不断注入,央行被迫发行人民币对冲,货币超发,货币刺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一片繁荣,企业盈利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资本涌入股票市场,价格进一步被推高,突然货币紧缩,一切重回以前。
现在的增长逻辑,与2007年并无二致。中国的增长是这样,日本的增长是这样,美国也一样。想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和练《葵花宝典》差不多。要练神功,必先自宫;即便自宫,也未必成功。
这轮牛市未来的崩溃,与2007年也不会有太大差异。放开外汇管制,人民币持续升值,资本市场反应热烈,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顺差,一片鸡犬升天,牛市加速赶顶。货币突然紧缩,外汇流入减少,资本开始外流,一切又重回开始。
五、论中国跺一跺脚
过去总是欧美股市跌,中国股市跟着跌。现在中国股市跌了,全球股市就跟着跌,我们扬眉吐气了。
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人民币突然地、大幅地、迅速地、坚决地贬值,所有人都被吓着了。论出口的竞争力,中国第一。人民币贬值了,其他国家不跟着贬,一定会失去竞争力。全球都在贬,美国不贬,他们就失去了竞争力。
美元升值当然可以吸引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净流入,但美国银也知道,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虚拟永远只是虚拟。
谁出的奇招,让人民币如此贬值?送他一朵大红花。
要问未来全球的资本市场?最可能的走势是:中国一枝独秀,其它绿叶陪衬。中国已经做了好几年绿叶来陪衬他们了。
六、论市场的风格转换
有朋友上半年投资收益率200%,他的经验是:哪只股票涨停,就迅速杀入,持有,长期投资,不为日常的涨跌所动。
这个投资逻辑,恐怕今天要有所变动。毕竟,没有增长,就需要价值支撑。
中国平安,每股内含价值28.96元,即使不考虑中国的增长溢价,按欧美标准,合理价格也应在70元。可今天,它的收盘价是26.36元每股。
让我们记住这个价格,看看三年后它会如何。
拙朴人或许过于自负,因为竟敢预测市场在今天见底。再过三年,让我们回头看看拙朴今天的话,立此存照好了。
拙朴人喜欢低价,所以选择平安。但拙朴人更喜欢低价下的增长,所以他们选择新三板。
8月29日本周六下午一点,北京,红山瑞庭酒店,我们等你。关注新三板,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未来!
通胀之下无牛市么?
通胀之下无牛市么?
昨天《2850就是底》的文章,是写给拙朴投资人的,预测相对激进。顺便发在了雪球上,尽管有准备,果然还是被唾沫淹死了。
被唾沫包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7月14日老拙在雪球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就对A股极具信心,当时也同样遭到过嘲弄。8月份,老拙发了一篇《牛熊思辨》,也同样如此。今年6月23号,老拙发了《带血的反弹》(
),对市场表达了不乐观,认为每一次反弹都必带血,结果自然还是血喷如潮。昨天的文章,不过是标题过于明确,因此更吸引唾沫。
评论,老拙草草看了。两点有意义的评论,老拙愿意提出来继续讨论。
第一,朋友们提出来,通胀无牛市。如果货币超发了,牛市就不会来。
关于这点,老拙想反问的是,通胀无牛市,通缩就应该有牛市了?如果通缩也没有,那什么时间该有?通胀无牛市,通缩也无牛市,那么只有在既无通胀,经济又能高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才会有牛市么?
通胀之下当然有牛市。最典型是阿根廷。2012年到2014年,阿根廷股市从2100点涨到了12600点,恰是因为通胀。下图是阿根廷股市涨幅和CPI月度数据。
今早,一位群里的朋友恰好也发来一张图,是委内瑞拉的股市涨幅,高达285%。老拙看了一下委内瑞拉的CPI,2013年40%,2014年62%。请见下图:
不知雪球上的各位,见过恶性通胀没有?再上一张图。一张100万面值的白俄罗斯卢布,当时相当于1.2美元。老拙那时就在白俄罗斯,亲身经历过恶性通胀。
通胀之下,当然有牛市。物价要涨,资产的价格也会涨。之所以大家总说通胀无牛市,是因为一般而言,任何政府都不会坐视通胀,一定会采取强力的紧缩措施来收紧货币,牛市会因紧缩而终结。
绞杀牛市的是紧缩,而不是通胀。只不过没有通胀,就不会有紧缩。阿根廷、委内瑞拉之流,不过是政府没有能力紧缩,或者不愿紧缩,才造就了股市的大幅上涨。
2003年-2007年,中国的M2增长长期保持在15%以上。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中国,历史经验证明,M2增长只要超过13.5%,就可以认为是货币扩张区间;超过14%,就是强扩张。这些货币是哪儿来的?答案就是为对冲外汇而被迫发行的人民币。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那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如果再需要案例,就是4万亿。4万亿一出,股市就从1664直接上到了3400点。如果不是立即发生了大规模、强烈度的货币紧缩,每月都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相信股市还会上涨。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创世界纪录,高达21%(现在当然是下来了)。如果说升息是踩刹车,那么提高存准就是设置路障,以让你直接翻车的形式来阻止速度。
请允许我再回到原点:通胀当然有牛市,货币宽松也一定有牛市。如果既贬值本币,又降息,还降准,又取消存贷比限制,还要大干快上加大财政刺激力度,资本市场没反应才是真迟钝。
第二,逻辑不通,没有点明为什么2850就是底
关于这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身就是一家之言。认为当天就是底部,是个人经验。如果错了,就是给自己一个教训;如果对了,也说明不了什么。会抄底的人并不一定会逃顶。
有雪友私信老拙要打赌,竟然还是一个投资机构。呵呵,太天真。请写一篇文章,说明底部应该在哪里就好了。何必如此,何至如此?
影响股市涨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对,是无风险收益率的高低。无风险收益率高,股市就会低。前几年股市为什么低迷?因为信托和民间融资已经把无风险收益率推高至12%甚至以上的水平(这里没有用五年期国债利率,教条主义者仍可使用教科书上的五年期国债利率)。即便是股息率号称最高的银行业,也达不到这个水平。股市如何能涨?
在货币放水的大背景下,无风险收益率会逐步走低,股市也因此有所上涨。如果未来无风险收益率持续走低,股市仍会持续上涨。你认为现在是加息周期,还是减息周期?
之所以没点明2850就是底的直接理由,是因为那纯粹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就如老拙开篇所说的,每一次预测都是个人经验,姑且听之,不必认真。说对了,是经验验证;说错了,需要调整经验。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与其浪费唾沫,不如把思路整理出来,真正的底部来临时再战。
最后还是一句话:莫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谈2850点-来自货币视角的考察
一、功夫在诗外
老拙那篇《2850,就是底》()一出,引来评论1300条。粗略统计,其中的80%只吐口水,没有逻辑;剩余的20%,无论同意与否,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商榷。
这,完全符合股市中的二八定律。80%的人为什么会亏钱?因为他们除了支持和反对,没有,也不愿意思考;20%的人为什么会挣钱?因为他们愿意倾听,愿意思考,善于总结。
你说投资是科学,或许更是门艺术,需要经验值。来自市场内的经验当然是经验,但如果仅限于市场内积累的经验,很容易在市场中迷失。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有利的高度,更宏观的视角,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观察市场。
一句话,功夫在诗外。
老拙没有死守2850的意思,破就破了,说明错了。但老拙坚持自己的逻辑,起码在其他人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逻辑之前。也正出于这个逻辑,老拙认为一个牛市调整的底部已经探明。
在前文中,老拙提出以下观点:
1、从2000年的历史周期来看,中国近30年的经济增长非常显著,而且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变;
2、从本轮周期看,萧条的链条已经传导完毕,经济结构调整接近尾声,所谓“萧条下的均衡”初步实现。经济走出低谷是迟早的事儿,并不绝对依赖于改革是否成功;
3、人民币贬值会引发新一轮货币宽松,进而推动股市上涨。其逻辑与2007年相似;
我们没有就市场讨论市场,没有指出市场的所谓底部特征,这令一些人无法接受。还是那句话,功夫在诗外,别让自己迷失在市场中。
今天,老拙希望系统地讨论货币现象,以对自己的论点详加佐证。
二、货币恒等
1911年,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恒等式:MV=PT。即流通中货币的总量总是等于流通中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这算是金融学领域的能量守恒定律吧。
构建出这样一个宏大的模型,不是一般人。能在实践中正确理解这样一个宏大的模型,也需要大视野。
粗略理解,公式中的M,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指货币周转速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乘数;P,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T,指流通中商品和服务的总数量。
这是一个抽象的公式,用于表达一个货币恒等的概念。不要试图用这个公式去推算精确的价格,一旦细化,代入的变量实在太多,得出的结果千差万别。基本相当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意会不可言传。
今天,就让我们用费雪恒等式这个道,来解释一下货币对股市的影响如何?
三、价格不是由货币总量决定的吗?
费雪恒等式认为:货币总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者换句话,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只能是货币总量增加造成的。所以,弗里德曼继续说,通货膨胀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价格的总体上涨,一定是货币多发了,这是常识。
但这里的价格,不仅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的价格,还包括投资品如股票的价格。只要货币总量增加了,不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提高,股票的价格也会提高。亦即,股市会上涨。
需要例证吗?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最新的例子是去年底股市的上涨和今年6月市场的崩溃。
2014年4月以来,货币政策开始宽松,从4月到7月,我们的M2增长都在13%以上,但市场并没有相应反应,因为货币从来都有滞后效应。直到去年11月底宣布降息后,股市才燃起上涨激情,其间几乎每月一次,不是降息就是降准,股市也从2000点直接拉至5100。
但大家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没有看到另一面。货币政策虽然持续宽松,但流通中货币却没有持续增长。原因出在哪儿?外汇储备在不断流失。2014年6月,我们的外汇储备达到3.99万亿美元高峰后,就开始持续下降,3.8万亿,3.7万亿,直到6月的3.6万亿。与此对应,用于对冲外汇的基础货币发行持续走低。2015年一季度,我们的基础货币同比增长是7.7%,这非常低,因为我们通常的增长都在10%以上。但到了二季度,我们的基础货币增长更降至3.2%,这是2001年WIND资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基础货币增长。基础货币增长的下降也影响了M2的增长,2015年4月,我们的M2增速只有10.1%,1986年以来最低的水平。
所以,不用奇怪6月份的股市暴跌。如果货币泛滥,股市还会继续涨上去。但有心的人会发现,货币政策宽松,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却少有增加,他们对这个货币宽松产生了怀疑,所以先撤了,拙朴人也跟着他们撤了。
没有货币支撑,股市的上涨就失去基础。如果涨不上去,下跌恐怕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故事的逻辑非常简单:
1、货币政策开始宽松了,流通中货币量增加,首先影响到流动性最强的股票市场,所以股票价格涨了;
2、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所以股票价格持续上涨;
3、外汇储备减少了,基础货币发行相应减少,进而使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长跟不上股市的上涨速度;
4、没有货币总量增长支撑,股市就不再上涨,进而下跌。
四、股市涨跌不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吗?
大家讨论无风险收益率对股市的影响,是基于马科维茨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个公式有点复杂,变量甚多,主观影响大,代入后结果千差万别,粗略理解为妙。
这个公式的核心,就是资产价格与无风险收益率呈反比。无风险收益率高,资产价格就应当低;无风险收益率低,资产价格就应当高。
你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理解无风险收益率。贷款利率,说的是资金成本;存款利率,说的是投资者的选择成本;国债利率,说的是真正无风险的利率。无论用什么方式理解,说的都是任何投资必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高,该投资的价格就应当低,以补偿成本;机会成本低,该投资的价格就可以高,因为需要补偿的成本低。
在美国,用无风险收益率来衡量股市涨跌,可以。美联储的再贴现率为0.5%,基本相当于无息,商业银行谁来借都行,利率就是这么任性,白给你用!别担心我会没钱借给你,只要你敢借,我就敢给,因为我们家是开印钞厂的。更何况现在钞票都不用印,直接往你银行户头上拨一个1,后面带10个零就行。
所以,美国股市涨势如虹。
但在中国,这个资本资产定价公式并不真正适用。央行真敢用再贴现率来调整总体利率水平吗?当然不敢。即便把再贴现率调整到5%,照有商业银行敢来借钱,因为他们可以10%贷出去。
在中国,最好的利率成本参照标准,一定不是五年期国债利率,因为它失真;也一定不是商业贷款利率,它同样失真。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如何?太高,不是无风险。或许最好用的,最能反应货币真实成本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利率。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下降了,其实就意味着投资者投资于股票的机会成本降低了。
在中国,正是由于我们的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反应货币的松紧程度,才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同时也给能够掌握其中规律的投资者,以超额奖励。
所以,我们在关注无风险收益率高低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影响无风险收益率水平的货币总量多寡,这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五、股市涨跌不取决于实体经济吗?
8月27号早上,面对已经淹到脖颈的唾沫,老拙爬起来写了一篇《通胀之下无牛市吗?》()。只要货币超发,股市一定会涨。阿根廷两年涨了六倍,是因为通胀持续在20%以上;委内瑞拉2015年上涨285%,是因为通胀达到了60%。
还是费雪恒等式,如果货币总量上来了,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应当上涨,包括股票。
但另一个问题是,实体经济好转,不会拉动股市上涨吗?老拙的回答很鲜明,不会!
&&&&&&&更准确的回答是:实体经济好转,会推动股市上涨,而不是拉动它上涨。拉动股市上涨的,只有货币。所以我们说,股票价格的普遍上涨,只能是货币总量增加造成的。
根本上说,实体是虚拟的最大基础。实体经济好了,经济总量大了,国民总财富增加了,配置资本市场的财富增多,会推动资本市场的整体规模扩大,价格上涨。你可以认为是拉动因素,但老拙宁愿把它归为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
没有这个大前提,任何股市的上涨都是耍流氓,都是通胀拉动的假上涨。
直接上说,实体的好转加大货币流转速度。为什么只要有经济增长,就一定会有通货膨胀?有没有实体经济增长,却不发生通货膨胀?老拙的回答是:只要有增长,就一定产生通胀。但实体增长初期,却不一定会伴随通胀。
借用中国本世纪的经济史数据:年,也就是中国GDP增长最快的那段美好时光,我们的货币乘数大概在4.5-5.1倍之间。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货币乘数却跌至3.8。同样是10万亿基础货币,经济好时可以演化为50万亿,经济不好时可以缩小为38万亿,中间相差12万亿!换句话说,当实体经济好转时,一分钱货币不用印,我们流通中的货币凭空增加12万亿;实体经济不好时,你需要在流通中增加12万亿才能达到之前的水平。
周行长怎能不难?他控制得住货币发行,但他绝对控制不住货币乘数的杠杆效应。经济不好时你怎么注水都不管用,经济好时这些水又翻江倒海般冒出来。真让人窝心!
&&&&&&&因此,只要你认为实体经济会趋势性好转,货币乘数一定会相应增加,会加倍放大货币宽松带来的货币效应。
你相信实体会好么?
六、股市涨跌不取决于股票总体数量吗?
根据费雪恒等式:MV=PT,如果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增长了,货币总量就要相应增长,否则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
如果我们假定能够流入股市的钱是个定数。那么只要流通中股票的数量增加,价格就应该相应下跌。对,是流通股本的概念,不是总股本的概念。对于那些不能流通的股票,不需要货币来表达。
点时,上交所的流通股本是3200亿股,占总股本的26%;深交所的流通股本是1400亿,占总股本的53%。到了2015年8月,上交所的流通股本已经达到2.7万亿股,是原来的8.5倍;深交所流通股本8100亿股,是原来的6.1倍。两市总流通股本3.6万亿股,是原来的7.7倍,占总股本87%。流通股本8年扩张几乎8倍。
面对流通中8年8倍的流通股数量增长,指数从6100点跌到2000点,一点没有不正常,而且相当正常。但上证在2000点长达3年的徘徊是否说明,我们流入市场的货币总量,与市场中正在流通的股票数量,已经相对均衡?
再换句话,是否意味着2000点的中国股市,已经用三年的时间证明了它会是一个大底部?在均衡状态下,如果货币的数量稍有增加,就会带来股票价格的整体性上涨?
&&&&&&&2015年上半年的上涨,不是货币恒等的实证吗?
七、股市涨跌不取决于股票总体价格吗?
仍然用费雪恒等式:MV=PT,如果商品的数量T和他们的价格P都涨了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货币的总量一定会增加。具体到股市,如果股票流通数量和价格都涨了起来,那么流入股市的资金必须增加。
但流入股市的资金,包含于货币总量。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总量没有明显增长,但股市却明显上涨,说明流入股市的资金,不过是货币总量内部配置的结果,一定会有一个上限。
假定前文所说为实,即2014年6月股市开始上涨前,已经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那么随后股市的价格和货币增长的关系如何呢?
&&&&&&&2014年6月,我们的M2是120万亿,股票总流通市值是20万亿,上证2000点左右。2015年6月,我们的M2比一年前增长了10%,但总流通市值增长了188%,上证虽从5100跌至4277点,但仍比2000点时上涨了110%。我们说,市值增长主要集中在创业板上。
想知道股票总流通市值与M2的关系吗?去年行情刚启动时的11月底,我们的流通市值占M2比例是23%,今年6月最高时接近M2的50%。跌到2850点时,推算流通市值已经跌回至行情启动时的水平,即M2的23%。
&&&&&&&怎么涨的怎么跌回去,不是因为价格太高,主要是货币没有跟上股市的上涨速度。
八、为什么是2850?
老拙在上证跌到2850点的当天,写下了那篇遭人唾弃的文章《2850,就是底!》。市场见底时一定有一些经验性特征,但老拙不想说,说出来更遭唾沫。也没什么好说,经验这种东西最不可靠。
但这个2850的得来,并非随便。让我们从货币角度来审视一下2850好了:
首先,区域一定是底部。如前文所述,老拙自己也坚信,长达三年的2000点徘徊,就是货币与股市达成的相对均衡,亦即所谓的大底部。在目前的经济金融大背景下,它不会被击穿。而去年6月2000点,整个流通市值占M2的比例大约是17%,现在对应M2的17%,应该在2400点-2500点区间。一句话,我们的底部因为货币总量增长而应抬高至2400点以上。
水多了,水平面总应有所抬升,这是常识。
&&&&&&&其次,增量货币把底部继续抬高至2850。有一股市场的做多主力,筹集了大量资金,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这个市场。老拙过去听所谓的股评,总听说有什么“多头主力”、“主力资金”、“市场主力”、“主力溃败”这种拟人化的词语,却从不知“主力”到底是谁。现在老拙明白了,原来“主力”就是“敦嘉”啊。
这股主力才是真正的主力,原来的所谓主力,不过都是些小蚂蚁。他们带进来了增量货币,就应该把股票价格抬高。令人不齿的是,他们只抬高了认为值得投资的那部分股票,却不愿意抬高那部分认为不值得投资的股票。
再次,人民币贬值会增加真正的基础货币发行。人民币贬值了,出口增长了,顺差当然就来。敦嘉只要想保持这样的汇率水平以促进出口,就必须增发基础货币对冲顺差。结果是,基础货币又要大放水了,然后再乘以4倍的货币乘数,流入人间。别忘了,上半年货币总量之所以上不去,是因为基础货币释放太少,严重削弱了央行的货币宽松效果。
又次,货币政策还会继续宽松下去。前文有述,在中国,影响股市涨跌的根本因素,不是无风险收益率,而是货币总量的松紧。敦嘉要救市,哪里用筹集什么钱,直接降存准率500个基点,一切就都over了。
只要你敢跌,我们就敢降!不服你试试?
又次,财政刺激力度还会继续加大。实体如此,敦嘉心中如何过意得去?如果用发国债地方债企业债的方式来进行财政刺激,既不增加货币发行,又能通过投资来拉动GDP,有何不可?又回到了以前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呵呵,刻舟求剑吧?经济结构经过这几年,真没有调整吗?萧条的产业链传导已经完毕,现在给把力就能让经济活起来。
最后,经济已经见底,结构调整接近完毕。关于这一点,老拙已经在《2850就是底》一文中多有描述,多说无益。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的GDP增长率跌至最低6.7%;全球次债危机时,我们的GDP增长率跌至最低6.6%,现在我们的GDP水平长期徘徊在7%的水平,你认为是向下的概率大,还是向上的概率更大?
九、货币也有洼地效应
增加的货币,一样有洼地效应。它一定是先流向那些价格最低的地方,等水平面抬升后,才会继续流向其它地方。
中国股市哪里最具洼地效应?不言自明。这也是为什么老拙在前文中说,市场上涨的逻辑已经改变。起码,你要跟得上货币恒等的逻辑不是?
特别当郭嘉队进场锁定了若干筹码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使相当部分流通中的商品,退出了流通领域。即便货币总量不变,如果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减少了,剩余商品的价格也一定会提高!
他们抄了所有人的底。但雪球上有些聪明人,也抄了他们的底。
相信最后为国接盘的,还是雪球上那些80%的喷子。因为他们不愿思考,也没有逻辑。
为了证明2850,老拙可费了老劲了。一个小小的标题,竟用了如此数量的文字来堆砌。这篇文章,仅是从货币的角度来分析市场,必有偏颇,事先声明。
本文逻辑对错与否,读者自有判断,欢迎批驳。有执意上来就吐口水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痰盂。呵呵。
又谈2850 -
来自实体角度的考察(一)
说在前面的话: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投资者
昨天《再谈2850-来自货币角度的考察》出来,吐口水的少了,真心讨论的多了。提出的意见主要在三方面:第一,中国的长期潜在增长率(或者说全要素增长率)一定是趋势性下降,目前虽然是7%,但未来只会更低;第二,目前实体经济仍然恶化,仍处于通缩或未来的滞胀中,重拾增长恐怕言之尚早。
第一个问题,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长期下降,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其实把全要素增长率简单化,就是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你的要素投入越多,未来的边际产出只会越少。老拙当然同意中国的潜在增长率长期而言趋势性下降,但在本轮周期中,是否会降至7%甚至以下,没那么悲观,甚至更为乐观。原因在下文中详细叙述。
第二个问题,实体经济仍不见好转。当然,看看工业增加值就知道了,有过好转,但随后又下去了。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没有效果?实体经济的萧条,恰恰就是经济结构自发调整的必然结果。我们的GDP增长率长期保持在7%上下,是否也意味着现在已经处于相对均衡的水平(萧条下的均衡)?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出清状态?如果你看到的是那些在结构调整中被淘汰的企业,你会感觉没有希望;但如果你放开眼睛去看那些结构调整中胜出的企业,会发现他们正在变好。虽然古话有说“见微知著”,但古话同样也说“一叶障目”。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观察个体的同时,还要观察整体;在观察局部的同时,还要观察全局。更重要的是,牛市只有在经济好转后才会来吗?显然不是。当经济不会再坏时,牛市就已经来了。
老拙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但起码愿意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投资者。因此更愿意置身市场之外,用外部的视角来考察市场本身。令人不解的是,这次调整,不就是杠杆加多了导致暴涨,杠杆被去掉又导致暴跌的牛市小插曲吗?何至于让一众投资者,恐慌如此?何至于让我们的ZF,失措如此?
2850是否是牛市中一个大调整的底部,让时间来说话好了。如果证明错了,那就错了好了,起码我们又有了一个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让我们开始吧。
一、先考察一个完整的15年经济周期如何?
老拙特地选了一张图,一张1992年至2014年,中国GDP走势图。
年,中国走了一个完整的从繁荣-过剩-萧条-恢复-再繁荣-再过剩的经济周期,对判断今天的经济形势非常有借鉴意义。
1992年四季度开始,中国GDP增长率从17%逐阶下滑,其间经历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增长率跌至谷底6.7%,99年四季度再次跌回6.7%,形成所谓的“W”底,并于2000年开始走出底部区域。这个从峰顶到谷底的周期,总计8年。其间有印象的话,就是朱总理在任时的打破“铁饭碗”和国有企业“下岗潮”。大量的过剩产能和无效率企业,在此期间消失殆尽。
2000年开始,GDP增长率提高至8.4%,随后9%,10%,直到2007年的14%.
本轮增长的峰值出现在2007年二季度,增长率高达14.9%,随后逐步下探。股市在日达到最高点6124,随后快速走低。
从2000年初的恢复到07年底的繁荣,同样走了8年。这才应了那句话:横起来有多长,竖起来就有多高。这一轮增长的初期相当有质量,典型的低通胀高增长。前期的产能泡沫基本消灭后,供给不足没有抬高价格,而是需求持续拉动产能持续扩张。但到了2006年,货币的持续泛滥导致了新一轮急剧的产能扩张,并最终于2007年三季度开始了新一轮去库存、去产能的结构调整,延续至今。
接下来我们不禁要问几个问题:
1、股市的涨跌与经济基本面相关吗?
2006年之前,如果那时你在股市,经常说中国股市涨跌与经济基本面无关。GDP增长都到了10%以上,股市却还在跌跌不休,直到998.
如果你把这15年拆开来看,股市与经济完全反相关。1992年GDP就从17%一路向下,直到1999年才在7%真正稳住。但上证综指在1994年7月见底330点后,就一路震荡向上,2000年底已涨到2000点,并在2001年7月站上2200点。
2000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一路走高,05年GDP增长11.3%。而上证综指却在这一年见底998.
如果说有相关的话,就是股市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一口气涨了五倍。把之前所有的经济增长,以过山车方式闪电呈现。
2、股市的涨跌与货币政策相关吗?
股市的涨跌与货币政策真正是高度相关。
刚才说到,上证综指1994年7月见底后,到2000年涨到2000点,而其间经济却在持续恶化。这期间货币政策到底做了什么?
从1995年7月到1999年6月,央行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从起始的13.5%下降至5.9%,如果从图表上看,几乎是断崖式下探。
1998年,我们一次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0个基点,从13%直接调低至8%,并在第二年又调低至6%。
你说货币政策与股市不相关?那才是笑话。中国的股市与货币政策高度相关,而且相关性高于与经济基本面的相关程度。这也是老拙为何对货币政策如此看重。
3、股市的涨跌与货币总量相关吗?
如果看货币总的投放量与股市的关系,保证让你大吃一惊。弱相关。
1993年时,我们M2的同比增长是37%(可怕吧?那几年通胀无极限)。但到了98、99年,基本跌到14%-16%之间,尽管我们说在此期间货币政策是高度宽松的。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就是老拙在上篇文章《2850点-来自货币角度的考察》中总结的:但凡经济萧条时,我们的货币乘数会持续下滑,无论你投放多少货币,都会因货币周转速度的下降而消失于流通中。但只要经济好转,它们又会排山倒海般翻涌出来。
不信?2003年GDP增长一上10%,我们的M2增长立即攀上20%。而从2000年开始,我们的货币政策就已经不再放松。
经验之谈,只要我们的M2增长超过14%,就属于货币的强扩张,即便不能引发股市上涨,也一定会在若干时间后,引发CPI的上涨。年,我们的M2增长持续保持在16%-19%之间,可以想象货币总量的盘子如何扩张。
2000年时,我们的M2是15.7万亿,但到了2007年,我们的M2已经达到40万亿。所以,股市最终还是涨了,而且以惊人的幅度上涨。
4、股市的涨跌与汇率相关吗?
我们说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净出口。而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出口的数量,也间接影响GDP增长。所以,汇率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
汇率其实对货币总量的影响也极为巨大。面对巨大的顺差,央行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汇率,或者换句话说,要维持一个低估的人民币以促进出口,就必须不断投放人民币买入美元。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人民币被低估,都预期人民币会升值,都不愿意持有美元,就一股脑都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卖给了央行。央行不接盘,谁接?
2000年时,央行的外汇储备是1500亿,但到了2007年10月,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到了1.4万亿。7年10倍。
要购买这多出的1万亿美元,央行就要投放7万亿人民币对冲(以平均1:7计算),这7万亿如果按照当时4.5倍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流通中增加了31.5万亿。
知道中国的M2,为什么从本世纪初的15万亿增长到07年的40万亿了吧?全部是为了对冲外汇储备而被迫投放的人民币。如果不是2007年几乎一月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我们的M2或许可以在07年末达到50万亿。
为什么2007年股市疯了般上涨?因为货币发得太多了。为什么货币发得太多了?因为我们的汇率信号给错了。
有人可以说,是因为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了后来股市的疯狂上涨。但老拙要说,国有股减持问题,的确是把股市上涨的时间拖后了,也的确是引燃股市上涨的导火索。但即便没有这个改革,中国的股市,也迟迟早早会被货币的扩张拉起来。
货币之所以能够扩张,显然是因为经济好了。经济为什么最终能够好起来?是因为之前的调整足够充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股市一旦涨起来,就对之前所有的经济增长,用两年时间做出了一个报复性补偿。
1992年到2007年,是一个中国最典型的经济周期,与西方国家的十年一次的经济周期,没什么太大差异。经济在繁荣期出现产能过剩,并最终导致去库存、去产能的自发性结构调整过程,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成本高的、质量差的、效率低的、没有品牌的、缺乏的渠道的、过度投资的、现金流断裂的、逆周期扩产的企业,在这场调整中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而那些成本低的、质量好的、效率高的、有品牌有渠道的、投资不撒胡椒面的,在这场调整中虽活得甚不得意,但仍然活着。最终,当市场处于出清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供需均衡时,任何新需求的出现,都会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事实上,市场永远不会处于理想中的出清状态。它不是过热,就是过冷,从没均衡过。当经济下滑时,你会感觉冷,而且只会感觉更冷,遥遥无期的冷,冷得没有尽头。这就是大家今天对中国经济的感受。
关于2007年之后的实体经济,让我们在下篇讨论吧。
同时,我们又准备好了痰盂,准备迎接口水。
又谈2850 -
来自实体角度的考察(二)
一、回顾上一个周期
昨天我们讨论了年这15年间,中国经济从繁荣-过剩-调整-萧条-恢复-再繁荣-再过剩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老拙提出了一些结论:
1、2000年之后长达8年的经济增长,恰是1992年开始的长达8年的经济结构痛苦调整的结果;2、这期间中国股市走势与经济基本面呈负相关。经济持续下滑,股市波动中上涨;经济见底恢复,股市猛烈下跌。但最终,股市以最激烈的方式,迎头赶上了经济增长;
3、这期间中国股市与货币政策高度正相关。经济下滑,货币持续宽松,股市持续上涨。经济好转,货币停止宽松,股市掉头向下;
4、这期间中国股市与货币总量开始弱相关,最后强相关。经济下滑,货币乘数下降,货币总量增长下降,但股市却因货币政策宽松上涨。经济好转,货币乘数上升,货币总量增长,但股市却因货币政策收紧下跌。但最终,股市一定会反映货币总量;
5、这期间中国股市与汇率政策高度相关。由于人民币持续低估,导致央行发行大量高能货币来对冲涌入的外汇储备。这部分货币最终进入流通,将股票市场进一步推高。
二、2007年之后,为何波动如此之大?
如果我们再回来观察这张二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图,会发现2007年之后的经济走势,与之前明显不同。首先,是大起大落的V型反转,四万亿造成的。其次,是之后的一泄如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
从2007年三季度到现在,整整8年。根据上个周期的经验,8年的时间,底部应该已经探明,复苏应该已经开始。真的吗?
这个周期或许颇为不同,但绝没什么大不相同。让我们把2007之后发生的一切,做一个回顾好了:
1. 货币政策的大幅收紧
为了说明2007之后,我们不得不再回到2007之前。
2006年7月开始,货币当局开始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007年10月牛市结束时,一共向上调整了11次,从7.5%调高至13%。
我们从流通中回收了多少货币呢?如果观察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2006年7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相应负债是3.6万亿,2007年10月是5.7万亿。也就是说,我们回收了2.1万亿高能货币,相当于从流通中,用一年时间拿回了超过8万亿。
2006年4月开始,我们先后7次调高了存贷款利率。到2007年10月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从5.76%调高至7.47%,我们在两年中将资金成本调高了30%。
宏观经济,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掉头下跌,再也没有上去过。股市,从2007年10月掉头向下,直至1664。
而在此期间,我们的M2同比增速,却从16%增长至18%以上,货币总量的扩张速度并没有降低。
如果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就是股市涨跌真的与货币政策明显正相关,与货币总量的变动前期呈弱相关。对,只不过在前期是弱相关。
2. 通胀起来了
货币多发了,价格就一定会起来。我们在《再谈2850点-来自货币角度的考察》一文中,做过详细阐述。
现在的问题是,本来超发的货币,被上涨的股市给吸纳了。因此,即便是到2007年1月,我们的CPI增长还只有2.2,基本属于爬行通胀的范畴。但到了2007年10月,也就是股市从2500点疯狂地上涨至6100点,我们的CPI也从2.2上涨到6.5。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即便是股市140%的上涨,也吸收不了蜂拥而来的货币。
股市随后跌了,这些超发的货币,只好从股市中退出来,但它们总要有个去处才好啊?他们流入了房市,艺术品市场、茶叶市场、古玩市场,但凡有投资属性的,它们都进去了。但更多的,还是流入了普通的商品市场。
我们的整体物价水平,在股市下跌后立即上涨。2008年2月,CPI达到8.7。似乎感觉中,物价上涨还远不止这个幅度。
我们进入了严重通胀。
3. 货币政策进退失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4万亿政策出台,我们的货币供应量立即抬升至29%的罕见水平。
股市跌到了1664,不但不能吸收货币,还不断向外释放货币。物价短暂跌到负值后,又开始报复性反弹。
一方面眼看通货膨胀要飞奔,一方面实体经济持续不景气,换了你,夜里也要仰望星空,辗转反侧了。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一方面能快速回笼货币,另一方面又能让经济不受货币紧缩的打击?
有!可以一方面快速提高存准率,另一方面抵制存贷款利率。这样既能回收货币,又不让企业的融资成本增长。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似乎更喜欢使用数量型货币工具,而不喜欢使用价格型货币工具。也就是说,他们更喜欢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直接收回货币,而不希望使用提高利率这种手段来增加借贷成本,间接抑制银行的货币派生功能。
他们显然有自己的考虑。首先,使用利率手段见效太慢,因为它是间接传导,效果不如直接收钱来得快;其次,他们想在经济增长和货币紧缩中走钢丝,想用高超的平衡术来实现既稳定物价,又保持经济增长。
显然,他们错了。
如果我们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在起作用,那么价格机制的核心就是货币的价格。政策制定者的低利率政策,至少产生了两个最直接的后果:
首先,错误的货币价格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进程。
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简单说就是如何取得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但在利率管制的前提下,银行每一笔贷款的到期利息都是无差别或差别很小,那么对风险的管理,即坏账的成本管理,就决定了银行的收益水平。因此,商业银行选择的贷款客户,首先是有充足抵押品的客户,其次是有担保的客户。显然,国有企业有政府信用担保,是优质客户。
在货币稀缺的情况下,银行一定会把钱优先安排给央企、国企、有抵押品的客户。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抵押品不足,又没有政府信用做担保,他们的效率相对高,对银行而言安全性却并不高。
一句话,我们把资源配置给了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由于资金成本低,上什么项目都赚钱(或许真实并非如此),因此低效产能的重复建设,是题中之义。我们看到的国进民退,就是这种价格信号的逆向淘汰。
其次,错误的货币价格是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幕后真凶。
从货币放水开始,中国的房价就没有停止过上涨的脚步。我们说,房价是被超发的货币推动的,没有房地产市场对多余货币的吸纳,全社会商品的价格还不要涨到天上去?但问题又来了,多余的货币,为什么要跑到房地产市场,而不是跑到股市、商品市场上去?
原因就在于,房地产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抵押品,贷款可能性最大,手续最简便,杠杆率高,成本还最低。
老百姓没有厂房机器设备抵押,没有流动资金需求,也没有政府信用支撑,但他们并不傻。3%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抵不上通货膨胀率。6%的贷款利息,还是比通胀低。如果能有一个长期贷款,未来可能不仅不赔利息,还可以赚货币贬值的钱。
老百姓要贷款,没有抵押是不可以的。最好的抵押品,就是买房产。只需首付30%,就可以用70%银行的钱,杠杆率足够高。更重要的是期限可以长达30年,最终一定会跑赢通胀。这是老百姓最好的借钱生钱的手段,也是老百姓唯一能从银行轻易获得杠杆的途径。
不错,中国人喜欢房子,但还没有喜欢到一个人非要拥有几套房子不可的程度。正是因为借钱的成本太低,他们才涌向投资房产。
老拙为什么不看好未来的房地产?就是因为这种价格的扭曲,现在几乎没有了。
长达7年的经济滞胀
或许,我们上一轮的经济繁荣本不该那么短,我们这一轮的经济调整也不该这么长,但不合适的政策,显然成倍放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被动的货币超发,在繁荣期加倍了我们的繁荣,但也造成了它注定是一个短命的繁荣;人为压低货币成本,使价格信号调整资源配置的功能严重弱化,在经济结构愈加不合理的同时,资产泡沫却经久不破。
2007年3季度以来,我们的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滞胀。通胀起来了,经济却怎么也起不来。
但滞胀,已经在2014年结束了。2014年3季度开始,我们的通货膨胀持续保持在2%以下,连温和通胀都算不上。换作悲观者,认为中国经济自此开始进入了通缩。但换作老拙,却欣喜若狂。因此,老拙2014年4月辞了职出来单挑。
通胀下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的条件有了。2014年4月到今年5月,几乎每月都有货币宽松措施出台。先是所谓的SLF、MLF和LLF,搞不懂吧?因为他们开始时羞于出口,欲盖弥彰。后来开始调整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公式,再后来,就直接降息降准了。
而我们的季度GDP增长,始终保持在7%左右。别轻易说中国的GDP存在水分,你真的了解中国吗?老拙要说,我们的GDP存在明显低估。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出于各种目的,不愿向各经济调查总队披露自己的真实经营数据。
我们的经济已经在7%徘徊了太长时间,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你认为它还会继续向坏吗?
5. 再借鉴一下历史
1979年,英国的通货膨胀开始加剧,刚上台的撒切尔政府下决心控制通胀。当时的英格兰银行是财政部的分支,必须听命于政府,处境与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一样。&
英格兰银行开始调控广义货币供应量,把基准利率直接调高至17%的高水平。17%啊,同志们,中国的央行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基准利率调高到这种水平!不说了,直接看图吧:
通货膨胀真的下去了-从18%降到4%。惨烈的衰退却开始了-失业率从5.4%升至11.8%。但撒切尔政府的这一紧缩,为英国奠定了日后整个80年代的长期繁荣。
再举一例。1980年,美国通胀率高达13.5%,1盎司黄金飚升至850美元。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的惊人高位。通胀率从13.5%降至3%,美元兑黄金比价从850美元降至300美元。结果……
美国经济经历了1929年以后最大的一次萧条,失业率高达10%以上。美国人相当痛苦,他们将沃尔克的紧缩政策称之为“沃尔克罪行”。
但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触底回升,货币政策在通胀降低到合理范围后缓慢松动,美国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经济增长和股票牛市。
最后,再回想一下朱总理在台上时那惨烈的“下岗潮”。但如果没有这个潮,会有日后的6100点么?
一个长期的经济繁荣,现在已经准备好了。如果还看不清现在,就别指望能看清未来。
三、从现在开始,迎接下一个景气周期
别以为实体好了股市就一定牛
首先,老拙劝大家别替中国经济瞎操心了。不出意外,四季度你就能看到经济数据的拐点呈现。
股市不好了,货币重新流回银行。可怜这些金融机构,手里握着流回的钱,股市不能投,房地产不景气,往哪儿撒呢?不投入实体经济,这些钱真的没去处。这老多钱要同时投入实体经济,必然拉低利率。
物价会被这些钱给推起来吗?会,但一定不是现在。因为这些钱一定要通过实体这座桥梁,才能流到老百姓手中。也只有通过老百姓的消费拉动,物价才可能起来。
中国又一次低通胀,高增长的伟大时代即将来临。
千万别以为经济好了,股市就能涨起来。经济好了,给股市最大的利益就是它不会再跌。钱就那么多,投入实体多了,投入虚拟的就一定会少。在实体能挣钱,又何必蜂拥到虚拟?
更重要的是,如果经济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再有了。
老拙在《又谈2850点-来自实体角度的考察》一文中有述,中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前期总是负相关。
7. 拥抱未来的超级泡沫吧,它一定会来!
日本上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经济高增长,但股市的涨幅远远落后。还是那句话,实体好挣钱,谁看得上虚拟?
但从1988年开始,股市开始了狂躁的上涨。原因同样简单,几乎所有领域都产生了过剩投资,钱在实体中的边际效用快速递减。因此,钱又流回了虚拟,流回了股市,流回了房市,流回了艺术品,流回了一切投资品领域。
一个超级大泡沫产生了,日经225指数在1990年一口气涨到了3万8千9百点,并自此掉头向下。25年过去了,日经现在还只有2万点,大约是1987年的样子。
2007年时的中国股市,大概就是当年日本的缩小版。
猜一猜未来上证指数会涨到多少点?老拙心里有期待,但不愿说,怕被唾沫淹死。
一个看不清未来的人,别指望他看得懂现在。
老拙字及于此,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我们处在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又给了我们多么伟大的机遇。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燃起一点光,把自己照亮,也把别人的黑暗驱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普通人,都愿意乐观起来,都愿意燃起内心的一点光,哪怕是多么微弱的一点点,我们的中国,还缺乏光明吗?
每一个点滴汇聚在一起,也能掀起排山倒海的巨浪。
那就是点滴积聚的力量!
我的更多文章:
( 23:32:26)( 19:22:21)( 09:03:34)( 16:36:28)( 11:25:34)( 07:58:31)( 12:50:36)( 08:12:39)( 04:44:59)( 22:28:5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价上涨对股市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