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2016年枝江gtp是多少,如何生产

蒋红星:百年枝江的优雅传承作者:李澎、郝鹏 来源:中国酿酒网 日期:
&&& 在枝江这片这片充盈浓郁酒香的土地上,一座占地面积逾2000亩、气势磅礴的现代化酒城拔地而起。它,就是被誉为&鄂酒旗帜&的湖北枝江酒业。而扛起这面鄂酒大旗的勇者,则是湖北枝江酒业公司董事长蒋红星。
&&& 今年50岁的蒋红星,有着60后的典型特点。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1982年入厂的蒋红星拥有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多年的历练,使他外表低调却作事沉稳,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他极具亲和力的枝江方言之中,表达最多的是枝江的酒与枝江的情。
&&& 回首枝江酒业的发展,蒋红星的传奇不得不提。
&&& 1998年,蒋红星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历经风雨变幻,他带领全体&枝江&人,成功将枝江酒业打造成长江名酒带典范品牌,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优秀代表,并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两顶桂冠收入囊中。
&&& 如今的枝江酒业,固定资产及品牌价值逾100亿元,年产量12万多吨,产品远销30多个省区400多个城市和广大农村。跨越发展的背后,枝江酒业靠的是什么?与蒋红星面对面的交流,为我们展开一幅当代新名酒的神奇画卷。
行业巨擘的百年新生
&&& &百年枝江&,百年历程。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有渊源的企业。蒋红星自豪地告诉《中国酒业》记者:枝江美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17年,当时,在长江边的古镇江口,晚清秀才张元楠开设了&谦泰吉&古槽坊,所产&堆花烧春&畅销荆楚四十八集场,并曾被作为朝廷贡酒而享誉神州。这,即是我们枝江酒业之鼻祖。
历经传承,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收编成立了国营枝江县酒厂,&枝江酒&&&这个百年老字号,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枝江酒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契机。1981年&枝江&商标正式注册,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1983年枝江大曲、枝江小曲以湖北名酒的身份进入北京中南海,成为湖北人民的骄傲;此后枝江大曲、枝江小曲又相继获得首届中华名酒金樽奖等众多殊荣,成为国内白酒市场的明星之一。
大枝江,大品牌,大发展
&&& 1998年,蒋红星接手枝江酒业大旗,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一场蔚为壮观的&枝江风潮&,让&枝江&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蒋红星很快找准了企业的发展路径。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是领导者和决策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 在公司发展前期,蒋红星按照&外树品牌拓市场,内抓管理创效益&的思路,科学规划、果断决策,使得&枝江&的销售额在十年间顺利实现10亿、20亿、30亿的战略目标,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 &在成绩面前,&枝江&人并没有停止思考。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让枝江酒业再辉煌100年。为此,我们适时将发展方向调整在&企业整合&上来。&对于当年的决策,蒋红星记忆犹新。
&&& 2009年,枝江酒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维维集团强强联合。&曾经也有人问过我,企业如日中天,为什么要引进维维股份?我说:&人类靠一己的力量最多只能跳过2.45米,而如果有根撑杆的话,结果会不一样&&。对于迈出引入战略投资这一步,今天的蒋红星半开着玩笑,而在当时,却让他顶着巨大的压力。
&&& 实践证明蒋红星的想法是科学的。与维维携手第一年,枝江酒业取得了辉煌的经营业绩,实现集团销售52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6.81%,其中白酒销售额22.3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4亿元,利税综合增长率超过44%,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 新的时期,形势在变,管理者的思路也在变化。为此,枝江酒业又寻找出一条独特的强企道路,即:大枝江、大品牌、大发展、大贡献,并以此挺进百亿元俱乐部。
永葆枝江美酒品格魅力
&&& 信用是无形的财富,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谦泰吉的后继者,枝江酒业人秉承诚信为本的传统,确立了&以质为本,服务至上,诚信天下&的经营理念。
&&& 蒋红星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涵和精髓,是企业永葆竞争活力的一个重要砝码。枝江酒业的辉煌业绩,正是得益于公司悠久、独特而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长期积淀。
&&& &堆花烧酒,薄利多销;交换货物,特别公道;招待客气,不欺老少;诸尝试之,方知微妙。&这是当年&谦泰吉&槽坊一则传遍荆楚的广告语,也是枝江酒业最早的诚信宣言。
&&& 在继承传统古训的同时,枝江酒业还赋予其新时期的现代管理思想,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脚踏实地地做产品做管理做市场,兢兢业业地练内功夯根基谋发展,至诚至信已经成为枝江酒业和&枝江&系列产品永不褪色的品格魅力。
&&& 管理上,枝江酒业在本世纪初,就已在白酒行业率先通过了GB/T认证审核,将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有效地链接在一起。
&&& 在生产上,历代枝江酒业人归纳总结出《枝江酒酿造五字真经》,并用现代科技嫁接传统工艺,不断提升枝江酒的品质。从源头抓起,当时仅窖泥培养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
&&& 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枝江先后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C&标认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环境管理模式,使产品合格率保持在100%。
饮水思源践行&酿酒为民&
&&&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蒋红星给人的重要印象。在他的带领下,枝江酒业也树立起了饮水思源的社会形象,是业界&酿酒为民&到&纳税为民&的典型。在取信于民的同时,这些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采访中蒋红星向记者举个了实际的例子,作为湖北省百佳纳税人和诚信纳税先进单位,枝江酒业年纳税额连续十年在湖北省白酒行业排名第一,连续十年在宜昌市食品行业和县属企业中排名第一,企业改制13年来纳税贡献额达到23亿多元,其规模与两个现在的枝江酒业相当。
&&& 可以说,枝江酒业的&酿酒为民&是用心去做的,是踏踏实实去实现的。
&&& 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可以告诉大家,枝江酒业的主张是&要卖就要卖百年美酒&。因为,一个企业不讲诚信,不为民着想,就不会被社会广泛认可。&蒋红星的回答掷地有声。
&&& &与人诚信,与商诚信,与消费者诚信,与天下诚信&。自1994年开始,枝江酒业已连续8次被评为&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三绿工程畅销品牌&、&中国白酒工业十大竞争力品牌&、&全国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推荐品牌&。
&&& 蒋红星说:这是社会对我们最好的肯定和褒奖。
品质传承靠的是科技和创新
&&&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每天在枝江酒业厂区,都是车水马龙,来往客商络绎不绝的火热画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枝江&品牌缘何如此受到市场欢迎?靠的又是什么呢?
&&& 蒋红星认为:&品质&二字,是枝江酒业立足于市场的基石。
&&& 近200年的历史证实,枝江美酒能够悠久传承,靠的是品质;在现代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枝江酒一路走红,越做越大,靠的是品质;白酒香型多样化,品种更是眼花缭乱,枝江酒脱颖而出,数次蝉联中国白酒十强,成为中国新名酒,靠的还是品质。
&&& 品质保障,枝江酒业靠的是科技和创新。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近十年来,枝江酒业对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已超过10亿元。拥有湖北省酿酒行业唯一的博士后产业基地、湖北省白酒行业唯一的酿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0名,国家级白酒评委8名,国家级果露酒评委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白酒专家2名,中国酿酒大师2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名,省级白酒评委25名。此外,枝江酒业已先后取得专利115项。
&&& &未来两年,我们还将投资5000万元购置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和生产设备,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学习。&技术出身的蒋红星对白酒品质的追求一丝不苟。
&&& 不仅如此,目前枝江酒业正在积极参与&中国白酒169计划&和&中国白酒158计划&科研攻关。在科技这块的投入上,枝江不会少于3个亿。
做中国的新名酒品牌
&&& 随着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断跃升,枝江酒业&大动作&频频,市场布局逐步扩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未来,公司对&枝江&品牌有着宏伟的构想。
&&& 随着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断跃升,&枝江&品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但这不是昙花一现。蒋红星认为:它的影响力和扩张力将更持久。
&&& 结合目前市场来看,枝江酒业现已形成以湖北为中心,以湖南、河南、江西、安徽为犄角,东至上海,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南至海南的全国化大市场战略构架,省外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北京、河北等市场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之后,迅速向2亿、3亿目标在挺进。
&&& 同时,为营造&大品牌&,在项目上枝江也在火速推行。目前,以马店厂区为中心,集酿酒、包装、物流、科研、投融资、文化、工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达3000多亩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园区也正在建设之中。
&&& 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在新的时代,&百年枝江&才有了&做中国最大的新名酒品牌&的宏大理想和不懈努力的前行动力。&&几十年了,中国制造就是在这样疯狂打压中成长!
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个误会,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好,工资高,是因为他们民主!但事实上是他们掌握了各行业的源头技术,并紧紧地把持住,让世界沦为他们的工厂,他们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这才是他们生活好的根因,而现今之中国却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不断创新的技术碾碎了西方国家的壁垒。
比如说通信行业的交换机,15年前,一块板20万。10年前,10万。这是正常的技术进步。但请注意,并不是用到的科技多NB。都是成熟了十几年的技术。但人家技术垄断,就可以5年才减少一半的价格。
不过最坑的是导流板,就一个铁板,用来填补空槽位,引导气流,控制设备温度的。
35美金一块,1斤重,还不是不锈钢,多年不降价。你能说这是技术好么?但人家垄断交换机技术,别的牌子人家不认,你敢自己装,人家整台机器不保修了。
10年前国产交换机开始有中高端产品了。BUG超多。但是价格低,所以自一些小城市开始用。用了3年,稳定一些了,故障率是欧美产品的1半了。
这个结果一出来,进口交换机价格就开始了跳水过程了。10万的板子,5年后1万,再5年。很多欧美厂已经倒闭不见了。
至于那块35美金的铁板?免费送!后来明确说,其实没有铁板也没事,就别配了。这就是现实。重要的不是自己的产品是否精致。而是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让老外老老实实降价。
后进者是悲哀的,只能隐忍着。所谓的双赢,其实是美丽的谎言。一开始是落后的没能力,人家说一万就一万。后来落后者有一些能力了,人家说我让利5000吧,你的产品别出来抢市场了。嗯,双赢。
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
以前我们的国家产业水平较低。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当年国外的减速机卖1000万一台,国内减速机还开发不出来稳定的产品。等到国产化之后,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已经基本退出国内市场。因为国产可能只要三百万。
同样的整个体系的各种设备价格都降下来了。然后才有了国内水泥产业的大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价格已经快降成了白菜价。
再然后水泥行业大发展才有了中材国际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泥工程总包商的技术积累,造就了今天中材国际的海外总包业务占了自己百分之八十的业务。
再反过来造就了非洲,东南亚水泥行业大发展。你能想象五年前非洲没有几个水泥厂,只有水泥进口商的时代么?所以,听别人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我听了很爽。
欧洲人的生活不是凭空出来了,当中国人不能造东西的时候,他们能把五块钱的东西卖成五十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交给了欧美国家养着他们可以休闲度假。可以让他们长着一张没被欺负的脸。
还是减速机行业的,看看欧美国家是如何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的。
2005年西门子并购了一家公司,对于巨头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2亿欧元的收购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却深刻影响了世界减速机行业的格局。
被收购的公司叫弗兰德,是减速机行业的第一把交椅。被西门子收购后西门子填补了自己在这块的空白。
但是对于与西门子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竞争的GE来说却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在风电领域,风电主机的关键部位就是减速机,而之前GE主要是跟弗兰德买,而GE和西门子在这个领域是最直接的对手。
这两家一个是美国巨头,一个是德国巨头,弗兰德也是德国公司。就算不合作无间也不至于影响GE和弗兰德的合作吧!故事的结尾应该是大家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才对。
只是那是故事。GE最直接的反应是在中国找了一家企业合作,断掉了与弗兰德的合作,因为他们怕西门子在关键时候卡自己的脖子,于是培养了一家中国企业,短短几年让这家企业从产值从十几亿变成百亿级别,风电主机出货量全球第一。
国际巨头都知道被人卡脖子要不得,我就在想,中国这么多产业被中国人攻陷后发现原来老外赚了这么多钱,这种例子举不胜举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以一种纯真的眼光看待老外,该说傻呢还是天真呢?
你以为制造业,是你有钱就能买来的?
我想说的是,一种仪器,如果国产没有,那么国外产品会以翻一番的价格卖给你。唯有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产品生产出来,他们的价格才会不约而同地大幅下降。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随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
无法工业化就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仅仅养肥了一批买办,而我国工科学生只有顶尖的一批人能够加入国际高精尖企业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厂。
集成电路行业国产化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要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
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汇,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
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帝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0.6UM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鄙国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发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绝对能够国产,只进口高端芯片。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做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话怎么办呢?
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蚀刻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用Spectrum仿真工具进行仿真,Ohyeah!鄙国的学习、理解、消化能力笑傲全球。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从90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以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
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遂有了台湾人张汝京2000年开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国际(SMIC),04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2000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IC行业。07年时候西安那边的英飞凌、奇梦达等IC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不知道09年金融危机时候,有没有哪家公司收购了国际上的IC行业核心技术,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25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流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这TMD就是零的突破!
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除非13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记得到2010年,发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200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80亿,50条线就是4000亿。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产品生产商啊!
他们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五星酒店。
产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业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润,增值税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亿的生意,只留下300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亿的工业销售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华为2013年有2390亿元销售额,有15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4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住房市场?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只有一小撮人富裕起来。
随便讲个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华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全部从美国CUBIC公司的产品,于1998年9月完成1号线调试。
1999年3月运营。但是全部进口的缺点有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资深维保人员要从美国飞过来,而且工时费从美国出发时开始计算。
于是在3号线招标时候,政府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措施,遂由上海华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联合体中标,在实施中逐步实现应用软件本地化,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其实这个时候上海华虹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认为上海华虹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于是在2001年末1号线北延线的AFC招标中,上海华虹用6000万的价格干掉了CUBIC公司,并且实打实的在2004年把活干完了。
而且培养了一票人,被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之类的单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时,国内AFC行业就基本没外国公司什么事了。
一条线一个亿的合同额,50条线就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浙大网新这些单位给瓜分了大头。
而且这个时候,上海华虹还跟复旦微电子(你看我第一个说的就是微电子嘛!)合作,可以整系统的提供国产化产品,还带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
这个故事厉害的地方在于,从引进技术到踢开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除非13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前面两个例子的规模都不算大,真正大头的在这里呢!
请问: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回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
其实是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其中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贷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26.7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亿人民币)
注意啊,这是1970年的116.5亿,那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2.46哦!47亿美元哦!
1970年外汇储备花得只剩2000万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另外,197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26亿元,GDP为272亿美元(数字均来自网络,请有识之士打脸)。
中国那点外汇,拿来引进乙烯化肥装置都不够,还想要买什么电视机?以上13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艺。
一亩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进了390万吨化肥生产设备,约能满足2.6亿人的化肥需求。
大家就是靠着当年的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进行攻关,如11万吨乙烯设备攻关,30万吨乙烯设备攻关,大化肥攻关等等,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来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别不当回事,没有这些基础工业体系,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车床就能要你300万,高端的还禁运,更别提搞什么螺旋桨、潜艇、大飞机了。到老百姓这里,就一辈子跟绿皮车打交道吧!
中国的液晶面板行业
2004年,我在某国企当15英寸面板的产品经理。当时我才是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不到两年的愣头青。整个团队花了3个月做设计,一个月做mask定材料,2个月试做,正式投产前我们的预估成本是每片220美金。
这时候市场价格260美金。6个月后我们大概有了全球25%的15英寸市场份额,这时候市场价是可怕的160美元,我们的成本是180美元,亏的姥姥家都不认识。
咱可以去看看BOE的财报,嗯基本上三年盈利一次呵呵。按市场经济的说法,这种企业应该关门?但是你算一下,大致的关系在2005年,中国面板行业每亏损1块钱,中国的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就会成本下降20块钱。这就是国产化的力量。
感谢BOE、tianma、SVA、TCL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面板业国家的巨大投入,就没有国产电视机行业的成功。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1000亿,而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1.4亿台,多少年的投入几个月电视机行业就赚回来了。
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
2010年,我们和所有的气体国际巨头,包括linde,AL,AP,都是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公司谈一种烷烃类气体的供应。他们的报价很接近,45000一公斤,即使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供应商成本在25000以下。
然后我们努力培养了福建的一个国内供应商,成本高一些,28000的水平吧,我们用31000的价格买。
然后不到一年,这些五百强又来找我们了,说27000卖给你们。那按某些自由市场经济信徒的观点,我们应该抛弃国内厂家,和国外大企业合作?鬼才这么干。
我们很清楚等国内这家死了,这些国外大鳄会毫不犹豫的涨价到40000以上的。顺便提一句,和我们谈判的,都是这些国际大公司中国子公司的中国籍买办。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这家公司债务缠身,假如中国土豪不出手,绝对死的透透的。
即使这样,这笔收购受到了美帝议会的反垄断调查,收购拖延了三个月。而所谓的反垄断,过程中美帝议员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垄断,而是我们企业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军事应用。
这家公司的生产技术需要使用0.5毫米厚的卷绕式钢板,当我们国产化之后希望在中国生产时,美国和日本的供应商都表示不能对中国出口,因为根据巴统规定,这是战略物资对中国禁运。
而在我们和宝钢达成一致由宝钢开始生产这种钢板样品6个月后,美帝果断取消了这种钢板对中国的禁运。
所以为什么要工业化国产化?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仍然是典型的丛林法则。任何时候,只有你能造的出来,别人才和你谈自由市场。当你造不出来,面对的或者是高价倾销,或者是彻底禁运。
当然,假如我们的目标不是工业化,仅仅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目标是人力和原材料输出国外加高级产品倾销地,那国产化什么的确实没什么必要。
做一下说明,后面两个例子我们都已经是民营企业了,虽然是巨无霸级别的民营企业,但属性就是民营企业。国际封锁不仅针对国企,民企也一样,只要你是中国企业。
而打破这种垄断,民营企业一样在努力。想想蒋委员长这么厚道的人,日本人造了济南惨案,北伐就绕道。
日本人918,不抵抗,等待国联制裁。国际社会上这么合群这么友好的人,得到了什么?但蒋委员长好歹是个中国人,也有一颗中华富强,不挨揍不挨饿的雄心。
可不是某些人那样“做不做狗没关系,只要人民过得好”。中国这么大体量,做了狗,人民能过好?
沉渣泛起,满洲国都被怀念了。人家霸占了良田矿山,中国人做苦劳,然后吃口大米白面就是经济犯罪也是这帮人憧憬的。
45年抗战胜利,蒋委员长几乎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核武器列入议事日程。吴大猷,华罗庚先生都是该计划的负责人。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这批留学生本来就是要去学习核技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盟友美国人表态,想都不要想。清华牵头,北大参与,聘请钱三强先生筹建核能研究所。结果钱先生在中国自己的海关被扣了两个月,美大使馆密函中研院,百般阻挠。
这些密函有些被梅校长留下来,可以用来打脸以为蒋公执政中国就能跟全世界做好朋友、人家就不卡脖子的幼稚病患者。
补充一句:一般核能研究用的设备、材料跟武器级设备、材料差距很大。跟大部分人理解不同,日本那么多核电站,让他马上造个核武器出来是不可能的。
解放前钱三强到国际上去买实验设备都买不到。这个时候国家没有“站错队”吧?土耳其也没站错队吧?
别人卖给他的导弹都不含技术转让。中国要便宜卖给他,含技术转让。美国、北约跑来施压了。施压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武器扩散,而是自己要推销自己的武器。
人家不卖给中国,归根到底是中国太大,潜力太大,没有人愿意培养一个强大对手。什么意识形态都是“让你丫戴帽子”“让你丫不戴帽子”的借口。
中苏交恶,美国的黑鹰就卖过来了,F15也差一点,因为这个时候你有用啊,管你什么意识形态呢,配合我遏制苏联就行。
法国人造不出氢弹,盟友美国英国也没卖给他啊,最后还是TG没节操技术交换了。“先进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这都是几代中国人血泪教训。
印度人好吧,民主国家,美苏最爱。到现在印度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冤大头。养活着美、俄、法、英几大军火贩子
价格贵的离谱不说,经常延迟交货,再讹诈一笔。印度这样的朋友,全世界都会喜欢啊。中国如果也这样,就不会“世界为敌”了。这是我们要的吗?中国把自己的血汗钱去当冤大头,人民生活怎么提高?
前几年吵得很凶的稀土垄断,也挺有意思。在过去一个大宗商品牛市中,所有资源价格都在涨,稀土这么稀缺的战略资源不涨反跌。
然后中国人稍微想提个价。别人不干了,说你搞垄断。铁矿石涨得,稀土涨不得?嗯,人家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的垄断不算垄断,操纵不算操纵。
好吧,我们只要继续贱卖就能跟全世界快乐玩耍了!你啥都贱卖靠什么提高人民生活啊?
工业化国产化不能保证所有国产化的产品最低价,但是能保证一揽子产品最低价。挑个别商品中国比国外贵来论证中国物价更高是以偏概全的。请解释为何联合国数据中国购买力(ppp)计GDP超美国,而美元计GDP排第二。看不懂请自行补课。
当年有人提议我们搞个盘尼西林厂吧。宋子文部长讲话,美国能生产,干吗要自己建?这就是当年最中枢的人的见识。
当年有一种叫做买办的存在,他们的富可敌国。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品行甚至非常值得称道。这些人巨富的的基础之一就是垄断贸易的暴利。当你无法生产一样产品的时候,这种暴利是非常惊人的。
胶卷时代,全球有成熟彩胶技术的只有四个国家。美、德、日、中。中国的叫乐凯,没错,非常矬。但是乐凯卖15的话,柯达在中国很难卖过30。而在苏联,这个价格可能卖到100。那么这个价格下苏联人民的净福利损失就是70元。
假设俄国的买办阶层都不持有美国绿卡,只赚取10的利润。实际的结果就是以损失60的整体国民福祉,创造了极少的暴富者。无论这个交易过程如何形式合法如何买卖公平,它带来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几条价格对比曲线。看看ABB、施耐德继电保护设备在正泰、德力西市场份额扩大过程中价格变动情况。
看看摩托罗拉、爱立信基站设备在华为、中兴份额扩大过程中的变动情况。不要觉得跟我们普通人没关系,所有的基础设施的最终承担者就是一国国民。
做生意要算账,但是怎么算是个大问题。造盘尼西林厂要花钱,没错,甚至花冤枉钱。没错。因噎废食吗?所有的都有失败的可能。但是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国家一定不吝投入。
“比较优势”通过公平交易可以使双方获益。这个本身是要约束条件的,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经常是不具备的。曾经有一阵子科特迪瓦产生了经济奇迹,他们种可可有比较优势。好景不长,过两年就被收割了。初中世界地理有讲过。
不在饥荒临界点时农产品的可替代性实际上是远高于工业品的。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样的人口基数,不完成工业化不实现核心产业的工业化自主化,是没有前途的。“先进技术是不能靠引进的”这句话是惨痛教训后的真知灼见。
广告位招募:刘先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枝江英郡年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