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天赦天下,金门锁钥撤明开,丹凤囗书日伴来,知困必须求大力,毅然决然的意思恩泽免凶灾。求姻缘求高人解签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先秦儒道政治思想比较辨析
郭妍内容提要
先秦诸子百家在政治上游说君王,各抒己见,为当时的统治者出谋划策,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政坛,并成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权建设的渊源。本文就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政治思想和处于潜流形态的道家政治思想进行阐释和比较辨析。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仁”之上的“仁政”,道家是建立在“道”之上的“无为而治”。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其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也迥然不同,但这种不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家对民众态度的一致又恰恰说明两家政治理想的殊途同归。关键词 仁政
无为而治春秋末年,随着生产发展,经济和政治经历着新的变革,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间的斗争激烈而尖锐,伴同周纲解网,一个社会意识形态自觉的时代来临了。代表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和文化取向的思想家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影响世人。在政治上,他们游说君王,各抒己见,为当时的统治者出谋划策,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政坛,并成为后世政治思想和政权建设的渊源。
儒家的“仁政”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其核心思想“仁”之上的“仁政”。儒家认为“仁者无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离娄上》)“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离娄下》)“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只有行“仁政”,才能国泰民安。
儒家的“仁”以封建宗法礼乐制度为基础,因而其政治思想讲究“德治”,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拱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如果统治者能以德治国,百姓就会像群星环绕北极星一样,道德教化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儒家的“仁政”对统治者自身的的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统治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政行令通。“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统治者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上》)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好礼,慎言,勤政,“先之劳之”(《子路》)“使臣以礼”(《八佾》)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居敬而行简”(《雍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孙长》)
在实现“仁政”,要“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尊五美,屏四恶”,重视“民、食、丧、祭”,“宽、信、敏、恭” (《尧
日》)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重视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诚信、勤敏、
公平;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五美”即恩惠百姓而不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四恶”即虐、
暴、贼,吝”。选拔正直有才德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从而建立一个足食足兵民信的文德之世。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论语》第十二章中孔子的庶民富民教民思想和《子路》第七章中足食足兵民信的治国策略中可以看出儒家自创始以来就重视人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及至孟子,又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离娄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第十四章)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之。”(《梁惠上》)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下》)统治者要“制民以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上》)让百姓有土地,丰衣足食,然后进行仁义礼智教育,推广仁政。“不违农时,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上》)荀子继承了了儒家的民本主义传统,进一步提出“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刚覆舟。”“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荀子》)
在对待民众的问题上,儒家也有一些“愚民”和压迫人民的思想糟粕,比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藤文公上》)。对此,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给以正确的的评价。
道家的“无为”
家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其核心思想“道”之上的“无为”。道家认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
第三十四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四
十章)“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让王》)“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道德经四十三章》)因而提出了“无为而
治”的政治思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第五十世章)“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积下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用无为的政治统治天下,顺物自然,达到“不知有之”的“太上”境界。(《老子》第十七章)
在道家看来,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天道》)“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也。”(《至乐》)“无为而无不力。”(《老子》第四十八章)“无用为大用”(《人世间》)“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统治者要听任百姓于自然天地之间, “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第五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君子不得已而临天下,莫若无为。”(《在宥》)“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第二十九章)(《老子》第五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第六十四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第七十五章),统治者要符合无为而治才能长治久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道家主张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方正但不伤人,锐利但不至于把人刺伤,直率却不至于放肆,明亮但不显得刺眼。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彼其于世,未数数然。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逍遥游》)并认为能够看重和爱惜自己的身体,并以这种态度去对待天下者,才可以担当重任。“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希言自然”(《老子》第二十三),因循自然,循乎天理,行于中虚,通道为一。(《养生主》)“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少施教令,合于自然,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清心寡欲,收敛自己的意欲,使人心归于浑沌纯朴。
道家认为“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六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统治者不要总是搅扰人民,而应采取安静无为的措施。“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第五十九章)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的原则更好的。“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老子》第五十六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五十八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不分亲近,不分疏远,不分利益,不分祸害,不分高贵,不分低贱,不随便向人民施加政令的,统治者政令烦苛,只会加速败亡。“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第五章)
道家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是积极的,要求统治者以老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子》第七十二章)想要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词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因此,圣人处于人民之上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处于人民之前而人民不感到有灾害。因此天下人民乐于爱戴他而不厌弃。“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第六十六章)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道家
政治思想中仍有“愚民”的糟粕,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第六十五章)应当摒弃。
三、“仁政”和“无为而治”之辨
道两家哲学基础不同,其政治思想也大相径庭,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不同。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自处和处世。儒家自创始以后,其政治思想在漫长
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丰富发展,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孔子也被后世帝王尊为“圣人”,儒家经典被作为官方考试选拔人才的必读书籍,有“半部《论语》治天
下”之谓,儒家读书人“以天下为已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儒家以善为美,以彬彬有礼作为伦理道德修养的标准,教化天下,使人间
成为一个充满“仁”的光辉、和谐和稳定的社会,达到天下大治,趋于大同。道家则不如儒家尊显,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潜流,历代帝王大多不提倡道家思想,但其
同样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代统治者实际上是“儒道互补”。下文将从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对民众的态度三方面来对二者的政治思想进行比
首先,两家的社会理想不同。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A人。郑声淫,A人殆。” (《魏灵公》) “不违农时,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上》)君子爱民好士的“近者悦,远者来。”(《子
路》)的“文德之世”。而道家政治思想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小国寡民”的“至德之世“,“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者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同与禽兽
居,族与万物并,恶为知君子小人则?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很明显,儒家的社会理想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
愿景。两家社会理想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政治思想诸多方面的不同。
其次,两家的政治主张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对统治者的要求,政治措施和对仁、义、礼、智、信等的态度方面。
儒家要求统治者有为、正身、亲亲、仁民、爱物、好礼、慎言、勤政等,而道家则要求统治者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不争知常、无用无执、清心寡欲、因循自然、行于中虚等。在政治措施上,儒家主张“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尊五美,屏四恶”,重视“民、食、丧、祭”,“宽、信、敏、恭” (《尧日》)“举直错诸枉” (《颜渊》)“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足食、足兵、民信”,而道家则主张“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第五十九章)“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老子》第五十六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五十八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老子》第五十六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第五十八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五十六章)
在对待仁、义、礼、智、信等的态度方面,儒家认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天子不仁,不保宗庙;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离娄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罕》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不仁仁贤,则国
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尽心下》)而道家则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第三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弃仁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老子》第十九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屈折礼乐,橛崛室澹晕刻煜轮恼撸耸涑H灰病! 《骈拇》“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应帝王》
但是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两家都主张统治者要重视安抚民心,如“得民心者得天下”(《离娄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六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
厌。”(《老子》第六十六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子》第七十二章)同时,为了统治者便于统治,两家都主张“愚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藤文公上》)。“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老子》第三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第六十五章)儒家虽然有教化百姓的思想,但也只是为了让他们做“顺民”,利于统治者的管理,并不是为了使他们成为“明民”。
会理想和政治主张的不同,使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处于对立的地位。这种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家对民众的态度说明了这一点。同处在群雄争霸的乱世,
无论是儒家的“仁政”,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都不被当时的统治者完全接受,只是在后世才被逐渐地认同,奠定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另外,由于他们所
处的历史时期和他们自身的局限,两家政治思想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后世的统治者在其行政中也是兼收并蓄,儒道互补的。
为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两家,由于两家的哲学基础不同,因而其政治思想也截然不同。儒家提倡“仁政”,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两家在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各抒己
见,有力地影响了当时和后世的政治,为统治者提供了为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的一致,恰好正如《易大传》中的话:“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涂。”
1、Arthur Waley.《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3年5月第5次印刷.
2、吴天明.程继松.《孟子》[M].武昌:崇文书局,2004年1月.
3、陈鼓应.《老子》[M].上海:商务印刷馆,2003年.
4、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4次印刷.
5、安继民注. 《荀子》[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年.
阅读数[9372]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观音经持验记全文阅读_观音经持验记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文学艺术热门榜单
&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观音经持验记
延命十句观音经灵验记,检验科持续改进记录,法华经持验记,检验科持续改进记录表,目前仅支持借记卡验证,观音经,观音经全文,十拜观音经,白衣观音经
手机专享价
&0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仅限新用户
免费短信下载
输入手机号获取下载地址
百度官方短信服务不收任何费用
扫描二维码下载
打开手机微信或QQ等工具扫描
如已安装“百度阅读”客户端,
也可扫码领取此书。
* 您也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百度阅读“安装客户端,安装完成即可下载该书。
内成功下载,还能获得客户端专享特权
已有53617人下载
免费¥0.10
27263本电子书全免费
点击短信即可打开链接页面阅读
&&&&&&&&音大士。佛法之V大教化主也。去已成正法明如怼D硎酒兴_相。立大。不度M生。誓不成佛。菩_云者。言X有情也。菩_摩X_者。言大X有情也。Q世音者。世g。生Q名。悉蒙救拔x苦。他C而立名也。又Q自在者。一身F千手眼。SA融oK。自行而立名也。楞涝啤S晌衣A明。故音名。十方界。能以眼根作耳根佛事。故名世音自在oK。此菩_具十四o畏.三十二T神通NN。左右陀。tO分H臣。@化娑婆。t槭雷鹬煎觥钪σ坏巍1⒋笄澜纭S扰c我|土生最有。凡至心持其名及獾取kS@感2华慈偏覆南海一隅而已。m然。生苦yr。m呼菩_求救。思救苦救y之前。有大慈大悲四字在。菩_不救度生。何名菩_。然不具大慈悲。⒁生苦y。如秦越人肥瘠。漠焉oP。何肯D救。生徒口菩_之。而不能心菩_之心。t不慈不悲。己先不能自救。r欲感菩_之慈悲。救其苦y。有是理乎。故人oAU好⑿摹t己之刀山缫印HoK毒心。t己之鹣印Ho不忠不孝及淫不廉心。t己之地z枯竭矣。人oa嫉心。tI鬼之火息。o傲狠慢心。t修_之赫{。oB悍不煨摹
目录(共0章)
投诉与建议
扫描下载客户端山房随笔-元-蒋正子全文阅读_山房随笔-元-蒋正子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文学艺术热门榜单
&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山房随笔-元-蒋正子
手机专享价
&0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仅限新用户
免费短信下载
输入手机号获取下载地址
百度官方短信服务不收任何费用
扫描二维码下载
打开手机微信或QQ等工具扫描
如已安装“百度阅读”客户端,
也可扫码领取此书。
* 您也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百度阅读“安装客户端,安装完成即可下载该书。
内成功下载,还能获得客户端专享特权
已有17882人下载
免费¥0.10
27263本电子书全免费
点击短信即可打开链接页面阅读
&&&&&&&&辛稼轩帅浙东时,晦庵南轩任仓宪使。刘改之欲见辛,不纳。二公为之地,云:「某日公燕至后筵便坐,君可来。门者不纳,但喧争之,必可入。」既而,改之如所教,门外果哗。辛问故,门者以告,辛怒甚。二公因言改之豪杰也,善赋诗,可试纳之。改之至,长揖。公问:「能诗乎?」曰:「能。」时方进羊腰肾羹,辛命赋之。改之对:「寒甚,愿乞卮酒。」酒罢,乞韵。时饮酒手颤,余沥流于怀,因以「流」字为韵。即吟云:「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大喜,命共尝此羹,终席而去,厚馈焉。席散,南轩邀至公廨,置酒语之曰:「先君魏公,一生公忠,为国功臣,厄于命,来挽者竟无一篇得此意。愿君有作,以发幽潜。」改之即赋一绝云:「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南轩为之堕泪。今《龙洲集》中不见此二诗,岂遗之邪?又云:稼轩守京口时,大雪,帅僚佐登多景楼。改之敝衣曳履而前,辛令赋雪,以「难」字为韵。即吟云:「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自此莫逆云。&李公山节,汾洲人也。端平中,朱湛卢复之使北,展觐八陵,引李与王仲偕南。李初任乡郡节制司干官,后任西山y。时正y陈三屿松龙会僚友于多景楼,赏杨妃菊,令诸妓各持纸笔,侍众官请诗。李后至,酒一行,起背手数步吟云:「命委马嵬坡畔泥,惊魂飞上傲霜枝。西风落日东篱下,薄幸三郎知不知?」&
目录(共1章)
投诉与建议
扫描下载客户端前汉书平话全文阅读_前汉书平话免费阅读_百度阅读
&0手机专享价
文学艺术热门榜单
&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前汉书平话
手机专享价
&0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仅限新用户
免费短信下载
输入手机号获取下载地址
百度官方短信服务不收任何费用
扫描二维码下载
打开手机微信或QQ等工具扫描
如已安装“百度阅读”客户端,
也可扫码领取此书。
* 您也可以在应用商店搜”百度阅读“安装客户端,安装完成即可下载该书。
内成功下载,还能获得客户端专享特权
已有35745人下载
免费¥0.10
27263本电子书全免费
点击短信即可打开链接页面阅读
&&&&&&&&史官学士司马迁曰:“吾闻周生曰:‘周士贤人言,舜目有重瞳,以为羽亦是圣人也。’羽布衣起于陇亩之中,遂将五诸侯兵灭秦。五诸侯道:赵、燕、齐、楚、韩也,按剑面分列。天下诸侯,皆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致终,自古以来未有也。项王经营天下,争战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乌江上,不觉悟也。”司马迁言曰:“项王不知己,不能用贤人,失天下。言天亡项王,非战罪,岂不谬哉!”
目录(共0章)
投诉与建议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然后知困前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