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原因~作为小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930人关注)
&(73人关注)
&(14人关注)
&(7人关注)
&(37人关注)浅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导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将矛盾转移,以战争为转移矛盾,中国则在内部消化。日本的内部统治比中国要稳定,外力也相对要轻。中国在法,英,德的帮助下建立了一只近代化海军,日本也是不甘落后,在英法支持下组建舰队。同时也
建立近代化陆军。在陆军上中国以淮军,湘军团练为主,以西洋火器,但是管理制度还是落后的
世袭,同乡。日本也没有完成近代化陆军,只是武勇,一股血性。但是相比较,日本陆军比中国要进步。淮军在剿灭长毛,捻军后,迅速腐化,战斗力急剧下降。海军上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将矛盾转移,以战争为转移矛盾,中国则在内部消化。日本的内部统治比中国要稳定,外力也相对要轻。中国在法,英,德的帮助下建立了一只近代化海军,日本也是不甘落后,在英法支持下组建舰队。同时也建立近代化陆军。在陆军上中国以淮军,湘军团练为主,以西洋火器,但是管理制度还是落后的世袭,同乡。日本也没有完成近代化陆军,只是武勇,一股血性。但是相比较,日本陆军比中国要进步。淮军在剿灭长毛,捻军后,迅速腐化,战斗力急剧下降。海军上,虽然中国购买萨克森级铁甲舰,致远级防护巡洋舰,经远装甲巡洋舰并自建军舰,但是在内部矛盾下,海军停滞不前。军舰维修都成问题。成不要提改装军舰,加上舰载速射炮。中日两国,日本是全面西化,彻底放弃传统,而中国保持中体西用,只有一小部分人开明,依旧有大部分人守旧,排除西洋文化。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在统治者眼中,即重用又猜忌。组建淮军,北洋水师的目的是震慑西洋东洋,保卫京师。但是又担心李鸿章生异心,就对淮军北洋水师压制,导致北洋水师经费紧张,十年没有添加新舰。而弹药都是购舰时期。而日本以打败北洋水师为目标,疯狂备战,设计三景舰对付定镇,大批速射炮压制巡洋舰,以火炮数量,射速拟补口径不足。李鸿章对北洋水师的管理不足,北洋水师大部分是福建系,无法控制,造成管理混乱,香港降旗事件后,北洋水师训练彻底荒废,吸毒,嫖妓,赌博。满清末期,并不能主动战争,宁求无过的态度。数次可以歼灭日本海军的时机都已错过。太平天国过后,南方各省总督实际上已经半独立,称为国中之国,中央已经无法控制。甲午战争实际上是北洋集团和日本的战争。南洋水师在战争中无所作为,没有参加。就好像是他人的战斗,与己无关。反观日本,组成联合舰队,全力与北洋水师一战。在战争中,帝后两党也是在争权,是战是和争论不定,光绪在没有了解双方实力时期就凭借一腔热血贸然宣战。在贸然中开战,把仅有的家底清空。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影响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文/董玉莹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这次战争中,中国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场战争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呢?高三网小编整理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影响,和小编一起回顾下这段历史吧。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战略原因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中国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党派争斗  清廷内部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当时李鸿章虽有宰相尊称,但是当时的清政府不设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李鸿章空有宰相的虚名,但是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  清流派是清末的政治舞台上一个极具权势的力量,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掌管军机处和翰林院,又称为帝党,实力非常庞大。军机处诸公对翁同龢极为尊重,光绪帝更是“每事必问翁同龢,眷倚尤重”。1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对远东的影响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以上就是高三网小编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影响,希望对您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影响的相关内容,请关注高三网。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推荐阅读阅读62次 /日阅读57次 /日阅读1434次 /日阅读414次 /日阅读0次 /日阅读14次 /日阅读28次 /日阅读62次 /日阅读61次 /日阅读40次 /日阅读65次 /日阅读66次 /日阅读55次 /日阅读117次 /日点击查看更多内容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来源:上传者:Krystal0000时间: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中日实力对比,钓鱼岛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
战争前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于此时,我国断然先发制人,制订进取计划,谋求国家他日之安宁与幸福,实今日之最大急务也.于清国之可乘之机,乃欧洲或中亚战乱之时。现在磨刀以待时机,最为重要&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战争前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战争前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战败原因: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2吉田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关的战争。
仁川登陆后,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朝鲜战场的失利,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士气,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战争往往就是这样,一方有备而一方无备,就会必打、早打、大打;而被侵略方如果头脑清醒,准备充分,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对侵略者必然产生威慑、遏制作用,就有可能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其根源就在于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2、 海洋意识淡薄,丧失制海权
要明了北洋海军跌倒的原因,首先最应该明了的是北洋海军的建设背景和目标。中华民族发源自大陆,陆地是我们民族最为熟知的生活舞台,因而上千年间,中华民族的文化实际就是陆地文化。东南浩瀚的海洋作为不可探知的世界,和北方的大漠、西南的群山一起,长久被当作是天堑,是屏蔽、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天然长城。当西方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了著名的探索海洋、开拓海外利益的大航海时代时,中华民族还依旧固守着陆地,除了昙花一现的郑和船队下西洋事件外,这一时代留给人们印象更深的是明清王朝严酷的禁海令。
郑和船队的消失以及禁海令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当时权衡利弊,认为海洋所能够给予我们的利益远远不如大陆,而且海洋、海外蕴含着不可知的危险和挑战,因而禁海令恰如在沿海垒筑起一道高高的长城,以保证海洋继续能够充当天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遥远海外而来的英国海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一度令举国的官员、知识阶层为之惊恐,也激发魏源等一批知识分子试图睁眼看世界,然而危机感很快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
16年后的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圆明园的大火一度刺激了中国的神经,战争结束后,学习西方购买、建造近代化蒸汽军舰的议论开始出现。从阿斯本舰队到江南机器制造局,再到福建船政,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蒸汽动力军舰。然而一个观念犹如魔咒般挥之不去,那就是&海防&。
&海防&两个字中,折射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待海洋的视角和心态,也决定了此后中国在面对海洋时的命运。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1860年,又过了14年之久,拥有了蒸汽动力军舰的中国并没有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海上威慑力,却又一次遭到来自海上的挑战。日本悍然出兵侵入中国台湾,继而吞并中国属国琉球,中国海防再次出现严重失防。清政府内随即开始了名为海防大筹议的海洋政策大讨论,最终定议在海岸线上建设西式海军,划区防守。以防备日本为主要动因的北洋海军建设,就在这时开始。
然而从1874年到1884年的漫长十年时间里,围绕北洋海军建设的政策摇摆不定,受制于经费、政策、人才等种种原因,北洋海军的建军步伐滞重缓慢。再经历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马尾海战)的刺痛,清政府才下决心&大治水师&,于是才有了1885年中国第一个中央海军、海事机构&&海军衙门的诞生,进而在1888年催生了北洋海军的成军。至此,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在感受到了西方海上压力的环境下,中国人在大海边已经徘徊了将近半个世纪。海洋观错位导致盛极而衰。
然而对于海洋的态度,中国人其实并没有丝毫改变,那就是&防海&。实力一度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虽然初步具备了和西方类似的舰队组织形式和外在特征,然而骨子里实际仍然是&防海&工具。从本质上讲,建设北洋海军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禁海政策,因为这支海军并不是要走向大洋。原本在西方应该是挺进外洋、为国家海外利益保驾护航的海军,在清政府那里则被锁在了家门口。
对待海洋视角的不同,不仅仅影响海军的运用、战略、战术,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对海军建设兴趣的持久程度。从近代海军诞生开始,这种科技密集型军种就注定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国力投入来建设和维持的军种。对于一个拥有大量海外贸易和海上利益的国家,投入建设海军的回报便是巨大的海外经济和政治利益。而对于以海防为目标建设海军的国家,海军的回报则仅仅是海疆无事而已。
中国近代从试图获取蒸汽动力军舰开始,目标就始终只有一个,即&防海&。当1885年海军衙门建成,铁甲舰&**&、&**&归来后,龙旗飘扬的舰队一度成为东亚海洋上最为活跃的力量。此时,从1840年以来,中国沿海频发的列强进犯现象的确立刻烟消云散了,而曾在1874年入侵过台湾、年两度在朝鲜挑起事端的日本,也在此时段归于沉默。北洋海军建设巅峰的1888年,也便是从两次鸦片战争以来海防建设目标实现之刻。
经历了48年的坎坷,海防目标终于实现;而几乎就在同时,北洋海军的发展立即开始变缓。对于需要耗费巨资建设和维护的海军,清政府此后的兴趣仅仅持续了2年左右。1890年因为财政支绌,户部为了樽节政府开支,首先上奏请暂停海军购买外洋军火两年。1891年,日本海军便超越北洋海军,成为新的亚洲第一。之后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所出现的决策不明、军舰老化、火炮式旧、弹药不充、燃料不佳等弊端,从根本层面上都要归因于当时整个中国对海军和海洋的认识偏差。
清政府虽然一度建立起了一支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但并不明了海军的价值,不知道如何运用海军,更不懂得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真正意义是通向海外和海外利益的道路。因而北洋海军的发展停滞,乃至最后的失败,绝不是一两个决策者的失误,也绝非一座颐和园可以承担,而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对于海洋缺乏认识所导致的恶果。
从北洋海军的兴亡至今,一个多世纪间的世界海洋风云激荡,一再诠释着海洋和海军的真义。真正的海军因国家有海外利益和海洋战略而产生、强大,国家又因为有强大的海军为先驱,可以将海外的利益线拓展得更为绵长。违背这一规律,刻意建设一支或是专为自守、或是专为攻人,但却没有国家的海上利益和战略作为前提的海军,都将无法持久。北洋海军的兴亡是例子,一战德国海军的覆灭是例子,二战日本海军的覆亡也是例子,而曾经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国海军在英国缺乏海外利益的今日大幅收缩,更是有说服力的例证。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之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3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军事力量对比,这是一般规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需要特定的条件,不是普遍现象。但在军力相当的情况下,胜负又取决于什么呢,这就不是唯武器论所能解释的了。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来说,头脑中打不赢的阴影必然会对战局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部队士气低落,一味溃败的原因之一。
甲午战争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主要战役来看,都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对比和武器装备优劣上。海之战虽然失利,但相比还算是甲午战争中打得最好的一仗,其余大部分战役、战斗,要么一触即溃,要么望风而逃,根本不是武器优劣、装备好坏、兵员多少的问题。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
甲午海战,给予我们的是重要的一击,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对抗外敌时,我们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万众一心,而不是在国家陷入生死存亡的时候还在想着自己的利益,只有国家的存在,才能追求我们的利益,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年是甲午年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甲午年的特殊含义,具有非常历史和现实意义。
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国际上,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和平崛起,不断地在周边、特别是在**和**给中国制造压力。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给 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呈现抬头趋势,他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现实威胁,鼓吹&中国威胁论&,修改和平宪法,在历史观、钓鱼岛等问题上执意坚持错误立场,并且企图利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围堵和遏制中国。在这种情形之下,回望甲午战争的历史,可以给中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敲响警钟。正如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所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中国要居安思危,常存战备之思,牢记甲午惨败教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6930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106
今日新增文档:50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