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在房东面隔了一条万兴村万东小马路路有说法吗。

我的图书馆
前言& & &我的家在牛街,一条古老而文明的街,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成家,在这里养老。一生在这里,这里的每一条胡门都留驻我们儿时玩耍的身影,都铭刻着我们成长的印迹。所以在我的心目中牛街既不是那广义的牛街,那含概了66条胡同的牛街;也不是那条从牛街北口往南,从牛街南口往北那条长645米宽10米的牛街。相信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牛街人心目中心的牛街,就是那两条西街和东街覆盖的街区与胡同。就是那三十多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的胡同所编织的牛街。我们这些住在街里的人,不管你住在那条胡同,都会把自己做为牛街人。& & &前两年我在网上看到了关于牛街历史延年的文章和一些牛街的老照片(牛街老照片共三集)大摡有几十张照片,有街景,有宅院,有风俗,有人物,有老人,有孩儿;从清朝到民国,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些便勾起对牛街追忆,产生了把文字与照片结合起来的想法,编织起我们心目中牛街。从今年二月份开始搜集牛街的老照片及文字资料,走访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下载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照片,根据牛街自北往南的顺序,把西街与东街所有胡同街巷,有序地排列出耒并介绍给大家。就在这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美篇好象是系统升级了,在编辑过程中要存草稿,可我偏偏按错了键。就这样几个月的辛苦,一秒钟的时间100张照片及文字瞬间消失。为此我及时与美篇后台联系,寻求帮助找回丢失的草稿,但美篇也没办法,删除的稿件是无法恢复的。为此我从11月14日起开始了第二次编纂工作。戴着500多度的老花镜,每天不停地在手机上进行操作,经过10多天的努为今天终于完工了。由于时间紧,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请大家谅解。从牛街北口往南依次是:堂子胡同(牛街头条) & & &香儿胡同周家胡同(牛街二条) & & &糖房胡同丁家胡同(牛街三条) & & &吴家桥头条守备胡同 & & & & & & & & & & & & 吴家桥二条羊肉胡同(牛街四条) & & &吴家桥三条张家胡同(牛街五条) & & &吴家桥四条穆家胡同(牛街六条)枣林斜街(从牛街大牌楼斜着奔西南)巴家胡同甄家胡同老君地西大胡同石羊胡同从牛街南口往北依次是:东大院沙栏胡同王老师傳胡同输入胡同寿刘胡同麻刀胡同小寺街东街(教子胡同)龙凤坑& & 文字介绍来自:《北京地方志牛街》、首都图书馆、漫谈老北京牛街及网络。& & 照片耒自:北京地方志牛街、首都图书馆、宣武档案馆、城南文化博物馆、牛街老照片、网络。在此向以上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 & & & & & & & & & & & & &二O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曰 &牛街& & &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内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街的一段街道,因为在这条街上回族聚居而闻名,亦因为在这条街上拥有牛街礼拜寺而闻名于世。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近年又有修缮装饰。寺院面积不大,但建筑集中、对称。许多建筑都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穹顶。◆名称来历:原本是一片石榴园,石榴园的居民区简称为榴街。因为榴街的住户多为回民,做出的牛肉出了名的好吃,再加上“牛”、“榴”谐音,于是人们干脆改称“榴街”为“牛街”了。◆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之前属宣武区)。◆历史渊源:宋辽时期建了礼拜寺,回民愿意住在礼拜寺附近,经过沧桑的变化,演变成今天的牛街。◆消费客群:穆斯林群众,喜爱民族小吃的食客。◆牛街之最:礼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主色调:绿 (牛街建筑的主色调是绿色的,不管是店铺还是礼拜寺都是穆斯林群众喜爱的绿色)。◆特色小吃:面茶、豆汁、豆腐脑、豆面丸子汤、卤炸豆腐、杂碎汤、漏鱼、糖耳朵、糖火烧、焦圈、麻花、炸糕、奶油炸糕、螺丝转、墩饽饽、豆馅火烧、豆馅酥、蜂糕、碗糕、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江米凉糕、蜜三刀、开口笑、姜汁排叉、卷果、爆肚。& & 1949年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牛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从而牛街也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很多国家领导人专程视察、参观和考察过这里。1997年,牛街危改一期工程上马,2000年牛街危改二期上马,牛街及其附近地区的危房大多拆除。2003年新牛街大街通车,新牛街大街长670米、宽40米,两上两下四车道,在宽阔的大街,交通更便利。& & 如今的牛街居住着回族、满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等2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幸福的生活在这里。& & &牛街这个名称的历史远远没有这条街悠久,明朝嘉靖年间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尚无牛街的记载,只有一条名叫“礼拜寺”的街道,相信就是今天的牛街。清朝末年,因牛街在庚子之变中较为安定,慈禧太后曾经颁诏将其改名为“太平街”,但始终未获民间认同。这是北京城唯一以牛为名的大街。街东有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修建的礼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全寺主体建筑有礼拜殿、唤礼楼、望月楼和碑亭等,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代表。历史上这里是唐幽州城和辽南京、金中都城的中心,过去曾名“东湖柳村”;因地势比较高,又叫“冈上”。明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礼拜寺”街,清代称牛街。& & & 建国后,曾把牛街西侧东西向的堂子胡同、周家胡同、丁家胡同、羊肉胡同、张家胡同、穆家胡同等更名牛街头条、牛街二条、牛街三条、牛街四条、牛街五条、牛街六条,这一带从2000年开始拆除,建设成牛街西里。地处牛街地区中间,北口接壤广内大街,南口与南横西街和枣林前街相连,接触点是一个“十”字路口。牛街是南北纵向大街,辖区包括巴家、西大、石羊三条胡同。全长645米、均宽10.5米门牌:1—161号、2—146号,牛街是牛街地区的中心,特别是享誉国内外的牛街礼拜寺坐落在街里的中间地带,显现出牛街的特色。& & &牛街一带最初曾名柳河村、冈上,明时称礼拜寺街,清乾隆图称牛街。它的历史地理位置,曾是唐幽州藩镇城以及辽南京、金中都的所在地,金时属敬客坊,明代属白纸坊。牛街的形成是在宋朝年间,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前(当时在唐末、辽、宋初时期)因北京地处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于北京南、北、中三个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区,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一片水乡,河道纵横,杨柳垂荫,古时称为柳河村(牛街中片的统称),牛街南口圣安寺一带曾名“东湖柳村”,圣安寺建于金亦称柳湖寺,可知金中都城内不仅有河流,还有湖泊。因河道旁有一土岗高耸,当时称冈上、“藁上”或“阁上”。至公元十世纪左右(北宋、辽)时代,有一些穆斯林在这里居住了,他们在土岗儿上建起了一所小型礼拜寺,这就是牛街礼拜寺的开始。& & &关于牛街街道的形成,史料记载自建成辽南京城垣开始至金中都城建成,(指今右安门内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已是主要南北通道,此时是牛街形成街道的前身,从此柳河村遗迹逐渐消失,今存有吴家桥地名可考证。清初牛街比较繁荣,清代曾设步军统领南营守备署于现在的回民小学址,南侧之小巷原称守备胡同现划入牛街。街道两旁多大宅,房舍亦多考究,非常整洁。牛街地名来源于穆斯林先民喜种植枣树和石榴树,于是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称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久而久之,人们说起“榴街”不如“牛街”顺口,又因回民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业者,所以习惯上把“榴街”说成牛街了。以后,在1902年慈禧太后封牛街改称“太平街”,但没有被沿用,至今人们都称“牛街”。牛街也就从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回族群众居住的柳河村,发展成现在的回族群众聚居区。解放前的牛街,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牛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年由土路修为沥青路面,过去南口外称为“南沟嘴子”,后来建起了全市唯一的、全国最大的回民医院,1984年牛街被市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街”的称号。2002年,在市、区政府的推动下,牛街街道已被拓宽,成为西城区一条主要大街。牛街礼拜寺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丽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赐名“礼拜寺”。经过历代不断翻修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宏伟壮观的古建群体。& & 公元960年,有一位阿拉伯“筛海”(原意为“老者”、“长老”。伊斯兰教对有名望的宗教学者的尊称)名叫革洼默丁,携子来京传教。其子纳苏鲁丁对皇帝赐于的官爵坚辞不受,一心为清真寺掌教,遂请颁建清真寺。公元996年,辽圣宗统和十四年,牛街礼拜寺建成,并初具规模。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春 赐寺名为“礼拜寺”。明正统七年(1442年),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赐名“礼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风格对该寺进行了修复和扩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曾于1955年、1979年、1996年多次对该寺进行修葺。牛街过往的小胡同和他的老住户& & &北京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城市的交通网络,而且是老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它们大多形成于元代,最迟到明代才奠定了后来的规模。而北京牛街的许多街巷胡同,甚至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或更早。它既是牛街人生生不息活动的场所,也是牛街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这个舞台留下了许多历史的印记。走在这些曾经极为平常的小胡同里,既可以向人们讲述它的格局变化,又可以讲述它的名称缘起和更易。尤其是一些老牛街人,甚至可以挨家挨户向你讲述每一家的姓氏名谁、人事变迁、珍闻轶事。如果把这些胡同里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内涵,汇总起来,简直可以成为牛街的百科全书,或者称作是北京牛街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不为过。& & &据北京市公安局1953年的户籍档案记载,曾经存在于牛街及周边的小胡同大约有六十余条,其中回族住户相对集中的有三十余条。据不完全统计,居住在这些小胡同里的老住户曾有(户籍门牌)八百四十二个,回族人口数以万计。(1)牛街史称“柳河村”、“冈儿上”、“牛肉胡同”、“礼拜寺街”。& & 西街,有“草张”、“小庄王”、“小墙闵”、“红果张”、“大成杨”、“韭菜杨”和常姓、史姓、高姓、刘姓、马姓、黄姓、毛姓、杜姓、沙姓、年姓、维姓、云姓、洪姓等户籍门牌一百三十一个。(2)牛街南口外史称“南沟嘴子”、“薛上坡”,有“干果子王”、“奶酪魏”和海姓、马姓等户籍门牌十个。(3)输入胡同史称“贞节坊”、“熟肉胡同”、“瘦肉胡同”,有“果子贾”、“大地马”、“面马”、“库恭”和丁姓、戴姓、胡姓、安姓、肖姓、王姓、李姓、穆姓、闵姓、褚姓、詹姓、梁姓等户籍门牌五十八个。(4)蔴刀胡同史称“马道胡同”、“蔴道胡同”,有“马陈”、“鱼王”、“河沿杨”、“吱渣李”和仉姓、沈姓、梁姓、哈姓等户籍门牌四十三个(5)小寺街史称“小菜街”,有“小寺街梁”、“雪花膏赵”、“灯泡马”、 “前青厂王”、“棚于”和黑姓、安姓、刘姓、侯姓、宛姓、宋姓等户籍门牌五十三个。(6)甄家胡同史称“甄家穿店”,有“鸭子马”、“永李”和张姓等户籍门牌十三个。(7)糖房胡同有“驴子孙”、“皮连”、“胡”、“金店李”、“鱼马”和尹姓、改姓、麻姓、鲁姓、闪姓、陈姓、戴姓等户籍门牌三十七个。(8)吴家桥头条有“大车钱”、“过街沟王”和赵姓、马姓、刘姓、蔡姓、等户籍门牌七个。(9)吴家桥二条有“大来坊周”、“大树刘”、“大车李”、“西黄”和钱姓、刘姓、王姓、于姓、杨姓、穆姓、卞姓等户籍门牌十二个。(10)吴家桥三条有“骆驼刘”、“草马”和宛姓、钱姓、丁姓等户籍门牌八个。(11)吴家桥四条有“香李”、“北钱”和杨姓、铁姓、刘姓、宋姓、夏姓、金姓、孙姓、冯姓等户籍门牌十六个。(12)守备胡同有陈姓、谭姓、佟姓等户籍门牌四个。(13)牛街头条史称“堂子胡同”有马姓、麻姓、李姓、杨姓、沙姓等户籍门牌九个。(14)牛街二条史称“周家胡同”,有“馅饼周”、“两益轩杨”和马姓、陈姓、刘姓、米姓、田姓、杨姓、黄姓、韩姓、肖姓等户籍门牌十七个。(15)牛街三条史称“丁家穿店”、“丁店”、“丁家胡同”,有“俊王家”、“切糕杨”和钟姓、张姓、改姓、穆姓、侯姓等户籍门牌七个。(16)牛街四条史称“瓦街”、“羊肉胡同”,有“葱胡”、“烤肉陈”、“红果贾”、“蛐蛐白”、“海王”和刘姓、金姓、铁姓、穆姓、郑姓、吴姓、马姓、李姓、海姓、闵姓、薛姓、沙姓、闪姓等户籍门牌二十九个。(17)牛街五条史称“张家胡同”、“马张胡同”有“马张”、“礼拜帽马”等户籍门牌六个。(18)牛街六条史称“穆家园”、“穆家胡同”,有“北坞何”、杨姓、王姓、张姓等户籍门牌十四个。(19)东大院胡同史称“东大院”、“东大胡同”有米姓等户籍门牌十个。(20)沙栏胡同史称“沙拉胡同”、“栅栏胡同”,有“两益轩王”,“沙栏孙”、“树村李”和黑姓、沙姓、何姓、赵姓等户籍门牌三十六个。(21)枣林前街有“果刘”、“西黄”、“大有庄白”和侯姓、薛姓、闪姓、董姓、尹姓、黑姓、航姓、房姓等户籍门牌七十个。(22)枣林后街有马姓、刘姓、王姓、冯姓等户籍门牌十三个。(23)老君地有戴姓、金姓、孙姓,马姓等户籍门牌三十三个(24)寿刘胡同有“永李”、“菜牙张”和连姓、徐姓、白姓、闪姓、刘姓、王姓、陈姓、褚姓等户籍门牌四十五个。(25)德泉胡同史称“香儿胡同”有高姓、张姓等户籍门牌十八个(26)教子胡同史称“轿子胡同”、“东街”有“户部街马”、“鱼买”、“厨子许”“豆腐房马”和李姓、杨姓、丁姓、甄姓、哈姓等户籍门牌六十三个。(27)龙凤里史称“龙凤坑”、“楼房坑”,有“鸡李”和黑姓、马姓、刘姓等户籍门牌十六个(28)西大胡同有“大胡同张”和米姓、侯姓等户籍门牌九个。(29)石羊胡同有“鸭子马”、“南钱”、“车杨”和赵姓等户籍门牌四个。(30)花园子胡同 后并入寿刘胡同。(31)巴家胡同有孙姓、张姓、米姓等户籍门牌五个。(32)春风胡同史称“王乡老夹道”、“王老师付胡同”,有“花马”、“荷包李”、“煤赵”等户籍门牌二十三个。(33)德源胡同有户籍门牌二十三个。明代的牛街地图牛街街面上的老住户& & &古老的牛街街道呈南北走向,北至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全长645米,平均宽度10.5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牛街又有“柳河村”“冈上”“牛肉胡同”和“礼拜寺街”等称谓。五十年代初,牛街街道东西两侧有户籍门牌一百三十一个。& & &历史上的牛街,其地理位置处于唐朝的藩镇城之中,辽代的陪都、金代的中都就是沿着这座城拓建而成的。从广安门外的甘石桥到东部的烂漫胡同是当时辽代的檀州街,牛街就处在檀州街以南的位置。到金代时,牛街成为中都敬客坊、康乐坊和铜马坊的一部分。为了营造宫殿,建设园林,人们把莲花池的水引到了中都城里,流入柳河,牛街以西的吴家桥就曾是这条河的流经之地。由于历史上的柳河临近朝廷的大内,所以辽金时代,这里还没有回民聚集。到了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多利用色目人管理国家事务,这些色目人又多是来自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细亚的西域回回人,所以这些穆斯林就在柳河附近修建了一座进行宗教活动的礼拜寺,成为回民聚集区社会活动的中心。牛街礼拜寺里现存的两座筛海(伊斯兰教中的长老)坟就是牛街礼拜寺创建年代的佐证。按照世界各地穆斯林的通例,凡有清真寺的地方,必有大量穆斯林聚族而居,到了元中统四年(1263),这个河水潺潺、绿柳掩映的“柳河村”已有回民两千五百九十三户,人口达万余。元代在柳河村以北建好新城(元大都)后,元帝下诏令旧城内的有钱人和身居高位者迁入新城,使柳河村仅剩下了穷苦的平民百姓,这里日渐荒凉,成为郊野。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为了“拱卫皇居”驱除了北京内城“东西两边”的非满人于城外,大批回民重新聚集于“冈上”,使昔日荒凉的“冈上”,一变又成为了“万家灯火”的回民聚集区,其中有不少名门望族居住于此。& & &如果把牛街的大小胡同比作五线谱的话,那些胡同里的众多住户就可视为五线谱上的音符,它们汇聚在一起,唱着平常百姓的歌,有的高亢入云、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悲欢跌宕,有的情浓和暖,但无疑都是人世间最和谐最美妙的乐章。& & 据健在的牛街老人回忆,五十年代初,& & 从牛街南口东侧依次往北曾经住过的的老住户是:在清宫廷里做事的“高店杨”家、在果子巷里开奶酪店的“荷叶楼马”家、甄德山家、佘家、“鸡陈'家、马家。& & 再往北是韦家东院,住着韦崇亮、韦崇福哥儿俩、“邮票杨”家。& & 再往北是东大胡同(东大院)、然后是“鱼胡”家、铁家小铺(后改为裁缝铺)、“杏仁茶赵”赵长顺家小铺、沙栏胡同、 杨记鞋铺、“天顺东”副食店、“天顺祥”粮店、“良乡马”(三伯)家、然后北边是个死胡同,里面住着戴家。& & 再往北是马万福阿訇家,一家小油盐店、王二伯家、李大年家、“大门刘”家(有沙家、杨家、胡家等住户)过了春风胡同往北是“鱼洪”家、王伊妈目家(王连凤)、然后是牛街礼拜寺。& & 再往北是卞三儿家、尹家、王二伯家、“零材料马”家(马斌、马宽)、“果子贾”家的一支、临街门脸房是“季四儿”的果局子。& & 再往北是输入胡同、把口高台阶上住着“果子贾”家、拐进死胡同住着侯老师家、小铺杨家,出来往北是“老杜巴儿”绒线铺、后面小胡同里住着国民政府駐巴基斯坦参赞吴建勋家、然后是“小庄王”家。& & 再往北仍是个死胡同,小胡同里住着大明朝“侍卫马”家和常家、然后就是“切糕马家”开的“聚宝源”牛肉铺、寿刘胡同、把口是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后裔常子椿、常子萱家住的大院子(后被牛街办事处占用)。& & 再往北是“皮包胡”家、李增禄家、五十年代初牛街派出所旧址、“韭菜杨”家、“小细作王”家、“果刘”家、沈家炉食铺、麻刀胡同、一家粮油店、“砖头马”家、杨家、“菜马”马振清家、又是一条死小胡同。& & 往北依次是“两益轩杨”家、“手巾科马”马玉春家,最后到了牛街北口即是原北京市副市长孙孚凌的父亲开的福兴面粉厂。& & 从牛街北口往南路西住的:& & &第一家(牛街三号)原是个德国人,在北口外经营教会医院,后将此院转卖给在医院做护士的高家。每逢初夏季节,高家院里的一株藤萝开满了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层层叠叠伸出墙外,煞是好看。& & &第二家五号是个死胡同,是广内大街一家澡堂子的后门夹道,院里西屋曾住过马悦,北屋住过王德忠等住户,& & &再往南是个高台阶,磨砖对缝的大宅院里住着大户“草张家”。然后又是一家小一点儿的澡堂子,过了牛街头条(堂子胡同)是一个剃头棚和卖豆汁的“宝记”。& & &往南是个穿堂胡同,过去叫“豆腐房胡同”,可以通往周家胡同肖家大院,胡同里住着“菜王家”等住户。胡同口是“大成杨家”开的牛羊肉铺。& & &然后再往南依次是鞋铺、小人书铺和经营蒸食铺的黄友家。黄家老人带领着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专门制作豆包、蜂糕等清真面食。& & 过了周家胡同是“柴火张家”、剃头棚、经营油盐酱醋的“小铺杨家”、常家(小庄王家王德忠的姐姐)、毛记干果店、“万丰记”油盐店(后改为粮店)马家和侯记烧饼铺,& & 过了牛街三条(丁家胡同)就是学校西北二小。然后拐入死胡同守备胡同,里面住着中医师陈申芝大夫和云叔年家,还有一家煤铺,出口继续往南是经营五香酱牛肉的年家、隔壁是老杜奔儿绒线铺旧址(大跃进时期曾是公共食堂,后改为黑白铁加工),再往南是刘姓开的一家羊肉铺和张记烧饼铺。& & &羊肉胡同以南是王七巴家的深宅大院,磨砖对缝,高高大大,里外都很讲究、气派,后来住过下野的中国中央副主席高岗一家,再往后变成了区规划局职工宿舍。然后是一家临街的羊肉床子,改为牛街副食店后被牛街人称作“新开张”。& & &继续往南是做玉器行的“小墙闵家”,里外有三层院落,住着闵家一大户人家,五十年代中期到牛街拆迁前是牛街派出所所在地。& & 下一个胡同是张家胡同,把南口住着经学老师侯老师傅家(侯宝山),然后在清真寺影壁后面住的是“永李家”(回民学院院长李玲善家)和“珠子沙家”(沙佩),穆家胡同过了是杨大琦家,他和父亲杨宝文(字蕴章)都是牛街一带很有名气的中医大夫。& & 往南是“同和轩马”的大爷马万清家,也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两进院落,建于四十年代末期,非常考究。再下一家是“轿子马家”、海家以及赵鼎家开的烧饼铺。把口是一家“光明印刷社”,由牛街人韦诚光、韦诚明哥俩经营,曾为共产党地下组织印过传单,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宪兵捣毁。然后到了枣林斜街,清末民初这个胡同口曾立有一个牌楼,牛街人称为“大牌楼”,把南口住着穆成凯一家。& & &过了巴家胡同是“面李家”,然后就是西大胡同,胡同里住着“座李家”(李叔琴老师)和“大胡同张家”等。& & &再往南是王二伯的儿子王长禄家摆的的果摊和“礼拜帽马家”,石羊胡同把口住着“良乡马家”(大爷),然后是一家煤铺,原是韦家的地界,后成为门面房,五二年被南洋归国华侨郭全禄家租用。再往南是西院韦家,“宫荐马”家(马连启)和“鸭子马家”大门。大门早已不存,里面住着北平回民玉石商会会长马子清的儿子马文瑞(后迁往甄家胡同)、丁家、云家、铁家、昌家,还有路西住的一家张姓汉民。这个地方有一条通往甄家胡同的小夹道,“手巾科马”家的工厂一度设在这里。出了大门口向南是“骡马李家”,住着全家哥儿六个,最后一家是在广安菜市场做事的马驹子家。牛街头条(堂子胡同)(1)牛街头条(堂子胡同)牛街头条位于牛街北口。东起牛街,西至糖房胡同。因临牛街西侧自北自南第一条小巷得名。位于糖房胡同东侧,西起糖房胡同东至牛街。长145米,均宽3米,门牌:1—5号、2—12号,原名堂子胡同,因胡同东口路北有一澡堂而得名。牛街头条史称“堂子胡同”有马姓、麻姓、李姓、杨姓、沙姓等户籍门9个。牌九个。牛街二条(周家胡同)(2)牛街二条(周家胡同)& & &牛街二条位于糖房胡同东侧,西起糖房胡同东至牛街。长145米,均宽6米,门牌:1—19号、2—26号,原名周家胡同,因住有在煤市街开同聚馆的周家(俗名馅饼周)而得名。老字号两益轩的经营者杨家也住此胡同西口。& & 牛街二条史称“周家胡同”,有“馅饼周”、“两益轩杨”和马姓、陈姓、刘姓、米姓、田姓、杨姓、黄姓、韩姓、肖姓等户籍门牌十七个。牛街二条(周家胡同)牛街三条(丁家胡同)消失的牛街三条(丁家胡同)老住户牛街三条位于牛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牛街,西至糖房胡同。全长131米,均宽4.5米。相传明代有丁顺在此地开有一家大车店,号“丁顺店”,俗称“丁川店”。后来住户渐多,演变为'丁家胡同”,1981年改称“牛街三条”,共有户籍门牌九个。糖房胡同南侧是西北中学(宣师二附小)的围墙和教学楼,故没有住户居住,但西口路南,近乎东南角的位置是牛街回民自己的民间组织“北平骆驼行业公会”旧址,五十年代初,被改为“糖房胡同小学”。从牛街三条东口往西,路北第一家是个绱鞋铺,有两间门脸,里间住人,外屋是加工间,墙上挂满了加工好的各种布鞋,鞋样儿、鞋楦子。鞋铺掌柜的姓王,是从外地来牛街做生意的汉族人。往西第二家是“万丰记”粮店的后门,“万丰记”一度经营副食调料,油盐酱醋,五十年代后期改营米面粮食。门脸儿在牛街街面上,后门平日洞开,可以见到院里摆放着大片的坛坛罐罐和腌制酱菜的大缸。再往西第三家是“回族空竹世家”王雨田的独门小院,王雨田原在清衙门里当差,喜爱抖空竹,并在花会上有飞叉“开路”的绝活儿。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儿女王清源、王葵英、王桂英、王淑英等均练就了一身“抖空竹”的技艺,经常到东安市场、天桥一带撂地卖艺。王葵英艺名“小闷葫芦”,曾在1950年随中国艺术团到过苏联表演,声名鹊起。笔者幼年每逢早晨路经王家门口,几乎都会看到王雨田一家老小在路边空地上练功习艺。第四家是钟家,也是一家独门独院。第五家是“切糕杨”杨九爷家,他早先在官府里当厨师,后自营清真粘货小吃,他家门前经常有铺开的江米、小枣、芸豆在太阳底下晾晒。公私合营后,杨九爷被安置到虎坊路小吃店从事旧业,牛街文革时期的“回族造反团”团长杨文庆就是杨九爷的次子。再往西是“山药张家”哥儿俩的院子,里外两层,张家原来经营菜业,后来转行改营回收、清洗,售卖旧瓶子,当年前后院里都堆满了玻璃瓶子,故被牛街人又称为“瓶子张家”。这个院原来是“玻璃瓶子马家”马德海的房,老人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临终前由于没有子嗣,故将此院捐给了牛街礼拜寺作为寺产。牛街拆迁前,院里除了“瓶子张家”,还住着“临清洪”的一支和“切糕钱”传人钱德才一家。紧挨西边是“俊王家”的大院子,老辈人王国瑞曾在菜市口开过一家“德顺斋”,专营烧饼、焦 圈,在京城远近颇有名气。再往西是玉器行改家,他们家原有前、中、后三层院落,1954年,以抵债的形式,把前院共计十四间房以两千元的价格抵给了汉族人李君实。李君实家是慈禧太后贴身太监李莲英的近亲,原来住在海淀圆明园一带,后来搬到牛街。这个院的三间南屋曾由“小寺街梁家”的一支梁德礼长期租住。再往西是个向北去的拐角,拐角处原有一片空地,除有一口水井(后来改为公共自来水),还在水井的南边儿盖了一溜儿男女官茅房。官茅房的东北角有三家住户,依次是改家后门、穆家和“玻璃瓶子马家”。改家卖掉前院以后,只好出进后门儿,院里的几间房也出租给了外人,像来自包头的马民宣老师、来自河北文安的杨家和来自山东的佟家等等,都是回民。隔壁穆家老当家的早逝,狭长的大院子北屋住着穆老太太和养子“庄子”,一溜儿东房出租给了来自大兴的甘家。甘家是骆驼行,为了方便骆驼出入,此院原来没有大门,甘家经常在前院空地屠宰骆驼。他们家搬走以后,陆续又搬来了秦德山家、马玉洪家和黄家。和穆家一墙之隔的西边儿是最后一家“玻璃瓶子马家”的大门道。院里北屋住着马家“三姐”和她老妹妹一家,南屋倒座儿住着经营菜行的侯家,东屋是黄家,西屋是“煤赵家”的一支。这个院再往西就到了糖房胡同了。(3)牛街三条(丁家胡同)& & 牛街三条位于糖房胡同东侧,西起糖房胡同东至牛街。长131米,均宽4.5米,门牌:1—9号,无双号。原名丁家胡同,又称丁顺店俗称丁川店。相传有一个叫丁顺的人在此开店,故名丁家胡同。& & 牛街三条史称“丁家穿店”、“丁顺店”、“丁家胡同”,有“俊王家”、“切糕杨”和钟姓、张姓、改姓、穆姓、侯姓等户籍门牌七个。(4)牛街四条(羊肉胡同)& & 牛街四条长250米,均宽3.1米,门牌:1—29号、2—44号,原名羊肉胡同,明代已有此名 。清时仍称羊肉胡同,清乾隆时地图称此为生肉胡同。属外城西城宣南坊。1965年整顿街巷名时,牛街西侧,从牛街北口到斜街共有六条横向胡同,故将羊肉胡同更名为牛街四条。& & &牛街四条史称“瓦街”、“羊肉胡同”,有“葱胡”、“烤肉陈”、“红果贾”、“蛐蛐白”、“海王”和刘姓、金姓、铁姓、穆姓、郑姓、吴姓、马姓、李姓、海姓、闵姓、薛姓、沙姓、闪姓等户籍门牌二十九个。牛街四条(羊肉胡同)东口牛街四条(羊肉胡同)牛街四条(羊肉胡同)5)牛街五条(张家胡同)& & &牛街五条原名张家胡同。光绪时称马张家胡同,骡马行张家居此。路北一号院,有优秀的地下交通员杨子健等人秘密召开支部分,迎接北平解放。& & &牛街五条 在1998年牛街地区改造中,上述胡同已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起了牛街西里小区。& & 牛街五条史称“张家胡同”、“马张胡同”有“马张”、“礼拜帽马”等户籍门牌六个。牛街五条(6)牛街六条(穆家胡同)& & 牛街六条,东西走向,东起牛街西至枣林北里,长300米,宽4十米。史称“穆家园”、“穆家胡同”,有“北坞何”、杨姓、王姓、张姓等户籍门牌十四个。牛街六条(穆家胡同)牛街六条(穆家胡同)(7)糖房胡同& & &糖房胡同位于牛街,长302米,宽4米。糖房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牛街四条,西侧与吴家桥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相交;东侧与牛街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相交。责任区含德泉胡同、牛街头条、二条、三条、吴家桥头条楼。门牌:1—29号、2—32号,该胡同明时已初具规模,清《顺天府志》称作“糖房胡同”,民国后称糖房胡同。据当地老人们说,原胡同北口曾有几处制作麦芽糖的糖房,糖房胡同之名由此得来。由此往西吴家桥一带原多为养骆驼、售驼肉的,故此巷原有骆驼锅房之称。在民国时期曾为驼业公会会址。糖房胡同大部分已在年的改造中被拆除。& & &糖房胡同有“驴子孙”、“皮连”、“鸡胡”、“金店李”、“鱼马”和尹姓、改姓、麻姓、鲁姓、闪姓、陈姓、戴姓等户籍门牌三十七个。(8)德泉胡同(香儿胡同)& & & 德泉胡同位于糖房胡同西侧,东起糖房胡同,西至白广路大街。长262米,均宽4.8米,门牌1—49号、2—10号。德泉胡同原称香儿胡同。1937年后,曾改称香饵胡同。1945年后又恢复香儿胡同直至1965年。香儿胡同的得名是因此处曾有制香为业的作坊而得名。1949年以前这里是穷苦劳动人民的住所。稍南即为坟地。1965年整顿街巷名时,将此胡同更名为德泉胡同至今。(9)吴家桥头条& & &牛街西部的吴家桥又名“吴家湾”,金代时为了建中都曾引莲花池水进城,其流向自西向东,进城后再折向南。吴家桥是当年河水流经的地方,吴家湾则是河水拐弯处,当年有一吴姓人家在此居住,所以历史上才有了吴家桥这个地名。据清代年间的《京师坊巷志稿》所载:牛街“迤西有吴家桥。”又说“旧有吴家桥头条、二条、三条胡同......今皆废。其西南隙地,荒冢外加菜圃。”所谓“皆废”显然与事实不符,吴家桥头条、二条、三条,直至四条,一直到牛街拆迁前都始终存在。吴家桥头条和他的老住户& & &吴家桥头条位于牛街西侧以北,东至糖房胡同,西至大片坟冢荒地,中西部有路向北拐至香儿(德源)胡同,全长110米,最窄处五米,最宽处可达二十余米。由于胡同内场地宽阔,住户相对稀少,五十年代末,在吴家桥头条至四条的西部,盖起了“黑色冶金设计院”,文革期间,又在头条胡同内盖了一座三层的红砖简易楼。其实在此之前,吴家桥头条仅有户籍门牌七个,住户多是“驼行”,以饲养骆驼和栓大车为生。& & 从胡同东口北侧往西数,第一家是姓赵的哥儿俩,原来养骆驼、搞运输,后来以栓大车维持生计。他们家原是一个院子,后来一分而二。东边的院子在五十年代初建了个“水窝子”,转门卖水给附近的街坊邻居,经常可以看到院子里停靠着用以拉水、送水的水车,两家对面有一块凹进去的的空地,经常看到骡马在此处打滚儿,歇乏。往西路北第二家,主人姓刘,是个较为讲究的小四合院,除了刘姓本家,里面还住着李姓、马姓等几家租户。再往西是“大车钱家”的一支,大院子里有一溜儿北房、宽敞的大门前有专供骆驼和骡马饮水的大石槽,这些遗物一直到牛街拆迁时才被挪走。再往前向北拐,是南北走向,通往德源(香儿)胡同的小巷,和东边的糖房胡同平行。进口路东是前门在糖房胡同的孙绳武家的后门,紧邻北边的院里住着“聚宝源”牛羊肉店的两位创办人之一李维芝全家。他们家是糖房胡同小学的后门,门前有几颗遮天蔽日的大槐树,是学校许多孩子们读书嬉戏的乐园。从吴家桥头 条北口转回来路西,原是一片空场,曾是糖房胡同小学的校外操场,五八年大炼钢铁时,砌满了土法炼钢的小土炉,后来被一家工厂占用。& & &往南第一家姓尹,下一家是牛街“大树刘”四爷家,再往南是蔡家,这几家无一例外,都是独门独院,而且也都是牛街的驼行。这条小巷住户稀少,安静幽深,两边树荫下经常卧满了性格温顺的骆驼,它们蠕动着嘴巴,默默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 & &过了蔡家是个向西的拐角,有路一直通往西部的荒野,和蔡家隔着头条西口相对的是“过街沟王家”,他家大门坐西朝东,直对着头条大道。后来门道改为住房,又在北侧墙另开了一道小门。早年“过街沟王家”也是“驼行”,这个行业衰败以后,又成为养骡马、栓大车的专业户。从他家往南是个向东的拐角,路南的小门里住着一户姓刘的人家。& & &吴家桥头条至四条以西原来是大片义地、菜园和庄稼,荒冢累累。其中有贵州义地、山西义地、河北枣强义地、江苏义地、卢凤义地等等,一九五四年,建成“黑色有金设计院”。(10)吴家桥二条& & 吴家桥二条有“大来坊周”、“大树刘”、“大车李”、“西黄”和钱姓、刘姓、王姓、于姓、杨姓、穆姓、卞姓等户籍门牌十二个。(11)吴家桥三条& & 吴家桥三条在牛街西侧,东起糖房胡同,南至吴家桥三条,长145米,宽4米。有“骆驼刘”、“草马”和宛姓、钱姓、丁姓等户籍门牌八个。(12)吴家桥四条& & & 吴家桥四条不太宽也不太长,但它和老北京许的小胡同一样,有着它特有的风格和格调。多少年来,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想起它总是觉得是那么的亲切,那么令人难忘。整条胡同里的房屋格局全都不一样,但错落有制,显得很协调,有着老北京的味儿。不论是门楼还是台阶没有一个是重样的,有宽有窄,有高有低。这里的房和院墙也都不一样,有青砖墙,也有青灰墙,还有带砖柜的土墙。整条胡同干净、清爽、透着老北京的生活气息。& &吴家桥四条有“香李”、“北钱”和杨姓、铁姓、刘姓、宋姓、夏姓、金姓、孙姓、冯姓等户籍门牌十六个。(13)枣林斜街& & & 枣林斜街位于牛街中段西侧,枣林前街北侧,由东北斜向西南,东北街口起于牛街,西南街口至于枣林前街。中间与枣林北里和甄家胡同相交。街长302米、均宽4.1米,门牌:1—91号、2—74号。早年间,这里没有多少住户,东段层为甄家胡同的一部分,往西南路的两侧是坟地和庄稼地,西南端是唐朝时期扩建的崇效寺,寺周围曾种植千余株枣树。清末,在白纸坊建起了印刷局,负责印刷纸币(即今五四一厂),随着工厂的建成,居民不断增加,工人们上下班均由牛街斜插而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斜路,人们称之为“印刷局路”,并在东端路口立木制牌楼一座,人们俗称大牌楼,牌楼额书“印刷局路”,后来在印刷局长李光启的资助下,对路进行了整修,在路两旁种植了槐树,现路旁的老槐树多为当年所栽种。1965年,根据路的走向,市定名办定名为枣林斜街,并沿用至今。同时,为使其名副其实,在街的两侧种植了许多枣树。在2001年牛街地区二期拆迁过程中,被拆除建成牛街西里。牛街大牌楼牛街大牌楼枣林斜街(14)老君地(枣林北里)& & & 北起吴家桥四条,南至枣林斜街,呈南北走向,东侧与牛街四条、五条相交。长131米、宽3.2米,门牌:1—71号、2—10号。枣林北里至白广路以西一带原叫老君地(明朝时期曾作老军地,属白纸坊,清以后改称老君地),早年间,枣林北里一带是空旷的庄稼地,没有街巷和住户,当时此地有一座坟墓,回民的先民们称这一带为“邢巴巴坟地”。“巴巴”是穆斯林对长者的尊称,“邢”并非汉姓,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译音,是西域穆斯林墓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回族群众的聚居,这里逐渐形成了街巷。1965年市定名办定名时,由于此巷在枣林前街的北边,因而定名为枣林北里。在2001年牛街地区二期拆迁过程中,己拆除建成牛街西里。(15)枣林三巷& & &枣林三巷南北走向,北起枣林前街,南至枣林二巷,长75米,宽2米。2000导枣林三巷建成牛街西里小区。(16)巴家胡同& & 巴家胡同位于牛街南段西侧,东西走向有弯。东起牛街西至西大胡同,长150米,均宽米。清《京师切巷志稿》牛街条载:“南小胡同曰巴家胡同”。据传牛街礼拜寺于清时曾有巴姓掌教,巴家胡同紧邻牛街礼拜寺,或为巴姓掌教的住宅,故名。有孙姓、张姓、米姓等户籍门牌5个。“小墙闵家”旧居,七十年代牛街派出所曾在这里办公(17)牛街西大胡同&& & &西大胡同全长120米,均宽3米,门牌1—9号、2—8号& & &西大胡同位于牛街南段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牛街,西至甄家胡同。 原胡同西端有一大空场,西面居民甚少,均为庄稼地。《燕都丛考》有西大胡同之称。牛街东侧有东大院(今东大胡同)因胡同位于牛街以西故称西大胡同。在2000年牛街地区二期拆迁过程中,西大胡同已被拆除。牛街西大胡同牛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 & 西大胡同有“大胡同张”和米姓、侯姓等户籍门牌九个。(18)甄家胡同暂无照片(19)石羊胡同& & 石羊胡同位于牛街南段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牛街,北至西大胡同。全长110米、均宽3米,门牌:1—5号、2—12号,地名的来源有两个说法,一是胡同的西端曾有一石制羊,另一个是胡同内曾住有姓石的以经营羊为生,名声很大,曾名石羊家胡同,后简称石羊胡同,并沿用至今。在2001年牛街地区二期拆迁过程中,石羊胡同已被拆除,建成牛街西里小区。& & 石羊胡同有鸭子马、南钱、車扬和赵姓等户籍门牌4个。(20)麻刀胡同& & &麻刀胡同位于牛街地区中北部,牛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教子胡同,西至牛街,责任区辖寿刘胡同,胡同南侧有两条小巷与寿刘胡同相连,小巷的门牌编制属寿刘胡同。& & &麻刀胡同全长322米,均宽3.6米,胡同东口较宽能通汽车,西口较窄仅能通行三轮车。门牌:1—49号、2—42号。麻刀胡同清朝时期也叫马道胡同。因悯忠寺在唐幽州镇城的子城东门外不足百米,唐城子城东沿约在教子胡同一线上,麻刀胡同是当年子城的一个马道口,后一些回族群众在此建起了民居,逐渐成为街巷。1953年以前,麻刀胡同中部南侧为湖南义园,有围墙(俗称花园子),园内为坟场义地,极为荒凉。1953年后,迁走坟墓,在此建起了宣武区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及西侧的宣武区人民法院办公楼。麻刀胡同内房屋整齐,多为四合院,因属牛街地区,所住居民以回族群众为主。1992年宣武区人民法院搬至南菜园,1997年在宣武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牛街中部旧城改造的一期工程全面展开,宣武区人民政府迁至南菜园,在此建起了居民楼,麻刀胡同全部拆除。1999年建成后的牛街东里小区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 麻刀胡同史称“马道胡同”、“蔴道胡同”,有“马陈”、“鱼王”、1“河沿杨”、“吱渣李”和仉姓、沈姓、梁姓、哈姓等户籍门牌四十三个(21)寿刘胡同& & &寿刘胡同位于麻刀胡同南侧,东起教子胡同,西至牛街,是一条不规则的街巷,胡同两端均有向南的转弯,与输入胡同通连,胡同中北侧有两条小巷与麻刀胡同相通。门牌:1—79号、2—56号。全长510米,两端宽不足2米,中间宽达10米。& & &寿刘胡同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北京有些胡同名称,本来取得比较粗俗,后来一点点逐渐改文雅了,寿刘胡是从瘦肉胡同转变过来的,这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听的字。属谐音转换,而且叫起来与原音又差不多,胡同里的人们都乐意接受,因而就流传开来了。& & &通往麻刀胡同的一条小巷,原湖南义园西侧之小巷,称之为花园子胡同,1965年并入寿刘胡同。胡同北侧有建于1923年的清真女寺。寿刘胡同已在1997年牛街一期改造中拆除。建立起牛街民族团结小区。& & &寿刘胡同成于何时没有记载。传说,胡同中曾住有一刘姓制作玉器的,善雕琢烟壶、炉、瓶兽面而闻名,人称“兽面刘”,因“兽”字不雅,后称之为“寿面刘”,胡同也由此而得名。& & 清真女寺在宣武区寿刘胡同39号。因牛街聚居的清真教胞,多经营小商,居室狭小,男人有礼拜寺沐浴礼拜,一般妇女沐浴困难。由阂德仁发起,马志清捐献寿刘胡同空地1块,水井1眼,购料施工,于民国11年完成。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 &寿刘胡同有“永李”、“菜牙张”和连姓、徐姓、白姓、闪姓、刘姓、王姓、陈姓、褚姓等户籍门牌四十五个。寿刘胡同(22)输入胡同& & &输入胡同位于牛街地区中部,牛街中段东侧。西起教子胡同,东至牛街,呈东西走向,胡同内北与寿刘胡同相交,中段南侧与小寺街相通。胡同长310米、宽3.6米。门牌:1—79号、2—54号。& & &据清朝《顺天府志》记载:“熟肉胡同,熟亦作 瘦”《宸垣识略》所附外城西南图,也标为“熟肉胡同”,属外城西城宣南坊。民国后均作“输入胡同”。按由“熟肉”一词转为“输入”,显系民国以后对地名进行雅化而成。“熟肉”与牛街地区屠宰牛羊肉有关。熟肉有两个解释,一为经过煮制的肉食品,至今街里人仍称酱牛肉为熟肉;二系牛羊肉业的行话,凡牛、羊经屠宰后的鲜肉,均称熟肉。早年间,这里牛锅房林立,是北京牛肉集散地,因此得熟肉之名。当与屠宰业有关。现输入胡同已于2001年牛街地区二期拆迁改造中拆除。输入胡同输入胡同和他的老住户【以五十年代初期居住状况为主】& & & 牛街东部的输入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胡同,西与牛街垂交,东与教子胡同垂交,长约四百米。& & &北侧从西往东说起,第一个院子和第二个小院都是“果子贾”家;第三个院子是“马戴”家;接着是马全老师傅(阿訇)家。过了寿刘胡同西南口,首先是“元兴堂”厨子冯家,他家的院子很大,从输入胡同一直可以通到寿刘胡同,后来在西墙开了两个小门,隔出了两个独立小院。下一家是一个小洋门,住的是“户部街”马的一支。东边的院子是牛街少有的大院子之一,也是前门在输入胡同,后门在寿刘胡同,房主是在菜市口经营“春茂菜店”的“菜王”家,解放初期买给了电信局当宿舍。东隔壁是“良乡马”马堂家;再过去也姓马,不知道是什么马。旁边的胡同口是一个剃头棚。隔着寿刘胡同南口有一排铺面房,西边第一间是外地人开的油盐店,后来把中间那间扩过来,成了“大德祥”副食店,一直经营到拆迁。这排舖面房的中间先前开过一家牛羊肉铺也曾开过裁缝铺,再往东是吴春子开的烧饼铺。下一家姓王,在菜市口摆果摊儿;东边临街房是在小寺街北口摆果摊儿的小陈家的住房。下一家是个大院子,房东是“番菜馆马”家。隔壁马沿儿家的铺面房先卖茶叶后又出租小人书和克郎棋,他家四合院的东边是一条小胡同,通往寿刘胡同。对过儿“杂面陈”家的二爷和闵记姑爷赶的马车就停在那儿,牲口在胡同口边的空地上打滚儿。再看看小胡同里住的人家:西边第一家是在门框儿胡同卖馅儿饼的沙记,解放初买的小院;接着是“青果张”的小院;最里面住着“菜王家”。拐过来东边第一家是开面铺的白家;再往里是薛家,后改为两个院子,北边那个院改走寿刘胡同。转过来是“大地马”家后院,住着马家大爷和二爷;再往后仍转到输入胡同主街,来到“大地马”前院,高台阶的门里住着三爷中医马应荣大夫。东邻是安伊玛目家的儿子安庆年家。俊王家的一支即王所长家把着寿刘胡同东南口;胡同口东是一座礼拜寺的寺产,“棚沙记”和计记住在那里。接着是“花儿马”家的院子,再往东有一排低矮的铺面房,第一家是“小铺杨”的小杂货店;接着是戴记羊头肉铺;最东边是詹记烧饼铺,然后就到了和牛街平行的教子胡同。& & &返回来沿着南侧从东往西排列,第一家姓董是独门小院;第二家是从大兴郎各庄搬来的萧家新盖的两进小院;接着是“鱼胡记”住的院子,胡家住前边的院子,后面还有一个院子,住着万姓、褚姓等房客。旁边是安伊玛目本家另一家安姓的门,前院是四合院,后面还有一个小后院;“大胡同张”的一支是独门独院把着一个死胡同;死胡同里面路东第一家是“小墙闵”家的一支;再往里是独门小院姓赵;尹二师傅的院子在胡同的尽头,正对着胡同口,座南朝北,院子很大,后门可以直通教子胡同礼拜寺;下一家路西是“同和轩马”的三爷马万福家;再往北路西是大兴萧家另一支;出了小胡同往西,第一家是“杂面陈”;下一家是沙记,和输入胡同东头住的“鱼胡”是连襟。下面又是一个死胡同,里面大概有三四个门,住着“鱼胡记”哥儿们,“鸡蛋儿马”和他同姓连襟以及“泥水匠王”家;过了小寺街北口,路南第一家大院子也是“鱼胡家”的。往西大约三四十米就是“小寺街梁”家的大院子,不过梁家早年已将宅子买与他人,姓什名谁就不知道了。院子里住着赵阿訇一家和许家、买油饼的张家,后来又搬来了著名中医外科医师周振佟。再下一家是“库龚家”,他和东头萧家的住户龚记是本家。这院子里还住着牛街著名的接生婆范老娘。再往西拐角有一片空地,后来盖了一座公厕。它的西边把着一条死胡同,胡同口高台阶的院子里住着杨家和“面茶马”家,房东是谁不知道,可能是马家。胡同里有一个大杂院,住着“豆腐脑马”家,“豆汁儿许”家等,还有几家外教人。从胡同口出来西边的第一家是“菜周家”,他家的二爷周羲翰在宣武门外大街开了“翰古山房”和“翰宝山房”两家古玩店;“大胡同张”的哥儿几个分别居住在西邻的两个院子里;旁边是“手巾科马”的院子,曾经是织手巾的作坊。最西边一个院子是“切糕张”的大院,门口曾有一口甜水井供附近人家使用。再往西就是牛街主道了。&输入胡同史称“贞节坊”、“熟肉胡同”、“瘦肉胡同”,有“果子贾”、“大地马”、“面茶马”、“库恭”丁姓、戴姓、胡姓、安姓、肖姓、王姓、李姓、穆姓、闵姓、褚姓、詹姓、梁姓等户籍门牌五十八个。(23)王老师傅胡同(春风胡同)& & &王老师傅胡同(春风胡同)位于牛街路东,牛街礼拜寺的南侧,西至牛街,东至小寺街,往南有两个出口,均可到达沙栏胡同。春风胡同全长二百六十米,均宽三点二米,南北走向路宽达六米有余,东西段窄一点,仅宽一点五米,共有门牌四十个。& & 该胡同在清代被称为“王乡老胡同”、“王乡老夹道”,民国后改为“王老师傅胡同”,一九六五年又改称“春风胡同”至今。“乡老”和“老师傅”都是回族人特有的称谓,热心回族宗教事物的虔诚穆斯林被称为“乡老”,而专门从事回族宗教职业者则被称为“老师傅”。原春风胡同七号院就是牛街礼拜寺阿訇、回族著名学者、教育家、北京民族教育先驱、牛街民族小学创始人王浩然先生的故居。王家是牛街礼拜寺明清两代的世袭伊玛目(宗教领袖,教长),长期祖居于这条胡同里,所以“王老师傅胡同”的名称就源于此。& & 从春风胡同东口往西路北住过的老住户依次是,第一家杨德亮阿訇家、第二家是云家、第三家是“龙马家”的一支“果子巷马'家,他们家曾在果子巷里有八间门脸儿房,其中四间由二爷马玉海卖水果,另四间是大爷马玉山卖烧饼。听老一辈人说,马玉山的太太是牛街“同和轩马”家的姑奶奶,有了这层亲戚关系,从同和轩下来的牛羊肉头儿都提供给烧饼铺使用。第四家是“厨子许”的许永家,然后是牛街二十小学(又称民族小学),这里曾是礼拜寺的后院。西边紧挨学校的是教经书的宗教师达吾德阿訇家,再往西是“一条龙马”家、接着是牛街“门刘家”的一支“椅子圈儿刘”家、继续往西是礼拜寺世袭阿訇王家,住着八阿訇一家,下一家还 是王家的院子,把西口路北住着做小买卖的马官儿家,后来将此房卖给了自山东来京的“临清洪”的一支洪德仁家,牛街“厨子许”家的一支也曾在后院住过,出了西口就是牛街马路了。从春风胡同西口返回来往东数,路南第一家住的是“白菜马”家马五巴的儿子马长林,他的夫人是苏锦玉,后来他家搬到了羊肉胡同里,将此院卖给了开牛肉铺的“玉丰刘”(刘文元)家,刘文元的太太是“大胡同张”家的姑奶奶。再往东是王连祥的爸爸王四阿訇家,过了一个墙垛子是赵青家,向南拐过来路西第一家是通州来的老文家、第二家是“月盛馆杨”的杨二伯家、后来此院搬来了在京南赶大车的于大伯,再往南是从通州迁来的王家(摔跤的王小六),下一家拐过来路北住的是“煤王家”。紧挨着大门里是个大杂院,院里住着钱家、白家、陈家等等,再往南的小胡同里住着陈婉茹家。路西的两个门里住着“沙栏孙”家和黑增典家。把着南口还有个独立的四方大院子,四不靠,像个孤岛,里面住的是“奶食马”家的马幻云大夫(马凯的父亲)一家,当年门前挂着很多患者送的匾额,后来此院卖给了“玻璃陈”大爷家。& & 现在再说春风胡同东口往西,路南第一家是“厨子杨”家,第二家是“花马”马子清阿訇家,他曾给牛街许多回民家做门头师。再往南拐过来路东第一家是“煤赵”家的赵二伯,第二家是“小坨子金”(指玉器加工)家,住着金桂芳一家,再往南是开车行的梁幼林家,他家是个穿堂门,后面通小寺街,往南住着“满牛”家从事牛羊屠宰行业,南边最后一家是“泥瓦王”家。王老师傅胡同(春风胡同)王老师傅胡同(春风胡同)(24)牛街沙栏胡同& & & 沙栏胡同位于牛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教子胡同,西至牛街。中部以北有两个口,西边口与春风胡同相交,东边口与小寺街相交。全长310米,均宽3.6米,西口较窄,仅宽2米。胡同内原有户籍门牌四十个。清代《京师坊巷志稿》载:“沙栏胡同或作沙拉”。名称来源有二:沙栏胡同即栅栏胡同,清初称小栅栏胡同。巷的两端都设有栅栏,为防盗贼,夜闭晨启。到清末,根据谐音被称为“沙栏胡同”。又说“栅栏即沙拉”,“沙拉”是蒙古语珊瑚的意思。据《析津志》记载:“沙剌市一巷皆卖金银珍珠宝贝,在鼓楼前。”这里所说的鼓楼位于元大都旧城,就是现在的宣武区牛街一带。回族人一向以经营珠宝玉器为传统行业,所以许多色目人就聚集在沙拉市贩卖珠宝。清《乾隆图》标此胡同为“小栅栏胡同”,清末隶属外城西城宣南坊,清末民初又叫做“沙络胡同”。& & &沙栏胡同史称“沙拉胡同”、“栅栏胡同”,有“两益轩王”,“沙栏孙”、“树村李”和黑姓、沙姓、何姓、赵姓等户籍门牌三十六个。&& & &从沙栏胡同西口往东数,路南第一家是“切糕马”,马家有马宝田、马宝贵哥儿俩,后来马宝贵创建了“聚宝源”牛羊肉店,故又被称为“聚宝源马”。下一家是玉器商赵璞华家,他的儿子赵敏曾是回民学院老师,教授美术。再往东是个小胡同,里面住着开牛肉铺的董增一家和马姓,东边最后一家是民国时期的外四区警察宿舍,再往东就没有住户了。从沙栏胡同西口往东路北,第一家是个大门,是“玻璃陈”家堆放瓶子的库房,往东紧挨着是张四阿訇家,然后是“沙栏孙”的八奶奶家,下一家还是孙家的房。过了春风胡同南口,第一家是“菜马”马老伯家,再往东是做玉行的李家(李凤英)和开“清华斋”清真糕点铺的马兰亭家。马兰亭先生曾任过外四区区长,是著名的爱国爱教民主人士,为回民做了不少好事,五十年代初,参加祖国慰问团去过朝鲜战场,可惜五十多岁就故去了。下一家是“厨子梁”的梁二伯家。过了小寺街南口第一家是卖菜的刘家,然后是安大忠家,他是输入胡同安伊玛目的本家,再往东是沙家,最后一家是霍文启家,住着霍文启的姐姐。霍文启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父亲,牛街人都叫他霍三伯。早年家人沿街串巷卖糕干,后来改营玉器行,霍文启先生精通英语。牛街沙栏胡同& & &沙栏胡同史称“沙拉胡同”、“栅栏胡同”,有“两益轩王”,“沙栏孙”、“树村李”和黑姓、沙姓、何姓、赵姓、马姓、白姓、杨姓、安姓、戴姓、卞姓、吴姓、等户籍门牌三十六个。(26)小寺街& &小寺街东起教子胡同,北始于输入胡同,南至南横西街,西侧与春风胡同、沙栏胡同相交,是一个“T”字形胡同。南北段长314米,东西段长120米,均宽4米。& & 门牌:1—59号、2—74号。小寺街清时也称小菜街,菜或作寺。小寺街的得名有两种说法,说法之一是:早在明、清年间,於现在的市民政日用化学实业公司处(教子胡同65号,原宣武手表壳厂)也有一座清真寺,称教子胡同清真寺,或称永寿寺。此寺的样式和规模与牛街礼拜寺相同,牛街礼拜寺是座东朝西,小寺街清真寺是座西朝东,两寺的中间隔着一条街,因小寺街的清真寺是后建的,人们熟称为“东寺”或“小寺”,因而这条街被称为“小寺街”。另一种说法是:原小寺街处有一座规模很小的寺庙,是伊斯兰教建筑,因而得名“小寺街”。(现该寺已早被拆除)。小寺街和他的老住户【以五十年代居住状况为主】& & &小寺街呈侧T字形,即由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和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呈直角相交。北与输入胡同垂交,南跨过沙烂胡同与南横西街垂交,东与教子胡同垂交,西与王老师傅胡同相连。南北长约三百多米,东西约一百多米。先给您介绍南北走向部分,西侧从北往南数,路西第一家是姓陈的果子铺;接着往南是一家外教人开的绱鞋铺,第三家是小杜奔儿开的小杂货铺,捎带着出租小人书和克郎棋。往南是从事玉器行的尹记哥儿俩住的的中等院子;再南面就是马幻云大夫住的大院子,马大夫按中西医结合号脉诊断,但给病人服用自制的西药,疗效不错,在牛街小有名气。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医生,可惜小儿子马凯因中途受挫,精神受到刺激。马家还是文体之家,马幻云少年时坐科学青衣,和后来成为京剧大师的梅兰芳同科,因嗓子倒仓时没倒好改为学医。他的弟弟马冀也是京剧票友和业余足球运动员,家里的三个侄儿,一个是业余足球运动员,一个是话剧演员,另一个是著名京剧京胡演奏家。六十年代时,在他们院子和南边一个小院外还拍过“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电影,一个是剧中叛徒高自萍家的外景,一个是抗日青年韩燕来的家。再往南是一条狭小的死胡同,那是输入胡同梁家的后门,后另隔成院落,住着沙记。往南下一家是“蜡马家”的独门小院。在往南是一条拐棒型的后胡同,第一家是穆家住的房,还住着一家黑姓;拐角处另一家姓宛;下一家是戴家;接着是“大来坊周”周其瑞家和“小寺街梁”家;再往南就是号称“穷八家”的大杂院,住着金老师傅家,钱家,卞家,霍家,李家和杨家等等;西南角处住的是徐家,东面是冯阿訇家。出了胡同再回到小寺街主街,先是“烤肉刘”家的院子,接着是刚才提到曾拍过电影的一个小院。下面来到T子形胡同的垂足处,好像有三个院子还有一间临街房,其中一家是“草马家”,最南面把着王老师傅胡同东口住的是满家,另一家就记不得了。& & &过了王老师傅胡同东口,往南数,路西第一家是铁麻子家,他在家门口的石台阶上卖青菜;下一家是“酱油王”家,他家在院子里卖油盐酱醋。拐过来是西大院,西北角住的是跑大棚的“厨子杨”家;正西有一座青砖影壁,后面住着梁幼林家,后来他家搬到了蔴刀胡同的大宅子里,这儿改由另一本家住。西南角住着侯家,五八年大跃进时曾是牛街皮件厂的厂址。拐出西大院往南,路西第一家是“大刀刘”家,院中住户辛家在门口小木屋对外卖小食品;南边一个院儿是谁家记不得了,只记得最南边是梁家一支。过了沙栏儿胡同,往南还属于小寺街,但路西是圣安寺的围墙没有门儿。从小寺街南口掉过头来顺着东边往北数,路东第一家姓刘,家里有一个聋哑人,现在也得有六十多岁了;再往北住着一家卖炸货的。跃过沙栏胡同,第一家好像姓马;下一家是小洋门,独门独院,后被“珠子沙”家买了过去。前面拐进东大院,顺着数,路南第一家是养羊卖奶的马四家;接着是“教师世家”杨新民家;前面是一条直通沙栏胡同的小胡同。大院正东院子是谁家不记得了;东北角好像挨着两个门,只记得有一家姓冯。往西数朝南的一个门是后来新开的,那是小安伊玛目家,原来的门是拐过来座东朝西的。下一家是马子清老师傅家,他家开“学经馆”,住在附近,现在六十多岁以上的人大多都在那儿学过两天经;拐过来是他家的东院,他的父亲马新师傅(阿訇)和哥哥住那儿,门口是给鸡鸭下刀儿的地方。座东的一家是卖羊头肉的。拐过来大门是张大铁院,院子很大,但房子不算太好,住户有黑家,草马家。卖扒糕和包子的丁胖子等等。再往东的一个院是“票刘记”,在解放初把房子卖给了一个外教人,现在这个院可以说是牛街唯一一家没有拆迁的住户院了。东边就是著名的“教养院”。过去六七十年来,这个大院依旧如故,如今靠南门那边盖了几幢楼房。“教养院”东墙外就是教子胡同,路西曾有一个小门是往外拉死尸的,现在开了一排临街铺面房(“大顺堂”斜对面),有几家经营各种清真食品的小店。沿着小寺街北侧从东往西数,第一家小黄门独门独院住着牛街文化教育学者王梦扬及哥儿们;第二家是“良乡沙”家,老爷子是北京著名古玩收藏家;第三家是“鸭子把式儿王”家,也是玉器行,老爷子王玉昆还是“白猿通背拳”第二代传人;从王家往西,有一间临街房,姓李的老两口卖切糕炸糕;下一个院房子不错,还带个后花园,原来是王绪家的,五一年初卖给“草张家”的一支。再过去是“勤行连”家的独门独院。下一家是牛街少有的外教人的独门独院,房东姓韩,男主人于解放初病逝,曾在院子里大办丧事,还请和尚念经,很是热闹。“灯泡马”家的马小眼儿开的果子铺和电料行正好在胡同中心拐角处,街面很宽绰,一到夏季的晚上,汽灯一开亮得很,附近的大人孩子都喜欢聚到这里趁凉聊天儿好不热闹!转过来有一棵大槐树,边上原有一家粮店,三间门脸儿,但经营时间不长就关张了;靠北边狭长的小院门口有一个小烧饼铺。再向北是教子胡同清真寺的后门,院子里曾是清末民初的舍粥场。旁边住的是艾家,他们租用了院里的一块空地用来开煤铺。往北下一个院儿是徐家;再过去是于德水家的棚铺。“葱胡记”院是高台阶,也是北边最后一个院儿。再往北就是输入胡同了。小寺街& & 小寺街史称“小菜街”,有“小寺街梁”、“雪花膏赵”、“灯泡马”、 “前青厂王”、“棚于”和黑姓、安姓、刘姓、侯姓、宛姓、宋姓等户籍门牌五十三个。(27)东大胡同(东大院)& & 东大院胡同史称“东大院”,位于牛街东侧,西从牛街入口可拐入南横西街。长146米,均宽2.2米。因胡同内原有一空旷地,且在牛街东侧而故名。& & 东大胡同有米姓等户籍门牌十个。(28)教子胡同&& &教子胡同是北京市宣武区西北部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此胡同原名轿子胡同,因为其西侧有一轿子铺而得名。& &教子胡同位于牛街地区中东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呈南北走向。东侧是醋章胡同、培育胡同、法源寺后街、法源寺前街并与之相接,西侧是麻刀胡同、寿刘胡同、沙栏胡同并与之相交。胡同长660米、均宽6.2米,门牌:1—87号、2—70号。教子胡同成巷于明朝,当时即称教子胡同,清朝时期也称教子胡同,或作轿子胡同。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教子胡同,教或作轿。据说,该胡同北口有一八卦石,其西侧有一轿子铺,店主以出租轿子为业,人们出入广安门时就在此租用轿子,雇佣脚力,因此逐渐将此胡同称为轿子胡同。清朝时期属外城西城宣南坊三铺。民国后又称教子胡同,属外四区。教子胡同为牛街回族群众聚居的东缘,原胡同中西侧于康熙年间建有一清真寺,称教子胡同清真寺,又称永寿寺(现教子胡同65号处),回族群众称为东寺或小寺,称牛街礼拜寺为西寺。现寺内建筑已被拆除,成为北京民政日用化工实业公司所在地。教子胡同31号是原甘肃会馆。教子胡同南口教子胡同凤龙坑(目前无照片)龙凤里位于法源寺后街西端南侧。北起法源寺后寺,西至教子胡同,南瑞为一大院,向南不通行,由南北和东西两段连成,长121米,宽4米,龙凤里清时称“楼房坑”因由北往南地势渐洼,至南端为一大院,遇雨积水难泄而成坑。又因南端东侧有一旧式楼房,故称“楼房坑”。民国后,谐音为龙凤坑。巷西侧有一东西小胡同,可通教子胡同,原有街门,俗称“穿堂门'。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改为龙凤里。龙凤里史称“龙凤坑”、“楼房坑”,有“鸡李”和黑姓、马姓、刘姓。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兴小马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