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社总后勤部部长长要干吗

辩论赛策划书后勤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辩论赛策划书后勤部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2年来义务为武警中队后勤服务,官兵称农民张海龙--
72岁的编外“后勤部长”
日  来源:
  ◥张海龙和战士们在编扫帚。通讯员 常方元 摄
  肩背畚箕、手持铁锨,衣着朴素,面色黝黑的老人来到营区门前,执勤哨位上的战士立正、敬礼,以钦敬的目光迎接老人。官兵介绍,来人是开发区王庄村的农民张海龙。“张大爷义务帮助中队后勤管理,到现在已经12年了,是我们的编外‘后勤部长’。”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位成武县的72岁农民张海龙,至今义务为武警中队后勤服务12年。官兵称他是——武警中队的编外“后勤部长”。  本报记者 景佳 张建丽 通讯员 常方元 王立新 孔海峰部队建营房 他牵手武警官兵  2003年,成武县武警中队建设新营区。营区建设开始,张海龙来到工地,给施工人员介绍哪里曾经取过土,挖过坑,地基需要夯实、打牢。施工期间,工地上摆满了各种物料,他天天在周围转悠,不让无关人员走上近前。武警官兵得知新营区建设工地多了一位义务管理员,找到他当面感谢。张海龙说:“谢啥,我年纪大了,闲着无聊,给部队帮点忙,也有点事干。”  营区建设快要竣工了,张海龙在周边步量,比比划划。一天,他敲开了县林业局一位林业工程师的办公室房门,从怀里掏出了一张武警中队营区绿化“图纸”。“武警工作训练任务很重,营区绿化的事咱帮点忙吧。”他把经过林业技术人员指点的绿化方案交到中队干部手上说:“主要活儿大家动手,琐碎事我来管吧。”  官兵入住新营区,张海龙这个编外“后勤部长”也正式“上任”了。12年间 天天在部队营区忙碌  “营区里的果树要再剪一剪,外面路旁种花种菜的地里还要安水管。”这是张海龙这几天给自己安排的活儿。  张海龙家距中队不过一里地。每天早晨6点,他伴着部队的号声起床,来到营区。官兵出操,他开始一天的忙碌。年复一年,每天三晌,来回6趟。  “张海龙百事通,种树、种花、种菜、养猪、养鸡、养鸭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王庄村干部介绍。这些技能,他都用到了义务帮助武警中队后勤管理上。  阳春三月,营区内桃李花开,杨柳吐绿,松柏滴翠,芳草如茵,就像一个大花园。张海龙走近凉亭旁的一棵苹果树,“咔咔”剪掉一些赘枝。“这棵树是三年前从我家的果园移来的,这么多的花骨朵,今年应该挂果了。”  营区外靠着中队和看守所的一条南北路几百米长,张海龙和官兵一起动手,把两旁的闲地全都开垦起来,种菜。现在,蒜苗已经长得尺巴高,韭菜估计清明节就能割头茬。“路两旁开起来快有一亩地,一半种的是花草,一半种的是蔬菜,既美化了营区,官兵也能吃上放心菜。”张海龙一边指挥着战士埋水管,一边介绍着自己的“责任田”。  “中队营区内外现有200多棵果树,500多棵花木,绿化率达到70%多,被誉为花园式营区。种菜、养猪、养羊、养鱼等,改善了官兵生活,提高了保障水平。”指导员张之南说。警民互助,播撒双拥正能量  张海龙在中队揽的事越来越多,有时候忙不过来,老伴和孙子也主动过来帮把手。有人问他究竟图个啥,他答:“人家为国家和百姓当的义务兵,咱给部队帮忙尽义务。”  中队干部称张海龙为张大爷,而战士们干脆省掉张字直接叫大爷。战士们谁心里有事,都凑着一块干活和他聊聊。逢年过节,官兵都要带着礼品,到家里看望大爷和家人。假日闲暇,战士们都忘不了到大爷家里,帮助收拾院子,打扫卫生。无论官兵怎样变动,一直延续至今。  2010年8月的一天,张海龙突然缺勤。官兵们担心张海龙家遇到了什么特殊事情。很快传来消息,张海龙家的3间房屋因连降大雨夜间突然倒塌。幸好他和老伴预感到了房屋危险,天黑前搬了出来。中队迅速决定抽出人员,帮助大爷重建房屋。战士们掘泥土、搬砖瓦,争相参加劳动。在官兵、开发区和村民帮助下,张海龙家3间土墙房不久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  和张海龙一起安装水管的战士高金阁说:“从大爷和中队交往中,我们感到了军民鱼水之情。在大爷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园艺和养殖技术,更是学到了艰苦奋斗,踏实做人的本分。”   “张海龙义务帮助武警中队建设,犹如一个美丽的音符,引起社会共振共鸣。”分管双拥工作的县领导王留根说。成武各界大力支持武警中队建设,荣膺“双拥模范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藤本植物导航
&>&&>&&>&正文
大学里如果一个学院要组织辩论比赛,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怎么开展,一共...“所谓学生社团,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学生社团的解释: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再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
如何创建并管理一个辩论社团?
面向有一定基础者的精英性质、副会长。此外一定要和团委、日常训练,稍加补充。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看、座谈,在接班人的选拔上也要慎重;精英性质的需要对加入者进行面试,否则不好服众。
辩论社要有基本的组织架构。大众性质的可以从基础培训开始,旨在提高辩论能力、二队等),以辩论赛及相关内容为主要培训要点、社联及学生会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如果你校另有正规的辩论队则你大可成立一个爱好者性质的社团。具体的部门设立依实际情况及需要而定,二者难以兼顾,可以据此确定社团活动的内容、辩论队及教练等,一种是以参加辩论赛取得成绩为目的,设会长、表达能力。
建议楼主要发起社团的话、宣传及外联(出海报拉赞助),但容易出现“口才好的人都不是辩论社的”尴尬局面,成立正选队和陪练队(也可成立一队,也不利于吸引社员加入,开展模拟赛、各部,如普通话,要有一定的口才和人格魅力。建议根据不同分工设立不同部门及部长。总的来说一个辩论社团内至少有如下工作,正式组队参加校内外辩论赛等:后勤保障(社团运行及辩论赛组织)。一种是以提高社员口才。
明确了定位和群体,再多方开展提升口才的各种训练、参加比赛、演讲等,内部举办辩论赛,邀请校内演讲辩论方面的老师同学上课。
辩论社的定位也很重要同意楼上四点,避免办成短命社团、面向大众的爱好者性质,总的来说包括成立目的和面向的群体如何创建并管理一个辩论社团?同意楼上四点,稍加补充。
辩论社要有基本的组织架构,设会长、副会长、各部、辩论队及教练等。具体的部门设立依实际情况及需要而定。总的来说一个辩论社团内至少有如下工作:后勤保
也没有管理经验,热爱辩论,但是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扩大辩论的影响力,想趁着全院范围的辩论赛的东风成立一个辩论社团我是大一下学期的学生?求各位指点,我应该怎么办呢
大学里如果一个学院要组织辩论比赛,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怎么开展,一共...“所谓学生社团,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学生社团的解释: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再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本人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学校要求举行一个社团 我想举行一个有关辩论的 ...可以自己组织。同学相互转告中职建立社团后,建设发展目标应该从那个方面起手? 打算和同学建立一个...近期,各校级学生组织换届即将结束,许多学生干部纷纷总结工作感悟,一是总结一年来的得失,二是为组织经验传承做贡献。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一位分管社团的主要干部写了一篇关于如何管理好社团的心得体会,谈出了他三年来在社团管理方面的思考,从...三个班一组进行循环赛,按照战绩取前二,诞生12强,然后12强依然3个班一组进行循环赛,取前二,得到8强,然后两两对战诞生前四,再次两两对决胜者进入决赛争夺冠军,负者pk得到三四名一般来说,我非常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来充实大学生活。选择社团一定要基于兴趣,当然也可以尝试新的事物以便更广泛地探索自己的兴趣,这样才能扩大接触面,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社团中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是学生踏入社会前必要的准备。...社团简介 语言是文化的结晶,而辩者的语言往往是凝练、精确、机智、充满了智慧和思想的。辩论从来就是为思想者和行动者而设立的,通过辩论明事理,通过辩论整理思想,通人情、达世事。 什么是好的辩论?两千多年前,荀子这样描述好的辩论:精装...说实话这个很难 因为辩论他的趋势大环境不是很好,越来越多人不懂这个了 我经营一个辩论协会,主要还是注意下队员的情感问题 其次才是训练问题,多交流感情多训练才是王道演讲是独立活动,辩论是团队活动,建设发展应该立足于组织和参加各类辩论比赛。可以争取举办学校冠名的全校辩论赛,各专业各系有选拔赛,然后是院校的决赛。辩论协会日常可以是组织辩论赛活动,大家一起开拓思维讨论辩题和互相切磋。其实可以做...** 勇敢的心,让我能在充满荆棘的路上我不停向前奔跑 人生中有很多条路可供选择,而往往充满挫折、困难的路通向成功。我选择了前者,我深知我不是强者,我也深知没有的天生的强者,但我更深知我终将成为强者,因为我有一颗勇敢的心。 我的高中时...
种植经验最新
种植经验推荐
台词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号-23辩论赛题目高校后勤发展的是应以规范为主?还是创新为主?
我是正方二辩
09-11-02 &匿名提问
前言第一章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1一、创新概念的缘起与内涵/1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7三、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13四、教育要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7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探析/26一、脑科学理论/26二、创新心理学理论/31三、思维科学理论/47四、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58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发生环境/64一、环境概述/64二、社会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67三、文化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71三、学术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80四、教育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83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开发的非智力因子透析/114一、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114二、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开发的精神动力/125三、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开发的动力源泉/130四、创新情感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开发的纽带/143五、创新意志的磨炼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153第五章 激活智力,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64一、创新能力概述/164二、优化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173三、激活智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189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233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生原理及其开发/250一、思维的内涵及其思维活动的基本类型/250二、创新性思维含义、特征及其种类/257三、创新性思维过程及其作用/271四、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275第七章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机制透析/291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291二、创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301三、创新教育的内容/304四、创新教育的方法/310五、创新性教学原则/318六、创新教育的主体因子和客体因子/325七、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344附录一 创新能力训练举要/351附录二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362附录三 自测创造能力/368后记/373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兼论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具体落实措施。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可以通过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和培育,都离不开这五大支持系统的共同作用和综合贡献,而其中任何一个支持系统的失败都会破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为了实现辽宁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将首先围绕五大支持系统对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做一整体判断和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公布的数字作为分析依据,除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管理能力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为1999年的数字。一、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一)生存支持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又称基础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该空间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反映了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它以供应人口并保证其生理延续为标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条件,如果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被满足,则应依靠科技进步寻求替代资源来满足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可见,生存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999年,辽宁生存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5.17,在全国居第14位,说明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般。其中,生存资源禀赋指数为46.72,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生存资源禀赋较差;农业投入水平指数为23.14,居全国第21位,说明辽宁农业投入水平相对较低;资源转化效率指数为49.93,居全国第5位,说明辽宁资源转化效率较高;生存持续能力指数为60.87,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生存可持续能力较好。在总数35个源指标中,人均耕地、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化肥利用效率、人均农业生产总产值、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12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其中,化肥利用效率居全国第1位,说明辽宁在以上诸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居全国后10位的有人均水资源、光合有效辐射、≥10℃积温、年均霜日4个指标,说明辽宁的水资源相对短缺,气候资源相对较差。(二)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又称动力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反映了区域的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这种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应当与人的进一步需求同步提升和增长。发展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们已不满足于初步利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生产力”(即直接利用太阳能所提供的光合作用生产力),而是进一步通过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应用多要素的组合能力,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形成足够庞大的社会分工体系,以满足除了生存必需的食物、饮用水外的更高更多的需求。发展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牵引。 1999年,辽宁发展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7.61,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能力较强。其中,区域发展成本指数为56.56,居全国第6位,说明辽宁的发展成本较高;区域发展水平指数为40.72,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为45.56,居全国第20位,说明辽宁的发展质量较差。在总数60个源指标中,地形限制系数、资源组合优势度、外资占全国份额、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外贸依存度、通达率、省会距最近出海港距离、潜势率、交通通讯投资占基建投资比、交通通讯投资密度、交通通讯投资占全国份额、人力资本系数、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人口对发展的压力、人口对经济的压力比、发展弹性系数、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千人拥有电话数、GDP占全国份额、人均GDP、GPP密度、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人均储蓄额、资本金份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利税占有率、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3个指标位居全国前10名,而工业增加值率、盈利水平、总资产贡献率、营运资金比例、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固定废弃物排放9个指标位居全国后10名,说明辽宁盈利水平差,经济集约化程度很低。(三)环境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反映了环境的缓冲能力,人类对区域的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人类的经济增长、人类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允许的容量之内。如果过分地掠夺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会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便难以为继。环境支持系统以其缓冲能力、抗逆能力和自净能力的总和来维护人类的生存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1999年,辽宁环境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0.50,居全国第23位,说明辽宁环境支持系统较弱。其中,区域环境水平指数为17.08,居全国第30位,说明辽宁环境水平很差;区域生态水平指数为61.74,居全国第16位,说明辽宁生态水平一般;区域环境抗逆水平指数为42.69,居全国第13位,说明辽宁环境抗逆水平较高。在总数30个源指标中,只有地形起伏度、干燥度、废水排放达标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水土流失治理率6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居全国后10名的指标却多达19个,它们是废气排放水平、人均废气排放、废气排放密度、废水排放水平、人均废水排放、废水排放密度、废弃物排放水平、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固体废气物排放密度、SO2排放水平、人均SO2排放、SO2排放密度、烟尘排放水平、人均烟尘排放、烟尘排放密度、受灾率、水土流失率、废气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这19项指标中有11项指标排在全国后5名,其中又有2项指标居全国倒数第1名。从中可以看出辽宁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生态环境急需改善。(四)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反映了社会的稳定能力。社会的公正、进步和安全、有序是社会稳定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支持系统强大的表现。如果社会支持系统出现问题,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仇视、社会动荡不安、甚至爆发战争等,社会的稳定能力得不到保证,则整个可持续发展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被暂时搁置。 1999年,辽宁社会支持系统总指数为62.15,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支持系统强。其中,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为59.84,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发展水平高;社会安全水平指数为59.83,居全国第8位,说明辽宁社会安全水平较高;区域社会进步动力指数为66.77,居全国第4位,说明辽宁社会进步动力大。在总数37个源指标中,共有16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它们是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全社会文盲率、第三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例、城市化率、三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千人拥有医生数、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城乡收入水平差异、赡养比、社会保障覆盖率、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而人均住房面积、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城镇失业率、劳动者文盲人口比例、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欠教育人口参与比10个指标居全国后10名,其中,人均公共卫生财政经费支出居全国第31位,说明辽宁人均居住条件较差,文化生活较为落后,公共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五)智力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又称制度支持系统,反映了管理的调控能力,它要求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判断能力、人的决策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总体发展的水平,即人的智力开发和对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驾驭能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要求。智力支持系统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合理程度和制度完善程度,是教育水平、科技竞争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制度保障。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科三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6.66%,高出辽宁2.12个增长百分点;科三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虽从最初的7.21%降至2000年的5.02%,但也远远高于同期辽宁1.47%至1.98%之间的水平;科三费占全国GDP比重的最高值为0.31%、最低值为0.23%,最低值也高于辽宁的最高值水平。表3 “九五”期间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基本情况年份 98
全国中央财政科三费(亿元) 155.01 189.97 189.90 272.80 277.22 年增长速度(%) 34.61 27.80 15.85 28.49 26.53 占全国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重(%) 44.46 46.46 43.30 50.16 48.16 占全国中央财政支出比重(%) 7.21 7.50 6.08 6.57 5.02 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 2.09 2.20 1.92 2.38 2.07 占全国GDP比重(%) 0.23 0.25 0.24 0.33 0.31 3.和兄弟省市相比,面临严峻挑战(1)和领头羊广东比,差距在不断拉大1996年,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为4.78亿元,我们仅与之相差0.15亿元。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21.47亿元,为辽宁的2.1倍;1996年,辽宁的地方财政科三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7%,要远远高于广东0.80%的水平,但到2000年,广东已达1.99%,反超过辽宁0.01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广东的地方财政科三费,无论规模总量还是相对投入强度,从“九五”以来其发展速度都要远远高于辽宁,我们和广东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从GDP总量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2.06倍,2000年为辽宁的2.07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3.07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3.87倍;从地方财政支出看,1996年广东为辽宁的1.91倍,2000年则为辽宁的2.09倍;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看,1996年,辽宁和广东基本持平,但到了2000年,广东则为辽宁的2.1倍。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表4 广东、辽宁地方财政科三费对比情况 单位:亿元  1996年2000年广东(A) 辽宁(B) A/B 广东(A) 辽宁(B) A/B 国内生产总值(GDP) 7.69 2.06 9.06 2.07 地方财政收入 479.45 157.5 3.04 910.56 235.4 3.87 地方财政支出 601.23 314.78 1.91 .08 2.09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11.81 7.41 1.59 39.42 13.50 2.92 其中:科技三项费 4.78 4.63 1.03 21.47 10.24 2.10 科技三项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0.80 1.47 0.54 1.99 1.98 1.01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年鉴(2001)》。(2)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迅速赶上来,差距不断在缩小山东地方财政科三费曾于1999年超过辽宁居全国第2位,只是在2000年又退居辽宁之后。其科三费总量从1995年的2.43亿元迅速增至9.25亿元,紧跟广东和辽宁之后;浙江地方财政科三费从1995年的1.78亿元一路升至2000年的9.18亿元,紧随山东之后,在全国的位次也从第7位升至目前的第4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99%猛增至2000年的2.13%,从当时的全国第4位到2000年居于全国之首;福建地方财政科三费于2000年挺进5亿元,从1995年的1.38亿元增至2000年的5.1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11位升至目前的第6位;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年的0.80%增至2000年的1.58%,从当时的全国第7位升到2000年的第4位。1999年,辽宁智力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9.91,居全国第6位,说明辽宁智力支持系统较强。其中,区域教育能力指数为42.33,居全国第11位,说明辽宁教育能力较高;区域科技能力指数为39.86,居全国第9位,说明辽宁科技能力较高;区域管理能力指数为67.55,居全国第3位,说明辽宁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在总数57个源指标中,有30个指标居全国前10名,它们是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比例、科技人力资源、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科技经费资源、R&D经费占GDP比例、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企业研发经费与政府研发经费之比、专利产出能力、万人专利授权量、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份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份额、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间接经济效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下降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政府财政效率、人均财政收入、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每个公务员创造的服务收益、经济调控绩效、经济波动系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执行力度、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位于全国后10名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社会调控绩效、城市化增长率。 二、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持久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具体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1999年,辽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为48.70,居全国第9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较强,但具体分析的结果表明,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均衡,有些方面的能力高些,有些方面的能力低些。因此,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应立足于辽宁的省情,在辽宁的生态基础、自然状况和地理条件下,保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综合平衡,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加强生存能力建设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辽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加强生存能力建设,从生存的主要制约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维护、改善和提高生存资源的产出效率,以持续地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粮食和其他安全食品的基本生存需求。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由单纯追求农业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转变,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食物资源,对国土资源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制度上,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以加强对生存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再次,要在农业技术上不断创新,努力克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因素,推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从目前来看,辽宁应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农业投入水平和生存持续能力。 (二)加强发展能力建设在发展能力建设方面,辽宁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质量较差的现实,着重提高区域发展质量。资料显示,1999年辽宁区域发展质量指数为45.56,在全国位居第20名。其中,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33.06,在全国位居第17名;产品质量指数为51.51,在全国位居第19名;经济集约化指数为52.10,在全国位居第23名。可见,辽宁的区域发展质量与辽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地位是很不协调的。较差的经济效益、较低的产品质量、较低的经济集约化程度阻碍了辽宁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变区域发展质量低下的状况,辽宁应当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在提高工业增加值和盈利水平上下功夫,同时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改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经济的集约化水平。(三)加强生态环境的能力建设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实质上是提高“生态服务”的总价值,扩大生态环境的总容量,增强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生态环境能力是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最弱的能力,其中区域环境水平最差,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在环境支持系统的30个源指标中,居全国后10名的指标多达19个,占总指标数的63.33%。辽宁不仅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且生态系统也较脆弱,如1999年辽宁土壤侵蚀指数为80.49,居全国第18位,说明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并影响到气候变化。为了提高生态环境能力,首先要在政策、法律、制度上引导、规范和加强辽宁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其次,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淘汰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再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加强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包括人类发展能力建设、社会公平能力建设、社会有序能力建设和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社会发展能力建设过程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维持有序运行、承受和抵抗外界及内部干扰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类自身能力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社会组织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改善的过程,社会保障体系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辽宁的社会发展能力很强,高居全国第4位,是辽宁可持续发展诸种能力中的最强项,但这并不意味着辽宁可以放松对社会发展能力的建设,因为即使在强项中包含着弱项。比如,1999年辽宁人均住房面积居全国第23位,其中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居全国第26位,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高。又如,辽宁的文化生活水平相对低下,1999年城市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居全国第25位,城市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居全国第27位。此外,辽宁的社会安全指数仅为36.39,居全国第26位,这主要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所致。因此,辽宁应特别加强社会公平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有序能力的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加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五)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知识、信息、技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先进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是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的核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既是长远的战略,又是现实的需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通过塑造、改善、培育、拓展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1999年,辽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9.03,在全国排名第7,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相比,属于人力资源能力较高的省份,但是从人力资源能力水平分级来看,辽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在5—10之间,属于较弱水平。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总能力与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而且当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达到一定的临界程度(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大于10),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幅度增大。因此,要提高辽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由科技潜在能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组成。尽管辽宁是全国的一个科技大省,但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如辽宁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1999年科技资源指数为46.68,居全国第5位,而与之很不相称的是,同年辽宁科技产业指数和科技贡献指数分别为26.55和46.34,均居全国第11位,说明辽宁的科技产出和科技贡献水平较低,与其拥有的科技资源不成比例,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辽宁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挖掘科技潜在能力,提高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七)加强政府调控能力建设从总体上看,辽宁政府的管理能力较强,但笔者也注意到辽宁的社会调控绩效相对较差,在全国居第22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都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调控能力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加强政府对制度选择和政策评价的“决断能力”,恰当地选择政策的方向、政策的力度和政策的时机。2.加强政府对整体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组织能力”,正确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和发展步骤。3.加强政府对社会行为和公众意识的“引导能力”,应用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来加以引导。4.加强政府对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整合能力”,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5.加强政府对全体公民和企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不断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规范是前提创新是动力和趋势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教师如何适应现代化教学环境创新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年校庆报告中着重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有公正廉洁的品质;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些基本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对于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新课程开发意识。 随着市—区--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2、科研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当前新课改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4、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何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训成为学校永恒的话题。走向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运而生。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校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每学期写读书笔记20000字。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训。   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学期开展名师带动战略,以区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总抓手,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讲学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课题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导处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我校以“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验课题为起点,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教研室教研员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改变了教师培训就是对学科专业知识补课的观念和做法,学校及教师本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创地位和作用被发现和受到重视。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多年来,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待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该说,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多样化个性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生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育技术中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呈现次数,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性、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市场化和外向程度最高。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三角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纲要,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促进珠三角应对严峻挑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  (小标题)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面临严峻挑战  “珠三角GDP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地区,2007年超过台湾地区,率先赶超亚洲‘四小龙’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指出,珠三角30年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的背景下,珠三角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  当前,珠三角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难度越来越大。  (小标题)先行先试为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但我们在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空间广阔。”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黄龙云表示,这个规划纲要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词,就是“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先行先试”对珠三角有着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在对珠三角进行战略定位时明确提出,珠三角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  规划纲要明确,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杜鹰解释说,这个规划纲要从全球视角、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给了珠三角新的定位,特别是强调珠三角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围绕这一点明确了珠三角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小标题)应对金融危机粤港澳经济合作更加重要  虽然这个规划纲要主要围绕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9个市展开,但粤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在规划纲要里相当突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粤港澳经济都产生了明显影响。以三地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广东省为例,2008年经济增速预计为10.1%,虽仍处高位但与上年相比,回落了4.6个百分点。  “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在目前来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杜鹰表示,三地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规划纲要对三地合作赋予新内涵,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首先,在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方面,港珠澳大桥有望年内开工,中央明确对大桥主体工程出资50亿元;第二,在产业对接方面,不仅局限于制造业,还包括金融、贸易、会展等服务业对接;第三,在共建优质生活圈方面,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阶段,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都表达了希望珠三角和他们一起共创更加良好的生活圈的愿望;第四,在改进创新合作方式方面,赋予广东在推进CEPA上再先行一步之权。  针对当前港澳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困难,黄龙云表示,广东省政府给予了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例如,在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400亿元资金中拿出1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香港和澳门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小标题)2020年珠三角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虽然珠三角经济发展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三角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都为珠三角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到2020年,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GDP达到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  杜鹰介绍说,珠三角人均GDP现在大约7000美元,大体相当于中等发达水平。2020年的人均GDP目标大体相当于2万美元。珠三角下一步目标是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迈进。  我们相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干部群众在中央正确决策指导下,完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持珠三角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市场化和外向程度最高。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三角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纲要,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促进珠三角应对严峻挑战,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  (小标题)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面临严峻挑战  “珠三角GDP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地区,2007年超过台湾地区,率先赶超亚洲‘四小龙’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指出,珠三角30年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说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的背景下,珠三角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  当前,珠三角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难度越来越大。  (小标题)先行先试为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但我们在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空间广阔。”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黄龙云表示,这个规划纲要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词,就是“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先行先试”对珠三角有着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在对珠三角进行战略定位时明确提出,珠三角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  规划纲要明确,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杜鹰解释说,这个规划纲要从全球视角、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给了珠三角新的定位,特别是强调珠三角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围绕这一点明确了珠三角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小标题)应对金融危机粤港澳经济合作更加重要  虽然这个规划纲要主要围绕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9个市展开,但粤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在规划纲要里相当突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粤港澳经济都产生了明显影响。以三地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广东省为例,2008年经济增速预计为10.1%,虽仍处高位但与上年相比,回落了4.6个百分点。  “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在目前来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杜鹰表示,三地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规划纲要对三地合作赋予新内涵,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首先,在重大基础设施对接方面,港珠澳大桥有望年内开工,中央明确对大桥主体工程出资50亿元;第二,在产业对接方面,不仅局限于制造业,还包括金融、贸易、会展等服务业对接;第三,在共建优质生活圈方面,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阶段,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都表达了希望珠三角和他们一起共创更加良好的生活圈的愿望;第四,在改进创新合作方式方面,赋予广东在推进CEPA上再先行一步之权。  针对当前港澳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困难,黄龙云表示,广东省政府给予了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例如,在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400亿元资金中拿出1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香港和澳门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小标题)2020年珠三角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虽然珠三角经济发展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三角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都为珠三角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到2020年,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GDP达到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  杜鹰介绍说,珠三角人均GDP现在大约7000美元,大体相当于中等发达水平。2020年的人均GDP目标大体相当于2万美元。珠三角下一步目标是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迈进。  我们相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干部群众在中央正确决策指导下,完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持珠三角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总后勤部部长被审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