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什么叶叶酸片有什么作用用

选择字号: 中
佛教文化与花卉植物
花本是普通的花,树本是普通的树,但和教诞生发生了联系,仿佛具有了佛性。或者说,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这些花卉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
&&& 一、石蒜花
&&& 石蒜花,佛教称其为曼殊沙华,因常和曼陀罗一起出现在佛经&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而被混作曼陀罗。意思是:开在天界之红花。
红花石蒜(Red Spider Lily),春天是球根,夏天长叶,等秋天花开时叶子已褪去,花叶永不相逢。花有种特殊味道,有点象大蒜,昆虫和老鼠之类的不喜欢靠近它,所以常常被种在坟墓边驱逐虫害。
&&& 它的雌雄花蕊长长地伸出,花形仿佛台风天被吹翻了的伞,也似红色的风车,又似向秋空祈愿的一双双手。开到荼蘼花事了,乃长叶子,虽修得同根,终其一身,花与叶永无缘相见。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故得名,彼岸花。
&&& 佛教认为有生死轮回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脱生死,无爱无恨的境界(涅磐)。彼岸花颜色如鲜血,是种灵异气氛很重的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儿大批大批的开着这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 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路。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 在日本,曼殊沙华的花语是&悲伤的回忆&,在韩国则意味&相互思念&。传说曼殊沙华需要泪水浇灌,花香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 二、菩提树
&&& 菩提,这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或大智慧,曰:&豁然觉悟&,&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
&&& 菩提树,原产印度,印度人叫荜钵罗树,我国一般叫菩提树或菩提榕,属于桑科常绿乔木,性喜温暖湿润,树木高大雄伟,可达十至二十米高,叶近似卵形,革质,茎干黄白,花隐于花托中,不为人所见,故称无花果。书载:早在南朝梁时,有位名叫智药的僧人,自天竺称植到中国,现多见于广东、海南。
&&& 遥想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潜心修行六年,变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弃了苦行,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于是,他取食了村姑奉献的乳糜,跳进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沐浴了疲惫的肢体。上岸后,身心清爽。他独自来到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暮色降临了,月色溶溶,树荫婆娑,万籁无声,悉达多太子端坐不动,凝神静思。就在这五月的月圆之夜,他在树下豁然开悟而成佛,从此,人们把荜钵罗树称为菩提树,佛教徒以&佛&尊称其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觉者&之意,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具有一颗难得的菩提心。
&&& 菩提已经被神话,进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为信仰佛教的信徒撑起平安的绿荫,庇护着芸芸众生。菩提是智慧之树,每一片叶子都带着灵性之光,每个凡俗的人、每一颗卑微的灵魂,都有佛性和神性。菩提静穆无言,它挺拔在历史的河流一侧,等着你我悄悄走近它,坐下,觉悟&&
&&& 东汉初年,佛教传至我国,到唐高宗时,在湖北黄梅东山寺碓米的僧人惠能,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而得到禅宗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 我国南方一些寺院,常选用无患子树代菩提树;北方一些寺院,多选用我国特有珍稀树种银杏树替代菩提树;大西北的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区,因气候寒冷,无患子树和银杏树都不宜栽植,就以丁香替代菩提树。
&&& 三、杨柳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 每年春天,杨柳发新芽,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出满院春色。等柳枝长出狭长的叶子,风吹柳花满园香,然后,桃李阴阴柳絮飞,白色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落在白O漂浮的池塘,落在春水流淌的河流,落在离人的心头,平添离愁。
&&& 那么,柳树与佛教有什么干系呢?
&&& 少时,读《》,脑海里出现观音菩萨的形象,左手托盛着甘露神水的宝瓶儿(净瓶),右手持杨柳枝,蘸着甘露,向人间挥洒,解救人世的疾苦。
&&& 为何是杨柳枝?这是基于千年来民间流传的杨柳枝芽能止痛的妙方吧。
&&& 查阅史料得知,观音菩萨原是一位男性形象。唐朝,佛教几度旺盛,这与皇帝兴佛的爱好有关,也就是在唐朝,观音由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大概是因为女性宁静,坚韧,忠贞的品质更贴近佛教慈悲的情怀。于是,观音菩萨成为带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慈眉善目,端坐莲花之上,手执杨柳枝消除苦疾,观音菩萨成为女性可能更有亲和力。女观音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传播佛教精神。而观音手中的杨柳枝,青葱欲滴,柔顺逸,也符合女性特征。民间善男信女进寺庙拜观音娘娘,乞求神赐给凡人漂亮聪明的小宝宝,成为寺庙的重要活动。
&&& 佛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即使在看来也是极富人情味的,成为古代百姓精神支持和心灵安慰,而佛教的香火源远流长,一直至今。
&&& 四、丁香花
&&& 丁香在花卉众多的寺庙充当什么角色呢?这要从菩提说起。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气候的影响,菩提和银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人们称暴马丁香为&西海菩提树&。现北京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的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该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据说这座宏伟壮观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
&&& 此外,丁香还被誉为&爱情之花&,其间还有着一段凄凉传说。
&&& 宋代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也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昀渚疲坏悖悖恪&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白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昀渚疲坏悖降悖悖欢∠慊ǎ偻罚罚f头。&你的上联&昀渚&,三字的偏旁依次是,&&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f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
&&& 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作&生死对&,视为绝句,一直流传至今。
&&& 丁香,香气迷人,关乎爱情和佛教,而佛教是不谈爱情的。丁香把二者和谐地集于一身,真是神奇。
&&& 五、无忧花
&&& 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花木受到广泛的种植和崇拜,无忧花树就是其中一种。
&&& 无忧花,又称为佛诞花,别名火焰花,梵名asoka,音译为阿输柯树、阿叔迦树。拉丁名:Saraca chinensis,科名:苏木科,属名,无忧花属。产地分布:云南东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
&&& 虽然无忧花早开晚谢,花期短暂,但枝蔓上布满的花蕾在老花凋谢后接着又会次第开放和长出新蕾,有死有生,生生不息。所以,无忧花在泰国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视生死如常,无忧无虑,给游客和观赏者一种新奇的视觉享受和人生启迪。
&&& 佛教植物身上附会着许多神话,带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 大约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境内),有一个迦毗罗卫王国。国王净饭王和王后摩诃摩耶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直到王后45岁时,一天晚上,睡梦中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闯入腹中&&王后怀孕了。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笼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惊动了胎气,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所以,西双版纳的每个傣族村寨几乎都建得有寺庙,而几乎每个寺庙周围都种得有无忧花。
&&& 印度教也认为无忧树是圣树,如爱神卡玛手里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无忧树做成,人们都相信这种树能消除悲伤,因此称之为&无忧树&。
&&& 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在美丽的花儿上面,长此以往,人们在看花时,就有了感觉。有了佛教传说,无忧花对观者是一种积极的暗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 六、莲花
&&& 荷花是通称,大众化的,莲花是宗教之名,带宗教意义的。
&&& 莲花,又称荷花,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人称荷花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乃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 莲花是佛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植物,《大正藏经》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因而佛经中常将莲花与佛祖相联系,如《瑞应本起经》讲述了释迦牟尼前世向燃灯佛献莲花,因而被燃灯佛授记的故事。《佛陀本生传》记载佛祖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后来莲就成了佛祖诞生的象征,莲花也成了佛祖的宝座。佛经中还将莲花与佛理相联系,如《妙法莲花经》直接以莲花为名,将大乘妙法喻为莲花,以示清净圣洁、具足圆满。
&&& 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也常与佛、菩萨形象相伴随,有的以莲花为座台,有的手持莲花,有的脚下生莲。各种佛经中,把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为&莲舍&,袈裟则称为&莲服&,和尚行法手印&莲花合掌&。莲花成为佛教圣花不仅由于其美丽可爱,更由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殊品格与佛家生于世间又出世离欲的精神相通。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寺庙与荷花联系起来,有了更深一层的寓意。
&&&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 首先,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 七、曼陀罗花
&&& 曼陀罗原产于印度,它是茄科的一年生草本花卉(Datura stramonium),英文名称叫thorn apple(带刺的苹果),它的名称是由梵语音译而来,意思是&悦意花&,别名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科属是茄科曼陀罗属。全株光滑,株高1& 2m,茎直立、粗壮,主茎常木质化。叶宽卵形,边缘有规则波状浅裂,基部常歪斜。花单生叶腋,花冠漏斗形,长7-10cm,筒部淡绿色,上部白色;花冠带紫色晕者,为紫花曼陀罗。花期夏、秋季。播种法繁殖。曼陀罗植株高大,花朵硕大而美丽,宜作背景材料或用于野趣园。同属植物约16种,常见栽培的还有香花曼陀罗(D.inoxia);红花曼陀罗(D.Sanguinen);白花曼陀罗(D.me-tel)等。有毒,但也可做药。
&&&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曼陀罗花与佛教发生联系,也是必然的,她芬芳,圣洁,花朵美丽,极乐世界里就应该有这样的花儿,象征着无欲无痛的圆满。
&&& 八、茉莉花
&&&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谁能想到,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呢?一支江南民歌究竟与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有何内在联系?中国音乐界的专家们历经多时研究探讨和实地观摩演奏,揭开了《茉莉花》的&身世&。
&&& 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连。茉莉花可以装饰秀发,由于它的纯洁、芬芳和美丽,在印度一直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画里,菩萨的宝冠上就有镂金的茉莉花。按佛教习俗,把茉莉花用丝线串成花环,供奉于佛像前。汉代以后,我国南方才有类似做法。
&&& 史料记载:中国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域外的茉莉花也传入了五台山。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香香料,受僧人们的偏爱,故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僧人们四处云游,此曲调便传至江南,并很快以曲调清逸、流畅动听,脍炙人口而得到江南民众的喜欢。之后又经人加工,渐渐便成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
&&& 其实,古代的诗人早已经传达出茉莉花和佛教的密切关系。比如,宋朝王十朋的《茉莉》诗曰:&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看来,茉莉花的馥郁芬芳是一种很好的清凉剂,能够使人远离权力、名利的诱惑,保持头脑的清醒。再如,蒋延桂诗曰:&名字惟应佛书见,根苗应逐贾胡来。&茉莉充当了文化传播大使的角色,见证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
&&& 九、忍冬
&&&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林&麦卡洛有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题目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南半球有一种鸟,它的歌声比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美好动听,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种荆棘树,落在长满荆棘的树枝上,让荆棘刺进自己的肉体,才能够歌唱。从离开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了寻找荆棘树的旅程,找到了,它就落下来,而且要选择最尖、最锋利、扎进肉体最长的荆棘。它的身体被锋利的荆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开始了让所有会歌唱的鸟自惭形秽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莺,在它的歌声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荆棘鸟的血流尽了,一曲最美妙的歌声也戛然而止。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着。
&&& 悲壮惨烈的鸟儿,如同凤凰涅涅,浴火重生。相比较而言,植物则安静的多。有一种植物,越冬而不死,可比作人的灵魂不死,轮回永生,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上。它就是忍冬。
&&& 忍冬是忍冬科植物,直立或缠绕灌木,常绿藤本,茎向右缠绕,攀缘上升,具有忧郁又惹人怜爱的姿态。花双生于叶腋,花冠白色(有时淡红色),凋落前变为黄色,故又称&金银花&。金银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药,凉散风热,是因为它能够越冬而不死吗?我以为,它的&心&不热、不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故能逃过风霜雨雪严相逼的劫难。
&&& 忍冬常生于路边篱笆上,山坡的灌木中。春夏开花,富含香气,为色、香兼备的观赏花木,适宜庭院附近、草坪边缘、园路两侧和假山前后点缀。忍冬耐寒、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力顽强。我想,这也是佛家看好忍冬的原因吧。
&&& 忍冬在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在佛教艺术上,南北朝时最流行,莲花纹和忍冬纹(也称卷草纹)成为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纹样,广泛地出现在绘画、雕刻和刺绣等艺术品的装饰上,而佛像上更少不了忍冬纹。可以看出,那时佛教艺术对装饰题材的重要影响。
&&& 忍冬真的能够不死吗?人的生命究竟像忍冬这样好呢?还是像荆棘鸟这般好呢?我这个俗人,真的无法超脱生死。
&&& 十、银杏
&&& 银杏高大长寿,因生长缓慢,木质则细腻,而且银杏树的汁液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 古代的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传说具有召神鬼的作用。故而道教、佛教的宫、观、寺、院中多植此树以示吉祥。《京口记》载:&胜国寺禅堂前银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侧,本,人五抱。&《泰山记》载:&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我觉得古代的僧侣就是植物学家、园艺专家,让我们有幸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木。在青岛地区流传一首诗&逢庙必栽银杏树,劳(崂)山风气古来殊,至今到处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青岛市区及崂山,银杏颇多,与这风气有关。
&&& 银杏本身就是一本&佛经&。银杏小小的树叶,典雅而美丽,有着长长的叶柄和犹如打开的小折扇似的叶片,如果将叶柄与叶片平面成直角折一下,就好象一只步履蹒跚的鸭脚,因此古人给银杏起了了个形象的名字,&鸭脚树&或&鸭掌树&。苏东坡在河南净居寺时,曾为银杏树赋诗一首:&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相传宋时地方官向朝廷进贡银杏,皇帝问及果名,进贡的官员因&鸭脚&名称不雅,恐皇帝不悦,就急中生智改为&银杏&。《》载银杏&叶似鸭脚,因故为名。宋补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 银杏叶不易被虫蛀和染病,拾几枚金黄色的银杏叶夹在书本中,就是一枚枚精美的书签。古人以美丽的银杏叶作为传递友情的信物,北宋词人梅尧臣《酬永叔谢予银杏》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虽少未为贵。亦以知我贫。&&何用报珠玉,千里来殷勤。&欧阳修收到梅尧臣寄赠的鸭脚(银杏叶),感而赋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这诚可珍。&就是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来历,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像僧人参禅的顿悟,原来,这里所讲的鹅毛,就是银杏树叶!君子之交淡若水,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 佛教规定,在佛寺庭院栽种的植物中,&五树六花&是必不可少的。&五树&是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槟榔、糖棕或椰子,&六花&是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玉兰、鸡蛋花和千瓣莲花。除此之外,佛教中人们比较熟悉的植物还有瑞香、沉香、朱槿、蓖麻、香橼、茉莉、楝树、忍冬、胡椒、菠萝蜜、羊蹄甲、孔雀豆、优昙华、夹竹桃、栀子花、曼陀罗、木芙蓉、琼崖海棠等。
欢迎关注悠悠书吧官方空间 +Q
据《北京晚报》消息,最近,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下半年推荐...
每年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是母亲节,2011年的母亲节是: 日 。 母亲节 (Mo...
俗语说:出门三分灾,这话说得在理。所谓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谁也无法预料,晓行...
解说:秘藏千年岁月,释迦牟尼佛真身顶骨舍利,如何在 南京 真容再现?考古进程一波三...
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鬲千年,历久弥坚。 乡愁作为人类一...
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L.R.Palmer, Mordern Linguistics,P....佛陀制戒的原因及意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陀制戒的原因及意义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枫叶有什么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