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衔评军衔让衔和争功的都是谁

1955年评定军衔详细内幕披露
&&<span STYLE="mso-spacerun:'yes'; font-family:宋体; color:rgb(70,70,70); font-weight: font-size:18.0000 mso-font-kerning:0.年评定军衔详细内幕披露
尽管大家都知道十大元帅多出自四川,大将、上将、中将多出自湖南、湖北,并且江西是第一将军大省其中少将占高比例,但未必知道评军衔的细节。本博主将此文进行了反复整理修改并对文中评级的三项标准稍有异议:“军功”是不大好比的因为战役的时期、规模和性质不同。另外譬如授予“一级八一勋章”的应是“七七事变”前的师以上干部,但红军时期部队番号此起彼伏较乱,一些叫某某师的部队比不上一或三军团的人多,评定中审判机关就用了“主力师”这样的概念所以挡了很多人,这就不尽合理。小学同学“秃尾巴彼得”的亲属参加过1955年军衔评级工作,他在文尾谈到了解放初期因经济条件所限发不出更多的工资而出现所谓“惜授”的现象。
&&早在1948年党内就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问题,解放后的日中央收到解放军总干部部的报告,准备把1951年的首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江山打下来以后,众家将领的心思就都在论功行赏上面了。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所以很快就指派彭德怀、罗荣桓为军衔评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因为当时军队主持日常工作的就是彭德怀,再有罗荣桓是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部长,是正管。同时,罗荣桓是军内公认的“好婆婆”,为人正直公道。其他成员有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徐立清和萧华、王宗槐、宋任穷、赖传珠几个人。
&&最初的军衔在1952年11月定为六等十二级。但是,这个方案遭到当时的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反对,他借口苏军中没有准上将和准尉为理由,同时他还反对中国的准将制度,莫斯科也发来电报支持卡苏林的意见,中方最终妥协。时隔两年多以后于1955年终于定下标准,就是后来授衔时的定制。
一共六等十九级:
1.大元帅、国家元帅。
2.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3.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4.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此职务专门为副排级干部设立)
5.上士、中士、下士。
6.上等兵、列兵。
&&由于毛泽东拒绝出任大元帅,所以其实就是十八级。
&&按照中央的规定,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将以上可称为高级将领,少将以上的军衔评定交由彭德怀等人处理,元帅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就是五大书记)提名。军衔评定的参考标准分为三项:
1.军功&&&2.资历&&&3.任职
&&最初,元帅提名除了十大以外,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大将有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李先念。但是他们都一致表示:不要给自己评了!元帅中年纪最小的是林彪,时年49岁;大将中年纪最小的是许光达,时年47岁;上将年纪最小的是萧华,时年39岁;中将年纪最小的是刘西元、谢有法、张池明,都是38岁;少将年纪最小的是吴忠,时年34岁。
&&虽然在战争年代大家都能和舟共济,有时尽管因为个别问题闹一下,但是最终也没有撕开脸面,而1955年的军衔评定过程中,有些现象的出现就很让人觉得不那么来劲了。毛泽东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的确说出了一些实情,功名利禄面前,英雄也要为之气短的。但是也有那么几个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朴素的民本思想即个人进退不萦于怀,是值得推崇的。
&&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他给毛泽东专门写过信,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评这个军内山头最大的同志为元帅,而徐向前的让衔有小部分原因也是避嫌。
&&下一个让衔的是主持评定工作的罗荣桓,他不同意自己出任元帅,因为自觉无尺寸军功,然而,毛泽东坚持罗荣桓上选,他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于是罗荣桓当选。
&&再有就是许光达,许光达是接见苏军代表团后,被周恩来通知他将被评为大将,他很激动--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选而激动,而是他自觉不应该当选,他连夜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降低标准,只评上将。他还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是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这些同志不死,他们才应该是大将。”周恩来让贺龙做了他的工作,许光达仍然要求把自己的行政级别降低为五级。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军委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会议上为许光达让衔一事做了激动并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镜子!五百年前,明朝有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后,我们人民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接着,下面的掌声雷动。
&&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67年文革中,这位被毛泽东夸奖的最年轻的大将因牵连在贺龙一案中备受凌辱,平均一个月审问高达79次!专案组成员都曼林、党志壁对许光达公开爆打,许光达当场被打伤多处,肋骨骨折、口鼻鲜血橫流!重病期间,专案组仍然坚持突击审讯,许光达说:“你们诬陷我说我帮助贺龙上台,说当什么总参谋长,真是太小看我了,我现在就是国防部副部长,搞了一次兵变也才捞到一个总长,不值得啊!”<span STYLE="mso-spacerun:'yes'; font-family:宋体; color:rgb(153,0,48); font-weight: font-size:13.5000 mso-font-kerning:0.年6月3日晚,许光达惨死于马桶之上。至今关于许光达的死因都没有做出正式结论,成为党内军内的一大谜案。许光达为人磊落,1965年他发现了雷锋式的人物王杰,但是总政治部主任萧华贪天之功窃为己有,然而许光达毫不介意。可惜,此人不得善终。
&&大将中还有一个让衔的就是徐海东,徐海东一生两次让贤,第一次就是因为程子华是上面指定下来的,徐海东丝毫没有怨言,主动提出自己做副军长好了,把赶来专门做他工作的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感动得够呛。第二次,他提出自己在1940年以后几乎没有再工作过,所以,不适合当选如此之高的军衔,他推荐了王震、萧克。有意思的是许光达向中央推荐的也是这两个人。徐海东在让衔的时候曾说:“想起徐宝珊、吴焕先同志功劳都在我之上,却过早地为革命牺牲了,我何以能够当得起大将呢?(秃尾巴彼得注:徐海东、吴焕先、徐宝珊号称四方面军的刘关张,是关系非常好的,也是前后三任鄂豫皖省委书记)
&&中将里让衔的是徐立清和孙毅。徐立清完全有资格评为上将,而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彭德怀几次找他谈话,但是他坚决要求中央把自己降低为中将,彭德怀苦笑地说:“别人都说我是犟脾气,我看你比我还犟!”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泽东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恩来又专门打电话邀请徐立清同志到中南海面谈。周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此后,周恩来把摄影师叫来,在他的书房里和徐立清合影留念。刘少奇对徐立清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徐立清死前是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勇的治丧报告上批示:“要把徐立清同志的治丧同杨勇同志的治丧通盘考虑安排。”并说他要亲自参加徐立清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对全体参加追悼会的人说:“立清是我的老部下、老战友,他是一个好同志。立清同志政治思想强,忍辱负重、不以个人地位高低为意,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徐立清是当时让衔唯一成功的一位。
&&孙毅也是提出让衔的一位老红军,此公素有名将孙胡子之称。可是1956年中国破获了一起台湾特务的间谍案,案卷中居然把这位孙毅列成策反的对象,并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效果。据孙毅自己说,当年国庆节上天安门观礼台,身为公安部长的罗瑞卿一共朝着孙毅瞪了九回眼睛,他说直到80年代以后他才知道这件事。80年代以后,邓小平号召军队的老干部以身作则,带动干部队伍年轻化,可是,这帮人没几个动弹的,只有孙毅主动要求退居二线,感动得总长杨得志直冲他敬礼。小平后来批示给予孙毅大军区正职。
&&和让衔相反的就是争功。这也难怪,按照当时中央的有关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级待遇;少将是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而且中将以上可以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的确相差很多。于是就有一些人出来争一下了。有名的是二王,就是新四军的王必成、王近山。(秃尾巴注:王必成是《红日》里沈振新的原型)
&&王必成在红军时期是四方面军的干部,长征以前的最后职务是红三十军89师副师长,抗战的时候是新四军第六师副师长,和上将刘震等人是平级,解放战争时是第七兵团副司令(秃尾巴注:孟良崮战役时,王必成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即后来的三野六纵司令员)。而王近山是铁杆儿的红四军出身,长征前为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36年为红三十一军93师师长,和陈赓平级(陈到达陕北后红一军团一师师长),抗战时任太岳纵队副司令,解放战争任二野三兵团副司令兼12军军长和政委。王必成是谭震林的老部下就去找谭震林说了,谭震林不但答应帮助他还真反映了,让上边一顿批评。王必成知道以后,还专门找谭震林道歉。罗荣桓找了谭震林谈话。谭震林丝毫不怪罪王必成,还说自己没面子。谭震林这个人,他的很多部下都说,谭老板人是左一些,但是,对部下是真够意思。历史上,因为涟水战役,王必成被谭震林骂得狗血喷头,可是到头来,谭震林发现自己错怪了王必成,还给王必成道歉,这回还主动帮着王必成呼吁军衔。
&&王近山也喊过几嗓子,被邓小平严肃地批评了一顿,不敢了。(秃尾巴注:王近山在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时,因热恋小姨子被撤职,到部队农场当场长直到文革后。但邓小平还念及这位老部下,给他恢复了待遇,大军区副职,仍相当于中将)
&&说实话,那时候我党高级将领的素质还是很高的,所谓争功也就是按照正常的渠道反映一下,最多发发牢骚,像少将白志文,当年最红的时候,连杨尚昆都是他的部下,才评他为少将,有人就建议他去争一下,白志文说:“有什么好争的?多少人连命都没了,我们命大活下来了,评一个少将就应该知足了。你们想想邓萍同志(博主注:红三军团参谋长,后牺牲,年不足三十),知足吧。”
&&唯一凶一点的是能打仗的钟伟,他公开说他的少将肩章是带到狗尾巴上去了!钟伟在红军的最高职务是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提拔得很快,他是四野的12纵队司令,和黄永胜平级,后来的四野49军军长和梁兴初平级,怎么也该是中将,所以他觉得评低了,就骂了人,毛泽东都知道了。林彪气得把钟伟叫去问钟伟还是不是共产党员?可是,钟伟真是一个耿直的好人,庐山会议结束,批斗所谓的军事俱乐部,钟伟为彭德怀喊冤叫屈,还公开说他自己也算是俱乐部成员,被萧华当场派人给押出了会议室。四野的老人们都说,这个钟伟真是敢说敢干。
&&其实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毛泽东也是清楚的,所以钟伟的使用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是上将的标准的,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毛泽东点的名--大军区副职、正兵团级。(秃尾巴注:北京军区为一级军区,正兵团级。军区参谋长是准兵团级,多数是少将)后来钟伟被革去军职,下放到安徽只当了农业厅副厅长,从行政五级(秃尾巴注:应该是行政七级)变为行政十级。钟伟还笑呵呵地说:“我这回和洪学智一个级别了,都是上将!”(秃尾巴注:洪学智因为彭德怀一案被下放到吉林省重工业厅当厅长,所以钟伟才这么说。巧合的是洪学智当年下放的地方如今是他儿子洪虎发迹之处)
&&另外段苏权也是评定过低的一位,他也是和钟伟一样耿直不愿意给彭德怀落井下石因而被萧华整下了课的老资格。段苏权是红军时期的独立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军区司令员、四野8纵队司令。此人一向口碑很好。只是在东北的时候连续得罪林彪、高岗等人以致于长年得不到重用。
(1)关于元帅的评定:
&&除了林彪,元帅无一例外地都要加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的字眼,说明他们对军队的贡献实在是无与伦比,这就是刘邦所说的“功人”而非“功狗”可比!原来评定军衔的时候,陈毅的名次在贺龙之前,但毛泽东亲笔把贺龙的名字勾到前面,陈毅表示理解(博主注:贺龙是二方面军的,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是我军重要的缔造者之一)。林彪排在朱德、彭德怀之后的第三位,不仅是军功的问题,更是当时他的职务比较靠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至于罗荣桓何以能够评上元帅,我在上面已经做了说明,这里再补充几句,罗荣桓(秃尾巴注:秋收起义时毛的警卫连长,资格比林彪还早)是最早追随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嫡系人物,他为人平和、公道,善于团结各派势力,在山东根据地的时候,他和朱瑞、陈光一道完成了对老根据地的完善和巩固(当时罗是115师政委,陈光是师长),特别是他在处理湖西肃反时的冷静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更赢得了党内外的信任。
&&此外,十大元帅中除了朱德、刘伯承、罗荣桓以外,其他人都是各自拥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山头”,像徐向前、叶剑英、林彪、贺龙等人的山头都是不同时期的政治标志。(秃尾巴注:这种说法靠不住。刘伯承也有山头,那就是二野。因为二野的老底子是红四方面军,这个山头不仅最大,还和徐向前,四方面军总指挥重叠。罗荣桓的山头是“老井冈”,即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后来的八路军115师。而罗最直接的山头是四野,“罗婆婆”在四野的人缘比林彪好)
(2)关于大将的评定:
&&十大将中唯一享受行政三级(元帅级)的是张云逸。
&&张云逸早在1910年初就在广州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武装起义;同年4月27日又参加了第十次武装起义,即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17年他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参谋处任上校参谋,曾与蒋介石同事;1924年他在粤军许崇智部任少将旅长。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所属部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张云逸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旅参谋长,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战役;1926年,他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25师参谋长,随军北伐,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之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云逸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积极支持和掩护25师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李硕勋和73团团长周士第率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张云逸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发起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他参加了二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新四军的创立人之一并一直担任主要领导工作;在解放战争中,他与我军其他著名将领一道指挥了许多战役。
&&大将中论及能力、军功以及在军内的威望无人可比粟裕,此人无论谋略还是指挥在军内都是第一流的,被毛泽东倚为长城,特别是他的劲气内敛的军事指挥风格素为兵家所推崇。徐海东大将的事情已经说过,不作更多的解释了。至于陈赓,主要是他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奋战中原与陈粟、刘邓形成对蒋管区的三面夹击的战略完成深受毛泽东的赞许。如果单独从军功和职务来说,陈赓并不在一些上将之上。
&&王树声是四方面军徐向前的助手,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山头,许光达也是二方面军的一个牌子,有人提出萧克不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吗?但是熟知军史的都应该知道,二方面军是二、六军团共同组成的,而真正的底子是在湘鄂西的时候打下的,也就是红三军的基础上形成的(秃尾巴注:许光达当过红三军第八师师长)。加上许光达作为军队的五大军兵种之一的军事主官(秃尾巴注:装甲兵司令员)没理由不评大将。
&&在评定大将军衔的时候,林彪从青岛写信给毛泽东,他强调说:“必须特别突出井冈山建军的重要涵义,必须要让大家懂得只有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毛主席的古田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红军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此信被毛泽东转给中央书记处成员传阅,刚刚受过高、饶事件教育的刘少奇、周恩来谁敢说不同意呢?所以,林彪的确很会取巧。大将中,井冈山下来的占有五个,就是粟裕、罗瑞卿、黄克诚、萧劲光、谭政。红一方面军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这里面萧劲光、罗瑞卿、谭政在通过讨论的时候,有一些争议,但很快被排除了。萧劲光1930年才从苏联回国(博主注:由于萧劲光在蒋介石1933年第五次的围剿中寡不敌众撤出黎川城,1934年,瑞金最高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召开公审大会,以“右倾逃跑主义”罪公审萧劲光,开除党籍,判处五年徒刑,无权上诉。后李德等人起草枪毙肖劲光之报告,毛泽东闻之勃然大怒,曰:“打击肖劲光就是打击我,是杀鸡给猴看。”萧劲光由此而幸免于难),此事是毛泽东唯一一次在会议上和最高三人团的太上皇李德拍桌子。1967年,李作鹏策划打倒萧劲光的时候,毛泽东把萧劲光召回北京对他说:“你不要管那么多事,谁要夺权就让他夺,你的任务是把身体养好,工作以后有你做的,有人要打倒你,其实是想打倒我。因为海军的批示都是我做的。”此话一出,众人都鸦雀无声了。延安时,萧劲光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毛泽东当着大家的面说:“有了劲光同志,我们都可以把脑袋放到枕头上了。”可见对其信任程度之高。萧劲光也是大将中几个受冲击最少的一位,而且他最后居然又在人大做了一回副委员长,晚年比较幸福,只是这军中的二萧(秃尾巴:萧劲光、萧华都是毛的宠臣)都患有严重的寡人之疾,萧劲光晚年的特别荒唐已经成为老干部的笑柄。
&&罗瑞卿不用细说了,他的忠心耿耿于毛泽东也是很少见的,只是被多疑的毛泽东认为和胡乔木一样准备投靠刘少奇,才于文革开始被狠整并被夺走军权,以致于连一条腿都断送了。谭政当知道自己将荣膺大将军衔的时候连连说:“我不够格啊,不够格。”其实,关于谭政的提升,毛泽东向与会者做了解释,谭政就是作为军队的政治工作的代表人物入选的,而且,谭政在解放战争中就协助罗荣桓主持军队的政治工作,建国后又是总政排名第一的副主任,所以评为大将军衔。最重要的是,谭政从井冈山的时候就是毛泽东的大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就比较清楚了,老资格。(博主注:可参考《黄克诚自述》)
(3)关于上将的评定:
&&上将就不能不说一下萧华、王震。萧华和上将周桓一样都是1930年入党的,资格很浅,但他们被毛泽东称为军中才子。看一下萧华的简历就知道,萧华13岁参加红军,18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此后除了个别的如115师政治部副主任、总政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以外,其他的都是正职,和韩先楚的一生几乎都是副职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震论资格应该和萧克一样,但是,他这个人真是很会察言观色,他是军队将领中最早提出军转民的高级将领,深受毛泽东的赞许,多次表扬他是常山赵子龙。公平地说,王震是很左,但是王震在反右等事件中对待落难的人如丁玲、艾青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态度相当好。邓小平、陈毅被批斗、批判的时候,只有王震还敢登这两家的门,这也是王震后来能够复起以致于官高爵显的主要原因。王震和萧克的历史恩怨因已有文章做过介绍就不多说了。
&&李聚奎和王建安是年补授的军衔,因为当时总干部正在调查李聚奎在西路军的历史问题,王建安的问题是四方面军的几次他经手的事件的复核取证,所以给耽搁了。再有就是傅钟。傅钟资格非常老,他是中共1921年的党员,是我党旅欧支部的发起人之一,鄂豫皖的领导人之一,四方面军的头几号人物(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傅钟、周纯全、黄超、李特),四方面军的唯一根据地川陕边省委书记。建国以后,长期不得志,竟然做过全国文联副主席!
&&傅作义之所以没被评为上将,主要是毛泽东说:这对宜生先生不是光荣,而是委屈。周恩来奉命对傅作义作出解释。傅作义的女儿曾经有一个回忆文章说到此事:由于傅作义的起义,才有了后来的湖南、绥远、新疆等地的和平解放,而董其武、陈明仁等原本就是傅作义的后辈,傅作义本来就是行政四级,按照副总理待遇来的,如果评为上将也才五级。
&&再有就是刘亚楼的评定,很多人以为他应该评上大将,其实不然,刘亚楼在红军长征之前是红一军团的二师师长,抗战期间去苏联学习,没有参加,解放战争中才以参谋长的身份渐渐受到重视。刘亚楼如果不是死的早,很有可能陷入林彪一伙,因为毛泽东在1972年10月的讲话里提到刘亚楼说:“刘亚楼在空军的工作是辜负了党中央对他的信任。”
(4)关于中将、少将的评定:
&&中将中比较火爆的就是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皮定钧、秦基伟、张震、余秋里等几个人,有的居然进了政治局,后来又被当成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处理,比较具有戏剧性。据说皮定均原本授衔少将的,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皮有功,少改中。”也有说毛泽东批示:“定均功劳重,应有少改中。”按资历,皮定均确实年轻,但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突围中,起了很大作用,将几千人的队伍从蒋介石10几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中成建制带了出来。少将是最有意思的了,1360名少将中产生了三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二位副主席,这是只有元帅中才有的现象(朱德、林彪、叶剑英),少将中的李德生、汪东兴都曾经是中央副主席、刘华清做过常委,够可以的。
<span STYLE="mso-spacerun:'yes'; font-family:宋体; color:rgb(153,0,48); font-weight: font-size:12.0000 mso-font-kerning:0.年的授衔标准主要是“职务”,“资历”和“军功”只是在同级别里决定排序先后。为了更明白一点儿,我先把军政对应级别和军衔的关系列一张表:
行政级别&&&&&&&&军队级别&&&&&&&&&&相应军衔&&&&&&&&&&&&军内职务
3级&&&&&&&&&&&&&正野战军级&&&&&&&&元帅&&&&&&&&&&&&&&&&野战军司令员、政委或等同
4级&&&&&&&&&&&&&副野战军级&&&&&&&&大将&&&&&&&&&&&&&&&&野战军副司令员、副政委
5级&&&&&&&&&&&&&正兵团级&&&&&&&&&&上将&&&&&&&&&&&&&&&&兵团司令员、政委
6级&&&&&&&&&&&&&副兵团级&&&&&&&&&&中将&&&&&&&&&&&&&&&&兵团副司令员、副政委
7级&&&&&&&&&&&&&准兵团级&&&&&&&&&&中将、少将&&&&&&&&&&兵团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8级&&&&&&&&&&&&&正军级&&&&&&&&&&&&少将&&&&&&&&&&&&&&&&军长、政委
9级&&&&&&&&&&&&&副军级&&&&&&&&&&&&少将、大校&&&&&&&&&&副军长,副政委
10级&&&&&&&&&&&&准军级&&&&&&&&&&&&大校&&&&&&&&&&&&&&&&军参谋长、军政治部主任
(略)越往下军衔的参差差异越大。营以下没有准级,因为营级就没有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了。
&&十个元帅里除了朱德是全军总司令外包括彭德怀在内都是各野战军的正职领导:彭德怀,军委副主席,原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西北军区司令员;林彪,军委副主席,原第四野战军司令员,解放初期是中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军委副主席,原西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初期是西南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原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解放初期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军委副主席,原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华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原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聂荣臻,军委副主席,原华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初期是华北军区司令员;徐向前,军委副主席,原华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解放初期是解放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原解放军参谋长,解放初期是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六个军区都是野战军级,后来随各大行政区的撤销而撤销。以后的一级军区(北京、沈阳、兰州、成都、武汉、广州、南京、济南)都是正兵团级,二级军区{新疆、西藏、福州}是副兵团级。
&&只有十个大将,名额是太少了,这是为什么,没人解释。我认为这是反映了我党我军对荣誉的一贯惜授。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设置大校衔上。大校的设置不是出于需要,而是要减少将军的数量。国际上一般师长就是少将了,或是准将,都是一星将军。我军则是大校。我党对于荣誉惜授还反映在“死后封神”,人不死,很难得到殊荣。由于名额少,大将的评定只好牺牲不少人。大将本来是副野战军级,结果很多够条件的都没评上,例如张宗逊,原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只授予上将衔。我想惜授大概和保持艰苦朴素作风,限制对名利的追逐有关。也可能是国家那时太穷,将军多了发不起工资(应该说是增加国家负担)。
&&对于一支超过四百万兵员的庞大军队来讲,十个元帅和十个大将确实太少,和外军比,将军也少得可怜,这势必引起军衔评定的困难和尴尬。苏联在军衔等级设置上要大方得多,仅元帅就有四级:大元帅,苏联元帅,军种元帅,兵种元帅。被授予元帅衔的先后共一百余人,将军就更多了。如果我国不是惜授荣誉,而是够标准就授予,不加数量限制,也就用不着费神费力去搞什么评定。这一点在评级中起的作用很大,不应忽视。
&&我觉得所谓“照顾山头”的说法太偏激。共产党不是国民党。当时毛周朱在军内的绝对权威不容置疑。蒋介石在军内的权威就小多了,所以才靠拉山头维持。如果军功和资历是重要条件的话,那么有些人评衔过低就不好解释了。谷景生是1932年参加革命,1955年授衔时如果是防空兵副司令员可能是正军级,只能授少将衔。
&&“资历”不起作用或少起作用的例子还有:熊伯涛,1926年入党,1931年参加“宁都兵暴”,长征前就是师参谋长,可是,55年评衔时,所担任的职务是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是副军级,因为他是红军时期的干部,按规定可以授予少将衔。赵炳伦,1928年16岁时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抗战时已经是新四军五师团长,后因遗弃妻子被降级,1955年授衔时,任湖北荆州军分区司令员,正师级,只能授大校衔,1961年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时才晋升少将,省军区是正军级单位,副司令员是副军级,因其是红军时期干部,按规定晋升少将。另外的例子还有:李震,1937年七七事变后入党,同年在八路军里当连指导员,但在1955年授衔时,其职务是军政治委员,正军级,所以授少将衔。史进前,1936入党,55年授衔时任总政保卫部处长,正师级,授大校衔,1961年任保卫部副部长,按其是红军时期干部(以日为界,之前为红军干部,之后为抗战干部),晋升为少将。
&&“军功”几乎没有可比性,如果以军功作为评定标准,工作的难度就会极其复杂甚至陷入僵局,弄不好还会搞成“两桃杀三士”。如果过分考虑资历,那么很多职务低的人就会得到较高军衔,部队又当如何指挥?例如:贺庆积在红军里当排长的时候,梁兴初在他的排里当班长,1948年辽沈战役打黑山阻击战时,梁是四野十一纵司令员(纵队相当于军),而贺庆积是十一纵28师师长。1955年,贺庆积任辽宁省军区司令员,正军级,受少将衔。梁兴初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当时的二级军区,副兵团级),授中将衔。如果按资历,贺在梁上,岂不是贺应是中将,梁应是少将了?(电影《黑山阻击战》里有一个情节就是描写他们两人职务倒易)这就是我在前面说的,主要是以职务评定,军功和资历只作为参考和调整。
&&少将的评定以七级八级为主,七级里,资历深,战功高的可以评中将。九级里,红军时期的定少将,抗战时期的定大校。例外的也有,那是极个别极特殊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55年军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