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废除死刑死刑应不应该废除?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 可在设置中重新打开噢!
30秒后自动关闭
当代中国应不应该废除死刑">当代中国应不应该废除死刑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本奖品由提供
红包雨下完了,下次早点来噢~浅谈中国大陆的死刑存废问题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contributes":[],"title":"浅谈中国大陆的死刑存废问题","author":"weerbcx","content":"浅谈中国大陆的死刑存废问题\n\n引言:聂树斌案的平反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其中比较突出的焦点之一就是死刑存废问题。抛开司法的严谨和公正性不谈,近年来,中国的死刑受到一些国际人权和废死组织的谴责,废死也慢慢成为现代国家的主流和不可逆的趋势。究竟在中国大陆,废死有没有必要性,以及推行废死的阻力有哪些?\n\n一、死刑存废问题的主要争议。
仔细分析图表一的观点,不难看出反对废死的理由多为从实际出发,如:监禁费用、杀人偿命传统、民意所向等。而支持废死的观点多为从法理、人权等理论出发,如:尊重生命、拒绝多数人暴政。\n\n废死的讨论异常激烈,几乎每位法学家以及法律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有关死刑的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非常多废死的倡导者都在积极的发表观点、建立组织来呼吁还存留死刑的国家推进废死进程;而支持死刑者则几乎没有做出类似于呼吁已废死国家或地区恢复死刑,也没有对自己国家以及邻近国家的废死进程加以阻止或强烈反对,只是在学术层面上论证死刑的合理性与必要性。\n\n\n\n二、现代国家死刑现状\n\n*蓝:废除一切死刑 *绿:废除非特殊时期罪行的死刑(特殊时期包括战时等) *橙:实际上(非法律上)已废除 *红:法律规定死刑\n\n
\n \n\n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nInternational)的统计,2012年,全世界已经有140个国家废除及不使用死刑(97国废除所有死刑,8国对一般状态下、非战时废除所有死刑,35国法律尚未废除但实际上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只有58个国家(这58个国家中,只有21个国家在2011年有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阿富汗、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巴、印度、伊朗、日本、索马里、新加坡、中华民国、美国等等。其中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评比为完全民主自由的经济高度发展国家而仍维持死刑的,有日本、台湾、跟美国。\n\n三、中国大陆推进废除死刑的阻力\n\n1.古代死刑史\n\n中国的死刑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等长,甚至是传统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于死刑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记载了尧、舜、禹、夏四个时期中国中央政府的所作所为的《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在唐朝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生刑”,很少有监狱,惩罚基本都是“死刑”和“肉刑”。\n\n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刑法的大趋势一直是越来越轻,特别是佛教的盛行对其影响最大。魏国的《发经》中对贪污受贿的处罚有明确记载:“24两以下不处死刑。” 魏晋南北朝时,反贪的法律一度非常严酷,“律枉法十匹,义赃(不枉法受禄)二十匹大辞(死刑)”。到北魏太和八年,定赃一匹,枉法无论多少皆死。而在唐早期,10两银子为贪官处死的标准,唐太宗曾经为7钱银子、相当于100多元人民币杀人。到唐玄宗时发生了巨大改变。据史籍记载,唐朝贞观的4年中断死罪29 人。开元25年中断死罪58 人。宋元在历法上都袭承唐律,但是宋代优遇大臣。宋朝初年,赃满五贯、按粮价折算不到1000元人民币处死。而到宋朝第三代真宗赵恒手里,流放海岛代替了死刑。六七十年后,流放时脸上不再刺字,也不再杖责。到后来,流放都取消了,只给行政处分。元朝时对受财枉法罪干脆取消了死刑。相对而言,宋元两朝后期贪污都比较严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概是接受了宋元灭亡的教训,开始整顿吏治,重新恢复了死刑。官吏赃至60两以上“斩首示众”,受赃不足百贯“凌迟示众”。\n\n2.新中国的死刑\n\n1996年中央进行第二次“严打”,“严打”的重点是“侦破一大批重大案件,追捕一大批负案逃犯,打击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打击贩毒贩枪、拐卖妇女儿童、卖淫嫖娼、制黄贩黄、赌博及对群众数额巨大的多发性盗窃案件”。\n\n1997年刑事案件下降,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案》,将流氓罪分解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猥亵儿童罪,聚众淫乱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n\n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死刑的核准权于日以后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来复核。业内人士普遍估计,现在每年的死刑人数已经大幅削减。2007年死刑核准权收回最高法院以后,中国死刑案件的最终决定程序就完全改变了。\n\n2007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全国法院司法改革工作会议上表示,2007年判处死缓的人数,多年来第一次超过了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人数,进一步体现了慎用死刑的政策。\n\n日,最高院发布2010年年度工作报告称,最高院在审理死刑复核案件时,不是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均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n\n3.民意\n\n只要有死刑的存在,类似聂树斌案的事情无法保证不会再发生,但是从中国刑法发展历史、现代中国政府的指导思想以及国际上不可逆的废死进程来看,中国也必将实现死刑的废除,但是时间无法估量。纵观各国死刑废除计划的推行,不难看出:人民对死刑的支持与否,是决定性因素。\n\n2003年,对1.6万名网民的调查显示,超过83%的人反对废除死刑,只有不到16%的人赞同这一改革。2008年4月新浪网进行的一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废除死刑”调查中,则有67.2%的网民选择反对,11.1%的支持废除死刑,其余21.8%的网民认为“目前可以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对不再适用死刑的,应有真正的终身监禁替代刑罚”。在2008年完成的“中国死刑改革问题研究”调查中,公众支持死刑、反对死刑、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是:57.8%、14%和28.2%。\n\n虽然这些调查的方式和对象都存在不同,可至少从表面上说明一个问题:历经十多年时间后仍有超过一半的公众反对废除死刑。\n\n中国削减死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须循序渐进,“要与公众的认知程度相匹配”。赵秉志曾撰文提出中国废止死刑分三步走的设想:及至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废止非暴力犯罪死刑;再经过一二十年发展,进一步废止非致命性暴力犯罪死刑;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废止死刑。\n\n中国是否要彻底废除死刑,学界仍然有着不同的意见。有赞成立即废止者,亦有主张有限保留者。但对死刑的减少和限制,已有基本共识。包括集资诈骗在内的经济性、财产性犯罪,一直都是减少死刑的讨论焦点。生命权利至高无上,经济利益却可以度量。在生命权至上的普世价值下,无论是经济秩序、公私财产所有权还是公共职务的廉洁性,都不能优于个人的生命权利。\n\n在目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存有大量漏洞的情况下,试图以死刑震慑经济犯罪,往往只是缘木求鱼。无论是从抑制犯罪或满足受害者的报应情感来看,对经济性犯罪处以极刑,均与刑罚的目的不相匹配。\n\n以贪污受贿等罪名为例,这一类的职务犯罪为公众深恶痛绝,政府亦本着从严治吏的思想,以严刑施以威慑。对于这一类舆论压力极大的罪名,并不一定要立即取消死刑。在保留死刑的同时,应该严格限制其量刑情节。如1997年新刑法起草之时,完全取消盗窃罪死刑的时机尚不成熟,立法者则为死刑情节限定了严格的条件,以为下一步取消死刑做好铺垫。在不少学者看来,真正要减少、限制死刑,除了在立法上的削减,更需要司法实践中的慎刑。即使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中国的行政、司法机关在“严打”“打黑”等运动中,对死刑的适用多有反复。在证据的采用、情节的认定等方面,仍缺少严格的程序限制。\n\n四、死刑削减\n\n最近30年的刑法立法,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压力:死刑的增加。尤其是在增设新罪时,很多人期待对尽可能多的罪名挂死刑。所以增加而不是减少死刑,\n一直是立法时难以绕开的问题。以前我们的刑法立法,基本上都是在做“加法”——死刑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增加,刑罚总量加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转型,社会\n矛盾突出,暴力犯罪不断涌现,动用刑罚手段似乎更为符合我们的惯性思维,所以,在我国的刑罚结构中,才会出现“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失衡现象。\n\n死刑的增减,问题比较复杂,不只是刑法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治理、人们的刑法观、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甚至宗教观等,更与社会基础的变化有关。这次刑法修\n改,立法者下决心把死刑特别是经济犯罪、非暴力型犯罪的死刑罪名减少,这在刑罚结构调整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n\n费尔巴哈在1803年首次提出“刑事政策”这一概念时,将其界定为“立法国家的智慧”。把 这句话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立法者的智慧决定和引导着刑事政策。死刑设置是否合理,是评价立法智慧的重要指数。在今天,适度削减死刑的社会基础逐步具备,立法者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顺应形势,成规模地削减死刑,是值得期许的。\n\n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人们之所以反对减少死刑,是因为死刑确实也有其“合理性”,在中国朴素的善恶观念中,死刑被认为是对严重犯罪者应得的报应,是给受害者应有的抚慰和公道;他们认为死刑也的确是吓阻潜在犯罪者、维护法律的利器,并可以一次性而又永久地将犯罪者隔绝于社会,成本低效率高等。\n\n还必须看到,人们对刑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形势决定。当社会上违法现象盛行,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例如官员滥权贪腐、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们自然会强烈要求严刑峻罚,包括更多适用死刑。由此而言,所谓的乱世用重典,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简而言之,一个国家法治程度,其实对刑罚的人道程度影响极大;法治落实地越好,刑罚往往才可能越人道,减少死刑也才会有更充分的民意基础。\n\n此外,我国死刑的替代刑罚还存在严重不足。在中国现有刑罚中,死刑之外的其他刑罚与死刑的落差较大。现行刑罚中,有期徒刑15年,数罪并罚才20年,而无期徒刑也往往是执行两年后减为20年,都不足以惩罚、震慑严重的恶性犯罪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死刑自然会令民众担忧。\n\n同时,中国刑罚执行的公正性、严格性和透明性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例如,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环节,“猫腻”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权势者更容易钻上述法律空子而逃脱应受到的法律惩罚;另据媒体披露,高官罪犯比普通人犯罪的监狱条件,也要好得多。从而,人们担心减少死刑后,罪犯受不到应有的惩罚,就再正常不过,也完全可以理解。这一问题在政府公信力匮乏的大环境下,又被无限放大。即便近些年中国刑罚执行的法治程度或许有所提高,但同样是在政府公信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想有效打消大众的疑虑也仍极为困难。\n\n死刑的问题也许是“法意”与民意的矛盾最尖锐的体现之一。无庸置疑,死刑的受限甚至彻底废除,是司法独立和程序正义的表现。但这个“理想”的实现却是艰难的,也几乎难以超越社会普遍的认知水平和现代的司法体系而一蹴而就。本文为课堂作业,含有少量拼凑之处","updated":"T15:05: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review","commentCount":1,"collapsed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死刑"},{"url":"/topic/","id":"","name":"法律"}],"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0,"height":0},"href":"/api/posts/","excerptTitle":"","tipjarState":"clos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1,"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23:05:46+08:00","url":"/p/","lastestLikers":[{"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8fac484511eebc100eeabf","uid":165600,"isOrg":false,"slug":"tian-ji-yuan-80","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utter","profileUrl":"/people/tian-ji-yuan-80","avatar":{"id":"acbd022eadb7","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浅谈中国大陆的死刑存废问题\n\n引言:聂树斌案的平反引发了社会的激烈讨论,其中比较突出的焦点之一就是死刑存废问题。抛开司法的严谨和公正性不谈,近年来,中国的死刑受到一些国际人权和废死组织的谴责,废死也慢慢成为现代国家的主流和不可逆的趋势。究竟…","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1,"FULLINFO":true}},"User":{"weerbcx":{"isFollowed":false,"name":"Ving","headline":"","avatarUrl":"/0bddb995cb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weerbcx","bio":"法律;网络;网络法。","hash":"ccfdabdd915a","uid":92,"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weerbcx","avatar":{"id":"0bddb995c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experimentFeatures":{"ge3":"ge3_9","ge2":"ge2_1","nwebStickySidebar":"sticky","newMore":"new","liveReviewBuyBar":"live_review_buy_bar_2","liveStore":"ls_a2_b2_c1_f2","isOffice":"false","homeUi2":"default","answerRelatedReadings":"qa_recommend_with_ads_and_article","remixOneKeyPlayButton":"headerButton","qrcodeLogin":"qrcode","newBuyBar":"livenewbuy3","newMobileColumnAppheader":"new_header","zcmLighting":"zcm","favAct":"default","appStoreRateDialog":"close","mobileQaPageProxyHeifetz":"m_qa_page_nweb","iOSNewestVersion":"4.2.0","default":"None","wechatShareModal":"wechat_share_modal_show","qaStickySidebar":"sticky_sidebar","androidProfilePanel":"panel_b"}},"columns":{"next":{}},"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edition":{},"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message":{"newCount":0},"pushNotification":{"newCount":0}}中国死刑暂时不应该废除
近日,继李昌奎凶杀案受到全国广泛关注后,云南又一起类似的案件成为举国焦点。三年前,行凶男子赛锐连捅二十七刀将女孩吴倩刺死,云南高院却在二审将其由死刑立即执行改判为死缓。与李昌奎不同,赛锐是一富家子弟。近年来,中国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人把赛锐和官员的腐败联系在一起。民众的怒火纷纷指向云南高院。
从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外国文明的借鉴来看,死刑应该废除。因为外国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从人性来看也是必须废除死刑的,因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懂得宽容。但从我们中国国情来看死刑暂时是不能废除的。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封建思想传承几千年,很多人在思想的本质上遗留了很多的封建残余。死刑的废除可以让一些犯罪份子更加的肆无忌惮。因为一旦废除死刑,就意味着有活的希望。而中国的监狱向来就缺乏合理的监督,钱可以减刑是一种很正常的潜规则。很多时候犯罪份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惩罚。
从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死刑暂时也不宜废除。今天的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非同步。今天的中国物质飞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精神文明还停留在落后的时代。封建的荒蛮思想还在盛行,心理的教育也刻不容缓。以命抵命是应该废除的,但我们还必须站在死者的角度来看,必须给死者一个公平。死刑的废除,法律就是失去了他的公平性。今天的中国国人,在诚实上是消极的,死刑的威慑力还存在一定的震慑意义。云南高院副院长田成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李昌奎案十年后肯定成为一个标杆”,这也是十年后的事情,他还真有点司汤达式的预言了,毕竟一百年以后司汤达的作品还是有很多人在学习和欣赏。中国的现代还没处理好,就学习西方的后现代,这不得不说是揠苗助长,文革就是最好的例子。文革不止是历史的悲剧,更是人文主义的悲剧。那时候印证了我认为黑格尔说得最对的一句话,“麻木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最稳定的群众基础。”田成有的这句话并不是后现代的开始,也不是宽容的表现,或许他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改革。而这种不切实际的改革所产生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也许正是一种悲剧的开始。田成有并没有想到,中国复仇的思想一直很严重,或许这又是另一种犯罪的开始呢。
废除死刑是必须的,但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任务。很简单的说,悲剧的起源并不是犯罪,而是心理的素质的高低。在今天的中国,心理的素质还很一般,如果连死刑这个威慑犯罪的牌坊都拆了,那些愚昧的思想和冲动的行为只会更增加犯罪。
中国的死刑废除必须等中国人的思想再上一个台阶,或许这就是这个时代必须的声音。鲁迅的《无声的中国》以后,很久没有真正需要的,合理的,百姓和社会的心声了。
死刑的废除就像罗素说的:中国是一切规则的例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今中国应该废除死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