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外来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外来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龚云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社 员& 信 息
外来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
21:50:00 | By: 小云 ]
&外来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
&&&&&&&&&&&&&&&&&&&&& &&&&&&&&&龚云
外来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资源之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接受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双重考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2011年12月-2012年5月,笔者前往北京、广东、山东、黑龙江进行了调研,围绕外来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采用访谈和座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一、外来文化输入情况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实行的是全面开放,既包括经济生活方面的开放,也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领域。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输入就成为必然的现象。
外来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逐步输入的,是负载着西方经济、技术、管理、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人员的往来而进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思想被大量引进,各种理论以零星的观点吸引着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国人。知识分子中间掀起了“萨特热”、人道主义热、西方文化热、西方马克思主义热。同时,来自中国港台的影视、歌曲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在中国百姓中掀起了港台歌曲和影视热。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经济、管理、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流而不断扩大影响的范围缓和力度。西方思潮,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们主要通过出版物、各种论坛讲坛、学术讨论,教科书等渠道和方式进行传播,特别是通过经济学来宣传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主张私有制,政治上主张“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价值观上主张多元,提倡价值中立,淡化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市场万能、政府失灵、资本全球化、华盛顿共识等在中国有很大影响。新自由主义不仅表现在思潮,而且付诸于实践,影响中国的国企改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权力资本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以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在中国大中城市迅速落地生根,成为中国大中城市市民热衷去消费的地方。笔者每次到孩子到麦当劳、肯德基去吃快餐,都遇到人山人海的局面。小孩子也能以吃洋快餐为荣。
进入新世纪后,西方各种思潮以完备的理论形态和西方的消费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对中国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主流思想引领和驾驭其他思想的难度加大。国务院新闻办三局的一位退休老局长对笔者说,西方的“公共外交”理论对中国的一些中高级干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外国大片在中国一再引起轰动。2009年,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以4.6亿元票房名列榜首,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这部讲述现代版诺亚方舟的影片,表现的是毁灭,却意在拯救,强调救世的主体、救世的过程和救世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着典型的美国式价值观。当世界末日来临,美国人特别是少数精英充当了救世主,按照美国的标准在方舟上根据等级划分舱位,而有权接受救助的只是各国的政界首脑、商业巨头和少数科学家等人类权贵精英,美国“领导世界”的观念根深蒂固。与以往银幕上出现的白人总统相比,《2012》中的美国总统是一位黑人,但依然维持着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勇敢、坚毅、理性、温情,在灾难来临时与人民同在,最终光荣赴死。男主人公的经历则诠释了凸显个人价值的“美国精神”,带领家人寻求生机,为方舟清除故障,从平凡人转化为英雄;而印度天体物理学家虽最先预见了灾难的来临,却只能悲惨地与印度这个不文明、不发达、非精英的角落一起迎接毁灭。
2012年4月,是“泰坦尼克”号巨轮遇难一百年。笔者看到“3D”版的美国老电影《“泰坦尼克”》在北京一些电影院引起了人头攒动。美国好莱坞文化和港台影视文化模式在中国影视界引起模仿,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百姓中引起一阵一阵“韩流”。笔者的爱人曾经连续半年每个晚上坚持看韩剧,看到晚上两、三点。大量外国人在华工作、学习和生活,大量留学生回国,直接带来全新的外来文化。
国外的新闻舆论也开始为中国人关注。在新闻舆论领域,现代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着信息渠道,全球新闻发稿量80%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有学者统计,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但目前传播于世界的90%的新闻都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通讯社垄断的。西方国家还控制了对外交流平台,美国、英国、德国在世界各地拥有上百个文化中心,全天候进行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他们还控制着文化主体。众多文化跨国公司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索尼,节目制作动辄就数亿美元,受众对象遍布全球。近年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国家积极推行文化战略,运用国家资源支持文化产品出口并已形成品牌。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中国几亿网民可以直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是必须高度警惕的高危目标。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以强权形式向对象国输出、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文化“入侵”和“占领”。在理论上,极力兜售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不失时机地否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行为上,除了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外,还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以及网络新媒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或显或隐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谋求的不只是政治、经济、军事的霸权,同时包括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霸权。它将文化战略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把文化霸权视为主导世界的一个重要资本。可以说,文化战略为其政治战略服务,政治战略通过文化战略来实现,这两者已经不分彼此了。
&在文化产品中,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是灵魂、是根本。如果忽视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要义,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灵魂。&
&&&&&&&&美国人正用它创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外来文化中高科技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的输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一方面也对人们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成了人们价值观上的多元、政治意识的的弱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偏离,个体的增强,制度主义的淡化。
中国的外部国家形象,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全球性媒体的涉华报道。有学者统计了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2001年到2010年的涉华报道共234篇,2001年22篇,2002年15篇,2003年24篇,2004年29篇,2005年46篇,2006年26篇,2007年10篇,2008年11篇,2009年24篇,2010年27篇。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从年《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呈上升趋势,总共51篇,遥遥领先于除了英国外其他8个国家(英国:78篇,法国6篇,德国7篇,日本23篇,俄国40篇,加拿大4篇,澳大利亚13篇,南非25篇,印度36篇),其中政治类报道18篇,经济类报道21篇,社会类报道8篇,文化科技和其他报道4篇。奥巴马执政以来从年,《纽约时报》涉华中性报道28篇,占总报道数的55%,负面报道22篇,占总报道的43%,对中国的报道更趋客观。而1993至1998年间《纽约时报》涉华报道,负面报道55%,中性报道44%,正面报道1%。尽管如此,美国媒体对中国仍然存在歪曲乃至丑化,需要中国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塑造,从而让世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为中国营造和平的发展环境。课题组的调查表明相当部分国人认同西方媒体。
在报道世界其他国家发生的突发事件时,您认为西方媒体
有一些偏见,但总体上是客观的
存在明显偏见
有意识地歪曲事实
&进入新世纪后,外来文化从物质、制度到观念,全方位地涌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外来大众文化、消费观念、生活模式,更是如潮般进入中国。每年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有的提前一个月),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所营造的圣诞树、圣诞老人之巨大和豪华惊人,让人有如置身外国城市。2011圣诞节前夜,笔者到广州天河区一些高校、大宾馆、商场和娱乐场所参观,强烈感到圣诞节对中国青年人的巨大影响。
为了感受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笔者到北京的两家外企进行了参观,并与几个在外企上班的朋友进行了交谈,发现外国的企业管理办法在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深感在外企的一些白领的国家意识的单薄,对欧盟国家的推崇。笔者在进行本课题调研时,发现在一些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中存在攀比穿戴洋品牌的现象。
与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相对照的是,1%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弱,西方在舆论话语权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世界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尚未根本好转,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外来文化的输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活跃了中国人的文化,更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其中的积极因素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但也出现了洋教条现象:言必称西方,写必谈国外,舞必跳摇滚,唱必学港台,其结果远离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课题组调查就反映了这一点。
有人说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您对这种说法
62958794.1%152.4%223.5%51682.2%7311.6%39
有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适合中国。您对这种观点
外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
伴随着外来文化的输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使得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威胁大有增强之势。
外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渗入,使一些中国人模糊了主义。东南大学樊浩教授课题组在关于社会制度的调查中,在江苏和新疆、广西地区,分别有37.0%和36.1%以上的人认为,“只要过上好日子,那种制度都可以”,居所有选项第一。30
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外来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是逐步扩大和加深的。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外来思想以零星的观点进入国内并且主要是影响知识分子,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来思想以比较完备的形态影响中国社会各个群体。这些思潮对活跃我国的思想,推进我国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这些思潮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人们思想具有腐蚀性作用。其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思想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过程中,一些人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影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采用了历史相对主义态度,认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可认识的,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的窠臼。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史学思潮。这种思潮否认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否认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存在,将历史学与文学相提并论,认为历史仅仅是一种话语,客观存在的历史只是历史学家主观的构建物,史学不可能还原历史,史学家建构的过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只是用话语组成的文本。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代表美国学者怀特?海登认为:“任何历史事实都不可能超越表达这些历史事实的话语形式,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写的著作没有什么不同,历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与其说是追求真理,不如说是追求语言的修辞成果。历史语言与文学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它并不享有可以讲述真理的特权,它与文学话语一样,都是书写表达某种愿望的‘虚构故事’,是人们想象的产物。”
对新时期国内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美国汉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不是历史学家的人有时以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可是历史学家应该知道并非如此。当然事实俱在,但它们数量无穷,照例沉默不语,即使一旦开口又往往自相矛盾,甚至无法理解。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追溯过去,倾听这些事实发出的分歧杂乱、断断续续的声音,从中选出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探索其真意。”
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民主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功利主义等外来思潮一开始就影响着中国的选择。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些外来思想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结构和表现形态。从开始的片言只语到后来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各种思潮纷纷建言献策,其隐含的人群也由少而多,影响的群体从知识分子扩散到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农民。
外来社会科学的冲击和影响
外来社会科学特别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改革开放30年,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引进西学的人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从欧美日到亚非拉的翻译和留学,使得丰富多样的学术资源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国学术界,不仅在材料和方法上,而且在眼界和观念上,重塑着中国学术界的文风、方法和论证前提。北大教授朱苏力认为,几乎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如今的主流学者都有留学和访问西方国家的经历。课题组的调查反映了西方学术著作的影响。
西方学术书籍在我国教育和学术领域影响很大,您对此的看法是
西方的发展道路具有“普世性”,他们的学术著作对我国更有指导意义
西方著作的学术水平要比国内著作的学术水平高
西方学术著作是了解西方经济社会和思想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学术著作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更有帮助
要学习借鉴西方有益的经验,但也应保持批判反思的态度
中国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理论
要进一步建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气派的学术理论
有学者通过对影响当代中国学术界的五十部外国作品的统计分析,认为“西方社会科学作品在中国学界的主导影响,是三十年来中国学术发展最为醒目的特点。不难发现,除了卢梭、斯密和韦伯这些经典大师以及联合国这样的国际机构,上述社科作品的几乎全部作者都来自美国、来自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这类美国名校。如果结合下文关于西方人文作品对中国学界的重要影响,很容易得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中国学术心智的社会科学半区基本被美国大学所支配,而人文学科半区则为德国大学所主导。”
进入“卅年合计影响排序”前50位的社会科学翻译作品
有学者认为,“三十年来塑造中国人心智的人文社会科学成就,主要不是对传统典籍的传承和研习,也并非立足本国的当代研究,而是表现为西学译介,表现为对西方学术名著经久不息的翻译、学习、研究和传授。”“没有哪个文明大国会像中国学界这样,开放到三十年间对国外作品的重视始终远远超过本国。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形成的‘中国心智’的基本特点,突出表现为‘外向型心智’”。
Martin Trow197318-2115%15-4040%199090
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具有了控制和操纵意识形态的功能,具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具有了对人进行统治、压抑的意识形态机制。“当代技术和科学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多年中,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学术界对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介绍、解读不够,特别是对国外一些有影响的学说和主张的背景、实质缺乏研究,更缺乏对其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和适当的评价,使得许多人对此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人还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提出要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
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东西,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本质区别。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文化全球化”为名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宣扬未来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将消失在单一的“全球化”文化中,比直接鼓吹“全盘西化”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对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从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开放的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社会现代化的精神的现代发达工业社会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一些思想观念,成为我国目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消极性的一面,也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揭露、对现代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性分析的积极一面。特别是一些西方政治经济思潮不仅俘获了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而且影响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威胁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更需要警惕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借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学者亨廷顿就提出21世纪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企图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分开,以文明冲突掩盖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经济利益冲突。
苏东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指导思想和方法出了问题。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哲学博士科索拉波夫在《对话》杂志1994年第12期发表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桎梏》认为,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教条化了,没有领会它的基本内容”。俄共中央委员、《真理报》政治理论部主任鲍里斯?斯拉漫也指出:“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形总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或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开始的。”“如果说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教条主义盛行的话,那么,在其最后年代,苏共领导开始疏远马克思主义,并用其各种各样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偷换马克思主义。”其实质“无非是一种遮掩新资产阶级政权掠夺和剥削劳动人民过程的意识形态装饰而已”。
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直面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的对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更深层次第体现为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注重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这是我国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同时要看到,对外文化的交流交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文化交锋和文化渗透。从苏东巨变到中亚“颜色革命”,再带西亚北非局势动荡,都同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虎渗透密不可分。
在当今世界,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家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各有所长,每一种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该既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注意文化的世界性,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对外外来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必须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会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大胆学习运用一切最新文化理念和科技成就,为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得更加美好而不断汲取丰富营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国家民族意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源泉。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思想激荡碰撞的新形势下,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应该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外来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不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提出了反映时代特征的问题,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对外来文化一味排斥拒绝,或者全盘接受,一方面不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和斗争,无法通过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无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免疫力。
毛泽东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继续批判和反对封建主义在党内外思想政治方面的种种残余影响,并继续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和法律来消除这些影响。同时,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对于这些年来极少数人所散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比如所谓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中产阶级论、全盘西化论、马列主义过时论等等。……要写出有说服力的高质量的批判文章,以澄清那些反动的错误的观点在人们头脑中造成的思想混乱。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的。只有克服错误的东西,才有利于树立和发展正确的东西。只有进行这种严肃的科学的批判,才能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稳定大局。”
为了有效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改革开放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要建设文化强国,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的外开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逐渐扩大,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这些成绩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相比,与我国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发挥的作用相比,与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巨大影响相比,是严重不相称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长盛不衰、亘古弥新,其根本就在于兼容并蓄和博采众长,其力量在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之中,体现了追求和平、和谐、包容、和而不同、天地合一的人类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笔者在采访国务院新闻办从事多年外宣工作的原三局局长静瑞彬时,他说,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应该有自信,相信中华文化的吸纳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竞争不仅表现为以经济、军事为基础的硬实力,而且表现在以科技、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越来越借助于文化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主导国际规则,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也谋求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更趋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勇于面向世界。
要实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吸收人类优秀成果,闭关求安全是无法保证的。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必须在开放条件下经受住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考验,才能实现真正持久的文化安全,封闭停滞的文化是脆弱的文化,也是不安全的文化、不可持续的文化。只有文化发展了,文化的安全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历史一再证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文化保持时代性和生命力的力量源泉。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在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汲取营养。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流一直是不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竞争而共同推动的。中华文化的开放必然会伴随不同文化间的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制。要善于引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从中取长补短、取优补拙、取强补弱,使我国文化得到进一步完善、丰富和提高。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生产大国。近年来,文化生产势头强劲,图书报刊发行量世界第一、电影产量世界第三,这些与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优秀成果密不可分。
因此,要高度重视文化开放,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维护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把优秀的文化成果持续地、有效地介绍给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应该奉行拿来主义,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包括文化的形式、内容、技术、手段、业态等多种模式,加强与港台和和海外华人的文化合作,创新和丰富我国的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国家文化交融、丰富国际文化内容上,发挥更大作用。
在文化开放中要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确保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文化开放的前提,文化开放要有助于文化安全,不能盲目开放和被动开放;文化的开放要要有助于文化发展。要充分认识保障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提高政府有效引导和规范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能力,增强社会甄别警醒外来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危害的能力。
第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上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坚持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建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体制机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时间诶文化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
“中国文化节”、“相约北京”、“中非文化聚焦”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影响广泛。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期间共同举办了800多项活动,在俄各地不断掀起“中国文化热”、“汉语热”、“武术热”的高潮。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上组织了 近50个展览和涉及众多领域的大约500场活动。通过举办高峰论坛,思想文化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更加深入,增进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和认同。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已在海外设立96个使领馆文化处(组)、9个中国文化中心、322个孔子学院。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对外广播和影视在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节日和频道在境外有效落地、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步伐加快,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在欧美国家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总额超过35亿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到2010年的1:3.有序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丰富了我国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要积极主动发声,妥善回应外部管企鹅,运用一切方式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知,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二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应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扩大文化贸易。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扶持机制,鼓励大型文化企业在海外投资合作发展,鼓励重点媒体在海外开展传播业务,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出版机构对外大力翻译推介中国精品力作,提高中华文化传播效果。
三要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巩固对外文化交流阵地。把政府间文化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渠道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盈利机构走出去,发挥作用。支持海外华人华侨、中资企业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主流思想的使者。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鼓励国际友人翻译、介绍中华优秀文化。
四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外国外优秀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展现我国文化开放和包容多样的胸怀。应该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起公众;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开发,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五要掌握国际话语权。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力量纵横捭阖,围绕综合国力、国际秩序、国际市场、地缘政治、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以及不断出现的新的国际问题,迫切需要作出回答,主动争取和掌握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六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际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推动我国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重点传播能力的重要基础,逐步实现由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加快建设一批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面广的国际一流媒体。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亲和力,适应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舆论传播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和接受习惯,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国际通用规则,提高新闻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使主流的图像、声音、文字更广泛地传播。
我国经过多年建设,一些媒体已经具备了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人民日报建设新闻资源系统,加快海外版数字化转型;新华社驻外分社超过140个,建成比较齐全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和新闻发布体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有海外记者站32个,建成62个境外整频率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中央电视台海外记者站达50个,开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汉语6种语言7个国际频道,在14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海外用户超过2亿;中国日报形成国内旗舰版、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共同发展的局面;中新社海外供版覆盖22个国家;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影响力不断增强。
但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相比,我国重点媒体在制播能力、传播能力、新媒体发展能力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国际舆论影响力、国际事务话语权还相对较弱。
&&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封闭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也是斗争中发展的。“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之间,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种渗透和作用对巩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既有利,也有消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的接触和文化交流会越来越频繁和广泛。这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冲击和影响。
对此,一方面要防止和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但也不能采取封闭的态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封闭中发展。在科技飞跃发展和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能完全封闭隔绝。历史证明在封闭状态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生命力和战斗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在封闭状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同各种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交流与交锋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并最终战胜对手。有一段时间,我国在意识形态交流方面,基本上处于对外隔绝的状态。除了与少数社会主义国家有一思想文化交流外,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基本上采取一种自我封闭和单纯防御的策略。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只有片面的批判,缺乏正面的交锋。在封闭状态下接受“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免疫力。一旦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历史已经证明,人为地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封闭,不仅难以防御各种错误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了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和能动性,妨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常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和鉴别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封闭中维护自己的安全,只能在开放中,在斗争中,广泛吸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在同一切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中,战胜对手,永立不败之地。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是继承人类遗产基础上发展的,要洋为中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指出:“在每一科学部门发展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本身就是对前人理论成果批判继承的光辉典范。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一方面能够承受并进一步发展‘18世纪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能承受并进一步发展19世纪初期那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经济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直接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新形势下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是对全党同志的一个重要考验。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客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观念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 ,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的规范。”
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涌进国门的既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优秀的文化成果、现代的管理方法、可利用的资金、设备、市场,也有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糟粕。在这种情况下,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型和排他性的关系。更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在开放过程中,要鉴别,要分析,要以我为主导,要吸纳外部好的东西,要创新、发展,同时要对腐朽的东西要抵制、批判、斗争。不能让其冲击、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的主导地位,更不能让其取而代之。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邓小平也指出:“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所以我们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只有正确处理中与“洋”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有助于我们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先进的思想观念,研究新资料,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水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战斗力。
&第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是停留在文件上,而必须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落实到武装头脑、教育群众的过程当中。使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把握党的基本理论,不忘革命传统,树立时代精神,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真正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学理化到通俗化的转变,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自我教育、融入其中自我提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工人农民,增强其引导社会思潮的阶级基础。工人农民是我国的政权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大不安全在于脱离了工农,无法获得他们的支持。获得工农的支持,既要代表他们和维护他们的利益,也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一般说来,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 “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和对‘自觉成分’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那个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 “对人民进行政治灌输――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整个哲学的意义。”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的主导地位。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一旦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松动,是无法维持其主导地位的。
克服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长期存在的“一手软”现象,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确实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有效实现。因为没有搞好文化建设,没有把精神文明抓实抓透,思想政治方面、精神境界方面、理想信念和信仰体系方面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对此,邓小平从来就不回避。1989年3月23日,他说道:“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半年后,在会见李政道时又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要说失误,我们确实有失误,许多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多话没有讲清楚。”邓小平的这些话,在当今时代决没有失去其重要意义。从邓小平反思和提醒以来,尽管文化建设方面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一手软、一手硬”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更恶化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市场化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忽略人的社会性存在,忽略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标,把经济社会发展演变成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走向片面的发展观。而且,把市场化这个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取向无限蔓延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对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物质主义不断膨胀,演变成为一些人信奉的价值观。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单纯以财富多少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由此,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等获得了发酵的土壤,导致了极端个人利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给整个社会的信仰体系乃至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物质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硬件基础。40008000900050002000145006983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抵制和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和落后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一些人严重误读或故意误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误解“不争论”的口号,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庸俗宽容论”,对错误思潮和反动言论,缺乏鲜明的态度和立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刻意回避、保持中立,坐壁上观而不与之正面交锋。由此,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实用主义等一些明显具有错误倾向甚至反动倾向的思想盛行无阻,主张这些错误思想的人成为所谓的学术英雄、思想精英、“学术良心”;而一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这些错误思想的批评反倒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被一些人看作是“对和谐社会的违背”,对当代文化主导方向的背反。由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边缘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似乎成为理论界的“余数”。这种不健康的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和警惕。宽容与放纵决不是一回事,对明显错误的和反动的搞“宽容”,就是不负责任的放纵。如果对包括错误的和反动的思想在内的一切思想都包容,那么政治上的安定团结,思想上健康发展,就必然受到冲击和毁坏。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强调:“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高度关注思想政治领域的杂音和干扰,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思想战线上的涣散软弱现象提出严厉批评:“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有些人思想路线不对头,同党唱反调,作风不正派,但是有人很欣赏他们,热心发表他们的文章,这是不正确的。……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一定要认真扭转。”这些话决不能忘记。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外来文化进行甄别、分析、批判、抵御。现在对所有以西方学术为范本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都应提出质疑。我们应该在质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逻辑体系,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彻底破除对西方思想理论体系的迷信。
第五,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 20038&200512&& &&&&&&& 第六,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
这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确保文化安全、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组织保证。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选拔文化领域领导干部必须把政治品质放在首位,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头脑清醒的领导干部,确保文化领域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文化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思想活跃的地方,不少单位直接承担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任,要取得文化工作主导权,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思想理论水平。文化工作专业性强、涵盖面广,特别是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涉及领域越来越宽泛,对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化领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地,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大背景下,文化领域面临着社会思想更加多元、复杂的局面,这要求领导干部珊瑚鱼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能够妥善处理文化林谷重大问题和突发敏感事件的干部。总之,文化领域选配干部,压迫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林谷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第七,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者身份使国外民众更能接受,可以发挥官方发挥不了的作用,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和影响度。美国已故著名华人历史学家邹谠1987年在接受胡耀邦接见时说:“现在美国人民对中国了解不够,中国形象还不够强大。这需要通过美国知识分子去影响美国的人心,而美国知识分子的认识,需要通过中国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影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影响。”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多元化的利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