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除了建筑工地,还又那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会

90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0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2
必要的社会保障,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春节;党和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哪些举措?;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就业直接关系到农民民生和农;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实施“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市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
必要的社会保障,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当这些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得不裁员时,他们受到的伤害自然最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春节前,全国返乡农民工为7000万人左右,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春节后,大约8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回到城市,其中有4500万人已经找到工作,1100万人仍处于寻找工作状态;留在家乡的返乡农民工中仍有120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也就是说,总共有2300万返乡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积极促进这些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2009年面临的重要任务。
党和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了哪些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就业直接关系到农民民生和农村稳定。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提出促进就业、加强培训、支持返乡创业、做好社会保障、保护土地承包权益等一系列支持措施。
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一揽子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促进就业政策举措,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施“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市场需求。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从2009年开始,国家和地方及时推出10多万亿元的投资项目来推动经济增长。上马项目“快”“重”、 “准”、 “实”,其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稳定就业形势。一大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就业容量大的项目纷纷上马,对于被迫返乡而暂时就业无着落的农民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机遇。从2009年起,3年内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多亿元的投入,可直接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2009年铁道部计划完成600O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能够提供600多万个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主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门路和信息。目前60%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与同乡近邻获得就业信息,信息往往不是很准确。春节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春风行动”,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春风行动”期间,全国送岗下乡活动提供岗位370多万个,组织招聘会8000多场次,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560多万人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就业377万人。
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就业岗位。就业的现实最重要依赖企业的吸收,扶助企业就是扶持就业。2008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具体措施来减轻企业负担。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政策实施到位以后,有望阶段性减缓企业负担2000多亿元,稳定数千万个困难企业职工的就业岗位。从日到日,国家连续7次调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6%,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这些企业的负担,有力的稳定了这些企业的就业岗位。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返乡农民工经历过城市生活和现代企业管理,返乡时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才能,是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财富。面对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新趋势,劳务输出地政府纷纷实施“创业扶持工程”,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吸引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江西省出台举措,返乡农民工创业可申请最高为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可享受相关费用减免。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自创办之日起,一年内减半交纳房租费和水电费,三年内免缴物业管理费,卫生费,治安费。目前江西省682万外出农民中,经商办企业的占6.12%,达到42万人,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昔日的“打工经济”正在转变为“创业经济”。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素质。目前,农民工面临的失业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农民工自身素质与许多行业和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返乡农民工中,有73%的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这些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不仅能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还能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储备人才,同时也可以暂时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200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湖南省出台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对初、高中毕业生,本人愿意的,可免试就读技工院校,并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学费补贴;愿意接受技能培训的,给予每人600元培训补贴。截至2009年4月,全省有55万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培训。
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返乡农民工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一季度末,返乡农民工当中的90%已经陆续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已经找到了工作,未外出的大约700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0%,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就地就业。总的看,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已经基本稳定。
返乡农民工应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
江西省万安县农民魏山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之星。前几年,他在广东等地打工。自2008年以来,在家乡政府的扶持下,魏山联合当地一些返乡农民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创办了嘉山农庄,主要从事多元杂交猪、特种淡水鱼养殖及观光农业。当年就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700多户农户致富。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广大返乡农民工怎样才能像他们那样,努力通过各种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务实理性。有信心才有希望。要看到,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作用,总体经济形势企稳向好。 “困难是暂时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进城后没有找到固定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应该主动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积极采取与企业协商薪酬,灵活做工、弹性工时等多种办法实现就业。“我工作不固定,哪儿有活就上哪儿干,就是打短工、干零活,总比待在家里强。”在北京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位来自河南省安阳市的农民工说。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明天一大早还要赶往几十里外的工地干活。像他这样的许多农民工尽管不停地奔波,但还是愿意留在城里,心里盘算着年底能给家里带回的收入。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求人不如求己,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自己创业。有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应该争取自己创造就业机会。2009年年初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约有2万农民工陆续返乡,他们不等不靠,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主动寻找出路,其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户5600多户,开办私营企业的132户,发展种养殖的近900户。昔日的打工仔不仅摇身变成了今天的小老板,而且还为更多的返乡农民工创造了就业岗位。
抓住机会提高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是返乡农民工就业难、收人低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得好, “磨刀不误砍柴工”。暂时没有找到 工作岗位的返乡农民工,应该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等学好了本领后再外出打工。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上,一位领到培训券的农民工就激动地表示,在就业的寒冬里,不妨安心“磨镰”,待危机过后,形势好转,就又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种下梧桐枝叶展,凤还巢后天地宽。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推动下,亿万农民工一定能战胜就业“寒冬”,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大学生就业
理论热点面对面
本科毕业为何到技校“回炉”: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跨过就业这道“坎”?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
2006年8月,27岁的小张从北京一所名校本科毕业3年后,又回到校园里读书。不过这次他不是攻读研究生,而是花两年时间读技校,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拿着本科文凭“回炉”读技校,在10年前,这事听起来肯定不可思议,如今却已并不新鲜了。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技校生成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香饽饽”。与此相对,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大学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就业的反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
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另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上述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跨过就业这道“坎”?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今年有近2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竞争3000个“村官”名额,毕业生可自愿报名到京郊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山西省今年也招募了8000名“大学生村官”,报名的大学毕业生达到8万人。这是各地根据中央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架起了大学毕业生走向基层广阔天地的桥梁。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中央到地方,从有关部门到社会各方,都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国家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限制和束缚,着重建立起允许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就业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加快完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体系。如近年来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等政策措施,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空间。
尽管如此,还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要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要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此外,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来看,也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不要盲目炒作,制造“就业恐慌”,以免加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负担。
(注:这段话从三个方面论述,比较具有借鉴意义,正好契合了申论写作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
小刘是辽宁省某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三年前大学毕业后,一心想留在大城市,结果在连续考研失利、求职碰壁后,最终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县城,在一家事业单位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英语好,计算机熟练,
没多长时间,小刘就在工作中挑起了大梁,工作自信而快乐。观念一变天地宽。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像小刘一样,在基层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导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一个满意的职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像有些毕业生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那恐怕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无数的事例说明,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就业选择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职业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点,理想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平台。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
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沿着目标前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
理论热点面对面
从大学生“村官热”说起 ――如何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为何比较严峻?
党和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了哪些工作?
高校毕业生应当如何应对就业难?
2009年,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当中出现了一股“村官热”,成千上万满怀激情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村官”选聘,一些地方出现了十几名甚至上百名毕业生竞聘一个“村官”岗位的现象。大学生“村官热”,既反映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在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基层一线,把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在艰苦环境的磨炼中去拓展人生的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为何比较严峻?
与往年相比,2009年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很早就感到了就业压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4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一季度在校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大体是20%一30%,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总体来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天之骄子”为何一岗难求?从根本上说,就业难是一个供求关系问题,也就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超过2000万,在经济增长8%―10%的条件下,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到1000万个,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的就业缺口。另外,农村仍然有1.25亿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实现转移就业。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还会进一步“挤出”和替代劳动力需求。从这些因素来看,就业问题将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显现,且趋势越来越明显。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原本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到国内一些企业,从金融业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务萎缩、用工需求减少的情况,这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直接影响。某招聘网站的一位负责人说,2009年世界500强等大型企业进校的招聘官讲会减少了50%左右,相应的招聘职位也减少了一半。很多企业在2009年都冻结了招聘计划,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和一些消费品行业,冻结招聘的职位要在30%以上。与之相对照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增加。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而2009年更是高达611万人。这一“减”一“增”,使2009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除了供求总量上的矛盾,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之间存在“错位”。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地区、很多行业却没有大学毕业生去工作。有调查显示,85%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工作,65%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只有22.6%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这就造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与“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并存的现象。这种供需的“错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也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依然沿袭计划经济的思路,忽视市场导向,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对路。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迅速增加而超过实际需求。还有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规模,而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跟不上,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这些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可以看出,造成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基本国情有关,也与2009年特殊的国际经济形势有关;既有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也有教育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客观面对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
党和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了哪些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牵动着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心。为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从有关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在齐心协力,想尽一切办法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2009年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19日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等七个方面的重要措施。4月2日,国务院又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根据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把中央的各项措施一一细化,落到实处。主要包括: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90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等内容。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 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 ...  生民工化问题的解决和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剖析(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  大学生农民工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大学生农民工就业管理问题的创新研究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 毕业后与进城...  不必感慨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不如农民工_面试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熊丙奇 不必感慨...提高就业竞争力;而非功利的价值,则是完 善自我,促进个体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  农民的分化 对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改变城镇用工制度等产生了...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一些企业改制或不景气,职工下岗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城 ...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大学生工资;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3)22-0073-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伴随严峻的就业...  大学生与农民工 挣饭碗的新闻屡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和社会高度...国家和政府 不断推出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为毕业生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  论如何解决当前大学和返乡农民工 就业难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面临严峻...报道讲的是省委宣传部 联合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商量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  以个 案的比较得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 ,甚至“读书无用” ,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起薪;可比性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热点,他们的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术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