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河学院学报上马场正义打不过邪恶坏人执政!公安机关有特务

1&&/&&4&&页
跳转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aspx';}else{window.location='showtopic.aspx?topicid=8610210&page=' + (parseInt(this.value) >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size="4" maxlength="9"
class="colorblue2"/>页
[侃谈天下]
《明朝那些事儿七》
叱咤花甲狮
《明朝那些事儿七》
第一章皇太极   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终于笑了——含笑九泉。   老头笑着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比如他的几个儿子。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八个。   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位置只有一个。   拜许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这个连史学研究者都未必重视的问题,竟然妇孺皆知,且说法众多,什么努尔哈赤讨厌皇太极,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干掉了多尔衮他妈,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等等。   以上xxx,在菜市场等地遇熟人时随便说说,是可以的,正式场合,就别扯了。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   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游牧民族比较实在,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   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别提了,年龄小不说,老头还不待见,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比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但是代善也有问题——生活作风,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努尔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于是,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在后金将领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   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启六年(1626)十月,袁崇焕代表团来到了后金首都沈阳,他们此来的目的是吊丧,同时祝贺皇太极上任。   在很多书籍里,宁远战役后的袁崇焕是很悲惨的,战绩无人认可,也没有封赏,所有的功劳都被魏忠贤抢走,孤苦伶仃,悲惨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未经史籍,也未经大脑的,因为就在宁远胜利后的几天,袁崇焕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兵部尚书王永光跟袁崇焕不大对劲,也大发感慨:   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总之,捷报传来,全国欢腾,唯一不欢腾的人,就是高第。   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了家。   除口头表扬外,明朝也相当实在,正月底打胜,2月初就提了,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然后是兵部右侍郎,两个月内就到了副部级。   部下们也没有白干,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都升了官,连他的孙承宗老师也xxx行赏了。   当然,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贤公公,顾秉谦大人等等,虽说没去打仗,但整日忙着阴人,也是很辛苦的。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倒腾。   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死讯后,他派出了代表团。   这就倒腾大了。   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不是政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团伙头目谈判呢?   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   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袁崇焕也并非善类,对于这次谈判,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做出了充分的解释: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尔哈赤的死讯,他儿子的情况,我都知道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谈来谈去,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   谈判还是继续,到第二年(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又派人来了。   可这人明显不上道,谈判书上还附了一篇文章——当年他爹写的七大恨。   但你要说皇太极有多恨,似乎也说不上,因为,就在七大恨后面,他还列上了谈判的条件,比如金银财宝,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点东西嘛,辛苦。   袁崇焕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条批驳了努尔哈赤的著作,同时表示,拒绝你的一切要求。这意思是,虽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谈归谈,死人我也不买账。   过了一月,皇太极又来信了,这哥们明显是玩上瘾了,他竟把袁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条批驳了一次,当然正事他也没忘了谈,这次他的胃口小了点,要的东西也减了半。   文字游戏玩玩是可以的,但具体工作还要干,在这一点上,皇太极同志的表现相当不错,就在给袁崇焕送信的同时,他发动了新的进攻,目标是朝鲜。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军的表现相当稳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经打,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再过一个月,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   朝鲜失陷,明朝是不高兴的,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里比较困难,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袁崇焕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皇太极没有谈判的诚意。   话这么说,袁崇焕也没闲着,他也很忙,忙着砌砖头。用户系统信息:Mozilla/5.0 (W U; Windows NT 5.1; zh-CN; rv:1.9.0.1) Gecko/ Firefox/3.0.1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自打宁远之战结束后,他就开始修墙了,打坏的重砌,没坏的加固,他还把几万民工直接拉到锦州,抢工期抓进度,短短几个月,锦州再度成为坚城。   此外,他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修筑堡垒,全面恢复关宁防线。   光修墙是不够的,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他大量召集农民,只要来人就分地,一文钱都不要,白送,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皇太极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袁崇焕没有谈判的诚意。   到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朝鲜打下来了,锦州修起来了,防线都恢复了,屯田差不多了,双方都满意了。   打吧。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此时出战,并非皇太极的本意,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遗产分割、追悼会刚刚搞完,朝鲜又打了仗,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但没办法,不打不行——家里闹灾荒了。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紧缺粮食。   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   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没办法,吃不上饭啊,又没处调粮食,眼看着要闹事,与其闹腾我不如闹你们,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   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备齐了炮弹,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顺风顺水,官也升了,权也大了,声势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属下十分服气。   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满桂。   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另一个人——赵率教。   在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满桂感觉要撑不住了,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让他赶紧派人增援。   可赵率教不去。   因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还多,谁增援谁?   所以不去。   当时情况危急,满桂倒也没有计较,仗打完了,想起这茬了,回头要跟赵率教算帐。   于是袁崇焕出场了,现在他是辽东巡抚,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可他没有想到,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你们都消停吧,都在关外为国效力。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道还训袁崇焕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出了杀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   然后表示,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做出反应,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张开怀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一头扎进了怀抱。   他的六万大军分为三路,中路由他亲率,左路指挥莽古尔泰,右路指挥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锦州城下会师,完成合围。   消息传到宁远城的时候,袁崇焕慌张了。他虽然做好了准备,预料到了进攻,却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赵率教的策略   锦州城的守将是赵率教。   袁崇焕尚且没有准备,赵率教就不用说了,看城下黑压压一片,实在有点心虚,思考片刻后,他镇定下来,派两个人爬出城墙(不能开门),去找皇太极谈判。   这两个人的到来把皇太极彻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谈什么判?   但愿意谈判,也不是坏事,他随即写了封回信,希望赵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着书信回去了,皇太极就此开始了等待,下午没信,晚上没信,到了第二天,还是没信。   于是他向城头瞭望,看到明军在抢修防御工事。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这场战役中,赵率教是比较无辜的,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锦州守将,只不过是恰好呆在那里,等守将到任,就该走人了,没想到皇太极来得太突然,没来得及走,被围在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无可奈何,锦州守将赵率教就此出场。   但细一分析,问题来了,辽东兵力总共有十多万,山海关有五万人,宁远有四万人,锦州只有一两万,兵力不足且不说,连出门求援的人都还没到宁远,怎么能开打呢?   所以他决定,派人出城谈判,跟皇太极玩太极。   皇太极果然名不副实,对太极一窍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万后金军集结完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着皇太极的指令。   皇太极沉默片刻,终于下达了指令:停止进攻。   皇太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好汉是不吃眼前亏的。   面对着城头黑洞洞的大炮,他决定,暂不进攻——谈判。   他主动派出使者,要求城内守军投降,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时候,赵率教估计是烦得不行,就站到城头,对准下面一声大吼:   “要打就打,光说不顶用!(可攻不可说也)”   皇太极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后金军随即蜂拥而上,攻击城池。   但宁远战役的后遗症实在太过严重,后金军看见大炮就眼晕,没敢玩命,冲了几次就退了,任上级骂遍三代亲属,就是不动。   皇太极急了,于是他坐了下来,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送到城门口,被射死了,又写一封,再让人去送,没人送。   无奈之下,他派人把这封劝降信射进了城里,毫无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压根就攻不下来,你攻不下来,我干嘛投降?   但皇太极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几批使者到锦州城谈判,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回应,守军说,你要谈判,使者是不算数的,必须派使臣来,才算正规。   皇太极欣喜若狂,连忙选了两个人,准备进城谈判。   可是这两位仁兄走到门口,原本说好开门的,偏偏不开,向上喊话,又没人答应,总而言之无人理会,只好打转回家。   皇太极很愤怒,因为他被人涮了,但问题是,涮了他,他也没办法。   皇太极度过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将到来的第二天,却会让他绝望。   清晨,正当皇太极准备动员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内的使者来了,不但来了,还解释了昨天没开门的原因:不是我们不热情,实在天色太晚,不方便开门,您多见谅,今天白天再派人来,我们一定接待。   皇太极很高兴,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军依然不给开门。   这批使臣还比较负责,赖在城下就不走了,于是过了一会,赵率教又出来喊了一嗓子:   “你们退兵吧,我大明给赏钱!(自有赏)”   就在皇太极被弄得几乎精神失常,气急败坏的时候,城内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谈可以,但不能到城里,愿意到皇太极的大营去谈判。   差点被整疯的皇太极接待了使者,并且写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书信。   这封书信并不是劝降信,而是挑战信,他在信中表示,你们龟缩在城里,不是好汉,有种就出来打,你们出一千人,我这里只出十个人,谁打赢了,谁就算胜。你要是敢,咱们就打,要是不敢,就献出城内的所有财物,我就退兵。   所谓一千人打不过十个人,比如一千个手无寸铁的傻子打不过十个拿机枪的特种兵,一千个平民打不过十个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这点上,皇太极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狡猾,联系到他爹喜欢玩阴的,这个提议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引明军出战。   但书信送入城后,却迟迟没有反应,连平时出来吼一嗓子的赵率教也没有踪影,无人搭理。   究其原因,还是招数太低级,这种摆明从三国演义上抄来的所谓激将法(三国演义是后金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国演义上才能用。   皇太极崩溃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谈,要谈又不给开门,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赵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极玩,可是无奈,谁让你来这么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说不过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实在不太像话,闲来无事谈谈判,当作消遣仅此而已。   正月十六日,消遣结束,因为就在这一天,援兵到达锦州。   得到锦州被围的消息后,袁崇焕十分焦急,他随即调派兵力,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会战。援军的数量很少,只有一万人。   六年前,在辽阳战役中,守将袁应泰以五万明军,列队城外,与数量少于自己的后金军决战,结果一塌糊涂,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六年后,满桂带一万人,去锦州打六万后金军。   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所率领的,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支由辽人为主的骑兵训练有素,并配备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战极为勇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成为明末最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满桂带领下,关宁铁骑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达塔山附近的笊篱山。   按照战前的部署,援军应赶到锦州附近,判明形势发动突袭,击破包围。   然而这个构想被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就在那天,一位后金将领正在笊篱山巡视——莽古尔泰。   这次偶遇完全打乱了双方的计划,片刻惊讶后,满桂率先发动冲锋。   后金军毫无提防,前锋被击溃,莽古尔泰虽说很憨厚,打仗还算凑合,很快反应过来,倚仗人多,发动了反击,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不打了。   因为大家都很忙,莽古尔泰来巡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满桂来解围,但按目前形势,自己没被围进去就算不错,所以在短暂接触后,双方撤退,各回各家。   几乎就在满桂受挫的同一时刻,袁崇焕使出了新的招数。   他写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锦州城,交给赵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信被后金军半路截获,并送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信的内容,让皇太极极为震惊:   “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   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五月二十八日,皇太极抵达宁远。   一年前,他的父亲在这里倒下,现在,他将在这里再次站立起来——反正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当他靠近宁远城的时候,却看见了一幕奇特的场景。   按照惯例,进攻是这样开始的,明军守在城头,架设大炮,后金军架好营帐,准备云梯、弓箭,然后开始攻城。   但这一次,他看到的,是整齐的明军——站在城外   总兵孙祖寿率军,驻守西门,满桂、祖大寿率军,驻守西门,其余兵力驻守南、北方向。宁远守军共三万五千余人,位列城外,准备迎战。   现在的袁崇焕,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纵横天下的后金骑兵,不用龟缩城内,不用固守城池,击败他们,就在他们的面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皇太极的神经被彻底搞乱了,这个阵势已经超越了他的理解能力,于是他下达命令,暂停进攻,等等看看先。   看了半天,他明白了——这是挑衅,随即发出了怒吼:   “当年皇考太祖(努尔哈赤)攻击宁远,没有攻克,今天我打锦州,又没攻克,现在敌人在外布阵,如果还不能胜,我国威何存?!”   皇太极认为,不打太没面子,必须且一定要打,但有人认为,不能打。   所谓有人,是指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换句话说,四大贝勒里,三个都不同意。   虽说皇太极是拍板的,但毕竟是少数派,双方陷入僵持。   于是皇太极说,你们都回去吧,我再考虑考虑。   三个人撤了,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见了进攻的号角。   对这三位大哥级人物,皇太极还是给面子的:至少把他们忽悠走了再动手。   一向只敢躲在城里xxx的明军,竟然站出来单干,实在太嚣张了,他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率全军发动了总攻。   很多时候,愤怒者往往是弱者。   三位贝勒毫无提防,事已至此,只能跟着冲了。   但当他们冲到城边时,才终于发现,明军敢来单干,是有原因的。   皇太极发动进攻,是打过算盘的,骑兵作战,明军不是后金军的对手,放弃拿手的大炮,偏要打马战,不占这个便宜实在不好意思。   袁崇焕之所以摆这个阵势,是因为他认定,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足以与后金骑兵抗衡,但更重要的是,他也没说不用大炮。   皇太极认为,当双方骑兵交战时,城头的大炮是无法发射的,因为那样可能误伤自己的军队。   袁崇焕知道这一点,但他认为,大炮是可以发射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双方骑兵展开厮杀时,用大炮轰后金的后继部队。   换句话说,就是引诱皇太极的骑兵进攻,等上钩的人差不多了,就用大炮攻击他们的后队,截断增援,始终保持人多打人少。   在大炮的轰鸣声中,满桂率领骑兵,向蜂拥前来的后金军发动了冲锋。   一直以来,在后金军的眼里,明军骑兵很好欺负,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很明显,眼前的这帮对手也是如此。   但自第一次交锋开始时起,自信就变成了绝望。   首先,这帮人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铁制大棒,抡起来呼呼作响,撞上就皮开肉绽,更可怕的是,这种大棒还能发射火器,打着打着冷不丁就开枪,实在太过缺德。   而且这帮人的精神状态明显不正常,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点不害怕,且战斗力极强,见人就往死里打,身中数箭数刀,依然死战不退。   在这群恐怖的对手面前,战无不胜的后金军,终于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历——崩溃。   当后金军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满桂知道,胜利的时刻到了。   关宁铁骑是一群不太正常的人,他们和以往的明军骑兵不同,不但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期训练,且装备先进武器三眼火铳(即当枪打,又当棒使),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根据袁崇焕的原则“以辽人守辽土”,关宁铁骑的主要成员都是辽东人,因为根据以往长期实践,外地人到辽东打仗,一般都没什么积极性,爱打不打,反正丢了就丢了,正好回老家。   而对于关宁铁骑来说,他们已经无家可归,这里就是他们唯一的家。   但最终决定他们拼命精神的,是袁崇焕的第二条原则:“以辽土养辽人”。   和当年的李成梁一样,袁崇焕很明白,要人卖命,就要给人好处,在这一点上,他毫不含糊,只要打仗就给军饷,此外还分地,打回来的地都能分,反正是抢来的,也没谁去管,爱怎么分怎么分,更有甚者,据说每次打仗,抢回来的战利品,他都敢分,没给朝廷报帐。   这么一算就明白了,拼死打仗,往光明了说,是保卫家园,保卫大明江山,往黑了说,打仗有工资拿,有土地分,还能分战利品。   国仇家恨外加工资外快,要不拼命,实在没有天理。   因此每次打仗的时候,关宁铁骑都格外激动,所谓保家卫国,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为踩在脚底下那块土,没准就是他自己的家和地(地契为证)。   所以这场战斗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关宁铁骑如同疯子一般冲入后金骑兵队,大砍大杀,时不时还射两枪,威慑力极大,后金军损失惨重,只能收缩等待后续部队。   而与此同时,城头的大炮开始怒吼,伴随着后金军后队的惨叫声,宣告着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攻击已经失败。   皇太极并没有气馁,死人嘛,很正常的事情,死光拉倒,把城攻下来就行。   在他的指挥下,后金军略加整顿,向宁远城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战斗持续到中午,在关宁铁骑的强大冲击力下,后金军损失极大,却依然没有退却。   然而就在此时,皇太极得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锦州出事了   自五月十二日进攻开始,就一直呆在城里不露头的赵率教终于出现了,他没有出来喊话,而是带着一群人,冲进了锦州城边的后金大营,一阵乱砍乱杀之后,又冲了出来,回到了城中。   这招实在太狠,城下的后金军做梦都想不到,城里这帮人竟然还敢冲出来,以致于人家砍完、杀完、跑完了,看着眼前的尸体,还以为是在做梦。   当赵率教看见城下的后金军绕开锦州,前往宁远那一刻起,他就知道,战役的结局已经注定。   宁远的骑兵和大炮,将彻底打碎皇太极的梦想,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对城下的这些留守人员,是可以趁机打几下的,当然,要等他们的主力走远点。   这次进攻导致后金军伤亡近五百人,更重要的是,它让皇太极认识到,锦州不是安全的后方,那个死不出头的赵率教可能随时出头,将自己置于死地。   他打算放弃了,但按照以往的习惯,临走前,他还要再试一把。   后金军对宁远发动了最猛烈也是最后一次进攻,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尽管未能攻破关宁铁骑,部分后金军依然冲到了宁远城边。   然后,他们看到了一道沟,很深的沟。   挖这条沟的,是袁崇焕手下的一支特殊部队——车营。   车营,是为应对后金的骑兵冲击组建的战斗团体,由步兵和战车组成,作战时推出战车,挖掘战壕,阻挡骑兵冲击,并使用火枪和弓箭反击,攻击说不上,防守是没问题的。   没戏了,毕竟马不是坦克,开不过去,在被赶过来的关宁铁骑一顿猛打后,后金军彻底放弃,退出了战斗。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极离开宁远,向锦州撤退。   宁远之战,明军方面,出城迎战的满桂身中数箭(没死),他和将领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死。   但在后金方面,死得就不只是马了,其伤亡极为惨重,贝勒济尔哈朗重伤,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廉和瓦克达重伤,将领觉罗拜山、备御巴希战死,仅仅一天,后金损失高达四千余人。   皇太极走了,他原本以为能超越他的父亲,攻克这座不起眼的城市,然而事实是,上一次,他爹还在墙上刨了几个洞,这一次,他连城墙都没摸着。   回去吧,皇太极同志,宁远是无法攻克的,回家消停几年再来。   偏不消停   皇太极并不较真,但这次例外,因为他刚刚上任,面子实在是丢大了,没点业绩,将来如何服众呢?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有了一个想法,攻击锦州。   这是一个将大败变成惨败的想法。   五月三十日,皇太极到达锦州,再次合围。   他整肃队伍派出骑兵,击鼓、鸣号,呐喊示威,可就是不打。   非但不打,他还把大营设在离城五里外的地方。五里,是明军大炮的最远射程。   就这样,白天派人去城边吼,晚上躲在营帐发抖,一连五天,天天如此。   六月四日,皇太极决定,发动进攻。   进攻的重点是锦州南城,后金军动用大量云梯,冒死攻城。   接下来的事情我不大想讲了,因为皇太极是个很烦人的家伙,啥新意都没有,攻城的程序,从他爹开始,一直到他,这么多年,都没什么长进,后金军一批批上,一批批死,又一批批火化,毫无进展。   赵率教这边也差不多,他虽然进攻不大行,打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守着城池,用大炮,看准人多的地方就轰,按照程序操作,十分轻松。   而且趁着后金军撤走的这几天,赵率教还在城边修了几条壕沟,以保证后金军在进攻时,能在这里停上一会,为大炮提供固定的打击地点。   战斗继续着,确切地说,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后金军根本没法靠近城墙,每到沟边,就有定点爆破,不是被轰上天,就是被打下沟,尸横遍野。不过客观地讲,赵率教挖这几条沟也方便了后金军,人打死就直接进了沟,管杀,也管埋。   就这样,高效率的定点爆破进行了半日,后金军伤亡极大,按赵率教的报告,打死不下三千,打伤不计其数。   明军的伤亡人数不明,但很有可能是零,因为在整个战斗中,后金军最远才到壕沟(包括沟里),以弓箭的射程,要打死城头明军,似乎可能性不大。   打仗也是要计算成本的,这次战役,皇太极带上了全部家当,而他的全部家当,也就七万多人,按一天损失三千人的打法,他还能打二十多天。   这生意不能再做了。   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军,算是彻底撤了。   第二天,他率军路过大凌河城,此处空无一人,于是皇太极下令——拆了。   泄愤需要,可以理解。   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   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捣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极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焕向朝廷报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   天启皇帝回应:   “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整个朝廷,包括魏忠贤在内,都很高兴。   现在是天启七年(1627)六月,很明显,形势还是一片大好。   天启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身体有病,辞职。   一般说来,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   袁崇焕的情况更复杂一点,首先是有人告他,且告得比较狠。   宁锦大捷后几天,御史李应荐上书,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还用了个专用名词——“暮气”。   “暮气”大致就是晚上的气,跟没气也差不了多少,用这个词损人,足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如果你觉得这个弹劾太扯淡,那说明你还没见过世面,明代的言官,从没有想不到,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想做,啥理由都能找,啥人物都敢碰,相比以往的张居正、李如松等等,这只是小儿科。   此外,不服气应该也是他辞职的原因之一。   宁锦大战后,xxx行赏,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魏忠贤,头功,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太监(什么都没干的),再再其次是阉党大臣,如顾秉谦、崔呈秀等等等等。再再再其次,是魏忠贤的从孙(时年四岁,学龄前儿童),封侯爵。   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   如果是个老实人,也就罢了,袁崇焕的性格,要让他服气,那是个梦想。   而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再干下去,就没意思了。   说到底,要想干出点成绩,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得有人罩着,按此标准,袁崇焕只能算个体户。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许多书上说,袁崇焕之所以离职,是因为他是东林党,所以阉党容不下他,把他赶走了。   这个说法有部分不是胡扯,也就是说,有部分是胡扯,袁崇焕虽然职务不低,但在东林党里,实在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也没什么影响力,既不是首犯,也不算从犯,你要明白,阉党也是人,事情也多,也没功夫见人就灭,像袁崇焕这类人物,睁只眼闭只眼就过了。   但干不下去也是实情,袁崇焕的档案实在太黑,比如,他中进士时,录取他的人是韩旷(东林党大学士),提拔他的人是侯恂(东林党御史),培养他的人是孙承宗(模范东林党),如此背景,没抓起来就算是奇迹了,虽说他本人比较乖巧,但要魏公公买他的帐,也不太现实。   基于以上原因,他提出辞职,基于同样原因,他的辞职被批准。   死了上万人,折腾几十天,连块砖头都没挖到的皇太极永远不会想到,袁崇焕就这么失败了,败在一个连大字都不识的人妖手里。   妖风   魏忠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妖了,不是人,而是妖。   解决东林党了,没有敌人了,就开始四处闹腾刮妖风了。   最先刮出来的,是那个妇孺皆知的称号——九千岁,但事实上,这只是个简称,全称是“九千九百岁爷爷”。   阉党的贵孙们尽力了,由于天生缺少部件和职位的稀缺性,魏人妖当不上万岁,所以只能九千九百了,用数学的角度讲,应该算极限接近。   除称号外,魏公公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个很牛的官衔,就不列出来了,因为我算了一下,总计两百多字,全部写出来比较累。   光有称号和官衔是不够的,人也得实在点,吃穿住行,还得买房子。   简单点说,除了不穿龙袍,魏公公的待遇和皇帝基本是一样的,至于房子,魏公公也不怎么挑,只是比较执着——看中了就要。   而且他还有个不好的习惯:只要,不怎么买。   比如参政米万钟,在北京郊区有套房子(园林别墅),魏忠贤看中了,象征性地出了个价,要买,米万钟不卖。   魏忠贤同意了,他免了米万钟的官职,直接占了他的房子,一分钱都没花。   在强买强卖这个问题上,魏忠贤是讲究平等的,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全都一视同仁。如某位权贵有座大院子,魏忠贤想要,人家没给,魏忠贤随即编了个罪名,把他绕了进去,还打了几十棍。   除了自己住的地方外,魏忠贤也没忘了家乡,他的老家河北肃宁,一向很穷,以出太监闻名,现在终于也露了脸。为了让肃宁人民时刻感受到魏公公的光辉,他专门拨款(朝廷出),重新整修了肃宁城,一个小县城,挖了几条护城河,还修了三十座敌楼,城楼十二栋,大炮就安了上百门,实在有够夸张。   问题在于,魏公公不忘家乡,却忘了老乡,肃宁的穷光蛋们还是穷光蛋,除了隔三差五被拉去砌墙,生活质量没啥改善。   肃宁是个县城,且战略地位极其不重要,修得跟碉堡似的,这么穷的地方,请人来抢人家都未必来,搞得南来北往的强盗们哭笑不得   搞笑的是,十几年后,后金军入侵河北,经过这里,本来没打算抢肃宁,但这城墙修得实在太好,忍不住好奇心,就攻了一下,想打进去看看里面有多少钱,而更搞笑的是,肃宁太过坚固,任他们死攻活攻,竟然没能够攻进去(进了白进)。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是魏公公这样的人,如果下定决心要做点事,也是可以做成的。   吃喝不愁了,有房子了,光宗耀祖了,官位称号都有了,还缺吗?   还缺。   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东西不外乎以下几种:金钱、权力、地位,这些魏忠贤全都有了。   但最重要的那件东西,他并没有得到。   那是无数帝王将相梦寐以求,却终究梦断的奢望——入圣。   成为圣贤,成为像老子、孔子、孟子一样的人,为万民景仰,为青史称颂!   问题是,魏公公不识字,也写不出《论语》、《道德经》之类的玩意,现在还镇得住,再过个几十年就没辙了。   为保证长治久安,数百年如一日地当圣人,魏忠贤干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件是修书,虽然他不识字,但他的龟孙还是比较在行的,经过仔细钻研,一本专著随即出版发行,名为《三朝要典》。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在这本书里,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梃击,讲述疯子张差误闯宫廷,被王之寀诱供,以达到东林党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二个故事叫红丸,说的是明光宗体弱多病,服用营养品“红丸”,后因体弱死去,无辜的医生李可灼被诬陷。   第三个故事移宫,是最让人气愤的,一群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恶霸,趁皇帝死去,闯入宫中,欺负弱小,赶走了善良的寡妇李选侍。   为弘扬正义,澄清事实,特作本书,由于瞎编时间短,作者水平有限,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愤怒,很多人的愤怒,浙党、楚党、方从哲,以及所有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还有那个拉住轿子,被杨涟喝斥的小人物李进忠。   为圆满完成对东林党人的总清算,除此书外,魏忠贤还弄出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名单——东林点将录。   几年前,为了抓住伊拉克的头头们,美军特制了一副扑克牌,把人都印在上面,抓人之余还能打牌,创意备受称赞。   但和几百年前的魏公公比起来,美军就差的太远了,他的敌人们统统按照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归类编印成册,每个人都有对应外号,读来琅琅上口,而且按牌数算,美军只有一副扑克,只能打斗地主,魏公公能做两副打拖拉机。   这份东林点将录的内容相当精彩,排第一的托塔天王,是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第二男主角及时雨宋江,由大学士叶向高扮演。   戏中其余主角,以排名为序,不分姓氏笔画:   玉麒麟卢俊义——吏部尚书赵南星饰演   入云龙公孙胜——左都御史高攀龙饰演   智多星吴用——左谕德缪昌期饰演   鉴于以下一百余人中没有路人甲、宋兵乙之流,全部有名有姓有外号有官职,篇幅太长,故省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斗争中给魏人妖留下深刻印象的杨涟和左光斗,都得到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杨涟扮演的,是大刀关胜,而左光斗,是豹子头林冲。   当然了,创意并不是魏公公首创的,灵感爆发的撰写者是王绍徽,时任吏部尚书,这位王尚书并非等闲之辈,据说他虽然惟命是从,毫无道德,人品低劣,但相当女性化,长相柔美,还特别喜欢给人起外号,所以江湖上的朋友给他也取了个响亮的外号——王媳妇。   王媳妇向来尊重长辈,特别是对魏公公,他知道自己的公公不识字,写得太复杂看不懂,但水浒还是听过的,所以想了这么个招。   魏公公很高兴,因为他终于看到了一本自己能够看懂的书,兴奋之余,他跑去找皇帝,展示这个文化成果。   可是当皇帝拿到这份东林点将录的时候,却问出了一个足以让魏公公跳河的问题:   “什么是水浒?”   魏公公热泪盈眶了,他终于遇到了知音:在这世上,要找到一个文化比他还低的人,是太不容易了。   本着扫除文盲的决心和责任,魏文盲对朱文盲详细解说了水浒的意义和内容。   皇帝满意了,他翻开首页,看到了托塔天王李三才,随即问了第二个让魏公公崩溃的问题:   “谁是托塔天王?”   如此朋友实在难寻,有生以来,魏公公第一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问,他马上将自己听来的托塔天王晁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生平、入行当强盗、智取生辰纲,梁山结义等等,娓娓道来   然而他还没有讲完,皇帝大人就用一声大喝打断了他:   “好!托塔天王,有勇有谋!”   讲坏话竟然讲出这个效果,那一刻,魏忠贤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   他闭上了嘴,收回了这本书,再没有提过,至于他回去后有没有找王媳妇算帐,就不知道了。   除著书立言外,魏公公成为圣贤的另一个标志,是修祠堂。   所谓祠堂,是用来祭奠祖先的,换句话说,供在里面的都是死人,而魏公公是唯一一个供在里面,却又活着的人。   修祠这个事,是浙江巡抚潘汝桢先弄出来的,为表尊重,他把魏公公的祠堂修在西湖边上,住在他旁边的也是位名人——岳飞(岳庙)。   这个由头一出来,就不得了了,全国各地只要有点钱的,就修祠堂,据说袁崇焕同志也干过这活。   为显示对魏公公的尊重,祠堂选址还专挑黄金地段,比如凤阳的祠堂,就修在朱元璋祖宗皇陵的旁边。南京的祠堂,竟然修在了朱元璋的坟头,重八兄在天有灵,知道一个死太监竟敢跟自己抢地盘,说不定会把棺材啃穿。   但最猛的还是江西,江西巡抚杨邦宪要修祠堂,唯恐地段不好,竟然把朱圣贤(朱熹)的祠堂给砸了,然后在遗址上重建,以表明不破不立的决心。   书写完了,祠堂修了,魏人妖当圣人的日子不远了,各种妖魔鬼怪就跳出来了。   最能闹腾的,是国子监监生陆万龄,他公然提出,要在国子监里给魏忠贤修祠堂,他还说,当年孔子写了春秋,现在魏公公写了三朝要典,孔子是圣贤,所以魏公公也应该是圣贤。   无耻的人读过书后,往往会变得更加无耻。   由于这个人的恶心程度超越了人类的极限,搞得跟魏忠贤关系不错的一位国子监司业(副校长)也受不了了,表示无法忍受,辞职走人。   面对如此光辉的荣誉,魏忠贤的内心没有一丝不安,他很高兴,也希望大家都高兴。   但这实在有点难,因为他并不是圣贤,而是死太监,是无恶不作、无耻至极的死太监。要想普天同庆,万民敬仰,只能到梦里忽悠自己了。   捧他的人越多,骂他的人也就越多,朝廷不给骂,就在民间骂,传到魏公公耳朵里,魏公公很不高兴。   可是国家这么大,人这么多,背后骂你两句,你能如何?   魏公公说,我能。   他自信的来源,就是特务。   作为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对阴人一向很有心得,在他的领导下,东厂特务遍布全国,四下刺探。   比如在江西,有一个人到书店买书,看到《三朝要典》,就拿起来看,觉得不爽,就说了两句。   结果旁边一人突然爆起,跑过来揪住他,说自己是特务,要把他抓走,好在那人地头熟,找朋友说了几句话,又送了点钱,总算没出事。   这个故事虽然悲剧开头,好歹喜剧结尾,下一个故事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恐怖电影。   这个故事是我十多年前读古书时看到的,一直到今天,都没能忘记。   故事发生在一个深夜,四周无人,四个人在密室(或是地下室)交谈,大家兴致很高,边喝边谈,慢慢地,有一个人喝多了。   酒壮胆,这位胆大的仁兄就开始骂魏忠贤,越骂越起劲,然而奇怪的是,旁边的三个人竟然沉默了,一言不发,在密室里,静静地听着他开骂。   突然,门被人踢破了,几个人在夜色中冲了进来,把那位骂人的兄弟抓走,却没有为难那三个旁听者(请注意这句话)。   这意味着,在那天夜里,这几人的门外,有人在耐心地倾听着里面的声音。   他们不但听清了屋内的谈话,还分清了每个发言的人,以及他说话的内容。   这倒没什么,当年朱重八也干过这种事。   但最为可怕的是,这几个人,只是小人物,不是大臣,不是权贵,只是小人物。   深夜里,趴在不知名的小人物家门口,认真仔细地听着每一句话,随时准备破门而入。   周厉王的时候,但凡说他坏话的,都要被干掉,所以人们在路上遇到,只能使个眼色,不敢说话,时人称为xxx。   然而魏公公说,在家说我坏话,就以为我不知道吗,幼稚。   周厉王实行政策后没几年,百姓渐渐不满,没过几年,他就被赶到山里去了。   魏公公搞了几年,什么事都没有。   严嵩在的时候,严党不可一世,也拿徐阶没办法,张居正在的时候,内有冯保,外有爪牙,依然有言官跟他捣乱,魏公公当政时期,这个世界很清净。   因为他搞定了所有人,包括皇帝在内。   除了皇帝,他可以干掉任何人。   包括皇帝的儿子和老婆。   事实上,他也搞到了皇帝的头上。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对于天启皇帝,魏忠贤是很有好感的,这人文化比他还低,干活比他还懒,业务比他还差,如此难得的废柴,哪里去找?   所以魏忠贤认定,在自己的这块自留地上,只能有这根废柴,任何敢于长出来的野草,都必须被连根铲除。   所谓野草,就是皇帝的儿子。   天启皇帝虽然素质差点,但生儿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到天启六年,他已经先后生了三个儿子。   一个都没有活下来。   天启三年十月,皇后生下一子,早产,夭折。   十余天后,慧妃生下第二子,母子平安,皇帝大喜,大赦天下,九个月后,夭折。   天启五年十月,容妃生子,八个月后,夭折   我相信,明代坐月子的水平就算比不上今天,也差不到哪去,搞出这么个百分百死亡率,要归功于魏忠贤同志的艰苦努力。   比如第一个皇子,由于是皇后生的,大肚子时直接下手似乎有点麻烦,但要等她生下来,估计更麻烦,经过反复思考后,魏忠贤使用了一个独特的方法,除掉这个孩子。   我确信,该方法的专利不属于魏忠贤(多半是客氏),因为只有女人,才能想出如此专业,如此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   按某些史料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皇后腰痛,要找人治,魏公公随即体贴地推荐了一个人帮她按摩,这个人在按摩时使用了一种奇特的手法,伤了胎儿,并直接导致皇后早产,是名副其实的无痛“人”流。   如此杀人不见血之神功,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这一招数流传下来,无数药厂、医院估计就要关门大吉了。   这件事情虽然流得相当利索,但传得相当快,没过多久,宫廷内外都知道了,以至于杨涟在写那封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时,把这条也列进去。   但皇帝不知道,估计就算知道,也不信。   此后,皇帝大人的两个儿子,虽然平安出生,但几个月后就都去见列祖列宗了。   可惜,关于这两起死亡事件,没有证据显示跟魏公公有关,充其量只是嫌疑犯,问题在于,他是唯一的嫌疑犯,所以只能委屈他,反正他身上的烂帐多了去了,也不在乎这一件。   除了皇帝的儿子外,皇帝的老婆也没能保住。   比如裕妃,原本很受皇帝宠信,但由于怀了孕,魏忠贤决定整整她,联合客氏,把她发配到冷宫。   更恶劣的是,他还调走了裕妃身边的宫女,让她单独在宫里进行生存训练,连水都没给,最后终于饥渴而死。   此外,慧妃、容妃、甚至皇后,只要是皇帝宠信的,能生儿子的,全部都挨过整。   魏忠贤的努力,最终换来了胜利的成果:登基六年的天启皇帝,虽然竭尽全力,身心健康,依然毫无收获。   魏忠贤的动机很简单,他并不想当皇帝,只是害怕生出了太子,长大后比他爹聪明,不受自己控制,就不好混了。   这个算盘没有打错,毕竟皇帝大人才二十二岁,还有很多时间,再享个十几年的福,让他生儿子也不迟。   更何况从大臣到太监,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即使新皇帝即位,也是自己说了算,世间已没有敌人了。   天启六年(1626),情况大抵如此。   但事实上,这两个假设都是错误的,首先,皇帝大人今年确实只有二十二岁,不过历史记载,他临终时,也只有二十三岁。   其次,魏公公是有敌人的,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敌人虽不起眼,却将置他于死地。   我知道,所有的场景,荒唐的,奇异的,不可理解的,都在上天的眼里,六年前,他送来了一个女人,把魏忠贤送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创造了传奇。   现在,他决定终结这个传奇,把那个当年的无赖打回原形,而承担这个任务的,也是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叫做张嫣。   就在六年前,当客氏和魏忠贤打得火热,太监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十五岁的张嫣进入了皇宫。   作为河南选送的后妃人选,她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面试结果十分之好,张嫣年级很小,却很漂亮,皇帝很喜欢,并记下了她的名字。   而当客氏见到她时,却感受到了一种极致的惊恐,她的直觉告诉她,她所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毁在这个女孩的手上。   于是她去向皇帝哭诉,执意反对,要把这个小女孩送回去。   一贯对他言听计从的皇帝,第一次违背了奶妈的意愿,无论客氏哭天抢地,置若罔闻。   非但如此,十几天后,他竟然把这个女孩封了皇后,史称懿安皇后。   客氏是个相当精明的人,她认为,这个女孩太过漂亮,会影响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但是她错了。   这个女孩不但漂亮,而且精明,她不但抢走了皇帝的宠信,还将夺走她所有的一切。   虽然张皇后才十五,但她的心智年龄应该是五十多,自打入宫起,就开始跟客氏干仗,且丝毫无惧,时常还把魏公公拉进宫来骂几句,完全不把魏大人当外人,九千岁恨得咬牙切齿,也没办法。   到天启三年(1623),张皇后怀孕了,客氏无计可施,让人按摩时做了人工流产。   这件事情让客氏高兴了很久,然而她想不到的是,短暂的得意换来的,将是永远的毁灭。   在失去孩子的那一天,张皇后发誓,客氏和魏忠贤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双方矛盾开始激化,由一本书开始。   此后不久的一天,皇帝来到了张皇后的寝宫,发现他正在看书,于是发问:   “你在看什么书?”   “赵高传。”   皇后这样回答。   皇帝没有说话,他虽然不知道托塔天王,却知道赵高。   很快,魏忠贤就知道了这件事,他十分愤怒,决定反击。   第二天,皇帝在宫里闲逛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几个素未谋面的生人,大惊失色,立刻召集侍卫,经过搜查,这些人的身上都带有武器。   此事非同小可,相关嫌疑人立即被送往东厂,进行严密审查。   这是魏忠贤的诡计,他在宫中埋伏士兵,伪装成刺客,故意被皇帝发现,而这些刺客必定会被送到东厂审问,在东厂里,刺客们一定会坦白从宽,说出指使人,想坑谁,就坑谁。   魏忠贤想坑的人,叫做张国纪——张皇后的父亲。   这是一条相当毒辣的计策,泰山也好,岳父也罢,扯上这个罪名,上火星也跑不掉。   然而就在他准备实施这个计划时,一个人出面阻止了他。   这个人表示,即使死,他也绝不同意这种诬陷行为。   不过这位仁兄并不是什么善人,他就是魏忠贤的忠实走狗,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   他只用一句话,就说服了魏忠贤:   “皇上凡事都不怎么管,但对兄弟老婆是很好的,你要是告状,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就没命了!”   魏忠贤到底是xxx湖,立刻打消主意,为了信息安全,他干掉了那几个被他安排扮演刺客的兄弟。   皇后是干不倒了,那就一心一意跟着皇帝混吧。   可是皇帝已经混不下去了。   天启七年(1627)八月,天启皇帝病危。   病危,自然不是勤于政务,估计是做木匠太过操劳,也算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魏忠贤很伤心,真的很伤心,他很明白,如果皇帝大人就此挂掉,以后就难办了。   拜自己所赐,皇帝的几个儿子都被干掉了,所以垂帘听政、欺负小孩之类的把戏没法玩了,而唯一的皇位继承者,将是天启皇帝的弟弟。   明光宗虽然只当了一个月皇帝,但生儿子的能力却相当了得,足足有七个。   不过很可惜,七个儿子活到现在的,只剩两个,一个是天启皇帝朱由校。   而另一个,是信王朱由检,当时十七岁,他后来的称呼,叫做崇祯。   对于朱由检,魏忠贤并不了解,但他明白,十七岁的人,如果不是天启这样的极品,要想控制,难度是很大的。   废柴难得,所以当务之急,必须保住皇帝的命。   他随即公告天下,为皇帝寻找名医偏方,兵部尚书霍维华不负众望,仅用了几天,就找到了一个药方。   他说,用此药方,有起死回生之效。   出于好奇,我找到了这个药方。   药名:仙方灵露饮,配方如下:   优良小米少许,加入木筒蒸煮,木筒底部镂空,安放金瓶一个,边煮边加水,煮好的米汁流入银瓶,煮到一定时间,换新米再煮,直到银瓶满了为止。   银瓶中的液体,就是灵露,据说有长寿之功效。   事实证明,灵露确实是有效果的,天启皇帝服用后,感觉很好,连吃几天后,却又不吃了——病情加重,吃不下去。   其实对此药物,我也有所了解,按以上配方及制作方法,该灵露还有个更为通俗的称呼——米汤。   用米汤,去抢救一个生命垂危,即将歇菜的人,这充分反映了魏公公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   真是蠢到家了。   皇帝大人喝下了米汤,然后依然头都不回地朝黄泉路上一路狂奔,拉都拉不住。   痛定思痛,魏忠贤决定放弃自己的医学事业,转向专业行当——阴谋。   当皇帝将死未死之时,他找到了第一号心腹崔呈秀,问他,大事可行否?   狡猾透顶的崔呈秀自然知道是什么大事,于是他立刻做出了反应——沉默。   魏忠贤再问,崔呈秀再沉默,直到魏大人生气了,他才发了句话:我怕有人闹事。   直到现在,魏忠贤才明白,自己收进来的,都是些胆小怕死的货,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了。   他找到客氏,经过仔细商议,决定从宫外找几个孕妇进宫当宫女,等皇帝走人,就搞个狸猫换太子,说是皇帝的遗腹子,反正宫里的事是他说了算,他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为万无一失,他还找到了张皇后,托人告诉她,我找好了孕妇,等到那个谁死了,就生下来直接当你的儿子,接着做皇帝,你挂个名就能当太后,不用受累。   这是文明的说法,流氓的xxx自然也有,比如宫里的事我管,你要不听话,皇帝死后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皇后回答:如听从你的话,必死,不听你的话,也必死,同样是死,还不如不听,死后可以见祖宗在天之灵!   说完,她就跑去找皇帝,报告此事。   按常理,这种事情,只要让皇帝知道了,是必定完蛋的。   然而当皇后见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对他说出这件事时,皇帝陛下却只说了三个字:我知道。   魏忠贤并不怕皇后打小报告,在发出威胁之前,他就已经找到了皇帝,本着对社稷人民负责的态度,准备给皇后贡献一个儿子,以保证后继有人。   皇帝非常高兴。   这很正常,皇帝大人智商本不好使,加上病得稀里糊涂,脑袋也就只剩一团浆糊了。   所以魏忠贤相信,自己的目的一定能够实现。   但他终究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和当年东林党人一样的错误:低估女人。   今天的张皇后,就是当年的客氏,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不但有心眼,而且很有耐心,经过和皇帝长达几个时辰的长谈,他终于让这个人相信,传位给弟弟,才是最好的选择。   很快,住在信王府里的朱由检得到消息,皇帝要召见他。   在当时的朝廷里,朱由检这个名字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自打出生以来,一直悄无声息,什么梃击、红丸、移宫、三党、东林党、六君子,统统没有关系。   他一直很低调,从不发表意见,当然,也没人征求他的意见。   但他是个明白人,至少他明白,此时此刻召他觐见,是个什么意思。   就快断气的皇帝哥哥没有丝毫客套,一见面就拉住了弟弟的手,说了这样一句话:   “来,吾弟当为尧舜。”   尧舜是什么人,大家应该知道。   朱由检惊呆了,像这种事,多少要开个会,大家探讨探讨,现在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突然收这么大份礼,怎么好意思呢?   而且他一贯知道,自己的这位哥哥比较迟钝,没准是魏忠贤设的圈套,所以,他随即做出了答复   “臣死罪!”   意思是,我不敢答应。   这一天,是天启七年(1627)八月十一日。   皇帝已经撑不了多久,他决心,把自己的皇位传给眼前的这个人,但这一切,眼前的人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这可能是个圈套,非常危险,绝不能答应。   两个人陷入了沉默。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从屏风后面站了出来,打破了僵局,并粉碎了魏忠贤的梦想。   张皇后对跪在地上的朱由检说,事情紧急,不可推辞。   朱由检顿时明白,这件事情是靠谱的,他马上答应了。   八月二十二日,足足玩了七年的木匠朱由校驾崩,年二十三。   就在那一天,得知噩耗的魏忠贤没有发丧,他立即封锁了消息。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魏忠贤的意图很明显,在彻底控制政局前,绝不能出现下一个继任者。   但就在那天,他见到了匆匆闯进宫的英国公张维迎:   “你进宫干什么?”   “皇上驾崩了,你不知道?”   “谁告诉你的?”   “皇后。”   魏忠贤确信,女人是不能得罪的。   皇帝刚刚驾崩,皇后就发布了遗诏,召集英国公张维迎入宫。   在朝廷里,唯一不怕魏忠贤的,也只有张维迎了,这位仁兄是世袭公爵,无数人来了又走了,他还在那里。   张维迎接到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迎接信王即位。   事已至此,魏忠贤明白,没法再海选了,十七岁的朱由检,好歹就是他了。   他随即见风使舵,派出亲信太监前去迎接。   朱由检终于进宫了,战战兢兢地进来了。   按照以往程序,要先读遗诏,然后是劝进三次。   所谓劝进,就是如果继任者不愿意当皇帝,必须劝他当。   之所以劝进三次,是因为继任者必须不愿当皇帝,必须劝三次,才当。   虽然这种礼仪相当无聊,但上千年流传下来,也就图个乐吧。   和无数先辈一样,朱由检苦苦推辞了三次,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做皇帝。   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后,张皇后走到他的面前,在他的耳边,对他说出了诚挚的话语:   “不要吃宫里的东西(勿食宫中食)!”   这就是新皇帝上任后,听到的第一句祝词。   他会意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张皇后有点杞人忧天,因为皇帝大人早有准备:他是有备而来的,照某些史料的说法,他登基的时候,随身带着干粮(大饼),就藏在袖子里。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   在登基前,他收到了一份文书,上面有四个拟好的年号,供他选择:   明代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就好比开店,得取个好名字,才好往下干,所以选择时,必须谦虚谨慎。   第一个年号是兴福,朱由检说不好。第二个是咸嘉,朱由检也说不好,第三个是乾圣,朱由检还说不好。   最后一个是崇祯。   朱由检说,就这个吧。   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开店以来,明朝这家公司已经开了二百五十九年,换过十几个店名,而崇祯,将是它最后的名字。   和以往许多皇帝一样,入宫后的第一个夜晚,崇祯没有睡着,他点着蜡烛,坐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恐惧,极度的恐惧。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座宫里,所有的人都是魏忠贤的爪牙,他随时都可能被人干掉。   每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可能是谋杀者,他不认识任何人,也不了解任何人,在空旷而阴森的宫殿里,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于是那天夜里,他坐在烛火旁,想出了一个办法,度过这惊险的一夜。   他拦住了一个经过的太监,对他说:   “你等一等。”   太监停住了,崇祯顺手取走了对方腰间的剑,说道:   “好剑,让我看看。”   但他并没有看,而是直接放在了桌上,并当即宣布,奖赏这名太监。   太监很高兴,也很纳闷,然后,他听到了一个让他更纳闷的命令:   “召集所有的侍卫和太监,到这里来!”   当所有人来到宫中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丰盛的酒菜,并被告知,为犒劳他们的辛苦,今天晚上就呆在这里,皇帝请吃饭。   人多的地方总是安全的。   第一天度过了,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崇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魏忠贤绝不会放过他。   但事实上,魏忠贤不想杀掉崇祯,他只想控制这个人。   而要控制他,就必须掌握他的弱点。所谓不怕你清正廉洁,就怕你没有爱好,魏忠贤相信,崇祯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   几天后,他给皇帝送上了一份厚礼。   这份礼物是四个女人,确切地说,是四个漂亮的女人。   男人的弱点,往往是女人,这就是魏忠贤的心得。   这个理论是比较准确的,但对皇帝,就要打折扣了,毕竟皇帝大人君临天下,要什么女人都行,送给他还未必肯要。   对此,魏忠贤相当醒目,所以他在送进女人的同时,还附送了副产品——迷魂香。   所谓迷魂香,是香料的一种,据说男人接触迷魂香后,会性欲大增,看老母牛都是双眼皮,就此而言,魏公公是很体贴消费者的,管送还管销。   但他万万想不到,这套近乎完美的营销策略,却毫无市场效果,据内线报告,崇祯压根就没动过那几个女人。   因为四名女子入宫的那一天,崇祯对她们进行了仔细的搜查,找到了那颗隐藏在腰带里的药丸。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在许多的史书中,崇祯皇帝应该是这么个形象:很勤奋,很努力,就是人比较傻,死干死干往死了干,干死也白干。   这是一种为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用心险恶的说法,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其实魏忠贤对崇祯的印象很好,天启执政时,崇祯对他就很客气,见面就喊“厂公”(东厂),称兄道弟,相当激动,魏忠贤觉得,这个人相当够意思。   经过长期观察,魏忠贤发现,崇祯是不拘小节的人,衣冠不整,不见人,不拉帮结派,完全搞不清状况。   这样的一个人,似乎没什么可担心的。   然而魏忠贤并不这样看。   几十年混社会的经验告诉他,越是低调的敌人,就越危险。   为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决定使用一个方法。   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一,魏忠贤突然上书,提出自己年老体弱,希望辞去东厂提督的职务,回家养老。   皇帝已死,靠山没了,主动辞职,这样的机会,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放过的。   就在当天,他得到了回复。   崇祯亲自召见了他,并告诉了他一个秘密。   他对魏忠贤说,天启皇帝在临死前,曾对自己交代遗言:   要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必须信任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另一个,就是魏忠贤。   崇祯说,这句话,他从来不曾忘记过,所以,魏公公的辞呈,我绝不接受。   魏忠贤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崇祯竟然如此坦诚,如此和善,如此靠谱。   就在那天,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既然这是一个听招呼的人,就没有必要撕破脸。   崇祯没有撒谎,天启确实对他说过那句话,他也确实没有忘记,只是每当他想起这句话时,都禁不住冷笑。   天启认为,崇祯是他的弟弟,一个听话的弟弟,而崇祯认为,天启是他的哥哥,一个白痴的哥哥。   虽然只比天启小六岁,但从个性到智商,崇祯都要高出一截,魏忠贤是什么东西,他是很清楚的。   而他对魏公公的情感,也是很明确的——干掉这个死人妖,把他千刀万剐,掘坟刨尸!   每当看到这个不知羞耻的太监耀武扬威,鱼肉天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极度的厌恶感,没有治国的能力,没有艰辛的努力,却占据了权位,以及无上的荣耀。   一切应该恢复正常了。   他不过是皇帝的一条狗,有皇帝罩着,谁也动不了他。   现在皇帝换人了,没人再管这条狗,却依然动不了他。   因为这条狗,已经变成了狼。   崇祯很精明,他知道眼前的这个敌人有多么强大。   除自己外,他搞定了朝廷里所有的人,从大臣到侍卫,都是他的爪牙,身边没有盟友,没有亲信,没有人可以信任,他将独自面对狼群。   如果冒然动手,被撕成碎片的,只有自己。   所以要对付这个人,必须有点耐心,不用着急,游戏才刚刚开始。   目标,最合适的对象   魏忠贤开始相信,崇祯是他的新朋友。   于是,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三,另一个人提出了辞呈。   这个人是魏忠贤的老搭档客氏。   她不能不辞职,因为她的工作是奶妈。   这份工作相当辛苦,从万历年间开始,历经三朝,从天启出生一直到结婚、生子,她都是奶妈。   现在喂奶的对象死了,想当奶妈也没辙了。   当然,她不想走,但做做样子总是要的,更何况魏姘头已经探过路了,崇祯是不会同意辞职的。   一天后,她得到了答复——同意。   这一招彻底打乱了魏忠贤的神经,既然不同意我辞职,为什么同意客氏呢?   崇祯的理由很无辜,她是先皇的奶妈,现在先皇死了,我也用不着,应该回去了吧,其实我也不好意思,前任刚死就去赶人,但这是她提出来的,我也没办法啊。   于是在宫里混了二十多年的客大妈终于走到了终点,她穿着丧服,离开了皇宫,走的时候还烧掉了一些东西:包括天启皇帝小时候的胎发、手脚指甲等,以示留念。   魏忠贤身边最得力的助手走了,这引起了他极大的恐慌,他开始怀疑,崇祯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正逐渐将自己推入深渊。   还不晚,现在还有反击的机会。   但皇帝毕竟是皇帝,能不翻脸就不要翻脸,所以动手之前,必须证实这个判断。   第二天(九月初四),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提出辞职。   这是一道精心设计的题目。   客氏被赶走,还可能是误会,毕竟她没有理由留下来,又是自己提出来的。而王体乾是魏忠贤的死党,对于这点,魏忠贤知道,崇祯也知道。换句话说,如果崇祯同意,魏忠贤将彻底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那时,他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   一天后,他得到了回复——拒绝。   崇祯当即婉拒了王体乾的辞职申请,表示朝廷重臣,不能够随意退休。   魏忠贤终于再次放心了,很明显,皇帝并不打算动手。   这一天是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七。   两个月后,是十一月初七,地点,北直隶河间府阜城县   那天深夜,在那间阴森的小屋里,魏忠贤独自躺在床上,在寒风中回想着过去,是的,致命的错误,就是这个判断。   王体乾没有退休,事实上,这对王太监而言,并非一件好事。   而刚舒坦下来的魏公公却惊奇地发现,事情发展变得越发扑朔迷离,九月十五日,皇帝突然下发旨意奖赏太监,而这些太监,大都是阉党成员。   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在第二天,又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都察院副都御史杨所修上疏弹劾。   杨所修弹劾的并不是魏忠贤,而是四个人,分别是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李养德。   这四个人的唯一共同点是,都是阉党,都是骨干,都很无耻。   虽然四个人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把柄满街都是,杨所修却分毫没有提及,事实上,他弹劾的理由相当特别——不孝。   经杨所修考证,这四个人的父母都去世了,但都未回家守孝,全部“夺情”了,不合孝道。   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理由,当年的张居正就被这件事搞得半死不活,拿出来整这四号小鱼小虾,很有意思。   魏忠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这四个人都是他的心腹,特别是崔呈秀,是他的头号死党,很明显,矛头是对着他来的。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自从杨涟、左光斗死后,朝廷就没人敢骂阉党,杨所修跟自己并无过节,现在突然跳出来,必定有人主使。   而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皇帝。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让魏忠贤陷入了更深的疑惑,一天后,皇帝做出了批复,痛斥杨所修,说他是“率性轻诋”,意思是随便乱骂人,   经过仔细观察,魏忠贤发现,杨所修上疏很可能并非皇帝指使,而从皇帝的表现来看,似乎事前也不知道,总之,这只是个偶发事件   但当事人还是比较机灵的,弹劾当天,崔呈秀等人就提出了辞职,表示自己确实违反规定,崇祯安慰一番后,同意几人回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坚决留下了一个人——崔呈秀。   事情解决了,几天后,另一个人却让这件事变得更为诡异。   九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突然发难,弹劾自己的学生,国子监监生陆万龄。   这位陆万龄,之前曾介绍过,是国子监的知名人物,什么在国子监里建生祠,魏忠贤应该与孔子并列之类的屁话,都是他说的,连校长都被他气走了。   被弹劾并不是怪事,奇怪的是,弹劾刚送上去,就批了,皇帝命令,立即逮捕审问。   魏忠贤得到消息极为惊恐,毕竟陆万龄算是他的粉丝,但他到底是xxx湖,当即进宫,对皇帝表示,陆万龄是个败类,应该依法处理。   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非常满意,夸奖了他两句,表示此事到此为止。   处理完此事后,魏忠贤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但他并不知道,这只是个开头。   第二天(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得知了另一个消息——一个好消息。   他的铁杆,江西巡抚杨邦宪向皇帝上书,夸奖魏忠贤,并且殷切期望,能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   魏忠贤都快崩溃了,这是什么时候,老子都快完蛋了,这帮孙子还在拍马屁,他立即向皇帝上书,说修生祠是不对的,自己是反对的,希望一律停止。   皇帝的态度出乎意料,崇祯表示,如果没修的,就不修了,但已经批准的,不修也不好,还是接着修吧,没事。   魏忠贤并不幼稚,他很清楚,这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故作姿态而已。   但接下来皇帝的一系列行动,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看法。   几天后,崇祯下令,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这件东西,之前我是介绍过的,用法很简单,不管犯了多大的罪,统统地免死,但有一点我忘了讲,有一种罪状,这张铁券是不能免的——谋逆。   没等魏忠贤上门感谢,崇祯又下令了,从九月底一直下令到十月初,半个多月里,封赏了无数人,不是升官,就是封荫职(给儿子的),受赏者全部都是阉党,从魏忠贤到崔呈秀,连已经死掉的老阉党魏广微都没放过,人死了就追认,升到太师职务才罢手。   魏忠贤终于放弃了最后的警惕,他确信,崇祯是一个好人。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魏忠贤判定,崇祯不喜欢自己,也无法控制,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只要自己老老实实不碍事,不挡路,崇祯没必要跟自己玩命。   这个推理比较合理,却不正确,如魏忠贤之前所料,崇祯是有弱点的,他确实有一样十分渴求的东西,不是女人,而是权力。   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必须除掉魏忠贤。   青蛙遇到热水,会很快地跳出去,所以煮熟它的最好方法,是用温水。   杨所修的弹劾,以及国子监副校长的弹劾,并不是他安排的,在他的剧本里,只有封赏、安慰,和时有时无的压力。他的目的是制造迷雾,彻底混乱敌人的神经。   经过一个多月的你来我往,紧张局势终于缓和下来,至少看上去如此。   在这片寂静中,崇祯准备着进攻。   几天后,寂静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崇祯。   吏科给事中陈尔翼突然上疏,大骂杨所修,公然为崔呈秀辩护,而且还上纲上线,说这是东林余党干的,希望皇帝严查。   和杨所修的那封上疏一样,此时上疏者,必定有幕后黑手的指使。   和上次一样,敢于主使者,只有一个人选——魏忠贤。   也和上次一样,真正的主使者,并不是魏忠贤。   杨所修上疏攻击的时候,崇祯很惊讶,陈尔翼上疏反击的时候,魏忠贤也很惊讶,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   作为一个政治新手,崇祯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天赋,几十年的xxx湖魏公公被他耍得团团转,但他并不知道,在这场游戏中,被耍的人,还包括他自己。   看上去事情是这样的:杨所修在崇祯的指使下,借攻击崔呈秀来弹劾魏忠贤,而陈尔翼受魏忠贤的指派,为崔呈秀辩护发动反击。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杨所修和陈尔翼上疏开战,确实是有幕后黑手的,但既不是魏忠贤,也不是崇祯。   杨所修的指使者,叫陈尔翼,而陈尔翼的指使者,叫杨所修。   如果你不明白,我们可以从头解释一下这个复杂的圈套:   诡计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右副都御史杨所修经过对时局的分析,做出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崇祯必定会除掉阉党。   看透了崇祯的伪装后,他决定早做打算。顺便说一句,他并不是东林党,而是阉党,但并非骨干。   为及早解脱自己,他找到了当年的同事,吏科给事中陈尔翼。   两人商议的结果是,由杨所修出面,弹劾崔呈秀。   这是条极端狡诈的计谋,是人类智商极致的体现:   弹劾崔呈秀,可以给崇祯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认定自己不是阉党,即使将来秋后算帐,也绝轮不到自己头上。   但既然认定崇祯要除掉阉党,要提前立功,为什么不干脆弹劾魏忠贤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崇祯未必能干得过魏忠贤,到时回头清算,自己也跑不了,而且魏忠贤毕竟是阉党首领,如果首领倒掉,就会全部清盘,彻查阉党,必定会搞到自己头上。   崔呈秀是阉党的重要人物,攻击他,可以赢得崇祯的信任,也不会得罪魏忠贤,还能把阉党以往的所有黑锅都让他背上,精彩,真精彩。   为了大家,崔先生,你就背了吧。   这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几乎得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几乎得到,就是没有得到。   因为计划的进行过程中,出现了纰漏:他们忽略了一个人——崔呈秀。   杨所修、陈尔翼千算万算,却算漏了崔呈秀本人,能成为阉党的头号人物,崔大人绝非善类,这把戏能骗过魏忠贤,却骗不了崔呈秀。   弹劾发生的当天,他就看穿了这个诡计,他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   但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十分从容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派人找到了杨所修,大骂了对方一顿,最后说,如果你不尽快了解此事,就派人查你。   大家同坐一条船,谁的屁股都不干净,敢玩阴的,大家就一起完蛋!   这句话相当有效,杨所修当即表示,愿意再次上疏,为崔呈秀辩解。   问题是,他已经骂过了,再上疏辩护,实在有点婊子的感觉,所以,这个当婊子的任务,就交给了陈尔翼。   问题是,原先把崔呈秀推出来,就是让他背锅的,现在把他拉出来,就必须填个人进去,杨所修不行,魏忠贤不行,崇祯更不行,实在很难办。   但陈尔翼不愧是老牌给事中,活人找不到,找到了死人。   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所谓“东林余孽”的身上,如此一来,杨所修是无知的,崔呈秀是无辜的,世界又和平了。   倒腾来,又倒腾去,崔呈秀没错,杨所修没错,陈尔翼当然也没错,所有的错误,都是东林党搞的,就这样,球踢到了崇祯的身上。   但最有水平的,还是崇祯,面对陈尔翼的奏疏,他只说了几句话,就把球踢到天上:   “大臣之间的问题,先帝(指天启)已经搞清楚了,我刚上台(朕初御极),这些事情不太清楚,也不打算深究,你们不许多事!”   结果非常圆满,崔呈秀同志洗清了嫌疑,杨所修和陈尔翼虽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完美落幕。   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天启七年(1627)十月十五日,云南监察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贪权弄私,十恶不赦!   在这封文书中,杨维垣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感,他愤怒地质问阉党,谴责了崔呈秀的恶行。   杨维垣是阉党。   说起来大家的智商都不低,杨所修的创意不但属于他,也属于无数无耻的阉党同仁们,反正干了也没损失,不干白不干,白干谁不干?   形势非常明显,崔呈秀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对于立志搞掉阉党的崇祯而言,这是最好的机会。   但崇祯没有动手。他不但没有动手,还骂了杨维垣,说他轻率发言。   事实上,他确实不打算动手,虽然他明知现在解决崔呈秀,不但轻而易举,还能有效打击阉党,但他就是不动手。   因为他的直觉告诉他,在杨维垣的这封奏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很快,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   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弹劾崔呈秀。   这是一个怪异的举动,皇帝都发了话,依然豁出去硬干,行动极其反常。   而反常的原因,就在他的奏疏里。   在这封奏疏里,他不但攻击崔呈秀,还捧了一个人——魏忠贤。   照他的说法,长期以来,崔呈秀没给魏忠贤帮忙,净添乱,是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   崇祯的判断很正确,在杨维垣的背后,是魏忠贤的身影。   从杨所修的事情中,魏忠贤得到了启示:全身而退绝无可能,要想平安过关,必须给崇祯一个交代。   所以他指使杨维垣上书,把责任推给崔呈秀,虽然一直以来,崔呈秀都帮了很多忙,还是他的干儿子。   没办法,关键时刻,老子自己都保不住,儿子你就算了吧。   但崇祯是不会上当的,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目标只有一个,不需要俘虏,也不接受投降。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叱咤花甲狮
回复:《明朝那些事儿七》
第四章夜半歌声   真正的机会到来了。   十月二十三日,工部主事陆澄源上书,弹劾崔呈秀,以及魏忠贤。   崇祯决定,开始行动。   因为他知道,这个叫陆澄源的人并不是阉党分子,此人职位很小,但名气很大,具体表现为东林党当政,不理东林党,阉党上台,不理阉党,是公认的混不吝,软硬都不吃,他老人家动手,就是真要玩命了。   接下来的是例行程序,崇祯照例批评,崔呈秀照例提出辞职。   但这一次,崇祯批了,勒令崔呈秀立即滚蛋回家。   崔呈秀哭了,这下终于完蛋了。   魏忠贤笑了,这下终于过关了。   丢了个儿子,保住了命,这笔交易相当划算。   但很快,他就知道自己错了。   两天后,兵部主事钱元悫上书,痛斥崔呈秀,说崔呈秀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魏忠贤。   然后他又开始痛斥魏忠贤,说魏忠贤竟然还能在朝廷里混这么久,就是因为皇帝。   不知钱主事是否过于激动,竟然还稍带了皇帝,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封奏疏送上去的时候,皇帝竟然全无反应。   几天后,刑部员外郎史躬盛上疏,再次弹劾魏忠贤,在这封奏疏里,他痛责魏忠贤,为表达自己的愤怒,还用上了排比句。   魏忠贤终于明白,自己上当了,然而为时已晚。   说到底,还是读书太少,魏文盲并不清楚,朝廷斗争从来只有单项选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天启皇帝死的那天,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一个选择——谋逆。   他曾胜券在握,只要趁崇祯立足未稳,及早动手,一切将尽在掌握。   然而,那个和善、亲切的崇祯告诉他,自己将继承兄长的遗愿,重用他,信任他,太阳照常升起。   于是他相信了。   所以他完蛋了。   现在反击已不可能,从他抛弃崔呈秀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失去了所有的威信,一个不够意思的领导,绝不会有够意思的员工。   阉党就此土崩瓦解,他的党羽纷纷辞职,干儿子、干孙子跟他划清界线,机灵点的,都在家写奏疏,反省自己,痛骂魏公公,告别过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狂风暴雨,魏忠贤决定,使出自己的最后一招。   当年他曾用过这一招,效果很好。   这招的名字,叫做哭。   在崇祯面前,魏忠贤嚎啕大哭,失声痛哭,哭得死去活来。   崇祯开始还安慰几句,等魏公公哭到悲凉处,只是不断叹气。   眼见哭入佳境,效果明显,魏公公收起眼泪,撤了。   哭,特别是无中生有的哭,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高难度技术,当年严嵩就凭这一招,哭倒了夏言,最后将其办挺。他也曾凭这一招,扭转了局势,干掉了杨涟。   魏公公相信,凭借自己声情并茂的表演,一定能够感动崇祯。   崇祯确实很感动。   他没有想到,一个人竟然可以恶心到这个程度,都六十的人了,几乎毫无廉耻,眼泪鼻涕说下就下,不要脸,真不要脸。   到现在,朝廷内外,就算是扫地的老头,都知道崇祯要动手了。   但他就不动手,他还在等一样东西。   其实朝廷斗争,就是街头打架斗殴,但斗争的手段和程序比较特别,拿砖头硬干是没办法的,手持西瓜刀杀入敌阵也不是不行的,必须遵守其自身规律,在开打之前,要先放风声,讲明老子是哪帮哪派,要修理谁,能争取的争取,不能争取的死磕,才能动手。   崇祯放出了风声,他在等待群臣的响应。   可是群臣不响应。   截至十月底,敢公开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人只有两三个,这一事实说明,经过魏公公几年来的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人已经没种了。   没办法,这年头混饭吃不易,等形势明朗点,我们一定出来落井下石。   然而崇祯终究等来了一个有种的人。   十月二十六日,一位国子监的学生对他的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   “虎狼在前,朝廷竟然无人敢于反抗!我虽一介平民,愿与之决死,虽死无撼!”   第二天,国子监监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   钱嘉征虽然只是学生,但文笔相当不错,内容极狠,态度极硬,把魏忠贤骂得狗血淋头,引起极大反响。   魏忠贤得到消息,十分惊慌,立即进宫面见崇祯。   遗憾,他没有玩出新意,还是老一套,进去就哭,哭的痛不欲生,感觉差不多了,就收了神功,准备回家。   就在此时,崇祯叫住了他:   “等一等。”   他找来一个太监,交给他一份文书,说:   “读。”   就这样,魏忠贤亲耳听到了这封要命的文书,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   他痛苦地抬起头,却只看到了一双冷酷的眼睛和嘲弄的眼神。   那一刻,他的威望、自信、以及抵抗的决心,终于彻底崩溃。   精神近乎失常的魏忠贤离开了宫殿,但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还有一个人,能挽救所有的一切。   魏忠贤去找的人,叫做徐应元。   徐应元的身份,是太监,不同的是,十几年前,他就是崇祯的太监。事到如今,只能求他了。   徐应元是很够意思的,他客气地接待了魏忠贤,并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立即辞职,退休回家,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魏忠贤思前想后,认了。   立即回家,找人写辞职信,当然,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感谢徐应元对他的帮助。   徐应元之所以帮助魏忠贤,是想让他死得更快。   和魏忠贤一样,大多数太监的习惯是见风使舵,落井下石。   一直以来,崇祯都希望,魏忠贤能自动走人(真心实意),毕竟阉党根基太深,这样最省事。   在徐应元的帮助下,第二天,魏忠贤提出辞职了,这次他很真诚。   同日,崇祯批准了魏忠贤的辞呈,一代巨监就此落马。   落马的那天,魏忠贤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放弃了争权,无论如何,崇祯都不会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一年前,东林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在月光下欢笑
威望:8457
1&&/&&4&&页
跳转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aspx';}else{window.location='showtopic.aspx?topicid=8610210&page=' + (parseInt(this.value) >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size="4" maxlength="9"
class="colorblue2"/>页
论坛跳转...
热点专题 &&瑞星之剑 &&瑞星ESM(瑞星下一代网络版杀毒软件) &&瑞星安全云 &&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 && &&北方区 && &&华东区 && &&华南区 && &&木马入侵拦截有奖体验专区 && &&瑞星2009版查杀引擎测试 && &&瑞星2009测试版问题反馈 && && &&瑞星杀毒软件2009公测 && && &&瑞星个人防火墙2009公测 && && &&瑞星全功能安全软件2009公测 &&瑞星下一代防火墙、瑞星下一代防毒墙、瑞星网络安全预警系统 &&瑞星虚拟化系统安全软件瑞星产品求助区 &&瑞星杀毒软件 && &&瑞星安全联盟论坛 && &&瑞星杀毒软件V16+ && && &&V16+新引擎测试专区 && &&瑞星全功能安全软件 && &&瑞星杀毒软件2011 &&瑞星个人防火墙V16 && &&广告过滤 && &&瑞星个人防火墙2011 &&瑞星路由安全卫士 && &&路由系统内核漏洞 &&瑞星安全随身WiFi &&瑞星手机安全助手 &&瑞星其他产品 && &&APP保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河学院学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