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机器人 失业时代,我没学历没技术,肯定会失业的。

机器人时代:该怕还是该盼?|机器人|人工智能_凤凰资讯
机器人时代:该怕还是该盼?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与此相应,以机器人为主题的新书也是层出不穷,笔者手头这本《机器人时代》(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有点特别,它不是从技术角度而是从社会经济角度研究机器人对人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已经来临的机器人时代。本书作者马丁·福特是美国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年轻专家,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他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新书发布活动。交流中,笔者发现,他试图通过这本书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机器人是否会替代白领工作?第二,只会工作不会消费的机器人将怎样影响社会经济秩序?
原标题:机器人时代:该怕还是该盼?机器人在哪儿?可能大多数人对机器人的理解就是生产线上的机械手或者博览会上能歌善舞的人形机器。如果我们放大视野,把能够代替人类做出复杂行为和思考判断的机械或软件都视为机器人,那么你会发现,人类正在被它们包围:大到电脑控制的洗车房、小到苹果手机里的siri,还有ATM柜员机、车载导航仪等等。人工智能、精密机械甚至生物遗传等现代技术正竞相帮助机器人“野蛮生长”。与此相应,以机器人为主题的新书也是层出不穷,笔者手头这本《机器人时代》(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有点特别,它不是从技术角度而是从社会经济角度研究机器人对人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已经来临的机器人时代。本书作者马丁·是美国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年轻专家,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他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新书发布活动。交流中,笔者发现,他试图通过这本书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机器人是否会替代白领工作?第二,只会工作不会消费的机器人将怎样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机器人会写新闻!”几天前,名叫Dreamwriter的机器人因写了一篇汉语的财经新闻而轰动新闻圈。这对备受坏消息折磨的媒体界来说,无疑又是一记棒喝。其实,在这之前美国早已有了“机器撰稿人”,甚至写得文采飞扬。不光记者,很多白领工作都在受到机器人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促使询证医学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医生势不可当;模型化、规则化的经济活动让机器人会计师呼之欲出;还有机器人律师、机器人教师都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几乎所有行业的白领们都在焦虑地等待机器人带来更多的“失业机会”。尽管人们争辩说,这些智慧工作总有机器人无法企及的精妙之处,但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白领长时间都干着程式化的工作,而这些必将被机器人所取代。那么因为机器人竞争而失业的白领们将何去何从?有趣的是,该书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尽管经历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但与100多年前相比,人类社会90%的职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全新岗位只占10%。也就说,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传统职业。要想摆脱机器人的威胁,不是去阻碍技术发展或者责备机器人的工作不够完美,而应发挥人类的智慧去创造全新的职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他认为机器替代人的工作是不可避免的,而工人阶级不得不通过自身的发展去与机器竞争,从而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可以看出,机器人其本质是资本家加深剥削工人的新工具,但其客观的积极价值在于可以不断激发人的潜能,突破现有智慧的极限,从而使人类在每次人机大战中完胜。从历史经验看,人类没有必要担心会被机器取代。无论人类的工作会不会被机器人所替代,对于机器人,我们应当思考的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机器人只会劳动而不会消费,它们几乎不能创造任何需求。在作者看来,这才是机器人时代给我们经济社会秩序带来的最大影响。没有消费的劳动是可怕的。因为经济要健康发展,有赖于普通劳动者的消费和需求。成功的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需求造就的。就像乔布斯,他的创造力除了来自个人的努力和天才的思维,同时也来自人们对更稳定操作系统和更个性智能手机的需求。由此可见,在机器人时代我们保卫需求远比保卫工作重要。随着机器人加速淘汰程式性的工作,也同时为人类加速摆脱技术异化、从剥削制度中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机器人时代也许正是我们建立一个全新经济社会模式的契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收入不平等严重损害经济增长。”设想一下,机器人能够替代人类的工作岗位越多,那么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就会越小,因为大家在被机器人淘汰这一点上越来越平等了,劳动力市场无限趋近于归零并面临重启。此时,资本家将被动或主动地向劳动者提供均等的、相当数量的收入,以确保人们能够具有足够甚至更强的消费能力。这样需求再次成为市场的主导,而需求又刺激产生更多的技术进步和新的需求。于是,新一轮的发展与增长也随之重现,并在更高层次达到均衡。如果这样的设想实现,劳动者无疑应该盼望机器人时代的尽早到来。当然形成这一经济模式首先取决于机器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替代人类,而关键在于,当机器人对劳动力形成大规模挤出效应时,雇佣方将如何为失业者提供收入保障。届时,重新建立财富分配机制的必要性便凸显出来,社会主义的理念将自然而然地释放出其永恒的魅力。如果一切顺利,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也许会成为加速实现人类自由平等的梦想。(本报记者 吕 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5815
播放数:515267
播放数:209579
播放数:151304
48小时点击排行|||||||||||||||||
&>>&&&&&正文
机器人时代会出现“人”机器吗?
  9月10日,所有媒体都在报道8月CPI数据,腾讯财经的相关报道最后,“竟然”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本文来源:Dreamwriter,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经查阅网上刊发的有关CPI数据的新闻发现,大多数其他媒体的报道出现在9时32分以后,而腾讯财经的这篇报道时间为9时30分。(9月10日澎湃新闻网)
  领先2分钟,也是巨大进步。机器人写稿在国外并不鲜见,在国内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浏览了一下这篇大作,应该说报道内容比较全面,缺点是没什么侧重点。但这不意味机器人写作没有未来,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曾提出“摩尔定律”,认为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可提高一倍。想想机器人身上那飞速发展的微处理器技术,我们对机器人记者编辑的前景还有什么好质疑的呢?
  机器人时代已势不可挡,从国外到国内,多南方到北方,关于机器人词汇使用频率早已司空见惯。据报道,谷歌公司生产的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已经行驶了将近两百万英里,期间仅仅出过11次小的事故,并且大多数事故是人为错误导致。有人估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400亿美元,家用智能机器人需求将突破800亿美元。更有甚者对机器人的前景十分乐观,认为未来数年内机器人产业规模可突破万亿美元。
  2014年5月,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文警告:创建一台真正能思考的机器,“有可能是我们历史上最糟糕的错误”。前不久,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曾发生机器人致人死亡事故,而当时这个机器人没有发生技术故障。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一书中曾预计,在机器人时代“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完美风暴’,一种技术失业和环境的影响几乎同时发生的情况,它们能互相强化甚至放大对方”。
  既然机器人技术对人类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那么,对机器人技术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就有必要提前、全面、系统地研究,研判机器人设计制造伦理,甚至建立必要的预警系统。我们不知道未来高度智能的机器人会干什么,但如果我们能够提前研究并建立严格的预警和约束机制,负面风险就有可能大大降低。当然,这需要人类各个层面的无私合作,最终仍取决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毕竟机器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禾刀)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阅读正文 :
淡定还是恐慌? 机器人时代下对于失业现象的理性思考
驱动中国日消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高科技时代,机器人的大规模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担忧自己的饭碗。这一切源于美国一部名为《机器人时代:一个失业的未来》的著作,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因为此书的出版而荣获2015年度麦肯锡&最佳商业图书&大奖。
此书全面揭示了机器人在给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巨大的失业危机。在机器人独霸世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岗位因为机器人的不断替代而逐渐消失,尤其是传统的生产制造业。人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要经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难道机器人的发明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吗?还是这只是一种幻象,而且人们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无畏的担忧。
可笑的是,人们对机器人的性能有些高估了!它们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复杂。就目前业界研发的机器人种类而言,绝大多数维持着较为单一的功能。即便在生产关系极度落后的封建时代,机器人也只是上层建筑中特定的劳动工具罢了。
机器人的出现,有助于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承担更多的工作。与此同时,机器人的不断升级也会促使更多新机会的产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在生产机器人的同时,机器人也在替代人。近期炙手可热的制造业倒闭潮就说明了一切,靠拼人一度繁荣的&世界工厂&一下子萧条了许多,人们有些不适应了。
为了跨越过往,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机器人派上用场了。人们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机器人,机器人成为了生产环节上的帮佣。而在大规模推广机器人的同时,各种千奇百怪的职业不断涌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机器人不会主导一切,我们不会失业。与其一味地徒增伤悲,不如投身到知识丰富的学海当中充实自己。
<div style="float: width:255 margin:1px 0;"}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机器人时代,人类将大规模失业?
数字技术的不断进化的处理能力最终会让很多工作自动化,这或许会全面改变商业链,最终每个人都有可能失去工作。
数字技术的不断进化的处理能力最终会让很多工作自动化,这或许会全面改变商业链,最终每个人都有可能失去工作。数字化虽然给消费者更多选择,但这种进步会把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甩在后面。技术浪潮之后总有一些旧的职业被淘汰,这并非机器人时代所特有的问题。这里的机器人指的是所有能替代人类执行任务的机器:例如著名的连锁餐馆“辣椒”引进了45000台“小桌子”,分布在全美所有分店,这个“小桌子”能让客人自己买单、玩游戏或者是点餐。根据《纽约时报》报道,一家酒店引进了机器人服务员,能为客人送上部分客房服务,类似的,高尔夫球场引进了“机器人球童”,而德国一家名为Daimler的公司甚至已开始试验自动驾驶卡车。根据《华尔街日报》,美国著名的家居DIY连锁集团Low&e’s正在测试能在门口迎来送往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还能把客人送到他们想要去的采购区域。以往机器人给人的印象是昂贵而且个头很大,今天他们的体积和成本都在快速下降,以至于一些小型工厂都能负担使用机器人。人们难免有一种担心,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不断进化的处理能力最终会让很多工作自动化,这或许会全面改变商业链,最终每个人都有可能失去工作。有一天机器人可能会撰写专栏文章,这将被视为巨大的进步。讽刺的是,最担心的人竟是数字时代的胜利者,麻省理工工商管理学院的两位专家艾瑞克(Erik&Brynjolfsson)和安德鲁认为,数字化虽然给消费者更多选择,但这种进步会把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甩在后面。很简单,对比价值25000美元的机器人和年薪25000美元的工人,前者是一次性投入,后者每年付薪;前者一天能工作24小时,后者要休息、休假;前者不需要健康保险,后者……历史上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创造的工作机会总比夺走的工作机会多,1800年纺织机诞生使很多工人失业,那个时代甚至产生对新技术的抵触感,但很快被顶替的工人在蓬勃的商业和服务业中被消化了。不过这一次人们却不敢百分百确定,因此“数字性失业”成为相当新的担忧。1964年,技术上的进步导致当时美国总统林顿·约翰逊促成了“全国汽车协会”,但是之后工人并未大幅失业,全国失业率也控制在3.6%附近,经济学家蒂姆·泰勒(Tim&Taylor)总结说,“几十年来技术震荡一直在发生,但美国经济总是能适应。”一个原因是新技术总是结合了低成本和高价值,因此导致需求量猛增,行业得以扩张,雇佣因此增加。例如在二战之后商业航空的发展,最终使得火车难以与其竞争,到了2014年,整个美国民用航空业雇佣589000全职和兼职员工。在数字时代同样的理论也适用,虽然机器人可以替代很多人的工作,但还必须有人来设计、编程、控制、维护这些机器人和整个数字化时代背后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工作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越多机器人出现,这类工作机会就越多。同时,那些免疫于数字化的行业,其工作机会也能被大部分保留,例如照顾很小的小孩和很老的老人的工作,以及需要密集工作量的修理工作。此外,人类是社交动物,我们不能忍受随时跟机器相处,因此有些原本能完全被替代的工作还是部分保留了下来。理论上说A&T&M机可以彻底取代银行出纳,但现实中今天美国银行的前台出纳有60万名,甚至多于1990年的水平。因此对于“数字化失业”的担心可能有点夸张了,因为它的出现正好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深度失业在时间上吻合,这里所指的其他原因包括全球经济衰退和全球金融危机。所有这些都让人们对工作、收入以及未来的家庭生活过分忧虑,在这种气氛下,社会中出现一群群取代基础工作机会的机器人还不太现实。历史总能给怀疑主义者最好的反驳:2010年以来美国出现最大幅的新增工作机会,超过1150万。撇开机器人不说,新的工作总是替代旧的工作,技术浪潮之后总有人成为失败者,工厂被关闭,工人失业,有些技术被淘汰,竞争更加激烈,而新的工作机会往往不是为这些人准备的。机器人时代最终会来临,问题是我们能不能适应,历史让我们有信心,但绝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所保证。
相关文章推荐
服务热线(免长话费)
工作日 9:00-19:00
关注优蓝微信
下载优蓝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学历失业潮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