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费是否划拨项目单位

兰州晨报·电子版·数字报刊平台
甘肃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广告效果最好都市报
兰州划拨60万元支持明肃王墓文物保护
&&本报讯(记者王家安 实习生高上婷)记者近日从兰州市财政局获悉,日前兰州专门划拨60万元经费用于明肃王墓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等。&&据介绍,为保护明肃王墓,2012年6月,兰州明肃王墓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付了规划编制补助经费80万元。近日,为解决后续资金不足问题,兰州市又下达60万元专门用于规划编制等工作。&&据记载,肃王墓葬有明代十位驻守在兰州的藩王。现存肃王墓群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北侧平顶峰的南麓,距兰州市区约15公里。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州晨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17 邮发代号:53-6
客户热线:& 传真:(新闻)& 8123740(广告)& 本报社址:兰州市白银路123号
邮编730030援疆干部李立新:
兵团是一本能读出选择与坚守的红色大书
&&&&本报记者&&李珊珊&&&&还有十几天就要离开乌鲁木齐了,服务3年期满的援疆干部李立新似乎还没有做好告别的准备。接受记者采访的半个多小时里,他办公室的电话基本没有停,“中国梦·军垦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历史文物展”本月将赴北京展出,李立新说要把手中负责的这最后一件工作圆满完成。&&&&2011年8月,时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李立新,被文化部选派为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任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文化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分管兵团文化文物工作。在兵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建勇看来,李立新任职的这3年,带领大家做成了很多兵团曾经想做但一直没做成的大事。&&&&曾建勇口中的大事之一,是李立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兵团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3年9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调研兵团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等。经过李立新等的细致工作,调研组对兵团自行管理辖区内的文物管理工作实际和现实困难有了深入认识。最终,国家文物局首次对兵团自行管理辖区内的文物工作给予明确支持,并将兵团辖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经费单独划拨到兵团,首笔划拨2500万元用于小李庄和唐王城两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国家向兵团下达文物专项经费支持的渠道自此打开。而在非遗保护方面,在李立新的指导下,兵团六师建立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哈萨克毡绣布传习所,并积极探索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此举不仅解决了大批居民的就业问题,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除了文物工作,兵团杂技团团长冯晓玲还向记者讲述了李立新与兵团文艺团体的故事。“援疆干部最重要的不是具体干了多少事,而是给我们带来事业发展的新理念。”冯晓玲说,李立新带给杂技团的新理念体现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兵团的文艺团体以往都是对内演出,很少有机会外出交流,至于出国演出更是想都不敢想。这几年,正是借助李立新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工作的资源和经验,杂技团解决了没有平台、没有渠道的难题。“去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了一届国际舞蹈节,活动期间,李立新多番向来自北京的专家推介兵团文艺团体,为我们走出去争取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团参加了今年文化部的‘欢乐春节’活动,在新加坡的演出非常成功。”冯晓玲高兴地说。&&&&很多人不知道,在来新疆之前,李立新曾被派到香港工作13年。算起来总共16年的外派工作,让今年24岁的女儿几乎不认他这个爸爸了。聊起这件事,他的同事赵跃光有些动情地说:老李舍小家为大家……&&&&在兵团党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安战国看来,李立新是个老实人,他的廉洁自律值得学习。安战国用三个“从来不”评价李立新:“从来不收礼,从来不坐专车,在个人生活方面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从单位到住地有四五里路,3年间,李立新没有坐过一次专车,都是和同事一起坐机关班车。&&&&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援疆”时,李立新向记者讲述了3年前到兵团前夕在北京接受培训的经历。那次培训,李立新第一次听到47团老战士18天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事迹,用身体捍卫国土的185团战士的感人故事,他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兵团是一本红色大书,从边境第一连战士深褐色脸上透出的那份坚毅和南疆沙漠深处挺立不倒的胡杨树,我都能读到什么叫选择、什么叫坚守。”他说。关于划拨经费的通知80后文物保护员:“做文物保护要耐得住寂寞”
日期:[]&&版次:[A05] &&版名:[城事]
■刘碧倩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广州市的一名文物保护员。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灵魂的人们在哪里?
1987年出生的刘碧倩,安静,喜欢猫。4年前,她绝不会想到,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毕业后,有朝一日会成为广州市的一名文物保护员。
“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做这个事,出彩的地方不多。其实做文物保护肯定跟城市发展有冲突的,你只能从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文物能在我手上一天天变好,我也是很开心。”从事文物保护四年的刘碧倩说,以前做这行的人很少,如今在这个领域,她也遇到了不少同龄人。“每个区都有差不多年纪大的”,这让她感到欣慰。
■策划:新快报记者 林波 陈琦钿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谭欢 实习生 张养炯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能保得下一间是一间”
大学期间兼职导游的经历,让刘碧倩在毕业后成为海珠区邓世昌纪念馆一名讲解员。恰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她幸运搭上顺风车。“刚开始做普查时也就一两个人,后来需要的人多了,每个区有三四个人加进来做这一块的工作。”
“我们进村向当村民了解情况,拍摄一些视频做好登记,然后对文物现状做一个简要评估,做一个整体的摸查。”刘碧倩介绍,起初的普查工作,多是走街串巷,查看文物点。“其实这是一个很快乐的旅程。”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兴起后,文物普查更加频繁,刘碧倩逐渐涉足文物修缮、保养和迁移工作。
去年3月,刘碧倩被黄埔文广新局“挖”了过来。刘碧倩在业务二科的办公桌很乱,公文被分成四摞,每摞高约40厘米。笔和本子散落桌面,还有零星的药丸。“活多东西也多,特别像淘宝卖衣服的。”刘碧倩自嘲道。桌上的台历特别醒目,日期下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细看,12月的那一页里有17个日期标注了行程安排:交“三旧”改造文物概况、评标、历史建筑普查……
孔科长说区文广新局核心业务大部分在这,这里一共5个人,小刘主要负责文物保护,涉及的行政审批有七八项。刘碧倩说,现在区级职能部门做文物保护的人手不多。“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能做多少是多少,能保得下一间是一间。”
半年多走访全区八成文保点
文物保护远不止坐办公室这么简单,刘碧倩的工作有一半时间在进行田野调查。来黄埔半年多,全区280多处文物保护点,她说百分之八十都去过。
横沙社区是黄埔区文物最集中的社区之一,距区文广新局办公所在地不足10分钟车程。随着新一轮文化遗产普查的展开,此地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划刚做完,刘碧倩的任务是要核实每个文物点的具体位置。“我这周都来了三四次了。”
去年12月19日当天,细雨蒙蒙中,刘碧倩捧着笔记本走进横沙社区罗氏大祠堂。这是当地规模较大且保存完好的祠堂,宗族开会、摆酒等活动都在这里。
“你看族人会做清洁,祠堂的壁画、墙体保存状况基本良好。”刘碧倩说,这个祠堂有人使用和管理,也没做过大的改动,只装了一些电线和风扇,对文物本体的安全没有危害,这是管理和利用较好的文物。而有些文物周边会有抢建建筑,或是用钢架隔成很多间来分租,这样对文物的破坏比较大。不过,作为文物保护起来的祠堂或民居,遭遇破坏的最大风险来自自然环境。尤其是砖木结构的,长期没人用,虫蛀会很厉害。
“有些人会放狗撵我们”
“一个文物可能花了两三百万元也不够。经费压力很大,我们管理上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财政上没有这么多的资源。不过,今后每年都有专项经费下拨,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这一块的工作。”
刘碧倩说,文物保护在民间还会遭遇一些困难,部分居民不愿意把家作为文物。一来修缮费用高,维修前需审批诸多手续;二来曝光后,家中会遭遇一些“不速之客”。“工作中会遇到阻力,有些人会放狗,拿着锄头撵,不让我们进去的。”在刘碧倩的工作短讯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海珠区官洲岛居住的人较少,较为冷清,而且小路较多,车子只能停在大路边。一天上午,工作人员下车走到一条巷道,发现一只大黑狗狂吠着迎面跑来。“那只狗步步紧逼,站在离我们只有五六米的距离大吼。大家都站在那里不敢动。就在此时,旁边一条横巷中又冲出来一只黄狗,围着我们转圈,还不停地在嗅队员们的衣服。大家一动不动,生怕一动那狗立刻就咬上来。这样僵持了十分钟左右,才听到有人吆喝。从旁边青砖房里走出了一个老伯,唤回了自家的狗。”如今一走进纵横交错的古巷,刘碧倩总是会想到被狗撵的事情,担心狗突然跑出来。
刘碧倩这样来衡量一份工作:一是要有收入的,二是能否感到快乐,三是工作的发展前景。虽然辛苦,但基于这三点,她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记者朋友圈
2012年入职新快报 现任采访中心记者
周五早上,我跟刘碧倩一起来到办公室。她开始整理文件,把桌面左侧未办理的文件一件件复文,然后放在桌的右侧。
刘碧倩带着我走进横沙社区。在罗氏大祠堂、横沙书香街,逐一记录下墙、木构、瓦和门楣是否需要修缮等巡查结果,提醒人员要申报修缮。
南海神庙的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中,黄埔区文广新局要组织数名专家碰头会。我看到,刘碧倩下午一上班就开始给专家们打电话确认时间等。
我看到刘碧倩刚联系完专家,又拿起了电话。业务二科正牵头为黄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做一个方案,刘碧倩要约一些相关专家来了解情况。忙完这些,她又打电话给一个社会组织,询问关于正在筹建保育员工作站的一些具体事项。
他们的时代
设立专项资金 加强文物保护
去年,14届13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请示。年广州将每年财政拨款60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国有、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等六大方面工作。其中,对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费用达到2100万元,超过总投入的1/3。
据了解,广州近年曾进行了五次文物普查,共发现并登记文物普查线索4533条,最终由各区、县级市政府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3010处。其中,国、省、市、县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7处(单体文物1109个),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463处。
聘请文物保护监督员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途之一,2014年广州在60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分配900万元用于该项目,在统筹考虑文物数量、分布等情况的前提下,按需将经费划拨至各区,建立自下而上的文物监控信息情报网。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
  协议授权转载联系:(020)。
本报新闻今日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事业单位工会经费划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