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半个多月了 来应聘了看月亮有好几个个人 都被老板回了 今天找我谈话意思就是让我留下

  升职,你准备好了吗
  文/陈果
  我们公司每年都有一次公开竞聘,流程是自己报名或领导指定,当事人小范围做一次述职演讲,时间为半小时。
  今年的初级管理考评,我当了一整天评委。评委有20人,10个是各部门的管理人员,5个是邀请的行业内大佬和合作单位老总,还有5个是外聘的职业管理专业人士。
  本次述职的大部分人我都认识,对他们平时的工作也有些了解,有几个人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个男孩子,之前在技术岗位,我对他的基本印象是寡言、耐心、实干、肯吃苦。他的报告做得很一般,在现场讲了很多技术性的问题,没有涉及管理的部分。我了解他的能力,希望他能竞聘成功,于是在提问环节,我就问他:“你要竞聘的这个岗位和你之前的工作有很大区别,对此你有什么想补充的?”他想了想说:“我现在讲什么都是空谈,还不如等做了再说。”这个答案我自然是不满意的,如果你对新的岗位没有任何想法,何必要来参与竞聘?很多时候从技术岗位升到管理岗位是有门槛的,必须是你有这个意愿和能力,别人相信你能胜任才会给你机会。之后其他评委也问了一些问题,他的回答也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后来我看别的评委给他打的分数都特别低。
  还有一个女孩子,她的性格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有一次,她来问我几个专业问题,我很耐心地解答了,之后她笑着说:“专业还不错!”她的职位比我低,但语气听起来像是在对我进行考核。还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门空降一个领导,是她的直属上司,那人来第一天,她把人家叫到会议室,把人家过往的经历都问一遍。新来的领导搞不清状况,就一五一十回答了,出来之后才知道她是自己的下属,就怒了。后来发现,她太喜欢充老大,领导就把她扔到了新成立的部门。5个月时间,她换了3个部门。然而她的竞聘报告做得非常好,之后的问答环节也很棒。如果我不认识她,我肯定就像外聘的评委一样给她高分。
  另外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外派几个月,临时被拉回来的同事,他因为赶得匆忙,就直接做了现场演讲。()可能因为比较疲倦,他演讲的逻辑性非常差,听起来就像是对公司的不满和控诉。他的演讲还没结束,他的直属领导直接问了句:“你不想做了是吗?”他赶紧说不是,他的领导就借题发挥,把他骂了十多分钟。我虽然很同情他,但还是在想,这要是我的下属,这种场合给我丢人,我也得骂他。
  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人多,部门也多,很多时候下属的工作,除了自己的直属领导以外,其他部门的人或者大领导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时候,领导的一句话就变得很重要。很多公司都会有像第一个男孩那样的员工,工作踏实,做事认真,领导有心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职位上有所提升,但无奈的是,这样的人不会表现自己,永远是拨一下走一步,机会来了也未必能抓住。也会有很多人像第二个女孩那样,能力不一定强,未必能讨伙伴喜欢,但总有办法抓住每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有些人像第三个男孩一样,平时兢兢业业,心态却很差,甚至还有点像个小愤青,他比所有人都爱这个公司,才会期待公司的改变,哪里知道满腔热血洒错了地方。
  在大公司会有很多升职的机会,但能升职的,也不过区区几个。很多时候,你没有升,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你没有做好准备。你努力没努力,很多人都看在眼里;别人有没有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怎样做,不过是个度的问题,要知道,说和不说是两码事,说得好和做得好也是两码事。
  都是学问,世事洞明罢了!
  做内心强大的职场领跑人
  文/裴瑾莹
  一个公司的女副总,为了一件很令她苦恼的事来找我。她刚跟下属发过脾气,因为要写份报告,她要求下属必须按她的意愿去写,而下属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跟她的想法不一致,因此吵了起来,闹得不欢而散。她的内心充满了对下属的不满,“当下属的,就应当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行事,让你干啥就要干啥,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才好。”虽然充满着理直气壮的愤怒,但还是有纠结在心:“我怎么样才能让他完全听我的呢?”
  很多职场上的领导者都会遇到这类事情,让整个部门的人如同一个人的头脑一样,指挥到哪,执行力就到哪,这是领导们最期待的事。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控制型的领导,她所带的团队力量很大,人员虽然层次有别,能力参差不齐,但做起事来很协调,步调一致,重要的是大家心甘情愿一起走。我探究了这里的原因,后来发现,这个领导的方式很有意思。遇到问题,她本来心里是想好了的,但一定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你觉得这样怎么样?”“我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是客户,你的感受是什么?”“嗯,好,你的这个想法好。”她的下属都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不管是在任何事情上,这位领导都会有些痕迹地采用大家的一点意见,让大家感觉到是因为自己的参与公司的业绩才蒸蒸日上的,荣耀感、自豪感总是在心头。
  也遇到过很“另类”的领导者,另类到令人瞠目结舌。他所在的公司是做广告策划的,每次下属提交设计方案,他都会大张旗鼓地加以肯定,甚至在例会上,他会将设计方案投影到屏幕上,大谈特谈这个方案的优点,之后才稍稍提出困惑,或者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也会激发其他人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他的下属都对他很佩服、很尊重,自觉向他的思想靠拢,自觉学习并修改自己的方案,各个都成了精兵强将,团队的战斗力也与日俱增。这样的领导才是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在1971年举行的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而这条路径不是设计者设计出来的,而是设计者有意让游玩者踩出来的。他尊重了人们的自然选择,在完成设计工作与尊重人性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因而获得了成功。有时信任和放下的力量更强大!
  中庸之道讲:中庸即中和,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于己有利,于人有利,方能身体康健、众人相扶,真正地自信、信任他人,才是内心有能量的人,才能领跑在前、领军一方!
  80后这一代的人,30年后的社会角色或说人生轨迹是怎样?
  问题:
  有这几个方面的思考:离职或失业后的待遇,是否会有升职瓶颈,80后在50岁时,是否会成为中产阶级,其未来的职业轨迹是稳定且富有安全感的吗?这个题目比较泛,不必讲年收入较高的特例,仅泛指大多数现役的青年职人。今天下班挤在电梯里,身边是汹涌的白领大军,不禁有所想,问的不专业,海涵。
  回答:
  感谢大家的回答,总体来看,悲观的多,乐观的少。
  我在细化一点,就简单来说,我们现在大多数所从事的工作,会安稳的坚持下去吗?目前我接触过的民营企业,很少有15年以上的。
  那么是否意味着将来还会出现不断的跳槽。
  那么我们的收入会不会在这种变动中,有所突破,因为我们了解到,一个企业进入管理层的永远是少数,剩下的人,30年时光过去,我们所能达到的薪资阶级,会有很大的改善吗?
  我们会不会卡在目前这个阶层,甚至下滑。
  文/苏安
  这个问题很大,先分开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社会现状。
  1、社会阶层固化
  在一定的社会时期内(这个时间往往还比较长),社会资源是固定的。现在的社会资源基本在一些60后,70后及部分80后手中。很难再回到普通民众手里。有多少人飞黄腾达,就有多少人无以为家;有多少人日夜笙歌,就有多少人露宿街头。
  2、上升渠道基本被堵了
  也许你在外面累了,想回家安稳点,但是你回你们县城去考个公务员、考个老师当当。你会发现,没有一定的渠道人脉,有时候就算你能力强,你也不见得能进得去这些事业单位。
  更悲哀的是,如果你不足够努力,你还会下滑。你一年不上班试试,就你那点钱,保证活不下去。
  3、新生行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
  也许像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一样,未来会有新生的行业。但是现在通讯如此发达,出来一个新的东西,一下子所有人都会知道。跟风模仿者何其多。就算你抢得先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作为支持,你很难做大做强。然后眼睁睁的看别人把它做起来。
  4、靠劳动收入,永远会处于一个收略大于支的状态(排除不善理财乱花钱的)。
  所以,或许到了四五十岁,你我依然还是这个城市里来来去去的一个普通人。
  可能上面说的,给大家传递负能量了,可我只是说出了现在的社会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平淡无奇,没有曲折妖娆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经历,但我不妨说给各位听听,一起共勉。
  2012年夏天毕业,在上海,一个UI设计师。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做前端静态页面,连前端工程师都算不上。月薪3.5K,刚好温饱。这期间,我想提升自己,但是不管怎么努力,JQ、JS、PHP等这些真正涉及到前端的东西怎么学也学不好。我想,在我付出很多努力的情况下,我都不能有所提升,我或许真的不是写代码的料。
  在后来,我慢慢的发现自己对设计很感兴趣,而且略有天赋,于是开始自学设计。身边的小伙伴打dota的时候我在学设计;他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我在学设计,他们周末逛街的时候我还在学设计。我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的练习,并提高自己的眼界。那年秋天即将冬天,我觉得自己可以胜任设计这个工作的时候,我离职了。
  作为一个写的一手兼容性很好的页面的设计师,很快的我找到了第二家公司。月薪6K。我开始专心做设计了,不过我只是想把这家公司当作跳板,我需要实际的项目来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但同时,我也在继续关注前端相关的知识。在我设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居然也能慢慢的写一些网页效果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或许能到更好的公司试试。于是,那年夏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我再一次离职了。
  很快的找到了第三家公司,就是现在的公司,月薪1W不到。部门经理以前是猎豹前端组的负责人,开发者组长跟产品经理来自新浪,营销策划组的组长来自阿里。而我的设计总监曾经是网易云笔记的负责人。这些人都很牛逼是不是,如果不是我不断的提高自己,而是日复一日的混日子,也许我一辈子也没法跟这样的人站在一起共事,一起愉快的玩耍是不是。()在部门里,我只是一个做UI设计的,默默无闻不起眼,但我知道我对于他们同样也很重要。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接触过APP设计。因为现在项目的需要,我花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去了解安卓和IOS的设计语言和规范。而我的设计总监把这个安卓版的设计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知道这同样是我努力得来的。若我止步不前,不去学习APP的设计,总监不可能把整个安卓版的设计交给我来做。
  从在学校里学习开发,到刚出来的时候做前端,再到现在做UI设计,我一步步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我自己的价值也在慢慢的实现着。
  作为一个毕业不到两年的人来说,我对目前的自己还算满意。而且我觉得我的工资在同批次的人当中,也算看得过去的。而我更清楚的是,我还年轻,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即使二三十年后的日子只是今天重复昨天,我也能活出不同的精彩。
  虽然我也一个人每天挤着地铁,来去匆匆,偶尔加班,周末一个人看电影,过着再也普通不过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痕迹轻到一阵风就可以抹去。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那些飞奔而来的日子里,藏着精彩和等待,会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不时的跳出来给我惊喜。
  我的事情讲完了,很普通是不是。普通到你看完就可以忘了。而与这个故事有关的,或许只有那些看似与你们无关的故事了。但这就是每一个普通人最真真切切的生活。
  社会纵然已经如此,我们更不能自暴自弃。人可以没高度,但不能没厚度。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可以慢慢来,一点一点进步。等到我们四十岁五十岁,纵然我们还是一个普通人,但我们必然会成为一个有厚度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们会有车有房,丈夫顾家,妻子贤惠,儿女孝顺。
  一个人发的光或许照不亮全世界,但是只要能照亮身边的人就足够了。我们用尽所有力气,也不过为了做好一个人群中发光的普通人。
  能做事更要会做事
  文/江志才
  这是一个“忙”的时代。起早摸黑、疲于应对、夜以继日、马不停蹄,问谁谁都忙,看谁谁都行色匆匆,“忙”已然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成为社会上多数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表达。
  从“忙”字的本意来说,它至少有着两个层面的意思:客观因素的“忙”,如位居主要部门、重要岗位的领导同志要相对忙些;主观因素的“忙”,体现的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如责任心、进取心,表达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心态。
  在大部分人的字典里,“忙”的本意是积极正面的。它代表着一个人的重要性,代表着被认可、被需要。代表着正为社会创造价值。忙了,才知时光珍贵;忙了,才觉人生充实;忙了,才感存在价值;更因忙了,生活才充满希望与梦想。哪怕累点、苦点,也甘之如饴。因为“忙并快乐着”。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忙”还似乎表达着另外一层意思。有的明明做着毫无意义的琐事,连自己都不相信做了有用,不做又怕别人说他没事干,却在装忙,以显示自己的价值,这种忙就是白忙、瞎忙、空忙,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常,实则使人麻木;还有的是为世俗忙,忙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忙于应酬,忙于钻营,习惯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生活,这种忙碌正演变为一种焦躁不安和空虚浮躁,让人难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更有的忙纯粹是为面子、攀比,忙得心浮气躁、不得要领,忙得心不甘情不愿的,这种失去自我的“乱忙”,容易让人掉入“忙、茫、盲”的恶性循环,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更是疲惫了身心。此类的忙有人称之为“穷忙族”,或是不知为何忙,或是不知忙些什么,或是忙得看不到效果、希望,以致于忙得没有时间充实自己,忙得逐渐缺乏竞争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到头来只能是一场忙碌一场空。
  在当前这个物质激增、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忙着追求,就意味着机会的流失、逝去。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伟人毛泽东发出的感慨。()但对当代人来说,如何争朝夕,争什么,则成为考验当代人生存智慧的砝码。
  首先,忙要忙到点子上。对普通人来说,忙要忙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上,要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而不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对领导干部来说,忙到点子上,就是要善于办实事,善于落实,善于解难题。深入群众,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忙在办好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上;深入基层,忙在多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排除障碍的事情上;深入落实上级各项政策措施,忙在提高执行力、行动力上。这样的忙才忙得丰富多彩,而不是浮光掠影。
  其次,忙要忙得有章法。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有规律可寻的,都是有时间节点的,有时候忙一些,有时候闲一点,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有张有弛,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点,抓不住要领。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干脆利落;有些人搞得一团糟,把一件事变成两件事,把小事情变成大事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一对海归夫妻的六年生活
  文/赢萱
  我有些伤感,为何总要到了分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若是从一开始我俩就能这样共处的话,就不会把幸福的时光浪费在争吵和责难上了。
  正文:
  我嫁给楚铭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作之合——包括我们自己。
  我毕业于上海交大,随后进入上海的贝尔市场部工作,主攻集团大单业务。我是在浦东一个新厂区的通讯业务招标中认识楚铭的,他代表西门子公司前来参加竞标。
  那次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都表现出了志在必得的态度以及充分的努力——尽管,最后阿尔卡特出乎意料地竞标成功,我和楚铭却在竞争中惺惺相惜,慢慢成为了朋友。
  楚铭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人,复旦的高材生,本来,他在大四那年就以高分获得了托福和GRE的PASS,但是因为他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他不得不暂停出国的原计划留在上海工作处理父亲的后事以及陪伴悲痛的母亲。
  然后,我俩的距离慢慢拉近,由恋人到了婚姻。我们一起贷款在虹口区买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当房子装修完毕后,我们领取了结婚证。
  新婚的热情过后,我们回到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他坐公汽转地铁到莘庄搭乘公司的通勤车,我到南京西路文华大厦等我单位的通勤车,到了单位便是昏天黑地的8小时忙碌,拜上海的拥挤交通所赐,我俩回到家的时候多半都是华灯已上了,于是一起在附近的永和、振鼎鸡甚至麦当劳胡乱吃上一顿当是晚餐。回到家洗完澡大概已经在10点以后了,说不上两句话便都倒头睡去。到了周末,一起睡个懒觉、然后处理一下堆积一周的家务,浑浑噩噩中两天时间似乎溜得飞快,接着就又是星期一了。
  结婚半年后,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婚姻的兴奋点了:每个月的薪水除了还贷和存下1万元外,我俩还能各自捏着几千块钱零花,可是,我们一点都不快乐——我们有钱,但彼此都不需要对方的钱;我们有家,但120平米的房子就像一个临时旅馆……
  对于那种生活,楚铭的不满并不比我少,终于,在一个周末为了家务的分配问题,我俩爆发了婚后的第一次战争,不过,我俩谁也占不了上风——因为我们谁也不能证明自己为这个家做的事情比对方多:我俩收入持平、上下班时间一致、工作强度类似……最后,我只能恨恨地叹一口气——这该死的般配!
  夫妻吵架这种事情就和灯泡坏掉一样,只要有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我俩的争吵频率很快从几个月一次发展到每月一吵再到每周一闹,到了后来,我俩见面的时候脸都臭臭的,谁都不愿意先和对方打个招呼。床上的被子变成了两床,尽管同睡在一张床上,我们秋毫不犯。在分居冷战一个月后,我悲哀地想,或许,我俩的婚姻到头了。
  就在日子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的时候,楚铭和我好好谈了一次,他说他也觉得我们的婚姻出了问题,他决定去考托福,打算去美国留学。他说我们可以选择马上离婚,也可以考虑利用他留学的时间先暂时分开一段时间给对方独处的冷静时间,如果觉得这段婚姻真的没有存在价值的话再离婚。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我们都找不出一个恨不得马上离开对方的理由。
  随后,楚铭在托福中考出了618的高分,他开始向美国的各大高校寄出自己的奖学金申请,当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遥遥而来的时候,我俩的日子蓦然就要变得以天以小时来计算了。
  出国前的日子里,楚铭办理了辞职在家准备,也就在那时,我充分领略到了他的温情:每天早上,我会在早餐的香味里醒来,洗漱完毕后桌上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饭加上4个小味碟的各种小菜;吃完早饭,楚铭会送我去文华大厦陪我等通勤车,等我上车了再向我挥挥手,目送车子远去;白天我在办公室忙碌的时候,会收到他的电话或短信,或者问我晚上想吃什么,或者告诉我他在街上找到了我很久以前就想要的一个小玩意;下班的时候,他又早已在通勤车停*点等着我了;回到家里,干净得一尘不染,简单而可口的晚饭已经在餐桌上摆得整整齐齐;等到周末的时候,他会有耐心地推醒我,陪我去逛街、在外面吃饭……这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只是,我有些伤感,为何总要到了分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当楚铭终于去了美国以后,蓦然冷清下来的生活让我觉得寂寞而空虚,我甚至找不到一点能够让自己开心的理由——原来我还是离不开他的——这是我对我们婚姻最后的结论。于是,我决定去美国陪读,对于我的这个决定,楚铭表现出了出乎意外的惊喜和支持,不过,他也委婉向我透露:美国的生活不像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美好。
  3个月后,楚铭给我发来了齐全的证明材料,我很快获准签证,开始了我的美国陪读生涯。
  与我的陪读生涯携手而来的,是窘迫的生活:我们在上海购房的时候向工商银行申请了30万贷款,没有来美国前,我俩的月薪加起来大概2万5的样子,我俩是那种不喜欢欠债的人,因此,我们选择的是无定额还款,手里有了钱就全部还给了银行。当我们来美国时,还有18万的贷款在虎视眈眈。为了保有那份房产,我在出国前在上海花旗银行办理了与工商银行的异国联程账户,我们每个月必须在伊利诺伊州的达菲尔德花旗银行存入200美金作为上海房子的分期付款。
  因为我的到来,楚铭搬出了免费的学生宿舍,在校外租了房子。说是房子,不如说是岩洞,多山的达菲尔德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有钱人的别墅便显得格外气势雄浑,而穷人便只有偷懒节约建材,在山体上往内挖掘推进,将坚实的花岗岩作为自家的免费墙壁——我们租到的,便是这样一间在山体上挖出来的房子——整间房子只有一扇大门在外面,其余的部分就全部在山体内部,像个防空洞一样。第一晚在这里入眠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就想到了自己在上海的家,想念家里的高床软枕和空调——只是,当初整天和楚铭呕气,压根没有意识到那时已经在一种非常幸福的状态。
  楚铭每周有10小时的合法打工时间,于是他在一家墨西哥餐厅打工,时薪是15美元,一个月大概600美元的收入,加上小费能够拿到800块的样子——还上海房款200元、达菲尔德的房屋租金300元,我俩真正能够动用的,只是拮据的300块而已——哪怕在上海,这折算成2500人民币的生活费也是以往大手大脚习惯了的我们周末出去购物的一点零花钱而已。而今,我这个家庭主妇必须用这笔在国内作为零花钱的小钱在美国保证两个人的所有开支,我觉得这真是对我经济能力的莫大挑战。
  最大的开支便是吃,以前在国内,我几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到了美国,我们的那点钱还不够去餐厅吃两顿饭的,结婚一年多以后,我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做饭。也正如妈妈讲:家务事是天底下最容易学会做的事,就看你勤不勤快。我居然摸索着无师自通地在厨房游刃有余了,除了偶尔菜咸一点饭生一点以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饭菜都能填饱两人的肚子。
  由于我们的房子见不到阳光,为了预防风湿病和皮肤病,我们尽量地多换衣服和被褥,每天早上楚铭去学校上课以后,我要在第一时间把昨晚换下的衣服扔进洗衣机,然后把床上的垫褥被子全部抱到门外的草坪上摊开,然后捡一根小树枝拍拍打打,防止内褥因为潮湿凝结成团。
  这里的居民都习惯用干衣机,取出来只要在家里稍微晾一下就行了,可我们没有机,超市里面最便宜的干衣机要300美元一台,于是我用了最传统的干衣办法——伊利诺伊有的是最灿烂的阳光和干燥的空气,我在门口钉一枚钉子,拉上绳子,另一头系在几米开外的邮筒上,衣服就可以在阳光下随风起舞了。我记得当我第一次把衣服成功晾好的时候,我手脚忙碌着,嘴里却不由自主地哼起了歌,等我意识到自己的开心时,一首歌已经都唱完了——往日在上海的衣服都是扔进洗衣店,我的衣服对我而言只有一个作用——让我看起来更漂亮,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不仅仅穿衣是快乐,洗衣也可以变成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可是,尽管我努力开源节流,第一个月下来,我们仍然出现了赤字。我在一张纸上面划来划去,决定从下个月开始,在家做便当给楚铭当午餐——楚铭平时的午餐都在学校吃,学校餐厅最便宜的套餐也要2块钱,一个月下来是60块,这要花掉我俩生活费的20%,我要把这笔钱省出来。于是我每天早上做早餐的时候顺便就把中饭也做了,然后给楚铭装在饭盒里让他带走,在这下厨的日子里,我的厨艺也算是大有长进。三天后的下午,楚铭一回家就催我快开饭,说他快要饿死了。我疑惑地问他是不是便当不够吃,他说有个中国籍同学看中了他的便当,非要花5块钱买去,说要尝尝久违的中国菜的味道,他就把便当卖给同学,自己没吃午饭。
  楚铭的话一下提醒了我,在西北大学,有为数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其中的很大部分都是和他一样手头并不宽裕,美国的中餐厅贵得吓死人,远不是他们能问津的,或许,这批中国留学生身上蕴藏着适合我的商机。
  在楚铭的试探和问询下,那些留学生果然都很愿意花5块钱享受一个正宗的中国便dang,于是,我不挂牌的中国餐厅在那个小小的岩洞厨房里悄然开张了。
  以前,因为只有两个人吃饭,我多半在社区的小超市买菜,尽管贵一点,但是可以只买很少的分量,避免浪费和扔在冰箱里营养流失。如今,找楚铭报名购买便当的人数一下超过了30,我就必须节约成本了。离家8公里以外的河边有早市,会有本地的菜农去那里售卖自家田地出产的新鲜蔬菜,有时还有未经冷冻的新鲜肉类。我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每天7点准时出门去早市一家家比较,买最便宜的原材料。回到家时多半已经是9点以后了,我洗好衣服晒好被子,就要开始准备午餐了,三十多个便当全部就绪,大概已经是11点以后,接着我得把这些便当全部装进自行车的车篓里面,送到西北大学去交给楚铭,由他给同学分发。
  那个月底是我和楚铭到美国后第一次去外面吃饭——我们在他打工的墨西哥餐厅吃了玉米面饼、玉米浓汤、仙人掌布丁,还一人喝了一杯龙舌兰酒。因为,那个月我卖便当赚了2000美金——整整2000美金。
  当楚铭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们在美国的存款已经积累到了30000元,我们还提前还清了上海住房的全部贷款,我们也搬了家,搬到了一处四面都有窗户的独门小院,月租金1000美元。美国的出租房分两种:有家具和没家具。后者往往较便宜,我们自然还是选的后者,家具是我俩捡来的和在“Yardsale”买来的(美国人搬迁频繁,所以常常会自家后院或车库低价出售不愿带走的旧家具及用品)。还算幸运,我们花了45美元就买到全套的大餐桌及餐椅、沙发、写字台、床、床头柜等。然后,我俩去社区的垃圾站捡了一条宽条凳,买块台布一搭,成了电视柜;捡块木板往纸箱上一搁,成了小灯柜。我还从外面拾回别人扔掉的花盆,种上路边找回来的兰草和常青藤,我们就算是正式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了。
  楚铭决定继续读博士,他建议早已通过语言关的我尝试也一起读书,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他说也是我该换个生活方式的时候了。
  过楚铭的推荐和我的笔试,我成为了西北大学法学硕士班的一名新生。家里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因为我的读书而受到影响,楚铭跟着他的导师接下了州政府的一项研究活动,每个月固定能有1500元的政府津贴,而因为我们住房的搬迁,我的便当业务也被更加赚钱的家宴业务所取代了。
  因为上午下午都有课,我再不能做便当了,那些吃惯了我做的饭菜的留学生们都怅然若失,纷纷来找我,希望我能拿出一个既不影响读书又能让他们大快朵颐的解决方案。最后,我做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收费式家宴。
  在我读硕士以前,在楚铭的“逼迫”下,我经过艰难的2次笔试5次路考才总算拿到了驾照,然后我们买了一辆80年代的二手日本车,每天下午下课后,我马上驱车去晚市买菜。因为临近收摊,蔬菜看起来就有点蔫蔫的,不像早上那么新鲜,我可以大肆砍价。
  买好菜驱车飞奔回家一头扎进厨房开始忙碌,房子里有一个房间里面除了一张硕大的圆桌和椅子以外空无一物,这便是我家的家宴宴会厅了。到了快开饭的时候,事先预约好的留学生们便会络绎不绝地拥进来,每上一道菜便是一阵惊呼,他们可以在这里好好享受来自家乡的美食——我回国探亲带来的金华火腿、桂花鸭、黄泥螺……自己舍不得吃,全部被他们扫荡一空。不过,家宴的费用是比便当贵很多的,以人头计,一人15块钱。我的利润比起做便当还增长了50%呢!
  自从我俩的经济走上正轨以后,每当有假期的时候,楚铭就会带我去美国各处旅游,因为有留学生证,我们可以享受半价的车费,可以六折费用住宿在青年旅馆。说来惭愧,以前在上海的婚姻生活中,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有什么爱好,直到在美国旅游的时候,我们方才发现,彼此竟然都对精美的各地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尽管我们平时节衣缩食,但在面对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时,我们的口袋就仿佛长了翅膀一般。而每当发现当地手工一流的制品后,我们会不约而同地从卖家那里打听到工坊所在,一起去那里目睹这些杰出工艺品的诞生过程。当我们游历完一圈回到达菲尔德时,除了大包小包的工艺品外,还拿到了众多一流工坊的联系方式。
  然后,前来我们家家宴的留学生们便会眼前一亮地看中某一件在角落里熠熠生辉的工艺品,然后腼腆地上前来询问我们能否割爱——当然可以,只不过,价钱会比我们在原产地购买的时候高上那么一点点。当我们家里的那些工艺品被抢购一空后,我俩惊喜地发现,我们的旅行竟然没有花掉自己一分钱——那些食宿交通费全部赚回来了。
  有了这样“免费”旅游的经验以后,我俩的胆子也大了,目光也不仅仅限于美国大陆,我们利用春假和圣诞节假期往加拿大、古巴甚至欧洲跑,还一起利用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顺便去了一趟日本北海道。
  再等我们把这些精心淘来的工艺品正式亮相的时候,一下就热闹了,来的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加拿大、古巴、英国、法国、日本……的留学生纷至沓来,有买自己国家工艺品的,有买自己没去过国家的工艺品的,有的甚至为了一件绝版的灯座争得脸红脖子粗。
  那天晚上,我喜滋滋地点钱,楚铭喜滋滋地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我俩心有灵犀地一笑,决定正式展开我们的工艺品贩卖生意。因为我们去了众多工坊,因此联系起来很方便,只需要指定货品的种类,让对方用货到付款的业务把产品交给快递公司就行了。我们只需要准备好货款坐在家里等东西送上门。
  贩卖工艺品的利润是多少我们还真的没仔细算过,不过,我深刻地记得,一枚日本北海道的扇贝珍珠做成的挂坠进价是10块钱,最后被别人200块买走了。
  也就是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楚铭对我接待客人的机灵刮目相看,而我也越来越佩服他的前瞻性和细心——要不是他坚持在每个旅游地去登门拜访各个工坊,我们哪会有这么长效性的收益——这种彼此的欣赏让我们都觉得对方身上的优点原来是层出不穷,无疑,我俩的感情自然是随着存款的增加越发热络。
  吃饭赚钱、旅游也赚钱,这样赚钱的结果就是,当楚铭戴上博士帽我硕士也毕业的时候,我俩的存款超过了10万美金。而结束了学业的我们也终于开始正式考虑我俩的前途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双双获得绿卡成为美籍华人,楚铭可以轻松进入美国的大公司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我也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两人一起赚美金;或者,我可以去开一家中国餐厅,人可能辛苦一点,但是收入一定很可观;也许,还能利用我们这些年建立起来的工艺品供货系统开我们自己的工艺店,过一种闲散优雅、足不出户就衣食无忧的生活……
  最后,我们的选择是——开工艺品店——不过,不是在美国,而是回中国。来美国打拼6年,我们得到了学位,赚到了美元,在别人看来这是莫大的收获。但我们知道,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真正认识了婚姻——我们不再是那对在上海浑然不知事的白领夫妻了,我们享受了最可贵也最朴实的婚姻过程:我们一起从一无所有开始,从拮据到可怜的日子开始,相濡以沫地彼此扶持,他为了这个家打工挨饿,我为了这个家卖力动脑。()我们不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人,不再对对方不闻不问,我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心疼,知道了原来夫妻一起为了家拼搏是一种快乐。
  我们不想赚那么多的钱获得什么样的荣耀,我们现在最想的,就是和身边这个深爱着自己自己也深爱着对方的人一起回到自己的国家,开一个小店,宁静地享受我们婚姻剩下的时光。、
  回到上海后,我们的房子已经升值了20%,我们卖掉了房子,用房款在杭州武林路买了一套同样大小的房子,然后,在离家不远的凤起路口盘下了一间小店面,我们继续联络那些国外的工坊,他们很快给我们发来了第一批货品。我们的小店就这样悄然开张了,生意不算很火爆,但是也绝对不冷清,每个月的盈利足够我们舒舒服服地一日三餐,买自己想买的衣服,去咖啡厅喝咖啡,以及偶尔在国内旅游。
  至于我俩的美金存款,我们暂时没有动用,那是我们的旅游基金,我们会继续我们的旅游习惯,每年挑一个国家前往,今年暂定的是荷兰……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的选择,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不留在美国,跑到杭州来开店,觉得我们浪费了留学文凭。我只能说:我们在美国的这6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俩在感情上完全理解、接纳了对方,也越来越深爱着对方。至于那些文凭、利润……只是我们夫妻共处时光的副产品,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副产品放弃那份最宝贵的东西。有些东西,远不是一纸文凭或一堆美金所能替代的。
  百度员工离职总结:资质平庸的人如何做一个好员工?
  文/泰然野狐禅
  日,我从百度离职了。
  这是第一次,我不是因为和老板闹翻而离职;
  这是第一次,我带着晋升的喜悦而离职;
  这是第一次,我带着满满的收获而离职。
  我曾经认为,我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员工,因为我太独、太挑剔、不喜欢听话的好孩子、而且讨厌一切想要改变我的人。但是三年过去,我改变了不少,我必须承认,所谓“进步”的过程,就是被认可的过程,也是被“驯化”的过程。
  所谓“驯化”,就是了解规则、遵守规则、利用规则的过程。我并非被某些人“驯化”,而是被社会与职场的规律驯化。我曾经鄙视这个过程,但今天看来,作为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你想在这个社会里做成点儿什么,“被驯化”是不可避免的。
  我也曾自诩“卓尔不群”,又受了老罗“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蛊惑”。但在现实中,这个路子不一定行得通。你不得不向很多人解释、用他们(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因为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你才能继续工作下去。如果你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你不得不这样做,美剧《犯罪心理》中有一句话:“凡按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者,无不树敌。”
  树敌多了,你就死了。
  现在,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好员工”,我只是觉得我是个比曾经的自己更好的员工。在离职的时候,我打算把自己这几年的职场心得总结一下,算是给自己的一个礼物。
  我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以下这些心得只适用于愚钝且资质平庸的我,对于才华横溢的天才们并不适用。
  一、你有“同理心”吗?
  什么叫“同理心”?
  说复杂点儿,同理心就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说简单点儿,同理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说白了,同理心就是“情商”。
  具体点说:
  同理心就是,领导交办一项工作,你要读懂他的目的、看清他的用意。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给团队成员安排工作时,一再询问“我说明白了吗”“有没有问题”,再三确认后,提交上来的东西仍然答非所问。所以我在接受任务时,总会向领导确认:你想要的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了解这个以后,就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有效的帮他解决问题。
  同理心就是,在激励员工时,点准他们的“兴奋点”,不揭“伤疤”。每个人都有认真工作的理由,家庭富裕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家境贫寒的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吊儿郎当的爱面子怕丢工作。了解不同人的不同心理需求,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若是不问青红皂白,拿着鞭子大喊加油,只能是徒劳无功。
  同理心就是,在与他人合作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潜移默化的说服对方,双方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用强势压服别人,通常不好使。
  二、听话,出活
  7年前,我和北京交通台的潘久阳聊天,他说“什么叫好员工啊,好员工特简单,就四个字:听话、出活”。这话我一直记着,这是至理名言。
  什么叫“听话”?有句老话叫“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谁是“东”啊?你的直属领导就是“东”,大部分时候,听他的话准没错儿。
  有朋友说:我有能力,我比领导水平高,我就不听领导的!咱先不说到底谁水平高——既然他能当你领导,肯定有比你强的地方——咱就说水平和能力这事儿,什么叫“有能力”啊?领导用你,你就有能力。不用你,甭管您有再大的能力,都是白费。
  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来说,领导都比你水平高,起码在一点上是这样:他比你信息更全面、判断的更准确。因为领导更容易接触到更高层,更了解更高层的意图,他知道的你不知道,你在自己的角度上认为“这么做对”,但领导在更高的层面,并不一定这么看。
  还有朋友说我领导就是瞎指挥,明摆着不对,我干嘛要听他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咱们最后一条会谈到,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环境无法进步,就可以考虑离职了。
  什么叫“出活”?就是领导给你的工作,你得按时完成并且汇报总结。如果这个工作要持续较长时间,那么你需要阶段性的给领导反馈。我们经常犯一个错误,领导安排的工作,他不问你也不说,黑不提白不提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过去了?哪儿那么容易啊!领导都记着呢,你等他问你的时候——“诶小陈,上次安排你做的那事儿怎么样了?”——他就已经在心里给你写上了标签:“不靠谱”。
  一个“不靠谱”需要用十个“靠谱”来扭转,两个“不靠谱”就很难转变印象,三个“不靠谱”你就没有机会了。
  “出活”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超预期”。这个咱们在下一点聊。
  三、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地里受罪
  在公司里上班,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多少,拼的都是努力和用心的程度。你下功夫了,就比别人做得好。哦,本来就不比别人聪明,别人下班你也下班、别人玩儿你也玩儿、别人搞对象你也泡马子,你凭什么比别人干得好?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地里受罪”的道理并不难懂。就是真到受苦的时候就含糊了,有的人会说,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好好享受生活啊?这种想法很普遍,这本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没什么可说的,一个人想怎么生活都对。但是有一些朋友是在追求理想和享受生活中纠结的,和这些朋友,是可以聊的。
  马云曾经说过:我们追求的应是人生的大平衡,而不是一时一日的小平衡(大意如此)。新东方也有一句话说:怕吃苦吃苦一辈子,不怕苦吃苦半辈子。两句话大意相同,值得深思。
  一件工作,你用心想了做了,领导一看就知道,你想糊弄,也是一看就知道,这个没侥幸。领导在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标准很简单:我想到的,你都没想到,肯定没用心;我想到的,你想到了一部分,用心不够;我没想到的,你想到了,这是用心了——这就是“超预期”。如果你每次都能给你的老板一个超预期的结果,那你无疑就是一个好员工。
  四、能忍多大事儿,就能成多大事儿
  讲一个笑话:
  在电梯里,领导放了个屁,回头问秘书,谁放的?秘书忙答道:“不是我!”领导不说话,这事儿过去了。不久,秘书被调离,领导在谈起调离原因时说道:“屁大的委屈都受不了,还能做的了啥?”
  在工作上想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除了要有过硬的工作能力外,更重要的,要有足够的涵养(抗压力或者回血能力)。能受多大委屈,才能成多大事儿,这是一定的。为了考察你的“抗压力”,领导有时会故意试你,你可一定要经得住考验。
  我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有一天加班,晚上2点钟到家,收到老板的一封邮件,批评我工作不到位。我收到邮件后就很崩溃,还很委屈。于是当即奋笔疾书,回邮件!解释我是如何工作的,我做的如何有道理,我做的如何有效果……写了2000多字。
  写完了,我好像冷静了一些,我就琢磨一个事儿:如果我是老板,我对一个员工工作不满意,于是我给他写了封邮件批评他,我想看到的是他洋洋洒洒的解释和辩解吗?显然不是啊。然后我就突然明白了,于是我把那2000多字都删了,简单回复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会反思工作的问题,然后尽快整改。
  两个月后我晋升了。在我的晋升仪式上,我对我老板说起这件事,他对我说,我知道你很委屈,我就是想看看你在面对委屈和压力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
  多说一句,人们会感叹“钱难赚,屎难吃”,人人都想“站着把钱赚了”,我更相信他跪着的时候你没看见。我们总是强调“尊严”,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尊严,你只能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取得尽可能多成就。”
  对于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姑且如此,况且我这样资质平庸的碌碌之辈呢?
  五、总躲着领导,你就危险了
  不少人躲着领导,尽量少跟领导说话、绕着领导走。因为跟领导近了事儿就多,不跟领导多接触,事儿少,多清闲。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果你想在工作上取得一些成绩,我建议还是应该主动的多和领导沟通。领导在平时开会时说的多是大面儿上的话,真话、有用的话、有价值的话不一定说。这并不是他不想说,而是没机会说。
  有心的员工会随时抽时间和领导沟通、增加私人交流的机会:一起吃饭、一起抽烟、一起上下班、甚至一起打球K歌……通过这样的机会,你可以了解领导对于你的看法、对于工作的观点,这些都有益于你调整自己的工作的方式。
  有朋友担心这样做会引起领导反感,其实完全不会,领导们多是孤独的,如果他发现有一个员工虚心向他请教、积极分享工作的思考,他是非常高兴的。
  有朋友说,我不想那么累,我就想混混日子。即便是这样,你最好也主动和领导沟通、主动汇报。你追着他,你是主动的一方,其实你不累;等到他追你的时候,你就被动了,最终就累死了。
  老罗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你进入单位,见到老板就低头过去、不理他,他当然也不理你。等到年终考核、或者裁员的时候,老板隐约记得有你这么个人,但不知道你的名字、更不知道你做了什么。老板会想: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不开除你开除谁?
  老板也是人,大家用人类的方式沟通,一切会变得简单很多。
  六、帮助别人千万别吝啬
  马云曾经说,成功就是成就自己帮助别人。这话没错。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你发现你的工作不用任何人协助就能自己独立完成,那你多半是个打杂的。相反,你的工作需要越多人协作,就越复杂、越高级。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我处在一个协作关系网中,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就无法工作下去。
  当你正在忙于某项工作时,有同事来向你“求助”,很多时候我们会很直接、甚至粗暴的拒绝,殊不知这样做正在给你今后的工作种下麻烦的种子。风水轮流转,在一家公司里,大家的工作互相交叉的几率很大,说不定你会用上谁,这些人脉关系需要平时去维护。今天你帮助了人家,说不定明天对方就会成为你的救命稻草,这非常可能。
  有一天我正在疲于应付一个项目总结,这时有个其他部门的同事来找我聊合作的事儿,我并不认识他,我耐心的和他介绍了情况,并且真的形成了几次愉快的合作,半年后,我的晋升答辩会上,我发现他是我的答辩委员……
  七、目标再目标,量化再量化
  没有目标的,都不叫工作;没有量化的,都不叫目标。
  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先问目标是什么;在布置一项工作时,先交代目标是什么。这个不说清楚,都是扯淡。
  不想成为蒙着眼睛拉磨的驴?那么除了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标外,还得知道你的部门、你的公司的目标,最关键的,你需要知道,你的工作在总体目标中处在什么地位、扮演什么角色。如果你发现,你工作的目标和总体目标关系很小、甚至没有关系,那么你就很容易被拿掉。
  辞退员工,或给员工绩效打分“不合格”是很令人头疼的,但其实这事儿并不难。关键就在于事先和每个员工一起制定量化的工作目标,并且随时提醒员工,他的工作是否达到了要求。没有达到量化指标,辞退或“不合格”是令所当然事儿,在数据面前,再矫情的人也无话可说。相反,如果谈感觉、聊希望,这事儿就没法办了。
  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的义务
  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说“我做不了”、“我做不到”。
  公司请我们来工作,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没有价值。工作推进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这是很正常的事儿,我们需要做的是主动寻找答案和办法,哪怕你的办法不妥,那么就去问,但无论如何不能对你的领导说,我不会。
  前天,我在公司里听见隔壁团队的领导安排同事定一个会议室,有公司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会议室是很难订到的,弄不好还需要“托关系,走后门”。这个小同学可能是没有订到,于是和他的领导说“我没订到”,他的领导直接就急了,说:“那怎么办?需要我来订吗?”
  这位领导发火是有道理的,这位小同学在发现自己订不到会议室后,应该做的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向老同事咨询。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员工最关键的能力,没有之一。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特别正常,在这时,我们有一项义务,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九、尽量不说“不是我,我没有”
  绝大多数人在面对批评的时候,本能反应都是推卸责任,此时的口头禅就是“不是我”、“没有我”。我总觉得,很多时候,越成熟的人,就越少用本能反应面对问题,因为他们有更强的自控力。
  尽量不说“不是我”、“没有我”这样的话,因为这些话毫无作用,领导听惯了这样的推卸之词,丝毫不会为之所动。()此时如果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反而体现了一种担当。即便真是被冤枉了,当场辩解往往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以先保持沉默,私下找机会和领导进行沟通。这个详见第三条。
  十、“言多必失”死得惨
  在公司里,少说闲话,不说是非话,不做是非人。
  你就相信一点:你说的每句话,你的老板都会知道。好话可能不一定,坏话则是一定的。
  还是做个正直的人吧,这样最简单,也受益最大。正直人的原则是:批评当面说,赞美背后讲。
  十一、知道什么时候离开
  好多同事和朋友和我聊过离职的话题,我对朋友们的建议是,如果你因为觉得工作不爽,那就别离职,因为甭管到哪里,都会不爽:老板不喜欢、同事不可爱、工作太劳累、关系太复杂……我以我在多家大公司工作的经历担保:几乎所有我工作过的公司,令人不爽的事儿都是一样的。
  那么什么时候离开呢?我想,有两种情况:
  1、在这家公司,你已经没有上升的空间、无法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了;
  2、在这家公司,你已学到足够的知识,可以在新领域或新平台上一展身手了。
  我的完美实习生们
  文/杨玄章
  吃亏之道
  曾经,我的项目组中有一个小项目,由于之前与客户及商务部门没有完全沟通好,项目的需求不断在变,做的内容也非常难。一来二去,这个项目成了大家都不愿意碰的雷区。正好公司通过大学生实习计划招聘来一批实习生,在各个部门做过业务介绍之后,大多数同学在选择的时候都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容易出成果的工作,而不愿意碰这个“老大难”的项目。只有小曾站出来说:“如果大家都不愿意选这个项目,我来做吧!”他的同学劝他:“还有其他项目可以选,干吗要选这个难题?实习做不出成果,对以后找工作没什么益处,这不是自己找亏吃么?”
  我当时也很吃惊,以为他只是错误地估计了这个项目的难度。但后面的故事更让我吃惊,小曾很细心地梳理了之前项目失败的原因,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了关键的症结,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主要问题,并把其中的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接也全部完成了。那一年正好是金融危机,公司的招人计划全部冻结,理论上没有实习生可以留下,但是部门领导还是找中国区总裁争取了一个名额,留下了小曾。
  选择有难度的工作或者“烂”项目往往被大家看作是吃亏的表现,因为这样做出成果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是,如果可以把“卡在领导喉咙里”的工作做好,就能更快得到领导的认可,做出更大的成绩。因为,“雪中送炭”往往要比“锦上添花”好得多。
  自律的耕耘者
  小孙和小李加入公司成为实习生时,在同一个项目组里从事类似的测试工作。两个人的能力一开始差别比较大。小孙属于能力一般,做事情不温不火的人。小李总是生龙活虎的,能力比小孙也要强一些。小李在工作开始的时候表现很抢眼,工作做得很快,与其他人相处得也比较融洽。小孙则一直保持着很稳定的节奏,工作做得算不上出色,却也做得很扎实。
  没多久,带小李的员工找到我抱怨:小李的工作虽然做得不错,但是细节问题上太粗糙了,好多漏洞都需要弥补。而且,他做事情总是不按照计划来,有点儿天马行空,交给他的事情都是最后赶工完成,风险太大了。后来,小李的工作虽然都完成了,但总是磕磕绊绊,和他一起工作的员工和实习生都胆战心惊的。实习期结束时,小李和小孙都希望可以加入公司,可是招聘岗位只有一个。拿着两人的面试材料,领导说了一句话:“招人看潜质,靠谱是最重要的潜质之一,能力可以进公司再培养。”最终小孙顺利地加入了公司。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也感觉到:靠谱是职场上最宝贵的美德之一。这种素质让周边的同事更放心地与你合作,也让领导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你。没有了这个基础,即使能力很强,工作热情很高,也很难得到信任和授权。有些时候,不靠谱的人如果能力很强,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和破坏力。
  完美的实习生
  小曹是到目前为止我所遇到过的最完美的实习生。他开始在我的项目组里实习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后将要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与一般年轻人不同的是,他除了关注自己的工作外,脑海中对于整个项目的大框架和大目标都有非常明晰的认识。
  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他非常积极地参与相关的讨论,除了学到了知识,还了解了大家的问题。针对大家碰到的困难,他大多可以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即使第一时间找不到方案,他也会通过调研和实验找到方案,或者是推荐有类似经验的同学来帮我们解决问题。他的努力很快就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他的实习评价表里写着:能力超强,态度非常积极,对所有新知识和新方向一直保持饥饿感,工作非常扎实,热情诚实。
  后来,小曹取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顶尖大学找到了博士后职位并成功留校任教,如今他已成为那所大学的副教授,在全球学术圈很有名气。
  在工作中要做到完美,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视野、格局、态度、习惯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热情,用小曹的话说:“为自己所相信和正在努力的事情而感到幸福,这样才可以保持工作的热情。”
  不做越位的职场萝卜
  文/张丽仙
  工作中,通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经常越位,把你这个萝卜随意长到别人的坑里去,往往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人际关系和谐畅通。
  苏伟龙是一家生产安全防护产品公司的销售部员工。一次,在洽谈业务时,销售经理了解到对方企业的客户代表邵一航是苏伟龙的大学同学,于是,出差时,销售经理就带上了苏伟龙,希望苏伟龙能以这层关系为突破口搞好公交。自信满满的苏伟龙也拍着胸脯回应道:“没问题,我们大学时就是同一寝室里的铁哥们儿,事情就包在我身上吧。”果然,在谈判时,苏伟龙不负众望,在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产品后,很快便和老同学达成签订合同的意向。然而,在谈到一些合同细节时,销售经理还没有表达,苏伟龙就抢话说:“可以,没问题!”在完全没有征销售经理意见的情况下,苏伟龙竟然自己拍了板,商定了合同,这让坐在一旁的销售经理非常尴尬。
  同学相见,分外亲热。中午用餐时,苏伟龙又自作主张点了满满一桌菜招待邵一航,随后,两人便天南海北地热聊起来,完全把销售经理撂在了一边。看到满桌的菜肴剩下过半,餐费大大超过过预算,销售经理心理更加不痛快了。这些,苏伟龙却丝毫没有留意到。在回公司的路上,苏伟龙还是意地问道:“经理,我这次表现还可以吧?”销售经理冷冷地道:“嗯,不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公司后,销售经理不但没有替苏伟龙请功,还处处冷落他,一些原有的出差机会也让给了别人,这让苏伟龙非常郁闷。
  一转眼,在公司混了两年后,苏伟龙眼看升职无望,就打报告离职了。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在一家健身会所找到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平时工作主要就是开发新会员,为他们办理会员卡。虽然苏伟龙所在的健身会所处在街市比较繁华的地方,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规模也比较大,但新的健身房在不断涌现,短短半年时间,苏伟龙他们所在的街道上,已经有了四家健身房。几个月下来,苏伟龙工作业绩很不理想,入会者寥寥无几,收入自然也是捉襟见肘了。一天,苏伟龙和发小王志江一块喝酒,得知苏伟龙的烦恼后,王志江为他出谋划策:“虽然你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缺少专业知识,但你身体条件好啊,你没事儿时可以到健身房里转转,借指导健身为名,和那些会员们套套近乎,拉拉家常,没准那些会员们还会介绍顾客给你呢。”苏伟龙一听,欣然同意了。于是,在工作间隙,苏伟龙经常到会所去,帮忙指导会员健身,由于他平时就是个健身爱好者,体格丝毫不逊色于那些专业的健身教练,再加上能说会道,很快便和那些会员们混熟了,到后来,苏伟龙俨然已成了学员眼里的半个教练。这样一来,确实带给他不少的好处,不断地有会员把自己的朋友、亲戚介绍给他。
  然而,日子一久,苏伟龙的举动慢慢地引起了会所里其他专业教练的不满。后来,所有的专业教练联名对领导提出了抗议,认为他此举严重地扰乱了教学秩序。
  一天,领导来找苏伟龙,严肃地批评道:“在职场中,积极工作是件好好事,但积不能过头、不能越位。()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什么样的事。只有明白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利益……”
  联想到自己上一次的离职经历,苏伟龙的脸红了。
  韩非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韩昭侯喝醉了酒,和衣靠在龙椅上睡着了。当时,负责韩昭侯衣服的典衣官员没有在现场,而负责头冠的典冠官员支在身边。典冠担心韩昭侯受凉,就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衣服,搭在地韩昭侯的身上。韩昭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上盖的大衣,问清缘由后,二话不说,下令把那名典冠杀了,理由是干了别人职权范围内的事儿。而对于那名典衣,仅仅是免了职位而已。这件事儿引起了韩国朝野的大讨论。韩昭侯却对大臣们说:“其实,杀典冠我也是于心不忍。可是,人在官场,越权比寒冷的危害更大呀!”
  在职场中,“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会有单位分配给自己的一个位置,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组织层次,相对对应的职能也有所区别。因此,身在职场,我们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让自己的萝卜不要随意长到别人的坑里去,否则就会触犯职场大忌面影响到自己的前途。
  从职业女强人身上学到的10件事
  文/宁良凌
  1、早起
  星巴克总裁米歇尔·盖斯每天清晨4:30起床去跑步。雅芳总裁钟彬娴每天早上5:00起床。美国《时尚》杂志主编安娜·温图尔每天早上6:00起床。这些女强人认为早一些起床能够与成功更近一点。
  2、早一步协商待遇并经常提出要求
  有调查显示女性就职者在薪酬待遇上的协商不如男性就职者的频繁和成功,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性别待遇差。在发达国家,职场的男女时薪仍普遍存在15%——20%的高低差,并且这个差距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20岁时女性就职者和男性就职者的薪金差距较小,差距在10%左右,40岁时这个差距已经拉开到25%以上。
  3、删减工作量
  四季酒店的首席执行官凯蒂·泰勒曾表示自己一度成为了“控制狂”,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她的审查让在她身边工作的同事感到压力重重。泰勒认为工作就像是很多不同材质的球,遇到一些具有弹性的橡皮球越大力去拍反而越难控制,只要让这些球在各自的轨道内正常运转就好,不需要处处紧逼。
  4、找到好导师并从中领悟
  着名社交网站脸谱网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认为在职场上不仅要不耻下问还要找到好导师,她认为过于独立的工作逻辑不利于成功,花时间和精力在与能够帮助你的良师益友上非常有必要。丰富经验和活跃思维是人际关系对工作的直接促进。
  5、永远保持好奇
  在如今的生活中,变化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永远需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学习和适应新环境。迪斯尼媒体网络公司的共同主席、迪斯尼ABC电视集团主席安妮·斯维尼一直坚持让自己充满好奇,她表示新想法、新工作和新产业的诞生都会让人兴奋,聪明的人会不停地提出问题。
  6、聆听
  雇佣你的人永远比你聪明,对雇主交代的工作要仔细听并想办法更好地完成。尝试多种办法和丰富多样信息对工作能力的提高有极为明显的帮助。零售和媒体公司QVC的美国首席执行官克莱尔·沃特斯每周二会打开自己办公室的门,让职员有机会跟她进行提问和交流,她发现对员工的短暂指导能够让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提升更快。
  7、设定职业目标
  金宝汤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邓尼斯·莫里森在刚开始工作时就想过有一天能够成为公司的领导者。她为达成这个目标一直有步骤地学习和进步着。在工作中设定一个短期和一个长期的目标对职场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提醒你应该做什么并做到什么程度。
  8、勇敢
  在职场勇于担重任前,必须知道什么是最需要的。科凯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贝丝·穆尼在大学毕业两年后开始在银行工作,这两年的时间里她敲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城的每一所银行大门,她希望得到工作的同时能够获得经营管理的培训。在达拉斯共和银行,她待在经理办公室3个小时恳求工作直到对方答应才离开,不仅如此,共和银行的经理还提供了一个工商管理硕士班夜校的求学机会给她,这让她最终在职场上走到了最高处。
  9、学会与“不”相处
  “不”这个词需要经常出现在工作中,既要懂得拒绝,也要适应对方拒绝。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尔萨林·科逊表示从女性职业者口中听到“不”的次数很少,但只要克服了心理障碍,事情都变得容易了。
  10、坚持
  托马斯·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失败了上千次,他不但不气馁,而且他认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迈向成功的一步。与爱迪生乐观的心态一样,许多女强人在达到职业生涯最高位置前都经历了至少3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源于她们的坚持、毅力和耐心。
  职场上,不可放大你的“缺点”
  业务培训结束,结训典礼上每个学员上台做报告。报告的PPT模板是统一的,其中有一项要求每个人谈“个人的优势和劣势”,有时候这道题也会用“个人的优缺点”来表述。
  一般招聘面试、公开选拔也会常见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非专业的HR,我也常会在面试时这样问候选人。
  有一次,有位业务经理在报告中讲了自己的三个缺点,因为他讲自己的优点只有一个,缺点却讲了三个,我印象特别深。他说“我的缺点是记性差、丢三落四”还有一个我忘了。
  这两个缺点在我听来就够要命的了。在职场上,试想,哪位经理哪家公司愿意要一个“记性差、丢三落四”的员工呢?假如交待给他一项特别的工作,你会放心吗?
  刚毕业的新人,没有多少职场经验,我猜想他是放大了自己的缺点,就问:你说自己记性差、丢三落四,请举最近的丢三落四的例子来听听。
  他一时没想起这个“缺点”后面的事例,我就提示“是坐出租丢东西,还是出门忘带钥匙?还是其它?……”他想了想,说:比如妈妈打电话问早上或中午吃的什么?经常想不起来。
  我笑起来。我闺女每天中午吃学屋,晚上回家问她中午在学屋吃得什么或晚上在奶奶家吃了什么,她多半也会回答我“忘了”。其实母子或母女关于“吃的什么饭”的这种对话是形式上的关心,作为子女的那个人多半是不上心这种问题,回答也是敷衍,并不是他(她)记性不好。比如刚参加工作时我妈几乎天天都问我几点上班?现在我也经常问闺女几点放学。今天她告诉你了,明天你还会问,那是日常的家常对话,不代表我妈或者我自己记性不好。
  我常常“标榜”自己“记性很好”。当我觉得自己记性好的时候,其实是在心理上给自己一个暗示,我要记性好,“好记性”是我要的状态。于是我就在别人眼中、在自己心目中成为了一个——记性好的人。
  如果真的记性不好或者丢三落四,也要接受自己的这种“缺点”,只有接受才能容许自己有所提升和改善,因为你不可能事无巨细记住所有的事,或者你记不住说明那件事本身不重要。()十多年前,有个前同事打出租车把个一万多块钱的电脑落出租车上了,幸好后来找到。当别人鄙视他的时候,他说“我就不信你们没有粗心大意疏忽的时候?”我至今还记得他的眼神。
  关于谈自己的“优缺点”这件事,专业人士给到的建议是:谈优点不要超过三个(具体或强调谈论的优点);谈缺点只谈一个并不少。
  所以,作为职场人士,有机会在公众面前必须要谈自己优缺点的时候,就多讲讲自己的优点吧,以增强自信心;至于缺点,一条足矣,有些你自己挑剔、“狠斗私字”深挖出来的“缺点”,在别人那里很有可能会被放大无数倍,影响自己所谓的“职业生涯”。因为,这世界上很多所谓的管理者大都是爱吹毛求疵爱挑人毛病的。
  比如从前的我。
  ——————————————分割线——————————————
  PS:以下来自网络
  “你的优缺点”考察的是候选人(职场人士)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及能否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考生是否自信或者自傲、自卑。
  尽管回答优缺点是个人的主观评价,受个人自信程度、价值取向等影响很大,可能所描述的优、缺点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比如上述的情况),但你的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官对你能力的判断。
  1、“避实就虚”,谈一谈无关紧要的小缺点,而不要过于坦白暴露自己能力结构中的重大缺陷。
  此外还有一个“投机”的办法,就是谈自己的“安全缺点”,就是那些在某些场合是缺点,但在外一些场合下又可能是优点的缺点,如你与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很难相处,经常由于苛求自己做事十全十美而导致工作的延误等。
  不过这种“安全缺点”由于易让经验丰富的考官认为你是“油嘴滑舌”,所以应慎用!
  2、谈论优点应注意表情、神态、语调等,请“低调”处理。有时可表示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和努力;
  谈论自己的缺点不要停留于缺点本身,可将重点放在自己克服缺点的决心和行动上。
  3、不要泛泛而谈,可以结合事例具体说明,尽管考官未明确要求。
  逃离北上广:你以为回到小城市就很幸福了吗?
  文/识局之十三姨
  在过去几年里,“逃离北上广”一直是一个热门短语。拿我自己来说,工作在上海,但又不是上海人。毕业后,就选择租房,首先就为这个问题跑断了腿:找离单位交通方便的房子,和中介周旋,在房价上比了又比砍了又砍,最后还要对付麻烦的房东,不停以装修为由提升房价……
  等你谈完恋爱要结婚,又到了买房的真正考验时刻了。两个人倒光所有积蓄、家里老人倾其所有、四处借债之下,你可能还只是买到了松江或者嘉定的外环房,而每月接近一万的房贷又会让你整个人感觉更不好了。当然,我还没有说未来小孩的上学问题。当然,我也没有说北京,据说情况更糟,十三姨有朋友结完婚生完小孩都没有房子,也没有户口的,号称娃未来只能上民工学校。
  于是,就有了“逃离北上广”一说。
  直到最近,看到刚刚新参加工作的外地小朋友,抱怨连租房都难以承担(当年我1100的一室户据说现在早已破了3000),更对越来越高的房价望而止步时,十三姨还曾四处宣扬“逃离北上广”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十三姨的朋友提出的,虽然很赤果果但也很实在,那就是,家里没有啥条件没有啥钱,自己一个月工资不到1万的朋友们,就不要来上海北京这种地方了,永远买不起房,永远处于悲观的人生境遇中,不如回家乡去。
  但是,某天,当我和来自家乡的一位长辈提到这个观点时,他却摇摇头反驳说,你以为逃离北上广回到2、3、4线城市就很幸福了么?Too young too simple!你知道在这些城市混的成本更高么?这还不是能力来决定,而直接是由家族血统来决定了!
  OMG!和他细谈之后回家又查阅了相关消息,才发现自己真的真的sometimes naive!
  早在日的北京晚报,就报道了几个逃回北上广的案例,其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在二三线城市光凭自身努力无法获得认可,更多的是一种“拼爹”游戏。
  另外一个案例中,逃回去的主人公无法认同家乡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广州给客户服务的时候,就是谈案子,在重庆万州这边客户并没有那么国际化,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喝酒喝好了,文案写得不行,这单子咱也能签下来”。
  知名媒体人石述思,曾发了一条微博分析背后的动因:选择北上广不是因为空气清新、生活舒适、环境优雅,而是因这里官员多、牛人多,能相互制衡,反而需要通过做事来证明自己,带来相对的公平和较多的机会,而在所谓生活成本低的二三线城市,受体制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寒门子弟更无翻身可能。因此那些北上广的逃兵又回来了。
  实际上不少人在逃离北上广声音最响的时候,就已经指出了其中可能的问题。敦煌网董事长王王树彤在微博上分析,逃离北上广回归二三线城市的青年,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父母在当地有人脉,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理想尚未实现,现实日渐沉重,于是回归故里,靠父母找到一个“拿得多,干得少”的稳定工作。
  另一类是平民子弟,希望能当公务员、进大企业,过上稳定优越的生活,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受挫后,转向二三线城市。福布斯专栏作者熊剑锋表示,这两类人的回归,其都不看好。
  他认为,第一类人回归,也许有房有车,工作清闲,吃喝不愁。但如果他们还没有忘记当初到一线城市打拼的初衷,没有忘记自己其实曾经是靠能力创造价值,那现在回到一条靠父母、靠关系吃饭的老路上,这样的回归不得不说,从某种意义上真是一次全面的退却和溃败,他们被定义为失败者并不为过。
  第二类人,把梦想重新安置于他们认为竞争小很多的二三线城市,殊不知,越小的城市越要靠门路和关系,尤其是他们向往的这类国有单位,外企在内地又几乎凤毛麟角。他们会发现,其实他们曾经奋斗过的一线城市,还算是有着更多公平的机会。而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相对于他们拿的二三线城市的工资,同样也是天文数字。
  于是,有网友认为,“越大的城市,人的自由度越大。()在北上广深,即使创业和就业初期物质生活显得更艰难,却因为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对独立和自由的上升空间,平民子弟的前景会更加光明灿烂。”
  仔细回想起来,自己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中,也是一部分留在家乡,一部分在北上广。正如前述所说,在北上广等城市的同学,开始几年总归比人家付出更多的艰辛,但最后也大多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绩,获得了在这些城市留下来的资本和基础;而在家乡的朋友,说实话,80%以上基本都是靠家里关系找的工作,大多数为公务员和国企事业单位员工,无论你是北大毕业还是专科毕业生。
  但是,不要忘了,随着房价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难找,经济形势复苏困难,新进入北上广的年轻人比起那几年,又要辛苦了很多,奋斗的前景也要黯淡很多。
  于是,北上广的高房价,与二三线城市的“拼爹”暗涌,成为哈姆雷特式难题:选择前者,意味着经济与拼搏的压力;而选择后者,则意味着接受“先赋差距”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在自己家乡的中小城市打拼,可能底气反而更加不足。年轻人面临的“两难”,无论是逃离或者逃回,对城市建设者而言都当是警戒。
  中国新闻周刊也指出,从“逃离”到“逃回”,表面上看,这样的“折返跑”颇具戏剧性,其深层次原因却更加值得深思。中小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首先要加快发展步伐,调整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赋予大家平等的发展机会,为年轻人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人们看得见希望,看得清未来,生活才有底气。(
  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文/崔方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l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一个7年老员工的离职总结:如何打造最强大的自我
  文/明天是纪念日
  号,加了最后一次班,看着猫扑新版顺利上线,我踏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猫扑新版是我能留给猫扑的最后一件作品,我7年的猫扑职业生涯就此也画上了句号。工作9年,7年最好的时光给了猫扑。我并不后悔!
  离职后我去了酷我音乐,目前负责酷我K歌项目。对于我,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学习的机会。
  我离职的原因没什么,一是出于职业发展考虑,二是我认为我应该做的事情全部做完了,适可而止。7年前,我从一个普通员工做起,到负责猫扑贴贴,然后负责猫扑社区的运营,到负责整个猫扑的运营,最后负责猫扑的产品和运营工作,5年我便做到总监职位。7年时间,从没懈怠过、安逸过。
  我得感谢猫扑,猫扑的所有运营环节我都做过或者管过,或者由我组建的。这是我人生里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我在猫扑7年学到的东西,很多人花12年也学不到。关于猫扑,兴衰成败,并不取决于我。我努力过,也就够了,我就是图个心安而已。猫扑还有机会,这要看决策层了。
  我给这个命题,不是说我多么强大,我其实挺脆弱的,我依然记得刚毕业那会儿住在冰冷的地下室里、蜷缩在如水浸过的被窝里偷偷哭的日子。我每次给老板写关于猫扑的建议、每次写我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我都会哭。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猫扑感情有多深,我一直把猫扑当成我自己的“儿子”,如今我离他而去了。
  在这里,写下我的一些心得,哪怕对你的工作有一点点帮助,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觉得我说的没道理,请无视之。
  如果你足够努力,你可以成为一个“精神灵魂”
  每个公司、每个社区,都需要不止一个“灵魂人物”。用户中需要培养符合网站气质、对你网站品牌起到正向作用的用户中的灵魂,企业里需要培养资产、项目里的灵魂,这种人越多,企业便能更好的发展。
  一个企业里的“精神灵魂”需要具备什么?
  答案就是特质。所谓特质,其实就是骨子里面的东西。你的小宇宙有多强,决定了你会把事情做到何种程度。比如责任心、态度、对细节的关注、坚韧和坚持、逆境商、做事的魄力、价值观等等。这些东西里有些是先天的,大部分却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如果用冰山模型加以区分,你会发展这些基本都是冰山以下的那些东西,而这些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磨砺,但很多人都在试图避过这个环节,因为我们都渴望顺境。
  很多人频繁跳槽,这种人一定成不了大事。我说我愿意用10年时间来磨练自己,可以受任何委屈、任何苦楚、任何不理解,摈弃钱的诱惑,积累冰山以下的东西,换我未来10年、20年的生活。很多人说我傻,我相信傻人早晚会有傻福。
  公司、同事和你的关系
  谁都想去一个好的公司,能给未来的自己积累到最好的筹码。其实人生就是选择,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关键在于自己不要后悔(当然后悔也是没用的)。很多人,在不断的选择、跳槽中,彻底迷失了自己。其实去任何公司,哪怕这个公司再烂,只要你足够用心,都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无心者去哪都一样。我们都在找一个终点,但永远不知道他究竟在哪儿。与其这样,不如好好的完善自己。
  牛逼的公司的确能给你一个光环,但不代表你就牛逼
  一定至少要在一个公司好好至少沉淀三四年,切莫荒废了自己。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什么?他们更看重你在以前公司积累的内在的东西,不是你平时做什么,而是你做出了什么成绩、你有什么资源、你在这个公司的成长轨迹、因为有你给这个公司带来了什么。
  离开了这个公司,你还剩下什么?很多人很可悲
  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多人抱怨自己的公司如何如何,抱怨自己的领导如何如何。抱怨是徒劳的,他们经常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至少本质不会变。关于这个问题,我给6个字:要么忍,要么滚。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公司也如是。你要明白自己在这个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值得挖,请深挖。如果爱,请深爱。领导也一样,他们能成为你的领导,就一定有比你强的地方,他好的地方,你跟着好好学就是了。觉得不OK,那就另谋出路。
  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心态越重要
  我也曾经极度心理爆棚过。差不多三年半以前,我当时觉得自己特别牛逼。做猫扑贴贴,我们最多时也就5个人的团队,花了2年时间,就超过了大杂烩。猫扑无线,我一个人兼着做的。猫扑的大号微博当年我做起来的,那会都不算我的KPI,2010年做了50万粉丝,纯粉,没刷过,网络媒体排名第一。人人2个page,一个我打理的,一个我接手的。猫扑鬼话在qqzone上面的空间点击,一年做了三四千万点击。后来在这些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三方运营部门。猫扑的seo部门,是我组建的,当年很多搜索量最高的关键词,有不少也是我做的。
  后来呢,我吃了很多亏,明白了很多事情。慢慢心态也越来越平和。人生是一所大学,很多事情是你永远也无法理解的。我们一直需要学习,包括人性。这个世界上,比自己牛逼的人比比皆是。不要对别人过于苛刻,不必勉强所有人都和你一样。这次离开猫扑也一样,我可以坦然。因为我已经很尽力,我的付出已经太多了。
  感恩你的团队,感恩用户,感恩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人要懂得感恩。
  我真的很感谢猫扑,这些年,没有那些一直支持我的用户,我也不可能一直坚守。社区的核心是用户,用户永远没错。
  关于团队,这些年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了很多。猫扑南迁那会,当时的很多运营陪我坚持到了最后,我很感动。帮过我的人很多,包括老板,在我最困苦和徘徊的时候提拔了我,我也是跟他最久的员工。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更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潜能爆发出来,投入到工作中。
  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扩充自己的视野面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随时你都可能被淘汰。其实想下,我挺感谢这点认识的。我从来不满足自己现有的知识面,总是去学习和接受一些与工作相关的新东西。乍一看,我做过的东西很多很杂,其实慢慢会发现,做事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艾瑞上有个网络媒体排名,2006年我整整研究了一年,后来养成了每周都看的习惯。为了培养数据运营的意识,7年以内,猫扑的数据我从来都是手算,坚持了7年,手稿我都留着。2009年做贴贴时,是我成长最快的时间段,我学会了强逼自己,所有运营手段,我开始不停的轮流尝试。
  猫扑的所有产品线的逻辑,我全部都懂,我从来没让自己远离过一线。有几个人知道我背后付出过多少努力?你的视野面多大,决定了你能做多大的事情。考虑的面越大,你的高度就会远远在其他人之上。如果你有能力接触或者学到的东西,那就多学一点吧,没有任何坏处,对你百利无害。
  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很多人问我如何才能做好运营,除了态度和责任心,这取决于你会在这个工作上花多少时间。运营,其实远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现在真正重视运营的公司并不多。运营是做好社区的一个最便捷的门槛,谁都知道懂运营懂用户的产品人员,价值会更高。运营其实很细很碎,基本功太关键。
  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道理永远是道理,不去做永远进不到自己的肚子里。现在眼高手低的人很多,事情没做到位,或者做了一点点,便自鸣得意了。()还有没做就先发表意见的所谓的“聪明人”。
  我喜欢务实的人,哪怕再笨,也会给几次机会。抠细节的人往往会被说成固执,殊不知,工作就是由细节组成的。一个好的产品,一定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一点点抠出来的,加上一定的机遇。
  学会自我排解烦恼,学会自我激励有时候可能更重要
  我其实也会吐槽,毕竟我也是个自然人。这些年的确不容易,但这些也都是自找的,怨不得别人。
  说实话,我的努力,远远没有换来我的预期,至少没有给我换来好的生活,唯有经验更可贵。马云说的所谓“钱没给到”、“心委屈了”,简直是小儿科。我一直靠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支撑着自己。也许这很单纯,这意味着要舍弃很多东西。其实自我认可、自我激励,一个根本的目的在于帮助自己找到自信。
  我曾经很自卑。自我认可需要从小事看起,哪怕你在一个帖子上做的比别人更极致,某一个细节上比别人想的更到位,也该为自己加油和叫好。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很多工作,都会超出其他人了。
  先说这么多吧,我觉得足够了。很感谢各位能倾听我的这些牢骚!
  关于我的离职,希望猫扑的所有用户能够理解,有对不起你们的,我将来有机会一定会弥补。希望你们继续支持猫扑。“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事情做完了,我也长大了,我需要新的起点,我需要新的生活,所以我走了。
  未来,我将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工作中,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快乐是职场另一种成功
  文/杭城陈杭
  很多朋友和我探讨在职场里的意义,是金钱、职位还是资源?其实,这些都不是职场成功的“充分条件”。我觉得,快乐才是我们能走完、走好职场之路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你在什么层级、什么领域工作,都会身处一个“小团体”里。在这个小团体里,有竞争也有协作,有碰撞也有妥协,无论怎样,你一定要获得大家的肯定;否则,无论你对外如何叱咤风云,你也依旧不快乐。
  前段时间,朋友用有意思的假设诠释了以上的论断:假如你在美国白宫权力核心工作,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小团体”——领导班子。即便这样的中央高层,也需要得到“团体”里其他人的认可。如果在那里,大家都不爱搭理你,就算你位高权重,相信你依旧不会开心的。
  所以在任何一个小团队里,要取得成绩,要快乐开心地过下去,首要做的就是和团队里的大家和谐相处。
  和领导“看上去很美”
  团队的领导有时候就和父母一样,我们是没得选的。大多数情况下,管理层和被管理层或多或少存在矛盾,当然也不乏优秀的、深受大家爱戴的领导。但如果你很不幸地发现你们团队的领导是个“奇葩”的话,那你也绝对不能和他摆开架势,大战300回合。你也不要参与到部门队友的“起义”队伍里去,再如何也要做到和领导“貌合神离”。因为即使领导再“不尽如人意”也一定会有利益至上的人追随他,而你螳臂挡车的壮举,只会让你遍体鳞伤。
  和队友“礼”尚往来
  这里的“礼”,不是给团队里的大家送礼,而是用一种“尊重”的原则和同事去相处。这个“礼”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和团队里的队员越“礼”。有的团队里的个别队友成了兄弟、姐妹甚至情侣,这其实是翻越了“礼”的栅栏。有利益的地方,是不能有真正的朋友的,至少没有永远的朋友。如果你在团队里和个别队友“交了心”,“穿了一条裤子”。那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很多时候将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其他人,同时会让你的职场环境变得复杂,变得充满各种动因。
  语言传递正能量
  永远用正面的语言评价同事。有一次,我负责做一个会议的背景喷绘,结果由于粗心,背景做出来后发现打错了字。于是,我连夜撤了背景,通宵赶制了出来,并在当日临展会议开始前把背景替换好。在工作总结的时候,团队的负责人就评价我这次会议最辛苦、责任感强、通宵加班等,而所有的评价里,所有关于“犯了错”、“失误”的字眼都变成了正能量的鼓励。()这让我深受感动,于是更加深了和团队的感情。
  以上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职场成功首先要职场快乐。而职场快乐,不可能独乐乐、傻乐乐,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需要得到大家的喜爱。
  只有快乐的职场,才是孕育成功的职场。即便你在职场里没有获得名利上的成功,但一辈子和自己的“工作”快乐了一场,那也不失为一种职场成功。
  把本职做到101分
  文/郝金红
  汪菲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银行当实习业务员。
  汪菲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客户存款或取款,手续并不复杂,即使没有大学学历,经过简单的培训,也能很快适应。
  这天上午,银行显得有些冷清,汪菲正准备核算一下刚才的业务账单。一位年约40岁的中年人径直走进银行,朝她所在的窗口走来。
  “请问您是取款还是存款?”汪菲很有礼貌地问道。“我要取一笔钱。”男子显得很焦急。说完,就将一张存单交给了汪菲。汪菲接过一看,这是一张定期存单,但还没有到期,男人急着要取出来,显然是有急用。
  “先生,这笔存款还没到期,如果现在就取出来,您将会损失一大笔利息的。”汪菲提醒他。“哦,那也没有办法,我儿子定了一套房子,明天就是交款的最后期限,我必须把它取出来。”男人也很惋惜,但无可奈何。
  “您儿子买的是哪家楼盘呢?”汪菲追问。“城东的骏景苑二期。”男人回答。“那地方我去过,我姑妈家就在那儿买的房子。”汪菲对骏景苑不陌生,她曾经陪姑妈去那儿不下8趟。而且,对骏景苑开发商的付款方式及相关政策,汪菲也十分清楚,毕竟,她大学读的是金融系。
  看着这位愁眉苦脸的客户,汪菲觉得自己可以帮一帮他。“先生,您大可不必把这笔没到期的钱取出来。”“不取出来我哪有钱交房款?”男人无助地问道。“骏景苑那里的情况我知道,您可以跟开发商协商,先交10%的预定金,再让一个有房产的朋友给您做个担保,剩余的房款可以等您的存款到期后再交。这样,对您来说就不会有什么损失了。”“这样行吗?”男人有些不相信。“行的,我姑妈上次买房也是钱不够,最后是这么解决的。()要不,我这里有他们的联系电话,我帮您问一问?”“那真是太感谢了!”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月份辞职比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