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档案局档案局彭冲

国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来宝检查
昨天,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率领检查组,在省档案局副局长赵深的陪同下,对我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市档案局局长殷元松以及我县领导王逍霄、黄才堂等陪同检查。
检查组一行来到县档案局档案查询中心、档案库房、数字化扫描室、宝应县历史文化展览馆、党史知识馆,县地税局档案室等处进行检查,并充分肯定了我县依法管档治档工作,认为我县档案工作符合《档案法》要求,尤其是高度评价了我县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历史文化展览馆工作。
汇报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逍霄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国家档案局检查组及省档案局领导来宝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档案工作有关情况。主要从重投入抓发展,持续改善档案工作设施条件;重服务抓提升,不断拓展档案工作社会职能;重法治抓宣传,全面营造档案工作良好氛围等方面全方位阐述了“十二五”时期全县贯彻实施《档案法》情况。王逍霄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县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按照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县将以这次执法检查为新的起点,充分消化吸收专家意见,认真查漏补缺,加强整改提升,狠抓措施落实,争创工作特色,努力推动全县档案事业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王绍忠对我县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肯定,他指出,宝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档案事业发展,在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力度成效明显,在档案管理上不仅基础工作扎实,而且全局上下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档案管理创新工作走在全省业内前列,不仅成功创成“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局长王春兰还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表彰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县上下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一个新的名片来打造。希望我县一如既往关心重视档案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档案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功能,扩大档案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档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以新《档案法》修订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档案基础建设,科学推行数字信息化档案建设工作,完善档案种类,丰富档案内容,保障档案安全,不断提高档案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能力,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宝应县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6月,现有库馆于2008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9.6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馆内现有147个全宗,档案29.8万多卷(件)、图书资料2.5万多册,保管着陈毅、彭冲、赵朴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手迹,收茂有《四库全书》、《大百科全书》等重要文献。县档案馆于2013年9月创成“国家二级馆”,2014年10月晋升“国家一级馆”。(记者 杜强)责任编辑:丁莹
报料、求助、咨询、客服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cn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五章 四节 政府机构档案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此处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  全宗号 5003&  一、机构概况&  本机构起于日成立的南京市人民政府。包括之后更名、设立的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市级政府最高行政机关,以及以上机关的办公机构秘书处、秘书厅、办公厅。&  1955年4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改称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初起因“文革”而中止执权。3月起南京市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3月,南京市成立南京市革命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至1980年12月,经市第八届人代会会议决定将南京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南京市人民政府。&  本机构不同时期工作部门构成各不相同,自初而设,存时较长的主要有教育、卫生、文化、商业、统计、人事、劳动、房地产、交通、财政、税务等局及计划委员会。不同时期因工作需要,还设有专门办公室归口统调管理相关工作。&  历任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有:刘伯承、柯庆施、惠浴宇、彭冲、陈扬、徐步、岳维藩、杨广立、方敏、储江、王昭铨、徐智(代)、张耀华、戴顺智、王荣炳、王武龙、王宏民、罗志军、蒋宏坤等。(详见表一)&  作为市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市政府成立之初,设有秘书处等工作机构。1950年12月秘书处改称秘书厅,1951年8月又改为办公厅,1967年&  后机构随政府停止工作而中止。1968年3月,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设办事组,作为革委会综合办事机构,后随革委会工作逐步展开,而改为办公室、办公厅,内设机构也扩充细化。“文革”结束,市政府重设后,仍设办公厅为其综合办事机构。(详见表二)&  表一&
机构与基本&
期间曾经组成部门与工作机构&
秘书处&(厅)&
基本组成部门&
编制委员会&
机械工业局&
公用事业局&
计划委员会&
城市建设局&
建筑工程局&
南京邮政局&
房地产管理局&
园林管理处&
人民防空委员会&
1978年后新增&
基本组成部门&
环境保护局&
技术监督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机关事务管理局&
政法办公室&
华侨事务处&
宗教事务处&
工业办公室&
文教办公室&
航运管理处&
新闻出版处&
体育运动委员会&
文化事业管理处&
防汛防旱指挥部&
市政建设委员会&
文化教育委员会&
人民政府保密委员会&
三反五反处理委员会&
增产节约委员会&
劳动就业委员会&
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
人民监察委员会&
政治法律委员会&
私营企业民主改革办&
财政经济委员会&
选举委员会&
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
城市建设办公室&
浦口下关抢险护岸工程&
复堤委员会&
秦淮河整治委员会&
南京港整治工程局&
机电工业局&
化学工业局&
交通办公室&
物价委员会(局)&
科学技术委员会&
工资改革办公室&
上山下乡办公室&
人委视察室&
绿化办公室&
财粮贸办公室&
电业局/供电局&
副业肥料办公室&
农业机械管理局&
基本建设委员会&
郊区人民委员会&
工业生产委员会&
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
农具改革办&
农产品采购局&
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换&
证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
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
机关事务管理局&
输油管道指挥部&
文教卫生办公室&
多种经营管理局&
农村工作委员会&
“五七”&干部学校&
贫农、&下中农协会&
工人宣传队办公室&
生产指挥部&
民兵指挥部&
煤建工程团&
人口普查办&
财贸办公室&
广播电视局&
外事办公室&
第二教育局&
电子工业局&
中小企业局&
计划生育委员会&
城市管理委员会&
地方志办公室&
口岸管理委员会&
对外开放办公室&
户口粮油办公室&
工业普查办公室&
经济协作办公室&
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清理整顿公司办公室&
老城环境整治办公室&
市非典型肺炎防治&
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十运会南京赛区组委会&
首届中国绿化博览&
  &&  表二&
主要职能职责&
主要内设机构&
协助市人民政府领导管理全市各方面工作,处理市人民政府的日常事务以及办公厅的人事、机要和保卫等工作&
设秘书、文印、机要等科室&
设办公、编审、机要、&巡视检查、区政指导、统计等室及交际处、行政处&
协助领导分工负责各方面行政业务工作;主持日常行政事务;掌管机关保卫和厅机关人事、机要保密工作;处理公务接待和机关事务;处理来信来访;人代会筹备、组织和接待代表视察、处理代表提案;公文与印信管理等&
1.&初设办公室、秘书处、研究室、机要室、人事室、交际处、行政处&
2.1953年设秘书科;政法文教组、财经、机要、城建组;人事、民信、文印科;保密委、行政处&
3.1954年设办公室、&秘书处、人事科、档案室、保密委、专家招待委、行政处等&
4.1966年设秘书、&行政处;民房室、&专业组、人保科、&文印科工业生产办&
1954年7月始与市委办公厅合署办公,其中两个办公室分&立遥1956年两办公厅恢复分设&
1973&年市委办公室成立后与其合署&
市府会议准备并协助决定事项实施;协助起草、审核文电,并办理;协助审办各级请示;协办、督办领导指示、指示;组织协调相关工作,处理突发事件、事故;协助处理争议、问题;信息收集与政策咨询论证与研究等&
1997&年设总值班室、机要秘书、综合、督查、政研、经研、发研、行政、人事、编辑资料处及秘一至秘八8个秘书处,&
  &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人民政府年形成的档案共5642卷,其中文书类档案5491卷,财会类档案151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⒈综合&  办公厅年度工作总结;信访工作总结;上级领导对南京市工作的指示及在一些会议上的讲话;市政府领导办公会、市革委会常委会、常委扩大会、核心小组会、市政委员会、党组会等会议记录;城建、护岸抢险、工业协作、农林、卫生专题会议记录;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通知、批复、简报、公函及编印的各种参考资料;各区、局及基层单位的请示报告、情况汇报及处理情况;关于表彰先进、档案、信访、保密、参观学习的通知、指示、决定、总结;南京市概况、沿革和编印的有关资料;办公厅电话记录、—事汇报、值班日记、文件清册、大事记;国庆活动照片及机关工作者合影;编印的《会议纪要》、《南京政报》等。&  2.机构、人事&  机构成立、撤并、更名、启用印信、调整区划、体制、各局分工的通知、请示、批复、命令;选调干部、人员任免、工作调动的通知、批复、函件;工作部门人员换发工作证名册和人事统计报表等。社团登记、特种经营、户政管理办法;关于拥军优属、转业干部、退伍军人安置及社会救济工作的通知、指示、批复。&  3.政法&  召开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人大及政协代表视察的指示、决定、通知、计划、总结、报告;出席省人代会及办理省人代会、政协会议提案的通知、报告和各区县人代会提案书;法院关于判案,处理汉奸、地主、反革命财产,人犯假释、保外就医、减刑的请示、汇报;肃反、审干、“三支两军”、“一打三反”工作计划、总结、简报及武斗事件处理材料。&  4.体育、卫生、文教&  关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出版、学习、宣传、广播等工作的通知、报告、指示、办法、规定;中小学招生、学生分配、幼托及公费医疗、医药管理、卫生防疫、农村卫生、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报告、规定;保护名胜古迹、革命文物遗迹,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拆迁的报告、通知;拆除庙庵城墙及市容与交通管理的办法、规定、通知;关于文化、精神文明、艺术、地方志等工作的请示、批复;有关新建学校和调整学校体制的文件等。&  5.财税、金融、商贸、物资&  南京市国民经济计划;年度岁入、岁出总预、决算表;市财政局工作总结;金融工作、财政纪律检查、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信贷、储蓄的通知、报告、批复;农业、房地产、工商等税收稽征、推销公债等办法;解放前后商业、金融、市场、私营商业情况调查报告;反银元斗争、对外贸易、稳定物价、市场安排、物资管理、市场供应、副食品收购、集市贸易的通知、报告、指示、办法;开展商标普查、商事凭证管理办法、规定;财政、工商管理方面的规定、办法。&  6.劳动工资&  关于劳动就业、退职退休、劳保福利、工资调整、用工制度改革的通知、报告、批复;处理旧人员、解决劳资纠纷及开展生产救济以及下放人员回宁安置等材料。&  7.工业、交通&  工业体制调整、工业生产、清仓查库、安全生产、引进设备、验收检查及计划用电、节约能源、交通航道、春节运输的通知、办法、总结;关于在纺织工业公司和二机床厂等21个企业试行扩大自主权,发展城镇集体企业的报告、批复、通知;关于电子、轻工、军工机械、电力冶金、化学工业等方面的通知、报告、批复、调查材料等。&  8.农副业、水利&  关于农副业生产、收购、分配及农场、农机、畜牧、资源、林业的通知、报告、规定;郊区情况、农业合作化、土改问题的报告、通报;治理秦淮河、南十里长沟、九伏洲和开挖秦淮新河的材料。&  9.城建&  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材料;市公用事业年度报表;基建项目、征地拆迁、产权纠纷、绿化、建筑建材等通知、报告、批复、办法;抢险护岸工程、浦口码头抢修、长江大桥建设、电车线路、中山陵、植物园、玄武湖、夫子庙、五台山体育场修建问题的材料;防止环境污染、环保工作简报、通知、批复、参考资料;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材料;土地征用报批表;城区工业“三废”污染调查材料。&  10.外事、旅游&  南京市与国外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接待外宾材料及选派出国人员、出入境签证、增加开放单位、利用侨资、外资建造旅游宾馆的通知、报告、总结、批复、办法;市杂技团出国演出的请示和情况汇报等。&  11.科技&  科技、地质、计量、测绘、地震、气象工作的通知、报告、批复、规定;农科试验网建设、技术革新等材料。&  12.财会类档案&  行政费、社教团经费决算;各部委办局人员工资名册,厅人员供给转移证;接待来宁串连师生账册及收据、凭证,1969年移交市革会及104干校工资人员底册等。&  提示与说明&  军管会时期,相关行政事项可参阅本馆军事管制委员会档案(全宗号2001)。另,由于1980年代及以前,党政职能划分不甚明确,部分属行政管理事项可参查本馆中共南京市委档案(全宗号4003)。&  本全宗档案除保管期限定为短期的外,已全部扫描加工成数字影像文件。&  &  全宗号 5004&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选举委员会于1953年5月成立。其职责是根据宪法和人大代表选举法的有关规定,负责本市人大代表选举事务。委员会设主席和正、副秘书长,内设秘书组、选举事务组、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本市年共进行了六届人代会代表的选举工作。每届选举工作结束,机构随即撤销。&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选举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96卷,主要内容有:&  历届选举委员会的机构沿革、启用印鉴;选举工作计划、总结、情况报告、剪报;普选资料汇编、调查统计报表;选举委员会会议记录;代表名额分配、提名协商办法;市、区人大代表当选证书存根;省、区选举工作有关文书。&  &  全宗号 5005&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是1954年6月南京市为宣传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草案而特设的临时性机构,至同年9月工作结束。陈立平为委员会主任。其下设办公室。&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1954年形成的档案共2卷,主要内容有:宪法宣传讨论的计划、简报、总结及各种统计表册等。&  提示与说明&  有关当时宪法草案宣传讨论的相关内容还散见于馆藏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工商联等全宗档案中(全宗号分别为及、)。&  &  全宗号 5006&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政法办公室成立于1955年5月。原市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随市人民委员会的成立而结束,为继续处理相关工作,新成立的市人民委员会在原市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人员、架构的基础上,组建了政法办公室,并于6月启用新印章。安桂林任主任。1957年5月,为贯彻精简节约的精神,经省人委同意,与文教等7个办公室一同被撤销。&  南京市政法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市长掌管市民政、公安、司法和监察等政法部门的工作。&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政法办公室年形成的档案共19卷,主要内容有:&  启用印章、工作总结,清理积案,收容灾难民情况及市镇反办批捕工作报告;国民党军军属调查登记表;民政、卫生等单位接处精神、麻疯病人的报告与来往文书;公安、监察:、司法局等工作总结、专题报告、机构设置、人事编制表;入朝职工牺牲善后工作的请示报告;组织贫民生产、复员军人安置、建立人口卡片、游民改造、取消反革命分子身份报告、批复;战犯、汉奸等财产处理问题往来文书等。&  提示与说明&  同时期与本全宗相关的内容,可参查南京市委、市监察局、市民政局等全宗档案(全宗号分别为、5012)。&  &  全宗号 5007&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政治法律委员会成立于1951年7月,1955年4月撤销,属市政府领导,负责指导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署和市人民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内设秘书处和检查研究处。&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政治法律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47卷,主要内容有:&  组织机构条例、办事细则、机构编制表;治安委员会成立报告;中央及其所属部委的指示、命令、通知;工作计划、总结、专题报告;党组会议、行政会议、专门会议的会议记录;市法院、公安局、检察署、民政局年度工作总结及专题工作报告;苏联顾问关于华东审判检察机关工作的视察报告;市民政局关于组织善堂会馆、改组南京红十字会的请示报告;法院判决书;审判反革命案件(犯)各级量刑轻重比较表;镇反案件清理审查委员会工作汇报;镇反工作计划;反动党团特务人员登记报告、统计表;处理反革命分子财产、判决反革命分子的文书;关于肃毒、禁赌以及取缔妓女工作方案、布告、报告。&  &  全宗号 5008&  一、机构概况&  1950年秋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保守国家机密的指示,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保密委员会,负责市政府各委、办、局和直属单位的保密工作,制订保密计划,检查保密措施落实情况,处理泄密案件。王明俊为主任委员。1955年随市人民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建立而结束。&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人民政府保密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22卷,主要内容有:&  保密工作年度计划、总结、规划;市府各单位保密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失密、保密审查处理情况统计表;市区各单位保密组织登记册、组织名单,会议记录;关于保密工作的通知、通报、规定、简报及来往文书;转发节日前夕进行保密检查的通知;大城市保密工作报告、记录及批复等。&  提示与说明&  有关同时期保密工作还可查阅本馆所藏市委保密委员会全宗档案(全宗号4034)。&  &  全宗号 5009&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编制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5月。1951年7月,成立了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革”期间中断,1973年恢复。1978年3月,经市委研究决定,编委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1994年1月更名为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南京市编制办公室同时更名为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市编委的职能是:负责对市各级行政机关、人民团体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行测算、平衡和核查审批等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编委及编办的职能有所调整,主要是负责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工作。内设机构主要有:综合处、行政编制处、事业编制处。&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编制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365卷,主要内容有:&  市编委工作计划、总结、简报;编委行政工作会议记录;关于编制问题的请示、批复、通知、方案及往来文书;市人民代表关于机构编制问题的提案、建议;离职证明书存根;编外休养通知书存根。&  精简机构和编制的方案;编制分配、变化情况报告、统计表;市、区级机关、人民团体等的在编、余编、试用、借用、退职、精简、开除、拟送收容、教养人员名册、报表等。&  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及市直属单位机构编制等问题的批复和通知及机构编制年度统计表。&  &  全宗号 5010&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人事局前身为1949年5月成立的市政府秘书处直工科。1949年10月市政府秘书处直工科撤销,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人事处,1951年8月人事处撤销,改设南京市人事局。1956年5月,撤市人事局,改设市人民委员会人事处,1957年与市委组织部合署办公,1960年2月市人民委员会人事处撤销,业务划归民政局,同年10月又恢复人事处,再次与市委组织部合署办公。1963年10月,市人民委员会人事处改为市人民委员会人事局,1965年1月改称南京市人事局。1966年“文革”开始后,机构中断。1969年11月成立南京市革委会人事局。1981年市政府恢复,设人事局为政府工作机构。2010年3月,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市人事局撤消组建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成立之初本机构主要职能是:掌管市府系统干部工作。后主责南京市低职干部招录、任免、调配、培训、监察、奖惩、优抚及工资福利、转业军官安置、高(中)等:校毕业生分配。“文革”期间其职能一度扩大到原劳动、民政两局既有职能。1997年后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按改革方案,其职能为: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干部管理和服务;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流动;专业技术职称管理。&  本机构先后设有秘书、调配、优抚、干部、教育、保卫、行政、监察及工资福利、任免奖惩、大学生管理、技术干部管理等科、处、室。其中:&  至1951年8月,先后设有组织、干部、教育、保卫、秘书、行政等科室。改设南京市人事局后,历设秘书、干部管理、工资福利、教育训练等科室。1963年10月后至“文革”前,设有秘书、调配、监察、工资福利等科室。&  1969年11月后,因职责范围扩大,又设有干部工作、劳动民政等办公室,并代管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1973年3月室改科,改设干部福利、调配、民政优抚科,并代管新成立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其后又陆续新、改设专业技术干部、行政监察、军转安置等科室。&  1981年3月后,内设机构先后有办公室、干部调配、专业技术干部、工资福利、干部任免统计、任免奖惩等科(室)及转业、编制、科技人员流动工作办公室等。至1986年4月科改处后,又陆续新增了电大管理站及培训、退休、综合计划、争议仲裁、毕业生分配、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指导等处(室)。&  1997年,内设机构主要有综合计划、政策法规、录用调配、考核任免奖惩、培训教育、工资福利,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职称、争议仲裁、退休干部管理等处室。&  至2010年3月,市人事局设有办公室(政策法规)、计划信息、调配、考核任免奖惩(人事争议仲裁)、培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留学人员和国际交流合作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军官转业安置(市军官转业安置工作小组办公室)、工资福利与退休、外国专家局(市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处(室)。&  历任主要负责人:高黎光、邱一涵(女)、刘述周、刘玉林、洒林、方黎(女)、凌文训、严家焜(兼)、陈玉亭、程箴敏(兼)、贺志道、王天时、刘耀华、王国祥、刘玉伦、管晨(女)、刘安宁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人事局年形成的档案共6376卷,其中文书档案6375卷,财会档案1卷(1955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市人事局年度行政与党务工作计划、总结及信访材料;全国、省市人事工作会议材料;党、政等会议记录;本级基建、专项经费申请、通知、报告、批复;上级单位及本局关于机构成立、调整、更名、启用印信、编制的通知、报告、批复;干部(公务员)、党员及工资福利统计报表。本局年团员名册;调拨物资、增拨福利经费的通知、报告、意见、报表;民主党派人士参加政府机关分布情况,民主党派上层人士情况统计表等。&  2.人事工作&  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调查、登记、统计;录用、考核、定级、任免、奖惩、调动及落实政策等的通知、报告、批复、名册。&  市府各单位局、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登记表;我市抗战前参加革命工作干部情况登记表、金陵支队第三大队干部名单和分配统计表;十六级以上干部级别审批文书、报表;干部整编、干部构成情况年报;华大干部学员情况记录。&  大中专毕业生及研究生分配政策、计划、名册,以及行政介绍信存根;干部(公务员)调动介绍信等存根。&  选调专业人员、农场插队、知青转干、科技干部调整归队、三警转干、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家属农业户口迁往城镇的通知、报告、批复、报表;调进市级机关人员审批表、花名册;高校毕业的干部分布、所学专业、现职及中、小学教职员情况年报;有关:校毕业生政审、调配往来文书。&  干部退休、辞职、退职政策、待遇及审核、安置表(册);干部教育、培训及公派学习的请示、通知、协议与批文;干部家属调动安置、入城审批等。&  年劳动力安置、新职工录用、复退军人安置计划、总结与审批表(含1970年有关单位录用内迁职工家属、1969年驻军机关职工名册等);1970年代以后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政策规定、计划指标与审核名单等;年干部下放与安置政策、名册与介绍信函等。&  1978年后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及审核文书;1979年后招(转、聘)一般干部及招录专业人员、公务员的政策、批件及聘用协议;80年代中期以后干部出境批文;年专业技术人员及家属农业户口转城镇户口政策及审核通知等。&  3.工资福利与民政优抚&  1955年局人员工资花名册,各单位人员增减情况,福利职别变化报表;市工农速成初等学校工资级别登记表,供给转移证存根;各单位供给制工作人员级别评定简表;核定各单位晋级指标存根;干部行政、工资级别评定、调整政策、表册;干部(公务员)退休、退职、遗属补助材料;民主人士、归侨待遇及复退安置、优抚、换发证件材料;年评残及换发抚恤证登记、审批表等。&  说明与提示&  有关干部政策及领导干部任免、调配等,还可查阅本馆所藏中共南京市委(全宗号4003)及市委组织部(全宗号4004)档案。有关机构编制还可分别查阅本馆所藏市委、市政府(全宗号)及市编制办公室全宗档案(全宗号5009)。&  &  全宗号 5011&  一、机构概况&  1950年10月成立南京市人民监察委员会。1955年4月,改名为南京市监察局。1959年9月撤销。主要职能是:负责监督检查本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情况,受理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监察局(人民监察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899卷,主要内容有:&  本局委年度工作总结、计划;“三反”、信访、整风、镇反、案件、秘书、通讯员、贯彻婚姻法、货币管理检查等项工作的专题工作报告、简报;组织简则及工作规章、条例;市监委会会议、监察通讯员会议、监察局局务会议、党组会议、全市监察工作会议、直属监察室会议、整风运动座谈会、干部大会会议记录;本局机构成立、调整、启用印信、人员编制、调资定级的报告、批复、通知;干部统计年报;上级对监察工作的指示意见;各监察室上报的工作总结;违纪案件材料;个人申诉材料等。&  &  全宗号 5012&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民政局成立于1949年5月。“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1969年11月市革委会成立人事局后,民政工作由革委会人事局承担。1975年11月成立市民政劳动局,将民政、劳动工作从人事局划归民政劳动局管理。1977年10月,撤销民政劳动局,分设民政、劳动两局建制。1981年市革委会体制结束后,市政府仍设有民政局建制至今。&  市民政局主要职能是:管理本市的社会与福利事务及本市的行政区划、地名的更设,包括优抚及复退军人接收安置、城乡救济救灾、收容教养遣送、社会福利生产、婚姻登记、社团管理,并对直属企事业单位进行党政领导和业务指导。&  成立之初设有行政科、优抚科及秘书室、社会服务处,后逐增设有社会、会计、人事、救济福利、教养、生产等科室。1977年民政局机构恢复后,先后设有办公室及民政、社会福利、优抚、退休人员服务、财务等科。1986年科改处后,先后设有办公室、社会福利、优抚、民政、退休人员服务、计划财务、人事保卫、民政工业管理、社团管理等处室。&  市民政局曾先后直属、管理(代管)有转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市双拥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社会服务处、生产教养院、救济分会、复员委员会、转业建设委员会、殡葬业务管理处、婴幼:、新山头教养院、祖堂山疗养:、三汊河养老:、梅桂营收容大队、市儿童福利:、市社会福利:、青龙山与祖堂山精神病院、市收容遣送站等单位,以及市民政工业公司、内燃机配件、玻璃钢、邮电器材、塑料电器(电器成套设备总厂)、标准件、印刷制本、五金搪瓷、红光印刷、针织外衣二厂等企业。&  历任主要负责人有:李芸华、李广、冯伯华、李钊、邱生凡、李世军、丁山、陈乐邨、林振方、蒋景楼、刘耀华、吴振恺、芮寅生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民政局年形成的档案共3607卷,其中市民政局文书档案2471卷(年形成),涉外婚姻档案901卷(年形成),南京市双拥办公室档案176卷(年形成),财会档案59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局党委会、民主生活会、局办公会议记录、纪要;局及生产教养院、农场等基层单位工作总结、报告;50年代取缔妓院、解放妓女、禁烟禁毒工作计划、总结;全国、省、市民政工作会议、民政系统先代会、盲聋哑人代表会议材料;“三反”运动、机关整风计划;落实政策、处分人员复查意见报告、批复;民政工作资料汇编及局工作计划、总结、专题报告、规定、通知;情况简报、人民来信、提案及档案、保密、机关行政事务等文件材料。&  2.组织人事&  招干、职工待遇的通知、意见;学员、干部工调名册;干部、职工人数及工资、专业技术干部统计报表;局及所属机构成立、合并、撤销、更名、人员编制、启用印鉴等的报告、通知、批复;有关本局干部任免、职称评定、离退休批文;干部管理、调资、招工、落实政策、奖惩、培训、职教工作材料;干部、党员名册、年报;劳资年报;党建、纪检工作等文件材料。&  3.计划财务&  财务管理、基建项目、各种经费物资安排、固定资产购置、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费、直属单位承包合同、统计和会计报表等文件材料。&  4.优抚安置&  复员、退伍、转业军人接收、安置政策、表册及计划、总结材料;评选模范军烈属、残废军人、警察因公牺牲抚恤等办法;退伍、转业、伤残、病故、被俘人员及其家属登记表、名册;革命军人、工作人员死亡通知书;烈士抚恤证明、烈属优抚通知、优抚模范照片等材料;安置救济60年代初精简职工、城镇聋哑人、刑满释放人员办法、报告、小结;评残、换发残废证材料;烈士殉难、移灵、殡葬、遗物处理报告;追认烈士、优待抚恤标准、拨发优抚退伍安置经费、抚恤单据、军人立功受奖通知书等文件材料;外地离退休干部来宁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及生活待遇、安置经费、物资、建房计划等文件材料。&  5.社团管理&  市宗教界阿訇、海里法、寺司登记表;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情况调查;接管外资津贴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表;接管社会部、市农会等所属单位及善堂会馆、同乡会名册等材料;社团登记、收费、成立及情况调查等文件材料。&  6.社会福利&  50年代失业知识分子、公教人员、城市贫民、僧尼、乞丐、老残、外来难民的调查处理办法、统计表、工作总结;救济、收容遣送乞丐、灾民、难民办法;收容通知书存根、收养孤儿登记保证书;五保户供养、农村敬老:建设、教养院、安老:、婴幼:、精神病疗养:等工作计划、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收容遣送、殡葬改革、公墓管理、有奖募捐、社区服务等材料;农场、工厂等福利单位生产、技改、产品计划及质量管理、福利企业审批及整顿等材料。&  7.灾害求助&  救灾、救济、扶贫、灾情报告及救灾保险、救灾募捐、拨发救灾款物等材料。&  8.地名区划&  区划调整、乡镇撤销、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成立变更材料;新命地名、地名变更、地名普查等地名管理材料。&  9.其他&  军民共建、老龄工作、残疾人工作等文件材料;庆祝建军节、军品供应、拥军优属、修建雨花台烈士陵园工程报告、计划、财政预决算;雨花台烈士公墓及道路技术设计及项英三烈士墓图表;婚姻管理、涉外婚姻登记、居委会和村委会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文件材料;少数民族、华侨生产生活情况调查;归侨、国籍、财产、死亡等问题处置办法;分配民族、侨务经费与物资的通知、报告、批复。&  10.财会档案&  年度生产财务报表;民政事业、抚恤、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行政机关经费支出预算、计算表,财务、基本建设决算报告,缝纫厂基本业务决算报告,固定资产登记明细表,年发放工资报核名册,1964年退休金发放清单等。&  提示与说明&  除婚姻登记外,本全宗所涉其它内容还可关注本馆所藏市委、市政府全宗档案(全宗号)。&  本市国内婚姻登记档案,依登记时间远近,在婚姻登记所在区(县)档案馆或婚姻登记机关收藏。&  短期档案中五六十年代社团登记、调查材料、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收容人员材料、复员军人接收材料较为丰富。&  年间有关民政事务材料可查本馆所藏市人事局、劳动局全宗档案(全宗号分别为)。&  &  全宗号 5013&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劳动局成立于1949年6月,是负责南京市劳动就业、劳动力调配、劳动监察、劳动保护及工资福利等工作的政府职能机关,历称市人民政府劳动局、市人民委员会劳动局、市革命委员会劳动局、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2010年3月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撤消组建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因受“文革”影响,年间市劳动局机构曾一度撤销,其业务1969年11月前由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办理,后由新成立的市革委会人事局办理。1976年1月起再改由新成立的市革委会民政劳动局承担。1977年10月,民政、劳动分家,恢复设置市劳动局、市民政局机构,市劳动局与下放人员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  1954年以前,市劳动局先后设有人事、调查、督导、工资、劳保等科。后又增设培训、私营工资、建筑工人调配等内部科(所)。至“文革”局中止前,其内设机构有计划、工资、调配、定员定额、劳保等科室。&  1977年市劳动局恢复之初,设有计划、调配、工资、劳保等科室及锅炉所,后又因技工学校管理由教育部门划入等,成立培训、信访科及矿山监察室等科室。&  1986年1月科改处后增设仲裁、保险福利等处室。&  2001年改组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前,共设有政策法规、综合计划与工资、劳动力管理、劳动监察、争议仲裁、保险福利(医疗保险)、职业技能开发、劳动保护监察、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等公共职能处室。并下属有劳动就业管理、社会劳动保险处及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技工学校、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劳动监察支队、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  本机构成立初期,主要职能为劳资关系调查与纠纷调处、就业指导与介绍、失业救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其职能逐渐转为企业用工计划管理,及与其相关的劳动保护、福利保险、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90年代之后,其职能渐转向宏观统筹、引导,依法监管、调处,并相应建立、强化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险保障的职能。而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特种设备管理监察等职能在2001年后分别转交市经济委员会、市卫生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  2001年后,增加了原人事、民政、建工等局承担的机关事业单位、农村社会保险职能、建筑系统养老保险职能,以及市卫生局承担的公费医疗管理职能。划出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业安全监察、矿山安全监察、职业(含矿山)卫生监察、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监察职能,取消了协调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政策的职能。转审批招用工计划、审核国有企业定员标准、制定企业职工奖惩规章等职能为依法规合同管理用工、重点调控企业工资水平与总额、制定适用企业职工的基本准则等职能。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拟定、职业技能鉴定与竞赛组织等职能转交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历任主要负责人有:邸作之、陈慎言、黎靖、贾世珍、刘克、李成斋、刘鸿庚、包智安、王德春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劳动局年形成的档案共4913卷、6473件,其中文书档案4896卷(年形成)、6473件(年形成),财会档案17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市劳动局及各科室年度、季度工作计划、总结、历史沿革、职责范围;国家、省、市劳动工资会议上的领导讲话及会议文件;贯彻工会法及执行工会法会议记录;专业会议及展览会材料;局务会议、办公会议、党组及局长专题会议记录;民信、民访、政治、保密工作材料;文书处理暂行办法;本局有关机构成立、调整、启用印信、干部任免的通知、批复和党员、干部统计报表。&  2.劳动安全与保护&  各级关于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的条例、工作计划、总结、报告、通知、通令;本市、本局有关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安全机构、安全教育、技措项目及贯彻安全生产规定;检查各种设备安全的通知、报告、意见;工厂企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保健食品、保健津贴、女工保护等规定、制度、办法;防暑降温、防尘防毒、防寒防冻工作总结、报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的请示、报告、批复;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总结;伤亡事故调查报告、处理批复、统计报告,安全生产先进表彰、奖励等。&  3.劳动力管理&  市委、市人委、劳动局关于劳动力指标分配、技工培训、临时工处理、雇工介绍的调查报告、批复;本局恢复劳动计划管理体制、学生分配、复退军人、插队知青、安排待业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及抽调人员支援内地建设、动员青年支边的通知、报告、报表;中央、省、市属企业职工子女顶替申请表、报告;本局关于各系统录用新职工审批名册;支边支内及下放人员、被征地人员安置材料;安排农民工、职工离退职、开除的报告、批复及老弱病残职工处理的通知、审批表;国民经济各部门职工人数增减情况、劳动生产率、人员分类统计资料;下放干部、转业干部、职工调动介绍信存根等。&  4.工资福利&  处理失业工人情况统计;市委、市人委批转有关人员工资待遇、特殊工资支付、转正定级、职工补贴及加强工资基金管理、资金使用、奖励制度的报告、通知、意见;中央、省、市领导关于劳资工作讲话;下达劳资计划,工资标准、工资福利待遇、劳资普查的通知、批复、意见;市国民经济各部门工资福利状况报告表;劳资集体合同、协议书、契约、劳资争议情况处理材料。&  5.教育培训&  职技校建设及招生计划、录取、毕业名册等。&  6.财会档案&  工资名册、往来款项明细、供给转移证及技工学校经费计划、报告等。&  说明与提示&  因“文革”期间机构中止,相关职能工作先后归入革委会生产指挥组(部)、人事局,查寻其时记录可查阅馆藏相关全宗档案(全宗号分别为)。&  本全宗年间成批招录用新工人档案,编有计算机人名检索目录,但因招录用途径、方式多样,固此不能含盖此时段所有新招录用人员。&  由于档案并未全按形成时间顺序移交入馆,故本馆纸质簿式目录未能完全按档案形成时序编排,使用时请注意。&  财会类档案中夹有部分技校规划图。&  &  全宗号 5015&  一、机构概况&  1953年6月,为加强党对工资改革的统一领导,市委决定成立市工资改革委员会并建立办公室,以王野翔为委员会书记,陈慎言兼办公室主任。1956年6月,市委决定:市委工资工作委员会由14位同志组成,夏冰流任委员会主任,刘克、荀毅抗、刘寅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由刘克兼任主任。市委工资工作委员会系党内组织,对外称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工资改革办公室。&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工资改革办公室年形成的档案共17卷,主要内容有:&  1.综合&  中央、江苏省委及本市关于工资改革工作的通知、指示、标准方案及报告等;中央、江苏省委及市工改办公室关于公私合营企业工资改革工作规定、指示;国务院所属各部局1956年工资改革标准草案;1956年工资改革工作的总结、调整方案及工改计划的通知。&  2.财贸&  市财贸系统各单位公私合营企业工资改革工作计划、方案,市财贸系统工资改革决算表及各单位工资改革工作计划报告、总结,财贸系统调整干部级别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新公私合营企业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及省工改工作会议报告、工作调查实施办法,市工改办公室转发中央关于工交企业干部工资和奖励问题意见。&  &  全宗号 5016&  一、机构概况&  1959年3月根据省委部署,南京市成立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动员符合条件的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为临时性机构。&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年形成的档案共14卷,主要内容有:&  中共江苏省委、省支边办公室关于支边工作的决定、指示及下达支边人员分配方案的通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江苏省支边办公室的通知、函件;江苏省支边办公室会议文件;中共南京市委、支边办公室关于支边工作指示、报告、小结、统计表;市领导和支边人员代表在欢送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大会的讲话稿和陈乐村电报稿;南京市各区县人民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动员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计划统计表及支边工作总结报告;市支边办公室关于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各项通知规定,市人委支边办公室有关支边工作的各项通知,市支边办公室有关支边工作的政策、方针和宣传教育资料;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区支边办公室支边工作简报;各县、区支边人员花名册。&  &&  &  全宗号 5017&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于1958年11月成立,一直与南京市城建局合署办公,1962年7月撤销,其工作职能分别划归市城建局和市计委。1977年5月,市重设基本建设委员会,1983年4月撤销,成立市城乡建设委员会(1984年6月启用印章)。1990年12月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南京市建设委员会。1996年6月市委组建建设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与市建设委员会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本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市政府综合管理全市建设事业的职能部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其职能亦更为强化与扩展,主要有:1.贯彻落实各级有关建设事业的方针、政策,研究制订本市建设系统的有关政策法规、发展战略和实施措施。2.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城市建设计划和发展规划;指导、参与编制城市、国土和区域规划。3.综合平衡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检查、监督规费的征收和资金的使用情况。4.指导、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市市政设施、公用设施、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建设、环境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定额。5.指导、协调城市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综合管理全市建设、建筑的抗震设防和城市建设项目外资引进。6.负责全市城市建设监察和项目的管理工作,指导建设系统各专业城建执法队和各区县城建监察队伍的工作。7.综合管理全市建设工程监理、招投标工作;负责全市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和工程造价管理及房屋建筑工程以外的施工队伍的资质管理。8.管理全市城市建设勘察设计,规范和完善勘察设计市场。9.负责市属民用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及验收工作;综合管理全市涉外建设项目安保设施建设工程;参与国家大中型项目、省市地方项目的选址、可行性研究工作。10.负责全市房地产开发的宏观调控;组织编制全市住宅建设的规划、计划;指导、督查全市拆迁安置工作;规范全市房地产开发经营、评估中介;参与指导全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和物业管理工作。11.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建设事业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和技术经济政策;组织建设系统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开发和引进工作;负责建设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12.指导和管理全市建设系统内审计监督工作;参与全市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的审计工作。13.领导全市建设系统各单位和党的关系在市委建设工委的企事业单位的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受市委委托管理的部属在宁企事业单位党的工作。&  内设机构先后有:办公室、协作处、科技管理处、施工处、住宅建设处、政策法规处、综合计划处、城市建设处、城镇管理处、基本建设处、房地产开发处、科研设计处、审计处、城建执法监督处、组织人事处(老干部处合署)、宣传教育处(团工委)、纪工委(监察室)和机关党委。&  历任主要负责人有何冰皓、孙同浩、薛深、范仁信、苏则民、张大强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南京市建设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2714卷,其中文书档案2577卷(年形成),专门档案137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本委大事记、年度工作总结、领导分工及会议记录纪要;制定综合管理执行性文件和规章制度,市政府办文回复单;申请经费、购买车辆的请示和批复;关于维稳通知、意见及机关处室作风建设评议实施方案、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计划等材料。&  2.综合计划&  建设工程立项、决算的通知、批复,安排城建项目资金的通知,编报各类年度报表、建设项目和资金支出计划;关于法规性文件的修改意见,表彰区县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的通报,本委法制建设工作要点,普法工作计划,申报政府规章立法建议,法治工作总结;本委重点调研课题计划,召开年度城建工作务虚会通知、方案、会议材料;下达科研计划项目,转发上级有关文件材料,评选优秀设计方案,注册土木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民用建筑初步设计审批;市基建投资计划、项目设计、施工情况报表;各系统基建投资任务、续建、重点项目开工、竣工计划表;征用土地通知书、报告、批复;南汽、南化、汽轮、江南水泥厂、下关电厂、大厂热电厂、烷基笨厂、煤制气厂等大中型企业及市政、水利基础设施基建投资计划、设计任务书、扩初设计的指示、批复。&  3.建设管理&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方案、道路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江苏人居环境申报请示、工作意见,市政、园林等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区、县道路拓宽改造批复;建筑、施工企业申请二、三级资质报告,加强安全生产通报,表彰“金陵杯”市政公用优质工程的通知,评选结果,《江苏省建筑企业信用管理手册》检验换证工作的通知;关于招标中有关事宜的函、批复;上报城镇房屋拆迁计划,中低价商品房建设与销售管理实施意见,表彰区、县房地产开发行业先进。&  4.组织人事&  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材料、系统及机关工资(党内)报表、建设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彰优秀公务员、表彰基层党组织、领导出国考察、人事任免、落实政策、退伍安置、劳保、政历复查、退休、辞职及建委和基层单位组织建立、编制的通知、报告、批复、决定、规定;干部、党员统计报表;基层党组织换届改选等材料。&  5.法规宣传&  关于法规性文件的修改意见,表彰区县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的通报,法制建设工作要点,普法工作计划,申报政府规章立法建议,法治工作总结;系统政治理论学习考试工作意见、竞赛评比,文明单位创建申报工作、表彰决定,表彰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先进的决定;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表彰先进,通报违纪情况,印发领导在纪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知。&  6.专门档案&  年征拨用土地批准书及相关材料;、1979年个别地区征地农业户口转城镇户口报告、名册。&  提示与说明&  1961年前短期档中有大量基建计划及工矿企业设计、规划材料。&  本全宗机构所涉土地与建设管理等相关内容还可参阅本馆所藏市委、市政府、市计划委员会、市城市建设局、市房地产管理局等全宗档案(全宗号分别为、、5095)。&  &  全宗号 5018&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10月,1955年3月撤销。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财政经济工作。内设机构先后有:秘书、调研、计划、物资清理、办公室、保卫、工资、综合计划及统计、基本建设、物资平衡、劳动工资、基本平衡、交通财税、贸易金融等处室。&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528卷,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工作计划和总结;“三反”、清产核资工作总结;工作简报;市财委财务会议、专题会议、办公会议记录;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材料;加工收购投放委员会会议记录;大事记;市财经系统人民法庭材料。&  2.组织、人事&  市财委试行组织规程;机构系统表、人员编制表、党员、干部统计表;干部任免文件;南京市财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名册等材料。&  3.财经管理&  市财委对下属单位有关财经问题的批复;市财委与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供销社、交通运输部门的来往公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情况报告;市场情况报告和统计报表;产供销平衡情况统计报告和统计报表;市场粮油供应情况报告;金融情况统计报表;货币流通情况报告和统计报表;外汇折算情况报告;金融管理办法;发行新币、回收旧币情况报告;公股清理方面材料。&  4.计划、统计&  市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初步意见;物资供应、基本建设计划;市工农业生产、公共事业建设计划;南京市年购买力计算资料;治理秦淮河工程计划;对工矿企业、手工业情况调查报告和统计报表;市工农业生产总值统计报表;南京市矿区分布情况图表等材料;市工资情况调查报告;各厂工资水平和工资制度调查表;各厂解放前后工资比较表。&  &  全宗号 5019&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计划委员会于1954年11月成立。1966年“文革”开始后,机构中断,1973年恢复。1983年4月市经济委员会并入后改组为计划经济委员会,1985年10月恢复计划委员会独立体制。本机构是南京市政府负责编制、监督、检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的综合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随时期不同,先后有:以国家和省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为依据,综合制定南京地区的年度和长期国民经济计划,审查市政府(市人委)所属各部门和区县计委编制的计划,制订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办法搞活企业的经济政策,为市委、市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预测全市经济发展趋势,控制地方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检查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并对完成计划提出措施意见,对各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和全面安排。至1990年止,其主要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综合计划、区街经济、中长期规划、国土(与中长期规划处合署)、商业贸易、信息管理、对外经济计划、社会事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调节、财金(与经济调节办公室合署)、农村经济计划等处室。其下属有南京市投资公司、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和南京地质矿产办事处等单位。&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计划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3693卷,其中文书档案3688卷,财会档案5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市计委及各处室年度、季度工作计划、总结;工作职责、印模及各种调查材料;全国、华东、省计划工作会议、工业企业财务工作会议、工业交通会议、援外工作会议、科技会议、先代会、城市工作会议材料和汇报资料;市计委党组会议、主任办公会议及部门会议记录;来信来访材料;省、市政府、市计委负责同志在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南京计划经济简报;提案处理情况报告及本委办理并回复市政府交办的事项材料。&  2.组织机构人事&  市编委等有关部门关于全市、区县计委机构编制及所属单位、撤销、改变隶属关系的通知、批复;干部任免、处分、调动、退休、工调的报告、批复;省市人委、计委调整所有制、工业企业领导关系及抽调人员支援内地,安排劳动力、招生分配计划的通知、报告、批复、处理意见;干部统计报表、名册、组织关系和调动介绍信;市委组织部、本委关于聘任技术职务、评定任职资格,成立专职职务评审委员会材料;本委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出国政审批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名册和报表,机关党支部改选材料。&  3.计划规划&  国家、省、市各部门关于下达本市年度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类计划通知、计划会议文件材料;编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思路;南京市计划单列指标基数划分工作报告;省市人委制定的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南京市经济建设长期规划、计划及地方科技计划、规划、编制说明及检查执行情况;本委关于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十项奋斗目标大纲及历年来本市五十项奋斗目标执行情况。&  4.综合经济&  20世纪60年代初工业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等材料;国民经济政策、体制的文件;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完成计划情况的检查、专题工作报告、总结、命令;下达年度工农业生产计划;交通运输、文教卫生、公用事业、科技工作总结;科技成果、科技项目资料;各系统单位技术改造、新产品试制、技措项目及项目完成情况;工业用电平衡工作的通知、报告、批复;物价统一订价、订价标准、职工物价补贴的报告、批复及产品商品价格调整方案。&  5.商业贸易&  商品产、供、销计划,社会商品流转计划,购买力和市场供应通知、报告、总结、办法;增产节约检查方案、报告;加强建材业管理、建材预算价格及物资分配、管理、调拨、清欠处理的通知、报告、批复;国家及省、市计委关于彩电、纺棉、饮料、化肥、洗衣皂供应等的办法、意见、通知。&  6.固定资产投资(基建)&  市计委、建委下达的年度基建计划、准备基建项目、自筹基建项目结转计划;基建工程总结、检查及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的通知、报告、批复;清理基建项目计划、投资计划、停缓建项目的通知;新建商业服务网点、水利建设、铁路公路修建及新建扩建厂房车间、征用土地的通知、报告、批复、工程设计任务书、工程造价预决算报告;本委关于购置设备、追加基建投资经费、调整基建技措计划的通知、批复。&  7.财经、劳资&  关于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支、农用资金管理、房地产税收使用及财政预决算、财税计划执行的通知、意见;工矿企业、各单位关于经济纠纷、项目贷款、工商关系协作、组织经济联合体、对外经济合作的通知、批复、意见;国家、省、市计委关于电力建设资金、能源交通基金分成、项目贷款等通知;本委关于安排资金、下达资金计划、补助资金(经费)、追加资金(经费)的批复;有关经济调节杠杆方面的文件材料。&  8.对外经济贸易&  国家计委、省计经委关于机电进口指标、技术引进、推荐替代进口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出口纺织品收购、外汇管理、轻工投资方向、进口计划等材料;国家经贸部关于外国政府贷款建设项目的资料汇编;本委关于同意进口通讯、教学设备、棉花、农药、医疗器械、办理进口手续的批复;本委关于外汇总控制、安排外汇、外资配套人民币贷款、贸工农出口基地、进口计划、外债清算、地方进口管理的通知、批复、规定等。&  9.社会事业&  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市计委关于“农转非”、三线职工、农村籍退伍军人、学生、干部户口、征地安置的意见、通知、会议纪要;市政府、市人口控制小组、市计委关于控制城镇人口、异地调配、外地职工来宁落户的规定、实施办法、通知、会议纪要;国家有关部门、市政府、市计委关于残疾人事业、农村卫生保健、福利企业管理、农村管水的工作纲要、意见、通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市计委关于招生、毕业生分配、整顿地方:校、办好农专校、更改学制的计划、报告、意见;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的意见、通知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10.财会档案&  行政支出、账簿余额明细表等;1968年本委固定资产上缴情况表;年工资报核名册。&  提示与说明&  本全宗所涉重大事务还可参阅本馆所藏市委、市政府全宗档案(全宗号为),所涉各行业具体事务,请注意同时关注本馆所藏各相关行业主管机构全宗档案。&  本全宗档案大部分已扫描加工成数字影像文件。&  &  全宗号 5020&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经济委员会于1966年6月成立。成立不久,“文革”开始,机构工作即中断。1978年恢复经济委员会建制后,曾先后与中共南京市委工业交通政治部、国防工业办公室合署办公,也曾与市计委合并为市计划经济委员会。&  本机构为南京市工业交通行业的综合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统一管理、指导、协调、发展全市的工业、交通生产。&  本机构的主要沿革详见下表:&
主要内设机构&
主要职责职能&
直属与管理单位&
设计划、生产、企管、&军工、区属工业、办公等五处一室&
市一级工业、交通主管部门,市属专业工司和厂实行政领导编制和下达地方生产计划,&组织协作、调度,&组织地方军工和专案生产&
通用机械、&机电化工、&铸锻、电讯仪表、&轻工、化学、&玻陶、橡胶、纺织、建材等10个工业公司和三个直属厂&
时将计委分管工业的部分处及市人委办公厅生产办划入,与撤销的市重工业、&轻化工业局部分人员合组而成&
1975.10-1978.8&
1.&初设秘书、干部、基层工业、&企业管理等组2.1977&年底,组改处,企管组改称综合处&
分管代管党委行政副职等干部,开展学大庆运动,推广先进,管理所属企业,掌握生产&
初设办公、干部、基层工作、&生产调度、企业管理、技术、军工等处室&
组织工业、交通各局和市属、党的关系在宁的央属、省属企业开展三大革命运动,执行国家统一计划,发展工业交通事业&
直接掌管一轻、二轻、重工、化工、机械、仪表、交通、&物资、煤炭、供电、&电信、邮政、港务和长航南京分局、大桥管理处、南化公司、南钢、南汽、石油化工总厂及等19个局和直属单位&
市委工业交通政治部撤销后另单独成立了市委工业交通部&
主要内设机构&
主要职责职能&
直属与管理单位&
1981.5-1982.7&
1.&初设办公、生产调度&(街道工业)、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交通、能源、控革改办(军工处)等处室&
2.1982年6月原市社队企业管理局从市计委划入,内称社队企业管理处&
除工交政治部职能移出外,同上&
直接掌管一轻、二轻、重工、化工、机械、仪表、交通、&物资、煤炭、供电、&电信、邮政、港务和长航南京分局、大桥管理处、南化公司、南钢、南汽、&石油化工总厂及等19个局和直属单位&
标准计量局从科委划归经委领导&
1982.7-1983.4&
同上,并加入国防工业组织管理&
1983年撤销后与计委合并成计划经济委员会&
1985.10-1990&
杜念斋姚国瑞&
办公、人事、&生产经营、交通(车辆管理)、能源安全(沼气办)、技术质量、技改(食品饲料包装处)、&企业管理(企业顿办)、行业管理、县区乡镇企业、国防工业(国防工办)、机电设备进口审查办等处室&
组织、管理、协调全市工交生产的综合职能部门,对全市工交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生产和调整、改组、联合、交运等工作实行业务指导和归口管理,负责全市能源供需协调和调度&
管辖基本同上。&
直属能源服务中心、工贸中心、企业管理协会、&地方工业供销公司、&电力建设开发公司、军工动员线仓库、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工业新技术交流推广站&
1985年底沼气办划归市农林局&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经济委员会年形成的档案共1303卷,其中文书档案1301卷,财会档案2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市经委工作总结、计划;全国及省市“节能月”会议、科技会议材料及有关领导讲话;工交系统党员干部、政治座谈会及办公会议、组工会议、生产班子会议等会议记录、纪要;加强职工教育、宣传的通知、贯彻上级会议精神、整风双打工作总结、情况汇报;各类简报、信息等内部刊物;组建、审批行业协会等材料。&  2.组织、人事&  市经委及所属机构成立、撤销、启用印信、改变隶属关系的通知、批复;市计委与市经委业务分工与机构设置方案、沿革;基层单位党组织建立、改选及党员党籍调查、复查的报告、批复;干部任免、培训、离退休、处分及抽调干部、教师、学生的通知;职称、任职资格评审材料;工交系统职工调资的批复;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材料,党员、干部年报。&  3.企业管理及生产&  工业学大庆情况报告及验收大庆式企业材料;市集体所有制企业调整方案及一览表;组织工业与军工生产、增添设备及技术标准和技术革新、技措项目、三废处理、翻建厂房、车间的计划、报告、批复、通知;基本建设项目立项、转正申请、批复(1984年)等。&  1981年后增有开展质量月活动材料;产品质量升级规划、准备工作及执行情况的考核意见及评审、荣获优质产品名单;折旧资金、基金项目审批;水、电、汽、煤增容和耗能设备更新改造;新品开发、质量考核计划及新技术推广;技改及项目引进立项;工交企业所有制性质认定、改变隶属关系;军转民、军品生产等。&  4.财会档案&  年经委发放工资名册。&  说明与提示&  “文革”期间相关内容请参阅生产指挥部全宗档案(全宗号5085)。1985年市计经委撤销后,1983年及前档案由市计委保管,故此时期内容可参阅本馆所藏市计划委员会全宗档案(全宗号5019)。&  &  全宗号 5021&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59年1月成立,1962年7月与省科委、科普协会合署办公。1966年3月成立市科学技术局,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文革”开始后两机构工作中断,1973年后工作纳入市计委成立的科技组。1977年4月,市革委会成立科学技术局。至1978年2月,局改为委。2001年再次由委改组为市科学技术局。&  本机构主要职能是:贯彻国家科技工作方针政策,负责全市科技情况调研,制定相关科技政策及科技规划,组织科研攻关、管理技改项目及宣传、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本机构成立初期设有规划、情况、宣传普及、代食品办等组(处)。1977年后,先后设有计划、技术推广、科技情报、政策研究、农业科技、科技(科协办)、科技干部、科技管理、专利管理、外事、科普工作、民营科技、外事等处室。1997年以后,先后设有政策法规、计划财务、科技管理(民营科技)、工业科技(社会发展)、农村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市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科技成果(专利管理)、国际科技合作(引智办)、科技干部管理(科普工作)、国防动员委员会科技动员办、发展计划与财务、高新技术与民营科技管理(市软件发展办)、农村科技、知识产权(市知识产权局)、社会发展与科技条件、国际科技合作等处室。&  直属及管理单位先后有市科协(1981年后分置)、标准计量局(1982年划归市经委)、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科学用品服务处、地震办(局)、科技干部进修学院、科技人员流动办公室、电子计算所、科学普及推广站、科技情报研究所、知识产权局、职称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科技体制改革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活动中心、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引进外国智力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利事务所等。&  历任主要责任人有王昭铨、石坚、施明、李晓、马双菊、汤鹤龄、黄敏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南京市科技局)年形成的档案共4733卷、4416件,其中文书档案4715卷(年形成)、4416件(年形成),财会档案18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市科委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市科委及下属单位机构成立、撤销、改变隶属关系的报告、批复、通知;年历史沿革;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的指示、在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各级科技会议、科技情报交流会、科技先代会、标准计量工作会议及保密工作会议材料;办公会、党组会议记录;各级科学技术规划文书;“三反”运动、机关整风“双打”工作计划、总结;内部发行科技资料、刊物;文件汇编、大字报汇编;科技保密与人民来信来访材料;委(局)编印的《科技动态》、《科技简报》、《南京科技》等内部刊物;政府采购、财务预决算和检查与审计材料等。&  2.组织人事&  干部任免、奖惩、工调、政历复查的通知、报告、批复、决定;录用新职工及学生分配、科技人员调整归队的通知、报告;干部、党团员、科技人员有关情况统计报表、卡片、名册;职称评审与智力引进及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落实相关政策等材料。&  3.业务工作&  各时期科技政策、调查、统计、总结、汇报及请示、批复;科技、科普工作计划、规划材料;科研计划、经费及项目推广材料;科技工作、交流、情报、表彰及标准计量等会议材料;科技成果、技术标准、计量管理的通知等材料;1961年代食品工作情况、代食品工作会议记录;工业系统重要科技成果目录及科技成果申请、评审、鉴定、登记、表彰材料;1960年举办的两次“高、精、尖”展览会目录;1966年我市工业系统技术力量概况;市科技情报机构调查及机械、仪表、石化、玻璃、纺织等工业行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申报材料;科技企业认证与复核换证等。&  4.财会档案&  科委年及年行政、事业经费明细及报表;年重点科研经费报告及付款情况;1966年科研经费记账凭单;1977年科研事业总账;年人员工资名册。&  说明与提示&  年间有关科技工作的材料可参查本馆所藏市计划委员会档案(全宗号5019)。&  &  全宗号 5022&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物价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6月成立,归市人委办公厅领导。1958年1月,并入南京市自由市场管理委员会,成立南京市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1959年6月设物价局,1960年并入商业局,保留原名称。1962年10月,市物价委员会恢复独立办公,归市计委领导,内称市计委物价局。1967年因“文革”工作中断。1979年8月成立市革委会物价委员会。1983年市政府取代革委会,3月组成政府工作部门,仍设市物价局,与市计划委员会合合署办公。&  本机构的职能,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对全市政府管理的流通领域内的商品、公共服务收费进行“核、定、调、查”,研究、拟定本市价格、收费政策、方案;监测、预测、调控全市价格总水平;研究提出市场经济下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目录。&  1986年后主要内设机构先后有办公室,工业品价格、农业产品价格、非商品收费、综合、信息、房地产价格、综合调控、收费管理、服务价格、价格信息监测等处室。下属单位主要有物价检查所(物价检查分局、物价举报中心)、工农成本调查队(价格调查监测所)、价格事务所(价格认证中心)等。&  历任主要负责人有徐步、陈慎言、鲍季良、王明俊、张海萍、林玉材、陈蝉、沈健、程晓蔚、钱平桃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物价委员会(南京市物价局)年形成的档案共1364卷(、年形成)、2777件(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物价管理政策及年度与专项工作计划、总结;物价工作的规章制度、会议纪要;有关领导关于物价工作的讲话、指示;违纪通报及人员任免、定级及机构调整的通知、决定;物价调查检查情况报告、统计表、历史资料;价格变动情况报告和资料;全市主要消费品价格情况;产品、服务成本调查统计资料;商品、服务核价、定价、调价的通知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共服务收费调查、请示、审批等材料;价格举报、违法处置、价格检查材料;罚没物、无主物、“脏”物估价材料;局办公会议的记录等。&  说明与提示&  文书档案内夹有少量照片及录音、奖牌等实物。&  有关物价相关内容,还可参查市委、市政府、市计委、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全宗档案(全宗号分别为、)。&  &  全宗号 5023&  一、机构概况&  1.机构沿革&  南京市统计局前身为1953年2月在市财委计划统计处基础上成立的市人委统计局。1967年“文革”后工作一度中断,其业务工作先后划归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综合组和市计委统计处,1980年6月市革委会恢复统计局建制1981年市政府取代革委会后,仍保留统计局建制,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之一,一直沿续至今。&  2.机构职能&  南京市统计局的职能不同时期不尽相同,主要有: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统计工作的政策法规与指示、要求,组织和指导全市的统计工作,检查、监督本地区的计划执行情况,统一管理全市性的基本统计数字,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统计数据与分析研究支持,为市场经济安全有序运行提供基本统计支撑。&  本机构“文革”前,先后设有综合、秘书、工业、基建、贸合、农业、劳资、家计调查等科室。1981年后有综合、工业、财贸物资、劳动工资、基本建设、农业、社会等统计科及家计调查科、办公室。1986年市级机关科改处后,设有工业交通、农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财贸物资、综合、社会、平衡、贸易、外经等统计处及家计调查处、办公室。1997年机构改革后,设有办公室及法规、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工业交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外经统计、贸易统计、农村统计、统计设计管理、信息自动化管理、人事教育等处。&  本机构1984年前基本无附属单位,1984年后直属与管理单位先后有电子计算机站、城市抽样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局〉)、市企业调查队(局)、中国统计干部学院南京分院等。&  历任主要负责人“文革”前为汪冰石、田蓝田、陈仲,1980年后为张洁、车大诚、王永柏、陈胜利、顾常宁、陈刚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统计局年形成的档案共6237卷、3300件,其中文书档案6229卷(年形成)、3300件(年形成),财会档案8卷(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全国统计会议文件;局党、政及业务工作会议记录;统计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自编《国民经济情况汇编》、《国民经济统计报告》、《统计快讯》、国民经济主要核算汇编,国民经济若干比例关系研究资料、国民经济历史资料、行业调查报告;市郊经济地理调查、灾情调查、街道组织调查;历史沿革、大事记;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年)材料。&  2.组织人事&  机构成立、撤并及人员编制、干部任免、定级调资、职称评定、表彰处分的报告、批复;干部、党员名册,年报;干部调动、党团关系转接介绍信存根及出国学习考察审批。&  3.工农业统计&  工农业总产值、净产值及机械化程度、工业发展情况、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统计报表;各工业企业汇总、经济指标、会计决算报表;1974年以后部分时段国民经济基本情况及各大中型工业企业、各郊县区人民公社、各农场、乡镇基本情况等调查统计卡片;矿藏资源、工商业对私改造情况及农业生产情况、农村基建、人民公社社员平均收入水平、粮食平均亩产、家禽家畜平均饲养头数统计资料;年农业普查材料。&  4.交通、电讯统计&  非交通系统单位自有载货汽车运输量、专用线、专用铁道情况、重点运输单位情况及交通外运、搬运、航运、港埠情况调查统计资料;邮电电讯情况调查统计资料。&  5.商业、物价统计&  工业企业主要专业设备拥有量及大型机床、高精度机床、关键稀有机床及锻压设备等主要物资消费、库存、技术改造统计报表;商品产销、流转情况、社会购买力计算、零售服务性物价指数、主要商品零售价格登记、有关商品单价比价、解放前物价情况统计资料;1993年三产普查材料等。&  6.科教、文卫统计&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年报;各高等学校及各类学校情况、接待旅游外国人及华侨、港澳同胞情况;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统计报表;工会、妇联工作统计报表。&  7.人口、家庭、劳资统计&  人口年报、人口粮食、人口普查、人口历史情况统计资料;家庭、职工居住、职工分类、职工生活费指数及服务行业人员、科技干部情况调查表、统计资料;国民收入情况统计资料;村落调查表;投资一万元以上资方人员调查表;职工人数、增减情况、计划外用工及劳动工资、劳动生产率、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构成、劳保福利费用构成统计报表。&  8.财会档案&  年会计报表与银行对账单;1954年包干制报销名册及年工资报核名册。&  说明与提示&  本机构1958年大跃进期间与市人委办公厅、计划委员会、劳动局四单位合为一个党组。年档案为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综合组、市计委统计处时期形成留下。第五次人口普查档案不在本全宗内,请查本馆收藏的人口普查办档案(全宗号5083)。&  &  全宗号 5024&  一、机构概况&  1958年7月成立市委物资领导小组,当时设有办公室为其办事机构(以市计委物资处为基础),对外称南京市人民委员会物资办公室。1959年5月,市人民委员会物资办公室撤销,成立市物资局。“文革”开始后1967年工作中断。1968年3月市革委会成立后,相关工作并入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综合组。1969年市革委会成立物资局,恢复行使原职能。1981年市政府体制取代革委会后仍设物资局。1994年6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为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市政府决定撤销市物资局,组建南京物资实业集团公司。&  南京市物资局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各种国家计划物资(生产物资)的计划编制与申请;物资订货、储存与调拨分配;物资调度平衡和协作调剂。&  内设机构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成立初时,有综合、计划、调拨供应、供销协作4个组。10月市各工业局撤销成立工业生产委员会后,供销业务进一步集中到物资办,遂改设综合、五金材料、化工与建筑材料、设备、协作5个科。1961年后调设有人事、计划财务、设备、农业市场、秘书及材料一、二科等科室。&  1981年后,局内设机构先后有人事教育、保卫、劳动工资、财务基建、计划业务、燃料、配套供应、企业管理等科室。1986年1月科改处后,设有综合计划、人事教育(保卫)、物资协作、财务基建、配套供应、企业管理、市场管理等处室。至1994年局撤销前,其内设机构有外经、综合管理(保卫)、政策研究、劳动工资等处室。&  下属与管理单位先后有人委驻上海办事处(1960年底撤并入省驻沪办)、木材、煤油、石油、建筑材料、金属材料、机电设备、生产资料服务、五金、交电、化工、轻工、储运、集装箱、拆船、金属回收、物资集团等公司,及物资交易中心、机电设备汽车贸易中心、华联物资开发集团、职工大学等。&  历任主要行政负责人有王楚滨、刘兰堂、张海萍、徐乃泉、彭崇贤、朱家瑞等。&  二、档案概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物资局年形成的档案共1071卷,其中文书档案1402卷(年形成),财会档案29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市物资局及下属单位的年度与专项工作计划、总结;局属各公司启用印章、历史沿革、内部分工、职权范围、工作制度等材料;物资系统工业学大庆先代会材料;局党、政等会议记录;评比、竞赛及表彰材料;“三反”整风运动、肃反审查材料;人民来信;会计决算表等。&  ⒉组织人事&  市物资局和下属机构成立、调整、更名、改变隶属关系的报告、批复;关于党团组织建立、改建、恢复党组织生活的通知、报告、批复;物资局科长以上干部名单、简历表,驻沪办事处工作人员名单,市管员苑级以上干部及退休、退职申请登记表;市物资学校成立、学员待遇、学生转正定级的通知及学员名单,干部年报,工作人员任免、处分的调查决定;关于干部下放、工资调整、福利待遇、奖励等的通知、批复、规定。&  3.劳资劳保&  物资系统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统计报表;录用新职工、退伍军人及临时工、轮换工转正批准书、名册;离、退休人员登记表和职工退休死亡招收子女审批表;安全生产、劳保用品的通知、批复;生产事故通报及处理材料。&  4.基建管理&  局及所属单位土地征用、建设项目及经费等的申请与批复;所属单位撤并、体制改革、交接相关材料;物资调配供应、储运管理、调查统计等计划、总结、报表。&  5.财会档案&  1959年驻沪办财务情况、报表;年局行政经费报表;局仓库查账报告;物资学校1965年财务文件及工资名册、年度财务报表;1968年局结束时清点、交接凭单及个人借用借条;年工资名册等。&  说明与提示&  原驻沪办档案未作移交,本全宗档案中少有涉及此方面内容。另有关物资统配的内容,特别是所属专业公司的内容,可根据所处时期,参查本馆所藏市计划委员会及化工、商业等局全宗档案(全宗号、5059)。&  有关人事与党的组织建设的内容,注意参查本馆所藏市委组织部、市委财贸部和人事局等全宗的档案(全宗号、5010)。因个别时间部分所属单位组织关系划归区委管理,故相关内容可前住单位所在区档案馆查询。&  &  全宗号 5025&  一、机构概况&  1965年3月,为使部分年老体弱但未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的负责干部发挥力所能及作用,而设立的咨政机构,6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能是:在市长直接领导下,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围绕中心,进行一般巡视,了解情况,反映问题。“文革”开始后机构中止。&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人委视察室年形成的档案共6卷,主要内容有:&  工作报告与总结;关于娱乐场所、菜场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视察报告;交通运输机关体制等专题调查报告;轻化系统九项基建投资问题等的专题报告;春节前客货运输情况及肉联厂粪肥处理、郊区旱改水等问题的视察报告等。&  &  全宗号5026&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档案馆于1959年成立。1963年3月,成立南京市档案管理处,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1967年因“文革”工作中断。1968年成立市革委会办事组档案组,1978年改为市委办公厅档案处。1979年恢复市档案馆。1981年3月成立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合署。&  南京市档案局(馆)的主要职能是:依法对全市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督、检查;拟定档案工作规章、标准、要求;确定档案移交、接收范围;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并提供利用服务。&  其内设机构80年代以后先后设有:办公室,综合、业务指导、技术、科技、接收整理、档案管理、史料编研部、征集利用处等部、处(室)。&  历任主要负责人有:包季良、张应谦、陈正林、杨金明、王正仪、尹玉兰、梁洁、张颖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档案局(馆)年形成的档案共1345卷、1867件,其中文书档案1344卷(年形成)、1867件(年形成),财会档案1卷(年形成)。主要内容有:&  1.文书档案&  市档案处(局、馆)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市档案馆工作细则、规章制度;敌伪档案交接表册;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指示及在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关档案工作会议材料;市档案处暨市档案馆机构成立、人员任免、机构编制等方面的请示、报告、批复;城建档案馆机构批复和工作报告;专业人员培训、职称评审相关材料。&  档案战备检查、清理、鉴定计划、指示、总结;档案保密、立卷归档、保管期限规定;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接收市级机关档案的通知、档案移交的标准要求;20世纪60年代江宁县移交土地册存根及部分单位、档案、图书资料的交接清单;档案馆基本情况调查表、年报表;遗失档案和城建档案馆情况报告;全宗卡片及档案检查情况底稿;国家、省等级档案馆达标晋级、评审材料;市档案馆舍新建、改造材料;南京大事记、报刊选编、互联网信息等摘选编参考材料。&  2.财会档案&  1964年工资基金计划表;行政支出计算表;工资人员报核名册等。&  说明与提示&  由于档案组、档案处时期不是独立单位,一般不对外行文,相关内容可查阅市委、市政府档案(全宗号)。&  &  全宗号 5027&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宗教事务处1951年10月成立。1951年11月,更名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1955年6月,改为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宗教事务处,11月,与省宗教事务处合署办公。至1959年3月,恢复独立设置,仍称市人委宗教事务处。1960年10月,又与市民族、华侨事务处合署办公,直到“文革”开始后中断。1979年4月市革委会成立民族宗教事务处,1981年市政府取代革委会,3月成立新的政府工作部门,改设民族宗教事务局。&  南京市宗教事务处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宗教政策,处理全市宗教事务。民族宗教事务局时期,职能扩展到民族政策的落实,协调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对口扶持、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等。&  本机构1979年后先后内设有办公室及业务、民族处、宗教处、调研等科、处(室)。&  历年联系管理单位有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市佛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回民殡葬服务所、市寺庙管理服务所、金陵刻金经处等。&  历任主要行政负责人有汪大年、史正鉴、马卓然、杨荣良等。&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宗教事务处(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年、年形成的档案共884卷,主要内容有:&  1.综合&  宗教事务处成立、人员任免的材料;干部情况统计年报、干部名册;专门登记处工作计划、总结;市民族、宗教、华侨事务处开展“五反”运动的情况报告;市宗教工作概况、宗教界基本情况及全国性、全省性保留寺庙、道观的名单;破“四旧”运动对宗教界的冲击和影响调查;国外寄给教会的邮件;介绍信存根等材料;局务会、民宗界等会议记录、纪要;大事记、内部刊物等;人大、政协视察及提案回复材料;外事接待计划、安排;各种统计、登记;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宗教政策、接受捐赠及房产交接、建设、维修材料等。&  2.宗教管理&  佛教居士、基督教青少年教徒简登表;外籍天主教神甫、修士、修女一览表;天主教徒名册;公青教徒名单;佛教活动分子的历史情况;老弱僧尼生产自救情况报告;宗教界人士学习情况反映、报告;市佛教、道教情况报告;基督教、天主教教徒情况调查;基督教教徒信仰变化情况报告;转业教牧人员情况报告;教堂寺庙变化情况统计表;南京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场所名称、人员名单;南京教会学校情况报告;基督教、天主教系统表及团体概况;圣母军职人员登记;市圣母会发展情况;解放前后南京佛教活动情况;“小群”派情况资料;清真寺阿訇情况初步调查;回民坟地图;宗教界成员情况;天主教方济格会南京分会方济格堂、保禄会南京分会、下关天主堂、圣心教堂等情况资料;天主教教堂登记总表;天主教教区现况调查表;关于寺庙地产和征税问题的文书;宗教界上层人士生活福利待遇情况资料;栖霞山破坏情况报告;伊斯兰教重点人物、基督教转业退休和少数民族五好职工等人员简况;市天主教、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促进会会员志愿书、代表会议材料;市天主教友爱国代表会议材料;教堂、教会医院、教会学校、慈善机构登记表、调查表等。&  3.其他&  宗教界成员情况,各宗教基本情况介绍;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态度;宗教常识,有关“小群”(基督徒聚会处)材料;基督徒聚会处教徒卡片资料;青年会、女青年会资料、情况;基督教青年团契情况;教会、教堂工作概况;基督教爱国会工作情况部分材料;教会组织材料、史料;《海潮音》、《现代佛学》、《佛学半月刊》、《宝华山志》、《龙潭山志》、《寿佛志》、《清凉山志》、《灵谷寺志》等佛教史志书刊;幻灯片、录音带、照片、外文影集、佛教经文等。&  说明与提示&  本全宗所涉相关内容还可参阅本馆收藏的市委及市委、统战部及市民族事务处档案(全宗号、5028)。&  长期6号目录案卷中夹有20世纪30—50年代照片,佛教史志书刊。&  &  全宗号 5028&  一、机构概况&  南京市民族事务处成立于1956年4月,与省民族事务处合署办公。1959年3月,省、市机构分置,独立办公。1960年10月,与市民族、宗教事务处合署办公。“文革”后机构中断。市民族事务处的职责是负责处理全市民族事务工作。&  二、档案情况及其内容&  馆藏南京市民族事务处年形成的档案共107卷,其中文书档案94卷,财会档案13卷。主要内容有:&  1.综合&  本处工作计划、总结和工作简报、会议记录;市伊斯兰教一届一次、二次会议材料;首届青代会少数民族代表名单、照片和底片;本处机构成立、启用印信的报告、批复;回民殡葬服务社成立及暂免征税的文书;回民文化协会的组织章程、委员名单、工作规划;少数民族医药费、教育经费的文书;申请免征清真寺房地产税的文书;回民坟墓登记与迁坟的文书;伊斯兰教清真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阳市公安局 彭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