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 揭阳市 东山区揭阳市碧屿村从事什么行业

你的位置: &
& 详细内容
揭阳市塑胶行业协会成立 宋旭彬当选会长
来源: 时间: 15:51:02
阅读:12818
19日,由市77家塑胶企业组成的揭阳市塑胶行业协会成立,标志着揭阳市塑胶行业从孤军作战迈向抱团发展。
据了解,塑胶行业是揭阳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共有生产企业超过1000家,上规模企业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去年实现增加值59.67亿元,创造利润10.45亿元,同比增长19.6%和31.5%,成为全市民营经济和产业建设领域的一大亮点。去年全市塑料家居用品出口创汇12.2亿美元,塑料制品产量远超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
大会审议通过了《协会章程》等规章制度,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广东海兴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旭彬当选会长。协会还邀请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及市工商业联合会为顾问单位,邀请建行、工行揭阳分行和揭东农商行为特邀副会长单位。
副市长在成立大会上致辞,要求市塑胶行业协会要广泛组织开展企业培训和行业交流,助推企业&登高&;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谋划产业集群;发挥好服务、自律、协调功能,强化行业作为。
据介绍,协会成立后,将集合资源采购原材料,设立专业的仓储物流中心,邀请专家构建&智囊团&核心价值团队,组织国内外技术交流,组织行业企业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揭阳市塑胶行业向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持续发展。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曹俭、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会长符岸,市经信局、工商联、民政局及各县(市、区)等有关领导参加会议。
责任编辑:
喜欢本文,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精彩不断!
您还可以分享到:
更多关于:
文明上网,杜绝攻击性言论。
孤寡老人生病了,马上有人上门关心;社区楼梯脏了,立即有人清扫……乌桥街道...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止2010年底,汕头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57...
春运抢票大战进入高峰阶段,除了之前就抢手的车票外,一些短途高铁车票也开始...青洋山村是全国苏姓人数最多村寨之一.
青洋山村和碧屿村前身为”和靖乡”,曾隶属桂花蓝乡,桂花蓝包括现在的青洋山与北屿(碧屿)两村,青洋山村人数现约二万(迁出开基创村,华侨不计在内),碧屿村人数现约一万五千,现为纯苏一族。今隶属普宁市南径镇,与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潮阳区贵屿镇相接壤,距流沙市区(铁山兰)约20公里。青洋山村总面积六千多亩,老村寨倚山而建,四面溪涧环绕,水路发达,老寨房屋都是背山面水,潮汕第三大江‘练江’流经村旁,直达潮阳海门出海。据清初版的”潮阳县志”记载,宋咸淳二年(1266),乡人林士平募建集资,青洋坂地方建成一桥,名湖东桥,惠福村民来往贵山都与洋乌都之便(此地原是溪流河道,非今练江之名,练江乃解放后,政府从原有溪流河道为基础,整治改造的河道,以揭西县为起点,至潮阳县海门镇入海,命名为练江)。
青洋山村曾是附近有名的地里风水宝地,鱼米之乡。在传说和传统地理风水学来说,青洋山村是眠牛地,碧屿村是牛屎地(雅称水上莲花),青洋山地理名称分牛头和牛尾,东有朝阳石迎祥纳瑞,南有练江龙行之势,西有正德寺广施善缘,中有北极古庙保万民.牛头四方池边,“苏喜来饼家”旁,有一处两旁巨石倚立(现在只剩一边),原被修成一个寨门,谓之牛嘴牛喉;地下中间有一巨石平铺(现被埋在水泥路下),约八九米长,色微红,俗称牛舌,前面原有一拱形石桥,名牛索桥,是东面进村必经之路,据老一辈介绍,青洋山村以前是四面环水,原只有村头寨尾两座石桥出入,易守难攻,盗贼难侵.地俊人杰,一方安宁
牛头四方池边处有一壳灰混凝土路,宽约一米左右,长约二公里左右,由牛索桥为起点,弯弯曲曲往贵屿镇方向沿伸至贵屿镇南安村西尾外大榕树下,俗称牛索。据传说贵屿华美是水牛地,在风水地理学来说,世代以农耕为主;青洋山是眠牛地,世代贤人才俊辈出。明朝华美村人国舅爷陈北科为了破青洋山地理,到青洋山起地皮,并修了这条路,意为牛索牵牛缚树下。但沧海桑田,山移水改,到现在这条灰土路只剩二三百米长残破路基,作为几百年历史沧桑见证。村东面山上,有一巨石刻“朝阳”两大字,落款‘元至正戊干刘南海书,明天启丁卯杨紫合修‘(公元1627 年)。“朝阳”二字约2尺见方,用楷书撰写,十分苍劲有力,实乃书法珍品。刘南海元顺帝至正六年丙戌科进士,官至内阁太学士,系桂花蓝村始祖刘琰山之十一世孙。
桂花蓝创村于何时,相对难以考证, 宋,元,明三朝乃是杂姓聚居之地 .据传有陈,刘,杨,庄,欧,洪,张,高等等近十姓.但据潮汕刘姓(桂花蓝派)宗谱记载,宋朝庆历年间(公元年), 刘琰山与友游至潮州桂花蓝钟情此地,并得到卢姓好友资金帮助,遂留居创寨,终成望族,显赫一时,刘氏先祖定居桂花篮后,相继有人在朝为官,权势显赫,凡过牛索桥进入乡里者,文官需下轿,武将当下马,成为定例。洪武年间(初期),朝廷一位太史官来潮州府解粮,路过此桥时,因初来乍到,北方人又不懂潮语,不明风俗,不习水性,骑马过桥,适逢一群儿童在桥下洗澡戏耍,看到有人敢于骑马过桥,便大声起哄,致使马惊人翻,跌下桥下,淹死溪中。后来其子在朝为官,为报父仇,奏请朝廷围剿.明朝洪武六年(1373),朝廷遂勒令一姓杨总兵围剿桂花篮刘姓,刘姓聚居之地出入只有二个寨门,杨总兵不忍多杀戮无辜,但又皇命在身,不敢有违,便命兵士在一寨门放火烧毁,由此门逃出得生,为刘姓族裔网开一面;另一寨门重兵守卫,由此逃出尽为斩杀。刘姓剩余逃离族众,为逃避朝庭剿杀,四散逃离到各地,有的改名换姓融入他族。后来,原桂花蓝裔逃离刘姓子孙,为了感谢杨姓总兵网开一面之恩,一直都有流传这种传说,部分族谱也有记载到.也有一说,苏家与杨总兵相熟,先知内情,暗中通透了刘姓,刘姓才得以大部分逃离.他乡开枝散叶.
桂花蓝村改名分为青洋山,北屿两村 到底是始于何时?暂时查不到具体年代记载资料。但在一些明史有关记载资料,明朝行政版图典籍,潮阳县志(清朝初期版),原桂花蓝裔刘姓族谱,贵屿南安杨姓说法(乃杨总兵后裔,具传有族谱记载)来看.明朝洪武六年,朝庭派杨总兵巢杀桂花蓝刘姓,刘姓至此散寨逃离,部分他姓怕被殃及,也相继逃离.此时的桂花蓝乡,应该是空寨,暂时没有什么人敢在此居住. 据贵屿镇南安村杨姓的一位干部说法(据说是族谱记载),其先祖杨总兵,跟苏家人乃是好友,在巢杀刘姓后,暗中跟苏家人说,安心居住,不会累及苏姓,苏家人才逐渐迁回定居.
潮阳县志中,第一次出现了”青洋山村”的官方行政名称记载, 是明朝初期洪武十二年,其时青洋山村,碧屿村隶属潮州府潮阳县兴仁乡贵山都。由此估计,明朝洪武六年至洪武十二年,苏家族人重建桂花蓝村时,为了避开当时政治上的不必要麻烦,避嫌朝庭追缉的刘姓族人被误认的风险,把桂花蓝村改名分拆成青洋山村,北屿村。
潮阳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共1 口(16岁至60岁,纳税应役成丁人数)。
2011年版的,青洋山村初编的族谱记载(详见第2页)},官拜提领使明斋公(青洋山始祖),于洪武十二年(1380年)偕侄月波(碧屿村始祖),迁居桂花蓝村(今碧屿寨仔).
但青洋畔青安桥头石碑记载写到:明斋公(青洋山始祖)偕侄月波(碧屿始祖),于元朝至正年间(年)迁居桂花蓝村和靖乡(碧屿寨仔),这两种记载中间有几十年差距, 那个说法是对,有待考证校对。
2014年版的碧屿族谱记载(详见07,09,10页),昆山祖苏镜(潮州鹤陇村13世)为梅陇公之长子,生于至正19年,终于明洪武28年(),带家人及念六祖神主,祖妈衣物迁居潮阳(今普宁)南径,创白石村,单传一子孝德.
碧屿村”苏氏宗祠”内壁有&光前裕后&石碑,碑中刻文:吾,先祖由闽入潮,始篤卜地白石,数传移居碧屿… …,最后落款为:乾隆丙戍年花月(1766年). 此石碑也是现存确切记载到青碧两村,最老碑记文物.
综合潮阳县志记载,青洋山,碧屿村族谱,碑记,原桂花蓝后裔刘姓,族谱记载,洪武六年,带兵巢杀桂花蓝刘氏的杨总兵后裔资料记,传说.和其他部分史志,多方资料相互印证,交集,校对而拼集所得信息数据,得知了青碧两村苏姓,大概迁移年代和一些具体情况.
元朝中,前朝,青洋山,碧屿先祖从潮州迁移而来,暂时定居”潮州路潮阳县白石村”(现普宁南径镇白石村),几十年后,先祖觉得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不利长远发展.于元朝至正年间,再从白石村迁至桂花蓝村,创立和靖乡(现碧屿村中,俗称寨仔),其时桂花蓝村以是杂姓居住,但刘姓一族显赫,人数众多,地域广阔,他姓只占极少数.
洪武六年(1374年),朝庭派杨姓总兵巢灭桂花蓝刘姓.至此桂花蓝刘姓残存者逃离散寨.居住在此地其他姓氏者,为怕无辜殃及,暂时相继避走逃离. 洪武六年(1374年)-洪武十二年(1380年)之间,风头过后,苏姓先人陆续返回重建家园,并把原来的桂花蓝村改名为青洋山村.从此安居乐业.碧屿村是否是在同一时间,由桂花蓝村分拆成青碧两村,或是后来才形成的村落名称,有待考证. 洪武十二年(1380年)潮阳县官方史志上,第一次出现青洋山村的行政名称, 隶属潮州府潮阳县兴仁乡贵山都青洋山村.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普宁置县,首任知县赵钺,并将县衙置于现贵屿南安村民宅。以河为界,河东下尾(华美村),洋乌洲(现湄州村)归潮阳管辖;河西北门村,南安村,后望,青洋山属普宁县,全县分九区,青洋山,北屿被划入普宁县第七区,隶属潮州府普宁县贵山都。万历三年(1575 年),普宁移县治于厚屿(洪阳),明神宗十年(1582年),普宁县,潮阳县,在划定地界时,潮阳因为朝庭有大官,设计把贵山都西部,洋乌都西部夺回为潮阳管辖,此后,潮阳县,普宁县在时近百年,一直在地界管辖上存着很大纠纷。明神宗十年(1582年)-雍正十年(1732),青洋山,碧屿两村复归潮阳县管辖.
雍正五年(1727年),普宁知县王廷相上奏朝庭,就潮普两县边界一事纠纷,请求调解刬分清楚.雍正九年朝庭派杨文乾巡抚到潮阳县,普宁县调查,重新以明嘉靖年间普宁置县之时的边界划分。雍正十年(1732年),青洋山村重割归普宁管辖,因潮阳县,普宁县,都有贵山都,洋乌都之名,洋、贵二都两县互混,知府周硕勋奏请改普宁县之贵山为桂江都、洋乌为铁山都), 雍正十年(1732年)至清朝未朝,青洋山村隶属潮州府普宁县桂江都。
民国时期,撒都改为乡,镇.但是由于当时因军阀割据,各地武装战乱,青洋山村辖属时有所更改,也曾属贵北乡.解放后至今隶属普宁市.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普宁县2876户,8653丁(16岁至60岁,纳税应役成丁人数),
顺治十四年(1657年),普宁县总户口人数7406人,男子4326,女子3080(16岁至60岁,纳税应役成丁人数)。
泰国痛风奇效药,有需要请联系本人.
(本人知识有限,历史见识浅,文章有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多多指正修改,苏喜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广东地市:
任何理由的遮掩都无法开脱自己的罪行,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在法律面前也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有自己坚定,对糖衣炮弹“无动于衷”,才能守身如玉,才能避免碍于面子的尴尬,更不会出现“无奈受贿”的闹剧。 []
前世 今生 未来,一村 一地 一国——揭阳玉产业发展走笔
一名玉雕工人正在对玉进行加工
  因了玉,一片原本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土地响起了铿锵的金石之声;因了玉,一个小小的村庄从此走向富裕;因了玉,一个偏于一隅的粤东古邑叫响了“中国玉都”、“亚洲玉都”的品牌。揭阳是如何与玉结缘?如何成为“中国玉都”?它的玉产业又将往何处去?恰逢首届中国(揭阳)玉文化节即将举行,记者来到揭阳,走访“玉都”核心区——阳美,接触三代“玉人”,聆听他们追溯玉的前世,解理玉的今生,透视玉的未来。
  玉的前世追溯:温暖人生
  今年八十岁的洪梅发老先生满头银发,气质儒雅。他的双手与常人略有不同,手指从指根处起略略倾斜,据说,这是长期操作玉加工工具落下的“职业病”。洪老先生是阳美人,祖辈世代以农业为生,自懂事起他便帮助父兄干农活,练得一手培育柑桔和修理农具家具的好手艺,后在村剧团担任导演及道具设计。到1957年,家中除了种地并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未到而立之年的洪老先生开始学习玉器加工手艺,在作业的工程中他发现旧式玉器加工工具存在缺陷,便进行改良,将半转玉车改为脚踏式全转玉车,工作效率因此提高了近两倍。洪老先生无私地将一切工序传授给村民,后来村里通电,玉车实现了电动化,洪老先生改进的工具逐渐普及全村,促进了阳美玉器产业的发展。
  今日的阳美社区原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与玉结缘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于生计所迫,其时部分阳美村民利用农闲时间穿街走巷回收旧玉器进行翻新加工,作为维持收入的一种手段;解放后,阳美设立集体性质的旧杂玉器回收组,收购旧玉器加工后支援国家出口,玉器的加工经营渐成规模。
  从时间上看,洪老先生算是阳美的“玉二代”,他前半生的从业轨迹恰恰是阳美村玉器产业萌芽阶段的缩影。据村民讲述,“文革”期间,由于私人加工、买卖玉器被视为“投机倒把”行为,阳美的玉器加工业陷入停滞。为传承玉雕技艺,阳美人便躲进矮楼,用稻草塞窗隔音,继续偷偷加工玉器。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阳美翡翠玉雕技艺才得以传承和保护。
  神奇的玉石,往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阳美人的生活里投下了一束温暖的辉光,为他们照亮了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
  如今,洪老先生的玉业传承人共有十四人,得洪老先生严格教育培养,他们个个勤劳奋进,诚信经商。“通超古法,启迪后生,治玉日众,桑梓改观,贵雅天下,誉满亚洲,辛劳得酬,堪慰吾心”,洪老先生感慨道。
  玉的今生解理:泽被一地
  “阳美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现在一年培训的学生有几千人。”阳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夏浩真告诉记者。夏浩真是阳美村的“玉四代”,是阳美翡翠玉雕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少年时就开始随父学习玉雕技艺,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不久就开始独立从事玉器加工,并成为村里第一批办起玉器加工场的人。如今,夏浩真已是阳美村有名的“玉人”,不仅从事玉器的贸易、设计和评估,而且为阳美翡翠玉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阳美翡翠玉雕成功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普查登记、组织申报材料的工作;从2002年起,他积极为每一届的揭阳玉器节宣传策划出谋划策。夏浩真的经历,几乎完美地微缩了阳美乃至整个揭阳市玉器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壮大的历程。
  阳美玉器产业真正的春天,是从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开始的,得益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富民政策,阳美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玉器加工经营,到90年代初,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与玉打起了交道,一些村民开始直接出外采购玉石进行加工,夏浩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起初只去到云南一带,后来就直接前往缅甸采购原料,形成完整的玉器生产销售链条。随着采玉、锯玉、雕玉、赏玉、鉴玉以及营销商等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涌现,阳美玉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老玉街”成型,阳美玉都商住楼拔地而起,阳美玉器展销中心竣工,阳美国际大酒店和别墅区建成……一系列大型工程不断巩固阳美在全国乃至亚洲玉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为揭阳获得“亚洲玉都”、“中国玉都”称号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起,一年一届的中国(揭阳)国际玉器节开始举办,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珠宝玉器行业交流平台,也成为揭阳一张亮丽的经济名片。
  阳美人并不因此而自满,他们致力加强玉雕工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和现代化的培训班、讲座、交流会,传承玉雕工艺技术。此外,中国玉都(揭阳)玉文化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已被列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但是,夏浩真也有烦心事,在玉雕技艺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他感到了压力,“玉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做玉不需要多少文化的传统观念必须改变,玉器不能一成不变,文化的附加值必须提升。”他说。
  玉的未来透视:温润中国
  其实,不独夏浩真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价值30万的镯子,竟然用一个鞋盒来装”,“经常要跑到平洲那边去,来回一趟既花钱又费时”,“‘七彩云南’的玉人尽皆知,其实他们的货也是从我们这里进的”……在揭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东主持的交流会上,十几位从事玉器行业的青年企业家各抒己见,他们当中,不少是阳美的“玉五代”,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目前揭阳玉器产业存在品牌不响、公盘缺失、各自为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揭阳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加快揭阳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对于正处在瓶颈期的揭阳玉器产业来说,即将举行的首届中国(揭阳)玉文化节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首届中国(揭阳)玉文化节暨第十届中国(揭阳)玉器节(简称玉文化节)的举办,是揭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精心的具体行动,也是揭阳弘扬和创新中华玉文化、助力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一大举措。而先行一步的“寻找玉德人物”大型网络活动,更是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方式,唱响“中国之玉,温润中国”的主旋律,为玉产业注入了历久弥新、更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文化与道德内涵。
  据悉,揭阳的玉文化节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举办首届“中国玉德人物”网络评选,寻找为中国道德风尚作出杰出贡献的“玉德人物”;举办揭阳玉器名店、玉雕名师评选活动;邀请国内文化界名人举办“中国玉文化大讲坛”;筹备设立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举办中国美玉博览会;推出“中国美玉之旅”活动;开通中国玉器网等10项内容。
  陈东说,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国际奢侈品巨头通过文化品牌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整个社会对中国本土的高端文化品牌的需求更要培育和加强,玉器加工作为具有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的民族工业大有可为,通过文化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正当其时。“通过玉文化节的举办,挖掘玉文化内涵,在推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同时,做强做大揭阳玉产业,进一步擦亮揭阳名片,提升揭阳知名度。”陈东赋予了玉文化节这样的使命。
  (编辑:许慧) 作者:记者许冬晖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揭阳市蓝城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