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兑换人民币1973年建立的人民公社

  集约化农业所谓“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的,“集”是劳动、技术和资本这类“人为”方面的密集、深化,“约”是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简约、节省。集约应表现为生产(经营)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合理配置各项生产(经营)要素,使其得到最佳组合和最优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而其中起点最低,自然条件最恶劣,发展最快最好,对政府补贴依赖最少的是以色列农业。  以色列的农业非常发达,农民人均年收入高达1.8万美元。但是殊不知,人人推崇的以色列农业,主要组织形式是类似人民公社(而且是1958年版)的基布兹和类似高级合作社的莫沙夫,占农村人口约43%的“个体户”(主要为阿拉伯人、德鲁兹人)产值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15%,人均产值远低于前两者。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的以色列如果包产到户将只会是一片沙漠。  基布兹,是希伯来语“团体、集体”的意思。以色列政府《合作社团登记册》规定:基布兹是一个供人定居的组织,它是在所有物全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成员组织起来的集体社会,没有私人财产。它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简单地来讲,基布兹就是一个公有社会,成员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实现内部民主和平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外部人员加入基布兹,必须充公其财产,基布兹成员外出打工,收入也归基布兹所有。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基布兹曾在其建国初发挥了极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以占农村人口约24%的12万人生产了以色列全国农业总产值的40%,工业总产值的9%,国民生产总值的12%,出口创汇的6.5%。近年,基布兹大力发展工业、商业、休闲旅游业,有些基布兹的农业产值甚至只占到总产值的4%。并为适应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废止“所有物全体所有制”、“不雇佣基布茨成员以外员工”等这些即使在1962年以后的人民公社看来也是“极左”的东西。基布兹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基布兹_百度百科/view/1963322.htm》  莫沙夫,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的村庄。它是一种农业合作组织,既是一个行政村又是合作社,具有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的双重功能。莫沙夫的原则为:(1) 土地国有;(2) 家庭是农场的主要劳动力;(3) 成员须互相帮助,服从于集体利益;(4) 莫沙夫统一销售各农场产品,并向农民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社区的主导思想是:相互支持、相互负责,但家庭成员取得酬劳多少完全凭熟练程度和个人努力,莫沙夫成须为合作社和社区服务支付费用。现今,以色列大约有450个“莫沙夫”,以占农村人口约33%的17万人生产了以色列45%以上的农业总产值。《莫沙夫_百度百科/link?url=JTAWVe65BAcWbKi1mCyPsMd3zhGQKvcyOdDUo7tDFYLNL_WVXLpOVZR3SP99-rtTG5n3zJYVBBaSTWXFrjyi_K》  为什么更“左”的基布兹能如此成功,人民公社却陷于苦难之中?《以色列的基布兹-恍若理想中的桃花源-卫视频道-凤凰网/special/yiselie/detail_/.shtml》我认为人民公社苦难和失败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人民公社本身,而是在于:首先是管理人员和社员文化素质过低,前期甚至文盲要占到90%以上,后期也鲜有高中以上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其次是制度不完善,管理科学性不足,监督奖惩机制不健全,再加上“政社合一”虽然执行力强大高效,但也有僵化、官僚的缺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因工业化而对农村的“盘剥”,公社不仅不能象基布兹一样得到政府补贴,反而须低价甚至无偿向国家提供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包产到户”后农村情况的好转实际就是“盘剥”的减少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如:1980年以后农民税费负担由20至30%下降到10%以下,同时年两年国家每年用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补贴农资的开支高达80-90亿元,国家财政收入新增长部分基本都用于农业了,正是国民收入和国家财政分配的大调整改善了农村的情况。  有人认为土地没有归耕作者所有是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并以“大锅饭”和“自留地比公社地管得好”为例证,这种看法是肤浅的。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公社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小农经济意识的体现,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不是资产拥有者是很正常的事,工厂不是工人所有就一定效益差?问题的关键实际是监督奖惩机制是否健全。  仅就农业农村发展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当不再需要“盘剥”农村以农补工后,1980年人民公社应当剥离“为盘剥农村而附加的行政职能”,政社分离重组为单纯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而不应全面解体,复辟小农经济。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老哥,你别被忽悠了。这群狗崽子们没安好心,无利不起早。今天他们想搞的土地流转绝不是毛时代人民公社那一套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好贴。有道理! 希望楼主深入分析下去!
  没有之前的勒禁裤腰带发展工业,又哪来现在的工业反补农业?  
  楼主眼睛咋个还没瞎
  @唯物主义思想家
10:50:31  -----------------------------  说说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人民公社”的制度区别   有人总爱拿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来为农村的公有制寻找实践依据。   至今还有很多人误把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中国曾经的人民公社等同起来,   但是,以色列的‘集体农庄’与人民公社根本是两码事儿! 别拿以色列说事儿!  问问看,‘集体农庄’的领导人是大家选出来的,还是上面指派的?不要回避这个关键问题!”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组织?有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但是只要稍加制度分析就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区别。   以色列的“基布兹”实行的是“直接民主”一人一票,而人民公社实行的应该算是“民主集中制”。   很多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回避着“民主”的问题。   抛开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人民公社”外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不谈,   下面我就具体地分析一下两者内部的制度区别。   首先,每一个基布兹的人数规模都比较适度,平均在600—700人,   经营管理的负责人均由庄员直接选举产生、直接接受庄员的监督,无法恣意妄为。   大家都知道的政治常识是起源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那是基于小城邦寡民,也局限于小城邦寡民的。   稍大一些的国家难于实现,后来在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代议制”民主。   “人民公社”与“基布兹”的区别首先就是在规模上。   人民公社是“乡”一级的行政组织,生产大队是行政村一级的组织,   生产队对应的是“自然村”,这就是当年农村的三级经济组织形式。   自然村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聚落,   北方平原地区的自然村通常比较大,南方丘陵水网地区的自然村通常比较小。   行政村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在许多地方,行政村与自然村是重叠的;   一些地方,一个行政村包括几个到几十个自然村;   在个别的地方,一个自然村划分为一个以上的行政村。   自然村有535万多个。自然村的规模大小悬殊,   最大的村在河南省兰考县,有2720户、12337人;而湖北省江陵县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8户、33人。   行政村的总数有七十几万个,行政村的人口通常在七八百至四五千之间,   典型的也是平均的规模是250户左右,1000人上下。   当前调整后的村委会制度下,平均户数为59.2户,323.14人。其中最大的270户1327人。   由此可见,“基布兹”也就是相当于“村”的规模,而不是“人民公社”或“乡”的规模。   “基布兹”的规模普遍比生产大队小,又比一些生产队规模略大。   如果非要从制度上找到一种对应关系的话,“基布兹”应该是生产队、自然村一级的。   生产队的干部是由生产队员“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   生产队的干部,都要以一个普通生产队员的身份参加劳动,同生产队员一样评工记分。   在当年的“人民公社”的干部系列中,对生产队干部的政治要求是最低的,   一些有历史问题的农民,入不了党,却可以长期担任生产队的干部。   但是,无论如何,地主、富农及其子女却不可能担任生产队干部。   共产党对于生产队干部的要求虽低,却不会低于阶级路线的起码要求。   在这一层面上,村落与国家保持着一致。   与公社和大队的情况不同,生产队党小组不承担领导责任,当然也没有权力。   “人民公社”的干部与生产队的干部不同,是由“社员代表大会”间接选举产生的。   公社党委员会和它下面的总支部、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基层组织,   不是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公社党委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有很大的权力。(参见:《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生产大队乃人民公社与生产队之中介,   它一方面是人民公社职能的延伸,代理人民公社协调和管理生产队的生产和分配,   另一方面保证所属各生产队在权利和义务上处于大致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基布兹”在制度上相当于当年的生产队,而不是“人民公社”。   在“左派”的这些质疑中,只有[韭菜]网友抓住了要点,他说:   “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队吧?你问问队长是不是选举出来的?”   ——可惜的是她却忽略了历史事实!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是1962年之后,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政策。   而当年的“大跃进”期间,正是“人民公社”权力膨胀,大搞“一平二调”的时期。   “人民公社”大量“平调”了生产队的土地、农具、物资……。   但是所谓“三级所有”,是指农村生产资料的使用和产品的分配   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分层管理。   而“基布兹”始终只有“一级”,产权十分明晰。   以色列所有农业用地都是国有的,再由国家以非常低的租金长期租赁给基布兹统一经营。   “产权明晰”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被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歪曲了,   而一些“左派”们事实上也是在重复着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的错误   ——即所谓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下,产权“一定”是不明晰的。   “极左”、“极右”是相通的,他们都在否定人民对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只不过是方式不同罢了。   事实上,像以色列“基布兹”那种公有制下,产权同样是明晰的。   而“人民公社”的“一平二调”,则肯定是产权不明晰的,   “三级所有”也是不明晰的,依然有干预生产队生产的权力空间,   在“三级所有”笼罩下,“队为基础”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也是“基布兹”与“生产队”在制度上的差异所在。   什么是公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下的“产权明晰”?   通俗讲就是就是:既然生产资料是大家的,那么生产、分配等大家的事情就该大家说了算。  所以,越是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就越需要民主。   而一些“左派”就是千方百计地在回避这个问题。   作为“民主”的终极手段,“进出自由”是必需的   “基布兹”作为一个真正的“自愿组合的集体社区”,   农民个人依一定的程序有入社自由和退社自由的权利。   他在离开基布兹时只能带走这些个人财产(生活资料)及一笔以社龄计算的津贴。   这也是“基布兹”与“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在制度上的重大差别。   “人民公社社员”没有自由迁移和择业的权利。   这里就不再谈中国和以色列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上的差异了,   也不谈今天“基布兹”已经改变的现状了。   只是单独对当年的“基布兹”和当年的“人民公社”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两者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
  @唯物主义思想家
21:55:00  集约化农业所谓“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的,“集”是劳动、技术和资本这类“人为”方面的密集、深化,“约”是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简约、节省。集约应表现为生产(经营)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合理配置各项生产(经营)要素,使其得到最佳组合和最优利用,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而其中起点最低,自然条件最恶劣,发展最快最好,对政府补贴依赖最少的是以色列农业。   以色列的农业非常发达,农民人均  —————————————————  中国的农民和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员工的文化素养差太远了  
  @唯物主义思想家
10:50:31  -----------------------------  @langht1
14:22:22  说说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人民公社”的制度区别  有人总爱拿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来为农村的公有制寻找实践依据。  至今还有很多人误把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中国曾经的人民公社等同起来,  但是,以色列的‘集体农庄’与人民公社根本是两码事儿! 别拿以色列说事儿!  问问看,‘集体农庄’的领导人是大家选出来的,还是上面指派的?不要回避这个关键问题!”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组织?有什么样......  -----------------------------  本来洋洋洒洒打了好几千字想给你说明情况,让你知道你认知的误区,结果不小心网页关了,实在没精力从新打那么多字了。  就给你简单的说一下吧,人民公社和基布兹的设立目的根本不同,人民公社来源于合作化,本质目的是为了提取的农业剩余价值,说白了就是为了收"钱".(有引号)  对吗?当然是对的,工业化需要从农业提取原始积累,这是一条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为你是什么政治制度,什么不同的主义能够不同的,任何进入工业化国家都要经历。我这里说的工业化国家是完整工业体系全品类的工业化,这样的国家目前全球也就10个左右。二战后只有中国一家完成了这个进程。(以色列如果算上国土之外的,世界上所有犹太财团控制的资源和市场的话,也算一个)  积累有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早期的欧美都是外向积累,说白了,就是出去抢,抢资源和市场,英国几千万人口从遍布全球的4亿人口的殖民地提取农业剩余,都不够,依然需要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美国人无偿占有原住民的土地资源,配合奴隶贸易都不够,连日本那样的小市场都要强硬的武力开启。  内向型最典型的就是苏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配合巨量的自有土地自然资源,才艰难的完成这个过程。  中国别说出去抢了,不被抢都不错了。当时的情况连苏联的自然条件都没有,想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只能加倍从内部提取。农民集中生产方便提取剩余价值,同时压制全民的消费继续提取,再通过统购统销,把自己的工业产品用高价卖给集体化的农民集体,赚取超额剪刀差,完成经济循环,继续提取。这样的过程往复循环,工业体系才能建立和完善,并且升级。  这是无奈之举,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消费,完成了这种积累。作为生在其中的个体的自然人,当然不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很少有人会站到这个高度来思考问题,即使到了现在,有几个人能知晓其中的无奈和艰辛呢?所以当时只能通过政治化和运动化,用国家意志才艰难的完成了这个原始积累。  根本问题不是你说的组织形式和政治文化,什么一人一票啊,产权明晰都不重要。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就不同,我们是为了给工业化提取原始积累,以色列是巨量资金投入的铺贴农业生产。一个生产的结果是为了缴纳,一个生产的结果是为了分配。  以色列集中了全世界犹太财团的外部资金投入,全世界犹太集团掌握的市场铺垫,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工业体系反哺农业,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暂且不论政治结构,单论物质前提,就完全不在一个阶段上。就好比你在2015年拿着苹果6嘲笑2010年用苹果3的那些人,说他们OUT。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一直保持着高积累的状态,那是因为还没有进入消费时代,那是一个时代的整体状态。但是在政治层面和理论架构上,人民公社和基布兹基本相同,人民公社的设想也是一样,农业集约化生产,由政府提供科学技术等配套,至于你说的具体组织结构,那不是重要问题,中国是在大量原住民原有的基础上建设,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重要的是双方追求的目标和实践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中国当时处于积累期而已。   正是因为中国的人名公社人口基数大,他的很多结构甚至比基布兹更为全面和先进,如果进入消费时代,更能通过集体的方式保护农民的集体权益。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才会弄的大包干,把集体化的农民从新打回了一个个分散的原子状态,在人民公社的体制下,当下城乡的二元矛盾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人民公社是集中了“农工商学兵”为一体的架构.强拆?炒作区域农产品价格?想都别想,吓死你。  当下最大的谎言就是人民公社生产力低下,我也一度相信这种说法,但是这些年做农业,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导致好奇心强,经过实践和调研,在加上一些资料的发现。  事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取消人民公社后,农业并没有增产,只不过减少了从农业上的提取而已。后来导致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工业和城市危机,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多表述了。  我从来不反对给农民减负,但是具体方法和节奏当时做的太缺乏远见了,导致了现在的农业全面破产,目前中国拿得出手的农业区域,恰恰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毛时代集体农业特征的区域。再看看那个包干到户的示范---小岗村是什么状况吧  即使大锅饭的方式不合适,但是集约化的农业方式理念有错吗?  多一些合理的疑问,会让你更加接近真相。  要看到大道,就不要纠结于术,术是会变的,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视角的人,就不会纠结于具体的办法,当时大锅饭方式的存在是因为要追求的目的不同,而不是什么主义导致的。人口流动的问题也是这个原因,记住,当时一切的农业体制都是为了给工业做配套的。  具体的办法即使有错误,需要转变整个理念吗?  我不想做左右之争,因为看你的话语体系,咱们的客观事实的认知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你就是5年前的我。很多你认知的事情,在实际情况中完全不是事实,所以不争论,因为不会有结果。  我就说这么多吧,能听懂就懂了,不理解的话能记得还有人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最后想提醒你个问题,所谓的产权明晰,要把土地所有权明确到个体的农民身上,真的是保护农民吗?你确定不会害了农民?
  @大愚行者 8楼
02:41  @唯物主义思想家
10:50:31  -----------------------------  @langht1
14:22:22  说说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人民公社”的制度区别  有人总爱拿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来为农村的公有制寻找实践依据。  至今还有很多人误把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中国曾经的人民公社等同起来,  但是,以色列的‘集体农庄’与人民公社根本是两码事儿! 别拿以色列说事儿!  问问看,‘集体农庄……  -----------------------------  让晓萍同志去以色列画几个圈,  以色列三天之内就会变成垃圾郭嘉,  一周内就会自我崩溃。  
  现在的农业种植大户就是以骗取每亩一千元补贴发展起来的,这些农田并没有增产,减产是非常明显的,而当今政府又扣除了农户们一部分补贴送给这些骗子们,胡时代给农民的福利很快就没了
  一种从上到下,一种从下而上  
  人家那是自由结社,自由进入,自由退出,你人民公社可以退出吗?打不出你屎来也让你活活饿死。
  @langht1
14:22:00  @唯物主义思想家0:50:31  -----------------------------  说说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人民公社”的制度区别  有人总爱拿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来为农村的公有制寻找实践依据。  至今还有很多人误把以色列的“基布兹”与中国曾经的人民公社等同起来,  但是,以色列的‘集体农庄’与人民公社根本是两码事儿!别拿以色列说事儿!  问问看,  —————————————————  楼主不是已经说了吗,管理人员素质的差异了吗  
  @zy8349
09:55:00  人家那是自由结社,自由进入,自由退出,你人民公社可以退出吗?打不出你屎来也让你活活饿死。  —————————————————  你在以色列建国以前去个开家庭农场试试,阿拉伯人不把你打出个屎来。。  
  俄国犹太人组成集体农庄,希伯来文叫基布兹,有其产生的条件:  1.是个体农户完全自愿的组合在一起,像俄国那样的地广人稀,组成集体农庄有可能比家庭生产方式的效率更高。  2.农户能自愿结合,源自于犹太人的信仰,这是最关键的。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所以我们都是一家人。马克思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理论,很有可能源自于天下的犹太人都是一家的信仰和理念。有很多人组成的集体农庄,和社会上的人也一样,必然有些聪明些,有些愚笨些,有些能力强,有些能力弱,有些勤奋些,有些懒惰些,但犹太人可以不在乎,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一家,所以可以共同生产,大家平均共享劳动成果。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不适用,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组成一个集体农庄,谁不想往自己家多划拉点集体财产?谁当管理者不想自己家多捞点好处?我干的比别人好比别人多,凭什么我拿的和别人一样多?都是这种想法,必然对工作积极性有影响。中国人的心态,有时看兄弟姐妹比自己过得好还来气,一家两口子谁干多了谁干少了有时也吵架,能搞集体农庄?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排序是士农工商,农的地位很高,商在最底层。欧洲也差不多,历史上商人也很受歧视,欧洲各供都禁止犹太人从事农业生产,禁止他们拥有土地,所以犹太商人很多,在欧洲主要从事银行业。但也许是因为俄国地广人稀,十九世纪中叶废除农奴制后,有很多犹太人购置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实际上,集体农庄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就是俄国的犹太人最先搞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斯大林将这种模式强制推广到所有农村地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农庄以及毛搞的人民公社,都是跟斯大林学的。
  集体农庄不是不能搞,实际上,中国也没有法律禁止农业集体化,但要遵循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集体化农业比较适合于地广人稀的地区,比如东北有些地方,可以利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粮食。而像大城市周边的地区,小型的个体农业适应性更强,因为船小好调头,可以依据市场随时生产那些利润率更高的农产品。  2.自愿原则,农户自觉自愿的结合在一起,自愿入社,自愿退社,绝不能搞强迫。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几家农户,或者都是很向往集体劳动的左派农民,当然.是可以自由结合为集体合作社的。  3.规模不宜过大。以色列的集体农庄也没有规模很大的,顶多是几十人,一百多人,人过多,生产大家庭是很难维持的。中国一些左派农民喜欢集体化,也没必要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社。  4.关键问题,不看广告看疗效。中国人的思维总是想当然,我认为某个理论的实践会有好结果,就一定要去实践。实际上是结果决定一切,如果很多集体农庄都很成功,集体农庄的人都比个体农民富,自然就会吸引很多个体农民组合成集体农庄。严格的说,华西村并不能算是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原则是共同劳动,成果共享,而华西村是共同劳动,少数共享。就如同城里的正式工是正式工,外来的农民工是临时工,华西村是有村户口的是正式工,外来户是临时工,同工并不同酬同福利。如果都搞集体农庄,华西村的人还能剥削谁去?
  成不成功实际上是看你的科技实力到没到那个水平
  集体是否搞集体农庄并无左右,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才是左右之分。如果集体农庄能在农产品的市场经济下生存发展给农民带了富裕,那么集体农庄当然是个好东西,如果不能适应于市场经济,自然就会被淘汰。但如果是为了集体农庄存在而消灭市场经济,这才是左派,这种集体农庄,必然贫穷。以色列的集体化农业也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生存发展的,那些经济效果不好的集体农庄,同样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解体。
  中国农业改革之所以成功,农民的日子比毛时代公社的日子好的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使农产品的市场化,废除了自建国之初(1954)就开始实行的政府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改为农业税制度(或上交一定比例的公粮)。中国农民的苦日子,实际上从统购统销就开始了,虽然当时绝大多数农民还都是个体农民。  因为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去集体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人们往往认为日子好过是解散公社,包产到户带来的。三自一包,自由市场才是关键,如果我们是自然的由市场决定,对公社是自由自愿的态度,即使不强制解散公社,绝大多数公社的结果也必然会自然解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社会终归是要法自然  犹太人搞集体农庄,有犹太人的自然性,和犹太人的传统信仰和历史文化有关  别人也去效仿,很难能成功。  强迫失败,失败必然。  毛搞的东西结果都是失败,就是因为毛总是喜欢和自然斗  所谓改革开放,也可以看成是重归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社会终归是要法自然  犹太人搞集体农庄,有犹太人的自然性,和犹太人的传统信仰和历史文化有关  别人也去效仿,很难能成功。  强力强迫,失败必然。  毛搞的东西结果都是失败,就是因为毛总是喜欢和自然斗  所谓改革开放,也可以看成是重归自然。
  @牛联社73
14:28:5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社会终归是要法自然  犹太人搞集体农庄,有犹太人的自然性,和犹太人的传统信仰和
文化有关  别人也去效仿,很难能成功。  强力强迫,失败必然。  毛搞的东西结果都是失败,就是因为毛总是喜欢和自然斗  所谓改革开放,也可以看成是重归自然。  -----------------------------  人民公社当时的作用,不是为了然农民生活的更好,而是为了更好的提取农业剩余,补贴工业,然后用集体农业收购工业产品,完成经济循环。  工业要从农业提取剩余,这是一条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看来你是不懂。  欧美工业强国都是外向型积累,就是通过海外殖民,掠夺扩张,奴隶贸易等方式完成工业原始积累,中国当时没有那个条件,只能进行内向型积累。  全世界靠完全内向型提取完成工业体系原始积累的国家只有中国一家,别无分店。  工业化建立和养成阶段,都是没有效益的,只有完成积累,工业化逐步成熟才能够爆发强大的产值。  千万不要以为一个改革开放中国就富了,稍微多想一下就知道了,不可能。没有配套的电力,水利,农业,道桥,尤其是有知识基础的产业工人,谁来给你投资。是毛完成了中国的工业化基础,让中国有能力参与了国际分工,才有了改革开放的基础。全世界开放的国家多了,为什么西方资本就喜欢中国?难道让西方去印度菲律宾设个厂,还要帮他们修桥铺路,盖电厂该水库不成?  并且毛时代正好是西方处于产业经济的时期,西方面临的问题和我们现在一样,就是产能过剩,如果当时开放,中国萌芽期的工业体系就会被西方商品立刻摧垮。  但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正好赶上了西方从产业经济过渡到了金融资本,才会给中国投资,接受中国的商品。  没有毛时代的工业体系建成,中国就跟本没有条件改革开放,懂了吗?
  “ 没有毛时代的工业体系建成,中国就跟本没有条件改革开放”说得很好  关于人民公社是错误的说法,不敢苟同。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一“集约化的农业方式理念”是对的。正如楼主说的“道”是对的,关键是“术”没到位。这就是人民公社的悲剧所在。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色列建立定居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