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咋苹果手机放不出声音音,离线不了啊

查看: 1476|回复: 13
淨空法師講解
[align=left][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6]認識佛教[/size]  (第六集)  1991/12  美國邁阿密  檔名:17-001-0006[/font][/color][/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昨天講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三願,「廣修供養」。[/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是無比的廣大,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就是圓滿的性德起用。一般菩薩雖然是見性,明心見性了,見性並不圓滿,所以這性德的作用是部分的。唯獨普賢菩薩性德的起用是圓滿的,所以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跟六度菩薩不相同的地方。他的供養,一供一切供,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必須要記住,是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而不是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沒有成佛所有的眾生,乃至於無情眾生,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說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普賢菩薩的修學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境界,這心量才真正是圓滿的拓開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普賢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因為唯有佛法能夠教人破迷開悟,能夠教人恢復證得圓滿的自性,這是其他一切供養布施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法供養當中,是以「依教修行供養」為第一。所以我們在這一次講席當中,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佛法是師道,一定尊師重道,依照老師的教導去修學,我們才能夠獲得究竟圓滿不思議的功德利益。[/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size=5][font=宋体]說到佛法,在古代的中國,隋唐的時代,中國這些高僧大德、日本的高僧、韓國的高僧,幾乎一致的認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要把它比較一下,哪一部經是第一?幾乎公認的都是《華嚴經》是第一。《華嚴》是究竟圓滿的教學,這是舉世公認的。這些大德們再將《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做一個比較,他們說《無量壽經》是第一,把《華嚴》就比下去了,為什麼?古德曾經說過,《華嚴》、《法華》在中國,是佛法裡面最重要的兩部大經,我們都叫它做「一乘圓教」,一乘圓教只有這兩部經。這兩部經都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都是引導我們入《無量壽經》的。所以《無量壽經》才是真正第一當中的第一。[/font][/size][/color][/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讀到古人這個說法,我是無比的歡喜,因為我自己有體驗,我之所以入淨宗,就是《華嚴經》的引導。我過去講《華嚴》,講過十七年,現在依然沒有中斷,現在是講《普賢行願品》,在台灣講。在十七年當中,我是從《華嚴經》裡面入淨土的,就是普賢菩薩在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是整個《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精華。從這真正體驗到,才曉得古人所講的話是絕對的正確,這是我們的認識。[/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經,你把他最好的、最殊勝的拈出來,找到。找到之後,實在說如果不是夏蓮居老居士將《無量壽經》做一次整理,這一位老居士也是佛菩薩再來,絕對不是普通人,這五種原譯本的會集,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來的。這是菩薩憐憫這一代的眾生,也是這一代的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感得大菩薩降臨在世間,為我們做出這麼一個好的工作,使這一個法門能夠在末法九千年當中,能夠大弘其道,要度無量的眾生。[/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在北京,夏老居士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送我一張照片,我帶回台灣之後,照片是很小的,布文紙的,布文紙的效果就比較差一點,照片是翻印多次,所以就不太清楚。我這次把它放大,印出來了,提供給大家去供養。從這照片上能夠看到不思議的感應,他後面是屏風,他頭頂上有佛像,而且佛放光,他鞋子放光,不指出,你不太容易看到,一提醒你,你就會看到。雖然是屢次的翻版,還能看得很清楚,他頭頂上有一尊佛坐著,底下還有蓮花座,你仔細看,看得很清楚。所以我把這張像,最近印了三千張,供給真正修學淨宗的同修去供養。我們不忘這位大菩薩的恩德,他替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完善的經本,提供我們專修專弘。[/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無量壽經》一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們要追根究柢,把第一的第一找出來。現在曉得《無量壽經》是所有一切經中第一,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弘揚這個法門,這是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換句話說,這部經典是佛度眾生最主要的一部經典,其他經典都是輔助的,都是幫助這部經典的,這是真正主要的東西,找來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本經四十八章當中,以第六章最重要。第六章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四十八願,第六章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是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的,世尊轉說就等於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沒有兩樣。我們展開《無量壽經》的全經,釋迦牟尼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沒有一句是違背四十八願的,句句字字與四十八願都相應。這真正是世尊跟我們講的,諸佛菩薩說法都是依法不依人,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也真正能夠相信。這四十八願還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這也是所有高僧大德們共同承認的,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願?是十念往生,十念、一念決定往生,這才顯示出佛法真正到圓融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心裡面有個疑問,假如這個人造極重的罪業,立刻要墮阿鼻地獄,佛有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佛如果沒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我覺得佛的智慧、能力還是有限的,我們讚歎佛是「萬德萬能」,只是讚歎的一句話,不是事實。假如這個人造極重罪業,馬上就墮地獄,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沒有話說,佛的智慧、神通真的是圓滿了,我們不能不五體投地的佩服。念到《無量壽經》,念到四十八願,果然如此,這才曉得佛的智慧、能力,真的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有能力叫他立刻成佛,問題是他相不相信?他接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過失是在受罪這個人的一邊,不是佛菩薩沒有能力。這是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才把這個疑惑解除,才知道「萬德萬能」是事實,不是誇張,也不是虛讚,是真正的事實。所以從這裡,我們的確把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妙法,才真正找出來。所以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昨天晚上跟諸位說的,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那個往生是上品上生的,不是普通的。往生是站著走的,走了還站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這種人不得了。一句佛號就是第十八願,所以這就是第十八願的證明,誰能相信!這個人是大善根、大福德,就跟《無量壽經》上說的,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才能信受奉行。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勸他,他也不相信。[/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阿彌陀佛名號含有無量義,也就是虛空法界的一個名號,所以它無所不包。我們要能夠明白這個名號的含義,整部的《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個名號的註解。如果要想了解《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說也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再要了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今天講的整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樣你慢慢去體會,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全部的佛教,這一個名號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包含,所以念這一句名號,一切都念到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前清有一位慈雲灌頂法師,這個法師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有名氣,他的著作很多。他在《觀無量壽佛經直指》裡面告訴我們,我們世間人求消災、求免難,或者是用經,或者是用咒,或者是用種種懺法,都有效。假如是極重的罪障,所有的懺法,所有的經法,都沒有效了,都不起作用了,最後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你才曉得消災滅罪,這一句佛號是第一功德,很多人不知道。所以生病了要去念《藥師經》,有災難了去念《普門品》,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遠遠超過所有一切經咒。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告訴我們?何必還要說許許多多經咒懺法?實在是因為大家不相信,不能接受。這才把最好的、第一等的貨,像寶石一樣,你不認識、不識貨,這東西不值錢,所以再拿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又次一等的,看到這個,這個好。像我們在台灣看故宮一樣,故宮裡面最寶貴的是什麼東西?是商周的銅器。你一看,破銅爛鐵,一定沒有興趣。給你看看明清的玉器,寶貴得不得了。其實那些玉器跟那個破銅爛鐵不能比,破銅爛鐵是無價之寶。這是世人不識貨,不認識阿彌陀佛的功德,佛才講一切經。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就沒錯了。我們真正認識了,專修專弘,實在講這也是三寶加持,這一個時代眾生的機緣成熟。[/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們在最近五、六年當中,《無量壽經》大概總印了有幾百萬冊,各種不同的本子印了幾百萬冊,流通到全世界,我在世界各地方極力的介紹、推薦,歡喜的人、接受的人也是非常非常之多,我們自己得到真正的法喜。看到大家這麼用功,認真的去修學,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安慰,所以所有一切辛勞統統都忘記了。這是今天講到「廣修供養」,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推廣這個法門,這「廣修供養」,我們就圓圓滿滿的做到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諸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便,要用現在話來說就是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的,這是大慈悲的展現,最後統統都是叫你歸到阿彌陀佛。即使以密教來說,密教的始祖,他的出現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了金剛薩埵上師,密法從這裡傳下來的。金剛薩埵傳給龍樹,由龍樹傳到人間。金剛薩埵也叫做金剛手菩薩,他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就是普賢菩薩。準提菩薩是密宗的一位了不起的大德,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就是觀音菩薩。[/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我們凡夫分別心裡面有顯、有密,在佛菩薩那裡是完全圓融,自在平等無有分別,這才知道真的是殊途同歸。接引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想學什麼就教你什麼,到最後回到家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原來統統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無論對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都要真誠恭敬,知道我們修學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到達的目的地是完全相同。[/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四是「懺悔業障」。業障,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動念就造業,業一定就產生障礙,障什麼?障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現在我們的智慧、德能、神通都不能起作用,什麼原因?就是有障礙。障礙在佛法裡面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煩惱障」,另外一大類是「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我們天天都在造,沒把它消除。你想想看,你什麼時候不生煩惱?你什麼時候不起執著?[/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說明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這就好像醫生診斷一個病人,一下就把你的病的根源說出來了,這就是病根。妄想就是所知障的根,執著是煩惱障的根。因此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無量的法門、方法、手段,無非是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打掉而已,所以破二障就見佛性。因此「懺悔業障」在佛法修行裡面是關鍵、是樞紐,所有一切修學法都是懺悔業障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但是業障真的不容易懺除。有業障是決定不能成就。因此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我們業障還沒有懺除。剛才講了,帶了極重罪業的業障,造五逆罪業,要墮阿鼻地獄,馬上就能夠成佛,就能夠做主。成佛、做主,業障要消除。剛才跟諸位說了,真正發願,改過自新,念這一句佛號,求生淨土,業障就消除掉了。所以慈雲大師講,「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消不了的業障」,這有道理,這真的是得到了證明,他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最近(就是過去兩年),有人提倡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在台灣念佛人的心裡慌了,在美國念佛人的心裡也慌了。我在一九八四年到達洛杉磯,周宣德老居士在飛機場接我,一見我,第一句話就問我,他說: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住生,要消業才能往生,我們這一生念佛,不就白念了,不能往生,這不就完了,這怎麼辦?我聽了笑一笑,我就告訴他,我說:老居士,帶業不能往生,不去也罷。他聽了很迷惑,他說:那是怎麼了?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他說:為什麼?我說:你老人家想一想,西方世界有沒有四土、三輩、九品?他說:這個有,這經上有。我說:假如要不帶業,這四土、三輩、九品從哪裡來的?他這聽了,就明白一點了。四土、三輩、九品就是你帶業多少而分的,你帶得多,品位就低一點;帶得少,品位就高一點。[/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說:你再想想,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是等覺菩薩,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那是不是業?他聽了就笑起來了,那是業,等覺菩薩也帶業去的。不帶業,就阿彌陀佛一個人不帶業,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不帶業的。我說:誰說帶業不能往生!這他才恍然大悟,這才笑起來了。統統是帶業往生。因為說消業往生的這個人也有很大的勢力,我們也不能得罪他。所以我後頭補充說一句話:說消業也沒有錯,為什麼?希望你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一點,這也是好事情,他也沒說錯。再安慰安慰那一邊,不要得罪人。[/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到紐約一下飛機,沈家楨老居士來接我,也問我這個問題,可見得的確是有很多人受了影響,不知道事實的真相。所以你了解之後,我說帶業一點沒錯,消業也是一句好話,也不是壞話。[/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這是懺除業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懺悔,但是念的時候,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願要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解行也要跟阿彌陀佛相應。換句話說,如何做到相應?相應是密宗的密法,密就是講相應。換句話說,我們念《無量壽經》,要圓圓滿滿把《無量壽經》的道理、《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我們統統做到,認真努力去做,要把它做到,這就相應了,這才叫真正念佛人。念佛人絕對不是有口無心,口裡念佛,心裡打妄想,沒有用處。念這一句佛號,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這是真正念佛人,這才能真正消除一切罪障。[/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道場的建立就好像辦學校一樣,道場是為什麼?是為了教化一方眾生而建立的。因此建道場是這一方真正有學問、有遠見的人士來提倡,大富長者出錢出力建道場。道場建立之後,禮請高僧大德到這邊來住持,到這邊來修行,到這邊來教化眾生。好像我們辦學校,學校辦好了,我們去請品德學問俱優的這些人士,請他來做校長,請他來做老師,在這裡辦學校,教導我們這一方眾生,是一樣的道理。佛家的道場就是學校。所以無論是國家供養,或者是地方大眾的捐助,凡是居住在道場的人,不論是什麼樣的身分,不論是什麼樣的地位,在物質享受上決定平等,這叫「利和同均」。[/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六和敬」裡面,一條都不能少,少了一條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了,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了,一條都不能少。如果我們在世間法來講,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國家要和,這個國家必定強盛,再強的敵人也不敢輕易的欺負你,為什麼?上下團結,這力量是太大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們小而家庭、公司、社團,乃至國家,只要做到三條,就天下太平了,沒有不興旺的。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大家同心同力,建立共識。第二個「戒和同修」,人人守法。第三個是「利和同均」,我們在生活享受上盡量接近平等,不要差距太大,差距太大,人心不平,社會動亂。所以你看社會安定,就是貧富差距不大,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貧富差距太大,這個社會決定動亂,為什麼?貧困的人看到富的人,他看不慣。看不慣,換句話說,他就會搶劫、造反,什麼動亂的東西都會出現。只要做到這三條,沒有一樣不順利的。公司行號的老板跟員工如果能做到這三條,這個公司決定興旺。[/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今天在全世界,我們從商業方面來說,沒有人能夠超過日本,日本的商社從戰後起來,時間不算長,今天居世界第一位,憑什麼?你仔細去觀察觀察,他就是做到這三條。我們這個世界上其他的人,無論在工商業搞不過日本人,就沒有這三條。日本人公司虧本了,高階層的人不發薪水,底下員工照發,你說員工怎麼不服!他服。員工有意見了,絕對不罷工,有意見一樣上班,頭上紮個白布條,「我有意見,我要反抗你」,老板看到,趕緊來開會、來溝通、來協調。他不罷工,他不耽誤生產。這樣的一個商社、一個團體,什麼人能夠跟他抗衡!所以它今天在世界上,經濟達到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就做到六和敬的這三條。日本人的長處很多,我曾經到日本去訪問,差不多看了半個日本,我對日本人很尊敬,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他們還能保存、還能做到,而我們自己的東西,完全都把它丟掉了,實在講我們這一代人真正對不起列祖列宗。看看日本人,我們感覺到非常的慚愧,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前兩週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想結婚,問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就告訴他,我說: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見和同解,六和敬裡面的,必須跟自己在一生當中,奮鬥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標相同、興趣相同,這樣的結合,彼此互相是一個幫手,互相是一個助手,你的家庭一定會美滿。我說:不可以談愛情,這個愛情,今天你愛她,他愛妳,你們兩個一結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來了,他也不愛她,她也不愛他了,家庭悲劇就產生了。我說那個是虛情假意,是決定不可靠的。他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這個道理,要想一生個人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非常不容易。[/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下面跟諸位介紹的是佛法的課程標準。我們認清楚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這是首先要把它的本質認識清楚。它的課程,可以說非常非常之多,內容之廣,幾乎是無所不包,絕對不是現在一所大學所有課程能涵蓋的。我們這個世間大學所包含的課程是有限度的,佛法的課程是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的課程,課本就是現在的經書。[/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諸位要知道,佛經流傳到中國來,不是全部來的。因為那個時候交通非常困難,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在那邊是選之又選,挑之又挑,挑的時候,好的帶到中國來,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就捨掉了,所以要知道,到中國來的經書都是精華。來了之後,又沒有能夠完全翻譯,在帶來的裡面再挑選,挑選好的、重要的來從事譯經的工作。所以譯經是個相當困難的工作,不是單純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從前譯場是靠國家的力量,等於經費是國家拿的,集合全國的人才,出家的人才,中國、外國的,集中在一個場所從事於翻譯工作。像歷史上所記載的,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編制就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場就更多,有六百多人,你想那個規模之大,這是我們中國人有福。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經典,不容易。絕對不是一個人翻譯,我們看經上翻譯的人,那是譯場的主持人,就好像學校的校長,他來做代表,不是他一個人翻的,是大家共同來翻譯的,這是我們要知道。[/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現在保存在中國經典裡面,就是漢文系統這個佛經,可以說是相當的完整。印度的梵文經典已經喪失掉了,在這個世間失傳了,真正殘留下來的很少很少。除了漢文經典這一部分之外,第二大的就是藏文經典。藏文一部分是從梵文直接翻譯過去的,另外一部分是從中國漢文再轉譯過去的,這是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之後,才把佛法帶到西藏,所以西藏佛法比我們中國要晚六百年。西藏的佛法是文成公主去之後,才從中國傳進去的。文成公主傳進去之後,藏王對佛法信仰之後,又從印度傳一支進去,所以這是兩個支派傳進去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大致上把佛法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佛講經說法是對治我們這一個時期、這一個地區。這個地區就是我們這個地球,地球是他教化的地區。這個時期就是釋迦牟尼的法運一萬兩千年,佛有正法、像法、末法。這一個時代、這一個地區的眾生,他的病在哪裡?第一個造惡,造十惡業。所以就用戒學,戒學是對治惡業的,你有惡業,惡業是病,這是一服藥,治這個病的,戒學是對治惡業的。定學是對治散亂的,這人心散亂,心不能得定、不能得清淨,所以用定學來對治散亂。再用慧學來對治愚痴,愚痴很嚴重。所以這是這一個時代、地區眾生的三大病,所以佛就用這三個方法來對治。[/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佛說法是因眾生而說的,眾生要沒有毛病,佛是無法可說。就跟大夫治病一樣,下藥、用藥,眾生沒有病,哪來的藥!藥就沒有了。藥是因病才有藥,沒病就沒藥。眾生有病,佛就有法了,眾生沒病,佛就沒法了。所以《金剛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到你病除沒有了,佛法也不要了,要了佛法也變成病了。一個好好的人天天吃藥,人不就吃成病出來!好人,健康的人,為什麼要去吃藥?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把所有一切經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戒學就是律藏(我們今天分為三藏,有律藏),定學就是經藏,慧學就是論藏,所以經典分成這三大類,「經、律、論」三藏。這是圖書分類的方法,最早是從佛教來的,所以以後我們中國古人把所有一切書,也學了這個方法來分類。所以清朝康熙年間,把全國圖書做一個總整理,再分類就分成「經、史、子、集」,分成四庫。庫跟藏是一個意思,藏是收藏,庫是倉庫,是一個意思。所以四庫是從三藏得來的啟示,這就是圖書分類,最早的分類是在佛法。[/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三藏有分大乘、小乘。小乘裡面有所謂聲聞藏、緣覺藏,大乘裡面是菩薩藏,再分就愈分愈細了。總而言之一句話,戒學是調身的,定學是調心的,慧學是調行的,我們身心的行為。所以一個學佛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你說他怎麼不快樂!這是簡單把佛法教科書的大意介紹給諸位,才知道這種教科書之可貴,這種教科書值得我們去修學。[/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們知道佛法教學課程標準的內容,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怎樣去過日子,要怎樣去對人、處事,佛在這些地方有沒有明確的教導,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的。其實佛這個教導,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廣泛的為我們說明,這就是菩薩行的六度,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守這六個原則,這六條原則一定要遵守。守這六個原則,這個行持就叫做菩薩行。這六條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你早上起來漱口刷牙,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所接觸的統統是六波羅蜜,這叫真正的修行。[/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世間人大致上所追求的,第一個是財富,沒有財富生活就過得很苦,所以頭一個就是追求財富。其次就是追求聰明智慧,總不喜歡呆頭呆腦,總是喜歡聰明智慧。第三個還得要追求長命百歲,健康長壽。這是古今中外,我看沒有例外的,都是追求這三大目標。佛法要滿足我們的願望,滿足我們的希求,這三樣東西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的!為什麼你求不到?是因為你不明瞭事實真相,你不懂得追求的方法。事實真相就是道理,如果你懂道理,你曉得方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佛跟我們講的這些原理原則,就是幫助我們有求必應。因此這重要的守則,我們要細細的體會。[/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告訴我們,這三樁事情都是屬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都是果報。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修因。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是真理,是永遠不會變的。這個人發財,財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他很聰明、他的方法很多,他就能賺錢了,說實在話,比他聰明的人多,比他方法靈活的人也多,為什麼那個人不發財,他發了財?佛跟我們講的,財富之得來是你前生種的因,種的什麼因?財布施。所以六度裡面,布施列在第一。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你想得這三種果報,一定要修三種因,你才會得到。世間人得這果報的,大多數是前生所修的,少數人是這一生所修的。這一生所修,如果修得很積極,他不要等來生,這一生就得果報,所以講現世就能得果報的。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我們才懂得果報是必須要靠修因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布施」在整個大乘佛法裡面,就是菩薩修行最重要的一條。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菩薩修行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度,就是這六條。六條再要一歸納,就是布施一條,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布施波羅蜜。[/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說到布施,一般人很難理解「布施」真正的含義。有人一聽說布施,趕緊捐一點錢到寺廟裡去布施,這錯了。這樣看法,這布施太小了,這哪裡是菩薩修的,菩薩修這幹嘛!其實布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這就是布施,這就是供養,所以哪一個人不天天在修!天天修了,修了還等於沒有修,為什麼?不懂得,不知道。你如果一下明白了(這是講你在迷,一下覺悟了),原來我天天都在修菩薩道,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羅蜜。譬如你早晨起來,你把家人換洗東西都準備得好好的,早餐也燒好了,茶也燒好了,你是布施你一家人、供養你一家人,「我在修布施波羅蜜,在修普賢菩薩的廣修供養」,你看,你心多快樂!你就不會說「家人都把我當老媽子,都把我當下女、當傭人,我天天去伺候他」,天天在發牢騷,這一發牢騷,所有的布施功德都沒有了。你看念頭一轉,就是布施波羅蜜。[/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美國有些制度,叫你不得不布施的。譬如在美國大家最關心的醫藥保險,你一定要去買醫藥保險,買醫藥保險是為什麼?怕自己生病的時候,醫藥費付不起,保險公司替付醫藥費。每個月繳醫藥保險,這個念頭假如是為了我要生病的,你將來一定會生病,你不生病,這些錢沒有辦法開銷。如果你念頭一轉,我這是修布施、是修供養,我每個月醫藥費是幫助那些有病的人,是供養那些有病的人,你這個念頭一轉,這個錢布施出去,你一生永遠不生病,為什麼?你修的是因,你就不會生病。你布施這些老人,照顧老人,你將來就不老,你老的時候,也有許多年輕人關懷你、照顧你、伺候你。種什麼因一定結什麼果報。[/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你在這個公司行號,你每天努力在工作,你工作是為了什麼?工作是為了待遇,是為了要多拿一點錢,為了我的地位要慢慢升高,你是為這個,布施就沒有了。如果你說,我今天的工作,我努力的工作,我是布施這個公司,我是供養社會大眾,你完全是在行菩薩道,加薪提升地位與我不相干,你這個工作就歡歡喜喜不會疲倦,為什麼?你是一個施捨心在做,你是菩薩心在做,不疲不厭,你愈做愈快樂。我們中國俗話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愈做愈快樂,怎會疲倦!做的事情是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會疲倦、會討厭。凡是一樁事情,你歡喜做、高興做,愈做愈有精神。[/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今天到各個地方跟大家介紹佛法,是我歡喜做的,我這是叫法布施,你們不懂,我來教給你,我來告訴你。我前些年在洛杉磯,是一九八四年,是第三次到洛杉磯,一下飛機,他們已經把講堂布置好了,就請我去講演。一天講九個小時,還要我站著講,底下人坐著聽,坐著聽的人聽累了,我講的人不累,愈講愈有精神,愈講聲音愈大,為什麼?觀念不一樣。假如我到這來講經,一個鐘點要拿多少鐘點費的,看看你們聽的人不起勁,就疲倦了、厭倦了。我不是為這來的,是把無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介紹給大家,是為這個來的,所以是無比的歡喜。這個歡喜就是法喜,是最好的營養。你們今天講求這個營養、那個營養,是假的。你看看佛門的課誦本都常念「禪悅為食」,「禪」是什麼?心地清淨,「悅」是心地歡喜,那個是最滋養的,是最豐富的滋養,所以不在飲食。你才曉得,得歡喜心、得法喜,人都會健康、會長壽、會年輕、會不衰老,歡喜,一天到晚歡歡喜喜。憂能使人老,這個人不歡喜,每天愁眉苦臉,衰老就非常之快,憂能使人老。憂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歡喜是健康的因素。所以統統是從布施波羅蜜得來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舉一個例子,你們在此地,汔車都買了保險,為什麼?怕發生車禍,有人賠償。如果你念頭一轉,我這是修布施,我每個月錢送去,是幫助那些出車禍的人,幫助他們的,你的車永遠不會出車禍,永遠佛菩薩加持你。所以你看看,念頭一轉,就是菩薩;念頭不轉,就是凡夫。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一個是覺,一個是迷。迷,樣樣為自己;覺,樣樣為眾生。樣樣為眾生,自己得的好處不可思議,沒法子想像的,你得的好處太多太多了。所以樣樣都為自己,得的好處一點點,得到了就沒有了。你說誰是聰明人?誰是傻瓜?菩薩聰明,凡夫傻瓜。所以說念念為一切眾生,不要為要自己。[/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你有財富,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錢,用的時候,能用在社會上,能用在大眾上,這是大智慧,這是真正會用錢。處處為自己是很笨的,一點點福報,沒幾天就享完了。如果你念頭一轉,你的福報是無有窮盡。布施裡面包含的,實在是無量無邊,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天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學。所以念頭一轉就是菩薩道,轉不過來就是六道凡夫,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財布施,這是略舉幾個例子,諸位多多的去體會、多多的去思維,你一定會做得非常的圓滿。[/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財布施得財富,還有法布施跟無畏布施,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兩條因為今天時間到了,明天再跟諸位細說。[/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6]認識佛教[/size]  (第三集)  1991/12  美國邁阿密  檔名:17-001-0003[/font][/color][/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觀經》三福,第二是說「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昨天跟諸位介紹出來了,這也就是真正的傳授三皈。學佛的同修們一定要認真的接受三皈,「受持」,要接受,接受之後要保持,不能把覺正淨失掉,我們就沒有皈依處了。也就是說時時處處要念著覺正淨,這是我們修行的標準,修正行為的標準。方法無量無邊,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的方法統統都是修覺正淨的。因此覺正淨這三樁,我們在裡面抓到一樁,修成了,則三個都得到了。昨天跟諸位說明,在中國十個宗派,他們偏重的不一樣。我們今天發願修學念佛法門,念佛就是從淨門入。換句話說,念佛人的目的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這是受持三皈。[/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二句教給我們要持戒,「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面,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底下一句講「不犯威儀」,如果用出家比丘二百五十條戒來說,真正的戒條只有前面的十七條,四重十三僧殘,這是屬於戒,所以總共只有十七條戒,後面的全部都屬於威儀。威儀是什麼?威儀是禮貌、禮節。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該守一些規矩、禮貌,這是屬於威儀。[/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過去,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大師告訴我,三皈戒(指的是五戒,三皈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那個時候我們住在台北,他舉個比喻說,譬如你從台北坐火車到高雄,你要買一張火車票,從上車這張票就要拿到手上,一直到達目的地,這票還要收回,不能離開這一張票,這張票就好比三皈五戒那樣的重要,這是他老人家舉個比喻告訴我。離開了皈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五戒的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佛說明五戒前面的四條叫做性罪,你受戒,如果犯了,這是犯罪;你不受戒,犯了還是有罪。不是說我不受戒,我犯這個就沒有罪,還是一樣犯罪。只有不飲酒這一條,你不受戒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了,所以它這一條叫做遮戒。所謂「遮戒」就是防止你醉酒之後亂性,犯前面四種罪,所以它是預防的,它本身沒有罪,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但是戒律必須要找法師仔細給你講解,然後才知道怎樣受持。絕對不是單單看這個條文,我們就能持戒,就像看三皈一樣,意思完全都不懂。每一條戒,要知道佛制定這一條戒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對我們修學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之下是開戒,不是破戒?什麼狀況之下,我們持戒是不能開戒?何謂持?何謂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戒律我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起來非常方便,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有些人說戒律太多了,這樣動不動就犯戒,那也犯戒,還是算了,不要去學戒了,所以佛教的經典、經論很有道理,我們可以學習,這戒律太麻煩了,還是不要學好。可是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沒有行持,佛法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家就斷掉了;戒沒有了,佛就斷滅了,留下些經典不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真實的學問還是要著重在實行,佛法的實行就是戒律。[/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世尊當年在世,生活、講經說法,沒有一樣不是活活潑潑、快快樂樂,所以佛教才能夠被一切眾生歡歡喜喜的接受。佛法絕對不會無故的去束縛人,佛法是利益一切眾生,使我們得到真正幸福快樂。佛這些許許多多戒條的制定,都是希望我們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然後我們才會很樂意的接受佛的戒條。[/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現在講經的法師很多,講戒的法師太少,幾乎沒有人講了。講經,很多人來聽,如果講戒,這一條也犯罪,那一條要墮地獄,你聽了一次,第二天再不來了,大概就沒有聽眾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剛才說過,戒律的圓滿,就在它有「開、遮、持、犯」,它不是死呆板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非常之簡樸,簡單樸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時候,他日中一食就幾十年了,生活非常的簡單,比一般持午還要嚴格。但是有一些信徒晚上請他吃飯,他也去,不但去,常常還把我拉著一道去。我也持午,我是晚上不吃,早晨要吃,早晨、中午吃,他老人家只中午吃一餐。他常常帶我去,我最先都很為難,我持午,怎麼會拉著我去?他說:跟我去,跟我去。最後他就跟我講,他說:你這樣子,這種態度,你是小乘人,你不能度眾生。我說:為什麼?度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不叫破戒,這叫開戒。我才明瞭有這回事情。[/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他說:人家好心好意請你,你這個也不去,你這個人擺架子,架子大了,下一次不但他不能接受佛法,他還宣傳學佛的人架子都大,不要跟他往來,你說這不是叫人造業!所以他就講這不是破齋、不是破戒,這是開戒,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在隨緣裡面度眾生。人家一問:老師,你持午的,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來。他心裡更受感動。但是假如你晚上想吃東西,你請請我,這就破戒了。人家是不知道的,恭恭敬敬禮請你的,這個要去。所以你才曉得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潑、真的是自在,這是我在台中李老師教我的。因為我從前跟懺雲法師,我持午持得很嚴格,從懺雲法師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被李老師教訓了好幾次,他說那是小乘人,不能度眾生,所以我跟他學,就學活潑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早年在軍中有一位老朋友,他在抗戰期間和兩個朋友被日本人追趕,日本人要抓他們。他們逃到南京中華門外的一個寺廟,寺廟裡面的老和尚救了他們三個人,沒有被日本人抓到,抓到了會被日本人殺掉的。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的救命之恩,常常記念在心裡,要報答這個老和尚。於是在南京酒樓裡面備了一桌非常豐富的酒席,請老和尚來供養他。老和尚來了,來的時候一看這酒席,雞鴨魚肉非常豐富,他們才想到出家人吃素的,這怎麼辦?他們沒想到。今天我們要報答他救命之恩,搞了這麼一桌,怎麼辦?老和尚非常慈悲,老和尚舉起筷子:好,大家坐下來。他就吃,這令他們非常的感動。這個老和尚是不是破齋?不是的,這佛法裡面講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四攝法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他們不是有意的,不是有意捉弄的,是真正誠心誠意來報答的。法師也很感激他們,一點都不見怪,照吃不誤,與會的大眾沒有一個不受感動,這叫菩薩法。如果老和尚擺起面孔,就把人家學佛的緣都斷掉了。正是利用這個機會接引眾生。佛法是這麼方便的,這麼圓融的,這才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可貴。[/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嚴持戒律」,戒律的範圍非常廣大,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除了佛所制定的之外,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們入境隨俗,在中國守中國的法律,遵守中國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到美國要遵守美國的法律,要懂得美國的道德觀念),這統統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規律。現在由於交通的便捷,對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旅遊的機會多了,因此不但本國的法律、風俗人情要懂得,我們到哪個地方去旅行,那個地方的法律、風俗習慣統統要知道,入境隨俗,這叫做嚴持戒律。[/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所制定的戒律,諸位要記住,佛是生在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很多的戒條到今天都不適用了,為什麼?生活方式不一樣,衣服穿著也不一樣。你看二十五條戒裡面,有十幾條是講穿衣服的規矩,我們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樣,所以那個東西我們完全用不上。吃飯的規矩,我們今天吃飯跟印度人吃飯也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所以那個戒律,我們念念,是紀念紀念,很多都不適用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因此我們要守住戒律的精神,戒律的精神就是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這兩句。「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所以小乘戒是自己要遵守的,自律的。我們中國人講「獨善其身」,沒有人看見,我一個人,我也要守規矩,我要做的不能夠隨便、不能夠放逸。菩薩戒是入眾的,就是我對待人,對待人我要守哪些戒條?要守哪些規矩?佛教給我們的,對人要「眾善奉行」,對自己要「諸惡莫作」。善惡的標準在哪裡?戒律就是標準,遵照戒律去做就對了。所以我們要把戒律的精神搞清楚。[/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的國情跟印度不一樣,中國的文化背景跟印度不一樣,中國人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跟印度人不一樣,所以這戒律來到中國之後,就要加以修訂。所以唐朝時候,你看百丈大師制清規,清規是什麼?就是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精神完全不變,戒條要重新修正。就正如同我們國家的法律一樣,過個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它不適用了,有新的情況發生了。所以原則原理不變,條文要修訂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在中國大陸,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每一個縣,每一個寺廟都有寺廟的清規,要適合它這個地方的修行,適合我們大眾的修行,但是它都是遵守戒律精神來制定的。所以現代化與本地化,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就是死的佛法。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會很歡喜接納的,這要知道。[/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夠持戒、守法,這個人的身心安定,沒有恐佈,是真正在社會上守法之人。安之後才能夠得定,所以修行為什麼這樣重視戒律。如果作姦犯科,即使{系统屏蔽}不制裁,他要受良心責備,他心不安,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這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地。[/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這第二條是小乘之福,小乘人修學的基礎。再往上面提升,這就是大乘了,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的福有四句,第一句叫「發菩提心」。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所以「發菩提心」常常掛在口邊上,「你要發心」,都勸人發心,到底發什麼心?什麼叫菩提心?很少人知道。這是佛教裡頭最基本的常識,三皈、眾戒、菩提心,要搞不清楚的話,學的是什麼佛?學的是糊塗佛,迷惑顛倒的佛。「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之心。覺悟什麼?覺悟到人生真正苦。[/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間三苦、八苦統統具足,這不能跟諸位細講,細講這兩個鐘點也講不完。色界天,這得禪定了,生到色界,色界是欲都斷掉了,財、色、名、食、睡統統都斷掉了,五欲都斷掉了。他苦苦沒有了,他有壞苦、行苦。再生到無色界天,無色界天連身體都不要了,所以這是三界當中最高級的凡夫,為什麼?身是麻煩,有身多麻煩,沒有身多自在,身都不要了,我們講的靈界,他只有神識,沒有色身,所以他壞苦也沒有。有身,總有生老病死,有壞。他連壞苦都沒有,但是他有行苦。什麼叫行苦?他不能永遠保持,像我們世間人講「青春不駐」,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這留不住,不能停在這個地方,這叫行苦。這三類之苦,三界統統都有,哪有樂!真正把三界的真相搞清楚了,你這是覺悟。覺悟之後,我要離苦得樂。怎麼離苦?一定要超越三界。怎麼超越三界?就依照佛的方法真正修行,這才叫真正發菩提心,真正覺悟。[/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另外,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說明。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常說小乘人(阿羅漢跟辟支佛)沒有菩提心。大乘菩薩是發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願的標準來看,就很容易明瞭。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要度自己的家人,要度自己的親戚朋友,還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平等普度,這是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別、有執著,他喜歡度的,他度;他不喜歡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你求他,他高興,他教你;你不求他,他不主動來教你。大乘菩薩則不然,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你不找他,他來找你,這是把佛法主動介紹給你、推薦給你,這是菩薩。所以菩薩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樣。[/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這是四願裡面第一個願,就是勸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四願就是這一願,後面三願是完成這一願的。我要想度眾生,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還能度什麼眾生!要度眾生應該怎麼修法?先斷煩惱,這就是修行的一個順序、一個次第,這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搞亂了,你的佛法決定修不成功。先斷煩惱,再學法門。[/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現在人怎麼樣?他不斷煩惱,他一開始就學法門,四弘誓願,他要後頭兩條,前面兩個不要了,度眾生也不要談了,斷煩惱也不要談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搞這兩個。像四層樓一樣,他不要底下兩層,他要上面兩層,這怎麼能成功!所以我們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功的人一個沒見到,原因在哪裡?不知道從根本修。這個心一發,這個心是大慈悲心,這個心是一股無比的力量在推動你精進,你認真努力修學。我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我要度很多眾生。為我一個人,馬虎一點算了,還有那麼多眾生要等我幫助,我要沒有學問、沒有能力,怎麼辦?所以今天我斷煩惱、我學法門、我成佛,為什麼?是為了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經》上,大圓滿後面接著就大慈悲,就是說的這個。所以我們學佛,先要斷煩惱。[/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親近一個好老師,老師一定是教你先斷煩惱。如果這個老師教你先學法門,這個老師有點問題,是真有問題。所以我當年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正式要拜他作老師,跟他學,他老人家首先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統統不准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你從今天起看書,不管是看佛經,還是看其他的一切書,不經過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你看頭一個不准聽,耳朵給你塞住了,第二不准看,眼晴給你遮住了。還有一條,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想想很苛刻,乍聽之下,這個老師專制、跋扈、不講理,好像貢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就拜他作老師。殊不知,這就是戒條,三條戒條。這戒條是什麼?就叫你斷煩惱的。你多聽多看就多煩惱,你少聽少看、不聽不看,就沒煩惱。原來是這個方法來教我們「煩惱無盡誓願斷」。遵守他這個方法,學了半年,果然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真得利益。老師的教誡,叫我遵守五年,要守他這個戒五年,我非常感激他,以後真正得受用,我是自動加了五年,我遵守他三條戒,守十年,這打根基,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6][color=#000000]認識佛教[/color][/size][/font][color=#000000][font=宋体]  (第五集)  1991/12  美國邁阿密  檔名:17-001-0005[/font][/color][/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諸位同修,昨天跟諸位介紹了布施波羅蜜。在三種布施裡面,介紹了財布施,財布施包括的範圍非常的廣泛,在佛法裡面通常又把它分為內財與外財,外財就是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身體。今天我們看到醫學界裡面,有許多捐贈眼角膜,或者捐贈內臟,這是屬於內財的一種。另外,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工作,這也是內財布施。如果我們給人家工作了一個小時,給人家幫忙,要是有報酬,就不叫布施了。如果不求報酬,我們今天講做義工,義務的工作,這也是屬於財布施,這是我們用體力來布施,叫內財布施。[/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由此可知,布施的範圍是非常非常的廣泛,隨時隨地我們都在做,但是就是沒有布施的心,所以他行的不是菩薩道。假如我們是一個布施的心,你每天時時刻刻在修,統統是修六度,統統是修菩薩法。所以菩薩法跟凡夫不同地方在哪裡?就是在一念心,一念覺,為一切眾生,這就是佛菩薩;一念迷,為自己,這就是凡夫。[/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佛家常講善惡的標準,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凡是為別人的都是善。往往我們初學的人聽了,很難懂,人為什麼不為自己?諸位要知道,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是有兩種執著,第一種是我執,第二種是法執。我執要是破掉了,就證阿羅漢果了,法執破盡了,就成佛了。念念都為我,我執天天在增長,所以修一切善法,執著在增長,執著破不掉,所以佛說這是惡。你不想出三界,那是另當別論,想出三界,一定要破我、法二執。我執就是煩惱障,煩惱的根源,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源。[/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二種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聰明、才藝的修因,因此它包括的範圍也非常之廣泛。通常我們把它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佛法與世法。凡是別人想知道的、想學習的,我們會的,我們能的,肯熱心的去教導他,這都叫法布施。所以法布施不一定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無量法施當中的一種。譬如說,我會燒菜,他不會,他很想學,我盡心盡力指導他、教導他,這也是法布施。他不會做一個工程,我會做,我指導他、教他,他會了,也叫法布施。無論對於小朋友,像小學這些課程,你教他,是法布施,乃至於各行各業無盡的知識、技術。假如我們的傳授是有代價的,是收學費的,就不叫布施了。沒有任何條件的,這才叫布施。[/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或者我們要問,現在我們在學校裡頭做老師,每個月有拿薪水的,我們教這個小孩,算不算法布施?這個問題就在你一念心。你一念,我為了是教底下一代的兒童,我絕對不是為名利而來的,你所做的完全是法布施。如果我是為薪水而來的,是為了我要升等,我從講師要升副教授、升教授,這就不是法布施了,所以完全在一念之間。[/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熱心,不疲不厭。不是修法布施,假如名利得不到,他就消沉了,他就灰心了,他的教導就不夠熱心了,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絕對沒有條件的。特別是在佛法,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這個法布施是講佛法布施。唯獨佛法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獲得無量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才藝,所以這個布施是最圓滿的、最殊勝的,唯獨大乘菩薩法裡面才具足,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們今天看看我們的佛教界,法布施,當然經典是最重的一項;其次,現代有講經說法的錄音帶、錄影帶;再來就是接受各個地方邀請,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把佛法推廣到社會,這統統是法布施。可是往往有些同修,你們把那個經本一翻開,後面「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者「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就不是法布施了,這是什麼?這是商人在賣書,法施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沒有了,是世間商人開書店,做買賣的。這錄音帶也是,「版權所有,不准拷貝」,完了,這也不通了,所以都變成生意買賣了。甚至於請講經的,這是少數的,先要談好供養,你請我到這裡來講經,講多少個鐘點,你要給我多少供養,這也變成買賣了,這都不是布施。所以菩薩行只是為利益眾生,絕對不為自己。這地方沒有供養,大家真正想要佛法,佛菩薩自己出路費,絕對不勉強任何一個人,只要大家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利益,這目標就達到了。這是說法布施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三種叫「無畏布施」。什麼叫「無畏」?眾生身心不安,他有恐懼、有害怕的時候,你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這範圍也非常非常的廣泛。譬如這兩個國家,另外一個國家要侵略我們,要來攻打我們,我們人心慌了。從軍,在前方去抵抗敵人,也叫無畏布施。我在前方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屬於無畏布施,這要知道的。假如有人晚上走路害怕,有人怕鬼,有人怕強盜,這路很長,我送你回去,陪你一道,你不害怕了,你心安了,這也叫無畏布施。其他的例子就不必多舉了。由此可知,只要叫他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這一類的統統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說到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同修們,吃素食是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為什麼?你不會傷害他,這是屬於無畏布施,這是真正做到非常圓滿的,這是得健康長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所以我們要想這三種果報都得到,這三種布施要認真的去修。[/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這三種果報最大的,可以說空前絕後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這三樣可以說都達到圓滿了。財富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真正聰明,真有智慧,健康長壽,他做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這是他自己說「古希天子」,是自古以來希有的,這作天子,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的話不是誇口的。這麼大的福報,我們明瞭,他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清淨圓滿的財施、法施、無畏施,他才得這麼大的福報。[/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上面跟諸位所說的,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瑣碎的這些事情,我們明瞭才知道,真的是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修布施,自己不曉得,這不曉得就沒修了,修了也等於沒修。知道了,真正統統在修布施,但是這不圓滿、不究竟。究竟圓滿的布施是放下、是捨、是幫助他人。我們應當把什麼放下?這「放下」就是「捨」,「捨」後面有個字,後面是「得」,「捨得」,小捨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你想想看,這個東西多麼重要。[/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再問問,你有沒有煩惱?有。為什麼不把煩惱布施掉?這個重要。你有沒有憂慮?你有沒有牽掛?你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迴?把這個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你就得大圓滿、得大自在了,這才是究竟的布施度,也就是布施波羅蜜。所以從身外之物練習,練習慢慢的捨,捨到最後,一切都能捨,最後連煩惱、生死都捨掉了,才能夠恢復到自性的清淨光明。[/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二是「持戒度」,六度裡面第二個。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法則,小事有小的方法,大事有大的方法,一定要循著法則,這樣才能夠做得很圓滿,才能夠做得很快速。所以這個地方的「持戒」,並不是指五戒、十戒(這是根本戒),此地六度裡面的持戒,是講我們平常守法,是這個意思。家庭裡面,家庭有家庭的規矩,父子、夫婦、兄弟,這是倫常,決定不能夠顛倒。一顛倒,這家就亂了,父不父,子不子,就亂了。他有長幼,有自然的一種秩序。家庭,從早晨起來應該做些什麼事情,甚至於我們講燒飯,燒飯也有一個順序,你總是先洗米,然後再下鍋,溫度要調得很好,你不按照這個法則,你飯也煮不好、也煮不熟。炒個菜,這個菜下鍋也有先後,統統是方法。無論學什麼,都有一個方法,一定要遵守方法。[/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學佛,佛的方法更是精嚴。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次第,前面在四弘誓願跟大家講得很清楚,先從發心,先發大心,大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這一個願心,然後斷煩惱、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成了佛道,這才有能力廣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第一願才能夠實行、才能夠實現,否則的話,那一願叫空願,光是說,說了做不到的。必須成了佛道,才能普度眾生。也許有人要問:作菩薩怎麼不行?菩薩雖然度眾生,菩薩不能度比他更大的菩薩,縱然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不能度同樣的等覺菩薩,成了佛的時候,連等覺菩薩也都在度化之內了。所以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夠度九法界一切眾生,要真有這個願。有這個願,慈悲的力量就發出來了,就能夠精進不懈。[/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現在人雖然是天天念四弘誓願,心沒有發出來,為什麼?他還有是非心,還有人我心,還有好惡心。這個人我跟他很好,我度他,那個人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眾生無邊誓願度」底下還要加註解,「某些人我不度」,這不像話。所以願不是真願,不是圓滿的願。圓滿的願心一發就是菩薩,所以你看《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叫初發心菩薩,叫「發心住」,那個心一發,就不得了,就不可思議,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所以一定要真正發心,這叫菩提心。[/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常常教我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過日子,怎樣生活。存心要慈悲,「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做到恰到好處。方法裡面有方法,方法重重無盡。所以這兩句話不一定是在學佛,日常生活當中統統普遍要用上。譬如這一段給大家介紹六度,六度是六大綱領,是六個方法,每一度裡頭又有許許多多的方法,可見得這個方便是重重無盡。你要能夠善於運用,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樂的道理!這屬於持戒波羅蜜。[/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三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就是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耐心。當年翻經的這些法師,是看到中國人有一個倔強的個性。你看我們中國古書上常常記載著,「士(讀書人)可殺,不可辱」,這個忍,什麼都可以忍,侮辱不可以忍,殺頭沒有關係,我都可以忍,侮辱不可以忍。翻經的法師:好,不能忍,就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話說!沒有一樣不能忍了。所以忍辱是專門對中國人翻的,它原來的意思只是忍耐,沒有「辱」的意思,這是特別就中國人倔強的個性,加上這一個字。所以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剛經》上面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你沒有忍耐,你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你在學校念書,你念大學四年,你要忍四年,你不能夠忍耐四年,你就畢不了業。到這個地方聽講兩個半小時,你要有忍心,你能夠忍得住,這一堂東西你才能聽得圓滿。由此可知,沒有耐心,無論他有什麼好的條件,也一定是一事無成。成功永遠是屬於有耐心的人、有毅力的人,這也是成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世尊給我們講菩薩六度,你展開經文看,特別強調的,一個布施,一個忍辱,其他的講得很少,這兩樁事情講得很多,換句話說,這兩個是成敗關鍵。[/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俗話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從前處人還容易,現在處人比從前不知道要難多少倍,原因在哪裡?從前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人的。現在的教育是教我們做事的,不教我們做人了,所以我們不知道怎樣做人。於是這情緒千變萬化,不要說我們沒辦法知道別人,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這就真難。[/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教給我們忍耐,忍耐分為三大類。第一個就是對人為的加害要能夠忍受,忍人家對你的侮辱、對你的陷害,能忍,決定有好處。為什麼?能忍,這心清淨,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也是最大的福報。第二就是自然的變化,像寒暑的變化,冷暖能夠忍,飢餓、遇到天然的災害,也要能夠忍耐。第三種是修行,佛法的修學也要忍耐,在沒有得到法喜之前,就是功夫沒有得力之前,修行是很苦的,這一段路是很苦的,這路子走過去之後就很樂了,為什麼?你功夫上軌道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譬如大家來的時候,有很多從高速公路來的,在沒有找到高速公路,在底下繞圈圈,很苦,車子又慢,路上車又多,得有耐性。上了高速公路,這很舒服了,很暢快了,一切阻攔都沒有了。我們學佛也是如此,開頭學都是在摸索,無量無邊的法門、宗派,到底哪個好?我到底想學哪個?摸。有的人很幸運,三年、五年就摸到了,就好像他很幸運,走小路,一下就上了大路。有些人十年、二十年,有些人一輩子都摸不到門路,就很冤枉,就很苦了,所以就苦一輩子。這個地方當然與自己的善根、福德有關係,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佛菩薩必定加持。佛法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是真心向道、真心慕道,佛菩薩常常在那裡照顧我們,到我們幾時真正肯接受了,他來給我們一點,咱們這道路就找到了。佛菩薩為什麼不來點醒你?點了,你不接受。告訴你這個法門,這未必好,我聽人家講那個法門比這個殊勝,這還得跟佛菩薩抬槓,還跟佛菩薩爭論,佛菩薩只好不來了,這一點希望諸位細心去領會。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禪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沒有底下的精進,精進的預備的功夫就是耐心,有耐心這才談得上精進。[/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精進」,「進」是進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佛法是天天都要求進步,正如同儒家所教人的一樣,要日日新,日新又新,這是孔夫子教人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說:儒家落伍了,佛教應該淘汰了。他對於六度裡面的「精進」、儒家的「日新」,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進步是好現象,最重要的是要精進,精是純而不雜。無論世出世間法,世間法像西方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在一生當中有許多特殊的發明,你問他怎麼得來的,他就是專精,天天去研究,鍥而不捨,被他發現了。佛法也是如此,佛法是無量法門,你必須是一門深入,你才能夠成就。假如門門都學,這是決定不可能成就的。門門都學,是一門成就以後的事情。成就以後,其他無量法門,你這一看一聽,都通了,所以說一通一切都通了,是那個學法。不是沒有開悟、沒有通達之前,你就能門門學,那個門門學就變成障礙,這是必定要知道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念佛法門,我們舉一個例子,其實這些事情,諸位念《高僧傳》、念《居士傳》,看看古人的修學的成就,你就會恍然大悟,他都是專攻一樣。民國初年,諦閑法師有一個徒弟,這個徒弟是中年出家的,四十多歲才出家,他的年齡跟老法師年齡差不多。他們從小是生在農村裡面,在一起玩的小朋友,童年都在一起。諦閑法師家庭環境比較好一點,念過書,以後舅父做生意,帶他出來,所以算是我們俗話講「見過世面」的,出去旅行過,見過世面。他那一個同學,家境清寒,沒有念書,長大之後,生活非常困苦,學一個手藝,這個手藝在大陸上叫鍋漏匠。「鍋漏匠」,恐怕你們年輕人都不懂,年歲老的人曉得。什麼叫鍋漏匠?就是碗、碟子打破了,他能把它補起來再用,那個時候很節省。不像現在打破了就丟掉,破個邊都丟掉,那時候還得補起來再用。就做這麼個手藝,天天挑個擔子在外面喊,吆喝著,非常的辛苦。這是他這幾十年當中,真正體會到人生太苦了。所以就找他小時候在一起玩的這個朋友,出了家,做了和尚,於是就把他找到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找到諦閑法師這裡,在廟裡住了幾天,就跟老法師說:我要出家。他說:為什麼?生活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說:你不要開玩笑了,住幾天還是去做生意去吧。為什麼不讓你出家?年歲太大了。在大陸那個時候,四、五十歲就是老人了,體力就衰了。他說:你學五堂功課都學不會,念經都念不會,你在這寺廟裡,大家瞧不起,冷眼看你,你的心多難過。學講經,你還不認識字,還要從念書做起,到哪一年才能成就?這就是拒絕了他。結果他就硬賴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給他搞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主要就是小時候在一起,這份感情在。[/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五是「隨喜功德」。這一願也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嫉妒,嫉妒心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或者或者是一歲的,沒有人教他,給他吃糖的時候,別人多拿一點,他的嫉妒就表現出來了,可見得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這對於修學是很大的一個障礙。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不但不嫉妒人,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隨喜,不但是看到別人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而且還要盡心盡力促成,幫助他,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這才叫隨喜。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沒有能力去幫助他,我們有個歡喜心讚歎,也是隨喜功德。可是隨喜的時候,一定要知道盡心盡力幫人,這才叫真正隨喜。不是我有力量不肯盡力,不嫉妒就可以了,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能夠成就,這就是成就自己的功德。不能容忍,這是沒有功夫,我能歡喜容忍,歡喜別人能夠超過自己,這功德就殊勝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我們中國自古的教學,都是希望後一代(底下一代)的成就超過自己,如果不能超過自己,我們的教育就完全失敗了。不是像現在人有嫉妒、有障礙,唯恐別人超過自己,就是教別人,自己也要留一手,不肯完全教人,這叫吝法。吝法得愚痴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不曉得果報之可怕。所以你看從前在中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那個帽子叫進賢冠。中國這個服裝都表法的,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在裡面。這個帽子是兩層,像樓梯一樣,前面一層低,後面一層高,前面是代表自己,後面是代表後人,念念當中希望後人能夠高過自己,無論在德行上,無論在學問上,無論在能力上,乃至於生活水平上,都要不斷求進步,不斷提升,這才是我們教學成功。社會統統在進步,不是往後退,所以戴的帽子叫進賢冠。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做皇帝的人,心要平等,做大臣的人是希望別人都能高過自己。所以章服(章是文章的章,彰顯的,明顯的),在服裝上都代表我應有的義務、應有的責任,我要認真去做,這非常非常好。[/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尤其底下一個時代,是我們教學的時代,這個學生他的德行、他的學問、他的能力,要不能超過我這一代,底下這一代的眾生,他就度不了,為什麼?下面這一代眾生比這一代還要難度。你看看現在這些小孩所受的教育,他們的社會愈來愈複雜。所以度眾生的人,心是愈來愈清淨,智慧愈來愈高,德行愈來愈高,才能夠應付得了下一個時代、世紀。所以隨喜功德就非常非常重要。嫉妒、瞋恨是嚴重傷害自性,必須要連根拔除,拔除的方法就是修隨喜功德。[/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六是「請轉法輪」。我們做一個佛弟子,受佛的教育,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回報老師?老師的智慧、福德都是圓滿的,我們供一點供品,實在說這是不能夠報答的。我們供佛菩薩的形像,每天中午給他上供,這能報答嗎?不能報答。供養佛像,在佛前大供,這種儀式是提醒我們報恩,念念不忘報恩。真正能夠報答的,就是我們怎麼樣把佛的願望實現。[/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一切眾生都能夠依照佛法修學,都能夠早一天圓成佛道,這是佛的心願,滿他的心願,這真正叫報佛恩,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請轉法輪」。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請這些法師、大德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要禮請。這是我們講修福最大的福德,為什麼?請一個法師來講經說法,是對這一個地區的法供養。雖然法師是我們禮請的,我不請他,他也不來,所以啟請的人的福報就非常非常大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一般講修福,不管是為自己修福、為大眾修福,還是為亡人修福(像為自己的祖先修福),就是像《地藏經》上講的超度佛事,念經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講經,功德就更大了。念經,有許多人只種一點善根,實際上這個理並不明瞭。這一講解,對經典完全理解了,自己歡喜讀誦,依教奉行,這福德不知道比誦經增加多少多少倍![/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可是現在我們想請法師來講經,能講經的法師少了,請也請不到了。我在許許多多的地方,聽眾都講到:現在請法師來弘法很困難。我就笑著說:請法師來弘法,講經給你們聽,這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你們不修因,就享現成的果報,哪有這些便宜的事情!什麼是修因?修因是要栽培法師。老法師、有名氣的法師來講經,歡喜得不得了,大家都要供養。初學的人講得不好,就不去聽了,不理他了,初學的人氣都洩了:講經太難了,算了,我不學了,我還是去趕經懺、念經。愈是年輕人,愈講不好的,我們愈要去捧場。捧場,讓他覺得還有這麼多人聽,大概我還可以,能學得出來,給他鼓勵,給他獎勵,這就是培養法師。[/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不要輕慢這些初學的法師,對初學的法師要特別小心謹慎,我來聽經,我堂堂都來聽,我來聽你的經,我不讚歎你。諸位要曉得,讚歎之害人比毀謗大。有的人接受毀謗,雖然很生氣,但是真有志氣的人,你毀謗我,我要出這一口氣,我要努力、要精進,將來叫你另眼相看,反而對他是一種逆增上緣。這一讚歎,壞了,他一聽說這麼多人讚歎,大概我不錯了,境界到此為止,不會再往上提升了,為什麼?自滿了。所以這讚歎是害人,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特別對年輕人、初學的人,決定不要讚歎。還有不要供養,這一供養,財一多了,名來了,就墮落了。所以年輕法師剛出家是菩薩心,被信徒一讚歎、一供養,馬上就墮落了。他墮落,誰叫他墮落?你們信徒把他推墮落的,他墮落,將來受果報,你們一個個都逃不了,都有連帶關係。[/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布施供養,真正供養,對什麼人我們才大力的供養?八風吹不動的,你讚歎他,他不生歡喜心;你毀謗他,他沒有懊惱心,他的心永遠保持平靜的,這樣的人值得讚歎,為什麼?不會害他。幫他宣揚,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他,更多的人能夠相信他,他就能度更多的眾生。[/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供養與接受供養是非常難的一樁事情。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這個供養怎麼能接受?怎麼能夠接受之後又拿去享受?你有多大的福報?實在講,連諸佛菩薩都不享受這個供養。如果這個供養者是來種福的,要接受,接受之後轉供養。[/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近代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印祖的皈依徒弟是沒有法子計算的,太多太多。多少人皈依不能到蘇州去,怎麼辦?通信皈依,他有這個方法。所以他的皈依徒弟就太多太多了,可以通信皈依。他把皈依證寄給你,你只要在佛菩薩面前把三皈偈念一念,他皈依證寄給你就可以了,你說這多方便。他老人家接受的供養全部印經,蘇州弘化社就是他自己辦的一個印經的機構,流通經書,這錢財都是大家對他的供養,他做了這個事情。我學佛之後就完全學印光法師,所有一切供養統統印書分送給大家。我心裡一想,我如果不了道,我不會披毛戴角還,為什麼?你們每一個人拿到經書都要替我還債。這就是把布施的福輾轉布施、輾轉供養,大家的福報是無量無邊,要這樣做才如法。如果自己去享受,這是決定不如法的。[/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縱然蓋廟建道場,蓋廟,廟裡頭要真正弘法利生,布施供養才真正有功德。假如廟裡頭沒有弘法,也沒有修行的,這個廟就是鬥爭的道場。從前李老師常說,建立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盡心盡力,大家把道場建成,建好了之後,都變成了羅剎,爭權奪利,就變質了。所以建道場要特別小心。[/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供養法師也要特別小心,佛教給我們供養法師,「四事供養」。哪四事?「飲食」,他是人身,在人間不能不吃飯,供養他一餐飯。「衣服」,他必須要穿衣服,看他衣服破了,他有衣服就不必了,衣服實在破了,供養他一件衣服。生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睡覺的時候,供養他「臥具」,就這四樁事情。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心都在道上。[/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現在有人供養房屋,又什麼都供養,供養得生活太舒服了,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想去了,這不錯,還去什麼!道心都沒有了。這對於栽培法師、成就法師,實在講是大損害。法師已經出家了,出家也沒有家了,我再送一個房子給你,這就把他害死了,為什麼?又叫他入家了。他本來出了家了,現在又送個家給他,他又所有權、又有財產,完了,退回去了。誰害了他?信徒害死法師,天天在破壞佛法、在損害三寶,不知道,還認為我做了好多功德、我做了好多好事,後來墮地獄見閻王,辯都辯不清的,事實俱在,你辯什麼![/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佛門裡面修福要有真正的智慧,這是應該要說明的。很多法師不願意說明,說明了,你不供養了,怕你跑掉。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不想在這裡受罪,所以我跟大家講真話,我不怕你們不供養,你們不供養最好,不供養,我省事。所以我跟簡居士(替我印經的),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專門印經,贈送經書。我告訴他一個原則:供養多,多印;供養少,少印;沒有供養,不印,最好,沒有事情最好。大家供養多了,還得要選哪幾種書先印,怎麼個印法,還得要操一點心。沒有供養,多清淨、多省事。所以這是一定要曉得。不求供養,不求道場,什麼都不求,心就清淨,這就是道心。自己修清淨心,幫助別人修清淨心,這才是真正的佛法,絕對遠離名聞利養。[/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要成就年輕的法師,要照顧他這些。法師要讓他吃苦頭,不要說看到他吃苦,我們不忍心,你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那麼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一個個都把他拉回來,還得了!所以佛教給我們,經上講的「以苦為師」。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他才有真正道心,才有念頭要超越這個世間,所以苦是好的。你們自己不願意吃苦,看到別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把他拉回來,這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你能夠栽培法師、成就法師,你才能請得到法師,才有真正好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請轉法輪」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把佛教普遍廣泛介紹給大眾,只能達到這個目的。如果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學真正得到成就,請轉法輪是不夠的。諸位想想,哪一個人一生聽一次經、兩次經就開悟、就證果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陀以後沒有了,所以必須要「請佛住世」。我們要請好老師常住在我們這個地方,天天教導我們,我們要接受長時間的薰陶才能夠得到成就。[/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在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有一天要我們這些學生各言爾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樣說:你們每一個人的志願、願望,都說來給我聽聽,每一個人都說各人的志趣。他問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我希望將來能夠到處去弘法利生。他聽了之後點點頭,他說: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說: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別人。我說:為什麼?他說:你只能做到宣傳的效果。所以他就告訴我,他老人家在台中住了四十多年,所以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他說:如果我到台中,一年來講個一天、兩天,不可能有一個成就,這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聽了明白這個道理,確實如此。但是這個事情要有緣分,佛家講緣分,「佛不度無緣之人」。到處去宣揚,這個緣淺,容易;住在這一個地方教化眾生,那個緣很深。[/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我是這麼多年來,統統都在外面遊化,對自己真的有很多的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對這個「家」(一般人有家的觀念),對這個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館,哪個地方有家?沒有,確實沒有家,到處都住旅館。雖然自己有個道場,一年也不過住個把月又要走了,統統像住旅館。這個觀念打破了,這對自己也是一個解脫,很不容易的一個解脫,自己真正能夠體驗得到。住在這個地方,要與這個地方有很深的緣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所以大眾要想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佛不在了,佛的弟子,或者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這是居士身分),他真正是有修、有學、有德行,足夠給我們做榜樣,能夠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這個地方常住。常住,這一個地方得他常期的薰陶,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所以接著「請轉法輪」之後,有「請佛住世」,這是要想成就不能夠缺少,一定要真正發心。所以我們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們自己要帶頭,要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盡心盡力來供養。供養真正大德,生活都非常簡單,很容易照顧,這是一定的道理。[/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道場的莊嚴是為了接引大眾。譬如說我們在這裡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不莊嚴,人家一來看,這大概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這個道場建得富麗堂皇,人家一看,這個地方大概是不錯。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內容,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個樣子,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這都很有道理。真正識貨的人不講求外表,但是對於接引一般大眾,莊嚴的道場就有必要了。道場雖然莊嚴,在道場裡面住的出家人,還是住得很簡陋。所以你到大陸去看就曉得了,大陸的寺廟是宮殿式的,非常莊嚴,你去看看出家人住的寮房就很簡單,方丈和尚,他們住的房子在旁邊,寺院的後院,很簡單,很樸素,可見得莊嚴的場面是接引大眾。這些我們都要細心把它觀察到,然後才知道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儀式,請佛住世,佛法真正在這個地方生根茁壯、開花結果。[/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普賢十願,前面七條是菩薩的願行,後面三條是菩薩的迴向行。所以第八,「常隨佛學」,這是給我們說出修學的一個榜樣,學習的一個典型。我們學佛就是要以佛為我們的榜樣,以佛為我們的典型。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經典留在世間,依照經典來修行就是常隨佛學。所以學的時候,要取最高的標準。[/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九,「恆順眾生」。這是指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要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脑声音放不出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