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实现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发展方式转变

您好, []|
& 滚动新闻 & 正文
如何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新主线和新任务。其实,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在改革发展中一直都非常重视。但与过去相比,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新的背景、内涵与意义。我们只有对这些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而这一点,对于正在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城市群来说,更显重要。
  全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
  我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现阶段的新型战略,有着深刻的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背景。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变化,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经济实力,都出现了新的关系。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给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压力,这是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并没有在根本上缓解人类发展中面临的资源能源约束与生态环境压力。无论是否出现这次金融危机,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紧迫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这是长株潭城市群着眼于世界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国内背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任务更加繁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成绩大于结构与质量方面的成绩。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或积累了大量的结构与质量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的先进性不高,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紧迫而繁重。国家确立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其实质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三经济发展规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不是应急之举。从实质上说,这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自觉适应与运用。从现在的认识来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不仅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可称为生态化规律)。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使经济在循环、低碳与绿色的道路上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经济生态化规律的积极适应。与此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包括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社会繁荣,因此,通过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改革,就是要在自觉积极运用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其特征
  准确全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特点,是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前提与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在发展经济学中,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增长相比,发展包括了更多的质的内容和结构系统等方面的要求。就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来说,其内涵是丰富而特定的。
  一与国际大背景紧密相关,具有突出的全球战略新定位的特征。自金融危机出现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严峻的局面是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包括了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重要性这个内涵。
  二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转型升级特征。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确更多地重视和服从增长速度,即使重视质量与结构等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并没有真正放在首要位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方面是如何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三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产业带动特征。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世界工业化进入后工业时代推进的。面临的诸多条件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不仅在时间上缩短,而且必须在发展方式与路径上有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加快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在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取得实效。
  四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具有更加突出的世界特征。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不仅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也日益提高。在国际经济抢占新兴战略产业高地、加紧推进新一轮经济革命的时代,稍有懈怠,就可能再一次失去随世界潮流而发展的机遇,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紧跟世界经济发展及其变化结合在一起的。
  五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整体协同特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变革与社会组织变革要协同推进。一方面,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是提出了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城市发展趋势,在整体上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市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是要将区域协调问题纳入新的发展方式之中。
  六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未来特征。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可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共同的严重问题。从资源能源到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变化,无不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严峻考验。现行的发展方式尽管注重了可持续发展,但并没有根本性转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与严格指标。
  七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具有深厚的民本色彩。由于发展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与整体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必带动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鲜明的民生特征。世界金融危机突然来临,扩大内需不仅再次被作为应对危机的战略举措广加运用,而且在确保扩大内需方面更加注重它的广泛性与持久性,更加重视民生。转变消费方式已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机制。
  八突出了“加快”内涵,具有统筹兼顾特点。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拖不得、等不得、慢不得、马虎不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动真格、见实效。(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长沙晚报 作者:刘解龙)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厉以宁   14:28: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厉以宁(资料图)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强烈冲击以前,不少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出口增长的势头都感到满意,只有较少的人察觉到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并且越来越具有出口依赖性质。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在政府加大投资和扩张信贷的刺激下,2009年下半年起,经济增长率终于止跌回升。这一过程使较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否则中国经济难以走上稳定持续增长的道路。这可以说是2009年这一年中国从经济波动中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成为出口依赖型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在这以前已经成为高速度增长依赖型的经济。中国经济增长必须有高速度,这是受就业压力越积越大的逼迫所致。换句话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所引起的人员分流,以及农村多余劳动力一直不断地流向城市,再加上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使得就业形势始终是严峻的,于是经济增长必须保持高速度。2008年的经济波动表明,当该年11月起经济增长率下降到略高于6%时,失业人数就骤然上升了,似乎中国经济增长率只有达到9%~10%,甚至超过10%时,就业问题才稍稍缓解。为了社会稳定,看来高速增长是唯一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包括若干大中城市的经济,已被迫走在高速增长的道路上,非高速不可。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以下,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等情况。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无非要依赖投资、消费、出口。其中,对投资的依赖是一贯的。20世纪50年代起,投资就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多少长时期内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至于消费,这些年来,直到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剩下的就是出口,近些年来正是出口在中国经济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也越来越突出。能增加出口,并不是坏事,即使在今后,我们也仍然应该重视出口贸易,需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但较大程度地依赖出口,却不是好事,因为这容易导致我们受制于人、受制于其他国家的政策变动、受制于国际形势的动荡不定。更何况,在过去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有相当多的产品全凭劳动力成本低廉,而企业盈利空间则是有限的。此外,还有一些出口产品是高耗能型的,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是中国的能源,污染则留在中国,因此对中国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尽管这些产品的出口维持了一部分工人的就业和为国家挣得了外汇,但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状况。怎么改?一要靠自主创新,二要靠扩大内需。
  年的经验清楚地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是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城市的繁荣或衰退,取决于自主创新的力度。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莫不如此。自主创新做出了成绩,城市和企业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创立了品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市场也就打开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样的城市和企业所受的影响是较小的,它们有很大的机会在保持国际市场上原有份额的同时,还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
  内需的扩大同样有助于早日摆脱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GDP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首先要让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的投资和消费二者并重,然后再让消费所起的作用逐渐大于投资,这样,GDP的增长就有坚实的基础了。当然,出口这时仍然有必要占据一定的位置,但这已经截然不同于对出口依赖时的情况。扩大内需,主要是指扩大民间消费,而民间消费的扩大,一是以城乡劳动收入比重占GDP的上升为基础的,二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基础,这才符合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需要指出,这里所指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从承包土地入股获得的分红、农民出租自有住房的收入以及农民经营商店和作坊的投资盈利等。那么,居民的消费会不会有一个“饱和点”呢?即国内消费品的需求在“饱和”之后会不会停滞不前呢?这取决于消费品设计的创新、制造工艺的创新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而且,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考虑到目前的生活质量水平和消费方式,即使有所谓的“饱和”,那也是许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靠自主创新和扩大内需而摆脱了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之后,我们的对外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就真正成为自主的对外贸易了。这里所说的自主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指我们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了主动权。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我们不会不惜代价地增加出口,也不会在国内某些产品供应紧张时勒紧肚子“挤出”产品出口。同样的道理,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我们的对外贸易将不再受制于人,不怕其他国家采用贸易保护政策来限制我们,从而对外贸易得以建立在真正互利互惠的平台上。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有自主创新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只要我们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国内民间需求旺盛,可以出口的出口,需要进口的进口,那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实际上,自主创新和扩大内需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摆脱对出口高度依赖的轨道,更重要的,这是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了,环境清洁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可以实现了。而由于内需的扩大以及国内市场潜力的不断挖掘,经济增长不仅不再主要依靠投资,还会制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就业压力逐渐缓解,这样,中国经济就不一定非维持高增长率不可,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就会维持在适度增长的水平上。
  如上所述,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就业压力增大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样受到这一挑战的影响。这是因为,即使城市当局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他们会有所顾虑:如果要关闭一批污染重、耗能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本地的财政收入不就减少了吗?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率不就上升了吗?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如果他们不愿回乡务农,有什么办法安置他们?如果他们回乡了,是不是有那么多土地可让他们耕种?再说,即使关闭了一批应当被淘汰的企业,那么本地如何兴建后续的、替代性的企业呢?资本从何而来?市场有没有保障?技术水平能不能符合市场的要求?否则,就业压力依然难以缓解。在这一大堆问题面前,城市当局陷入两难境地,所以顾虑重重。
  政府增加投资并且用来注入实体经济的决策是正确的。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今后持续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改善民生,但这并不等于可以迅速缓解就业压力。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了,不可能为下岗或新增的妇女劳动力直接提供就业岗位,也不能让那些已有一定技能的下岗工人安心地去基建工地干活。因此,城市当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如下的对策,即在有步骤地关闭那些污染重、耗能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的同时,以扩大融资和支持兼并重组的方式,让一批有市场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增加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和帮助那些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社区、街道服务单位,让他们增用劳动力(如环卫人员、维护治安人员和照顾老人、病人、孕妇、儿童的服务人员等);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如果愿意自行创业的,可以给予贷款帮助,让他们开店、开作坊;对于有就业愿望而又适合在某些行业工作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以便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此外,建议在市政府之下设置指导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在这里还应当着重指出城市支持、扶植微型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重要意义。
  以往,我们都习惯地按经营规模和资本金多少把企业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划分仍比较简单,当前尤其重要的是应当把小企业再一分为二,即分为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微型企业通常是指雇工人数和资本金都很少的企业。例如在重庆市,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包括投资者和雇工)不足20人、创业投资金额不到10万元的,就称为微型企业。
  支持、扶植微型企业的意义在于:
  第一,微型企业的建立,可以吸纳许多人就业。要知道,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部分人就业了,就有了收入,他们支出了这些收入,就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第二,微型企业是适应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它们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而且方便了群众。
  第三,对微型企业的扶植能大大调动民间创业的积极性,它们遍布于各行各业,使人们乐于创业,敢于创业,争做创业者。这种创业热情既反映人们对社会的信心增强,也反映他们对自己的才干和信心的肯定。一场群众性的创业活动必将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带来不可估量的成效。
  第四,微型企业中有一些是科技人员创办的,具有高新科技的特点,它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作出成绩,会被风险投资者看中,投资介入,迅速成长,有的后来能成为大企业。
  第五,微型企业还可以成为大中企业生产的配套合作者,这一方面有利于微型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大中企业效率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因此,城市当局应当把支持、扶植本地微型企业作为政策重点,政府的支持扶植主要表现在财政、信贷、培训和注册登记四个方面:
  财政方面:一是对微型企业的税收实行减免;二是对微型企业的创业资本金不足者,根据条件,给予一定补助;三是对开业后一定时期内在自主创新或其他方面作出较大成绩的给予奖金。
  信贷方面:对于微型企业提出贷款要求而又缺少抵押品的,可以由担保公司给予担保;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贷款给予利率优惠。
  培训方面:可以在城市内设立各类微型企业投资者培训机构,减免他们应当缴纳的培训费用;对于微型企业的骨干人员,也可采取类似的办法帮助他们接受培训。
  注册登记方面:在微型企业投资者申请注册登记和银行开设账户方面给予方便,简化登记开户手续。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微型企业一定会在各个城市中有很快的发展。在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一个没有大量微型企业的城市,显然是人气不旺的;一个存在着大量微型企业的城市,居民的创业热情高,就业状况好,城市就有了生气,有了活力,经济上去了,社会也就比过去和谐了。
  (本文为作者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表的论文)
[责任编辑:
]  []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光明网版权所有猜你感兴趣
&热门其他范文如何认识转变发展方式-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如何认识转变发展方式
导读:如何认识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总量增加、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高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这也足以使我们认识到,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认识到这场变革的艰巨性和持久性,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成为人
如何认识转变发展方式
1995年,我们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活动单纯的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总量增加、经济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高的统一。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含义。15年过去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这也足以使我们认识到,为什么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认识到这场变革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从历史过程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们从事活动,总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被经常、反复地应用,就会被固化为一种稳定的模式,成为人们的活动方式。因此,“方式”就是各种方法综合构成的稳定模式。人的活动方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的活动方式有利于人们有效地进行活动,取得好的活动成果。经济发展方式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经济活动中,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总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资料使用方式的组合,就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科学、有效,根本衡量标准就是看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合理的、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会成为不合理的、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需要从原来的发展方式转向新的发展方式。
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艰难?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来分析,要进行深层次分析。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因素人们谈论较多,但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深入分析。
第一是“人”的问题。不能离开“人”的问题来谈论“经济发展方式”。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活动是由人所进行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人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方式中最根本的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经济资源不会自动配置,生产要素不会自我组合,生产资料不会自行使用而产生经济效益,这一切都是由人来进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方式,而人的活动方式包含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受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影响和制约的,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体现。在过去长期存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人们形成了一套习惯化的、牢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这些方式深深地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利于推动科学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深层次上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第二是“制度”问题。这里讲的“制度”是广义的,包括各种体制、机制。制度的含义可以从多方面理解,概括地说,制度是规则化的社会活动方式。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活动方式,经过法定程序的整理、设计和认定,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就是制度。制度在社会活动中产生,又影响社会活动。经济
发展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体制化)的经济活动方式。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有特定的制度(体制)背景,或者说,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总是一定制度(体制)的表现,因此,制度(体制)决定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因素,不仅有经济体制,还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种体制。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传统的制度(体制)所决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制度”。转变“制度”就是深化改革,推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那么艰难,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内化为人们牢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要转变很难;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固化为制度化(体制化)的经济活动方式,要转变同样很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人”的转变和“制度”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什么方式”转变为“什么方式”?从狭义上讲,是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这种转变主要涉及技术经济因素。从广义上讲,转变发展方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广泛因素。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遵循科学的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换句话说,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固守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差、效益低,无法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然使我国发展空间缩小、发展道路狭窄。
从不同角度划分,经济发展方式有多种类型。按要素投入划分,分别有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按发展主体功能作用划分,有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按市场供求内部和外部因素划分,有内需驱动型和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从需求要素划分,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与质量关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上这些类型是逻辑上的划分,现实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这些不同类型的组合方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包含“三个转变”。第一,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措施和方法可以从多方面论述,但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全方位的改革。在以上论述中,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个根本问题,即“人”的转变和“制度”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实质就是改革。
“人”的转变,要通过改革来实现。人是改革的主体,人推动改革,人也在改革中转变。人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之中的,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必然受各种体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也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人的转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来实现,而在社会改革中,可以实现人的深刻转变。
“制度”的转变,就是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用科学的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度的作用是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制度有四种基本功能,即激励功能、迫使功能、禁止功能和规范功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设计、制定具有不同功能的制度,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激励型制度。这种制度针对“提倡、鼓励”的积极、先进行为。激励的实质是“奖励”机制,鼓励人们主动产生积极、先进行为,并对这种行为的结果给予奖励,使人们重视并维持这种行为。这里说的“奖励”是广义的,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等多方面的奖励。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对于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行为,特别是能够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做法和行为,要通过制度规定给予奖励,这样可以产生广泛的社会示范和带动作用。
迫使型制度。这种制度针对“必须、应该”的行为,即职责和义务所规定的行为。迫使的实质是“惩罚”机制,当人们不履行职责和义务行为时,就会受到惩罚,促使人们产生并维持履行职责和义务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职责和义务。对于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不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措施和做法,不执行有关政策和规定的行为,要通过制度规定给予惩罚。
禁止型制度。这种制度针对“不准、禁止”的行为,即消极、有害的行为。禁止也是通过“惩罚”机制来实现的,当人们产生消极、有害的行为时,就会受到惩罚,使人们放弃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不再出现。对于那些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为,要给予相应的惩罚,防止这些行为泛滥,并使这些行为逐渐减少。
规范型制度。这种制度针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要求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和程序)实施行为、从事活动。规范功能是通过“纠错”机制来实现的,当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不得违反,如果违反了规则和程序,就要加以纠正。在实际工作中,转变发展方式要通过各种制度、政策、规定体现出来,并切实贯彻执行,对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方式的行为,要及时纠正,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文档下载、人文社科、考试资料、教学研究、专业文献以及如何认识转变发展方式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