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无行经》和《入法界体性经》.《佛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品经》 是不是龙藏

第0047部~入法界体性经一卷
大乘宝积部·第0047部
入法界体性经一卷
隋北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 经名 · 卷数 · 跋序· 品名 · 品数 · 译作者
  尔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于夜初分来诣佛所,到已在佛别门而立。是时,如来住于三昧。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见文殊师利童子住别门外,见已告言:“文殊师利,汝来!汝来!入内莫住于外。”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闻佛告已,白佛言:“善哉!世尊。”即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童子:“汝可就坐。”
  时,文殊师利童子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向佛合掌,却坐一面。
  于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今者世尊住何三昧而从起耶?”
  佛告文殊师利:“有三昧名曰宝积,然我于时行此三昧,而从彼起。”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以何因缘,名此三昧为宝积耶?”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大摩尼宝,善磨莹已安置净处,随彼地方,出诸珍宝不可穷尽。如是,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观于东方,见无量阿僧祇世界现在诸佛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是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现见,是诸如来住此三昧,为众说法。文殊师利,我住此三昧,不见一法然非法界。文殊师利,又此三昧,名实际印。若有纯直男子女人,行此印者辩才不断。”
  文殊师利言:“世尊,我有辩才。修伽陀,我知辩才。”
  佛言:“文殊师利,汝云何知辩才?”
  文殊师利言:“世尊,譬如彼摩尼宝不依余处,还依宝际而住。如是,世尊,一切诸法更无所住,惟依实际而住。”
  佛复告文殊师利:“汝知实际乎?”
  文殊师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实际。”
  佛言:“文殊师利,何谓实际?”
  文殊师利言:“世尊,有我所际,彼即实际;所有凡夫际,彼即实际;若业若果报,一切诸法悉是实际。世尊,若如是信者,即是实信。世尊,若颠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说,不可得也。”
  佛言:“文殊师利,行者是何义?”
  文殊师利言:“世尊,行者是见实际义。”
  佛言:“文殊师利,修道是何义?”
  文殊师利言:“世尊,修道者思惟证义。”
  佛言:“文殊师利,汝云何为初行男子女人说法?”
  文殊师利言:“世尊,我于彼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教发我见即是为其说法。世尊,我不灭贪欲诸患而为说法。所以者何?此等诸法,本性无生无灭故。世尊,若能灭实际,即能灭我见所生际。世尊,我为初行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说法,不受佛法,不著凡夫法,于诸法不举不舍。世尊,我为初发意男子、女人,当如是说法。”
  文殊师利言:“世尊亦为教化众生时,云何说法?”
  佛言:“文殊师利,我不坏色生,亦不坏色不生故说法;如是受想行识亦不坏不生故说法。文殊师利,我不坏欲嗔痴等而为说法。文殊师利,我为诸教化者,当令知不思议法。我为说法,以如是故,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我无所坏诸法已,得成无上菩提;亦无有生,得成无上菩提。文殊师利,所言佛者,即是法界;于彼诸力、无畏,亦是法界。文殊师利,我不见法界有其分数。我于法界中,不见此是凡夫法、此是阿罗汉法、辟支佛法及诸佛法。其法界无有胜异,亦无坏乱。文殊师利,譬如恒河、若阎摩那、若可罗跋提河,如是等大河入于大海,其水不可别异。如是,文殊师利,如是种种名字诸法,入于法界中无有名字差别。文殊师利,譬如种种诸谷聚中不可说别;是法界中亦无别名,有此有彼,是染是净,凡夫圣人及诸佛法,如是名字不可示现,如是法界如我今说,如是法界无违逆如是信乐。何以故?文殊师利,其逆顺界、法界无二相故,无来无去,不可见故,无其起处。”
  佛说如是法已,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我亦不见法界向恶道,亦不见向人天道,亦不向涅槃。”
  佛复告文殊师利:“若有人来问汝,云何现在有于六道?如是问者,汝云何答?”
  文殊师利言:“世尊,如是问者,我当解说。世尊,譬如有人睡眠作梦,或见地狱道,或见畜生道,或见阎摩罗人,或见阿修罗身,或见天处,或见人等。世尊,彼人所见梦事,诸道各各别异。又人问者,随意而说,然实无彼诸众生等。如是,世尊,我虽说诸道各别,然其法界实无差别。世尊,如彼问者,我当为其如实解说,彼此无故。世尊,若行声闻乘取涅槃者,不可为说实义。世尊,彼等即今现在,亦不可为其分别,但说名字。何以故?取法界边际故。世尊,譬如大海有七种宝,若珂玉珊瑚金银生色等,可以相别,此是其宝。于法界中,不可知其别异之相。何以故?世尊,法界不生不灭,其法界无染无净,其法界无浊无乱,其法界中无可灭者,亦无生者。”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文殊师利言:“汝知法界耶?”
  “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
  佛复问文殊师利:“汝知世间耶?”
  文殊师利言:“世尊,如幻化人所作处,是世间处。世尊,世间者但有名字,无实物可见,说名世间行。世尊,然我不离法界见于世间。何以故?无世间故。如世尊问言世间何处行者,所谓色性不生不灭,彼行亦不生不灭;如是受想行识,此识性不生不灭,如是行亦无生无灭。世尊,如是一相所谓无相。”
  佛复问言:“文殊师利,汝岂不作是念?若现在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当灭度耶?”
  文殊师利答言:“世尊,岂可法界有已修集、未修集也?法界既无修集,云何得有灭不现耶?”
  佛言:“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过去诸佛,如恒伽沙等已灭度,汝岂不信耶?”
  文殊师利言:“世尊,我信诸如来皆已涅槃,见彼出处故。”
  佛言:“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欲使诸凡夫死已更生也?”
  文殊师利言:“世尊,我尚不见有凡夫,何有更生耶?”
  佛问文殊师利言:“汝于佛前乐听法也?”
  文殊师利言:“世尊,我亦不见乐不乐相。”
  佛言:“文殊师利,汝岂不乐法界耶?”
  文殊师利答言:“世尊,我不见有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乐?”
  佛言:“文殊师利,若慢者闻汝说,生大恐怖。”
  文殊师利言:“世尊,若慢者生怖,实际亦生恐怖。其实际不恐怖故,即一切诸法皆无恐怖,以无修作故,此是金刚句。”
  佛言:“文殊师利,何故名此为金刚句?”
  文殊师利言:“世尊,诸法性不坏,是故名金刚句。世尊,如来不思议句,是诸法不思议,是金刚句。”
  佛言:“文殊师利,何故复名此为金刚句?”
  文殊师利言:“世尊,诸法无思故,是金刚句。世尊,诸法是菩提,是金刚句。”
  佛言:“文殊师利,何故复名此为金刚句?”
  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法无所有,但有名字言说。诸法无此无彼,皆无所有,此彼无所有者即是如,若是如者则是真实,若是实者彼则是菩提,是故得名为金刚句。”
  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诸法是如来境界,是金刚句。”
  佛言:“文殊师利,何故名此为金刚句?”
  文殊师利言:“世尊,诸法自性本来寂静故,是金刚句。”
  佛告文殊师利:“汝可唤阿难陀比丘来,令受持此法本句。”
  文殊师利言:“世尊,我于中不见有一法可说可听。世尊,我实不见一字有其说处,何有多句而可持乎?”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善说此语。文殊师利,我见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亦说此法本。”
  尔时,长老舍利弗,从自住处出,往诣文殊师利童子住处。到已不见文殊师利,即诣佛所,到已在佛别门外边而住。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童子言:“文殊师利,是舍利弗比丘今在门外,为欲听法,汝令使入。”
  文殊师利言:“世尊,若彼舍利弗际、若法界际。世尊,此二际,岂有在内、在外、若中间二耶?”
  佛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世尊,言实际者,亦非实际,如是际非际,无内无外,不来不去。世尊,长老舍利弗际,即是实际;舍利弗界,即是法界。世尊,然此法界,无出无入,不来不去。其长老舍利弗,从何处来?当入何所?”
  佛言:“文殊师利,若我在内,共诸声闻语论,汝在于外而不听入,汝意岂不生苦恼想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凡所说法不离法界,如来说法即是法界,法界即是如来。说法界,如法界、言说界,无二别无所有;名者、说者,此等皆不离法界。世尊,以是义故,我不苦恼。世尊,若我恒河沙劫等,不来至世尊说法所,我时不生爱乐,亦无忧恼。何以故?若有二者即生忧恼,法界无二故无恼耶!”
  尔时,世尊告长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汝来入听,文殊师利辩才耶!”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我甚乐闻!今在室外,欲听世尊及文殊师利童子所说。”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令长老舍利弗得入听法。”
  尔时,世尊告长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汝来前入。”
  舍利弗言:“善哉!世尊。”即前入室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文殊师利言:“长老舍利弗,汝见何义故而来此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欲听法故来此耳!此处应有最胜法义,以有文殊师利与世尊共处,各有论说必有妙美,当有甚深最胜法义。”
  时,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我说甚深最胜法。”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此说法以何义为甚深最胜?”
  文殊师利言:“舍利弗,此法难知,以无器故。凡所说无所发起,此所说法不为发起故,凡夫亦不为发起,阿罗汉法亦不为发起,如来法起发此说法,以无所依无能依故,发此说法。是故说法平等,平等无有住处,毕竟寂静说诸法故,此无所住故称最胜。”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以何义故作如是说,阿罗汉漏尽非受此法器?”
  文殊师利言:“长老舍利弗,阿罗汉者惟尽欲嗔痴等粗惑故,彼何能作器?舍利弗,以是义故,我作如是言:阿罗汉漏尽非此法器。”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以斯义故,我今求汝,从一游处至一游处,从室至室,从窟至窟,我故求汝,为法乐处,辩才欲听法故。文殊师利,我听世尊及汝说法,无有厌足。”
  时,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不知足听法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不厌听法。”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岂可法界取说法耶?”
  舍利弗言:“不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既无厌听法,然法界共大德界,无二无别。其法界不取说法,若取则可知足,既不取是故不知足。”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除诸如来,何有听法如是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言涅槃法,是舍利弗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有信。”
  文殊师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诸法本性成就故,我无涅槃。”
  文殊师利又问:“舍利弗,汝信无死法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有信。”
  文殊师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夫法界者,不死不生,我信如是。”
  文殊师利又问:“大德舍利弗,汝信无智具足漏尽阿罗汉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师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无智智平等故,具足漏尽阿罗汉。何以故?非但智离无智,无智亦离,无智尽法更无智,无分别故,离智是漏尽阿罗汉。”
  文殊师利问大德舍利弗言:“汝信漏尽阿罗汉解脱法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实有信。”
  文殊师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彼诸法离诸法,然不取诸法,我如是信。”
  文殊师利问大德舍利弗言:“汝信前世诸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灭度而不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我信。”
  文殊又问:“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彼不思议界无生无没者,我如是信。”
  文殊师利问大德舍利弗言:“汝信诸佛是一佛耶?”
  舍利弗言:“我信。”
  文殊师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法界不可分别,我如是信。”
  文殊师利问大德舍利弗:“汝信诸佛刹即是一佛刹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师利又问:“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是诸佛刹依如,无尽刹亦无尽,我如是信。”
  文殊师利问舍利弗:“汝信诸法无可证、无可灭、无可思念,不可修作耶?”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有信。”
  文殊师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自体不自知自体,本性不舍本性,自体亦不证,亦无思念,不相违背,不生不灭,不取不舍,善住彼际,我如是信。”
  文殊师利问言:“舍利弗,汝信有为界,于法界中无有法生,亦无有灭,亦无积聚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又问:“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彼诸法性不可得知若生若灭若积聚住者,我如是信。”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信有般若法界,于中亦有阿罗汉名字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师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厌行般若法界,是阿罗汉界。然法界体离非欲嗔痴体,其阿罗汉岂能离法界也?我如是信。”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信诸法皆是佛境界忍耶?”
  舍利弗言:“我实有信。”
  文殊师利问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世尊本性觉自性离故,我如是信。”
  尔时,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大德舍利弗,如汝所有境界,为我解释。我如是问,汝如是答,是故我知有尔许行也。”
  尔时,世尊告长老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法本句,若为他解释,若读若诵,然彼人等速得辩才。”
  舍利弗言:“如是,婆伽婆,如是,修伽陀,大德世尊所说。世尊,然彼众生,于前世时已曾供养诸佛世尊已,为彼善男子、善女人,安立于此法印。彼等众生当得大觉!”
  尔时。长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法本有何名字?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长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我此法本名《文殊师利童子所问佛为解说》,如是受持;亦名《入法界》,如是受持;亦名《实际》,如是受持。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恭敬当如胜宝,若受持此法本,若读若诵,若思惟,如行当得无生法忍。若为生他善根,若少读诵已,而能为他多说法义,当得不断辩才。”
  佛说此经时,文殊师利童子,及余菩萨摩诃萨,上坐舍利弗,及余诸比丘,并诸天众、揵闼婆、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乾隆大藏经·大乘宝积部·入法界体性经修耳根圆通真正最得力的办法(转载)(转载)
&&发表时间: 08:11:03 &&作者:国话123
  修耳根圆通真正最得力的办法(转载)  耳根圆通是《楞严经》上竭力推荐的法门,以为是最好,最适合娑婆世界众生的一个法门,祂的最终成就是通往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依《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开示:“尔时佛告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得是首楞严三昧。”人类迄今未有证得首楞严三昧的记载。  耳根圆通修成即证得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地,届时即可亲见世界如幻。  中国禅宗自达摩安心之法起,修的都是如何凑合第六识,也就是《楞严经》里引见的二十五圆通中的意根圆通。北宋参话头法门的衰亡,使得这一法门在娑婆世界彻底成熟。所谓参话头就是意图识看住一句话要起还没起来的后面。假如看住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就是话尾了,话没起来,才是话头,只需在心里呈现了一个字,就曾经是话尾了。参话头的办法很复杂,就是守住话头不丢,一根杆子究竟,发生疑情,疑情话头融成一体,死死守住。但是到一定的时候还是要变通一下,守得太死,走向一念不生,就走到岔路上了。庞蕴居士说:“但看起灭处,是个即真如。”待发生了一定的定力之后,意根和疑情融成一体,这时候参禅者全部身心都在疑情上。这个时候仍会有微细的妄念起灭,这个时候禅门很注重拶捏妄念的起处和灭处。假如完全没有妄念,就表示意根完全守住了灭相,这个时候的形态,即一念不生,灵明觉了,就是禅门所说的死水,鬼窟窿里做活计,就是百尺竿头冷寂坐的形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是修定,运气好,有能够会走向初禅二禅等,但是不能够开悟。所以禅宗的祖师严禁佛子在这条路上逗留,此时的处置办法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退回来,宁可有一点妄念,但这种妄念不是刻意发生的,属于阿赖耶识的种子流注,然后拶捏其起处和灭处,时间久了,就会有清分明现。由于如来藏与无明七识共俱,才是阿赖耶识,假如无明七识廓清了,则法身显现。所以《圆觉经》三观中之第一观说:“善女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作,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沉寂轻安,由沉寂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诸念廓清,法身就会如水中的影子一样显现出来,假如水是动乱的,就永远也看不见佛性。假如是被灭相掩盖死了,也就是完全一念不生的形态,认识守住了灭相,掩盖并封锁了法身,也不会有丝毫显现。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只需六根中有一根有举措,法身就不会显现,这里的“一念不生”是法身显现时的形态,而不是从这个形态去求悟,这里必需要留意。  参话头在中土度众有数。功绩不可小窥,但是《楞严经》仍说意根并不圆通,由于比拟芜杂,的确,在参话头的进程中,只需有一步走错了,就不能够悟。而这些进程中呈现的状况是比拟芜杂的,好在意根是1200功德,属于最圆通的法门之一。虽然意根很圆通,但是《楞严经》仍说,意根不及耳根圆通。经文上花了少量的篇幅解释为什么说耳根最圆通。有人说整个一部楞严经,后面一局部内容就是为耳根圆通做的铺垫,这种说法也不算很错。《楞严经》要真正了解是必需参照《圆觉经》一同来了解的。  耳根圆通的详细修法虽然说得很详细,但是颇令人隐晦。历代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无非有以下几种修行办法:  1、听耳朵里,2、修听觉的真照实观,3、听听觉,4、听耳朵外面,不住有声和无声,5、心里或口里念佛,听住佛号,都摄六根然后专取耳根。6、观想耳朵里两颗如意珠,不停地往耳外流醍醐,7、不闻不问。  第一条显然是修定,与慧有关,根本可以扫除,修定能突然一下子增加第六识的活动,但是终归不是定慧等持。  第二条,真照实观是必需证得真如之后才修的,未证得之前修的都是一种关于真如概念的梦想,听住梦想,几乎是不能够的事。梦想顶多是一种静音,如此下去,不会有什么后果。  第三条最不好操作,属于偶遇的特殊形态,由于听觉是一个神经传导的形态,由此即彼,速度极快,不只不好操作,且心不容易静上去,发生不了定力,所谓定力就是定慧等持,要有一定水平的定,还要有一定水平的慧。定深化不了,慧就是乱的。  第四种,有声和无声之间有什么?仍是一种梦想,听住梦想是头上安头,不会听出什么后果。  第五种,以念佛圆通入耳根圆通,是印光巨匠提倡的,惋惜,依据材料显示,他所证的后果与经文上说的完全不符,而且都摄六根是六根全部扑在佛号上,假如单抽耳根,则不成为念佛圆通,就更谈不上由念佛圆通入耳根圆通,实际上佛号是生灭的,不能够发生很深的定力,即便是成片的默念,那也是修定,顶多算是参话头吧。  第六种,也是生灭法,守住生灭法,不能够发生比拟强的定力。  第七种,沈家桢主张的不闻不问,无法加强定力。修不到入逃亡所的境界。  以上七种办法,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耳根圆通。  那么终究耳根圆通怎样修呢?  欲知上山路,须问过去人。历代有记载,修成耳根圆通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憨山巨匠。但是憨山巨匠很慎重,他的书中有关耳根圆通的局部,关键字眼与《楞严经》简直分歧。比方“入逃亡所“,他只解释为入法性之流,法性就是佛性,也就是如来藏,这等于照抄经文,没有解释,再比方返闻闻自性,憨山巨匠简直是直接用这几个字在本人的著作中,没有给出太多的解释。  要进入耳根圆通,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入逃亡所,亡所好解释,就是耳识与所闻的对象不发生对接。但是入流,入法性之流,就难下手了。由于但凡修耳根圆通的初学都不能够找到法性。  当然,金刚经说入流就是须陀洹,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看来,入流就是不入声,不入六尘。  好在憨山巨匠并没有保存到一丝不漏的境地。《紫柏老人集》是憨山巨匠校正并作序的,这本书记载的是紫柏真可禅师的法语。紫柏禅师的话,憨山巨匠既然校过,一定有相当的牢靠水平,可以看做是憨山巨匠修耳根圆通的注脚。  《紫柏老人集》中有关耳根圆通有一句话十分关键:“又有一等人。以反闻闻自性唱工夫。是必不闻声尘。将闻声尘的机。来反照自性。积习日久。或见个空清境界。便谓真得。我且问他。声尘毕竟是性内的。性外的。若在性内。则声尘亦性。何必去声尘而反闻。则谓之闻自性。若在性外。性非有外。谓性外有声尘。决无是处。又有一等。于耳根门头。灵灵应物的。谓之真性。殊不知。此是由尘发知。应境影子。前境迁谢。此亦随没。以此当原本面目。此所谓唤奴作郎。皆非佛旨。若要真实会得耳根圆通的音讯。我拈个典范你看。古德问僧。隔壁闻钗钏声即为破戒。且道作么生持。其僧云。好个入路。幼舆会得这僧入路处么。若会得。方见善财见文殊的境界。方可参天下善知识。若会不得。也须猛着精彩。向这僧入路处讨个分晓。无常迅速。时不待人。珍重。”这段可以看出,紫柏真可禅师能否定不闻不问和听觉的真照实观这两种修法的。  在看憨山巨匠的年谱里记载憨山巨匠修耳根圆通的时候的情形:“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微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收兵之状,甚以为清净,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阳关道,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突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憨山巨匠动念则闻,不动念即不闻。可以看出,憨山巨匠修的是意根,是让意根不动念,即所谓的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再看紫柏真可的“古德问僧。隔壁闻钗钏声即为破戒。且道作么生持。”这句话太妙了,我们且看看如何才干到达隔壁有钗钏之声而不破戒?首先是意根不能随钗钏之声而起想象,首饰,由首饰想到男女,由男女起邪念。但光这样还不行,还要到达不闻,才最好,不闻不问还不够。  我们且看俍亭和尚法语:“问。入逃亡所是闻闻理。闻所闻尽闻不闻理。觉所觉空不闻闻理。空所空灭不闻不闻。于理能否。答。说理即得寂灭现前。更是何理。问者一喝。答老僧耳聋。”这一则公案也正好说明,耳根圆通的入处就是要修到不闻。  再看一则禅师的解释:“返闻闻自性谓根不逐境。境不牵心。根尘脱粘。辨别不起。旋转妄流。复归真性。”这个解释最清楚了,与后面的一比照,就知道,要根尘相脱,第六识不辨别音声,不随着隔壁金属之声而及钗钏,由钗钏而及女人,由女人而及美丑,由美丑而及邪念。怎样样做到根尘相脱呢?闻性具有圆照的功用,当动态二种相击时,闻性恒自寂照。这是第六识控制不了的。彼自相击,我又何闻?这无非就是先有了受,有了受就会有了别,发生识,《出曜经》说:“若耳闻声起于耳识遂成耳根。”有了别之后又发生各种抽象和感性剖析,也就是发生想,如这个是铃声,那个是汽车声;由想进而发生贪嗔好恶,发生各种身口意行。看来我们只需在受和了别这一关闸断,就好办了。  由以上几位禅师来看,耳根圆通的修行次要还是调整好第六识而不是去凑合耳朵,次要是不转意根,意不起则意根不转。好,我们只需找到这一线索,修行就好办了。怎样修第六识?《大般若经》里有很多办法值得自创,但是《大般若经》太长,我们上面必需熟悉三部经:《佛说普门品经》、《诸法无行经》和《入法界体性经》。《佛说普门品经》是进入各种三昧的要门,有如何观音声和耳识,可以自创。最重要的是《诸法无行经》,这是一部证悟时的身心形态报告,从这部经进入观,就比拟容易进入耳根圆通,这三部经是必需熟悉的。《诸法无行经》严禁新学菩萨读,是由于这部经是修观,很容易曲解,以为是讲的缘起性空。  所谓入逃亡所,这里的入流,就是入“涅槃流”,南传佛教有入“涅槃流”的修法,其办法就是先观声响和世间万物的动态和生灭,所有的声起和声灭无非就是生灭,行者必需厌离生灭,从生灭跃入不生不灭。通常,我们在全身贯注于触觉时,听觉会削弱辨别,触觉对声响的看法就是震动,细心察看这种震动,会发现震动其实是色法在生灭,然后细心察看这种色法的四界(地水火风)特征,推知心法和色法的缘起(缘起摄受智)。我们全神贯注于触觉,去感受震动这种色法的生灭的时候,听觉处于不辨别的形态,当触觉也厌离生灭的时候(生灭厌离智),会寻觅不生不灭,在某一个特别沉寂的霎时会堕入涅槃。这种全身心跃入“涅槃”的行为就是入流,也就是所谓的返闻闻自性,即“生灭二圆离”。其实所谓“闻钗钏之声则为破戒”也是要求离声,离动态二种相击,离声的生灭,也就是离震动这种相,分开震动这种相,到达“生灭二圆离”。这只是以触觉和听觉之间的联络打个比如而已。其实耳根很圆通,耳根一返源,其他五根也很容易脱尘。这种入“涅槃流”,可重复使用,包括当前呈现清空的形态,这种生出来的空也是生,有生就必有灭,从这种生灭中再跃入不生不灭。与南传的十六观智异曲同工,可以参照。这样其实与如幻观的修法也是暗合,耳根圆通只需这样不停地返闻就行了。  上面我们通过经文总结,如何凑合第六识来修耳根圆通。要修好耳根圆通必需做好以下八步。  1、必需去掉心外面的话语声。我们平常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心外面是有话语的,甚至互相对话,所谓心里的话语就是在模拟声响,在模仿文字的一些内容,只是没有说出口,这局部邪念,先控制不起。当声响要起未起的时候,立刻打住不动,不让心里的话语无休无止。  2、必需去掉有关声源的抽象,比方听到一个声响,你立刻会反响,这个是铃声,那个是汽车声,这个是脚步声,那个是钗钏声,必需控制住抽象不起,画面不起,名字不起,逐渐到一个名词也不起。  3、必需去掉声响的了别分辨,比方这个声响大,那个声响小,这个声响尖,那个声响粗,这个声响曲,那个声响直。比方一个大声响,当大字在心中将起未起的时候,停在这个形态,立刻打住不动,逐渐到消灭一切描述词,一切关于声响的描述词都不起。  4、必需去掉事。所谓事就是声响的连接性,比方一团体说话,原本是一个个的字,连起来就成了各种事,不要把声响连接起来看法,不要发生事,不要让每一个声点之间有联络。  5、下面几步做到之后,我们发现我们的认识守住了一个空荡荡的东西,这是有所缘,上面就是去掉缘,不让留意力有落脚点,一无所住,既不落在内,也不落在外,也不落在不内不外,要让留意力没有一个落脚点,连霎时的落脚点都不能有。  6、虽然我们的留意力不落任何一个点了,但是还有团体不让它落,这团体也没有,没有作者,要让留意力的动身点也不起,不能有施动者这个概念。不能有丝毫作者和动身点的概念,把这些概念在心中去除。  7、
然后还要掌握好《圆觉经》中的如幻观,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梦中的事,我们如此观得一丝不挂,空空荡荡,也不过是梦中的事,梦中虽然有种种现象,但是都是没有实体的,要离幻。  8、不要有学、修、证这些慨念,要扫除掉如今正在修耳根圆通,或许如今到了哪一个层次了?这些概念都要去除,在修字、证字、学字未起之前就打住。  这几步是由声到耳识到观者,简直都要观好,以上几步做好,就会调整为一个最佳的综合形态,只有震动的觉得,没有声响的概念,然后分开震动,由于耳根最圆通,“一根既返源,六根成摆脱”,听觉收敛了,自然,其他各根也都会收敛下,比方视觉往回照一照等。然后坚持这个形态不失,不断不失,行住坐卧都不失,一根杆子究竟。在这个进程中,偶然试一试离幻的做法(详细见《圆觉经》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局部),假如阿赖耶识有种子流注,可以捏拶一下这些妄想种子的起处和灭处。总之不贪着每一步的情形,逐渐就可以进入耳根圆通,就可以做到入逃亡所。做到以上几步之后,平常再依照《诸法无行经》和《入法界体性经》的经文内容进一步修观,把第六识调整到更好的形态,逐渐,耳根圆通的各个境界都可以到达了。需求留意的是,耳根圆通的各个境界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如一熟人突如其来,骤然相遇,假如玩弄认识,想出一个动态之境,再梦想一个空,再灭这个空,那就是玩弄识神,是悟不了的,六根才动被云遮,六根这六种阴云,只需略微有活动就会遮蔽整个天空。更不要说去梦想境界了。另外,关于空觉极圆后光不通达的成绩,普通是后面八步没有做好,意根仍没到达最好形态。需求进一步依照《诸法无行经》等三部经典下面说的再做调整。云门偃禅师说:“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面前有物非谓碍,不识虚妄方谓冤---此病滞于尘境)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类似,亦是光不透脱,(透得诸法原本空,心中隐隐识情在---此病滞于觉照)。”假如这八步还不能让你契入,那就要多念念楞严咒、大悲咒等,然后忏悔业障了。  总之,耳根圆通是要修到佛地的,不要由于到达动态不生而保持了,其实动态二相了然不生也是有深浅的,空觉极圆也是有深浅的,净极光通达也不过是幻,大黑暗藏同样是幻,正如《法华三昧经》所说:“法身如梦如幻。”知幻即离,修行才干逐渐深进。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耳根圆通,不断修到佛地,然后我们在佛地相会。
本站帖子均来源于网络,由程序自动处理,帖子被本站收录不代表本站了解其内容,帖子所描述内容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收录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发现有不良内容,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替换成@) Copyright@ (天涯易读 易读天涯
天涯美化版)
沪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读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