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华岳集团董事长叱罗集团

兴农黄花-大同县兴农黄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大同黄花产业园区位于大同县西坪镇中高庄村,规划总投资人民币4.7亿元,计划建成黄花(杂粮、黄芪)精深加工区、科技创新研发区、黄花品种对比观光区、黄花实验示范基地、黄花杂粮种植基地等五大功能区,建设期为5年,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达产”的发展步骤,分三期建成。2015年规划起步实施,2017年投产达效,2020年实现总体目标。公司建成后,黄花杂粮种植基地达到2万亩,辐射带动农民发展黄花种植10万亩和杂粮种植10万亩。2015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0亩的一期工程――黄花加工园和办公楼,并投产运营。开发生产主要产品有以下三大类...
大同县兴农黄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大同县中高庄村122号
招商热线:
客户服热线:400-352-6600
邮政编码:037004
江苏省主栽品种之一。分蘖快,栽后3~4年进入盛产期。花莛粗壮,高1.3米,5个分权较长。小满出莛,芒种盛蕾,夏至开始采收,采收期约50天。花蕾大,长12厘米,颜色黄绿,嘴尖有较大的黑紫色斑块。干制率高,每667...
又叫大叶子花、黑嘴子花,是湖南邵东县的主栽品种之一。生长势强,叶较柔软,多自叶身中部折曲下垂。花莛高约150厘米。6月中、下旬开始收获,9月上旬收完,采收期70天左右。抗病和抗旱力强,落蕾少。花蕾大,长达12厘...
是湖南邵东县的主栽品种之一。中熟,分蘖快,栽后3~4年进入高产期。花莛高约130厘米,小花枝向四边展开,故又叫杈子花,采摘较方便。花蕾浅绿黄色,花被表面有紫红色小斑点,嘴尖为绿色,干制后呈淡黄色,外观美...
陕西大荔县主栽品种。长势强,花莛高1~1.3米,每莛着花20~30朵,多的达60朵。花黄金黄色,长10厘米。6月中旬开花,花期40天。每667平方米产干菜150~200千克。味清香,品质好...
Copyright 2010 Datong HUAJIAN Oil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大同县兴农黄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本站最佳分辨率:李世民的李:乞力=出连=叱李=叱雷=叱罗=处罗=阙利=阙律=屈利
李世民的李:乞力=出连=叱李=叱雷=叱罗=处罗=阙利=阙律=屈利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唐太宗既然修改了族姓等级,那么关于其祖先的来历无疑也经过修改。唐代皇室真正的始祖是李渊的祖父李虎,代北(今内蒙古)人,兄弟3人,兄曰“起头”,弟曰“乞豆”,皆不类汉语,独他称汉字“李虎”,似不合体系。由李虎兄弟之名,笔者推断他们原来姓“乞李”,即叱李氏,后改为李氏。
关键词乞力 乞连 出连 阙 叱李
叱雷 叱列 叱力 叱利 叱卢 叱吕 叱罗 叱灵
处罗 处论 阙利 阙律 屈利 屈律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
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
牛羊散阡陌,。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举邑树桃李,。
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对自己的姓氏无限自豪。世界上,姓李的人超过1亿,如果他们手牵着手,能绕地球1.5圈。河南是全国李姓第一大省。李也是整个人类的第一大姓,在中国附近受汉文化影响的许多国家中,李都是大姓,包括新加坡、韩国和越南。
在中国的姓氏发展史中,李姓出现很迟。《姓解》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李姓后裔,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非常活跃,但他们都来自不同民族。比如,古高丽国有李氏,古渤海也有李氏;柳城李氏,即辽宁朝阳的契丹李氏;鸡田李氏,即宁夏宁武的阿跌族李氏;武威李氏,即甘肃武威的安息李氏;代北李氏,即山西代县的沙陀李氏;西域李氏,出自西域匿识之后;河南李氏,即河南洛阳的后魏吒李氏。木华黎属元代颇有权势的家族札刺尔氏,元朝灭亡之后,族人怕受歧视,于是“易氏曰李,从木从子,志所自也。”取“札”的偏旁“木”字,下面加上“子”字,就成了“李”字,表示仍是札刺尔氏的子孙,这就是洛阳一带蒙古人改姓李氏的由来。作家李准自己就说姓札刺尔氏,不讳其祖为鞑人。南方傈僳族的李姓与虎有关,他们把虎奉为氏族图腾,以图腾为姓。商朝时期,巴人居住在武落钟离山(今天的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后来向川东扩展。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天的重庆巴南区),称为巴子国。巴人以虎为图腾,在巴语中,“虎”被读作“李”音。在姓氏演化的过程中,巴人崇仰汉人之姓,就依音用了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后来被东晋所灭。这支李姓,到现在至少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资治通鉴》卷197);贞观二十一年(647)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198)。这当然是很开明的民族政策,但也与他本身非汉统血缘有关。《隋唐嘉话》载,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为“胡儿”,《旧唐书》亦云李渊曾孙滕王李涉“状貌类胡”。李氏皇族曾有多次乱伦之举,如太宗纳弟媳, 高宗纳其父才人,玄宗夺占子媳,
皆不似汉族做法,
反与与吐谷浑、鲜卑、突厥诸族习俗相合。早在宋代,朱熹便在《朱子语类》中断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此处“夷狄”,系指鲜卑。李唐源自鲜卑之可能性极大,即使其祖辈出自华夏,然数代与鲜卑通婚,几已同化,言其颇有鲜卑渊源,并不为过。
到了近代,陈寅恪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考证李氏的先祖中有两人,一名李初古拔,一名李买得,汉姓而鲜卑名,据此,李唐皇室之祖,或是汉人被赐以鲜卑名,或是鲜卑人被赐以汉姓。北魏政权入主中原之后,为行汉化,始有鲜卑人被赐汉姓之举。据《魏书》载,当时普遍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如皇帝拓拔氏改为姓元,鲜卑达阇部落被赐李姓,当时被改的鲜卑姓有118个。然而,汉人被赐鲜卑名的,则未见记载。据此,李氏先祖之“李初古拔”与“李买得”应该不可能是汉人被赐以鲜卑名,而是鲜卑人被赐以汉姓。当其时,汉化乃主潮流,汉人被赐以鲜卑名的可能性更小。北朝时期,鲜卑族作为统治阶级,地位明显比汉族高,汉族几乎无法进入核心圈子。
贞观十一年(637)正月,唐太宗因为自姓李氏,欲推尊以老子李耳为始祖的道教,诏令道士女官的位次排在僧尼之前。当时僧众推法琳上表抗争,法琳说唐太宗不是陇西李氏之后,“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换言之,即是说李世民本姓“达阇”。唐太宗于是以“毁谤宗祖”徙法琳于益都,下诏重修《晋书》,目的是为李家创造出一位具体的汉人祖先;而不再是笼统的老子或陇西李氏之后。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称:“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皐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碩宗,周康王赐采邑於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時为太史。”《册府元龟》也称其先出自颛顼,其子孙绵历代为理官,遂为理氏,殷末有理徵者,直道不容获罪于纣,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李实得全,又改理为李氏。周时有李氏处者,生子曰聃,字伯阳,下史,道家称老君,秦将即其后也。信曾孙广为汉前将军,自此后代为牧守,广十六叶孙李暠是为凉武昭王,薨,子歆嗣位,为所灭,歆子重耳奔於江南,仕宋为汝南,复归於魏,拜太守,赠刺史;生熙,起家镇将,后以良家子镇于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终于位,因遂家焉,生天锡,仕魏为幢主,时追赠司空。
上述资料应该有共同来源,即唐代御用文人的编造。即使如此,李姓族群早期世系也是如此的渺茫无绪,《史记·秦本纪》明言“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也就是说,大业、女华是夫妻,在这里却变成了父子,其伪造手法也太拙劣了些。
东晋时,排定天下士人姓氏等差,以原来中原地区的士族大姓为“郡姓”,著名的有王、崔、卢、李、郑。李世民命大臣高士亷等搜集全国世族谱牒,刊正族姓,撰为《氏族志》。书初成,仍以山东世族崔氏为第一等。太宗看后大为不满,对高士廉等说:我现在要重新确定各族姓等级,现在确定等级,不必考虑各族姓数世前的门第,只取现在官职的高下作为定级的根据。于是,皇族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世族崔氏列为第三等。唐太宗既然修改了族姓等级,那么关于其祖先的来历无疑也经过唐太宗审定。
御用文人为什么要在《宗室世系表》中留下硬伤?是否想通过明显的错误告诉人们什么?笔者认为他们暗示了一个玄机:关键在于一个“改”字。历史的真相不是“理”改“李”,而是另有所改。
御用文人说李唐出身于公元400年陇西人李暠建立北方十六国中的西凉,先后都敦煌、,势力远及,也就是说,李世民属陇西李氏。这些说法都靠不住。李虎(?-551)是李渊的祖父,唐代皇室真正的始祖。李虎是代北(北魏六镇之一,今内蒙古)人。李虎曾祖李重耳、祖李熙、父李天锡的坟都在赵郡(今河北赵县),应该是公元525年被北魏王朝安置在冀、定、瀛三州(治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间)就食(自谋生活)的六镇投降叛军或居民之一。从这些情况看,李世民先祖应属赵郡李氏才对。
李虎年少时风流倜傥,喜骑马射箭,广交朋友,后来在同乡兼前辈、贺拔岳(?-534,一名阿斗泥,敕勒族,姓“贺拔”)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随从贺拔岳讨伐北魏皇族元颢,取得了胜利,李虎因功升宁朔将军、,后来又跟随贺拔岳入关中平叛,贺拔岳升关西大行台(最高行政长官)和关西大都督(关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李虎水涨船高,也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总管内外军事(大体类似于参谋长职务),地位提升的很快。永熙三年(534),贺拔岳在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南)被(姓“侯莫陈”,名“悦”,武川人,后魏别部)所杀,李虎起兵讨伐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投靠西魏权臣关中宇文泰(姓“宇文”名“泰”,武川人,鲜卑族)。李虎部众被所收。宇文泰在军事上主要依靠来自北镇尤其是武川的镇人,他们以后又成为西魏、北周政治上的支柱,所以李虎也得以重任。他生前曾担任过西魏政权的太尉、八柱国之一,去世后,又被取代西魏的北周政权统治者、宇文泰后人以开国元勋之类的名义追封为唐国公。从李虎身边人士的民族成分来看,皆系少数民族,而只有他自己为汉族,这种可能性很小。
李虎的儿子是北周李昞(李昞的名号与叱李显和骠骑大将军相同),他的孙子就是开国皇帝李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称:“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后无闻;次曰太祖;次乞豆。”李虎兄弟3人,兄曰“起头”,弟曰“乞豆”,皆不类汉语,独他称汉字“李虎”,似不合体系。《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叱李氏,改为李氏。”隋开皇六年(586)石刻《隋郭伯儁造像记》碑阴题名有“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五郡守、京并二省尚书、左右承、三州刺史、前常州六州领民都督、内丘县伯叱李显和”。这是一个姓“叱李”,名“显和”的显贵。依照《通志》的说法,“叱李”是代北复姓,那么,叱李显和也应该是代北人。再看
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还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孝文帝这些强制性的政策,都是为了减少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许多贵族虽然心怀不满,却也只能执行。由李虎兄弟之名,笔者推断他们原来姓“乞李”,即后魏叱李氏,后改为李氏。在山西灵丘发现的《南巡碑》是北魏和平二年(461)文成帝拓跋浚巡视太行山东麓诸州的“刊石勒铭”。碑阴题名中有“鹰扬将军、北部折纥真、宣道男泣利傉但”、“左卫将军、南部折纥真、平棘子李敷”、“宣威将军、主客折纥真、俟文出六于”、“游击将军、内部坐折纥真、曲梁子叱奴地囗”等。从“泣利傉但”、“俟文出六于”、“叱奴地囗”的名字来看,他们都应该是鲜卑人,唯独中间出现了一个颇似汉名的“李敷”,实际上这个人也应该是鲜卑人,只是姓氏已由“叱李”改为“李”。李敷被封为“平棘子”,平棘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南,北魏时移治今赵县。《魏书&李敷传》:“敷性谦恭,加有文学,高宗宠遇之,迁秘书下大夫,典章要切,加前军将军,赐爵平棘子。后兼录南部,迁散骑常侍、南部尚书,中书监,领内外秘书。”《北史&李敷传》记载与此大致相同。由碑文知,他的具体职务是“南部折纥真”,却无“散骑常侍”和“南部尚书”之职,碑文所记为其和平二年(461)三月之职,但至迟于同年五月,他就升为南部尚书。《魏书&高宗纪》:和平二年“五月癸未,诏南部尚书黄卢头、李敷等考课诸州”。由三月到五月,仅过两月,李敷便由“南部折纥真”迁为“南部尚书”。
496年孝文帝下令将鲜卑多音复姓改单音汉字之前,是否已有单音汉字的鲜卑姓氏?答案是肯定的。北魏始祖神元帝力微妻窦氏,出于没鹿回部,即后来的纥豆陵部;力微之子文帝沙漠汗妻封氏,又作贲氏、什贲、是贲、拾贲,死于296年之前;文帝沙漠汗次妻兰氏,来自乌洛兰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认为即《史记》所谓匈奴贵中之一兰氏;沙漠汗之子桓帝猗狏妻祁氏,乌桓人;猗狏之侄平文帝郁律妻王氏,乃“乌丸”之速读;道武帝拓跋珪母亲献明皇后贺氏,出贺兰部,部帅贺讷之妹,拓跋珪妻刘氏,来自独孤部部帅刘眷之女。道武帝死于公元409年,也就是说,拓跋鲜卑在496年孝文帝下令将鲜卑多音复姓改单音汉字之前,就已经有改单姓的现象,那么,笔者推断李敷的“李”由“叱李”改来,就并非空穴来风。
557年,北周取代拓跋氏,情况有反复。《周书·文帝下》记载:宇文泰恢复元氏为拓跋氏,已改复姓为单姓者一律复旧;而且命令汉族部将资历高者袭36姓,次者袭99姓,所将士卒也改从主将的胡姓。《北史·周本纪上》也记载了宇文家族对“李虎、阎庆并赐姓大野,李弼赐姓徒何氏,周摇赐姓车非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而以赐姓宇文者为最多,王杰、祖孝芬、崔谦、郑孝穆、柳敏等”,赐李虎姓大野氏是事实,但他原来是否为汉人则值得怀疑。
叱李是当时时髦姓氏,又写作:
乞力,五代有将领乞力。
乞连,见《西秦录》,即出连氏。
出连,见《西秦录》,乞伏国仁之先。后改出氏。
叱雷,见《姓氏寻源》,即叱卢氏。
叱列,见《周书·叱列伏龟传》:“代郡西部人也,世为部落大人。”以其部为氏。北魏有叱列延庆。
叱力,见《魏书》,吐谷浑酋长之姓。
叱利,见《魏书》,后改为利氏。
叱卢,见《魏书》,后改为叱氏。高车十二姓之一有叱卢氏。西秦有叱卢乌孤拔。
叱吕,见《魏书》,后改为吕氏。
叱罗,见《魏书》,后改为罗氏。北魏有罗结,北周有叱罗协,均代郡人。
叱灵,见《西秦录》,西秦乞伏国仁之先。
处罗,隋代西突厥有泥撅处罗可汗,唐代东突厥有处罗可汗。
处论,见《高昌主簿张绾等传供帐》,中有处论无根,柔然人。
俱卢,隋代突厥摄图的可汗号为“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
俱录,回鹘第3、5代可汗名号中都有“俱录”(k&l&g)一词。
胡录,回鹘第7代可汗名号中有“胡录”(k&l&g)一词。
句录,回鹘第11代可汗名号中有“句录”(k&l&g)一词。
突厥学家认为,北魏时代的叱罗、叱利、叱吕、叱卢,极有可能是同一个突厥语词汇K&l/K&li/K&l&的不同译写,也许词尾有短元音i/&的K&li/K&l&是这个词的原始形态。突厥、回鹘、葛逻禄统治者称号前,常见加“阙”、“高”字,如《新唐书·突厥传》突骑施部落的处木昆匐延“阙·律啜”、《新唐书·苏定芳传》突骑施的处木昆匐延“阙·律啜”,《北齐书》中的隆州刺史“高·阿那肱”(《周书》作阿史那瓌)。《隋书》记载摄图被立为突厥可汗,其可汗号为“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伯希和还原为El
K&l &ad bagha i&bara 。契丹人也使用这一名号,据《辽史·世表》称,耶律阿保机之前,钦德为痕德堇可汗。其“痕·德堇”与唐代东突厥苾伽可汗的弟弟“阙·特勤”称号可以类比。我们在古突厥碑铭中找到了它的对音,如阙·特勤(K&l-tegin),回鹘有可汗叫阙·毗伽可汗(K&l-Bilga Chan),葛逻禄有首领称阙·夷离堇(K&l-Irkin)等。1912年波兰突厥学家科特维奇在蒙古发现了“阙利·啜碑”,铭文中记碑主为K&li čor,也就是《毗伽可汗碑》中的K&l čor。可见K&l又可作K&li甚至K&l&。
如此,则“叱李”无疑也是K&li的对音。那么,K&l的含义是什么?
马木特·喀什噶尔在《突厥语大词典》中把k&l与k&l(湖)混同起来,因而把这称号解释为可汗或君主的智慧“如满池的水一样聚集起来,即像湖一般宽广”;但克劳森说,辅音k与l之间的元音是&,不是&,因此斥责上述解释为“荒谬”。巴托尔德也说,在另外的著作中,阙特勤的称号被写作K&r-tegin,毫无疑问,k&l和k&r只能是同一个字。马木特·喀什噶尔在K&r这字作K&r-er具有“顽强、坚韧、勇敢的人”的意义。这证明K&r的古代意义没有被忘记,马木特·喀什噶尔不承认k&l与k&r是同一个字,其解释是“极表面的解释”(《中亚突厥史十二讲》,1962)。阔南诺夫(A.H.Koнoнoв)认为k&l是由k&-(光荣)加上后缀-l构成的形容词,意思是“光荣的”(《7-9世纪突厥鲁尼文字文献语法》,1980)。《汉语外来词词典》解释“阙律啜”(突厥语k&l&g-čor)时也说“光荣的”。
该词在蒙古语中被广泛运用。成吉思汗有“四曲律”(d&rban-k&l&h&d),一说指他的4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这4个儿子聪慧、勇敢、英武,白璧无瑕,为他们的父亲、军队和民族所珍视,他们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4大支柱,成吉思汗为他们每人建立了一个国家。称他们为四曲律(《史集》第1卷第2分册)。二说指他的4员大将: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他们追随成吉思汗,参与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累立战功,故号“四曲律”(
《蒙古秘史》卷5)。道润梯步在解释蒙文k&l&h&d (曲騄兀/曲鲁兀)时指出:“在马则为骏马或良骥之意,在人则为俊杰或豪杰之意。其原意仅仅是指坐骑而言,牛、马、驴、骡等,凡是可以乘用的家畜,都可称为‘曲騄兀’。而且,实际上不能乘用的狮、虎、龙、凤之类,在神话中也称作‘曲騄兀’,甚而至于风、云也可称‘曲騄兀’。不过在这种时候,常常以动词形式出现。犹言‘驾’。…成吉思合罕的四‘曲鲁兀’,即木华黎、孛斡儿出、孛罗忽勒、赤刺温等四员大将而言,即‘车骑大将军’之意,四‘曲鲁兀’,犹言四车骑也。这词还有更高的含义,甚而至于用作皇帝的尊号,元武宗海山皇帝的蒙古语尊号‘曲律’即‘曲鲁兀’。自天子以至于牛马驴骡之类,都可以用这个词来称呼。看来很奇怪,然而世间常有可怪之事”(《新译简注蒙古秘史》)。总之,k&l&h&d是对卓越的人才、骏马的称呼,引申为豪杰、勇士。
太宗之父为李渊,狄道人,即今甘肃临洮,这里正是陇西鲜卑的老窝。如果李世民真的属于陇西李氏,那么他可能与陇西鲜卑叱卢部有关联。陇西鲜卑又称乞伏鲜卑,是与高车族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乞伏鲜卑王国西秦崛起的地方就在临洮附近的榆中县苑川,建立者是乞伏国仁,385年-388年在位,陇西鲜卑人。其父受天王封为南单于,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司繁死,国仁继位。及前秦淝水之战失利,国仁即趁机吞并其他部族,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都勇士城(今甘肃榆中)。
陇西鲜卑中有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西晋初年(265)左右,已大量迁入宁夏。不久乞伏佑邻率部继续南迁,即进入高平川(固原清水河流域)。十六国时曾臣属于前秦的苻坚。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乞伏鲜卑以其首领乞伏国仁为首,于385年在陇西建立了西秦(385-431)。到乞伏炽磐时期,西秦达到鼎盛。414年炽磐灭南凉,后又从北凉手中夺得河湟地区,并屡次击败吐谷浑。炽磐死后,西秦被大夏赫连氏所灭。历时46年。后来夏国赫连定为吐谷浑击溃,所率乞伏鲜卑等西秦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叶谷浑仆射就有乞伏触扳。后灭北凉,占有河西之地,并逐吐谷浑出陇右,尽有黄河以北之地,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
原西秦贵族有许多人在北朝政府中任职,如北魏并州刺史乞伏佛成龙、金城伯乞伏凤、泾州刺史乞伏悦、沙州刺史宁国伯乞伏宝,还有第一领民酋长乞伏周、乞伏纂等;有齐州长史乞伏锐;北齐有骡骑将军乞伏保达;北周有大将军乞伏慧等。乞伏氏贵族在北魏时,籍贯大都改成金城或金城榆中、马邑等,与汉族士大夫、官僚无大区别。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同化于汉族。
《晋书·乞伏国仁载记》谈到乞伏姓氏时说:“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遇一巨虫于路,状若神龟,大如陵阜,乃杀马而祭之,祝曰:‘若善神也,便开路;恶神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时又有乞伏部有老父无子者,请养为子,众咸许之。老父欣然自以有所依凭,字之曰纥干。纥干者,夏言依倚也。年十岁,骁勇善骑射,弯弓五百斤。四部服其雄武,推为统主,号之曰乞伏可汗托铎莫何。托铎者,言非神非人之称也。其后有祐邻者,即国仁五世祖也。”先言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后言“乞伏部”,似乎“叱卢”3部之外,另有“乞伏”。
乞伏,《突厥世系》释为“勇士、英雄”,《史集》作ībnī, 释为“无论在何处,一见敌人,立即与之作战”。罗新指出,乞伏作为部族名称是后来出现的,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成长为“乞伏可汗托铎莫何”以后,为了强调他的功绩,便从他的名号中取出“乞伏”二字,作为新部族的名称。它本身是由“乞”(K&l)与“伏”(beg)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的词组(《中古北族名号研究》)。李树辉说,“乞伏”是突厥语ʧ&bni的对音,就是北魏分别在登国六年(391)、天兴四年(401)、天兴五年(402)西讨的“富而不恭”的黜弗部(《乌古斯和回鹘研究》)。据《晋书&乞伏国仁载记》记载:公元385年,乞伏国仁 “筑勇士城以居之”。勇士城,便是西秦国的第一个王都。“勇士”二字,可能就是“乞伏”二字的最好注脚。“乞伏”(K&l beg)的首字K&l对“勇”;次字beg原意是官,用以对“士”,再合适不过了。
《水经注》:“苑川水地,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伏所都也。”也就是说,西苑城即为勇士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勇士城标在榆中县金崖一带。据当地老人讲,旧时确有两个古城,但早已被苑川河冲刷塌毁。现在的东古城遗址,存有两截断墙,放眼看去,城址的轮廓模糊可见,城池有一半被水冲垮塌陷,深有丈余。由于这儿既是三水汇聚的地方,又有两条路,是交通要塞,所以建都的可能性很大。东古城以上是勇士川,以下是苑川,正好在交接地带。所以这个城池可以说在勇士川,也可以说在苑川(勇士川的音变),符合史书上对勇士城位置的说法。
既然“勇士”二字是“乞伏”(K&l beg)二字的最好注脚,那么叱李氏(K&li)就对应一个“勇”字,这正是李唐家族姓氏的原意。传说李虎经常陪同宇文泰在北山下校阅军队,常常有人在这里被豹子吃掉,从来没有人敢于上前抢救,一次又有豹子伤人,被李虎碰上,他立刻拿着大棍子赶过去,把豹子捉住杀掉,除了这一害,宇文泰知道后夸赞道:“公的名字是虎,果然名不虚传。”也许正因为李唐家族的脉管里流着鲜卑的血液,所以他们常与鲜卑人联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和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亲姐妹,同为鲜卑族无疑。李渊皇后窦氏,出自拓跋鲜卑没鹿回部,即后来的纥豆陵部,李世民皇后长孙氏出自后魏文帝第三兄,曾任宗室之长,遂改姓长孙氏。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叙及北魏称尊号,改元“皇始”时叹曰:“拓跋珪兴而南北之形定矣。南北之形既定,卒之南为北所并。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之一部分。孜孜不倦二十载,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也。
《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内容简介
与东亚各国的恩怨情仇,剪不断,理还乱。经作者二十年努力,《语言学视野里的大东亚文化圈》终于横空出世。即便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对象,若是拉近距离在显微镜下观看,都会发现它那难以置信的美丽。作者选取近千个语言化石作研究对象,将语言学知识放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审视,抛开汉字书写形式,以音求义,把一般无法企及的历史深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书在手,远古大东亚历史,洞若观火。本书提出的结论不必是唯一答案,但它却提供了一个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全新角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