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纵队司令员粤中纵队弟六支队人员名单

寻找中国革命中的“高明印记”·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FC03版:高明新闻
A01版 要闻
A02版 要闻·评论
A03版 专题
寻找中国革命中的“高明印记”
  “三谭”在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早期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高明印记”。图为“三谭”纪念馆现场图。
  本报记者林焕辉摄
  一位粤中纵队的老战士伫立在纵队的四位领导人像前,追忆当年的革命岁月。
  实习生何金校本报记者林焕辉摄
  明日,新中国将迎来六十华诞。百余年的自强不息,60年的伟大复兴。这其中渗透着多少南粤儿女的付出与奉献,也渗透着多少高明儿女的青春与梦想。辖区面积刚好等于祖国万分之一的高明,和整个中华大地一起演绎了奇迹般的风云变迁:革命、解放、建设、徘徊、改革、跨越,堪称祖国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今起,本报《高明新闻》将分革命与解放、建设与徘徊、改革与跨越三大篇章,连续推出三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勾勒高明大地的翻天巨变,歌赞高明人民的奋发图强,以此共贺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泱泱中华多苦难,西江儿女亦英雄。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腐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不堪忍受的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屈辱、苦难、探索与斗争的漫长历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摊开这张画卷,我们发现不少高明儿女的身影行走其中: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陈汝棠……而在广东的革命地图中,高明三小、粤中纵队、小洞村等同样是绕不过去的标志。在那段峥嵘的战火岁月中,战斗在高明地区的英雄儿女虽并非最明亮耀眼,却同样值得铭记与讴歌。  谭平山:  开国大典上的高明人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开国大典时有一个高明人与众多开国元勋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之上。他的名字叫谭平山。  谭平山,1886年出生于高明区明城镇新元坊。1917年,谭平山与同乡谭植棠一起考入北京大学文科深造。在北大修学期间,谭平山参与了《新潮》的创刊工作,曾在《新潮》上发表《德莫克拉西之四面观》一文宣传社会主义。由于该刊的影响力仅次于《新青年》,因此谭平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在北大与陈独秀、毛泽东、陈公博等人的相识则注定了他与中共难以分割的联系。  1919年,谭平山、谭植棠等人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期间,两人经常把《新青年》、《新潮》及介绍五四运动情况的刊物寄给同乡谭天度,谭天度深受影响,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次年10月,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谭天度等人在广州创办了《广东群报》,该报后来成为中共广东支部的机关报,有力地推动了南方新思想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年,陈独秀到广州找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人商讨建立共产党组织问题。次年3月,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随后成立了中共广东支部,起初支部领导由陈独秀兼任,稍后由谭平山任支部书记,谭植棠任宣传委员。在建党初期,谭平山领导建立了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机构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党的干部。当时曾流行“南谭、北李、中间陈”的说法,足见谭平山在中共早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广东支部成立后,经谭平山介绍,参与了中共广东党组织创建并参与培养革命骨干的谭天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党组织的早期成员。自此,“三谭”在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早期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高明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是政务院15名委员之一,担任4个委员会之一的人民检查委员会主任,此后他还担任全国人大常委。谭植棠解放后任西江行政公署工商科科长,1952年逝世。谭天度历任广东民族事务委员主任、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99年因病逝世,享年106岁,被誉为“世纪松”。  三小:  西江地区的“革命摇篮”    如果说“三谭”从高明走出去,有力地推动了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创建进程,那么“三小”的成立,则让更多的人走进高明,为西江地区培育了一批革命进步人士。  曾经与谭平山一起加入同盟会的高明人陈汝棠是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在广东革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29年,陈汝棠在高明创办县立第三小学。该校聘请共产党人陈殿钊、阮贞元、刘曼凡等进步人士到校授课,后来陈汝棠还介绍因参加广州起义被捕出狱的曾统、杨锦虹等到三小任教,一时间,三小成了云集革命进步人士的大本营。  “九一八”后,陈汝棠在三小创办了反帝反封建的组织“力社”,培养革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后来,共产党人陈勉恕、李守纯等来到三小,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一起发展力社组织,到1936年7月,力社已有80多个分社,社员达3200多人,成为一支庞大的革命队伍,形成了一个广阔的革命活动基地,为中共高明地方组织的重建和高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小先后有300多名师生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之中有后来的西江工委书记李守纯、全国救国会南方总部秘书刘曼凡、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团团长黄仕聪等,被誉为“革命的摇篮”。  1927年广东“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广东的党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随着三小、力社等革命进步的发展,中共高明地区的党组织恢复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中共三小支部成立,这是中共南方组织恢复时期西江地区乃至广东最早恢复的一个地方组织。鉴于当时西江流域尚未恢复共产党组织,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将中共三小支部改建成为中共西江工作委员会,意向西江一带乃至广西拓展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三小成了西江地区革命的大本营,为中共在该地区的斗争提供了保障。  粤中纵队:  解放粤中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史中,粤中纵队的革命史是绕不开的篇章。这支在高明成立、以高明及周边地区的武装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部队在粤中地区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在粤中纵队的发展过程中,高明印记依旧明显。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明人民纷纷组成各种自卫武装,抵抗日军的侵略。1944年,日本调集重兵沿粤中、西江向西南方向进犯。中共广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区纵队,当年10月,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及其主力大队400多人在罗范群、刘田夫等人的率领下挺进粤中,抵达高明皂幕山、老香山。  根据情况,中区纵队领导决定在高明小洞武装常备队的基础上,组建人民抗日武装。日,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成立,同年12月,在中区纵队政治部的指导下,高明县第二区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至此,中区纵队开辟了皂幕山和老香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把粤中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推向高潮。  中区纵队随后遵照广东省临时委员会的指示,把中区部队组编成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则改编成第三团。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配合中共广东区委北撤战略的实施,中区纵队的部分骨干分散隐蔽在高明等地,逐步组建了新高鹤人民解放军、要明边县武装基干队、高明县武装基干队、高鹤边武装基干队等武装力量,在粤中地区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在高明成立,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改编为粤中纵队第六支队,高明县大队改编为第六支队独七营。粤中纵队的成立,吹响了解放粤中的进攻号角,粤中地区各地方武装纷纷配合南下大军和粤中纵队主力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保证了粤中各地区的顺利解放。  ■重大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高明人民拿起武器抵抗日军的侵略,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高明人民也贡献了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在建国60周年的特殊时刻,让我们重温一下昔日那些战斗情景,记住那些曾为高明解放事业奋战和牺牲的英雄儿女。    大顶岗战斗    日,日军30人乘橡皮艇从南海九江溯西江而上,突然在高明县东北部的大顶岗登陆,后到附近村庄抢掠。高明县民众抗日自卫集结大队第三中队奋起反击,与日军激战数小时,给敌以沉重打击。富湾大顶岗战斗,打乱了日军企图过西江在高明沿江地域设置据点的部署,保卫了高明人民的生命财产,其胜利的消息振奋人心。    癫狗山战斗    1944年,国民党高明县县长陈斗宿纠集兵力疯狂进攻小洞、瑶村,企图摧毁抗日民主基地。中区纵队挺进粤中主力大队和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共500多人,在更楼马律村后山癫狗岭一带设下伏击圈,准备狠狠打击顽军。日,顽军追击抗日游击队,其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后,埋伏在此的战士们向山下顽军猛打猛攻,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顽军伤亡30多人,全部溃退。    茶山突围战    茶山突围战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新高鹤地区大搞武装斗争以来较大的一次战斗。日,广东省保警14团团长罗子彬率领700多人,配备了精良武器,将驻扎茶山顶休整的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包围。总队指挥各部在几个山头同时展开战斗。总队击退敌人的9次冲锋后冲出重围,胜利返回云乡根据地。这次战斗,缴获敌人六零炮一门、机枪一挺、毙伤敌军数十名,广东省三区专员陈文因此役之败被撤职。    塘面伏击战    塘面伏击战是解放战争时期粤中人民武装力量联合作战的成功范例,受到中共香港分局的表扬,被誉为广东模范战例。日,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广南分委得悉广东保警14团一营3连将由新兴进犯高明合水地区,当即决定派出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直属队广东连、要明边湖南连、广阳支队陕西连等共300多人,在合水塘面村附近山谷埋伏截击。30日上午,敌人进入伏击圈,游击战士即发起攻击。此役毙敌连长以下官兵46人,俘虏72人,缴获机枪9挺,步枪、冲锋枪75支,子弹及其他军用品一批,取得了全歼敌人一个加强连的重大胜利。  ■解放一刻日13时  日,解放军南下大军第十四军四十师一一八团在高明西安乡的松柏坑追歼逃窜的国民党一零九军一一七师四四一团,迫使团长姚涤民率部1200多人投降。13时,一一八团解放高明县城(明城),高明全县解放。同日,粤中纵队六支队独七营也配合大军在高明各地追歼敌人,基本肃清盘踞在高明的残存部队。当日下午,独七营与南下大军在合水圩会师,晚上军民在纱帽岗联欢。10月19日,高明县工委书记郑靖华带领独七营两个连及县区机关工作人员共300多人接管明城。至此,高明全境解放。  现年近八旬、原高明县人大副主任苏汝坤老人是当年高明县工委书记郑靖华的警卫员。据他回忆,日独七营接收明城时,国民党部队已经全部逃跑,警察也都走光,因此并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当时南下大军已经占领县城,独七营进城时没有通知群众,因此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很简单地进城了,也没有举行庆祝仪式。”部队进城后,马上成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并开座谈会稳定群众的情绪。六七天后,学校恢复开课,商店也恢复了营业,县城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革命词典  在高明的革命战争史中,出现过一批特殊的词语。它们共同展现了高明在特定时期的历史图景。为此,我们在此介绍一些代表性的词语,虽不能完整展示历史全貌,但也希望为读者了解历史提供一个角度。在革命与解放时期,我们挑选了以下4个词语。    封江自救    封江自救是中共高明县委带领小洞党支部党员为当地群众办的一件大实事。1940年三四月间,正值青黄不接的荒月季节,更楼杏春园、同泰号地主富商趁机勾结悦塘村地方和三洲奸商,把囤在悦塘村的粮食运往三洲出口远途运销,牟取暴利。中共高明县委书记黄文康和小洞党支部的梁扳、陈定等经过周密的研究,部署“封江自救”。一方面利用国民党高明县政府曾发出禁止粮食出口的政令,以小洞人民的名义,张贴布告,规定凡储藏在小洞的粮食,须按本地市价出售或借给缺粮户,不得外运,以实行“封江自救”。另一方面发动群众,集中100多人到瑶村镇江庙截回了外运粮食1000多公斤,分发给饥民渡荒。    饮马西江    1948年初,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发出“放手大搞武装斗争”的重要指示。为了贯彻香港分局的指示,同年3月,中共新高鹤区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提出“大胆放手发展,一切为了发展”的工作方针,部署大力发展高鹤山区,逐步向西江推进,实现“饮马西江”的战略目标。“饮马西江”意在巩固高明老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要(高要)南地区、高鹤平原、西江南岸地区发展,扩大武装斗争区域,推动粤中地区革命斗争形势的开展。    倒钟运动    1944年9月,日军逼近高明,时任高明县县长的钟歧弃城沿江而逃。船队到达瑶村河段时搁浅,钟歧只得将船上的档案文件、枪支弹药等隐藏在瑶村。瑶村人民早就对钟歧深恶痛绝。瑶村抗日自卫队将钟歧存放在该村的50多枝步枪和一批子弹收管,并烧毁了文件档案。9月下旬,钟歧回城得知情况后恼羞成怒,即刻下令“清乡”“清奸”,勒令群众赔偿,否则,男女老幼均要问罪。  一时间,民怨四起。中共高明县组织抓住这一“官逼民反”的时机,发动群众开展“倒钟运动”。10月24日,“倒钟”队伍攻取县城,钟歧率部逃跑,后被国民党撤职。高明史上著名的“倒钟运动”取得了胜利。    四队一团    指抗日战争时期在高明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5个队伍,它们分别是广东省第四战区战时工作队第一三零队和一三一队、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第一队、广东省救济总队第七分队、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其中一三零部队、服务团第一队、救济第七分队各有一个中共支部,他们在高明县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运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了中共高明地方组织队伍。  1938年日军逼近高明,四队一团在高明县工委书记李守纯的部署下,分赴全县各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慰问团前往抗战阵地慰劳抗日军民,旅澳青年服务团还在明城镇与当地青、妇抗会一起搞防空、救护和帮助抗日驻军建筑工事及慰劳工作。四队一团的到来,壮大了高明的抗日力量,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在珠三角掀起反共逆流,国民党高明县当局制造事端,企图遏止民众抗日救国活动,还下令解散各乡民众抗日联防组织。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打压下,四队一团被迫离开高明。  本版统筹记者林焕辉  撰文见习记者沈文金  记者林焕辉
document.write('');竞猜幸运28pc蛋蛋:我们会把你们放回去的朝语翻译266终点站有到循礼门公交车吗
;&& 嘉宝孤独、有个性。她生活在痛苦之中。她信守独身的信条。她认为&结婚是相当讨厌的事情,和一个男人同榻而卧是我无法想象的。& &nb力量推进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在全省&质量月&期间集中公布一批守信企业和严重失信企业名单,曝光一批质量问题和重大违法案件。期间,还将全面
的战争》,电影的风格和题材完全不同,但是却都有很高的可看性和观赏性。对比其他同档电影来看,这两部电影也不失为好作品,刘烨在电影中的走心表演也收获好评。  宋老二:现实生活中小
阳台入门前狭长的玄关并不实用,牺牲了观景阳台,唯一的生活阳台也紧挨着厨房,衣服的晾晒、生活体验都受到了影响。“全能”大三房 宽敞舒适一步到位“全能”大三房的功能相较于“小三”房而言,功能更为齐全,并且每个功能
关键词:竞猜幸运28pc蛋蛋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300多名粤中纵队老战士聚首江门 汪洋发信祝贺――中新网
本页位置:
300多名粤中纵队老战士聚首江门 汪洋发信祝贺
  中新网江门9月3日 (陈浩光 李健群) 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江门市举行,三百多名年过古稀的粤中纵队老战士代表齐聚一堂,共忆当年扛枪作战的往事,笑谈人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发来贺信,向粤中纵队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汪洋在贺信中表示,希望老战士们发扬革命传统,继续关注和支持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祝愿老战士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岁月流逝,这些当年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现在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9月3日,记者在会场看到,老战士们春风满面,精神焕发。他们亲切握手,相互问候,合影留念。老战士们表示,要继续关心国家大事。
  一九四九年八月一日,二十八岁的原粤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欧初宣布粤中纵队成立。时隔六十年,八十八岁的他在今日再次面对粤中纵队的老战士们时,感慨万千表示,六十多年前,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华侨子弟纷纷回国投身革命;粤中纵队的战士们在粤中各地征战的峥嵘岁月,用鲜血染红了粤中大地;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据介绍,粤中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在粤中区建立的一支人民军队,其前身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粤中区辖当时的新会、高明、高要、鹤山、台山、赤溪、开平、恩平、阳江等十四个县。一九四五年一月,在粤中区建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一九四九年七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下辖四个支(总)队、二个独立团,人数达到一万六千多人。
  在四年的艰苦游击战争中,粤中纵队共对敌作战三百六十多次,毙伤俘敌三千余人,瓦解和迫降敌军五千余人,控制和解放了粤中区的广大乡村,最后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了粤中全境。
【编辑:谢宏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_百度百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原合水镇),纪念馆建筑面积1033.57平方米,纪念馆于2004年上半年动工建设,2005年11月建成。粤中纵队原副司令兼参谋长欧初为纪念馆题了馆名。该馆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阵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粤中纵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粤中地区人民革命武装队伍。其前身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粤中区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背山临海,毗邻香港澳门,辖当时的新会、高明、高要(南部)、鹤山、台山、赤溪、开平、恩平、阳江、阳春、新兴、云浮、罗定、郁南等14个县。面积大约27000平方公里,人口约468万。粤中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大革命时期,这里较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支部,工农运动轰轰烈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工农暴动激荡悲壮,地方党组织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爆发后,粤中党组织得以重建,并推动全区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1945年1月,党在粤中区建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掀起了全区抗日武装斗争高潮。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实现全国和平,按照国共双方签订的协议,粤中人民抗日武装部分人员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其余1000多名干部、战士复员,仅留下140名武装骨干进行保卫群众利益的隐蔽斗争。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底,根据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粤中党组织以坚持隐蔽斗争的武装人员为骨干,依靠和发动群众重建部队,开展武装斗争。粤中人民武装迅速发展壮大。1949年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下辖4个支(总)队、2个独立团。总人数达16000余人。在四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中,粤中纵队共对敌作战360多次,毙伤俘敌3000余人,瓦解和迫降敌军5000余人。挫败了国民党军的频繁“清剿”,控制和解放了粤中区的广大乡村。最后,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了粤中全境。高明是我党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史称“三谭”)的家乡,合水一带是粤中纵队当年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日,纵队在这里召开军民大会,正式宣布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决定。[1]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建馆历程
为了继承和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展示粤中纵队的光辉史迹,2004年3月,粤中纵队老同志倡议,于当年纵队诞生地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圩建立粤中纵队纪念馆。在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中共江门市委、市政府、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委党史研究室等原粤中党史部门的积极帮助下,纪念馆于2004年上半年动工建设,2005年11月建成,粤中纵队原副司令兼参谋长欧初为纪念馆题了馆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馆藏陈列
纪念馆建筑面积1033.57平方米,分二层,首层分别设有序幕厅、展厅和投影厅,二层为史迹陈列厅,分别陈列了有关粤中纵队及其所属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的文物、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近600多幅(件),再现了粤中纵队从1946年-1949年间的光辉战斗历程。[2]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纪念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更有利于保存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昭彰粤中军民的历史功勋,也为高明革命老区增添了又一个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而且对推动大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管理机制
该馆现为教育基地,是对有组织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阵地。
一、该馆主题内容鲜明,紧扣主题,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展厅陈列了粤中纵队各部队,在各个历史阶段坚持粤中解放斗争的文物、图片、文字简介等资料近600多幅(件),系统而形象地再现了粤中纵队当年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艰苦斗争历程。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可鉴赏性,增强群众国防教育观念,陶冶公民爱国情操。
二、粤中纵队纪念馆的管理机制健全。是在区文广新局和镇文化站共同管理和业务指导的一个馆所。有两个专职管理人员和一批高素质的讲解员志愿者,同时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该馆的日常运作正常而有序。
三、教育设施完善。水、电、交通、通讯、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物、图片、文字、电子音像等教育资料完整详实,为适合时势和历史的要求,不定时更新完善资料,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经费保障落实。该馆为镇府全额拨款来维持日常运作的全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公益纪念馆,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能够保证长期正常运作。
五、社会效果显着。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经常到纪念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活动,并在广东省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广佛都市网[引用日期]
.新浪新闻[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战争纵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