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照亮抄写经书的好处有什麼好处

德化堂訪談資料
本資料乃成功大學中文系林朝成教授所提供
一、德化堂訪談資料
(一)德化堂堂主小傳
23 19001 111121
(二)、訪問稿
問:你信佛的因緣是什麼?
問:陳耀文先生在德化堂辦過什活動?
問:陳耀文先生來借場地辦什麼活動?
問:有沒有洪老師講經的資料?
問:當時心經的課本?
問:洪老師如何講解心經?
問:當時聽講的清形如何?
問:你何時皈依的?
問:你和德化堂的關係、淵源?
問:關於德化堂的資料,你知道誰可能有資料?
問:您自57年加入成為信徒,三十年來之情形如何?
答:5648572630
問:三十年內有什麼活動?
問:洪師何時過世?
問:大約幾年?
問:你加入時,洪池師還講經嗎?
問:他講經說法到幾歲?
問:洪池師曾成立學佛青年會,其性質為何?
問:學佛青年會只辦一次?
問:許丙丁與佛教有來往否?
問;學佛青年會十分有趣吧!
問:維鬘與德化堂有往來?
問:他何時加入成為信徒?
問:堂內辦過什麼活動?
問:三十年來,講過五部六冊嗎?
問:他的筆記還在?
問:齋教的在家修與佛教的在家居士有何異?
問:德化堂如何發展才好?
問:二十年來的活動有紀錄?
問:堂內講說過五部六冊?
受訪人:誦經團
問:你們何時來?
問:妳是在那裡學的?
問:天壇不是道教嗎?
問:學過多少經?有學新的嗎?
問:你們唱什麼調?
問:龍鳳寶懺懺和空門有何不同?
問:皈依後才學誦經的?
問:誦經團有何活動?
問:誦經有什麼好處?
9091.9270.80
問:除了誦經外,你們吃齋嗎?
問:何謂「過光」?
問:「開光場」就是「過光場」?
問:德化堂中誰的位置最高?
問:有人寫《五部六冊》?
問:你手邊的《五部六冊》是陳太空傳給你的?
問:天壇的經文內容是什麼?
受訪人:鄭偉聲
問:你信佛的因緣?
問:早年參加餒些學佛的活動或講習?
問:你現在還有這些講稿的資料嗎?
問:那時當兵回來後,你就沒去聽洪老師講經嗎?
問:你所讀的資料或上課用的講義有無留下?
問:你來德化堂的因緣?
問:你何時皈依?
問:你進入德化堂時幾歲?
問:你辦過什麼活動?
問:還有其他活動嗎?
問:鄭慈聲是誰?
12 6?512930
問:除此之外,佛教青年會還辦什麼活動?
問:你們聚會時有講經嗎 ?有其他的活動?
問:之後此同修會還繼續發展?
問:你聽洪池老師講什麼經典?
問:你平常都看什麼佛書?
問:平常您都靜坐?唸經?
問:您在電台節目中都講哪些經呢?
問:您活動的重心都放在青年身上?
問:您知道米店老闆的母舅叫什麼名字?
問:您覺得學佛後有什麼改變或影響?
問:你以為德化堂將來如何發展?
問:德化堂還有很多土地?
問:你認為德化堂缺乏怎樣的人才?
受訪人:蓮姑
問:信佛教的緣起為何?
問:《真心直說註解》對你們當時人的影響很大嗎?
問:你的舅舅叫什麼名字?
問︰治姑叫什麼名字﹖
問︰那個擲了四十八筊的師母是善化寺的什麼人?
問︰治姑是做什麼的?
訪問時間:
點:德化堂
:林朝成、助理張嘉慧、鄭如秀
受訪人︰陳連財
問︰學佛的因緣
問︰堂內的活動與事務
問︰個人的參悟情形
問︰你覺得德化堂未來要如何發展?
問:你們是否有新的構想辦理新的活動,以吸引更多人?
問︰你除了念佛有沒有拜佛?
問︰以前在講經時,你有沒有來聽?
問︰洪老師何時過世?
問︰洪老師講什麼經?
問︰關於法相宗的經書,他都講什麼部份?
問︰你有沒有吃齋?
問︰你到德化堂才吃齋,還是以前就吃齋?
問︰你對德化堂的發展有何看法?
受訪人:呂朱微
問:你何時信教的?
問:你何時來德化堂?
問:你何時皈依?
問:洪老師如何講解心經?
問:洪老師曾講過維摩詰經?
問:你聽心經聽了多久?
問:洪老師在演講時都說些什麼?
問:什麼是方便法?
問:洪老師何時過世?
問:你聽洪老師的演講有多久?
問:你曾參與德化堂的活動?
問:你何時參加講習班的?
問:你何時開始佈教?
問:你還有參加德化堂的其他活動?
問:你坐禪嗎?
問:你現在還繼續打坐?
問:你對德化堂的活動有何看法?
問:你主要講演什麼經?
問:你講演的資料有保留?
問:你還知道其他關於洪老師的資料? 
問:你對德化堂有何感想?
問:你想繼承洪老師救眾度眾的心志嗎?
問:學佛對你有何改變?
問:你比較注重什麼?
問:你平常愛看什麼書?
問:你為什麼寫信給悟慈法師?
受訪人:王儒龍
問:能談談你和德化堂的因緣嗎?
問:他們有講到齋教的經典嗎?
問:過光場時,你去參加過嗎?
問:德化堂本身的記錄,他們也沒有做什麼?
問:維鬘創立於何時?歷史有多久了?
問:維鬘是新齋教?它是德化堂的發展嗎?
問:你是以居士、在家佛教的觀點來看?
問:維鬘還是純佛教嗎?
問:德化堂認為自己是佛教,也說自己是齋教,是否角色錯亂?
問:鄭偉聲和佛教出家人的關係好像不太好?
問:能談談德化堂的五部六冊嗎?
王儒龍小傳
問:你信佛的因緣是什麼?
問:能談談對你有影響的佛經嗎?
問:你對佛教(指德化堂)以後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二、《南瀛佛教》中的德化堂資料
&& 112119237
&& 3219239
3、 33 2719255
4、 628534
6、 6671311
8、 1045875
&&& 121236912
&&& 1237-38912
&&& 448104&
&&& 14240113
&&& 14545114
&&& 14660115
&&& 14660116
&&& 15541125食物为什麼经灯光照射后会变色?_百度知道為什麼佛經上常說「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意義為何?
  在佛經中,常提到「不可思議」四個字。一般錯誤的觀念把它當成「不能思議」或「不許思議」來看待,「不能思議」或「不許思議」代表了權威性的觀念,在其他宗教裏時常見到,說不准就是不准,沒有什麼理由好說的,也不能置疑,權威性是不容挑戰的。而佛所講的「不可思議」,並無此意。
  佛陀所講的「不可思議」,是指不可以眾生有限的思維範疇與邏輯觀念來想像或討論,因為其已遠遠超過了眾生的思維所及,也非人們知識與邏輯所能分析與了解的。若以眾生的有限的思解能力來勉強「思議」,則極有可能步入歧途,誤己誤人,故告誡而言:「不可思議」。
為什麼「不可思議」?
  為什麼「不可思議」?末學有些淺薄的感想。人類在兩千多年前,知識遠比現在還要貧乏的多,佛陀所講述的道理,人們不能了解,他也只好以當時人們所知的範疇內,舉出較為接近的事物作為比方,譬如,當時人們還沒有什麼太空知識,佛陀只好以大海、陸洲、高山、日、月等等人們所知的範圍來解說佛法真義,若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有些比喻似乎並不完全恰當,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我們要是出生在當時,也難以想出更好的比方了。佛在兩千多年前,就已介紹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宇宙觀,以目前尚且幼稚的太空科學加以比照,可以發現與證明,佛陀當年的教導已是如此先知而無誤的了,科學愈昌明,愈能證實佛法的真諦。
  雖然佛陀一再舉出了甚多精妙的比喻,可惜眾生的所知極其有限,往往是,佛陀以手指月,目的是要人們看月亮,但人們卻把「指月之手」當成了月亮。不講出來,眾生不懂,說了出來,又怕誤導,佛也極其無奈。現象上的東西有的還能比喻,而有些形而上的境界,實在無從比喻,故佛陀只得以「不可思議」來解說了。
  末學認為「不可思議」在現象上,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類。即「空間」與「時間」。
「空間」的不可思議。
  「空間」在一般人們的觀念上,是有體積、面積大小或距離遠近之區分的。
  而《維摩經》中所述的維摩居士的方丈室,只有見方一丈之大,卻能容納三萬二千人之眾,以及每人一張由他方佛土移來的巨大師子座,每座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高;其又指出,甚至於任何他方佛土,均能隨時顯現於方丈之室,而毫無狹窄之感,房間沒有變大,其間萬物也沒有變小,是何道理?
  經中又說,佛菩薩於其解脫勝境中,可將須彌山納入一粒微小的芥子之中,也可將四大海水收入一毛孔之中,而大海或須彌山亦無所增減,這又如何解說?
  又云:「一切諸法,無在,無不在」,不在任何處,卻又處處都在,在一般人類思想能及之範圍,又何以想像?
  一般描述的般若境界為「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又屬何指?何種東西可以是極大,同時又是極小呢?
「時間」的不可思議。
  「時間」在一般人們的觀念上,是有先後順序的,是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的。
  而《金剛經》卻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是個什麼境界?
  《維摩經》有云:「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菩薩為什麼能改變時間的現量長短,而應用於不同的眾生呢?
  一般顯教經典曾云,一個人要修成佛,須經三大阿增祇劫的不斷修持,才能成佛;禪宗則標榜「頓悟成佛」;而密教更有「即身成就」之說。這些都是佛陀或祖師的教化,佛陀與祖師們均不妄語,所說皆實,各種對「時間」不一的說法,為什麼沒有矛盾?又如何去圓融的解說呢?
  有人入定時,看到佛陀並沒有離開世間,仍在靈山說法。這個道理又何在?難道時間從來沒有動過?
  以禪宗的術語來講,這些問題都是大「話頭」。「話頭」都是「不可思議」的。
「菩提道體」的「不可思議」。
  歸根究底,無論是「空間」、「時間」或其他境界上的「不可思議」,都是源自於「菩提道體」本身的「不可思議」而來。
  《心經》有云:「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是何境界?
  觀世音在《愣嚴經》上曾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何做得到?
  永嘉禪師有頌:「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又是如何運用自如?
  金剛經曰:「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如何去證得?
  一般代表菩提道體的四句偈:「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空,是有,不是空也不是有,既是空也是有,又能是個什麼樣的境界?
  這都是「不可思議」,故禪宗勸戒大家「離四句、絕百非」,也就是這個「不可思議」的道理。
  「菩提道體」是不可以思考而得的,也不能以知識探討或邏輯研究可得。相反的,佛菩薩們要我們,放下思維,放下知識,放下包括自我的一切所執,當我們完全真正的做到了「放下」,返璞歸真,那靈明自性的道體,用不著去求,也用不著去得,就自然顯現了,《心經》形容為「無智亦無得」,即此之故也。
  能夠證到了這個「實相般若」而徹悟的人,自然就能體會到佛所說本體上的「不可思議」,而「時」、「空」境界上的種種「不可思議」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但得本、何愁末。
  李長者有一偈子云:「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說得極為透徹,其所指的是「菩提道體」而言,但卻把時、空上的「不可思議」一概表露無遺,其間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我們若能去除了世間相對「二性」的觀念,「二性」包含了「空有」、「生滅」、「喜怒」、「聚離」、「大小」、「動靜」、「美醜」、「垢淨」、「善惡」……乃至於「佛魔」、「能所」、「出世、入世」、「有相、無相」等等,一切所有相對之事物,「菩提道體」不住「二性」卻也囊括「二性」,二者合而為一,清楚了然而無偏執,用心若鏡,從容中道,不勉而中,自在解脫,這也就是「不二法門」的真諦,既是「真空」也是「妙有」的大乘氣慨。多數經典都一再強調了「不住二性」的特性,卻不大提到「囊括二性」,自然有其「不可思議」之處。
「不可思議」,並非神話。
  多數人讀經,都會把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當作是神話或神通,或是不可能的無稽之談。殊不知這些種種的「不可思議」,都是可以證到的實境,看起來像神話,其實不然,當人們把能思的意識與能議的知識邏輯完全放下之時,再搭配相當的禪定基礎,徹見了本性,自然能了解到佛說的「不可思議」境界。
  曾有一寓言,即描述一個存活在二度空間的「長方形」,面對一個三度空間的「皮球」,當皮球在長方形的前方落下時,長方形只見前方突然現出了一圓影,由小變大,再由大變小,剎那消失,來無蹤而去無影,長方形好奇的問皮球說:「你到那裡去了?」,皮球答到:「我在你的上方」,長方形不解道:「上方是什麼?」。由於長方形只能看到與了解二度空間的事物,它們沒有立體與高度的觀念,故不可能了解三度空間的境界。由此寓言,也可以引申而了解到,我們在三度空間的眾生,是難以了解到佛菩薩所比喻的多度空間的實境了,故說「不可思議」,不是故弄玄虛,誠不得已也。
  修持有所成就的人,證到了這個「不可思議」,不但不會將其視為神話或神通,反而會深深體會到佛陀在當時說出「不可思議」之用心良苦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画简笔画有什麼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