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有哪些黑龙江少数民族预科班以游猎为主

带你领略黑龙江部分少数民族风俗(图)_旅游频道_新浪黑龙江_新浪网
带你领略黑龙江部分少数民族风俗(图)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的仓库极为奇特: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做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和猎物等,从不上锁,其他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鄂温克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著名的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根据鄂温克族民歌改编而成。他们的舞蹈舞步简单、生动活泼,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等。&
  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
  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制作玩具、神像等手工艺品;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伦春族
  服饰:鄂伦春人爱穿用毛皮缝制的各种服装。他们不仅冬天穿皮装,就是夏天也有许多人穿,而上山狩猎那就更是少不了要穿它了。因为毛皮服装,既能御寒又能防雨,而且还耐磨,非常适合狩猎时穿用。&&
  鄂伦春人的皮装主要是用狍皮制作的,也有用犴皮和鹿皮的。夏季狍皮为沙毛,可以用来缝制春秋的皮袍,也可以翻穿为毛朝外的狩猎伪装。冬季狍皮为绒毛,可以用来缝制冬袍。缝制毛皮服装时一般都用兽筋,如狍筋、犴筋等。&&
  另外,鄂伦春族妇女还非常喜欢戴绣有各种图案的狍皮手套。这种手套的缝绣工艺相当精湛,在手套背上都绣有鸟兽等动物图案,每个图案都是一个美好的希望。&居住沿河 流而移动,逐野兽而迁徙,是鄂伦春人的居住特点。他们在山林中四处游猎,每到一处就选择地势高,水源充足,避风而阳光好的地方,将他们的家──仙人柱搭设起来。& &&
  “仙人柱”,也称撮罗子,是一种可以随时搭起来或拆解的简易房屋。一般是用几十根&9&米长左右的桦木或柳木杆和一些桦树皮、兽皮之类的东西搭设而成的。在搭设仙人柱时,每根木杆都要埋到土里二寸多深,上端向中心倾斜,互相交叉固定,形状如同半张开的伞架。仙人柱的大小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夏天,仙人柱搭设在比较高的地方,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外面盖的是桦树皮、芦苇或白布。冬天搭设的比较矮小,外面盖的是各种兽皮。&&
  仙人柱的门一般都是向南或向东开。门上挂一张狍皮或桦树皮,用来档风。正对着门的地方叫“玛路”,这是最尊贵的席位,专供长者或男宾坐卧,禁止有月经的妇女坐卧。因为在这里挂着保佑全家人畜平安的神像。猎手们的枪或弹药放在“玛路”的两侧。门的两侧是“奥路”,它与“玛路”用扁木板就地隔开,里面铺一些干草和兽皮,用来坐卧。在左边的“奥路”为大,是主人的席位;右边的为小,是晚辈坐卧的地方。仙人柱的中央,是一堆日夜燃烧着的火,人们利用它煮食、取暖、照明。在仙人柱的顶端留一空隙,用来排烟。&
  仙人柱的搭设和拆解都很方便。把几根带叉的树杆支起来后,再把其余的几十根树杆围着立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椎形的架子,然后把桦树皮或兽皮围上就可以了。从拆解到搭设,只用几十分钟。&&
  禁忌:在出猎前不许说一定要打到几个什么野兽,如果这样说了,就会什么也打不到;打到大野兽扒五脏时,心脏和舌头要连着,煮的时候也要这样,只有到了吃的时候才能割断,否则就打不着野兽了;吃完犴肉后,骨头不能随便乱扔,必须将犴骨拣起来,扔到河里,如果被狗或野兽吃了,对狩猎也很不利;出猎时不打雁,否则对夫妻感情不利,因为雁雌雄总在一起,如打死一只,另一只就变成孤雁了;对猛兽不能直称其名,对熊称“老爷子”,而对老虎则称其为“兽王”。&
  姑娘出嫁时,娘家不能陪送剪子、镜、茶壶之类的东西,否则新娘的兄弟要遭到麻烦;出嫁的姑娘回家后不能刷锅,否则会把财运刷跑了;孕妇不能铺熊皮,也不能进产房,否则会流产;青年人不能叫长辈的名字,不让孩子骂人,否则要遭到麻烦;戴孝期间不剪头,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不允许和别人吵嘴斗欧,过年时既不给别人拜年,也不接受别人的拜年。&
  赫哲族
赫哲族萨满舞展示
  捕鱼:赫哲族人生活在北纬45度以北的严寒地区,这里有长达7个多月的结冰期。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江水结冰达1-2米,而这正是赫哲人民捕鱼的大好季节。他们的冰下捕鱼方法,既有网捕,又有钩钓。大拉网有百米多长,怎样下到冰层以下需要一套熟练的技巧。下网前,选择地点十分重要,经验丰富的赫哲老渔民只要审视冰面的颜色,就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网。选定地点后在冰面打好两排冰眼,把网纲在冰下穿过,然后逐渐围拢,最后在出网口把冰下的鱼网拉到冰面上。冬季冰下鱼群聚集,用大拉网一次可以捕到成千上万斤鱼。在冬季,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捕捞,人们都喜欢随身携带鱼叉。使用鱼叉叉鱼,是一种传统的技巧。赫哲人使用鱼叉,分不脱柄和脱柄两种。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不同的鱼叉。而且其叉鱼的方法也有许多种。&&&
  穿鱼皮:赫哲族世代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两岸,常年以捕鱼为生。鱼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用鱼肉充饥,用鱼皮做衣。&&
  每年的夏、秋两季,是捕鱼的最好时间。赫哲族妇女将捕来的胖头、干条、草根、鲤子等皮剥下,去鳞晾干,用熟鱼皮的木棰棰软,就可以裁制衣服做鱼皮衣的鱼,要选择比较大的,一般都选用十几斤或几十斤的。赫哲族妇女将胖头鱼皮切成细条,制成鱼皮线,将其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就可以根据生活的需要,裁剪、缝制各种衣服。&&
  食鱼肉:赫哲族人由于身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常年以捕鱼为生。因此他们在吃鱼上不仅方法多,而且十分讲究。赫哲族人吃鱼,主要分为生食和熟食两类。生食的有:生鱼片,也叫杀生鱼。多选用鲟鱼、鳇鱼和鲤鱼。将活鱼去头、去皮、剔骨,切成细丝,用好米醋浸泡,待鱼肉变白,加入盐、调料和土豆丝、菠菜、香菜、豆芽,拌匀即可,吃起来鲜而不腥、凉滑爽口,味美异常。生鱼片,既是赫哲族人平时经常吃的菜,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鱼刨花,是赫哲族人冬季吃生鱼的一种方法。先将冻鱼的皮用刀削掉,然后用刀或刨子将鱼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加一些盐就可以了。据说这是冬季下酒的好菜;"他拉哈",将鱼肉带皮片下,切成连搭肉片,放在篝火上烤熟,称为"他拉哈",用不同柴火、放不同调料,可以烤出风味不同的"他拉哈"。&出行每当天寒地冻、大雪封山的时候,赫哲族人就赶上狗拉雪橇去狩猎或是远行了。他们坐在飞驰的雪橇上,对面前的冰雪世界没有丝毫畏惧之感。&  &&
  赫哲人喜欢养狗、驯狗。一家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解放以前,三江地区极其闭塞,到了冬季,一般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而“拖日气”却畅通无阻。元、明两代,为保持驿路畅通,曾在这里设立四十多个“狗站”,专门提供“拖日气”所需用的畜力。雪橇用狗的数量是根据拉的重量而定的,少则两三条,多的用十几条。雪橇可以拉几百斤的东西,一天能跑&200&多里。拉雪橇的狗是经过特殊训练的,尤其是头狗。
  达斡尔族
  在去加格达奇的途中,路经内蒙古境内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我们便顺访了这个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自治旗。目前全国达斡尔族人共约12万人,该旗就有近3万人。&&
  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旗府所在地尼尔基镇,我们发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题写的馆名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要了解达斡尔族,这样的地方我们自是不能放过。&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据史学家考证,达斡族早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等地,属契丹人后裔。17世纪初,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们与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疆边陲。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传统上有文化的达斡尔族人文字多用满文。&&
  陪同我们参观的旗宣传部副部长德定华及博物馆的几位工作人员都是达斡尔族人,他们之间使用本民的语言交谈,虽然语速较快,但听起来清脆悦耳,很是好听。几位馆员讲解时,掩饰不住他们对本民族的热爱。我提出为他们拍照留念,他们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要求。&&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享誉全国,被誉为“曲棍球之乡”。我们报道组的成员施芳两年前就曾对此作过专门的报道,故地重游,又有一番意味。&  &&
  锡伯族
  概况: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自古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锡伯”意为“带钩”之意。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肇源、杜尔伯特和辽宁、吉林、新疆等地区。锡伯族一直保留着能骑善射的传统,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被誉为“射箭之乡”。&&
  服饰:锡伯族人的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男子喜穿长袍,女子喜戴耳环、手镯和戒指等首饰;锡伯族儿童服装做工精细,夹袍和坎肩多选用绸料,绣有各种花鸟、蝴蝶的图案;儿童穿着的虎头鞋、虎头帽款式多样,制作特别讲究,都是非常精致的工艺品。
进入&&新闻中心&&栏目
新浪黑龙江旅游频道官博
旅游活动日历
旅游热点排行
西藏纯风景系列--大昭寺的金顶,外面永远那么多人在磕长头,周围的八廓街永远有人用脚步在转经 感谢
分享这般有西藏文化韵味的照片 希望喜欢旅游的盆友们多多的
分享你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发布了组照 “秋天的小五台”(3张照片)
【黑龙江――哈尔滨】极地馆:世界首座极地演艺游乐园海豚与人的完美灵动! 在冰城与极低的朋友们一来来度过一个快乐的时光吧!极地馆路书:
“春看花,夏玩水,秋观树,冬赏雪”,这熟悉的语句就是对太阳岛最贴切的概括。太阳岛碧水环绕,景色迷人,一派质朴、粗犷、天然无饰的原野风光。这里春天山花烂漫,万簌俱唱;这里夏日柳绿花红,草丰水美;这里秋时金叶复径,层林尽染;这里冬季玉树银花,白雪皑皑。
新天鹅城堡(Neuschwanstein Castle)又名“福森白雪公主城堡”(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是座白墙蓝顶的神话城堡,坐落于于德国拜仁州Fuessen小镇上,在阿尔卑斯山脉中,始建1869年。
旅游达人征集令
1.登录新浪微博,发送黑龙江旅游推荐内容,同时@新浪龙江旅游 即可。
2.登录状态下,在下面窗口中输入相关内容,完成图片上传,点击“发布”按钮即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
该博物馆设在哈尔滨文庙内,以收藏、研究、宣传北方少数民族的、、为宗旨。省民族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有40多万中外人士前来拜谒先贤,一览北方民族的风采。可供参观游览的有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文物陈列、孔子圣迹展览、少师春秋特展、六十甲子泥塑展等。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
第一展厅陈列了赫哲与鄂伦春族。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曾有黑介、黑真、赫哲、那乃等名称。主要居住在三江流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赫哲人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创造了独外景特的鱼猎文化。 赫哲人以捕鱼狩猎为主。历史上由于他们打鱼、吃鱼、穿鱼皮,因而被称为"鱼皮部"、"鱼皮国"。这里陈列的生产工具主要有船、网、勾、叉四大类。
布匹没有传入赫哲族之前,他们的服装、鞋、装饰及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用鱼皮与兽制作的。这里陈列的是鱼皮衣服、鱼皮套裤、鱼皮绑腿等。鱼皮服装具有耐磨,结实,穿起来轻便保暖的作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赫哲人喜爱,成为赫哲物质生活一大特色。&不过能用鱼皮加工服装的人已不多了,赫哲人的鱼皮服装早已被制品所取代了。
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都曾使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桦树皮具有柔韧、轻巧、富油脂、不易透水、不易腐烂等优点。另外,东北桦树取材也非常容易。这里陈列的是桦皮帽、桦皮盒、桦皮鹿哨、桦皮摇篮等。桦皮制品的纹饰也很有特色。
赫哲人没有文字,&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这里整理出版的史诗―――伊玛堪。伊玛堪的内容大部分是歌颂英雄复仇民族兴衰。以及纯真爱情,这种文字样式是说一段、唱一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鄂伦春族世代生息、繁衍于黑龙江两岸及小兴安岭地区,以游猎为主,过着逐野兽而迁徙不定的生活,直到1953年,才实行定居。
鄂伦春人以勇敢而强悍著称。长期了来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常年游猎于山岗。一边狩猎、一边生活、这是狩猎工具,扎枪、猎刀、别拉弹克枪等。这是狩猎时必须携带的生活用品,桦皮碗、犴骨筷子、吊锅等。 桦皮制品在鄂伦春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鄂伦春有使用的桦皮瓶、盆、娄、碗等,它们的纹饰主要是用骨制压花器,压出图案后,再涂上颜色,非常精美,与其它民族不大相同。 这是鄂伦春人使用的摇篮,它的底部呈45度的形状,使用时可以挂在树上,绑在马背上,孩子在摇篮里非常舒适,也可以避免野兽的伤害。 这两支桦皮船分别是赫哲人和鄂伦春人的水上运载工具,也是捕鱼的生产工具,以桦树皮为主要原料制做而成的。具有易漂浮、不易腐烂、体轻、方便的特点。由于船体很轻,很容易翻船。当地又称它"&送命鬼"。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陈列的是朝鲜族与锡伯族。内景
朝鲜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我省现有40万人,分布于全省各地。自由以来,朝鲜族喜欢穿白色衣服,所以朝鲜族又称为"白衣皮族"、"白衣同胞",这里陈列着白色上衣,白色裤子和白色勾勾鞋。
朝鲜族是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在我&省少数民族中唯有朝鲜族有本民族文字的报刊《黑龙江新闻·朝文版》。这是用朝文出版的《松花江》、《银河》等刊物。
朝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的人口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我省居第三位锡伯族自古有祖先崇拜的习俗,供奉的女祖宗是"喜利妈妈",喜利妈妈不仅是保佑全家兴,子孙平安的女祖,也是古代锡伯祖记录世系的一种方法,如同一部谱书记录着家庭的繁衍情况。供奉的男祖宗是"海尔堪玛法",它被看成是牲畜的保护神,表示牲畜繁殖旺盛。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陈列着鄂温克、满、蒙古、达斡尔四个民族。
鄂温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七个旗和我省的讷河县,由于他们居住分散,民族称谓许多,1957年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山林中的人们"。
狩猎是鄂温克主要生产方式之一,这里陈列的狩猎上具主要有枪、猎刀、鹿犴哨,俄式围枪。展品
鄂温克人的服装,早期都是用兽皮制作的,如犴皮衣。这是男人夏季穿的犴皮猎装,这时犴皮女装、犴皮装、犴皮靴,这是四红帖帽。这些服装也是较好的手工艺品。
这是反映宗教信仰的"萨满服。"解放前,北方少数民族大都认奉"萨满教",这是一种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汉译为"巫师"。通古斯语曰"疯狂的人"。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不能解释自然现象而产生的观念。这是萨满衣、鼓和鼓槌。
滑雪板是北方少数民族冬季打猎、追击野兽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徒步走三天的地方,穿上滑雪板当天就可以到达。过去鄂温克一直游猎在深山密林中,住在的"撮罗子",本民族称为"仙人柱"或"歇人柱"。 满族的故乡在黑龙江流域,其族源可以追溯到朱秦的肃慎及其后的挹娄、勿吉、女真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满族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以旗袍、马褂著称于世。
这是祭祖用的族谱,人健在时用红笔写上名字,去世后用墨笔措上。女人上不了家谱,无儿子,家谱就不能拉着续了。&蒙古族在我省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地区。蒙古族源于东胡族系,经济上以畜牧为主。
蒙古族的衣着有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肥大的蒙古袍,在骑马放牧时,既能护膝防寒,又能当被盖。他们冬夏都穿皮靴,不但骑马方便,还保护腿部不受露水的潮湿,这是蒙古族的摔跤服,第当"那达慕"盛会召开时,各地的摔跤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比赛,获胜者会得到大家的格外尊敬。这是蒙古酷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达斡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北方民族。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是达斡尔人面百年来生息的故张。&达斡尔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渔猎。这是他们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斡尔是一个擅长造车的民族,他们制造的勒勒车影响了广大北方民族,是北方民族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勒勒车,又称大轱辘车、轻便车、适宜于草原上行走,俗有"草上飞"之称。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先后开展了“哈尔滨文庙的建筑”、“孔子圣迹展览”、“张学良生平事迹展览”和“黑龙江省民族文物实物展览”等大型展览,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
在省民族博物馆,孔子铜像是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出资10万元港币为哈尔滨文庙雕铸的,它以唐代画家吴道子为孔子所画的行教像为蓝本雕刻而成。高3米,像体魁伟宏阔,碑身刻有“礼记大同篇”。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
哈尔滨文庙是一处三进式庭院的仿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整座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了一条中轴线。从南端影壁墙依次向北经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最后收尾于崇圣祠。东西牌楼、两庑、掖门、石碑对称座落在中轴线两侧,文庙的主体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雕像
整个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属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中院是文庙的主体,正殿大成殿,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横阔9间的规格,为横阔11间(9堂2夹室)的重檐庞殿顶大殿。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大殿两边是两座配殿,内供孔子的弟子牌位。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池南有“万侧宫墙”(俗称影壁墙),上镶有琉璃雕花砖,长44.80米,高5.9米。池北有棂星门,是三间四柱的木牌坊,采用了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和釜彩绘,虎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与棂星门合称“三楼”。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大殿两边是两座配殿,内供孔子的弟子牌位。院落东南角有驮碑一座,碑文为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撰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西北角的石碑。后院为面阔7间、单檐歇山顶的崇圣祠,原供孔子前五代祖先,后改为书厅,东西有侧殿。1985年,在此成立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现主要建筑已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
作为民族文化的遗留物,作为各民族征服自然发行自然的结晶,黑龙江省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不同情况和习俗。这些实物有些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有的仍被各族人民所使用,发挥着它故有的作用。展示这些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对于加强各的互相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街游客可从哈尔滨乘3、6、25、52、66、70路等公交车,至哈工程大学下车,进大院往东行几百米即可到达。 交通导航 乘14、25、52、53、55、66、70、724、92、104、105路在船舶学院下车。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
住宿:哈尔滨港城饭店
港城饭店建于1994年,1995年12月份开业,其中1999年12月份曾重新维修,服务设施较新。酒店楼高6层,共有百余间客房,标准间面积约18平方米。地处交通要道,距市中心及火车站约10分钟车程,距机场1小时车程。闹中取静,面临文化公园,环境优雅。
哈尔滨港城饭店: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9号
餐饮设施:满堂福、品味斋、翡翠园、粤菜、淮扬菜、火锅
哈尔滨八一宾馆&
地址:哈市南岗区文庙街9号&
特色饮食&四川菜&提供早餐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45:15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猎人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