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私募基金公司,寻产品第三方私募销售机构分销商

来谈一谈我的工作经历(私募基金)和我对金融行业的认识吧
462回复/6亮 113107浏览
本JR12年上海某985毕业,本专业心理学,第二专业金融学。大学期间基本都在混,唯一欣慰的就是二专坚持下来了。毕业后考研失败找工作很迷茫,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又根本没办法进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最后托关系进了家私募基金公司,主要发行房地产基金,JRS不用担心,我不是来卖产品的,我们都是机构客户,不对个人投资者。话说刚入行真的蛮惨的,托关系进公司有点坏处,就是没办法谈资金待遇,毕竟领导觉得能招你进来就很给面子了,你还好意思讨价还价?所以我以超级潘康牡仔剑ㄔ滦4000块)干了一年,每天挤地铁,单程1小时。因为谈了女朋友,开销很大,不仅月光,信用卡还始终处在账单分期的状态。。第一年基本处在学习和打杂的状态,主要学习四大块知识:金融、财务、房地产、相关法律。打杂就是整理整理企业发过来的资料,写写项目概要,偶尔跟着前辈出差看看项目做做尽职调查,当然我主要负责提提箱子什么的,跟在后面边看边学就行了。有时候一个人傻乎乎的去金融机构拜访,基本啥都不会,聊不上两句就没话说了,估计转头人家就把我的名片丢了。期间,一次被领导推进大西北某信托公司总部业务部挂职实习了两三个月,在信托公司再次从事起了打杂老本行。实习完,信托公司业务部经理问“小伙子,我看你是个老实靠谱的好少年,可愿意留下来辅佐老夫”。我心里还是很心动的,毕竟是国企啊,是信托公司啊。后来想想还是拒绝了,人嘛要知恩图报,领导待我真的不错,尽心培养(虽然工资给的低。。。),刚培养起我来就跑掉,感觉实在是不厚道啊。第一年练级练得不错,业务知识挺熟,人际交往方面也克服了过于木讷过于羞射的毛病。第二年主要就跟着老大跑项目见世面了,天南海北的跑,接触的金融机构的大佬、房企土豪或者县城的各种局长什么的,饭局谈判什么的,五星级酒店豪车什么的,反正是涨姿势见世面了。期间再次被外派周边城市帮助分部工作。今年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了,独立做尽职调查写尽调报告不成问题,和同行能聊得起来,人脉有了一定的积累,薪酬涨了上来,也算是老员工了。现在侃侃我对金融圈的认识吧。我们的金融行业,按资产规模排的话,第一是银行,第二是信托,第三是保险,第四是券商,这就是我国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银行业的资产规模200万亿左右,妥妥的老大哥!信托行业15万亿左右。保险业和券商再低一些,具体数据没去了解了。除了这四大支柱,还有基金(公募和私募)、期货、资管、担保、融资租赁等子行业,都属于金融行业,再有就是和金融行业相关性挺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按行业看收入的话,这两年人均收入最高的金融行业是信托行业,人少钱多啊!银行主要是桂圆什么的小职员太多了,拉低了平均值,投行部风控部什么的待遇都很好,做得好的客户经理收入也高(当然更多的是每天为指标发愁的苦逼们)。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挺好,靠业绩说话,行业内部不同的公司差别挺大。资管从去年开始势头很猛,先说牛逼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长城、东方、华融、信达),这四家都是央企,资产规模至少都是几千亿的水平,业务遍及全中国,专吃不良资产,员工待遇稳定。再说去年井喷的基金子公司,这帮子人“没节操”,信托千三的费用,他们千二千一就干,只做规模,只做通道,抢了信托的不少业务,所以去年基金子公司(还有券商资管)的人也没少赚。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很多,变化很快。但金融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点是不能变的。金融行业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向那些需要资金值得投资的产业。当然,市场的真实情况是,有时候赚钱的行业并不就是值得投资的行业,市场上干投机而不是投资的机构不在少数。再来说一下金融的产品和卖产品的钱最终的投向吧。银行:分为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我们的存款属于银行的负债,我们的贷款属于银行的资产,都是表内的。还有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5万起步的那种,年化利率大概在4%-7%的样子,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出去,利率一般都在7%以上,中间的差价银行赚。理财资金是表外的,不影响银行的存贷比等考核指标。银行将客户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汇成资金池,按照要求投向标准化产品或非标产品,比如:债券、信托公司产品、结构化产品、QDII产品等。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就要注意看好类型,有的收益率定的很高,但不是保本的。从全局来看,银行大多数的资金最终都流到了国企、上市公司和大型民企的口袋里去了。信托:信托公司的产品是信托计划,100万起步,主要分为固定收益类和浮动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大概在8-12%之间,到目前为止,固定收益产品是刚性兑付的,说白了就是保本保收益。不过,我估计一年内可能就会打破刚性兑付了。固定收益的产品基本都投向了房地产(去年和今年少了)、政府基础设施、国企、大型民企。再说浮动收益类产品,这类信托计划,资金基本投向了二级市场,信托不操盘,由私募操盘。保险:保险公司的产品就是保险啦,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是最低的,比银行的资金成本还要低。以前主要是协议存款存到银行,由银行投出。现在险资的投资范围也开放了,很多有保险资管直接投了,方向还是国企大民企那几个,没区别。券商:券商通过产品来募资不多,所以它的规模也比上述三大行业小。券商主要就是中介商做市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业务做得多,投行业务有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承销。也发资管计划。目前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业务基本被券商垄断了。凡是要进入二级市场,都得找券商要交易席位,所以券商的交易佣金还是很可观的。基金:公募基金基本投向二级市场,分类的方式很多。业绩都有排名,成绩好坏一目了然。所以基金经理的压力很大啊,当然收入也是杠杠的。私募基金有投向二级市场或衍生品市场的阳光私募,也有投向实体行业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房地产基金等。前者浮动收益,后者浮动或固定收益都有。私募基金的交易设计是所有金融产品中最为灵活的。固定收益的产品利率比信托高,基本年化12%以上。正是因为私募基金灵活多变,不易监管,所以行业也满混乱的。业内基本有两种募资模式,一是在市场上发行,50万-100万起步,让投资者购买。而是利用机构资金,比如银行保险资金、大企业的资金等等。前者要有很强的销售团队,后者要有很强的关系网(有大腿抱才行啊)。现在私募也被基金业协会监管了,发产品需要备案,100万起步。再说说我对未来金融行业趋势的看法。过去十五年郭嘉的经济是有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去年开始房地产明显疲软,透支了一代人的购买力,没有上升空间了。从今年的两会可以看出,郭嘉的重心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调整,首先要做的就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完善郭嘉的金融市场,这点从去年的经济新常态概念出来时就强调了,两会再次强调。去年推出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海贼时代,不,是大资管时代,近期推动的注册制、国企改制、新三板等,都是这个方向。所以金融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等着金融民工们去挖掘。最后再谈一下金融民工该学习哪些技能。想从事投行相关的,金融基本知识、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必备。金融知识既要精又要杂,专精自己的细分市场,但还得了解金融全行业主流的方向。财务知识得会看报表会分析企业,懂税务方面的知识。法律得懂广义上的经济法,包括金融各个领域的相关法规、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等。必备的证书不说了,在我看来有用的有含金量的,就是CPA、CFA、律师证,三者取其一,再努力些,走向人生巅峰不成问题。以上,献给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JRS!PS:统一回复一下大家的问题。
1、工资问题
& &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牌鸬闳肥档停挥985文凭,但专业不对口,其他的都没了。一般来说,我们学校本科应届生出来,第一年平均月薪大概在6k左右,楼主拉低了母校的均值。所以每当身边的人在聊工资,我都会默默走开。。。
& & 现在算是稍稍改善了的潘堪桑13年1月底到现在,入行也就2年出头,今年的底薪到10w了,离步行街的平均水准还差得远啊,业绩提成能达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知道,我自己估计没有多少,年轻人做业务不容易的。在魔都,我这样的,一抓是一大把。& & 目前本CPA还没考完,也有读MBA的计划。
2、我们公司
& & 我所在的公司成立时间不长,12年成立,公司在陆家嘴。14年年初一家AA级国企入股,成为公司大股东,楼主躺着变成了国企子公司员工。其实有国资背景,有利有弊。好处就是,大腿够粗,再也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了,公司每年最多有10个亿的额度可以投出去。惭愧,去年没花完。坏处一就是办事效率低,项目过会时间长,很多时候项目还没过完会,就被别的公司抢做掉了。坏处二就是业绩提成卡线,因为年年都要审计,业绩提成不能太高了,不然审计过不了。所以得从其他地方返出来,很麻烦。
& & 我们公司的基本架构从上到下分别是:投委会→总裁办→业务部/风控部/客户部/综合管理部/财务部。我们公司上海总部20个人不到,业务部和风控部占一大半,扁平化管理。说说我身边的同事的背景吧,投委会由股东派人组成,项目上会就是上投委会。总裁办大领导科班出身,清华MBA,注会,注税。二领导非科班出身,但社会经验超级丰富,有很牛逼的资源。三领导某潘看笱MBA,不过来我们公司之前是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风控部两个海龟硕士,另外两个本科、律师。业务部三个硕士,两个本科(本攀瞧渲兄…),客户部一个985MBA,两个本科(其中一个海龟)。其他部门就不说了,结论就是:领导最牛逼!
3、金融行业偏好的专业
& & 优先的专业是:金融、财会、经济、法律
& & 其他好进的是数学、统计(题外话,个人感觉数学专业很不错,考研时理科的导师偏好数学系考生,工作时很多行业对数学背景也挺器重的)
& & 剩下来的各个专业都差不多了,招聘上都没有优先。
& & 至于后台的IT、人力资源等不讨论了。
4、金融行业发展路线
& & 根据身边的人的经历意淫出来的,仅供参考。
& & 高端科班路线:985金融经济法律财务本科或硕士+CFA/CPA/律师资格证+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牛逼的金融机构核心部门民工→人脉资源和业务能力达标后→牛逼的金融机构核心部门高级民工/稍弱的金融机构核心部门中层→牛逼院校MBA→什么机构看心情随便去吧。
& & 输在起跑线上的潘恳话愫苣呀鹑诨沟暮诵牟棵牛荒茏咔呔裙穆废吡耍谕馕Вǖ唤ㄒ榇邮氯獭⒈O盏然沟目突Ь砉ぷ鳎┍吖ぷ鞅呋廴寺霰哐傲恕9ぷ鞯耐币а滥孟氯ぶ唬涂梢愿纳埔幌伦约旱墓ぷ髁恕:竺嬉曰廴寺鑫鳎箍梢钥悸强悸MBA,值得一读。
& & 要强调的是,请正确看待考证和读mba,并不是说拿了证了读了mba了,就逆袭了。证书仅仅是一块砖,帮你装逼助你忽悠人用的。最关键的是人脉和业务能力,多多积累人脉资源,坚持强化业务能力,再搭配上各种证书,才是逆袭的关键。
& & 至于毕业去向,先去私募还是先去银行,除非这家私募挺有名气,不然我都建议去银行。为啥呢,看看各个金融机构的招聘信息就知道了,有银行、券商、信托、基金的从业经验优先考虑。私募的认可度没有银行那么大。相对来说,从银行跳到其他金融机构容易,从其他金融机构跳到银行难啊。
5、再补充一下金融行业现状
& & 有人认为本虐研磐刑У锰撸讶瘫岬锰停庹婷挥小>妥什婺@此担源2012年末开始,信托资产总规模超过保险业之后,信托就一直是金融界老二了。信托公司资产规模如此庞大,但公司数量却很少,一共68家。就收入水平来说,信托平均收入高,是因为从业人员数量少啊。券商核心部门的收入不比信托业务部门的收入低。
& & 有JRS提到,信托在走下坡路了。是的,14年开始,很多信托都不好过了。我现在认识了很多信托朋友,中江、厦信、西部、陕国投、长安、上国投、五矿、华澳、新时代、交银等,有的信托经理是高富帅,但有不少也挺潘康摹R蛭ツ晷磐凶鲆滴瘢康夭滴窠灰锥允只疽50强以前才能做,政府平台的债务问题也很严重,再加上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无底线抢生意,信托牌照贬值了,业务量减少很多,日子自然不好过。不过日子不好过也只是相对往年太好过的日子来说的,去年日子再不好过,信托行业的收入还是数一数二的。
& & 市场真是风水轮流转,14年之前,做固定收益业务赚得盆满钵满(信托公司业务部赚得最多),14年下半年开始,固收业务不行了,二级市场又开始火了。看准了的信托公司,单单就伞形信托这一项业务,又狠狠地赚了一把。我同学前五985金融专硕,进了某家信托证券部(主要就是做伞形信托的),起薪近20w,足以证明信托的待遇还是高。
& & 多数信托公司都在考虑转型的问题,我听到的比较多的意见是,转向真正的财富管理或者转向真正的实业投行。
& & 私募行业鱼龙混杂,好的高大上,差的纯皮包。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门槛低。有技术含量的有:阳光私募、并购、定增、风投(PE/VC)等。自从基金业协会把私募抓在手中后,行业正在规范。
6、金融产品的风险
& & 高风险高收益,这句话是基本原则。
& & 所以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高低排行,基本就是收益率高低排行,当然不排除奇葩产品跳出行列。
& & 一般的投资者怎么去粗略的看风险呢,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产品发行方的实力,二是产品本身的属性。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低,主要是因为它是银行发的,玩亏了银行兜得起。还有信托产品,卖得火,也是因为玩亏了信托公司兜得住,这就是刚性兑付。基金产品就没有能力去兜底了,所以基金产品收益率更高,风险也更大。至于P2P之类的产品,尚游走在灰色地带,产品本身风险也太大!产品本身的属性,就是看产品投向了,企业实力、市场情况、抵质押物、其他风控措施的落实等。
7、我了解的金融界的巨无霸(不全,道听途说)
& & 工农中建就不说了,总资产都超过10万亿,交行超过6万亿,招行5万亿,浦发兴业4万亿。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超级完备的产业链,总资超过产4万亿。平安集团:金融全牌照,总资产超过4万亿。
& & 以上都算是国家队。也有类家族式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明天系、德隆系、涌金系等,比较神秘,我听说而已,不了解。
8、克服木讷羞涩
& & 平时多看新闻时政吧,尤其财经类,先提高知识面,不然再外向的人也谈不出内容来。
& & 再就是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别人的交流,对比自己的。
& & 然后就没什么好办法了,对自己狠一点,走出去才行。。。
9、最重要的
& & 上面也说了,金融的本质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什么叫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说经济上的概念,所有的业务都是业务人员去推动的。所以说白了你得有资源在手,不管你配置得合理不合理,只要你能配置出去,业务就成了。所以我觉得,人脉资源才是金融界的第一生产力!10、忘说现实了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非常多,经典的金字塔型分布,塔底的潘棵欠浅6嗳兆臃浅D压吹剿谢蛘咚ゲ拍芟硎艿浇鹑诘母咝接敫吖狻U夤陶娴暮芗栊痢K匀胄行杞魃靼。以上纯属个人看法,因见识有限,有的地方坐井观天看不全是难免的,所以JRS怀着批判的眼光看吧。[ 此帖被十年钓鱼在 17:22修改 ]
伪球迷也真爱打球!
这些回帖亮了
引用13楼 @ 发表的:
谢谢指正,已修改!这就是团队的意义所在了!
楼主别在意那人。楼主码这么多字,逻辑严谨肯定是认真修改过的。论坛而已,又不是法律文件,一个笔误就把所有功劳诋毁了,键盘侠无疑了。
看了一小半,有理有据,贵在真实
求教啊楼主。本科普通一本,研究生前十985,过司考加CPA四门,英语大概托福100的水平,但是相关实习经历为0,有没有希望进券商或者信托行业?职业发展怎么样?
引用12楼 @ 发表的:
银行业规模200亿?看周大行长不打死你→_→就这水平还做私募,这行错一位小数点就了不得了,你倒好,直接少个万。
这么不严谨的,也就没继续看下去的必要的。
谢谢指正,已修改!这就是团队的意义所在了!
LZ把信托抬得太高,把券商压得太低,建议去看看名校金融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另外,国内私募基金太混乱,LZ直接报自家的私募,让我看看属于哪一类的。
现在想进金融业,而又不想当底层民工,不想拉客户靠指标吃饭,那学历必须名校研究生以上,再加CFA或CPA,拿大券商实习,校招把握机会那return offer,或者通过校友资源混进圈子。券商还是最稳的,最能达到步行街30W标准的。
楼上那些个985的研究生问问自己的学长就知道了,估计LZ没他们懂行。
引用1楼 @ 发表的:
去年待遇怎么样?年薪达标没?
去年是我工作的第二年啊。。。哪有这么容易达标啊==
去年待遇怎么样?年薪达标没?
引用1楼 @ 发表的:
去年待遇怎么样?年薪达标没?
去年是我工作的第二年啊。。。哪有这么容易达标啊==
伪球迷也真爱打球!
华师大么?求抱大腿啊
我谁都没干过
引用3楼 @ 发表的:
华师大么?求抱大腿啊
我大腿不够粗啊[ 此帖被十年钓鱼在 17:20修改 ]
伪球迷也真爱打球!
求教啊楼主。本科普通一本,研究生前十985,过司考加CPA四门,英语大概托福100的水平,但是相关实习经历为0,有没有希望进券商或者信托行业?职业发展怎么样?
引用5楼 @ 发表的:
求教啊楼主。本科普通一本,研究生前十985,过司考加CPA四门,英语大概托福100的水平,但是相关实习经历为0,有没有希望进券商或者信托行业?职业发展怎么样?
专业是法学。。
看了一小半,有理有据,贵在真实
写这么多不容易 支持楼主一个 明天白天好好看看 先睡了
引用6楼 @ 发表的:
专业是法学。。
研究生第几年啊...
我谁都没干过
引用6楼 @ 发表的:
专业是法学。。
希望很大,现在研几了?有时间去实习去吧,去券商、信托或银行实习都可以。有了实习经历就好办了。再把CPA剩下两门拿下,就完美了。金融投行行业钟爱有法律背景的。
给你个参考,我同学,前五985研究生金融专硕,CPA一门,CFA好像是一级,有几家券商实习经历,最后实习的单位是信托,然后留了下来,起步年薪接近20万。
伪球迷也真爱打球!
楼主写这么多
但又通俗易懂
楼主对A股怎么看
创业板变创神板 涨这么多 是不是有它的合理性
互联网 都涨到天上去了
如果你现在投资A股
会考虑哪些版块?发自手机虎扑
银行业规模200亿?看周大行长不打死你→_→就这水平还做私募,这行错一位小数点就了不得了,你倒好,直接少个万。这么不严谨的,也就没继续看下去的必要的。
引用12楼 @ 发表的:
银行业规模200亿?看周大行长不打死你→_→就这水平还做私募,这行错一位小数点就了不得了,你倒好,直接少个万。
这么不严谨的,也就没继续看下去的必要的。
谢谢指正,已修改!这就是团队的意义所在了!
伪球迷也真爱打球!
楼主的主要工作是销售还是设计产品?基金是发给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
引用14楼 @ 发表的:
楼主的主要工作是销售还是设计产品的?基金是发给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
尽职调查、设计产品。我们有客户部,但无销售,全部千万以上的机构客户对接。目前主要还是一级市场,方式股权债权夹层都有,基本是结构化产品,银行或险资优先,我们劣后,或者再拉一家四大资管做劣后,我们做中间级。
伪球迷也真爱打球!
LZ你好,请教一下,我对象(女)是某985本,南开金融专硕,研一阶段,该如何规划一下将来的道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多谢!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3楼 @ 发表的:
谢谢指正,已修改!这就是团队的意义所在了!
楼主别在意那人。楼主码这么多字,逻辑严谨肯定是认真修改过的。论坛而已,又不是法律文件,一个笔误就把所有功劳诋毁了,键盘侠无疑了。
日死他们啊
渣211通信大四,上学期签了个专业相关的,这几个月思考,感觉不想干本行,对高大上的金融行业有兴趣,应该怎么试着接触学习呢,求指教啊,刚才还在想未来,导致现在都辗转反侧发自手机虎扑
站在最高处的石头,就是星辰
引用11楼 @ 发表的:
楼主写这么多
但又通俗易懂
楼主对A股怎么看
创业板变创神板 涨这么多 是不是有它的合理性
互联网 都涨到天上去了
如果你现在投资A股
会考虑哪些版块?
从不推荐股票。A股肯定是以稳为主,我不负责斗胆预测未来可能是一轮慢牛。创业板变创神板确实有它的道理。细看一下,我国多数新兴产业都集中在了创业板,再来看看创业板总市值是多少,才2万亿。如果把创业板整体比作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被低估了的。看看两桶油的市值,中石油一家就两万亿了。未来的产业调整,传统行业的产能要么输出国外要么转移到新兴行业,所以包含了多数新兴产业的未来的创业板是被看好的。我个人看好医疗健康板块和军工板块。不过,我看股票,一般喜欢看公司的团队情况。
伪球迷也真爱打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6人参加识货团购19.90元39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42人参加识货团购249.00元60人参加识货团购149.00元66人参加识货团购159.00元36人参加识货团购549.00元21人参加识货团购199.00元66人参加识货团购228.00元55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59人参加识货团购698.00元27人参加识货团购548.00元54人参加识货团购393.00元谁了解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如诺亚财富,他们对外投资运作途径是什么?能用人民币购买他的理财产品?
第三方理财
按时间排序
优点是公司积极进取,供应端金融大公司及资深人士比较多,强项在股权投资,近10年经验积累,产品结构设计不断完善,但缺乏对标的行业的深入了解及研究,还是停留在金融层面,缺点是销售端人员结构偏年轻,缺乏对产品的全面,深入了解,只能强推,不能很好的对客户表达,还有IT系统实在不能匹配公司水平
评过九鼎,诺亚财富也有不少交集,来点评下。1. 诺亚财富原来是家不起眼的公司,搞第三方理财,起步较早。现在这类公司遍地都是。
20082.起先诺亚财富是打金融服务部门的擦边球。当时金融机构都没有针对富裕起来阶层专门的投资产品服务。某些富人想投资PE/VC不知道如何下手。汪静波这人名字很早就知道,后来才知道东方富海的一个合伙人(谭文清)是她老公。我上海见过此人,以前专注消费服务业投资。个人感觉比较浮夸。现在好像在汪手下做事。3.汪静波的成功主要由于商业模式较早,引起了沈南鹏等的关注。汪静波老公是PE人士,很快拿下几笔PE投资,刚好银行对诺亚财富的发展没有太多关心介入。诺亚财富成功上市,确立了行业地位。4.诺亚财富拿了不少富人的钱理财。我原先老板女儿、成都房地产某人(已经借壳上市)都是诺亚财富的LP。诺亚财富成都公司在中航城市广场11楼,有个年级比较大的女的可能是负责人。另外我手下一经理以前在诺亚也干过。听说蓝*的老总对诺亚不是太满意。5.诺亚财富现在应该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他们自己提出要从产品导向转向资产导向。诺亚的问题就是:一群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忽悠有钱人来理财,能维持多久?3月份我见过诺亚财富中西部CEO栗亮,感觉诺亚的人员还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推销的那一套风格。大家看下汪静波的微博,很早就不更新了。栗亮的微博,全部删除了。转向资产、转向主动管理,诺亚财富做得到吗?汪静波自身就是个卖产品出身的。一个四川出去的小妹,搭场子给客户讲财富故事,讲情怀的女人。还是关注下诺亚后续发展吧,我估计会出一些事。
本人在三方这行,这两年兴起的契约型基金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今年就做过一个国内人民币购买国外知名公司股权的项目,基金流转通过在自贸区设立有限合伙企业,内保外贷到境外的有限合伙公司即可。中间做好风控,各种股权交易备案材料等方式基本可以保证资金安全。
国内的三方就是以人民币购买的理财产品啊。诺亚财富有香港分公司,海外产品均以美元购买和计价
三年前文章。诺亚财富的兴起,在国内引领了很大一股风潮,他某个意义上其实是打破了金融产品大多通过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代销的传统认知。同时诺亚财富的上市,也使得财富管理成为一个非常时尚和热门的概念。鼎晖投资和九鼎投资都开始组建财富管理团队,再次引起了市场的热议。从财富管理本质上来看,我认为无论是诺亚财富模式还是九鼎投资的财富管理模式,其实并不能算是财富管理,财富管理的本质,其实是帮助客户在众多金融领域里,结合客户的实际提供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配置的一种概念,按照配置的方式不同,产生出两种,一种是通过资讯或者建议的方式,一种则是实际的资金受托的方式。前者则主要金融顾问中介机构,包括了诺亚在内的第三方财富管理理论上该划在这个范畴。后者则是信托、基金管理公司、私募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在这个领域里有些机构进行财富管理,有些进行资产管理,我个人认为没太大的区分,许多机构自己也等同起来,不做细究。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三方财富管理其实最早成型于美国,加拿大,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由相对独立的理财顾问机构所设立的综合性财富管理机构,往往设立方都不是跟资金实际受托方相关的机构,因此他们的立场相对独立,能基于中立的立场,不代表任何机构,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也不仅仅代表单个消费者的利益;在成熟的混业经营的金融市场里面,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往往是大量缺乏理财经验人群的首选理财顾问机构,而这些理财机构在不同的跨金融区域都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能较好的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并且也能就客户的自身情况做出相对客观的配置建议。从某个意义上讲,成熟金融市场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变相还承担了财富在不同金融资产区域配置的重任。第三方财富管理其实金融服务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金融业态。他的本质是一种金融经纪业务,确保交易双方达到较好的资源匹配和撮合是其本质,在双方交易过程中,经纪方的独立性是交易达成的核心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九鼎和鼎晖等资产管理机构设立的财富管理团队,其实就本质而言都已经不是第三方财富管理的概念了,因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阐述独立性的问题,没有独立性作为基础,那么经纪业务就没有生存的价值。所谓财富管理的概念其实衍生到最后只能是这些资产管理机构自身产品的销售团队。无非是换个牌子罢了。而以诺亚模式为代表的看上去独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是否就是真正具备独立性呢?现在中国野蛮生长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据说已经达到2000多家,光2011年就成立了上千家这样的机构,都打着客观,专业,独立的旗号,进行着所谓的财富管理工作。其实就本质而言,都是一样的,一样只能是称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公司。诺亚也好,恒天财富也好,好买也好,都只是某一个领域内较好的金融产品分销商,或者称之为渠道商也好,并不是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因为跟资产管理公司所组建的财富管理团队一样,他们也一样都不具备起码的独立性。判断是否有独立性,只要从盈利模式上就可以看出来,国内所有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收费结构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商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这个盈利模式就可以推翻所有的独立性的基础性判断,一般来说,收谁的钱,自然就听谁的话,区别仅仅在于多听点还是少听点的问题罢了。仔细翻看下诺亚财富一季度的报表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他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销售信托产品获得超过一半的交易收入。另外一块大头是销售私募股权基金的佣金。诺亚是国内唯一一家迄今为止,可以被证明是成功财富管理公司,尚且如此,别的公司就更不用说了。这种建立在销售基础上形成的财富管理公司,使得国内的财富管理公司就形成了一种商品社会里的销售代理商的制度,类似于批发零售性质的贸易公司状态的架构。一些大的,有实力,有资源的财富管理公司成为了总代理,可以拿下较好的理财产品资源,然后部分直销给终端客户,部分则分销给其他的二级代理或者三级代理,他们赚取差价。销售成为了核心的核心之后,就使得在具体的财富管理过程中很多决策都更多的是考量收益行为,而不是投资人的切身利益,财富管理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在很多次财富管理会议上提出国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而只存在理财产品的销售公司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上述的一个逻辑。这种在佣金和风险度之间寻求平衡点的销售行为,必然会出现许多不利于财富管理发展的现象,让财富管理走入一条死胡同。金融产品的销售其实跟普通商品的销售在某种程度是一致的,我们仔细观察商品流通领域,其实可以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商品非常不错,具备垄断性,排他性的情况下,渠道其实是很廉价的,能成为这些商品的区域总代理的基本上都是赚的盆满钵满。类似在前些年的汽车代理行业,宝马、奥迪、奔驰的一个区域总代理,光代理费可能就需要上千万,但是拿下代理权之后,很快就能赚回来。许多形成品牌的领域也都是如此,渠道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很弱势,资源都掌控在商品的生产商手里。而对于那些产品竞争非常激烈,几乎都处于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那么渠道就立刻转身,渠道为王的口号也就出来了,最典型的业态就是家电业,家电业就是个任渠道宰割的行业,国美、苏宁就是利用渠道资源,在好长一段时间纵横捭阖,在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游刃有余。金融领域也是如此,金融产品跟商品流通领域的规律是一样的,好的金融产品,由于具备极强的口碑度和社会认同效应,在销售过程中,是不需要财富管理公司的介入的,阳光私募业内的神话一般的人物徐翔所发的基金,在当年想买的人挤破了脑袋也买不到。还有信托鼎盛时期,包括现在的很多基建类信托。基本都需提前一月预约,才能购买到,还要根据时间顺序,先来后到,财富管理公司的作用基本就被弱化了。也就别提佣金这么一回事了。而什么金融产品会成为财富管理公司的供应商呢?那些没有明显亮点的,或者结构设计有瑕疵的,以及存在一些重大的潜在风险的金融产品,就会成为了财富管理公司的供应商,对于这些产品而言,财富管理公司的确应了渠道为王的口号,在2011年,基本上的财富管理公司的开价,在固定收益产品里面,基本上都开导四个点的佣金,甚至更高。什么概念?一笔一百万的理财产品成交,光渠道费就要给予四万。而且还是现金给的。假设这款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8%,那么这款理财产品就要高于12%。在加上金融产品设计商的利润空间,那么最终拿到资金的客户的成本该是多少啊?我很早前的文章就说了超过15%拿资金的客户,基本属于高风险区域。庞大的资金压力也会使得本来可能是低风险的也演变成高风险。而在阳光私募的销售领域则更加的赤裸裸,在2011年的阳光私募领域,发行一款阳光私募的成本有多少呢?假设发行一个亿,那么首先就要交给信托200万的通道费(真是坑爹的信托啊,什么事情不干,拿钱),其次就要支付给渠道费大概2-3个点。剩下还要将盈利部分提取的绩效分4成给渠道。也就是盈利部分的8%给渠道,12%给自己。就是这么个情况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里,财富管理公司利用手里的客户对产品供应商进行大面积的杀戮,是业内不争的事实,反过来说,这种杀戮行为也不是财富管理公司才干的事情,作为国内最大的渠道,银行,也在过去几年里,开始收取了高额的渠道费,基本上的银行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都开始了对基金管理费的收取,幅度高的甚至到了一半对一半的地步。所以销售佣金跟财富管理公司本身是没有关系的,他出现的本质就是由于金融产品的供应商自身未能体现出较好的产品优势,迫使议价能力转移到了渠道身上,而在这种情况下,渠道的价值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能做更多的宣传推广和产品包装。第二方面,拥有一定程度上对其信赖的部分客户。而这两个价值,无论哪个其实都不是财富管理本来应该有的特征,相反到应该更是销售公司所应该具备的两个特征。在销售模式下面,我们可以看出的几个现实情况是,好产品很少会进入渠道,除非是自己的渠道,即使进入了渠道,渠道的议价能力也是很低的,缺乏推介的动力,那么作为渠道的推介放获得好产品的可能性很少。第二个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的渠道商其实真正在干的事情,都是在风险评价和佣金收益之间做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点的行为对客户来说,风险是极大的。因为信息得到了包装和美化,客户无法获得客观评价和判断。我自己接触过很多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是唯佣金论,业内其实曾有名言,没有销不出去的金融产品,只有给不了的销售佣金。也就说再烂的金融产品,只要有足够的销售佣金,也都能通过渠道的杀鸡取卵式的销售模式给你营销出去。这种独立性丧失的纯销售模式在一开始其实就是违背了财富管理本来该有的特征,也使得本来就属于很混乱的财富管理市场越加无序和野蛮状态,在销售上,现在财富管理的销售模式,比起口碑极差的保险营销模式,甚至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风险控制上,目前的财富管理,大抵都基本不太加以约束,所以,也极大的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进一步的影响了财富管理本来该有的发展路径。所以确切的说,中国的财富管理,某个意义上,并不能称为财富管理,回头看美国的金融业历史,其实,也是经历了野蛮生长的时代,1980年的时候,美国依靠返还佣金的比例大概占比在34%左右,没国内这么不靠谱,但是也是相当高的一个数字了,而美国属于混业经营的市场,因此人才的培养,金融产品的可比较性,乃至投资机会都比国内大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也限制了纯金融产品代理的模式在美国的发展,所以发展到最近,美国销售佣金返还的比例大概占比在4%左右。所以,我自己认为从美国的实证学来看,金融产品代销的模式在金融业态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其实是很难走的通的。所以在很多人问我,如果撇开财富管理,纯粹走金融产品的销售模式在中国能否作为一种金融业态持续存在的时候?我自己的回答,考虑到中美金融的差异,其实是有可能的,但是应该难度很大,我自己将这个命题直接换算成,诺亚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我觉得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诺亚如果坚持以销售作为其战略核心,那么我觉得诺亚未来的发展前景会很迷茫,这点其实跟金融产品的特性是一定关系的。前面虽然说了金融产品跟商品流通在销售上具有一致性,但是本质上,两者在销售上具备共同特征,但是在商品性质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金融产品的销售,我们先暂时撇开金融销售管制的政策因素,单从销售本质来看,由于一般产品的销售以销售完毕为终结点,即使有客服,那也是最多三包等一些概率很小的售后服务,但是金融产品的销售确切的说其实是以销售完毕才开始作为起点的,必须到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才是终结点,这点可以理解为销售类公司如果在一年销售过程中,销售了大量的伪劣商品,那么第二年,也就没有人愿意跑到你这里在买东西了这个命题上。所以,我自己认为销售公司的核心点在于能持续的获得好产品的供给,才能让你的客户不断的买到好东西,确保他们持续能在你这里不断的购买。的确,很多销售公司,是可以通过加大销售团队,提高销售佣金,以及扩大品牌宣传等等的模式获得快速的销售增长,但是反过来看,如果销售团队快速做大的销售额的产品,在未来的时间段不能持续被证明是好的产品,那么销售规模越大,日后的存续就越难。就如同某家财富管理公司在2009年销售了大量的二级市场为标的的理财产品,让客户基本上亏损都在30%左右甚至更高的时候,那么他在2009年销售额做的越大,就必然使得他的口碑越差,然后让越多的客户逐渐的远离他,而他改变这种形象的代价也就越大。财富管理的核心是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卖一时的产品,赚一时的利润。所以,金融产品的销售其实是双刃剑,如果你能持续不断的提供好产品,那么销售的加大,会不断加大公司的能力和客户群,但是反之,则必然极大的流失你的客户。诺亚起步的阶段,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几年,经济的高速的发展,其实使得大量资产管理方的产品并没有遭遇太大的风险考验,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过去几年以信托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方,没有受到很大的考验,并不能说是其资产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而是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使得能力不要特别差,都能在市场里存活下去,因此代销信托产品,理论上基本属于无风险考验。这种情况下,使得专业能力在财富管理范畴里就一直处于被弱化的领域。很多财富管理公司闭着眼睛外销产品,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出现。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相信在未来五到十年,则是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的时候了,能力会越来越重要,我前些日子在微博里说,包括银行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机构,在未来的竞争更多是同业之间的竞争,改变了以往由于经济增速较大,使得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盈利,无非是盈利多少的问题的格局,以后一家金融机构的增长,必然伴随着另外一家金融机构的衰退,因为整体增长的幅度放缓了,那么内斗就会很惨烈,洗牌时候来临。那么与之相关的财富管理公司也一样面临着洗牌,以往闭着眼睛卖产品的好日子也过去了,专业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能筛选有效的金融产品,屏蔽可能的市场风险的财富管理公司无论是做销售,还是做财富管理也好,都将失去客户信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销售金融产品也好,还是财富管理也好,都需要有个基础的核心点,就是专业的财富管理能力判断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两者产生的区别无非金融产品销售以推介好产品给不特定的客户为特征,而财富管理则以为特定的客户推介好产品为特征。专业的财富管理能力的门槛其实是极高的,无论是推介产品还是为客户配置产品,都需要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很大层面的研究和数据的整理,这个工作,需要建立起很庞大的研究团队,而最关键,我一直坚持认为的一点是,中国其实是不具备培养财富管理人才的基础的,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国分业经营的形态下,各个金融领域的分割的,片面的,中国很少有跨金融领域的金融人才的产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能理解为什么我国的金融的产品都处于同质化竞争的状态,因为金融没有有效交叉所形成的金融区域内的创新是非常有限的,都在各自的领域内玩各自的一块,所谓的专家都不具备大的视野角度,而事实上金融却是互相不可分割的一块,尤其在财富管理领域,我在一次采访的时候说,离开了不同金融领域的配置,谈财富管理,其实就是扯淡了。而事实上,我们的财富管理就是如此现状,卖股票的永远谈股票又多好,不断的给你分析市场里面哪些基金好,哪些私募好,哪些股票好。却忘记了,二级市场在某一个周期里,可能是都不好,你在牛逼也都不好,就如同整个股票处于下行通道的时候,长期底部的时候。你在这个行业分析的再好,要实现很好的盈利难度很大,这个时候财富管理的配置就要脱离这个行业,去要看到更高层面里去,所以不能区域性的金融行业去看财富管理,是我国一直欠缺的一点。事实上这点的突破是有现实的金融难度的。另外从单纯的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在第三方财富管理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或地区,具有1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是成为理财规划师的一项重要标准。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在各自的行业里其实是有较好的人才储备的,但是这些可能会成为各自行业里较好的销售人员或者行业研究院,成为不了财富管理人员,我国的财富管理的历史起步大概也就不到五年的时间,人才的极度缺乏,也是现状,从现有的数据来看,美国有注册理财会计师以及注册金融顾问,大概就在四万名左右,这个数字,对美国庞大的理财市场而言,其实是很少的,而实际具备理财能力的人,其实应该远小于这个数字。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没有办法有更好的量化数据来进行进行探讨,从业时间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是也需要大的金融环境得到有效突破,这两点其实是缺一不可的。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很多第三方财富管理的顾问机构,走到最后都是合伙人制度,为什么采取合伙人制,就是因为专业性人才是公司的核心价值所在,只有合伙人制才能捆绑人的能力和公司的能力,这些合伙制公司很大程度也就服务于特定的大型机构和一些财富家族。主要也是因为财富管理能力是无法批量复制的,而个人精力也相对有限,他的服务边界是有限制的,支撑不其太大层面的服务群体。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其实还应该看到,金融市场其实,本质上也是不允许出现渠道为王的情况,现在最大的渠道是银行,但是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随着银行业竞争激烈,加上各自资产管理公司会逐步特定形成一定的客户群体,从而都会降低渠道的一枝独大的情况。从成熟金融市场体系来看,各种金融业态都聚集了一部分的高净值客户,但是各自所占的比重都不大。诺亚的结构上来看,信托和PE股权投资成为了诺亚财富主要的销售大头,而这两类产品的主要发售方,信托和私募股权机构,都在铺天盖地各自建立各自的渠道,信托就不说了,开始建立财富团队已经好多年了,最近昆吾九鼎也建立了规模三百人左右的财富管理团队,也开始了私募股权机构自建团队的序幕,我前面说了,第三方真正的优势在独立,一旦跟返点挂上钩了,也就失去了独立性,失去了独立性的第三方在销售竞争优势也就会逐步失去,跟信托公司和私募股权机构自建的销售团队相比,逐步的丧失优势也是迟早的事情。实际情况来看,销售类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面临的难题还有就是客户忠诚度转移的问题,如果第三方财富管理的核心不是建立在客户基础上的一种交易策略,而仅仅只是快速销售的模式下,那么忠诚度转移和业务飞单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作为一种纯撮合匹配的居间业务而言,中介方的优势是不明显的,客户在成交环节中,很容易绕开中介方,这就是传说中的飞单,而达成成交之后,客户就从第三方手里转移到了资产管理方手中,只要资产管理方的管理能力还行,而且客服也不错,就基本上会被资产管理方通过各种方式留住,如果资产管理方的资产管理能力不行,那么作为销售的财富管理公司,也一样无法留住客户,因为你给客户选择了不好的资产管理方,无论做的好和不好,受伤的都是第三方财富管理。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纯销售类的公司的生存难度很大。确切的回到诺亚身上来看,诺亚财富也自然理解到自身的困境,所以也一直在走转型之路,他的转型之路很有意思,就是逐步的离开第一个层面的财富管理范畴,进入到前面我所提到的第二个层面的财富管理行业,他在致力转型成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在这个行业层面而言,诺亚财富的优势是他比更多的资产管理公司更了解客户的需求,理论上更能设计出适合的理财产品,但是缺陷在于欠缺具备资产管理能力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无论是对外招聘也好,对内培养也好,都不是短期内很快形成的,再加上转型之后,也就成为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那么对于所有的金融机构而言,其销售上的优势也就会逐步失去了,和以前上游的产品供给方某个意义上成为了竞争对手。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最核心的其实是资产管理能力,这种能力虽然不能量化,但是却是成为了维系资产管理的核心所在,对于资产管理能力而言,这种能力要跟规模相匹配,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大了,你的管理能力跟不上,反倒会大大拉低你的盈利可能,甚至可能会亏损,所以对于资产管理而言,钱不是越多越好。大家可以看到往往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一定金额的资金下,可以管理的很好,但是随着资金的不断庞大,却一塌糊涂的现象,就是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这种资产管理能力的积累是需要长期的,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积累的,我想诺亚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就是跟时间在赛跑,如果不能在销售优势丧失之前,快速形成资产管理的能力,那么也就意味着转型的失败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在小范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沟通,诺亚财富相关人员获悉后,跟我进行了一定的沟通,因为我写文章都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写完也就懒得去改了因此把跟诺亚的沟通的一些要点,写在这里,做个说明。第一点,我要说的是,我写文章,现象一般都是服务于逻辑的,所以,我很少做现象分析,因为我不擅长,我只是从金融市场应该有的逻辑去进行推演一些可能存在的情况,所以如果有什么推理错误的地方,很欢迎大家指正,我也会努力加强学习。第二点,我在文中说的财富管理收费现象是指社会上大量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普遍现象,并不是指诺亚存在这个情况,诺亚人员跟我进行沟通说,诺亚的收费结构是,“信徒产品收费1%,有限合伙产品1+1,因此不存在所谓独立性欠缺的情况。”具体诺亚的收费结构,我没做过具体的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一点就是只要从资产管理方收费,无论收费多少,应该就是欠缺独立性的问题,具体阐述的逻辑前文讲了很多。这里不做细讲。但是收费明确,有没有好处呢。这个我想肯定是有的吧。他可以在选择同等产品的情况下,更关注产品本身的特性,而不是佣金的高低了,这个意义上讲,诺亚财富对于投资人而言的确做的更好。但是对诺亚而言这个是双刃剑,什么意思呢?风险定价理论其实是被市场证明了,如果诺亚的产品筛选部门的风险评价不到位的情况下,收费明确其实是降低了诺亚的收益的,也就是说,高风险和低风险都一种收费,伤害的是诺亚的自身,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只有在能赚钱的时候多赚钱,才能在亏钱的时候少亏钱。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诺亚的风控水平不到位,无法有效判断高风险低风险,一刀切的收费,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第三点,诺亚阐述,他的每个产品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风险筛选,他们都有专职人员进行产品分析,都会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跟踪参与,因此他们的产品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我这里阐述两点想法:(1)收入成本对称的可能性?作为销售公司的人员成本其实是最便宜的,因为销售人员的工资基本都是自己产生的,销售人员的基础工资都很低,大多收入来自于产品销售的佣金的提成,因此纯粹的销售公司的模式,成本是不高的。但是一旦介入到产品设计领域那么就不一样了。如果人员素质不高,那么在怎么介入到产品设计领域,也毫无意义,因为风险评价产品设计是专业领域的事情,一个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进入,做不到风险控制的事情,只能边上呆着凑凑热闹。而要真正实现诺亚想达到的目的,那么必然是要招聘专业人员,但是这些专业人员的成本都很高,资产管理公司最大的成本其实不是资金,而是人员工资,诺亚要继续维持大的销售额,如果要走这种模式,成本就是原先销售模式的几倍,那么诺亚之前的所谓的1%的收费模式能否覆盖?我自己觉得是要打个问号的。(2)能力这种东西,我一直觉得是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控制能力,是需要长期沉淀和积累的能力,其实并不是你招聘了个很好的风险总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能力更多是大量实践经验的累计,诺亚试图通过安排人员介入到资产管理领域里来进行风险监控,我个人觉得逻辑是通的,但是效果是不确定的。也必然面临到人才素质的瓶颈。事实上,我都姑且已经撇开了资产管理方愿意销售方介入的这个前提,(事实上,很多项目方是很排斥销售方介入到自己的产品设计领域里去的,所以也很大程度限制了诺亚其实无法承接到很多很不错的项目)。而在人才层面的悖论,就是人才过少,就会限制产品的供给(如果诺亚坚持介入到项目这个流程的话),没有足够多的产品供给,销售自然起不来。如果人才足够多,那么就必须会有高昂的成本,还要接受很多介入到项目之后,无法继续操作的情况发生。按照我们自己的判断,很多项目都属于十谈九空的。真正能成的项目是不多的。这两点,其实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诺亚的产品供给,而根源就在于诺亚要介入到产品设计领域。所以某个意义角度讲,作为销售方要进入资产领域其实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就是我前面说的,诺亚直接转型成资产管理方。事实上,从收益角度看也应该是如此的,诺亚以销售的身份介入到别人的资产管理领域其实是很不明智的行为,我们都知道现实的金融产品,从研发到设计,到最后的募资领域其实是相当漫长的,而且变数也很大,很多项目从一开始接洽,到是现实可操作,都有来来回回很多番的谈判,而且很多项目谈到最后,也未必能谈成(前面说的十谈九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资产管理机构,其实一年也就操作三四个项目,但是这三四个项目的收益是很高的,通过结构化设计等方式,资产管理公司在单一一个项目里收取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随便举个目前流行的基建类信托,政府一般的融资成本目前都在15%左右,而信托实际上给客户的成本,上周的平均价格是8.96%(根据“理财搜网站”的理财周报的报告),即使支付了渠道费用2%,也就是11%的成本,其中的利润在4%,而大量的房地产信托等项目,实际的利差至少在10%以上,而诺亚参与到这种前端产品设计领域,进行了风险判定,最后帮助人家进行了销售,却只能收取1%的销售佣金,这种投入产出比实在是过低了。虽然没经过测算,但是我觉得成本无法覆盖的情况是必然的,以资产管理的角度去做销售,也很多时候是死路一条。因为你在怎么做,做成功了,你收益是1%,做失败了,砸的是你的口碑和客户资源。明显的得不偿失。所以,这个逻辑其实是很清晰的了,如果诺亚不做风险评价,只进行产品销售,那么销售额会很大,但是无法持续。但是如果做了风险评价在去做销售,那么就是投入过高会大大降低盈利空间。所以我觉得无论诺亚如何做,都其实某个程度上都不得不进行了所谓的转型工作。销售对于诺亚而言必然是会不断的被边缘化的,以后的诺亚财富总的来说可能会成为拥有较多客户资源的资产管理机构,或许会更合适。而是否能成长合适的资产管理机构,取决于我前面的结论:“我想诺亚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就是跟时间在赛跑,如果不能在销售优势丧失之前,快速形成资产管理的能力,那么也就意味着转型的失败。”第四点,我坚持对诺亚的判断,就是销售额幅度还会大幅度下降,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个资产管理机构自建销售团队,第二就是诺亚为了确保产品不出问题,风控必然不断加强,从而影响产品供给。这里第一是非诺亚自己可改变的行为,第二点,就是取决于诺亚到底怎么想,诺亚为了维持销售额,其实可能去掉这块风险控制的流程,但是一旦去掉风险控制的流程,那就是饮鸩止渴,良好的口碑会在未来某一天坍塌。这个就是看诺亚是要当前还是要未来了。大家转摘文章都可以,但是请千万注重下知识产权。标注下出,欢迎加微信fcjnchen
为什么非要找三方呢?我是信托公司的理财师,不考虑吗?
国内的一般三方理财 主要是推介些信托
有限合伙 等 合同是和 信托 资管 等公司签的
不是和三方签的
诺亚 开始也是主要代销推介 信托等 但随着诺亚的发展 (目前最大三方
现在也发展 自己开发产品
诺亚还是比较强势的
做过类似业务,国内现时第三方理财产品,都是卖的香港公司业务,少部分国内。国内理财公司不代销只是推广,所以钱不交国内公司。而购买香港理财产品,一定要在香港签名,不能在国内签名,那合约不生效。2000年的时候,很多深圳客户被骗,不了解合同法律。香港大的理财公司都是代销世界知名FOF基金,这类基金多为保险公司,所以走的是保险法。保险法较能保障投资权益安全,如果单独公司理财产品,风险还是相对大,雷曼债就是例子。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可能是国内基金,一般这类型公司只提供渠道换钱,记得合同是保险机构的,不是理财公司,所以钱也是打到保险公司。合法与否,合法汇款和换汇是可以的,其实算灰色,只是近几年较正规,卖的都是香港那边,所以没出什么大事,安全与否,主要是看投资的地方是否保障外来投资者,所投资机构是否在当地注册,其业务范围是否在运营牌照内。
感觉第三方理财产品水很深啊。有些机构代销投资境外基金、信托等的理财产品,可以代销吗?这个不违法吗?还有他们宣称可以用人民币购买,这个靠谱吗?资金是如何进出境内的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方私募销售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