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月薪8000怎样投资理财左右怎么样???学H5的

月薪8000千月供2500怎么样?_百度知道问题已关闭
问题表意不明
请将问题表述完整,消除歧义。让其他人准确理解你的提问是获得回答的前提。
在月薪 8000 元的工作和读研之间该怎么选择?
。。。最近因为考研,所以我的问题又被关注了,大家先看完问题,我在文尾给大家最后更新一次吧,也欢迎大家一起继续讨论。。。。。。。。。。。。。。。。。本人是一所中档985学校的应届生,本科是飞行器设计。因为学校不是北航南航西工大(但是也属于这个档次只不过专业偏重不同),所以我们专业在学校属于劣势,因此我辅修了两年的经济双学位。&br&大四上准备考研,考的是本校的热门经济类。结果很不理想,当然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因为某些原因最后几乎没有认真复习。寒假和家人商量,决定春季招聘先试试,再决定考不考第二次。&br&春季招聘的企业不多,相比去年秋季的五百强的确数量质量都一般。目前为止,大约投了四五份简历,面试三家,一家it咨询企业给了offer。(岗位是咨询顾问属于业务岗,所以可能因为他们笔试面试都是考察个人能力而非专业背景,所以被录了)。&br&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offer许诺我三年四十万,第一年10w逐年递增。另一方面,家人还是希望我考研,我个人认为考研对我只是有不确定性,难度不是问题。所以到底该如何选择?&br&另,这个工作略辛苦需要长期出差和先期高强度培训,但同行业的熟人告诉我能快速提升自己,是一份好工作。&br&&br&&br&&br&更新:
&br&感谢这么多人的回复,尤其是知乎达人们给这个问题带来的人气。&br&我想补充说明几点吧。&br&1
因为本科是机械类的专业,虽然辅修了经济,但在实际找工作中的确很难找到热门行业的热门职位。我的同学们大部分还是去做国企或者大公司的工程师,我找的这个对我已经算转行了。&br&2
我考研的方向是经济金融,在我们学校属于大热门。基本上毕业后都是用人单位抢着要的,实际上这次招聘的单位大部分也是为了招他们才来的。所以不用担心研究生之后的就业问题。&br&3
毫无疑问,赚钱最多的就是金融领域。对于本科机械类的我,只有通过考研才能让自己跨入他们的门槛。我想说明的是,读研毕业之后的工作只会比现在好,不会更差。我关心的只是好的程度值不值得用三年加复习备考的半年来换。&br&最后,我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我去复习考研,考上基本没问题,唯一的担心就是自己的心理压力而已。&br&&br&第二次更新&br&再次谢谢大家的回答,有的没点到感谢的原谅我可能漏了几个吧。&br&说几个事吧
1这份工作适合不适合我?究竟怎么样?
当时第二次面试的时候,考官让我们看一份英文软件说明书,看完了做presentation。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什么样的以及我自己的确有点喜欢这个。另外,这份工作的薪资和发展前景在春招的岗位里真的算很好的了,其实我找工作的同学主要都是两个方向,机械工程师和销售,我这个多少也属于半技术岗。搞机械的月薪普遍在四五千左右(深圳广州),搞销售的我不清楚,但知道的是大概只有一两个拿到月薪过万的,他们的确比我优秀。&br&2
我上次的更新把话说的太满了,的确我是没有把握肯定第二次考的上研的。但是,我说点有意思的八卦吧,反正大家也不认识我。我第一次考研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那段时间我保研的前女友劈腿找了她保研认识的学长。而且因为上课的原因我没办法避开她,甚至她俩,so,你能想象我心情不好到什么程度的。我不怕大家喷我幼稚不分轻重,事实如此我承认。最后我根本没复习也没去考试,原因是我之前报的专业和那俩在一个学院,我实在没法忍受那样过三年。所以如果再考第二次,我可能要换学校考。&br&&br&最后一次描述更新&br&时隔一年,因为考研的原因我的问题再次被大家关注,我也在这里跟大家做个反馈吧,如果有兴趣的我们可以接着讨论。&br&最后的现实呢,是我还是选择了去工作,一方面是当时实在没法静心学习了,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出于家里条件,没有出国读研。首先说说对大家这上百条回答的感受吧,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读研和工作都是好的,劝我读研的大多是潜心学术的学长学姐,我相信他们经过研究生的培养,将来的前景肯定也是光明的。劝我工作的人大多是已经工作的前辈,他们在工作上努力进取,自然也是前途无量,所以我给现在或将来可能面对这个问题的同学们的建议是无论选什么,只要好好干都不会后悔的。&br&再就是谈谈感受吧,从七月份入职到现在也工作半年多了,怎么说呢,感觉上其实这份工作有好有坏吧。先说说工作给人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经济上可以独立了,因为我喜欢数码产品,所以半年里买了俩手机还买了个PS4,平时的吃喝上也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了,当然也就是正常水平吃吃火锅,喝喝咖啡什么的。另一个好处呢,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半年里去了三个东南亚国家出差,对我这种屌丝来说也算见了世面。同时呢,工作给人的感觉也很高大上,以前的同学会觉得我特别爽,写字楼上班还到处飞。&br&但是其实也有不好的地方,虽然买了不少喜欢的东西,但是结果是也没攒出来钱。信用卡还欠着债。七月来到公司第一个月就发了六百,之后六个月只有每个月三千,外加每个月的出差补贴,一个月也就五千不到,今年过年转正了之后,我估算了一下,一个月也就八千不到的样子,所以其实年薪也根本到不了十万,而且因为经常在外面出差,开销里不能报销的钱也不少,比如给家里人带礼物,自己去玩之类的。&br&我一共做了两个项目,第二个还在进行中,第一个项目运气好,工作特别轻松,还出去出差溜了一圈。现在呢,就每天苦逼的加班,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也没有一分钱加班费。每天和客户一起上班,看着他们的工作就特别羡慕,什么时候也能过上这种朝九晚五稳定的生活呢。&br&所以呢,我给今后找工作的同学们几个建议吧。首先,不要相信任何招聘人员给你的承诺,全特么扯淡,因为你进去了之后再离开的成本太大,他只要能把你忽悠进来,无所不用其极。&br&然后,根据我周边在工作的朋友来看,银行和事业单位公务员的过的最幸福,其实这两个地方都不好进,所以有条件能去的尽量去,银行上三休三,公务员喝茶看报,这种工作简直是神仙啊!当然要是想今后年薪百万,那这种工作不适合你,你只能往程序员或者证券金融去走。总之我觉得,对于一个普通人,稳定安逸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在家附近找个工作,每天开着车上班,晚上酒吧坐着,日子不要太舒服,何必为了那点多出来的工资像狗似的到处跑呢。&br&最后,我想说个我看到的情况,我们公司同一批进来的也有研究生,待遇和我们本科一模一样,最后逼的好几个离职了,所以我觉得吧,研究生念了就好好念,别整天乱玩,最后就是被迫找了个和自己专业没关系的工作,二十七八了才五六千一个月,下场太惨了。。。
。。。最近因为考研,所以我的问题又被关注了,大家先看完问题,我在文尾给大家最后更新一次吧,也欢迎大家一起继续讨论。。。。。。。。。。。。。。。。。本人是一所中档985学校的应届生,本科是飞行器设计。因为学校不是北航南航西工大(但是也属于这个档次只不过专业偏重不同),所以我们专业在学校属于劣势,因此我辅修了两年的经济双学位。大四上准备考研,考的是本校的热门经济类。结果很不理想,当然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因为某些原因最后几乎没有认真复习。寒假和家人商量,决定春季招聘先试试,再决定考不考第二次。春季招聘的企业不多,相比去年秋季的五百强的确数量质量都一般。目前为止,大约投了四五份简历,面试三家,一家it咨询企业给了offer。(岗位是咨询顾问属于业务岗,所以可能因为他们笔试面试都是考察个人能力而非专业背景,所以被录了)。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offer许诺我三年四十万,第一年10w逐年递增。另一方面,家人还是希望我考研,我个人认为考研对我只是有不确定性,难度不是问题。所以到底该如何选择?另,这个工作略辛苦需要长期出差和先期高强度培训,但同行业的熟人告诉我能快速提升自己,是一份好工作。更新:
感谢这么多人的回复,尤其是知乎达人们给这个问题带来的人气。我想补充说明几点吧。1
因为本科是机械类的专业,虽然辅修了经济,但在实际找工作中的确很难找到热门行业的热门职位。我的同学们大部分还是去做国企或者大公司的工程师,我找的这个对我已经算转行了。2
我考研的方向是经济金融,在我们学校属于大热门。基本上毕业后都是用人单位抢着要的,实际上这次招聘的单位大部分也是为了招他们才来的。所以不用担心研究生之后的就业问题。3
毫无疑问,赚钱最多的就是金融领域。对于本科机械类的我,只有通过考研才能让自己跨入他们的门槛。我想说明的是,读研毕业之后的工作只会比现在好,不会更差。我关心的只是好的程度值不值得用三年加复习备考的半年来换。…
527 个回答
这个问题应该归入“”系列,3000多赞的最高票答案,说“虽然10w收入只够塞牙缝,但应该鼓励就业(创业)”。驳斥其说法400多赞的第四高票回答,说“我们班毕业生一半以上年收入超过10w”。不讨论排名第二那个鸡汤回答了,第三高的答案更夸张,说他同学经过努力年收入过千万。显然大家根本就没认识到10w属于特别高的收入,这个岗位对一个非北航南航西工大,中档985大学飞行器设计本科生来说是难得的机会。排名比较高的答主,没有一个人问这个就业机会是否是通过家庭获得,他班级的整体就业情况,以及判断这个机会是否是一个偶然就业机会,然后依据这些信息给提问者提供建议。通过分析这个简单问题,显然大家并不认为年薪10w在对本科毕业学属于特别高的收入,这实际上就是知乎和整个社会错觉的一个缩影。在知乎上经常发声且吸引大量粉丝的大V,按纯收入划分,很少属于中产阶层,而是属于高收入阶层,因为这些人大部分年收入都过10w吧(月入8k)。知道10w是什么概念么。。。如下图,2012年(13年的统计实际是12年数据),收入10w应该归入高收入者了。如下图所示:如果12年你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超10w(只算18岁以上成员),那么这就比98%的中国家庭收入高了。所以按知乎的话语权,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98%中国家庭还归入“中产家庭”,那么这个问题有可能成立。。。并不只是知乎大V把自己错误归入了中层。如下图所示,实际上整个社会中只有4%的高收入者把自己归入上层,而74%的高收入者把自己归入中层。因此不只是知乎的舆论,而是整个社会的舆论可能都是上层以中层的名义发声,而错估了中国的真实问题。错估中国现状,会导致很多麻烦,比如很多“中层”抱怨中国财富分配情况。可如下图所示,实际上中国的财富分配情况比美国还要好。中国最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财富比率,实际上是比美国低的。过分强调社保及养老金,结果可能严重妨碍经济发展,这可能也是今年来以减少企业负担的原因,因为通过政府通过舆论征询政策意见,也许夸大了社会矛盾。再比如教育问题。实际上中国的教育改革重点根本不是城市中小学择校费问题,也不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然而舆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却是这两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部强制推行美国式的按片入学制。可笑的是实际上根据李中清《无声的革命》一书,中国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比美国平等的,而教育部却依据民意把中国教育改的更加不公平了。再比如教育问题。实际上中国的教育改革重点根本不是城市中小学择校费问题,也不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然而舆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却是这两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部强制推行美国式的按片入学制。可笑的是实际上根据李中清《无声的革命》一书,中国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比美国平等的,而教育部却依据民意把中国教育改的更加不公平了。那么按片上学对谁有利呢?显然是上层收入者。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购买、租赁学区房,使得孩子获得好的教育。同样,也只有上层收入者才关心孩子就学压力。对中下层收入家庭来说,他们孩子除了努力一条路,只有拼命的学才有机会,减少课业压力无疑是断了他们上进的路。所以你真以为知乎上很多舆论是中层发出的?实际上他们是中国的上层,他们关心雾霾、空气健康,而根本不关心中国还有10%的农村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禁止烧秸秆带来的100元成本对这些农民来说以为着什么。不要以为只有权贵在吸血,有时候无知也吸血。(文中图表及数据主要来自李培林《努力形成撖榄型分配格局》一文。根据往年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增速(14%左右),15年的家庭人均收入应该正好在15w左右)
最近重读台湾清华大学动机所彭明辉教授的《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这本书自从高三以来对我影响都比较大,尤其是有时候目标不坚定、抵制不了诱惑或者难以抉择时都会读一读,心里就会安静得多。以下摘自彭教授的书: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地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人更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得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对话的感概。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一边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
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劲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果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要改回到“朝四暮三”、先工作或先升学,其间差异就有如“朝四暮三”与“朝三暮四”,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得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或者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那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 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愈小,越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 到长远的将来,短视地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 十年,先做那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考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道:“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种可能: 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 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它。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需感到遗憾。不是吗?”人生的路那么 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 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 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 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
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说也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也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努力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所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的不白少你一分,不该得的也不白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碰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 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的研究上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起我就不曾 放弃过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去涉猎任何课外的知识,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来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一个大四的学生问我,他的能力是否适合往社会学的学术领域发展。我很诚实地回答:“不知道,至少要等你三十岁以后我才有机会知道,也许还得要等到你四十岁以后才知道。”其实知道不知道并不重要,人生最重要的是尽心做人,尽兴地活。至于成就,成也在天,不成也在天,就毋须为此挂虑了。PS:所以题主,任何人也帮不了你做决定,但是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不如Follow Your Heart。至于走哪条路,不过是“朝四暮三”和“朝三暮四”的区别。不是么?具体点说,如果你工作,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现在这份工作,如若不满意,再读金融的研究生转行也不是不行;如若你现在对金融行业就十分期待,那么大可读研直接进入这一行业。出名要趁早,是不是就让很多人挂着“职业生涯与规划”的头衔告诉你这是对的那是好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
当我10岁的时候,爸爸问我是想要一个游戏机还是想要一本三国演义。我开始犹豫了,我想着如果要了游戏机就再也拿不到那本珍藏版的三国演义。为此我还失眠了两天。最终我认真看完了三国演义写了篇读后感投稿得了几百块稿费买了个游戏机。当我15岁的时候,我暗恋好久的姑娘要转学走了。 我怕这一别就是一辈子,有种冲动去向她说出我日日夜夜的思念。为此我整整有半个学期心情低落。我没有表白。今年她大学毕业,将要来到我的城市工作。昨天我跟她说,明年如果还没找到男朋友,不如考虑一下我呢?当我20岁的时候,学校外面好多人都在创业,好像是拍着脑袋想出来的一个方案都可以拿到上百万的天使投资。我又犹豫了,是自己创业,还是先找个公司锻炼技能。为此我大学的前两年内心都在苦苦挣扎。后来我告诉我自己,先做好一件事吧。现在我是一家A轮公司的一颗种子。人生这么长,兜兜转转,哪有这么多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的段子。世界这么大,光怪陆离,好多事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当我们看到了机会,我们就以为看到了人生。这么和平的年代里,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选择了很多条岔路口,走了好多转角,却是不过是在自己最大能力的活动半径内以不同方向画圆。生命确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嗯。---------------------------------------------------7月30日更新---------------------------------------------1.答主现在来了鹅厂搬砖;2.女神留在了自己的城市,没有得到结果。3.生活还要继续,上班去了。
知乎首破一百赞!!!!!楼主非常开心!昨天毕业答辩顺利通过,感谢导师!!今天邀请了几个好友来拍我毕业照!我觉得把毕业照晒出来一下!哈哈!谢谢这几个好友从初中一直陪伴我到现在!你们是我最大的财富啦!-------------我是愉快的分割线----------------看到实验室的师弟赞了一下这个问题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关注。作为一个后天要毕业答辩,月底要毕业离开学校的研三学生,我想我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挺适合的。三年前我跟题主也有一样的疑问,就当做是给三年前的自己一个答复吧。回想到2011年的10月份,那时自己刚上大四,自己就读广东985,211的一所高校,学校在广东也算有名气,自己成绩排名也靠前,所以按照我自己的条件,我找工作拿到了几个不错的offer,也获得了保研的名额。可是由于自己天生有选择困难症,为了读研跟就业这两个问题困扰了非常久。还记得手上拿到的offer。一个是南航的飞行签派岗位,在大三下学期就拿到了,不过得大四去航天的学校去就读一年,一年之后成绩合格才可以入职南航当一个飞行签派人员。2011年暑假的7月份回了自己家乡的移动实习,按照实习那时表现不错,应该是可以顺利留下来在国企里面干活,过着月薪不高,不过也丰衣足食的日子,工作压力也不大,爸妈也很满意这个工作。在大四刚开始,自己也去找工作,印象找到了TP-Link的产品工程师,这个岗位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负责产品推广,生产,运营的工作,其实TP-LINK的工资在我2011年的时候给应届生里面是属于最高的,印象华为那时给应届生应该是税前8000的样子。在招聘季还找到了汕头电信的offer,印象做的是传输网管理岗位,个人觉得跟我在移动里面网络维护的岗位差不多。因为我在转专业班,周围的同学都是从各个学院转过来的,都是比较优秀。班里的同学找工作的拿到的offer也是深圳移动,华为,个别腾讯。大部分去的还是移动跟华为。我那时纠结很多问题。要不要去工作?工作的话要去哪个单位?要去哪个城市发展呢?去深圳还是回去潮汕地区?要不要读研?自己虽说成绩可以,但是明白自己只是死读书,读研适不适合自己?读研要发论文吗?自己不喜欢码代码,读研的话你能接受整天码代码的生活吗?读研的话,机会成本是三十万,三年现在毕业的时候,周围的同学起码也有了三十万的家底了,而自己什么都没有。读研的话,爸妈年纪很大,将近七十,他们能负担的起吗?(后来在我研一的时候,我爸生病了,因此爸妈在我研究生三年没有工作,只是靠着退休金过日子)非常多问题。记得当时在提交保研申请表之前跟我哥们聊了很久,记得他跟我说,听从自己的内心,不要考虑太多外部因素,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觉得涉及到读研跟工作这样的决策,其实还是需要自己的情绪系统所决定。其实理智告诉我是不要读研的,学历本科也够了,在家族中学历也最高了。然后爸妈年纪大,应该出来干活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然后自己的情绪系统却告诉自己很想读,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有保研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觉得读出来学历更高点,可能在社会上竞争较大,然而你看我给自己读研的理由是多么站不住脚,这个社会告诉我们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学历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啊!钱多才有用啊!但是我最后听从了我的情绪系统,读研!后来我阅读《决策的智慧》一书,里面有提到我们大脑里面有一个器官叫做杏核仁,这是在我们人类作为动物很早之前就有的器官,在我们大脑表层褶皱还没进化出来之前,我们很多决策是由这个器官做决定的,属于我们的情绪系统,也可以理解为直觉吧。大脑表层褶皱是在人类近期才进化出来,是我们的理性系统,使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有时情绪系统跟理性系统之间的决策会有冲突,但是在这种选择工作,选择人生伴侣这些关键问题上,是需要情绪系统做出决策的,这样你才能会有幸福感。所以在纠结的时候,内心有个小声音告诉我是读研的,我也听从了它,现在研究生也即将毕业了。读研期间之前考虑的问题怎样呢,我一一回答之前自己纠结的问题。自己虽说成绩可以,但是明白自己只是死读书,读研适不适合自己?可能还是不适合。看论文,做研究,跑仿真,想创新点,其实还是挺折腾人的。读研要发论文吗?不需要,在实验室做的都是工程项目,帮老师跟企业干活,做了两三个项目,跑了一些仿真,提供给企业解决方案,也是挺有成就感的。然后还可以拿拿补贴。自己不喜欢码代码,读研的话你能接受整天码代码的生活吗?现在自己也不喜欢码代码,对枯燥的程序员生活还是很拒绝。跟周围研究生同学交流,有些同学就是为了码农而生,他们可以沉浸在这样的乐趣中,其实自己是羡慕的,每个人可以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读研更让我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并且我自己也始终坚持这一点,不会因为大家都做码农而跟着去做。读研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读研的话,机会成本是三十万,三年现在毕业的时候,周围的同学起码也有了三十万的家底了,而自己什么都没有。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余额宝里面只有4000而已。可是我也找了一家不错的外企可以工作。工资在外人看来也是羡慕,而且性价比很高,我要感谢自己选择了读研这个机会。不然本科的学历我完全接触不到这样的offer,所以说读研也是有好处的,失去的机会成本说不定在未来几年也就可以赚回来了。读研的话,爸妈年纪很大,将近七十,他们能负担的起吗?(后来在我研一的时候,我爸生病了,因此爸妈在我研究生三年没有工作,只是靠着退休金过日子)爸妈靠着退休金生活的也很开心,读研期间自己帮导师干活可以拿补助,自己在学校靠成绩拿了挺多奖学金,自己的日子过得比本科还爽。研究生期间,认识很很多优秀的研究生同学,这些朋友是我读研最大的收获。这也是那时决定读研的一个原因。觉得可以上一个平台,跟更多优秀的人交流,一直也是自己交友的目标。大家毕业很多去了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等,大家都非常厉害。而周围那时可以读研但是选择去工作的同学呢?他们有的已经从国企辞职,自己创业。有的也已经从外企跳到了腾讯,年薪有三十万吧。其实大家混得都不错。说了那么多,建议题主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进行选择,让你自己的情绪系统做决定比较好。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希望对题主有帮助。在后天要毕业答辩的时候回答这样的问题,算是给过去的自己一个交代。谢谢2011年的自己!
,非鸡汤。浙大土博 高校老师,目前自己创业。
我觉得每个人的情况有很大区别。我的很多学生和您一样,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我觉得两个选择都好,都没有问题。关键在于选择好了,就要全力以赴。
就我自己而言,我认为硕士博士和出国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收获是眼界和自信。
学位其实不重要,在读书期间我的全力以赴让我有机会,能够站在一个行业的顶端看问题,让我在做各种决定的时候相对其它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在本行业内,我发现了创业的机会,博士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目前起步阶段。
不敢说选择有多正确,可是我的方向从来都没有偏过,认真,努力。
人生很短,不能虚度光阴。
人生很长,晚一点享受又何妨。
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10W或100W的年薪,两种选择都没有意义。
如果不是,哪种选择,又有什么关系呢?
去工作的offer 和 去读研的offer 可以比去工作的offer 和 去考研的option 不可比=============== 割一下 ===============这是原题↑这是原题↑窃以为分割线上面两行回答就是原题最严谨的答案。题主更新了几次,我正好也夹带几点私货吧:题主的情况还是涉及到风险控制的问题。如果题主放弃这个工作offer,那么“很可能”考上研,读完研究生之后“很可能”工作比现在找的还要好。因果顺序上的概率之间都是乘法关系,就看题主在自己心里怎么量化了。我是美国某1.5流学校硕士毕业,在硅谷一家大公司工作,去年组里一个我觉得非常优秀实习生转正了。他家里和自己都是很想去读研的,但本科毕业的时候通过实习拿到的这个offer真的很不错了,所以就选择接受这个offer。读研的事情如果将来真的认为有必要,先工作个半年一年再走也不晚,毕竟考研加读研也得要好几年呢。他虽然只有本科毕业,而且工作经历也才刚起步,但现在赚的薪水和我相差不大。如果题主的重点在于今后就彻底转方向了,那么这个究竟是不是题主心中最想要的职业发展方向,该问题甚至比薪资待遇重要得多。同样是个不可比的问题,因为概念都完全不同了。题主说的八卦,真心不是个事儿。“USC代博闻事件”不知道听说过没有,在咱们这儿反正比较出名的。当时对事主找暑期实习造成了很大影响,但心情收拾好,人品攒起来,男性最不怕的就是背叛,因为背叛让人清醒。后来事主在情感方面和事业方面都是全面碾压对方的情况。希望题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并祝成功。
NOTE: 这是我12年写的答案,当时年少轻狂,你们选择性地看。(想过删除这个答案,但又觉得那样就不够完整。就这样吧。希望有野心有报复有共鸣地人可以加入我们团队,一起航海,寻找宝藏!)我作为过来人的看法:我觉得我这一生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同济大学读研的时候辍学,现在看来,国内读研就是浪费时间,青春和钞票。所以我推荐你去工作。另外即使工作,10w(默认是人民币的话)在国内现在这样的物价,也只是砸牙缝,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来,我的补充 ====看到大家这么热情,有意思,今天特地多花点时间阐述阐述。1. 有人问我本科哪儿的,或者问我不是CMU的吗?我澄清我本科是同济计算机,当时一来土二没钱三没见过世面没有思想觉悟,所以兢兢业业读完了4年的本科,一点没有辍学想法,现在看来无疑是人生最大的一段浪费时间。别说跟之前的比尔盖茨或者现在我的老总Zuck比,就算跟组里一起做iOS的Grant Paul比,都只能说差距巨大。我本科读完后,去Google实习还有在网上一直做TopCoder,当时TopCoder光景好,财源滚滚,另外去Google实习收到kaifu的赐教,顿时开窍了,才下决心辍学同济研究生,去准备GRE和托福考试,在北京封闭读书半年,终于拿到CMU master的offer,远赴西域读书。当然,同样我当年翅膀未硬,思想不够成熟同时家底不厚,不敢辍学CMU,花了16个月拿到学位,终于于三年前进入Facebook的大门。为什么是Facebook,其实还是得益于Kaifu在Google TGIF上面的一句话:“以后如果Google会去崇拜哪个公司的话,这个公司不会是微软或者IBM,可能是Facebook(注意,他说的是可能)”。当时在场听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当耳边风;我10年初面试Facebook谈好offer,过了2年公司上市,而如今已是第三年中页,上市带来的收益超过周末其他公司里员工的十年收入。说明什么? 说明: 1) 机遇只属于准备好的人 2) 在自己的领域,好好向巨擘前辈取经,同时好好理解和执行,胜过自己埋头苦干好多年.2. 另外,我很奇怪为什么我的答案是112票,而第二名答案是136,我却排在前面?难道是因为不同人的票权重不一样吗? 如果是的话,那我高兴知乎又进步了!如果最后第二名的答案真正上升到第一,我像这是知乎的悲哀。第二个答案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推崇的中庸之道,乍一看觉得有理,而且语言特别祥和,但是你仔细一读,寥寥几千字全是废话,其中心思想只需一句话“每个人不一样,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楼主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决定,要follow your heart!要努力!” 哈哈,和人民之报或者新闻联播真有一拼啊!同时用散文式行文和抒情似措辞一点缀,我顿时觉得自己穿越回高中,在考语文做阅读理解。我无奈同时悲愤“知乎这原本一块净土,现在渐渐被这种码字党和心里鸡汤党占领;写一些网上和电视上写烂的文字,动不动就说什么follow your heart。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现在知乎的用户返回度在下降,因为答案越来越不酷了 :( 就好像这个问题,我当然也可以说,题主自己的情况只有题主自己最清楚,旁边的人没人比你更加了解之类的,然后放两个心灵鸡汤“what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再专业一点,比较一下读研和工作的利与弊,或者在分析一下两者的得与失等等;最后提主得到什么呢? 还是迷茫,不知道怎么决定,喝了一肚子鸡汤,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3. 最后还有一些人不同意我的答案(不同意很正常,每个人都可以言论和思想自由),然后变得愤怒,愤怒地写答案反驳,还有说我有损同济之类的,我真的觉得很幼稚。我没时间费口舌,只借用普京的一句话:“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Do have the faith in what you love
这个问题下
会有自己本身不打算读研的没考上研的或者读研中途辍学的人来劝你去工作会有正在读研的读完研的来劝你读研这是一个小马过河的问题 你最好还是结合自身情况 问问身边的人 父母老师长辈等 他们对你比较了解 网友的话只是隔靴搔痒
大三学生有话要说。2013年寒假,大三上学期跑去杭州某IT企业实习,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感谢建聪、感谢乐叔、感谢光裕。大三很躁动,很想看看外边的世界。自己在学校呆烦躁了,和辅导员请了假,独身一人跑到杭州面试。Hr很漂亮,很友好,喜欢我的“冲动”。实习是乐叔带着我,乐叔1米85,留个小辫,穿个万斯,人很闷骚。设计师骨子里都这样。UI小组,4、5个人,忙着一个公司的视觉,闲着、也累着。公司洗脑,建聪天马行空,讲着互联网当今的格局,互联网2.0时代,还有第一次听说的“飞猪说”,一股新鲜的互联网思维注入了我的脑海。我喜欢理论,因为理论是争辩的依据,没有理由的争辩是蛮力,是无知的表现。我喜欢这家公司。我认识了好多人,可能以后他们不会很牛逼,可能他们会一直在这个公司走下去。第一次有人夸我banner做得好的双喜,还有小兰姐姐,在年会上为我加油助威的那群人,他们很有活力,我喜欢他们。这是一家初创公司,几次大难不死,建聪说是运气,其实我感觉是他们,一群有活力的年轻人。爱,已经成为一种自由。乐叔,原淘宝出身,人身上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这就是我的老大。他没什么学历,UI组在他的带领下井然有序。他在我做图的时候会给我拿香蕉,说可以防辐射。他是一个四川人。一次让我做20个字的banner,20个字排了一天,我想哭但没哭,乐叔没有骂我。我想被骂,我是一个工业设计的学生,一个工科生,一个学数理化的理科生。我想做产品经理,我不想做美工。我想有自己的产品线,我想做一个决策层的人。很烦躁,乐叔让我回去休息,今天不适合做设计。我回去了,看了乐叔一眼,他带着铁三角的耳机,蹲在地上,看着屏幕边缘碎了的苹果电脑,做着他的设计。一次运营那边来闹,说要改,和文案不一样,那个UI组的小姑娘改了3次,不想改了。运营那边吧吧吧吧说了一通,乐叔杵在那里,也不和她争辩。事后我说,要是我我早火了,乐叔说要是发脾气能解决问题,那就没有问题了。第二天,建聪让两人进行了和解。建聪,33,为什么记得这么清,他说在三十要有自己的上市公司,耽误了三年。等钱赚够了,就去快活了。他周末加班,我在做学校的作业,待在公司蹭无线网。他见到我,我很羞赧,不敢对视,毕竟是老大。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当我向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也这么拼过,小伙子就是应该累一点,年轻人有作为!加油!我走的时候,去建聪的小办公室,想向他说声再见,嗯…老板再见。叫建聪就好了,再见。光裕,浙大研究生,研一,坐我旁边。本不觉得他有多牛,人很懒散,做事不细致,切图标注的时候总会错一点,ps也没我用的好,很多技能他都不会,我觉得研究生和本科生差不多,而且是浙大的研究生,不过如此。他喜欢各种理科男都喜欢的东西,单车、单反、耳机,甚至游戏。他可以一个学期剪两次头。他总是穿着一身阿迪,而且是套装,他很喜欢运动,我觉得是,但他说他喜欢舒适。浙江理工毕业,考研考上的,很厉害。浙大工业设计研究生招的人很少。我觉得自己应该出来工作了,读了3年研究生出来不也就那样么?况且我还能多积累一下经验。我把我的想法和我家人、学弟学妹说。公司工作又不累,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想早一点步入社会,开始我的下一段人生。也许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嗯,是结束了。我的实习结束了,我回到学校,准备健身、出游、考驾照,大三下学期的生活满满当当。乐叔还问我什么时候归队,我说快了,应该5.1就回去。我和我爸在寒假的时候争辩过,要不要考研,我准备了10页的材料,他找我妈当帮手,很显然,他没有理论依据,输掉了。我觉得我下一步应该就是做作品集、找工作。没有其他的可能了。大三是躁动的,躁动的内心充满了对外界事物的追逐。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思考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趋利避害。但当一个人会思考了,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为它会让你感到空虚,感到自身的孱弱、渺小。是否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还是只要不求甚解。我开始研究耳机、开始研究单反,知乎和quora成为解锁后经常要点击的应用,鲜果联播一天不看感觉到一种负罪感,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职高和大学有什么区别?本科和研究生有什么区别?我反问自己。考研真的是因为自己彷徨?没有计划好下一步怎么走?我买了新东方的乱序单词,翻出了藏在柜子里的马克笔,到公教区找了个座位。我没有贴上考研占座的字条,因为我知道知识是不需要位置的,它就在那里。我考研是因为对未知的沉迷,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有人说在公司工作不是也有自己的时间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学校是用来学习的地方,就如我不会在宿舍里做作业,因为它是睡觉的地方。我只是一名大三学生,没有各种令人羡慕的事迹,我想为自己奋斗下去,为了一种可能,一种未知。(如果考研考不上,我就好好学了一次英语、哲学方面有了一些提升,本来我也喜欢哲学)
记于4月10号,加油!
看了上面几个大牛的回答,厚着脸皮答一下吧其实楼主的问题无非就是想问问“有过类似经验”的人,给你个明示,到底读研和工作哪一个对自己的未来更优?哪一个风险更小?或者说哪一个能实现结果最大化?其实,楼主考虑错了一个方向,真正决定你的未来的东西,不是选择某一条道路,而是你踏上这条道路之后所秉承的态度!是不是我说的太官方了?简单点吧!如果你去读研,你用心去读,你会优秀的!同样,如果你放弃读研去工作,你用心去工作,你也会优秀的!而且,这两种优秀,我相信你根本没有必要去比较!决定你的人生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是否努力,是否用心!每个行业都有翘楚,也都有卢瑟。。总是在纠结自己要怎么去选择,而不去想想该怎么样不让自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你永远只是卢瑟!还有,永远不要相信别人的“经验”,因为那是属于别人的,就像你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你看看读研读博的,有很多的人很牛很牛;你看看辍学的,同样也有叱咤风云的人。。这种比较实在是难!但是这些人无疑有一点都相同,就是他们都足够的勤奋!足够的热爱自己的选择!最后,你想要什么,其实心里是有答案的,你只需要把它找出来而已!完毕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薪8000怎么投资理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