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我坐船到五台山天气看见天上四面佛像头发光

中国五台新闻网-县情概览
>>
[  ] [ 
五台山的文化价值
佛教五台山
16:29:00 星期一
  五台山,雄踞山西省东北,五峰环绕,峰顶如台,因此而得名。这里,地势高峻,草木葱茏,野花飘香,流水潺潺,夏无炎热,所以自古就名为清凉山。“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确切地概括了五台山固有的文化特色。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五台山也正在前进,发挥自然和历史对她的厚赐,展示出她特有的魅力。
一、一部佛国史
    五台山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在这里建寺。这座最古老的佛教名山,有时兴盛,有时衰落,历经沧桑。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到这里活动,遍山形形色色的佛教寺庙星罗棋布。这里的一切都与“佛”联系着,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说是中国佛教史的缩影!你要了解影响深远的中国佛教文化吗?那么五台山就是最好的见证,从中可以获得极其丰富的感受。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在佛教中以智慧辩才著名,所以又称大智文殊,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骑坐狻猊,象征智慧、锐利、威猛,在四大菩萨中排在头位。因此,他的道场也就特别显赫。
    据多种古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汉明帝刘庄一天夜里梦见金人向西飞去,于是就派大臣去西天拜求佛法,请来了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回佛经和佛像,并在洛阳建起了白马寺。永平十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清凉山,这两位高僧“慧眼识灵山”,认为这里与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很相似,又有印度阿育王的舍利塔,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便奏请汉明帝在这里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与白马寺同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视为中国辟山建寺的最早的记录。
    五台山历经沧桑,从它的兴盛和衰微也可窥见中国佛教发展的一斑。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北魏时期,魏太武帝笃信道教,下令摧毁各地佛教寺庙,五台山初次遭受了厄运。不久,文成帝即位,又开始复兴佛教,五台山重建寺庙,香火日益兴旺。北齐时期,五台山寺院已超过二百处。北周武帝宇文邕消灭北齐后,推行废佛政策,五台山佛教又受到沉重打击,寺庙全部被拆毁。隋兴,隋文帝、隋炀帝都是佛教信徒,热衷于扶植佛教,对五台山更特别重视,命在五个台顶都建寺庙。唐朝开国以后,唐太宗和武则天等都大力倡导佛教,五台山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名僧辈出,各宗派都到五台山活动,使五台山佛教呈现出异彩。唐代的初、中期,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走向成熟,当时五台山寺院多达360余处。敦煌莫高窟第61窟内的《五台山图》壁画,画面60多平方米,寺院林立,香客云集,反映了五台山全盛时期的风貌。唐武宗会昌年间,发生了来势汹涌的灭佛浪潮,五台山是重点打击对象之一,众多寺庙夷为平地,独有南禅寺因位处台外偏僻之处幸而免遭“法劫”。武宗去世后,继位者又恢复佛教。这时,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五台山虽重建寺庙,但已不能达到武宗灭佛前那样了,中国佛教从此走向衰落。五代周世宗是,又一次掀起废佛风波,五台山又再遭破坏。历经“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到了北宋初年,五台山只存寺院67所。
    五台山又一特色,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青庙就是和尚庙,为汉传佛教,汉族僧人多穿灰色僧衣,所以他们居住的寺庙叫青庙;黄庙就是喇嘛庙,为藏传佛教,蒙藏僧人多穿黄袍,黄庙因此而得名。从元朝开始,喇嘛教在五台山兴起。忽必烈封西藏胆巴喇嘛为“金刚上师”,并委他主持五台山寿宁寺。从此以后,五台山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就住在这里。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来五台山朝拜,都在菩萨顶住宿,曾赐大喇嘛提督印、斩杀剑,并命山西全省向大喇嘛进贡。据1956年五台山文物保护所的调查,在五台山范围内还有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
    在五台山的寺庙中,其中还有“十方堂”。佛教里把专门接待僧侣的寺院称为“十方丛林”,也叫“十方寺院”。碧山寺就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丛林,这里广接天下僧尼和居士,食宿一律免费招待,愿意住多久都可以,启程时还可给盘川。碧山寺自古以来道侣满座,自由学习之风很盛,大家各抒已见,互相探讨佛法。许多有道高僧和居士曾在此居住,还曾创办过“五台山佛学院”。据说,现任美国佛学研究会会长、纽约大成寺住持寿冶法师,来五台山时就在此挂锡,并定期给碧山寺捐赠资金。广仁寺是又一处十方寺院,以供蒙藏喇嘛食宿之需。
    今天,我们到了台怀镇,那寺庙,那钟声,那佛乐,那气氛,就宛如置身于佛国。一千九百多年来,五台山佛教历经兴衰,星罗棋布的寺庙都有各自的来历,共同构成一部悠久的佛国史,从中也可见出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的一斑。
                          二、百座艺术宫
    五台山形形色色的寺庙,掩映在深绿浓荫之中。各具特色的建筑,技艺精湛的雕塑,丰富多彩的文物,如同一座座艺术之宫,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当我们进入台怀镇时,首先吸引人们目光的是那高耸云霄的大白塔,它可说是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就以其中的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塔刹、露盘、宝瓶都是铜制镏金的,金光闪闪,极为壮观。露盘四周和塔腰有一个个风铃,山风吹来叮(原字口加当)作响,饶有古刹风味。这座大白塔来历不凡,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当时五台山佛教已很兴盛。后来,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
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诸如此类的传说,都给人以宗教神秘之感。
    显通寺在塔院寺后面,这座古刹经过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拥有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殿。这些建筑都各有特色,其中的一些文物也是稀世珍宝。拿无量殿来说,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十分奇特,技巧之高令人叫绝。殿内的《华严经》字塔,为白绫所组成,上书60多万字的《华严经》,蝇头小楷,工整秀丽,实为珍贵的佛教文物。那精妙
绝伦的铜殿,三间见方,高达五米,由青铜铸成,金光闪闪,灿烂夺目。外面雕铸着花卉人物,飞禽走兽;殿内供文殊菩萨铜像,周围壁上满布铜铸小佛。铜殿左右两侧,有青铜宝塔两座,上面满铸佛像。这铸造极为精巧的铜殿和铜塔,是享誉中外的佛教珍宝。显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后面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现过真容,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具有特殊的地位。寺庙依山而建,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恰似一架天梯,从人间通向天宫。两边有砖砌花格栏墙,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显得非常雄伟庄严。五台山好多寺庙都有一百零八级石阶,据说也与佛理有关。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
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极为华丽,寺内的影壁,中间由黄色琉璃砖镶嵌成二龙戏珠图,形态生动,光彩艳丽。康熙皇帝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
    无论从佛教史着眼,还是从建筑史和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南禅寺和佛光寺都可说是国宝。它们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要一见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物吗?那就到南禅寺去吧!“遭劫幸存南禅寺”,南禅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意义。唐武宗会昌灭佛,只有南禅寺逃脱了这次劫难,幸运地独存于五台山,因而也就成了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这座古刹小巧玲珑,其中的大雄宝殿,据梁上的墨迹记载,修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保存着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佛坛上,有佛、菩萨、弟子、童子、天王等唐代彩塑十七尊,容貌丰润,面目传情,神态逼真,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不可多得的瑰宝。 
    佛光寺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佛光寺坐落在佛光山的山腰里,寺院依山而建,东、南、北三峰环抱,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隋唐时声名远播。唐武宗会昌灭佛,寺庙被毁。唐大中十一年,主殿东大殿得以重建。它虽比南禅寺晚建七十五年,但规模却大得多,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范例,在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东大殿内佛坛上有唐代彩绘泥塑佛像三十五尊,体态丰满,栩栩如生,有浓厚的人情味,显示出唐代雕塑家的神工。那描绘佛教故事的壁画,形象生动,笔法流畅,飞天的衣裙长袖随风飘逸。
这些壁画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左右四梁下的唐人题字,也是难得见到的古人留下的墨迹。此外,寺内的文殊殿为五台山尚存的唯一金代建筑。殿内佛坛上文殊菩萨和两旁侍者的六尊塑像,是金代彩绘泥塑的精品。殿内四壁上,还有明代的彩色壁画五百罗汉像。寺中保存的北魏、北齐、唐、宋的砖塔和石刻经幢等,也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这里有“亚洲佛光”的美称。
    南山寺和龙泉寺,都枕山而建,凿坡为级,凡一百零八个台阶,披云掩绿,形若天梯。它们的建筑各有特色,而又都以雕刻为世人所称道。南山寺建在山腰上,台阶上面是高大的汉白玉牌楼,后面七层金碧辉煌的殿宇,由下而上层层高起,古树掩映,泉水萦绕,真是气势不凡。寺门前是细致精巧的砖雕构成的影壁,寺内从围墙到栏杆处处汉白玉浮雕,有花鸟虫兽,有历史人物,有佛经故事,千姿百态,生动传神,使人目不暇接,宛如进入艺术之宫。大雄宝殿内汉白玉雕刻的菩萨像,艺术价值很高。十八罗汉塑像,与其它寺院不同,有坐着的,有躺着
的,有正在说话的,有侧耳细听的,神态奇特造型生动,真是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龙泉寺坐落在九龙岗环抱中,三座院落横向排列,而自成与众不同的格局。台阶两旁石栏杆上,都雕刻着猴、鸟、花、桃等。山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拱桥一座,两侧矗立着旗杆,雕工都属上乘。最令人瞩目的,是那汉白玉的石牌坊,被誉为龙泉寺一绝。从基石到瓦顶,都精雕细刻而成。上面雕琢着端庄的佛像,石柱上盘着刻工精美的蛟龙,还有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那照壁中间镶嵌着巨石雕刻,据说是南海观音殿图,有亭台楼阁和花卉树木等,构图严谨,匠心独运。这些都是近代石雕艺术的精品,显示出五台山文化在近代的某些发展。
    一千九百多年来,五台山荟萃了许多艺术精品。就寺庙殿宇而言,这里集唐、金、元、明、清诸代建筑于一山,包容了木、砖、铜各种结构的建筑,建筑形态和风格多种多样,堪称佛庙建筑之集大成者。艺术瑰宝,除彩塑、石雕、砖雕、壁画等外,还保留着元代赵松雪画的马,他的夫人画的观音,丁云鹏画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等等。五台山珍藏着的各种佛经,也是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
                            三、笑迎新发展
    五台山不仅历史悠久,文化沉积深厚,而且自然条件也很优越。五台山的绝妙之处,是气候清新凉爽,真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夏天,从炎热的北京来到五台山,就犹如从人寰进入天堂。由于人们对这清凉环境的钟爱,因而就萌生出了美丽的神话传说,这就是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借来了清凉石的故事。如今,五台山翠岩峰南麓有清凉寺,寺内有一清凉石,呈青色,有云纹,高两米,长五米,宽三米,人坐其上,顿觉凉意。五台山成为清凉胜境,自然不可能是那块清凉石的神力。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在于它地势高,暑气难以爬上它的山
腰。五台山的五个台顶,海拔都在三千米左右,其中北台高达3058米,有华北屋脊之称。从台怀镇这一圆心,到周围数百平方公里的山川,这是多么宝贵的风水宝地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不辜负这自然和历史的厚赐呢?如何发挥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风水宝地的价值呢?这是当代中国山水文化建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今,中国各地的佛教徒,坚持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交往三个优良传统。五台山作为世界著名佛教圣地,自然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1994年8月6日至12日,五台山举办的水陆法会,就是五百年来最大的佛事,自明孝宗弘治七年以来这次佛事活动规模最大。美洲、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国内名山古刹的数百名高僧和居士参加了这次活动。水陆法会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叫“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为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而设的。这种法会创始于梁武帝,宋代以后普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佛教中的重大佛事活动,规模巨大,仪式繁多,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
    五台山的六月骡马大会,是适应当地的优越条件而形成的,随时代发展而历久不衰。隋唐时代,五台山主有庙会。到了乾隆年间,这历史悠久的古庙会演变成了骡马大会,清代开国以来,历代皇帝都信崇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庙宇,并定于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庙门,历时一个月。因此,每逢六月,四方僧人、香客、游人蜂拥而至,形成盛大的庙会,在庙会期间,还请戏班来唱戏,更增添了热闹气氛。同时,五台山这一天然高山牧场的优越条件,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里牧坡很多,饲草丰盛,水源充足,而且天气凉爽。附近几省的农民,每年盛夏都要赶着骡马牛羊来这里避暑,一方面放牧,一方面进行交易。据说,在这里放牧半月,能增膘一指,弱畜病畜可得到调养和医治,当地叫做“寄坡”。四面八方的农民,利用“寄坡”之际,既逛庙会,又互通有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年复一年,形成了骡马大会,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五台山骡马大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繁荣商品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保持和发展原有的活动的基础上,五台山又必须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新开拓和建设。五台山管理局局长白清良在《五台山的明天》中说:“山西省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五台山工作会议,确定了要把五台山建设成为雄伟壮观、清静幽雅、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高山自然公园和游览避暑胜地,同时成立了五台山管理局,统管宗教、文物、旅游、园林、规划等工作。”根据这个设想,将台内开发建设成七个各有特色的景区,同时,治理好台外七个主要景点,以新的面貌接待国内外的众多游客。
    着眼于旅游,自然是顺应潮流的。然而,如何发挥五台山的长处,使之建设得更有特色,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这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著名画家吴冠中就曾在《佛国人间》一文中说了这样的意见:“修复那么多庙,庙里必将有一批和尚和尼姑,他们除了礼佛念经之外,正有条件研究书画、古琴、武功、哲学、佛经……我想起怀素、石涛、渐江、虚谷等许多杰出的和尚书画家。如果每个庙宇各有其侧重的研究对象,并有展出和演出,组织座谈的讨论,岂不就成了来旅游和休养人们的高级文娱场所。”我深深地感到,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五台
山对于越来越多的人来说,不是“一日游”、“两日游”之类可以满足的。根据自然和人文条件,从发挥五台山文化遗产的优势出发,五台山可以而且应该建立一个国学研究基地,在这清凉胜境里开辟出一块从事学术活动的天地,把它建设成中国文化研究山庄。人们可以在这里住下来,下马细细地观花,参观古建筑,欣赏文物古迹,游览灵山秀水,领略美好风光,倾听神奇的传说,增长历史文化知识。人们也可在这里举行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形形色色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人们还可以在这里住一些时候,在这清凉世界里进行研究和写作。中国建
设了许多以“玩”为特色的度假村等,能不能建设一个以“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山庄呢?而五台山正是理想的地点。但愿这不是梦想!
    时代在前进,五台山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层面的需求。
网络编辑:
[  ] [  ] [ 
 ] [  ]
友情链接:
|||||||||||
||||||||||
主办单位:忻州市新闻处影视宣传中心  承办单位:五台县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忻州频道  电子邮件:
电话:6  新闻热线: QQ: 广告联系: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转载]五台山在密义上,即是文殊菩萨自身;五台宛若文殊菩萨的五髻,也代表着诸佛如来
&&&&莲师传中说:&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五台山曾有一百零七处圣迹,有的已无明显的踪迹,一些已被历史湮没,还有一些新建的寺院。此山又名清凉山。从山脚下环绕一周约六十二公里。古德们说:五个台是报身的五蕴清净为五种智能而自现五方佛。中台是毗卢遮那佛,乃身的化现;东台是意自现的不动佛;南台为功德所现的宝生佛;西台是长寿佛,系口的化现;北台系事业的化现不空成就佛。若论化身净土,中台是殊胜的文殊童子道场;东台乃智能文殊道场,主息法;南台道场主增法;西台系狮吼文殊道场,主怀业;北台是无垢文殊道场,主诛法。修法者可根据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增、怀、诛四大事业选择相应的地点,可获得快速的加持。
而隋文帝更曾因感应下诏在五台山的五峰山顶上建寺,供奉五种文殊的化身,即:
东台一望海寺一聪明文殊菩萨&&南台一普济寺一智慧文殊菩萨
西台一法雷寺一狮子文殊菩萨&&北台一灵应寺一无垢文殊菩萨
中台一演教寺一孺童文殊菩萨&&恒年献祭至今不绝。&
&&&&&佛陀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也宣说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的清凉山,领导着一万名大菩萨精进修行。《清凉山志》上记载,东汉明帝时,已有迦叶摩腾来到此山建立灵鹫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游中台时创建了大孚灵鹫寺后,至盛唐时山中的寺院已有三百六十座。历代以来有许多修行人在此成就,来自印度、中国西藏的朝礼者,更是络绎不绝,菩萨化现圣迹更是不可计数。
五台山也是为世界三大金刚座之一
&&&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五台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与佛教圣地之首,而且与藏传佛教关系甚深,其各圣迹皆为藏汉佛子共尊的朝圣圣地。。修建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就是以桑喜所得的五台山寺庙图为模本,才将之建成为印、汉、藏三式合一的建筑。在桑耶寺初建的壁画上也画了《华严经》的内容
&&&&在五台山东台附近,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
&&&&大圆满的祖师布玛莫扎以虹光身长住于此,直至此劫坏空。十六罗汉、佛护尊者、清凉国师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为了一切如母的苦难众生消除业障,积累福慧资粮,我们该精进努力朝拜三宝事业的显现--圣地、圣像、塔寺等。&
五百位阿罗汉常住清凉山
自古至今,发生过三次显应的事迹——
&&&&其一,隋朝开皇初年,有五百位清净的僧众,栖居在中台山麓修习禅定,常有天龙八部诸天人前来供养,过了夏天,这五百位僧众却又隐去了踪影。
&&&&其二,唐朝贞观年间,慈恩法师在名剎华严寺传授菩萨戒法,当时突然来了五百位比丘发心来求戒,闻受戒法以后欢喜而去。
&&&&其三,明朝永乐辛巳年间,永乐皇帝颁下了御制佛名曲经,无意间约有千余位僧众不知从何方而来,接受了皇帝设斋供养以后,散入林泉山谷之中,从此不再出现。
另外,传说佛陀的亲子,亦即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尊者,也曾化迹在五台山上。
所以在五台山上有一首《赞肉身罗睺》的诗:
罗睺尊者化身来, 十二年中在母胎。
昔日王宫修密行, 今时凡室作婴孩。
瑞严肉髻同千圣, 相好真容现五台。
能与众生无限福, 世人咸共舍珍财。
朝圣观一切为文殊化身
&&&某西藏大师远由西藏到五台山朝圣文殊大士。在到达五台境内後,大师见人即拜。由於大师当时已大有名气,此举令他的随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劝止不绝。大师後来遇上了一个补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盘洗鞋用的污水,臭味薰天,大师却安然对鞋匠礼拜。鞋匠把一污鞋装着洗鞋水给大师饮用,大师显得十分高兴,照饮如仪如尝甘露。此时众弟子按捺不住了,显得十分不安,大师却突然为其弟子强灌了一口污水。在弟子再张眼看时,面前的鞋匠早已变化成为文殊师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就是文殊的化身!
&&&&西藏人在传统上有一个习惯,在踏入五台山境时,会买下第一位前来兜售东西的人之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此举源出於种种文殊化现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间,不论甚麽人,他们都尊为文殊之人间化现而恭敬对待,绝少拒绝他人的要求!
五台山除了有著名的大寺十座外,还有殊圣之地介绍:
文殊与维摩对谈处
&&&&据《人唐求法巡礼记》卷三:“从(西)台西下坂,行五六里,近谷有文殊与维摩对谈处。两个大岩,相对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许。岩上皆平,皆有大石座。相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共维摩相对见谈之处。其两座中间,于下石上有师子蹄印,踏人石面,深一寸许”。
&金刚窟&&&&&&从台怀镇沿东台路旁的小道至五郎庙继续前行约一百米的祖师塔旁有一个金刚窟,是佛与佛子的密坛。迦叶佛时,罗萨王将金银写成的三藏显密经续以自己身上的宝贝装饰后伏藏于此。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佛教息结派的创始人印度高僧“帕当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称“嘎玛拉稀拉”,也是是藏地历史上有名“顿渐之争”的印度高僧“莲花戒”,在汉地又为达摩祖师。详见相关博文)在此虹化。&&&&
&&&《清凉山志》载:“此窟为万圣(一万尊佛)之密宅,神、乐、曲、藏等经书收藏于此”。本来是五台山最神秘之处,有窟无寺。唐永淳二年(683),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密法传入五台山时,受文殊接引,隐入金刚窟至今不返。大历二年(767),无著禅师至五台山传播牛头禅时,受文殊指点,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与后三三”的神密公案。在此虹化。布玛莫扎祖师以无死虹身于娑婆世界未坏之时常住于此,每100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扬无上大圆满。唐大历年间,温州元著禅师得一老翁指点,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两院,有一尊五台山最重的(七千斤)铜药师佛,还有文殊铜像,普贤石像。因疑老翁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为般若寺,意为“智慧”,也即文殊洞。&&按祗洹图云,祗洹内有天乐一部,七宝所成,笺日,又按灵迹记云,此乐是楞伽山罗刹鬼王所造,将献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往清凉山金刚库中,释迦佛出时。却将至祗洹,一十二年。文殊师利还将入清凉山金刚窟内。又有银箜篌,有银天人,坐七宝花上,弹此箜篌。又有迦叶佛时金纸银书大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其后有名的高僧如无著、法照等都曾在金刚窟见到文殊化现的种种神异之事。可惜,蜚声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年7月被林彪一伙炸毁,兴建了“林彪行宫”,还名之曰:“茅蓬山庄”。现在只留下一座祖师虹身塔.
最有加持力的罗延窟位于东台的东北面,沿小径约两百米左右。夏天颇为凉快,洞内的水是冰冰的,内有龙王的化身。金刚手菩萨与文殊菩萨曾于此探讨佛法。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并著述了“文殊大圆满”。《广清凉传》卷下载:“那罗延洞者,在东台东侧,洞门向东,深二丈余,..,然深不可测,时有冷风拂面,传云:此洞与金刚窟皆大圣之所宅也。”敦煌遗书《五台山赞》云“佛子北台东脚那罗延,弥覆盘徊曲连,有一天女名三昧,积米如山供圣贤”。
上善财洞&&&&&&上善财洞乃文殊菩萨与善财童子见面的地方,具有大加持。出上善财洞后边的一个小门50米就是尸陀林这是第三代大圆满祖师西日桑哈虹化成就的地方。&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下善财洞寺院后方有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纪念塔。上师法王如意宝就在此五台山圣地造《忠言心之明点》,在法王传记里也讲到法王来此尸陀林,有七位神奇的儿童来听法。
佛母洞清朝之乾隆皇帝的國師章嘉大師(藏文Changkya
Dorje)便在漢地五臺山佛母洞中(注:五臺山佛母洞爲金剛瑜伽母聖地之一)證悟了這種境界。在他出洞後,所見到的世界已儼然是莊嚴的清淨空行淨土!他雖然當時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身處我們同樣身處的世界中,但其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與我們所見到的是完全兩碼子事。
清凉寺&&&&&&
清凉石:据说上面无论坐多少人也坐不满,系古代龙王供养菩萨的宝座。&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
&&&&&应右绕此塔.顶礼三宝时,应边拜边持咒“刚秋森拉香擦洛
纳摩曼字西日耶纳嘛色西日耶纳嘛俄达玛西日耶梭哈”。顺时针右绕塔寺等圣地时应诵经行咒“纳摩达厦&抵扎嘎拉萨瓦热列纳扎雅雅纳嘛扎到卡四扎到卡萨瓦巴邦
贝(be)薛达讷 梭哈”,或持百字明亦可。
大白塔处是五台山的中心标志。大塔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有本师本释迦牟尼佛舍利,小塔纪念五台山佛教文殊菩萨。大小二塔,名冠全山。大塔全称“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明建。塔顶覆盖有铜质塔刹。整个塔的外部用白灰覆抹,故俗称大白塔。而佛陀的真身舍利更在无忧王时,就传说已在此建立舍利塔。所以五台山上有阿育王塔,其赞诵为:如来真塔育王明,分布阎浮八万城。震旦五峰添圣化,满朝七日放光明。云霄感得楼台观,宝刹标题善住名。无限梵香诸道俗,龙华三会必同住。可见得五台山圣地,也是佛陀真身与诸圣者所欢喜之地。《古清凉传》中载:“大孚寺北四里,有王子烧身寺,其处,先有阿育王古塔,至北齐初年,第三王子,于此处求文殊师利,竞不得见,乃于塔前,烧身供养,因此置寺焉”。&
白塔边佛陀脚印
佛陀之脚印&&足下平滿,沒有凹處。足下輪形,千輻輪狀.当年罗汉摄摩腾尊者以神通观出内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圣迹。大白塔上方南面有一个佛的脚印,是佛准备圆寂时留下的一个脚印,脚跟上有千幅法
L的吉祥图案,帮助将来朝拜的人清净业障、往生净土。这是唐朝时名显(译音)的高僧将印度的脚印图描给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启(译音)化缘后刻于石头上供奉于白塔的。
&文殊菩萨的发塔
&&&&白塔东面有个门,出门后三十米左右系文殊菩萨的发塔。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在其中。在台怀镇塔院寺内,有一个小佛塔称为「文殊发塔」,其由来特别殊胜,深受藏传佛教僧俗所尊崇。在北魏年间,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最早之佛寺)逢春三月会举行大型的「无遮斋会」。所谓「无遮」,即任何人等皆可参与盛会之意。有一次,一个贫妇带同一个小孩,手抱婴孩,尾随一狗来到赴斋。在排队经过登记布施供养的接待处时,贫妇由於无财可施,便切下一截头发作供品。知客并未把这份肮脏的头发放在眼内,随手就把它丢在一旁了。贫妇向知客僧说:「我赶赴另一地方,请先把斋食予我。」,这时虽未到派斋时分,知客僧也行个方便,给了一个饭盒予妇人。妇人却说:「我还有一个小孩要喂呢!」,僧人便又多发了一个饭盒。妇人又要求:「还有我抱着的娃娃!」,僧人又再送多了一个饭盒。妇人却仍表现得不满足,要求僧人为她的狗也准备一份,僧人沉住气也就照办了,哪知妇人仍说:「我肚还有一个孩子呀!」,僧人这时就忍不住了,发脾气骂贫妇浪费僧食、贪得无厌。此时,妇人吟了二段偈文:「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然後化成文殊大士,狗儿变成绿毛白身雪狮子,婴儿与小童化为天上的童子,全部腾空而消失了,在场的人纷纷下跪礼拜。刚才发脾气的知客僧此时知道自己因着分别心而有眼不识泰山,即时因羞惭而痛欲自挖双眼忏罪,却被众人阻止了。最後他在塔院寺(当时塔院寺与灵鹫寺为主院与分院关系)立塔,把妇人供施的头发供放塔内,并在石板上雕刻了贫妇与眷变化升空之景像立碑,以警後人。此碑现仍保存下来,在圆照寺可以看到。&&
灵鹫山菩萨顶&&&
&&&中台的山脚向上有灵鹫山菩萨顶,乃缘起第一寺,加持力特别大。&汉朝,明帝于即位七年神变月的一天梦见金色神人,有三寻(寻、弓,两臂张开的距离)高,此系大支那众生善根因缘的成熟。明帝派宰相王适找寻神人,迎来了印度的罗汉摩腾与班智达竺法兰。二位尊者在印度以神通观出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开启的因缘即将成熟,于是应明帝之请,携带一尊佛像、大小乘经典、一钵佛舍利,于火兔年冬月抵达汉土。国王见到佛像与金色神人完全一样,生大欢喜,请教二尊者:汉地有高僧大德长住否?尊者答:有,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永远长住传法,但业障轻的人看的见,其余的人比较难。第二年,二尊者赴五台山,用神通看见阿育王塔(现在的大白塔),对明帝说:圣地的核心像印度的灵鹫山,造一座寺院对未来很好。国王生起了真实的信心,修建了一个得信灵鹫神殿,现在叫菩萨顶。
显通寺北七里许的塔儿沟,有座寺院叫宝华寺.寺的前院,有座燃灯佛母塔,,高约丈余,为藏式瓶形塔,四角均有小塔,座基四周有石雕鱼、龙、象、马、牛、羊等形象。相传这座塔的塔基在西藏,塔身在西宁塔儿寺,塔尖是飞来塔儿沟的。很久以前,有位上了年岁的老人,直进塔儿沟,那时这里只有六、七户人家。这位老人挨家挨户地说:“今天中午,有座塔尖要落到这里,大家赶快把贵重物品搬出去,以防房倒来不及。”
大家都说这位老人是个疯子,因为塔类是不会飞的,谁见过会飞的塔尖呀.这位老人急得团团转。他看见一个六岁小孩地好里玩耍,他走过去二话没说,拍了一下孩子的脑袋,小孩就乖乖地跟他走了。这一下,把全沟的人轰动了,都跑出来追赶。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突然天昏地暗,当面不见人,大风刮得呼呼直响。只听见轰隆一声人们都被震得目瞪口呆。转瞬间,风停云散,太阳又照在头顶上了,却见一座大铜塔法和四个小塔尖摇摇摆摆飞到佛母塔上,同时又看见几处房屋震塌。人们这才明白过来,老人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啊!当回过头来再找老人时,已无影无踪不行去向..传说,那位老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为了防止塔尖再飞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在正殿里用楠木雕塑一尊文殊菩萨,这样就能锁住塔尖。因为塔尖是西藏飞来的,所以人们就叫它为西藏飞来塔。
莲师传中关于五个台顶圣地介绍
&&&&莲华生大士一路上见到五台峰顶,岁积坚冰,飞云清凉毫无炎暑。而五峰耸出,顶上并无林木,宛若垒土成台一般,十分奇特庄严。这时,上首童子忽然看到地上一朵宛若宝莲的花,欢喜地告诉莲华生大士说:“这是金芙蓉花,只有五台山上才有生长,其他地方则没有,可以说是陆上的莲华生了。”
莲华生大士仔细地观察金芙蓉花,确实珍贵殊胜,端严无上,宛如清净佛智一般。
莲华生大士问道:“除了金芙蓉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殊胜的花呢?”。
“五台山上特有的名花共有八种,就宛如法界胎藏的八瓣宝莲一般。五台山的菊花,昼开夜合殊胜无比,是第一种名花;而金芙蓉可称为陆上宝莲。另有宛如天注花雨、云流妙香的百枝花及零苓香花;还有能驱众邪,所谓“神诃诸怖远,僧定百魔休;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的鬼见愁花;五百罗汉在中台结夏安居,遗留下钵囊所幻化的钵囊花;具足吉祥的大吉玉仙花;具有天地灵气的天花等八种。这是因为大圣加持,才有这些殊胜的名花。”
“除了这些名花之外,尚有哪些灵物呢?”
“名花之外,当然有异草。如鸡足草、菩萨线草、瞢□草,都是奇特无比。五台山上更有二十五种珍贵的药草,极为灵效,如茯苓、长松、黄耆、黄精、天麻、百合等等,更有天然灵秀的钟乳药石。所以就是凡夫俗子,长住此地,也能长寿自在的。”
“五台山除了外相所显现的五峰之外,其内义为何呢?”
“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
莲华生大士与诸童子,虽然漫步游历,但神通威力,依旧不可思议,所以往来登顶无比自在。他们登上东台之时,只见峰顶入于云霄,宛如鳌背一般。安立峰顶,心澄气爽;东望明霞,犹如明镜,如观大海。所以中国宋朝的宰相张商英曾经咏赞东台说:
迢迢云水陟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
东北分明观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
圆光化现珠千颗,旭日初升火一团。
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
登上了南台时,只见山峰耸峭,烟光凝翠,而细草杂花千峦弥满,宛若铺上锦锻一般。
“南台宛若锦绣,所以又名为锦绣峰。这里在大圣的加持下,可说是‘临池为鸟皆称佛,虎狼狮子念弥陀’。而金芙蓉花在此长得最可爱了。”童子们笑嘻嘻地摘下了一朵宛若心莲的金芙蓉花,供养莲华生大士。这座南台真可说是:
披云蹑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
一片烟霞笼紫府,万年松径锁莓苔。
人游灵境涉溪去,我访真容蹋顶来。
前后三三知者少,衲僧到此甚徘徊。
“西台又名挂月峰,每当月将西沉时,月坠峰巅,宛若悬镜一般,所以才有此名。此峰山上泉水极多而甘美,宛如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童子们向莲华生大士介绍西台之后,又掬起北台的八功德水,供养莲华生大士;大士尝之,确实甘美。难怪有诗赞道:
宝台高峻近穹苍,狮子遗踪八水旁。
五色云中游上界,九重天外看西方。
三时雨洒龙宫冷,一夜风飘月桂香。
土石尚能消罪障,何劳菩萨放神光。
北台是五峰中最高之处,从山下仰望,峰巅宛若上摩七星斗勺一般。当莲华生大士一行游历到半山之时,忽然风云雷雨,齐鸣骤下;他们感觉十分有趣,而骤然升顶,见顶上却是晴空万里。原来此处即为龙王的宫殿,龙王特地朝礼莲华生大士。
在峰顶之上,东望海气,北眺漠烟,使人顿生无常悲凄之感。上首童子说道:“在此山顶,俯仰大观世界,更觉此生微茫虚幻,只有一心精进修证佛智,才是惟一的路径。”莲华生大士深有同感。所以有诗咏赞北台说:
北台高峻碧崔嵬,多少游人到便回。
怕见目前生地狱,愁闻耳畔发风雷。
七星每夜沾峰顶,六出长年积涧杯。
若遇黑龙奋霹雳,人间妄念自然灰。
莲华生大士登在中台之上,只见到巅峦雄广旷阔,而翠绿云霭浮空,十分美丽。
童子说:“中台有五条溪流发源于此。南面远眺晋阳,北面俯视沙漠,十分壮阔庄严。”中台如此的被赞诵着:
中台岌岌最堪观,四面林峰拥翠峦。
万壑松声心地响,数条山色骨毛寒。
重重燕水东南阔,漠漠黄沙西北宽。
总信文殊归向者,大家高步白云端。
“其实五台山的清凉世界是大圣文殊菩萨遍化神通示现世间的。大圣或现大身遍满法界,或现小身密于微尘,都是为圆满教化众生成佛啊!”童子如实地导引莲华生大士体解五台的圣境,就如同诗中所言:
五顶嵯峨按太虚,就中偏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燥,猛虎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铺舒。
展开坐具长三尺,已占山河五百余。
这无边的法界,其实即是文殊菩萨的法座罢了。
“大圣正在金刚窟中等候着您,我们现在回去礼拜吧!”众童子们引领着莲华生大士来到了金刚窟外,从外相中只是隐然有光明溢出,并无法看出有何异相。但在文殊菩萨的秘密加持之下,豁然进入了这座万圣所居的秘密净土,广大庄严宛如金刚法界宫一般。
这时大圣文殊菩萨正端坐在狮王宝座之上说:“善来心子!我已经等你很久了。你随同这些顽皮的童子们,遍历五峰,到底有什么心得呢?”莲华生大士所化现的梵天王向文殊顶礼并回答道:“大圣!我十分欢喜自在,并体悟到内密的自身,外显的五台山乃至一切法界,都是诸佛五智自然的流露。为了大悲周遍法界,所以您寓悲于智,示现了不可思议的缘起教化。”
五台山朝圣路线可参阅游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文殊菩萨佛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