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佛教入门书籍书籍大智度论带译解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佛教典籍简介:《大智度论》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人关注&&&&&&
&佛教典籍简介:《大智度论》
&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又称《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释论》、《大论》、《智论》、《释论》等。一百卷。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
  龙树又称龙猛、龙胜,西元二、三世纪顷,南印度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八宗祖师。自幼颖悟,学四围陀典、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等。出家后,广习三藏。曾至雪山,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虽知实义,然未能通达。后遇大龙菩萨引入龙宫,授以无量大乘经典,遂体得教理。后于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广造大乘经论,树立大乘教学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广为传布。师著作极丰,如《中论颂》、《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十住毘婆沙论》、《大智度论》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因此有千部论主的美称。
  本论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着。&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罗什译本中,最初的三十四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此。全书所援引经典、论书极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诸经典。兹列举如次:
  经  名       卷  数
  阿含本末经       1
  密□经         1
  摩诃衍义偈       1
  时经           1
  佛二夜经         1
  破群那经         1
  释提桓因得道经     2
  舍利弗阿毘昙       2
  解脱戒经         2
  删陀迦迦旋延经     2
  增一阿含         2
  放牛譬喻经       2
  佛答频婆娑罗王偈     3
  栴檀譬喻经       3
  降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经 3
  富楼那弥帝隶耶尼子经   3
  须跋陀梵志经       3
  信品中偈         3
  难陀迦经         3
  □卢提迦经       3
  赞摩诃衍偈       4
  天会经         5
  德女经         6
  频婆娑罗王迎经     18
  瓶沙王迎经       1、18
  天问经         1、26
  □喻经         1、31、85
  法句经         1、 5、35、57
  中论           1、19、25、38
  密□金刚经       10、26、57
  阿含           3、49
  赞佛偈         2、5
  八十部律         2、68、100
  中阿含         2、33
  长阿含         2、4、9、33
  迦旃延经         2、7、13、27、31
  阿毘昙鞞婆沙       4、29、38、39、74
  六足阿毘昙       2、68、100
  □勒           2、18
  阿波陀那经       4、33、100
  不可思议解脱经     33、35、100
  梵网经         5、18
  般舟三昧         7、33
  多持经         9
  阿弥陀经         9、92
  诸佛要集经       9
  华手经         10、46、100
  毒蛇喻经        12
  四天王经        13
  天地本起经       13
  优□罗华比丘尼本生经  13
  苏陀苏摩王经      14
  赞精进偈        15
  菩萨本生经       16、33
  除欲盖偈        17
  佛教瞋弟子偈      17
  禅经          17、22、24、28
  赞般若波罗蜜偈     18
  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18
  千难          19
  网明菩萨经       22
  阿那律佛灭度时说    22
  诸阿罗汉得道时说偈   23
  多性经         24
  分别业经        24
  净经          24
  孙陀利经        25
  一切漏障经       25
  一切不行经       26
  长爪梵志经       26
  持心经         27、29、32、81
  宝顶经         28
  本生经         28
  贤劫经         29
  十地经         49
  渐备经         29
  饿鬼经         30
  罗陀经         31
  三十三天品经      32
  二百五十戒经      33、100
  菩萨阿波陀那      33
  六波罗蜜经       33、46
  大云经         33、46、100
  摩诃迦栴延所解修多罗  33
  尼陀阿波陀那      34
  三法经         34
  菩萨本起经       38
  本起经         46
  断一切众生疑经     46
  云经          46
  法云经         46、100
  弥勒问经        46
  龙王经         51
  阿差末经        53
  地狱品         66
  光赞          67、79
  放光          67、79
  道行          67
  小品          79
  城譬喻经        80
  辟支佛经        81
  转*轮经        86
  婆差经         93
  譬喻经         97
  智印经         98
  四阿含优波提舍     99
  诸佛本起经       100
  罽宾国毘尼       100
  阿毘昙         6、8、16│21、23
  、26│28、31│33、
  49、55、68、75、81
  、83、98
  毘摩罗鞊经       9、15、17、28、30
  、85、92、95、98
  宝云经         100
  大悲经         100
  方便经         100
  龙王问经        100
  阿修罗王问经      100
  摩偷罗国毘尼      100
  八十部毗娑沙解释    100
  杂阿含         2、9、10、31、32、
  首楞严三昧经       4、10、26、29、34、
  40、75
  法华经         7、9、10、26、30、
  32、33、38 46、50、
  57、79、84、93、100
  本论是龙树晚年的著作,对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方法、僧伽的解说甚为详细,并言及胜论派与印度一般思想,是当时的佛教百科全书。在般若思想的弘扬上,龙树的《中论》是站在&般若皆空&的否定立场而言,然本论则是以&诸法实相&的积极肯定立场,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的宗教实践,如卷四的尸毘王割肉喂鹰、须陀须摩王不犯禁戒,卷十一的大国王遍割身肉为灯炷供养婆罗门以佛法、鸽以身投火施舍饥人,卷十二的萨婆达王以身布施婆罗门、月光太子布施血髓济度癞人、六牙白象举牙授与猎者、迦频闍罗鸟教化禽兽,卷十四的羼提仙人、鹿王代鹿母受死、爱法梵志破皮析骨求法、雉灭林火等,处处揭示菩萨行者之修持,而与佛陀的本生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由本论即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的大要。
  又龙树菩萨以后的大乘佛教等诸说,几乎都是以本论为中心而开展。因此,本论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书,对印度及中国佛教影响相当深远,尤其是自本论译出以来,成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的重要论典。
  □是印度唯识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
  □与净土宗的关系密切。龙树的《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是净土法门的重要典籍,同为其著作的本论,亦随处赞叹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清净。南北朝时代净土教念佛法门高僧昙鸾的《略论安乐净土义》中,引用本论以辨众生对佛智的疑惑,如&佛智离此四句,缘之者心行灭,损之者言语断,以是义故,《释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唐朝我国净土宗第二祖道绰的《安乐集》也多引用本论。净土宗三祖善导的《往生礼赞偈》的&中夜偈&,就是引自本论卷十七&除睡眠盖偈&中的前四句。罗什大师译成《大智度论》后,姚兴曾致书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请其代写序文;慧远大师虽以难当重任及体弱多病为由而婉拒,但仍深感研究本论的重要,而抄其要文,撰为二十卷。由此可见,本书与净土宗关系的密切。
  □本论卷九的佛陀二身说中,&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的主张,是密教思想的先驱。卷四十八《四念处品》中一一解说四十二字观,阐述诸法实相,是真言陀罗尼的根源。
  □龙树菩萨的著作,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的大成;再加上本论的译出,使得北地讲说四论风气盛行,形成四论学派,因此从南北朝至隋唐年间,不乏以精通《智度论》而讲授四论的硕学。
  □据《佛祖统纪》卷六载,天台宗的二祖慧文禅师因阅《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智者大师在《四教义》中也常引用本论以说理。
  □华严宗法藏贤首国师在《华严五教章》卷一主张《华严》是不共般若,就是引用本论卷七十二及卷百所载,般若有二种,一者唯与大菩萨说,二者三乘共说等,以兹证明。
  □本论卷二十九&三界所有,皆心所作&等主张,是瑜伽唯识思想的先驱。
  □本论六度中的禅波罗蜜、戒波罗蜜的阐扬,对禅宗和律宗具有重大贡献。
  □《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的相即,均深受本论的影响。
  本书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四册、《碛砂藏》第十四册、《龙藏》第七十六─七十八册、《卍正藏》第三十六、三十七册,《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此外坊间亦有数种单行本流行。敦煌及新疆等地所发掘的古写本,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以现行本与古写本互相校合,则知现行本中有不少脱误之处。本书注疏有《大智度论抄》二十卷(慧远)、《大智度论疏》(昙影)、《大智度论疏》十四卷(僧侃)、《释论玄门》一卷(慧思)、《大智度论释》十卷(行贺)、《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慧影)等。
  □试述本论内容主旨。
  □试述本论对佛教的影响。
  □龙树被誉为&八宗祖师&与本论有何关系?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当前位置:
大智度论白话---佛光丛书.pdf
大智度论白话---佛光丛书.pdf最新资料介绍:读趣资料吧提供大智度论白话---佛光丛书.pdf最新资料下载,大智度论白话---佛光丛书.pdf免费下载,
推荐使用、下载资源,请使用相关软件打开;
本站资源通过、系列杀毒软件检测,请放心下载;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在下列搜索引擎中查找关于“大智度论白话---佛光丛书.pdf”的信息《大智度论》,佛经
《大智度论》第二十一卷
释初品中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是五合为八背舍。背是净洁五欲,离是著心,故名背舍。不坏内、外色,不内、外灭色相,以是不净心观色,是名初背舍。坏内色,灭内色相;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是第二背舍。是二皆观不净:一者、观内、观外;二者、不见内,但见外。何以故?众生有二分行:爱行、见行。爱多者著乐,多缚在外结使行;见多者,多著身见等行,为内结使缚。以是故,爱多者,观外色不净;见多者,观自身不净坏败。
复次,行者初心未细摄,系心一处难,故内、外观;渐习调柔,能内坏色相但观外。
问曰:若无内色相,谁当观外?
答曰:是为得解道,非实道。行者念未来死,火烧,虫啖,埋著土中,皆磨灭;若现在观,亦分别是身,乃至微尘皆无,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
问曰:二胜处见内、外色,六胜处但见外色;一背舍见内、外色,二背舍但见外色.何以故但内有坏色相,外色不能坏?
答曰:行者眼见是身有死相,取是未来死相以况今身;外四大不见灭相故,难可观无,故不说外色坏。
复次,离色界时,是时亦不见外色。净背舍身作证者,不净中净观,如八胜处说。前八一切处观清净,地、水、火、风,及青、黄、赤、白。观青色如青莲华,如金精山,如优摩伽华,如真青婆罗柰衣;观黄、赤、白,各随色亦如是,总名净背舍。
问曰:若总是净背舍,不应说一切处!
答曰:背舍是初行者,胜处是中行,一切处是久行。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不净,二者、净。不净观中,二背舍,四胜处;净观中,一背舍,四胜处,八一切处。
问曰:行者以不净为净,名为颠倒;净背舍观,云何不颠倒?
答曰:女色不净,妄见为净,是名颠倒;净背舍观一切实青色广大,故不颠倒。
复次,为调心故净观,以久习不净观心厌,以是故习净观非颠倒,亦是中不著故。
复次,行者先观身不净,随身法所有内、外不净,系心观中;是时生厌,淫恚痴薄,即自惊悟:“我为无目,此身如是,云何生著?”摄心实观,无令复错。心既调柔,想身、皮、肉、血、髓不净,除却唯有白骨;系心骨人,若外驰散,摄之令还;深摄心故,见白骨流光,如珂如贝,能照内外诸物,是为净背舍初门。然后观骨人散灭,但见骨光,取外净洁色想。
复次,若金刚、真珠、金银、宝物,若清净地,若净水,如无烟无薪净洁火,若清风无尘。诸青色如金精山,诸黄色如瞻卜华,诸赤色如赤莲华,诸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系心净观,随是诸色,各有清净光耀。是时行者得受喜乐,遍满身中,是名净背舍。缘净故,名为净背舍;遍身受乐故,名为身证。得是心乐,背舍五欲,不复喜乐,是名背舍。未漏尽故,中间或结使心生,随著净色;复勤精进,断此著故,如是净观从心想生,譬如幻主观所幻物,知从己出,心不生著,能不随所缘,是时背舍变名胜处。于净观虽胜,未能广大,是时行者还取净相,用背舍力及胜处力故,取是净地相,渐渐遍满十方虚空;水、火、风亦尔。取青相渐令广大,亦遍十方虚空;黄、赤、白亦如是。是时,胜处复变为一切处;是三事一义,转变有三名。
问曰:是三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是实观?是得解观?若实观,身有皮肉,何以但见白骨人?三十六物合为身法,何以分别散观?四大各自有相,何以灭三大,但观一地大?四色非尽是青,何以都作青观?
答曰:有实观,亦有得解观。身相实是不净,是为实观。外法中有净相,种种色相,是为实净;观净不净,是为实观。以此少许净,广观一切皆是净;取是一水,遍观一切皆是水;取是少许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等,是为得解观,非实。四无色背舍,如四无色定中观。欲得背舍,先入无色定,无色定是背舍之初门;背舍色,缘无量虚空处。
问曰:无色定亦尔,有何等异?
答曰:凡夫人得是无色定,是为无色;圣人深心得无色定,一向不回,是名背舍。余残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名灭受想背舍。
问曰:无想定何以不名背舍?
答曰:邪见者,不审诸法过失,直入定中,谓是涅槃;从定起时,还生悔心,堕在邪见,是故非背舍。灭受想患厌散乱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身得故名身证。
八胜处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初胜处;内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色胜知胜观,是名第二胜处;第三、第四亦如是,但以内无色相外观色为异。内亦无色相,外观诸色青、黄、赤、白,是为八胜处。内色相外观色者,内身不坏见外缘少者,缘少故名少,观道未增长故观少因缘;观多畏难摄故,譬如鹿游未调,不中远放。若好、若丑者,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内身不净相,内身中不净相观外诸色,善业报故名好;不善业报故名丑。
复次,行者如从师所受,观外缘种种不净,是名丑色;行者或时忆念忘故,生净相,观净色,是名好色。
复次,行者自身内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二种:一者、能生淫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淫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于缘中自在,胜知胜见:行者于能生淫欲端正色中,不生淫欲;于能生瞋恚恶色中,不生瞋恚。但观色四大因缘和合生,如水沫不坚固,是名若好、若丑。胜处者,行者住是不净门中,淫欲、瞋恚等诸结使未能不随,是名胜处,胜是不净中净颠倒等诸烦恼贼故。
问曰:行者云何内色想外观色?
答曰:是八胜处,深入定心调柔者可得。行者或时见内身不净,亦见外色不净。不净观有二种:一者、三十六物等种种不净;二者、除内外皮肉五藏,但观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观是名丑,如珂如雪观是名好。行者内、外观时,心散乱,难入禅;除自身相,但观外色。如阿毗昙中说:行者以得解脱观,见是身死;死已,舆出冢间,若火烧,若虫啖,皆已灭尽;是时但见虫、火,不见身,是名内无色相外观色。行者如教受观身是骨人,若心外散,还摄骨人缘中。何以故?是人初习行,未能观细缘故,是名少色;行者观道转深增长,以此一骨人,遍观阎浮提皆是骨人,是名为多;还复摄念观一骨人,以是故名胜知胜见。
复次,随意五欲中男女相,净洁相,能胜故名为胜处。譬如健人乘马击贼,能破名为胜;又能制御其马,是亦名胜。行者亦如是,能自于不净观中,少能多,多能少,是为胜处;亦能破五欲贼,亦名胜处。内未能坏身,外观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初第二胜处。内坏身无色相,观外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是第三、第四胜处。摄心深入定中,坏内身,观外净,缘青、青色,黄、赤、白、白色,是为后四胜处。
问曰:是后四胜处,十一切处中青等四处,有何等异?
答曰:青一切处,能普缘一切令青;是胜处若多、若少随意观,不令异心夺,观胜是缘,名为胜处。譬如转轮圣王遍胜四天下,阎浮提王胜一天下而已。一切处普遍胜一切缘,胜处但观少色能胜,不能遍一切缘。如是等,略说八胜处。
十一切处者,背舍、胜处已说,此以遍满缘故,名一切处。
问曰:何以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名一切处?
答曰:是得解之心,安隐快乐,广大无量无边虚空处,是佛所说;一切处中皆有识,能疾缘一切法故,一切法中皆见有识;以是故,二处立一切处。无所有中,无物可广,亦不得快乐,佛亦不说是无所有无边无量。非有想非无想处心钝,难得取相令广大。
复次,虚空处近色界,亦能缘色;识处能缘缘色。又识处起能超入第四禅,第四禅起超入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远,无色因缘故,非一切处。是三种法,皆行得胜处。一切处是有漏。初三背舍,第七、第八背舍,是有漏,余残或有漏,或无漏。初二背舍,初四胜处,初禅、二禅中摄;净背舍、后四胜处、八一切处,第四禅中摄;二一切处,即名说空处空处摄,识处识处摄。前三背舍,八胜处,八一切处,皆缘欲界;后四背舍,缘无色界及无漏法。诸妙功德,在根本中;善无色根本不缘下地故。灭受想定非心心数法故无缘,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但缘无色四阴及无漏法。
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灭受想定。
问曰:余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定?
答曰:余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此于功德心柔软,善断法爱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或无漏,禅中间未到地,不牢固。又是圣人所得,又此大功德不在边地,是故无次第。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声闻法中略说。给大家推荐一本绝世好书,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给大家推荐一本绝世好书,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这本书,文字非常白话,是古印度证欢喜地菩萨位的龙树菩萨写的。内容丰常丰富,都是白话文,典故非常多,佛法基本概念的解释也非常多,号称是佛法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学佛入门的书。事实上,最好人手一本!
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世尊亲自授记,在佛灭度七百年后降生南印度婆罗门种族之家,菩萨深入经藏、智慧超人,于现身即证得初地菩萨果位。菩萨一生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有“千部论主”之称。
龙树菩萨广学空有二门,最后安住于净土他力之教;亦即《大智度论》中多处赞扬弥陀净土,而后在《十住论》之《易行品》中告白自已归于弥陀本愿之救度。最后菩萨以自己现身说法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龙树菩萨天生聪慧,悟性深高,大乘教义因其阐扬而光芒万丈。在佛教史上,论义理规模之宏大与影响之深远,可谓释尊以外第一人,故有「释尊第二」之称。中国八大宗派皆与其有血脉渊源,被尊为八宗共祖。《楞伽经》悬授其记云:&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龙树菩萨&淮提菩萨开咒偈
龙树菩萨的偈语说: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淮提,唯愿慈悲垂加护。」
这首是龙树菩萨亲自撰写的偈语,也叫做「淮提菩萨开咒偈」。这首龙树菩萨撰写的开咒偈语,光念的加持力就已经很大。
为什麽念咒之前要念这首偈语?因为这是用来祈请淮提菩萨降临坛场,加持指导修行人。诚心念这首偈语,淮提菩萨及其各部护法圣众,就会立刻受请降临了。
龙树菩萨说五眼
&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有此碍,故求天眼。若得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然虽见和合因缘所生的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故为得实相,而求慧眼。若得慧眼,见众生尽灭一异之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灭于内。但慧眼无所分别,不能度众生,故求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然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在余人为极远、幽闇、疑、微细或甚深者,在佛眼是至近、显明、决定、粗、甚浅。故佛眼无所不闻、不见、不知,而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三十三
南师怀瑾:龙树菩萨走马看经题
自己认为了不起,在佛学里头叫做“我慢”。人都有一个我,每个人所谓自尊心,很好听的名词,每个人有自尊心,在佛法里就叫做“我慢”、“我见”。世界上人人有我,我总是了不起。最笨的人,最差劲的人,还是“我”了不起。你说你最佩服谁呢?谁都……嘿,这个人很了不起。不过讲了半天,他比我还差一点点,每个人如此。出了家,有了学问,你们很谦虚,我说世间法不要,不过我是出家人,人天师表,你拜我应该的,我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又怎么样?你不是佛耶,我常常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佛耶,不是你耶。所以增上慢,年纪大了也会增上慢。做了爸爸了,对儿子,你是我的儿子,增上慢。做了爷爷,那更高一层的增上慢,所以龙树菩萨这个时候,他要做第二个佛了,所以在佛教的历史上,感动了龙王,这一看,这个傢伙,所谓龙王,有无此事,有无这个人,再研究了,这个龙王是佛的弟子,所谓天龙八部都是佛的弟子,一看这个龙树菩萨,这个傢伙,那么我慢,龙王来接他,你认为把我们老师释迦牟尼佛的所有的学问都会了吗?对啊。你同我们老师释迦牟尼佛一样吗?一样。他的著作你都看了吗?都看了。人世间留下来佛的著作千万分的一点,我陪你参观一个地方。他也不说自己是龙王化身来的,龙树菩萨普通的神通都有,好吧,我同你去吧,龙王把他接到龙宫去,打开龙宫的图书馆,你看吧,龙王给他一匹马,骑到马,跑马看,不然你的寿命,你的时候来不及,龙树菩萨走马,骑在马上看经题,看佛经的题目哦,这一本叫金刚经,这一本叫华严经,这一本叫……,走马看经题三个月才看完,只看了经的题目,内容还没有翻呢,还骑在马上跑过,原来佛法的学问是那么大,这个世间上留下来佛的学问,千万分之一,这一下才把他的傲慢打下去,然后,他就跟龙王要求,我带一部经回去,龙王说,好吧,看你的缘份,所以他抽了一部经叫《华严经》,《华严经》有十万偈,所以他带回来了,所以华严经是佛的大经典,我们佛法,佛教里头,佛学里头一句话,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它的内容太伟大了,太充沛了,不读华严经,不晓得佛家的富贵,什么是富贵,他的智慧内容包含的那么多。
【龙树菩萨《(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 这是大师龙树菩萨的故事。
  龙树菩萨是印度东方嗄尼札地区中嗄候拉当地的人。他是属于婆罗门阶级,由度母而得到了成就。在嘎候拉当地有一万五千人,大家都是互相争斗抢夺。婆罗门众就开会商议:“这里不适合我们居住,纷争层出不穷,还是离开到它乡去吧。”龙树菩萨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派人告诉婆罗门众人:“你们请不要去别的地方,别的地方也有别的痛苦,请你们把我的财产拿去。”大师就把全部财产布施出来,自己从嗄候拉来到了凉园再过去的那烂陀佛学院。
  大师在那烂陀寺出家,修学五明,结果通达一切,成为了一位大学者。但是一来大师对讲授感到厌倦,就专事禅修,因此亲见了度母。大师离开了住有百位僧众的那烂陀佛法中心,放弃了这里的生活,来到别的地方,过著托钵乞食的生活。后来大师又再度回到了那烂陀寺。
  大师自认为这样未能完成对众生的利益。为了想要获得功德来完成对众生的利益,大师就来到了京城。大师作了魔王的十二魔女的念诵修持,第一天地大震动,第二天起大水,第三天出现大火,第四天刮起大风,第五天天降兵器,第六天天降石雨,第七天众魔女来障挠阻碍龙树菩萨,但是菩萨的心毫无变异动摇,丝毫不受影响。众女夜叉们齐来询问菩萨需要什么,我们愿意供养。菩萨回答:“我别的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供养我的生活所需。”所以夜叉们就每日供养菩萨四次米、五次蔬菜。大师接受了他们的供养,在十二年中专注的来禅修。
  大师聚集了壹佰零捌位女魔的力量,想要来利益众生,他来到了卡达希拉山,想要把整座山变成黄金来利益众生。大师先将整座山变成了铁,再将铁变成了铜,这时文殊菩萨现身告诉大师:“这样会引起人民的广大争斗,会造下大恶业。”大师就停止了这项决定。现在卡达希这个地方仍有紫色的铜山。
  大师又前往印度南方的圣山。在途中来到了大河边,遇见了许多牧童,大师问他们如何能过河。有人就故意指引大师到一条险道上,既有凶猛的鳄鱼,又充满了急流。但是有一个牧童善意的告诉大师:“这条路不好走,请走这一边。”就背著大师走过去,到了水中央时,大师化现了许多可怖的凶残鳄鱼等种种危险。牧童反而安慰大师:“在我未死前,请您不用害怕。”大师驯服了那些化现的鳄鱼,终于来到了岸上。
  大师就告诉牧童说:“我是龙树菩萨,你知道吗?”牧童回答并不知道。菩萨就告诉牧童:“你把我从水里带过来,我将送你一个礼物。你想要什么?”牧童说:“我想要成为一个国王。”大师就将水洒在路旁的一棵沙拉树上,树马上就变成了一只大象,并且听从国王的命令,当需要军队时,大象号叫一声,军队就马上出现。国王名为沙拉邦札,王后名为辛蒂。国王成为巴希达那地方的贤明国王,统治著必须纳税的八百四十万人民。
  龙树菩萨来到了南方的圣山,在这里长期的作禅修,国王沙拉邦札很想念上师,就亲自来到了圣山,向大师顶礼绕行过后。国王告诉大师:“国家朝政是微渺琐碎的,罪恶却是很大,我不需要了。我请求能留在您身边。”大师告诉国王:“不要放弃王政,我有一串宝贵的念珠可以帮助你治理国家。”大师就教授他可以免于非时死亡的恐惧的心要教授。国王说:“如果我能够和上师住在一起,我就愿意修持此心要口诀,并统治国家,否则我两者都不要。”国王就留下来陪伴上师。
  龙树菩萨就给予国王口诀教授,国王在国家中修持无死的心要口诀,在百年中统治国家。而在这百年中人民生活富裕美满,山林中鸟兽也平安快乐,而在百年中龙树菩萨光大宏扬佛法,天魔心生忌妒,就想制造出种种障碍乱象。因此日月变得暗淡无光,女人多成为仆役,果实未熟自然掉落,雨水失时,生灵遭逢饥荒的痛苦,疾病和武器争战的时代到来,而草木花树都干枯死亡等等怪异凶象都出现。
  国王沙拉邦札自忖:“这些凶兆的意思不是别的,必然是对我的上师有所不利。”就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正谛古马拉。仅带了一个随从来到了圣山来见龙树菩萨。大师问他:“儿啊!你来这里作什么?”国王回答:“我和众生的善业尽了,佛陀的法教也没落了,黑暗遮闭了四方,大悲上师如月亮般的明亮皎洁,现在由于天魔的作祟,被雨和乌云障蔽了。如金刚般的清净上师,将如有漏世法般的坏灭吗?”
  菩萨告诉国王:“众生有生即有死。聚即有散,合即有灭,诸行有为法最后必然是无常坏灭。这有什么好不愉快呢?你应该继续修持性命心要法门。”国王回答:“如果我留在上师身边,就愿意修持性命心要法门,如果上师不再住世,我就不需要再修法。”
  龙树菩萨就把所有的财产布施给别人,大梵天就化现成一婆罗门,来向菩萨求取人头,菩萨答应了将头作布施。国王沙拉邦札不能忍受上师将入涅槃的痛苦,就以头顶礼碰触上师的莲足就往生了。
  众人都责怪这个婆罗门,这时菩萨的头无论如何都切不断,只有用吉祥草才能把头切下来布施给大梵天。从此树林都干枯掉,人们的福德都产生障碍,以前的八大女夜叉至今仍守护著菩萨的身体。菩萨的舍利遗骸存在处,也有龙王菩萨守护著,有光芒射出如同月光般。而龙树菩萨的身体在弥勒菩萨来临时,将会再度起来以来利益众生。
  这是龙树菩萨的故事。
FROM:【《佛教人物传》【中华佛典宝库 编】V2.1】
龙树菩萨简介
 (人名)菩萨名。旧称,那伽曷树那,那伽阿周陀那Na%ga%rjuna,生于阿周陀那下,故名阿周陀那。以龙成道,故字曰龙。新称,那伽阏剌树那。译为龙猛。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于南天竺(摩诃摩耶经下),马鸣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提婆菩萨之师也(付法藏传五)。入龙宫赍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显密八宗之祖师也。龙树传曰:“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中略)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西域记八曰:“那伽阏刺树那菩萨,唐言龙猛,旧译曰龙树,非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龙树四教】
 (名数)龙树菩萨以四门判释经论,是曰龙树四教:一有门,谓四阿含经等,说一切因果皆实有者。二空门,谓般若经等,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之情执者。三亦有亦空门,谓深密经等诸大乘经,说性空相有者。四非有非空门,谓中论等双破有空者。见华严经疏钞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龙树本迹】
 (本生)龙树菩萨之本地,谓为过去之妙云相佛,又曰妙云自在王如来,今为垂迹之身,在初欢喜地之位云。三宝感应录下曰:“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三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弘法之付法传上曰:“寻本则妙云如来,现迹则位登欢喜。”八宗纲要上曰:“龙树则昔之妙云相佛,今则寄位于初欢喜。”(但三宝感应所引二经藏经中无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龙树出家因缘】
 (故事)龙树传云:龙树生于婆罗门种,一切经书道术,无所不通。有契友三人,相共至术家,学隐身法,于王宫中为淫乐。王悟之,闭诸宫门,使数百力士以刀斩空。三人者即死,唯龙树依王头侧得免,是时始知欲为众祸本。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付法传亦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龙树入龙宫赍华严经】
 (传说)龙树传云:龙树已出家,入灵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大乘经典授之。诵持爱乐,虽通实义,然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不得。自念言:佛经虽妙,犹有所未尽。我欲推未尽而演之,以悟后学。于此欲更造衣服,立教戒,附于佛法而小异。独在静处水精房中,思惟此事。大龙菩萨见而怜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之经典,无量之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龙问曰:看经遍否。答言:汝诸函中经典无量,我所读已十倍阎浮提。龙送出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付法藏传五亦同)。贤首华严传一曰:“如真谛三藏云: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中略)下本见流阎浮。”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传说)南天竺有铁塔,收藏一切秘部大经,龙猛菩萨(旧译龙树)入其中,值金刚萨埵,传受两部之大经,金刚智三藏口传,其弟子沙门智藏(不空三藏之法讳),记之于金刚顶经义诀,是铁塔说之本据也。日本东密台密皆依用之而不疑。安然之教时问答三曰:“沙门智藏金刚顶义诀云:此经有百千颂广本,(中略)其大经本阿阇梨云:经荚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天界铁塔之中,佛灭度后数百年间无人能开。此塔以铁扇铁锁而封闭之。其中天竺国佛法渐衰时,有大德先诵持大毗卢遮那真言,得毗卢遮那佛而现其身,现于多身于空中说此法门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写讫即灭。即毗卢遮那念诵法要一卷是。时大德持诵成就,愿开此塔,于七日中绕塔念诵。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门,乃开塔门。诸神一时踊怒,不令得入。唯见塔内香灯光明一丈二丈,名华宝盖,满中悬列。又闻赞声。此大德至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塔中。入已,其塔寻闭。经于多日诵此经王广本一遍,为如食颂。得诸佛菩萨指授所堪记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门还闭如故。”弘法之付法传下,亦叙此说,终曰:“然前所述事略,载金刚顶义决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指南印度之铁塔,收藏金刚顶经等。据金刚顶经义诀载,佛陀入灭后数百年间,无人能开此塔,后有大德(龙猛菩萨)诵持大毗卢遮那真言,并得毗卢遮那佛现身说念诵法要,持寸口:诵成就,愿开此塔。于七日中绕塔念诵,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门,乃开此塔,得金刚顶经广本。此说由金刚智三藏口传,其弟子智藏载入金刚顶经义诀。又据日僧空海所著教王经开题载,金刚顶经及大日经皆龙猛菩萨于南天竺铁塔中所诵出者。
 密教“铁塔相承”之说,即谓龙猛开此铁塔,由金刚萨埵相承密教。日本东密基于空海之说,以金刚及大日两部为塔内相承;台密则依海云之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之说,以两部皆为塔外相承。p6878
FROM:【佛光大辞典】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入门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