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大名著作者都有和尚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课后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尔雅通识课四大名著课后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名著_百度知道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作者之一,他的后代为何被传为哑巴? - 今日头条()
说起施耐庵,中国人或多或少应该都知道他,中国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作者。一本《水浒传》让他的名字流传于后世。施耐庵,原名彦端,子肇瑞,别号耐庵,原籍苏州,13岁入私塾35岁中进士,中进士后在钱塘做了两年官 。那时正值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在他六十岁时,江浙一带的义军首领张士诚聘他,他不应,后来为避乱迁居兴化隐居。也就是在兴化写出了流传百年的《水浒传》。可是身为这么一个文人 ,一个文学名家,为什么人们传言他的儿子和孙子乃至曾孙都是哑巴呢?为什么有传言这样说呢?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写的《水浒传》,这本书刻画了宋代一百零八个人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事情。因为朝廷腐败,世风日下 ,人心沦丧 ,他们的胸口有股不平之气 ,最后变成实际行动就成了杀杀砍砍。所以《水浒传》的内容总结起来不离三个字:杀、盗、淫 虽然《水浒传》 的文学价值很高,文章的结构、对人物的刻画等写的引人入胜,但是在描写行侠仗义、杀富济贫的同时却把杀、盗、淫 这几个字放大了。这样的书一出,书中的杀、盗、淫必然影响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几百年来这本书或许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很多人如果再把这种负面影响放在佛教这个角度来说,佛教在教化人方面要求人们:清 净 身 口 意 业 , 当然不能有杀 盗 淫 这三恶 。 而《水浒传》 把这三恶在无意中给放大了 ,就会有报应 ,所以那些传言施耐庵后代是哑巴的说法可能就是从佛教的因果报应这方面得来的。说到这里 ,其实作为一个作家 ,其作品应该以其能带来的影响为立作之根本,因为作品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读者的思想 ,进而影响读者的行为 , 然后影响社会 。所以我认为作家应该把 “德”字作为创作之本 。说了这么多 , 不管是不是因为施耐庵写的《水浒传》里面杀 、盗 、 淫 涉及过多, 人们才传言他身后三代为哑巴 ,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 或许什么都应该一分为二看待吧
品历史故事,学古人智慧。三毛与你同行
讲述英烈故事,铭记屈辱历史!
我坐在菩提树下爬梳历史典籍,用详实的数据解读历史现象!
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去说!
文字之美,你我共享!!!
三瓶啤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为什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设定的领袖角色都是「窝囊废」的形象?
《西游记》 除了白骨精等一般妖精,没听过谁喜欢唐僧
《三国演义》的刘备,真不知道一帮英雄跟着这个成天哭的人干什么
《水浒传》早看宋江不顺眼了,后来一诏安这书就没法看了
《红楼梦》算最好的一个了吧,好歹贾宝玉也就恶心一下林妹妹
可是为什么好端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没有一个正经一点的男一号呢?难道几百年前的审美标准就这么不同吗?那为什么男一号的手下都有一群英雄神武无拘无束的符合现在各种相亲标准的好汉呢?看了很多回答和评论,补充如下:谢谢大家的回答,有些回答很有启示意义。谁是你认为的男一号并不重要,也不用纠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子。一个作者塑造一个人物反映的是他的价值取向,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水平的几大名著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而现在看来这些小说里设定的领袖并不是大部分人欣赏的英雄形象,这才是我真正想要探讨的。
247 个回答
白骨精变幻的老妇人的尸体躺在地上,悟空忐忑的开口:“师父,她……” 唐僧微微一笑:“徒儿,你什么都不必说了,为师知道这乃是白骨所化。” 说罢,将一柄禅杖使得虎虎生风,照着那妖精猛地挥去,不多时地上已是一团烂泥。唐僧气定神闲地弹弹袍子:“徒儿们,下一个该揍哪个了?” 那宝玉身长九尺有余,赤面美髯,惯使的一手九环长刀,只见他怒目圆睁,对着一池芙蓉花凛然说道:“岂道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刘备猛地掀翻了面前的酒桌,还在沸腾的青梅酒淋了曹操一身,天上一阵惊雷,刘备邪魅一笑:“当世之英雄,舍我其谁?你说呢?小曹操?”(哪里崩坏了……)题主你看,是不是哪里不太对。不否认文学作品存在某些心理补偿的因素,但是我想大部分能够流传的作品的作者都明白一个道理:一本书好看并不是因为他设置了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角色,而是他通过对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的娴熟把握,成功地展示的它的主题 。你认为他们是窝囊废,其实是生生割裂了人物和整体,把角色单独拎出来鞭尸当然有哀其不争,但是如果放在书中,主角一路开挂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才诡异。不窝囊废的主角大概只会出现在《重生之怡红公子》,《西游,我的腹黑师父》,《霸道刘备俏孟德》*感谢评论《霸道皇叔俏阿瞒》我已经停不下来了,《水浒之绝地宋江》里了。玛丽苏尚不能忍,况汤姆苏乎?——————又翻回来看到了题主的补充,我原来的答案倾向于解释人物塑造和作品整体的关系,现在想想其实也可以从英雄出发。提到英雄,最容易想起古希腊命运悲剧的一系列英雄形象,简单总结就是明知前路是凶依旧朝前走最后果然悲剧了的人。他们试图反抗的不是敌人而是命运。他们的死亡不可规避吗?不,阿克琉斯他妈当年只要把孩子翻个个,把脚脖子也泡下神水他就不会死于箭下了。但是他们不死又要怎么样呢?战无不胜一路杀到了奥林匹斯最后登上神座吗?那人和神的区别呢?再说中国,最早的英雄形象(仅仅是我认为的)是夸父,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夸父不是真的缺心眼想和太阳比谁跑的快,他是在以人的身份向上天发出质疑,古代社会下人类对自然的畏惧不是我们吹着空调可以想像到的,面对畏惧大部分的选择是臣服,一部分人试图反抗。夸父的身上浓缩的就是这样一份反抗的向往。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纯粹的英雄式人物遵循的并不是社会下约定俗成的规律,他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而领袖,是需要世俗定义的。你要活在那一套运行的机制下。好比唐僧没有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杀个回马枪把唐太宗拉下马再建立一个关于佛教的乌托邦。但是四大名著不能混在一起的,红楼里其实没有领袖这样的概念,起码宝玉就不是。领袖这个概念最突出的是三国和水浒。西游记更讲「幻」,而不是确立唐僧的领导地位。刘备会说:来,兄弟们,我们去打大奸臣曹操吧!但是前路艰险,有可能就便当了,你们要是死了大哥我很伤心但是为了正义你们愿意吗?宋江大概也是如此振臂一呼而千万人应。而我们欣赏的英雄,大都是孤军奋战的,他们的精神内核是不被理解的孤独。这里的英雄,不是英雄好汉的英雄,而是一个很纯粹很不能被世俗化的形象。要是夸父长袖善舞,追太阳一路有人扇风送水还有拉拉队加油。那他的奔跑就没有意义可言了。
千古谁识贾宝玉
远了不说,刘备的经历换算成现在,大概是这样15岁离家读书到了30岁还找不到正经工作,只能摆地摊卖草鞋。同学全是各种官军二代,纷纷去了各大公司当高管或者继承人。这一年天下大乱,他忽悠到两个兄弟跟着一起干。在乱世里,刘备带着一帮兄弟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拼搏了10多年,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却被曹操一把击溃,41岁的时候带着两个兄弟逃到刘表手下。47岁时候,刘备还在新野,过着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的日子。所有人都认可他的声名,可是谁都不鸟他。但他还在坚持,想带着手下跟了他十几年的兄弟们闯出一片天。万幸的是这一年他遇到了诸葛亮,听到隆中对,决定相信这个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一把。于是他把整个势力的前途交到了这个年轻人手上。……61岁的时候刘备终于当上了蜀汉的皇帝。从30岁到47岁,人生最黄金的17年。他一直在拼搏,却一直看不到希望,而且他身后还有一直跟随你的人相信着你,这得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坚持下来啊。然后他硬是又坚持了14年。更何况他所谓的拼是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稍有不慎一发流矢就会结束他的一切努力。现代那帮励志企业家,甭管谁,比起他都弱了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唐僧差不多,27岁为了求道放下一切西行取经,43岁回来。整条路上基本就他一个人。人生最黄金的16年,就为了信仰啊。----------------------------------小时候觉得能打能杀的孙悟空和关羽张飞好厉害大一点觉得神机妙算的(汤姆苏)诸葛亮太帅了再大才觉得能把信念坚持一生的这帮“窝囊废”普通人,才是真正最了不起的人----------------------------------至于为什么这些人的形象和传统的“英雄”不同古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英雄只要一咬牙一跺脚一发狠就行了可是赌上的是自己一辈子的人,反而会是最沉默的。因为沉默才是最强大的力量。以上
都没人说说贾宝玉的问题,真是心塞。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在那样的年代,试问有谁会如此真正发自内心的尊重女性。
记得晴雯死之前,宝玉偷偷跑去看她,被晴雯风流成性的嫂子看见,想勾搭宝玉,宝玉吓到了,连连讨饶,并央求她照看晴雯。她嫂子说:“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可知人的嘴是一概听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们姑娘下来,我也料定你们素日偷鸡盗狗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们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倒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们。” 短短几句,就把灯姑娘的洞明世事写得很透彻,宝玉的妈妈对自己儿子的了解竟是连这个姑娘也不如了,生生害死了晴雯。这也是另外的话题了。我引用这个,只是想说,宝玉天天是混在脂粉堆里没错,那是因为他自觉女儿干净,外面社会里男人干的事都太脏,功名利禄八股文他也一概厌恶,所以他愿意和女儿们厮混在一起。他确实不是万能的男主,(他妈妈冤枉死那么多丫鬟他没有一点办法,当然,在那个环境下,他也改变不了什么),他也确实是有时候带着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劣性,但是他一直在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在保护着他心中女儿们的洁净。楼主你凭什么说他“也就恶心林妹妹”?估计楼主您没有认真读过这些书籍吧?
《红楼梦》写作是为了为曹公心中的“当日所有之女子”立传,“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纵观书中,难有男子对女性的透彻理解与尊重能及宝玉的。便是当今之世,也鲜有人能把女性放在如此高的地位来尊重。而且,他并非是于诗书学问上一窍不通的人,他的文采的很不错的,只是有点看心情。晴雯死后的《芙蓉女儿诔》,宝玉写得是很有水平的。还有他即兴在酒桌上作的文:“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哪里恶心了= =
除了这些优点之外,他还有很多优点,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这闺阁之人物群像中,所谓的男性主角、领袖角色,不是贾宝玉这样觉得“女儿都是水做的身子骨”“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的男子,难道还得是贾政或者贾琏?或者杜撰一个超级大英雄?想起书中说的“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键、西子、文君”,题主想要的不窝囊的主角,怕是这类吧。
想到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唉!————————————————————哦,还有所谓的英雄问题,《史记》有载:上(刘邦)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司马迁很看重项羽,生生把对败将的传记描写命名为“本纪”,项羽是十足十的英雄,但是那又怎么样呢?领导力与英雄气概还是有区别的。撇开英雄问题,还有男一号问题,这个不就见仁见智了。你喜欢谁就喜欢谁呗,男一男二有什么区别。现在的小说、电视剧里的玛丽苏女主、杰克苏男主不也招人嫌吗?戏份多你就喜欢这个人了?戏份少,作者就没花心思了?
古代读书人对君主的理想设定是仁慈,懂得任用贤能,但不过分干预具体事务,垂拱而治。尚武征伐之君,近代现代捧得高,但是古代其实不太待见,除非是该政权的建立者。
只谈个人感受。
我小时候也觉得唐僧、刘备、宋江是窝囊废,崇拜的是孙悟空、赵云、林冲,至于《红楼梦》,根本就看不下去。这些年陆续重读这所谓“四大名著”,观点却变化很大:小时候无非就是暴力崇拜,谁武功高谁就应该做老大,但现在再细读对唐僧、刘备、宋江的描写,却发现了这几个人身上的“leadership”(我不太想用这个被经管书滥用的词,但没有什么好的替代)。尤其是唐僧,其虽然表面上很“窝囊”,但内心无比坚定。刘备、宋江似乎形象都很猥琐,一点也不man,但其驾驭群雄的本事放在今日中国也吃得开,你可以不喜欢他们,还真不能不服。至于贾宝玉,我觉得是古典文学中难得的有现代气息的人物,比水浒三国里那帮就知道杀人和权谋的家伙可爱多了。
我第一次听说一本书要成为名著的先决条件,还得它有一个集高大完美光明正派所有崇高品质于一身的主人公,不然的话,就是这个国家人们的审美非常非常有问题。按照这个思路,我也可以给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审美水平做一个点评了——美国人奉《洛丽塔》《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名著,里面的主人公不是有不良癖好就是奢华淫逸或者颓废不振,看来美国人几百年的审美标准也就这么低俗了;美洲人奉《百年孤独》为名著,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里尽出些疯子和变态,看来美洲人几百年的审美标准也就这么恶心了;俄国人奉《复活》《卡拉马佐夫兄弟》为名著,里面的主人公不是勾引妇女就是弑杀生父,看来俄国人几百年的审美也就是这么奇葩了;法国人奉《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为名著,里面的主人公不是其丑无比的驼背就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看来法国人几百年的审美也就是如此的肮脏了……这样想来,中国人还是满正经的,至少四大名著中的唐僧、刘备、宋江、贾宝玉不是这么的人格低下行为龌蹉,他们好歹只是「窝囊废」了一点,要是跟以前一样四大名著里面有一部《金瓶梅》,那古代人的审美不是要百口莫辩了啊?好了吐槽完毕,再来说几句正经的,稍微回答一下题主的疑问,可能有的话比较直,忘见谅。第一,中国四大名著之所以为四大名著,不是因为它们上面的人物是多么的完美无瑕,也不是因为它们所宣扬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而是因为首先它们在文学价值上代表了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有着最凝练的表达和最精髓的刻画,其次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力上也有着最广泛的认知度。第二,四大名著里面的男主角虽然性格大都温和不出众,但是这却不能说是「窝囊废」,其实他们四个人大体都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儒家和道家思想,比如刘备,你看得到他的哭哭啼啼,却没看到他的仁德厚重,比如宋江,你看得到他的唯唯诺诺,却没看到他的谦虚仗义,比如唐僧,你看得到他的浑浑噩噩,却看不到他的果敢坚毅,比如贾宝玉,你看得到他的痴痴迷迷,却看不到他的体谅善良。第三,题主你提到的这几个人,除了贾宝玉之外,另外三个都属于在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那你知道领导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吗?作为领导,不需要他有多么出众的才华,也不需要他有多么专业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能够驾驭好整个团队,俗话说「最是长锋钢易折,每见钢刀口易伤」,有谁见过非常厉害的领导会锋利无匹?大多数的领导,讲究的是一个内敛,是一个海涵,不然何以能够成为服众的人?第四,可能你还会反驳说他们就算是一个领导者,也压根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因为到了最后他们都是把自己的团队葬送了,只留下树倒人散一场空,那这里又回到了最重要的一点上面了,就是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它最最最最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不然的话,要成为圣贤你读四书五经就好了,要成为四有新人你多背背政治书就好了,看这些乱七八糟有的没的干什么?我们看名著,并不是因为我们要把自己的审美也变成名著里面的那样,我们看名著,是要吸取它们描述出来的好的一面,反思它们反映出来的不好的一面。你能够看到主人公们的缺点,看得出好坏忠奸,为什么就看不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你以为这些书的作者会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吗?他们会刻画这么多人物描写这么的人情世故,肯定是他们想要反抗和揭露的;你以为那么多读者会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吗?他们把一些书列为次品把一些书奉为名著,肯定是因为后者比前者有着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地方。为什么越是被称为名著的小说会越让人感觉黑暗压抑?只因为它们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有着一股反映社会并警醒世人的力量,而这,才是一本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最大的原因啊。
题目里的“男一号”实际上不是男一号,而是男一号的领导,也就是一把手。窝囊是必然的。抛开《红楼梦》不谈,说其他三本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每本书里都有一个核心人物:诸葛亮,武松,孙悟空。为什么他们是核心人物呢?因为他们的故事绝对精彩。为什么他们的故事精彩呢?因为这几个人物都是人民创造的。水浒最精彩的段落是头七十回,如果缩小范围,其实就是林冲,鲁智深,宋江,武松四个人的故事。西游的高潮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后面是连续剧。三国的故事持续性比较强,不过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前一部分,刘备死了之后发生什么其实没太多人在乎。当然,几本名著的其他部分也很精彩,但是和那些经典桥段比,总是稍显累赘。为什么前面的桥段经典呢?因为好故事都是人民创造的。中国老百姓喜欢的人物和故事都有些共同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具有反抗精神, 而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极端压抑极端情绪的社会。这三本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准确的说是一个汇总,这几本书都是取自民间,先有了人物,有了故事,才有了书。而这些故事,包括很多民间故事,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民间创造,再到官方语言改造,最后整理和完善成一个成熟的故事。很多故事能够在民间流行,一是因为故事经典经得起考验,二是那些人物和故事能够替受众说出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然而这些故事大多不具备完整性,其内容由于过于反动不适合流通,社会也无法对其产生推力。所以这些故事一般都会被社会或者官方翻译,改造成符合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版本。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英雄们到最后都被招安的原因。这个模式就是:英雄必须失败。失败后被主流。而英雄是不可能失败的,于是就需要自己人帮助他失败。所以这也是大哥们通常窝囊的原因,这些人最能影响主角的未来。不仅是大哥窝囊,英雄身边的人都跟着一群猪。为什么诸葛亮武松们如此耀眼,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呢?一个所有人都能想到的原因就是被坑了。所以比较起来,几本书其实都在靠那些经典的故事撑着,整体看其实并不太合理。如果让那些跳出逻辑的故事回到逻辑里,显然很难办。《西游记》里孙悟空是绝对强大的,但是如果一直强大到最后故事就没意思了。所以唐僧必须坑爹,一个唐僧还不够,猪八戒也得跟着坑,但是这还不能解释孙悟空为什么打不过妖怪,所以妖怪都得穿着一身好装备,而这些装备都是从神仙哥哥姐姐们那偷的。于是孙悟空死于自家军火库失窃。《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绝对不会输的,罗贯中从借东风开始就已经把孔明吹成气象卫星一般的神了。神怎么会被人打败呢?所以关羽不听他的,死;刘备不听他的,死;敢不听他话的人都死了,于是小弟接着搞,马谡搞你,魏延搞你,李严接着搞你。但是神怎么能被几个下属搞趴下呢?俺们还有刘禅!傻了吧。《水浒传》的英雄是绝对正派的,可为啥正派还都上梁山做土匪了呢?因为所有人都在坑你。情人要坑你,老婆要坑你,下属要坑你,同事要坑你,上司要坑你,跟你没关系的人也要坑你……总之除了你身边就没一个好人。可是像卢俊义这种显贵到不能的人物怎么办呢,组织再推你一把……终于被好汉了。这个时候导演喊一声:梁山好汉必须死!施耐庵大惊:我操,梁山已经把官军推平多次,高太尉也被活捉,再剿匪就只能去丐帮找乔帮主了。于是拉上梁山人马征大辽,打方腊。但是梁山人是不能被一群和你同样身份的人打败的,稍事片刻,施耐庵眉一皱,计上心来,奋笔疾书:“忽听前方哨骑来报:大事不好,宋头领变节了……”所以其实当英雄故事完善时,既要逻辑通畅,又要让他符合官方语言,小说家们通常的手法都是这样的,或者说也只能这样。最后再举一例,我们熟悉的哪吒。若论反抗精神,哪吒恐怕比孙悟空还要彻底。他从出生起就在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反叛者。但英雄是死不了的,于是写故事的一拍脑门,给他派了个坑儿子的爹李靖。上峰说:哪吒要主流。小说家回身一看……哪吒还没来得及被招安就已经写死了。于是哪吒从莲花重生,化身成人。抬头一看,面前站着姜子牙,太公望着远方,悠然说道:哪吒,快快随我前去攻打朝歌,活捉妲己……”
转一篇文章吧,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论刘备、宋江和唐僧的"醇儒"化作者:席红霞摘要: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三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进行“醇儒”化的结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下分别简称《三》、《水》、《西》)这三部产生于元末明初及明中叶的通俗小说,其位居领袖和统帅地位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不约而同地遵循了“有德而平庸”的模式:不论是作为蜀汉集团领袖的刘备、水浒英雄组织者的宋江,还是作为取经集团领袖的唐僧,均表现出这一特征。虽然刘备、宋江和唐僧忠孝两全,仁义兼备,都是各自所属集团的道德领袖,但他们在智慧、力量和军事技术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文本的生动性、复杂性和文学感染力等方面则都弱于他们的属下,显得平庸、无能。正如俗语所言:刘备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关、张、赵;宋江文不如吴用,武不如鲁智深和武松;唐僧相比较于孙悟空,更是不能同日而语。正因为如此,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鲜活生命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刘备、宋江和唐僧,而是听命于他们、被他们所支配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武松、鲁智深和孙悟空等英雄群像。而事实上,刘备、宋江和唐僧既是文学人物,又是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宋江是一个具有浓厚“强盗气”、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宋江和唐僧为什么普遍失落了人物的英雄气概而被塑造得“有德而平庸”,以至于其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竟然大异其貌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概而言之,应该说刘备、宋江和唐僧形象的“有德而平庸”,正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进行“醇儒”化的结果。一、“醇儒”化的由来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是一种“重伦理”的儒家精神。在儒家精神的主导下,伦理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社会主导心理。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以礼教道德为中心,强调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孝敬父母、忠君爱国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一种重礼制的伦理道德型文化。千百年来,这一思想精神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深层,作为一种自律性极强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影响并左右着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自然深受其影响,明代小说家也不能例外。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影响着明代初中期的小说背景和小说家的创作动机,使得后者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带有更多的倾向性。宋代理学的兴起,又进一步在意识形态领域使重德观念得以强化。重德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治国的根本。与此相联系,它在对待德道与力量、道德与才智问题上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尚德贬力”〔1〕、重德轻才轻智。北宋以后,随着封建汉唐盛世的不再,封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弱化民族个性。与之相适应,在社会思潮方面,便是程朱理学的兴起。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最高目标,提出“醇儒”式的理想人格。“醇儒”的本义是学识精醇的儒者,《汉书?贾山传》言“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即是此意。在这里“醇儒”的意思则是只重视儒家道德修养的儒者。历史上,自孔子提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后,儒家便轻视功业而重视道德,甚至把“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人格理想也仅仅统一到“厚德”即进德修身方面。程朱理学更是把“醇儒”作为理想的人格追求,在全社会大力加以提倡,要求人们“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提出“内圣外王”〔2〕。明朝初年的理学氛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醇儒”为理想人格的儒生们“不知职掌何事”〔3〕,“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3〕,“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如同泥塑”〔4〕。这样就使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内省”,而很少想到“外扩”,似乎人生来,不是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仅仅在于道德的自我完善,而程朱理学提倡“醇儒”人格、对道德的崇尚本身正包含着对才智的贬抑和排斥。久而久之,道德修养的超前与实际才能的滞后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自然社会的战斗能力,由刚健自信走向了孱弱自卑,怯于反抗,怯于冒险。这无疑造成了民族个性的孱弱。刘备、宋江和唐僧正是在这种思想氛围中创造出来的。当时理想的君主形象、最高层次的英雄,正是像刘备、宋江,当然也包括像唐僧这样“有德而平庸”的人物。因此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三部书的作者为了把刘备、宋江和唐僧写成忠孝两全、仁义兼备的“醇儒”式道德完人,他们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竭尽全力用儒家的伦理纲常对刘备、宋江和唐僧进行“醇儒”化,也就是主观上一厢情愿地拔高和净化,想方设法把他们塑造成能充分体现儒家伦理的道德领袖。但让作者始料不及的是,经过拔高、净化处理的三个人物形象不仅没有丰满鲜活起来,反而更加干瘪、苍白和平庸。二、刘备的“醇儒”化首先看历史上的刘备形象。《蜀书.先主传》载:“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抑,弃官亡命。”这可是关于刘备的一段异常生动传神的描写,面对傲慢的顶头上司,他并不委曲求全,曲意逢迎,而是采用了以恶抗恶的手段,将他捆住,打了二百棍,把县尉的印绶解下来,套住他的脖子,拴在马桩上,然后丢下这个官逃走了。这一段记载充分显示出刘备的大丈夫气概,要不他怎么“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呢?怎么会被人认为有“枭雄之姿”呢?可《三》的作者由于考虑到怒鞭督邮有损刘备的仁厚,而恰可表现张飞的鲁莽,于是就把这一典型细节强加给张飞,编了个《张翼德怒鞭督邮》的专回,刘备则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懦夫。首先是“督邮至县,玄德出廓迎接,见督邮到,慌忙下马施礼”,继则“督邮正面高坐,玄德立于阶下”,当刘备据实回答了督邮的询问反而受到严厉喝叱后,其表现又是“喏喏连声而退”。第二天,督邮要县吏编造事实陷害刘备,“玄德自往见之,被当在门外,不肯放参。玄德再三求见,终不得入,回到县衙,心中怏怏”。而当张飞怒打督邮的时候,不但看不出刘备的舒心、快慰,反而“急喝张飞住手”,与《三国志》中的描述截然相反。从表面上看这样改编似乎美化了刘备,突出了他的“仁义”,实际上不但有损于刘备性格的复杂性与生动性,也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否认了他的“枭雄”本色和王霸气质。《三国志?先主传》中也有记载说明刘备勇武的,诸如“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等,但在《三》中也全都移植给关羽了。关羽的神威倒是得以充分展示,而作为军阀混战时期一个有王霸之志的将帅所应有的勇武,在刘备身上已荡然无存。同样,关于刘备的才智,作者也进行刻意的贬低。《世说新语?识鉴》载:“曹公问裴潜日:‘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日:‘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而到了《三》中,刘备变得极度低能弱智,只会不断向诸葛亮求教。比如第56回,周瑜设假道收荆之计,“孔明大笑日:‘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刘备却一再追问“此是何意”。这种过分的描写,连毛氏父子也看不过眼去,批道:“小儿瞒不过,大人倒不晓得!”对于史籍所载的功绩,《三》中或故意忽略,或移到孔明身上。如博望坡火攻,《三国志》中《魏书.李典传》、《蜀书.先主传》均载为刘备亲自将兵,亲自设计。刘表当时派刘备“拒夏侯悖、于禁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悖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等。其他史籍并无异词,更无一句言及孔明。《三》则全部转嫁到诸葛亮身上,至于刘备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以剑印付孔明”,看着孔明指挥调度而已。史载诸葛亮之于阿斗称为“帝王师”,应该没有什么疑问,而对于刘备,只不过是一位杰出的辅臣而已。但在《三》中,我们则清楚地看到刘备已与“阿斗”无异。所有上述这些改变,正是作者从“醇儒”人格出发,对刘备的“才”、“智”、“力”、“勇”竭力贬低的结果。三、宋江的“醇儒”化宋江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应当说是水浒故事流传过程中人物形象改变最大的一个。从最初的“淮南盗”到最终“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5〕的演变,正是经过具有传统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而实现的。最终把宋江纳人正统的伦理纲常秩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宋江不断“醇儒”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各类史料对宋江的事迹记载极少,他的思想性格,也只有片言只语的传闻。宋末遗民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6〕,元朝陈泰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陈泰去宋不远,他所听到的也是街谈巷语,那么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勇悍狂侠”算是宋江突出的性格特征。而且《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的性格与“勇悍狂侠”也基本符合。比如,宋江曾受人金钗,而且见到所嫖娼妓阎婆惜与吴伟鬼混,“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随即于壁上题诗“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寻”〔“,颇有“杀人者武松也”的义无反顾的精神,接下来主动造反上梁山,没有丝毫的顾虑、犹豫。应该说作为原型的宋江,性情粗豪,刚烈威猛,具有浓厚的“强盗气”,是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到了元代水浒题材的杂剧中,出现了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的“忠义堂高搠杏黄旗”〔9〕,并有“我一向闻得宋江一伙,只杀滥官污吏,并不杀孝子节妇,以此天下闻名,都叫他做 呼保义宋公明”〔9〕的情节,宋江思想上忠厚忍让的成分也增加了很多。如《黑旋风双献功》中宋江对李逵说“下山去则你要忍事饶人者”,“则要你轻道重德,兄弟也,是和非,休争竞”,“弓硬弦长断,刚强惹祸殃”,口气简直像一个世故老成的封建家长,这是宋江形象改变的开端。但与此同时,作者常常渲染的仍然是宋江“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旗帜无非人瓜染,灯油尽是脑浆熬。鸦喋人肉扎煞尾,狗咽骷髅搂搜毛”〔10〕的“贼”性。因而宋江身上,兼具骁勇剽悍的强盗和顺天护国的忠义之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而且确切地讲,更多地遗留着民间文化中草莽英雄的性格特点。到了《水》中,宋江身上虽然一方面还保留了民间传说中大量的侠义成分,但更多的则是作者以儒家正统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来规范宋江身上的这些侠义行为,强化其忠君观念。确切地讲,作者是有意识地遵循儒家伦理和“醇儒”式理想人格,一方面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之上对宋江进行净化,另一方面因材料局限对宋江进行重新塑造和拔高,从而使“忠”、“义”、“仁”成为指导其行动的内在逻辑。先就“忠”而言。小说不放过任何机会让宋江表白“忠”。宋江在怒杀阎婆惜之后,并没有一点造反的意思,反而劝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这正是宋江孜孜以求的目标。宋江是在江州题诗泄愤犯下杀头之罪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三上三下被逼无奈才走上梁山的。但即使上了梁山,也并不意味着宋江已高举起造反的大旗,恰恰相反,他是曲线尽忠——积极地争取招安。因此他一坐上第一把交椅,就立即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本身就是宋江争取早日招安的明示。第85回辽国欲招降宋江,连吴用也为之心动,宋江却表示“纵使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小说把“精忠报国”的岳飞、“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忠臣的影像全都折射在宋江身上,其意图很明显,就是想把他塑造成千古忠臣的形象。再看宋江的“仁”、“义”。“淡化其武勇,强化其以孝义闻名”,这是作者塑造宋江形象的又一个出发点。把《水》与《大宋宣和遗事》的相关情节相对照我们会发现:宋江由争风吃醋杀人变成被逼杀人,由杀两个人变成杀一个人,这都是为了淡化宋江的勇武,强化其仁义。为此目的,作者还不惜在文中处处贴标签。前文已述,宋江号称“及时雨”,因仗义疏财而被天下好汉所仰慕,名声极大。第1回即有开首诗:“仁义礼智信皆备,曾受九天玄女经。江湖结纳诸豪杰,扶危济困恩威行。”第18回还有诗赞日:“有仁有义宋公明,交结豪强秉志诚。”典型的例子如,当武松贫病交加困倒在柴进庄上时,宋江对他嘘寒问暖,拿银子给他做新衣,临别又送他十两银子,使武松从心底感激宋江,发出这样的感慨:“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当李逵流落江州当一个小牢子,爱酒却不得常喝,爱赌又没有银子,只得去耍蛮打赖,被债主追得满街跑时,宋江让他大碗喝酒,给他银子还了赌债,使粗鲁的李逵也感叹:“结拜得这位哥哥,也不枉了!”流浪汉薛永在揭阳镇使枪棒卖膏药,没有人敢给他赏钱,独路过此地的宋江赍发他五两银子。按理说,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对宋江进行净化和拔高,其目的是希望宋江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焕发光彩,但结果如何呢?如前所述,宋江作为梁山领袖、众星之“主”,作为“替天行道”事业的主要承载者、策划者和组织者,虽然众英雄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到宋江这面大旗之下,赞语也说他有“扫除四海之心机”,但文本中他既没有盖世武功,又缺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原型中充满力量感的“勇悍狂侠”的刚烈汉子宋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军阵前他从不厮杀,每次领兵下山只知喊一句:“我若不拿得此人,誓不回军!”遭受挫折后,又“目睁口呆,罔知所措”,甚至表现出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胆小和懦弱。经过拔高和净化处理的宋江,确切地来讲,成了超越现实基础之上、贴着“忠义仁”标签的苍白无力的英雄。这样一个英雄居然能让那些“杀人放火”的好汉们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确实不能令读者信服。这样一个领袖也显然很难承担起率领义军走向忠君报国之途的重任。四、唐僧的“醇儒”化历史上的唐僧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唐书》、《大唐西域记》以及玄奘的高徒慧立所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均有记载:唐僧取经是在山川阻塞、万里迢迢、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只身西行的。他在经过秦州、兰州、凉州、瓜州之后,虽然曾在胡人西檠陀的带领下,夜渡鬼门关瓠瓠河,接下来则是孤身一人,犯险西进,出玉门关,过五烽,横越莫贺延沙漠。这期间唐僧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但西去印度取经之心丝毫未曾动摇。唐僧曾言“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12〕。他先后穿越50多个国家,前后费时17年,最终取得佛经600多部回国,在佛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印度佛教最高权威那烂陀寺精通50部经论的10位“三藏法师”之一。应该说,历史上的唐僧具有一种独行天下、所向披靡、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前进的豪侠气概。宋代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神话创作,虽然把自然力神话,并增加了唐僧弟子猴行者这一神话角色,但唐僧的这种豪侠精神和英雄气概依然保留着。猴行者曾对他说:“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猴行者还告诉他:“前去路途尽是虎狼蛇兔之处,逢人不语,万种牺惶。此去人烟都是邪法。”唐僧听了则全无畏缩之意,作品写道:“法师闻语,冷笑低头。看遍周回,相邀便出。”唐僧还豪迈地留诗道:“前程更有多魔难,只为众生觅佛缘。”而且在“行次至火类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门陡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的情况之下,唐僧丝毫没有依靠猴行者的神通,而是凭借自身法力,“法师当把金钚杖遥指天宫,大叫:‘天王救难!’忽然杖上起五里豪光,射破长坑,须臾便过”。这时的唐僧不仅勇于、善于克服困难,而且处变不惊、法力无边,依然无愧于取经领袖的称号。而到了《西》中,唐僧应有的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几乎全被行者孙悟空占有。不仅如此。唐僧弟子的人数也由《取经诗话》中的一个增加到四个:一个降妖开路,一个帮挑锰李,一个擎幢护驾,一个充当坐骑。唐僧的护法神灵也由《敢经诗话》中的两个增加到非常可观的地步。《西》第8回写观音云:“老僧为唐僧西游,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都聚于海外蓬莱三岛。第一个保官是老僧,第二个保官李天王,第三个保官哪吒三太子,第四个保官灌口二郎神,第五个保官九曜星辰,第六个保官华光天王,第七个保官木叉行者,第八个保官韦驮天尊,第九个保官火龙太子,第十个保宫迥来大权修利,都保唐僧,沿途无事,写了文书,要诸天画字。”地上既有四个弟子保驾,天空又有十方保官护法,唐僧圣则圣矣,而其固有的“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的自强不息精神也随之而消失。唐僧成了胆小懦弱、迂腐无能的黯然失色的人物:临危怯懦,遇到困难束手待毙,实在令人扼腕,以至于连猪八戒都说:“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唐僧名为取经的挂帅人物,实则不过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十分迂腐的和尚。离开孙悟空,唐僧不仅寸步难行,性命难保,而且连喝水、吃饭都大成问题。这时的唐僧哪有一点闻变不惊、指挥若定的领袖风度和豪侠气概?留在唐僧身上的最鲜明的特点只剩下了儒家的“仁义”(确切来讲,还包括佛家的“仁慈”)。这样的文学形象哪里能谈得上文学感染力呢?五、结语刘备、宋江和唐僧这三个形象在演变过程中,都呈现出极度“软化”的趋势。经过儒家伦理净化之后的刘备、宋江和唐僧,一是失缺了人物原型固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动性,再者是失缺了人物原型作为领袖应有的领袖气质,人物变得孱弱,因而使得他们作为英雄事业开创者的形象魅力大打折扣。读者的审美趣味与作者的审美倾向之间发生这么大的错位,究其原因:一是作者本想通过刘备、宋江和唐僧性格中所体现出的儒家伦理道德的高扬来显示主人公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并以此歌颂正统的儒家理想人格,但是由于儒学本身的悖论,刘备、宋江和唐僧的形象产生了自相矛盾:儒家伦理观是个自我封闭系统,它以协调人与入之间的关系为本位,强调正心、修身和自我约束,不适于培养开拓进取、富于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格,因此儒化的结果或者说净化的结果,自然是人物英雄气的失落。尤其是“醇儒”式人格的提倡,更使人物沿着孱弱的个性愈走愈远。由此见出儒家的道德精神与作家对上述三个人物形象的预期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也可以说作者过分崇德的努力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二是作者创造上述三个形象基本上都是从观念出发,先按照儒学的伦理规范来规定他们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然后再编排故事情节去充实丰满人物。尽管作家极善于讲故事,但由于主人公已成为某种抽象的道德观念的化身,作者又急于表露自己主观的褒扬,因此就出现了一定的理念超重现象,从而使人物形象空洞苍白,甚至概念化。所以,与其说三著的作者为我们塑造了刘备、宋江和唐僧这样三个人物,毋宁说为我们保存下来了三个历史的文化的标本,即儒家伦理文化标本。由此见出,这种把人物形象符号化的倾向是非常有损于作品的艺术生命力的。参考文献:【1】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德力、刚柔的争论〔A〕.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8.【2】郭齐、尹波.朱熹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张庭玉朋史(卷二五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4】李贽.焚书.因记往事〔A〕.刘幼生.李贽文集(卷一)【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6—147.【5】(元)脱脱.宋史?徽宗本纪〔A〕.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32—38.〔6〕(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A〕.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21—24.【7】(元)陈泰.所安遗集补遗〔A〕.水浒传资料汇编〔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54.【8】(元)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A〕.水浒传资料汇编〔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38-52.【9】(元)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A〕.傅惜华,等.水浒戏曲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2.62-79.【10】(元)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A〕.傅惜华,等.水浒戏曲集(一)〔C〕.北京:中华书局,1962.1-15.【11】赵维国.从市井到庙堂:宋江形象生成的历史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1):103—108.【12】(唐)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A〕.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0-116.【13】(元)晃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A〕.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4-173.
看马桶台拍的这历史级别烂片历史剧——《武媚娘传奇》,把这阴狠毒辣的雄猜之主武则天愣是拍成个玛丽苏圣母白莲花,诛杀政敌全是防守反击,可是不影响人家神级的收视率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啊!这个玛丽苏化主角,古今中国都一样。中国文化中就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雅文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俗文化,民间文化,城市市民和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古代社会小说文体不登大雅之堂。可在元朝,由于缺少入仕之途,文人墨客落魄于乡野之间,为求生存,迎合民间趣味,创作大量小说。大传统知道,任何王侯将相都是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可到小传统这边,老百姓拎不清“好坏兼有”的人,他还希望简单区分好人、坏人,不想整太多。儒家时代的好人是啥?道德高尚、忠厚老实、忠君爱国、乐善好施。窝囊废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忠厚老实的好人。可是世道太坏,人人想害我,于是我为生存,只有被迫防守反击了。看三国志刘备,虽说爱民宽厚的品质是有的,但也是反复无常的一代枭雄。可按《三国志》来演绎,老百姓说:“原来刘备也不是好人!”罗贯中只有被迫取舍了,董卓要害我、曹操要害我、吕布要害我、袁术要害我、刘表要害我、刘璋要害我、孙权要害我,我皇叔忠厚老实的“窝囊废”、又忠于大汉朝廷,又广结义士,圣母被迫防守反击,竟反击出一个蜀汉政权来。唐僧不用多说了,上面的标准百分之百符合,可是怀璧之罪,一身赘肉,妖精想吃他,只有防守反击了,可自己缺少这能力,只有依赖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还有天天被他骑的白龙马时也用得上。水浒传的宋江丰满得多,腹黑一面掩藏在字里行间,但是从字面上看,宋江还是符合上面标准的。阎婆惜、刘高、蔡九、黄文炳个个轮游来害他,公明哥哥被迫防守反击,落草为寇。可是打家劫舍总归不是好事,施耐庵又让公明哥哥投降了朝廷,再次圣母白莲花一番(忠君爱国是重要道德标准哈),被奸臣毒死,赚足了老百姓一把眼泪(宋江:哥明明是被张叔夜打败后投降的!)相对而言,红楼梦的贾宝玉丰满得多,这也是该书超越其他三本著作的原因。贾宝玉作为古代公子哥的形象,既有叛逆的一面,又有懦弱的一面,并没有模式化成“窝囊废”、老好人。这也导致该书在民间小传统的流传度没有前三本高。现代社会仍然是大传统和小传统分野清晰的,好人标准也和古代差不多:道德高尚、忠厚老实、忠君爱国、乐善好施,最受小传统欢迎的仍是圣母白莲花玛丽苏的防守反击。但是由于女性观众的增多和中华田园女权主义崛起,影视剧和小说中加了大量的女性的内容,圣母的范围也从男性为主,变成有男有女。但中国古代社会毕竟是个男权社会,女性的政治影响太小,各种历史发明家穿越性玛丽苏化烂剧就接连崛起了。马桶台各种神级历史烂片就成为其中佼佼者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四大名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