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档案密集架棉纺厂档案哪里找

兰陵县棉纺织厂有限公司
扫一扫手机查看
化纤纱,涤纶纱,混纺纱,特白纱,纯白纱,色纱
产品分类目录
该企业没有添加分类
会员级别:普通会员&
所 在 地: &
浏 览 量:19 次
所属类别:
入档时间:
联系我时请告诉我是在中国行业信息网看到的,谢谢!
兰陵县棉纺织厂有限公司
移动电话:
联系人:朱茂本
联系电话:/2175599
邮箱:暂无
公司地址:县城新华路51号
邮政编码:暂无
兰陵县(原苍山县)棉纺织厂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县城新华路西段,地处山东省南部,东临全国第二大中心临沂,西临枣庄市,南临江苏省徐州市。境内有京沪、日东、临枣高速公路、206国道及临枣铁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我厂生产规模为5万枚环锭纺,是江北最大的色纱企业,生产各种颜色和支数的涤纶色纱、涤丙色纱、混纺色纱、纯白纱、特白纱,或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各种色纱,产品广泛用于纺织、服装、针织、装饰、军工等领域,为服装面料、装饰面料、针织内衣、运动衣、鞋袜、毛巾、毛巾被、枕巾、浴巾、沙滩巾、朝拜巾、床单巾、色织布、军用帆布、背包、背带及鞋带鞋面等产品的主要原料。我厂品种齐全、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供货及时,产品销往国内26个省、市和自治区,并远销中东、南非、印度、印尼、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受到广大客户的赞誉&&我们以强大的产品集群、卓越的技术品质、周到的售后服务,竭诚欢迎新老客户的惠顾。
公司简称:兰陵县棉纺织厂有限公司
经营模式:企业单位
主营产品:化纤纱,涤纶纱,混纺纱,特白纱,纯白纱,色纱
公司类型:招商代理
注册资金:1700万元
建立时间:
员工人数:人
加入时间:
我们在这里
下图中的红点是兰陵县棉纺织厂有限公司在县城新华路51号的具体位置,地图可以拖动,双击放大
留言标题:
*邮箱格式不正确
公司名称:
(*或匿名游客)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
验 证 码:
登录后留言,留言人可直接显示为公司名称、网店链接地址,方便联系您!
按字母行业目录导航:|
化纤纱,涤纶纱,混纺纱,特白纱,纯白纱,色纱
兰陵县棉纺织厂有限公司
地址:县城新华路51号
电话:/2175599
技术支持:中国行业信息网
Powered by cnlinfo.net
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中国行业信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友情提醒:为了避免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定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兰陵县棉纺织厂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nlinfo.net/ 公司地址:县城新华路51号密山市连珠山镇棉纺厂国营合同制工人档案在劳动局找不到怎么办_百度知道
密山市连珠山镇棉纺厂国营合同制工人档案在劳动局找不到怎么办
就去档案局找试试在劳动局找不到,再回工厂找试试,都找不到就没办法了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按理说如果递交到过劳动局是不会没有的,有责任的那年的事情啊 找当事人问啊 原厂里领导没活的了么 呵呵 ,问别人没用啊
劳动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志》()(十一)清江开发与移民篇
来源: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人:办公室
  开发清江,造福百姓,是一个萦绕在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数百万民众心里的梦想。早在数千年前,巴人“五姓争神“,巴氏子务相即开创了一个赤穴掷剑,夷水泛舟,开疆拓土,“踞捍关而王巴”的半人半神的故事。后人因其开拓夷水有功,尊他为“向王天子”,祀为土家百姓的家神和清江的水神。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等水利电力部门经过勘测设计,最先提出《清江流域规划报告》,预将在清江干流兴建大龙潭、龟山河、芭(巴)王沱、隔河岩、长滩等五级大坝,开发方案推荐隔河岩水利枢纽为初期开发工程。1964年,长办在对隔河岩水利枢纽做了大量勘测工作的基础上,完成《隔河岩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与此同时,对连接上下梯级的长滩或高坝洲作出地质勘测的比较,最后确定高坝洲为下一级连接梯级。1986年,长办再次提出《清江流域规划补充报告》,报告补充选择水布垭为隔河岩上一级连接梯级。三级电站设计装机总容量为329万千瓦。
第一章 清江梯级开发工程概况
  经过自50年代开始的对隔河岩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勘探、规划、设计与论证,清江开发条件已臻成熟。日、5月7日,国务院领导在听取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隔河岩工程的汇报以后,同意隔河岩水电站由湖北省和水电部共同投资兴建。
第一节 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三大工程
  1986年5月,湖北省政府决定兴建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并开始筹建工作。
  隔河岩水电站选址于长阳县城龙舟坪清江上游9公里处。主坝坝顶高程海拔206米,坝顶全长653.5米,最大坝高151米。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30.4亿千瓦时。大坝承担着华中电网的调频调峰任务。水库总库容34.4亿立方米,预留防洪库容5亿立方米,既可用以削减过坝清江上游和下游洪峰,也可错开与长江洪峰遭遇,减少荆江分洪工程的使用几率或推迟分洪时间。
&&& 日,隔河岩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1994年11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1995年,工程全部竣工。
  其间,1993年3月,在宜都市境内紧邻长阳磨市镇的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前期施工准备。1998年1月,开始主体工程施工。
  高坝洲水电站距隔河岩大坝50公里,是清江下游的一个水力发电站,也是隔河岩水电站的梯级反调节站,总装机容量25.2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约8.98亿千瓦时,总库容4.3亿立方米,最大坝高57米。水库蓄水,致长阳境内的磨市到隔河岩大坝清江河谷地段形成泱泱水库。
  继高坝洲之后,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于1999年12月通过国家审批正式立项,2000年正式动工。
  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境内,是隔河岩水利枢纽的上一级水电站,下距隔河岩92公里,设计水库堆石坝坝高233米,相当于海拔400米高度,是当时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最高面板堆石坝,比世界上第二高同类型大坝即墨西哥阿瓜密尔帕水坝高出4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400米,库容45.8亿立方米,电站装机总容量184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39.8亿千瓦时。该工程同属以发电、防洪、航运为主兼顾其他的水利枢纽工程。工程计划于2002年10月截流,2007年实现首台机组发电。
第二节 水利枢纽建设与长阳社会经济发展
  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致长阳清江形成东西联通140公里的高峡平湖的格局,直接给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予以深刻影响,它集中反映在如下4大方面:
  人口迁移 三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和水库淹没影响,涉及全县16个行政乡镇中的11个乡镇117个村438个村民小组。其中,直接淹没区级集镇4个,小乡集镇9个;淹没行政企事业单位831个。淹没公路668.1公里、输电线路981.2公里、邮电线路489.7公里、广播线路802.5公里、地上地下文物遗址30余处;淹没和影响长阳国土资源面积94.19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的2.75%。其中,征用、淹没耕地和园地2812.67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96%;淹没房屋188.72万平方米(隔河岩127.24万平方米;高坝洲47.5万平方米;水布垭13.98万平方米)。水库移民(至2001年底),长阳共搬迁安置45015人(含坝区和防护安置人口),占全县总人口412844人的10.9%。
  产业结构调整 工程直接促使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经过10余年努力,调整结构,重建园田,加上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库区已分别建成万亩柑橘、万亩茶叶和万亩栀果基地。同时,长阳两大水库库区形成9133公顷(其中:隔河岩水库7200公顷,高坝洲水库长阳水面1933公顷)的水面,占据全县水面11248公顷的82%。使长阳得以迅速成为湖北的水产养殖基地,并为打造独具民族风采的清江旅游事业展示了崭新的前景。同时,移民部门凭借工程移民资金,扶持发展了一批以矿产、建筑、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库区企业,安置移民就业2000多人。其中,在已有的22家矿山和18家加工企业中,有1000多名移民进矿(厂)务工。
  基础设施改善 至2000年,库区集镇、道路、航运、码头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以龙舟坪、都镇湾、鸭子口、资丘、渔峡口镇等为重点的集镇建设初具规模;长阳境内形成138.7公里的深水航道,建成16个客货码头,27个煤炭专用码头;4个汽车渡口;库区以南北两条干线为主的公路建设里程达396.5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21.6公里,支线174.92公里;隔河岩库区特大桥7座计1482.92延米。中小桥30座,共794.34延米;库区供电、通信设施在复建中与时俱进,全面顺利实现升级。县城龙舟坪沿防护堤建成3174.95米长的沿江大道,不仅城镇交通大为改善,且成为县城一道休闲观光的靓丽风景。
  工程为县级财政提供了一份稳定税源 自大坝电厂发电始,按国家规定每年可向长阳提供4000万元左右的国税和地税收入。以2000年全县财政收入12289万元计,占32.5%。
第二章 移民搬迁安置
  隔河岩水利水电枢纽建设,长阳为工程让地,需一次性动迁5个乡镇8个小场159个县、乡、村企业及289个个体企业,其中移民达41701人。这是长阳历史上从来未见的一次政府移民行为,也是长阳当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为支持清江流域梯级开发第一期工程隔河岩水利枢纽建设,县委、县政府首先于日成立隔河岩工程接待处,继于10月30日成立以副书记王少愚为指挥长、副县长龚民、瞿北和为副指挥长的隔河岩工程移民开发指挥部。
  年,县委、县政府根据省政府确立的大分散、小集中,走开发性移民之路的思路,坚持移民安置就近就地为主,以大农业为主,扶持移民办企业以小型、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矿业为主(简称三为主)的方针,同时在工作程序上做到移民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同步、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同步、移民的生活生产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简称三同步),为隔河岩水电站提前两年发电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一节 隔河岩水库移民
  自1986年始,县委、县政府结合隔河岩水库移民不断出现的实际情况,随时制定和调整应对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一、实物调查
  日,省民政厅、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清江开发公司、宜昌地区行署、长阳及巴东县组成500余人的联合调查组,对隔河岩库区淹没实物指标展开实地调查,至6月20日,库区淹没范围内的打桩定界及淹没实物指标的调查工作结束。
  隔河岩水库全长93.7公里,库周长约560公里,水库全部位于长阳县境内。水库淹没影响长阳11个乡镇,即龙舟坪、津洋口、磨市、大堰、都镇湾、麻池、鸭子口、资丘、黄柏山、渔峡口、枝柘坪,共86个村312个村民小组。淹没国土资源面积72平方公里;淹没影响陆地面积4341.52公顷,其中淹没区3934.13公顷(不含库区宅基地、集镇、公路复建中的毁、占、压),影响区407.39公顷。在淹没陆地面积中,有水田283.2公顷,旱地1130.53公顷,成片经济林485公顷,用材林和柴草山计1917公顷:淹没影响房屋面积127.24万平方米,其中淹没区102.78万平方米,影响区24.46万平方米;淹没区级集镇4个,乡集镇8个;淹没行政企事业单位658个,其中:中、小学39所,县属企业9个,乡镇企业45个,村组和个体企业357个,小水电站12处;淹没影响公路606公里,输电线路703公里,邮电线路440公里,广播线路690公里,地上地下文物25处等。
  隔河岩坝区征地,由湖北省清江开发公司筹建处同长阳县政府协商,于日签订协议书,征地面积200公顷。日,双方按国家《建设用地条例》和长办提供的征地界线坐标图,再次签订《湖北省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征(拨)用地协议书》,清江开发公司共征(拨)用地201.3公顷,其中:龙舟坪镇西寺坪村132.5公顷,津洋口镇晒鼓坪村48.26公顷,习家湾2.27公顷,磨市镇金子山村18.27公顷。坝区内,需拆迁房屋面积38671.84平方米。
  二、政策措施
  日,国家计委下发《关于湖北省清江隔河岩水电站设计任务书的批复》,隔河岩水电站建设进入密锣紧鼓的筹备之中,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政策同步开始研究制定。
  1987年,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建设的决定》;省政府下发《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库区移民领导小组关于移民工作报告的通知》;县委转发县移民指挥部《关于移民开发工作的请示》;县政府先后下发《关于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工程库区移民的若干规定》、《关于支持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工程建设做好移民的决定》等等。日,国务院颁布施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简称《移民条例》),一系列有关搬迁政策和优惠政策的出台成为指导和检查隔河岩移民工作的指南。
  搬迁安置政策 搬迁安置政策涉及项目很多。可概括为10项:
  1.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水库移民以大分散、小集中,开发性移民为指导思想。在实施中坚持以“三为主”即安置形式以就地就近为主,安置门路以从事大农业为主,移民兴办的企业以小型、轻工、集中、矿采为主的工作原则,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实施开发性移民,实施综合开发,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安置。除此,移民工作还须保证“三同步”:即移民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同步;移民的生活、生产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
  2.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湖北省政府在主体工程开工之时,对抓好移民安置规划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工程建设方即清江水电开发公司,应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阶段,会同地方政府根据安置地的自然、经济等条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与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同时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的移民安置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实施,按工程建设进度要求组织搬迁,妥善安排移民生产和生活。工程竣工后,复由该工程主管部门会同移民安置区内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检查和验收。
  3.移民安置中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置。制定搬迁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绝不搞一刀切。针对各地情况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农村移民搬迁,由镇、乡具体负责;对本人自愿、外地接收单位具备接收条件且同意接收的移民,有关部门应妥善予以办理相关手续。对淹田不淹屋的,只要有基本生活条件,原则上可以不搬;对淹屋不淹田的,实施尽量后靠;对淹田又淹屋的,一般进行分散安置,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安置。在落实生产安置上,突出种植业、养殖业,并着眼兴办加工业、采矿业以及建筑、运输、服务业。同时,将部分符合招工条件的人予以安排进厂矿和企业务工。总之,要使移民安居乐业,库区长治久安。
  4.移民建房占用土地的政策。搬迁规划中,明确规定,不论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在滑坡地段和地质条件不好以及水位线下建房,建房地址必须选择在海拔210米以上。对于不听劝阻违规建房造成经济损失的,政府移民部门概不承担责任。农户(移民)在农村建房(含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每户总面积不得超过140平方米;占用非耕地的,每户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含全家吃商品粮的非农户和经过批准进集镇务工经商自理口粮的农户)。非农业人口进集镇建房,按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执行。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搬迁重建占地面积,原则上应按原有占地面积和规模以及人员编制数,并从搬迁重建的实际需要出发,严格控制占地面积,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移民户宅基地的选择,除在农村建房由农户自己选定外,在城区和集镇建房,则务须服从统一规划,由城建部门定点。严禁在滑坡、溶洞等地质不良的地带建房,城建部门和乡镇移民办须严格把关。要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和劣地,少占和不占耕地。移民建房图纸,一律从县城建局设计的20种民房图纸中选用,如超出图外的,必须请设计部门重新设计后方可施工。
  5.生产安置费补助。因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具体说,对在农村动迁的移民,生产安置费人均1000元;对外迁移民户,从日起每户补助1个台班费(东风140汽车),如接收方要缴纳宅基地占用耕地税,则按照有关税收政策,每户补助100平方米的耕地占用税;对农村“五保”户,一次性人均补助2500元,由所在乡镇移民办公室按照“钱随人走”的原则,在与安置单位签订好接受安置供养合同后,一次性付给供养单位(院或村),包干使用,主要用于解决住房及其他有关生活问题;对动迁前死亡的移民人员,补偿费用一律不再拨付;对于婚迁以及新出生的新增人口,其补偿经费(凭结婚证、移民证)一律按同等移民对待;对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的,经县政府审查,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原农业户口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移民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交由县政府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6.“农转非”的范围、对象及安置补偿费规定。隔河岩水库移民的“农转非”安置对象包括清江隔河岩电站工程库区内移民中的“五保”户、孤儿和城镇居民的配偶、未婚子女和丧失劳动能力在农村无直系亲属供养的父母,以及18周岁以下在农村无直系亲属依靠的弟妹。移民“农转非”后不再享受原有集体财产的补偿费和安置费。
  7.城镇迁移及建设补偿。迁移城镇须按有关规定予以审批。按原规模和原标准重建城镇的投资,列入移民搬迁总概算;重建城镇须经国家批准,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的,其增加的投资,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实物指标按不同所有制进行补偿:属于国家的,补偿给国家;属于集体的,补偿给集体;属于个人的,补偿给个人;属于合并、转产和联办的企业,其补偿资金按其投资股份补偿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属于关、停企业的实物指标,补偿给企业主管单位。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原则上按原行政建制成建制地搬迁;对个别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单位,按行政体制管理权限和程序报批。
  8.库区后扶基金。用于库区维护和扶持移民发展生产。电站发电后从1993年6月始至1995年12月底止,按上网电量每千瓦时提取0.003元的库区维护基金,用于解决库区移民的困难。从日起,按国家发文上网电量每千瓦时提取0.005元设立库区维护基金,共提10年。9.水电竣工后的移民用电政策。水电工程竣工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对移民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应该核实电量给予保证。移民用电需照章交纳电费。对移民生产中的高扬提灌和围堤排水用电,应该核实电量给予电价优惠。
  10.库区水面利用。水电工程建成后形成的水面和消落区由工程管理单位统一管理开发利用。同时,在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优先组织移民开发利用。
  优惠政策 在隔河岩水利枢纽建设中,国家为顺利落实和促进长阳移民工作,同时制定多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归纳是:
  1.国家安排支农、扶贫资金和交通、文教、卫生等经费时,对移民安置区应予适当倾斜,以扶持移民安排生活和发展生产。国家在移民安置区和工程受益地区兴办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结合安置移民。
  2.从1987年开始,分期免除淹没区粮油合同定购任务。移民从搬迁的当年起免征农业税、特产税,免购国库券3年。因移民搬迁造成经济和生产活动中断或发生困难的企业,按照税收管理权限经过批准,可以免征产品税、增值税和所得税1年或者2年,最长不超过2年。为安置移民兴办的工业企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自投产之日起免征产品税1年,免征所得税3年。
  三、搬迁
  隔河岩工程修建,涉及移民搬迁的任务包含两大块,一是为工程腾让工地的工区移民搬迁,要求急切;一是库区移民搬迁,面涉多端,包括淹没线下的人口搬迁、集镇搬迁、企事业搬迁、学校搬迁等等。
  工区移民搬迁 隔河岩工区征地于1986年8月经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征地范围涉及长阳3镇4村15个村民小组。工区移民搬迁于1986年12月开始,至1987年3月基本搬迁结束。共搬迁移民277户1129人。同年,因主体工程施工需要,经清江公司与县政府协商,将大坝右侧附近库区农民51户223人按照工区移民的政策提前实施搬迁安置。至1987年底,隔河岩工区共搬迁移民326户1352人。工区移民因工程急需用地,移民都在尚未进行细致规划的情况下就近安置在工区周边农村。
  库区移民搬迁 库区淹没线下移民从1987年开始行动,至1993年3月底全部搬迁完毕。其后,陆续对影响区、淹地不淹房等移民户实施搬迁安置。搬迁原则上按照事前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规定,县内定居采取就近后靠予以安置的办法。
  1.农村移民搬迁:1993年9月,从淹没线下搬迁的农村移民共计18322人,其中,在县内定居的共人,占90.8%;迁移县外定居的1690人,仅占9.2%。搬迁后,绝大多数农户由原来的土木结构住房改建为水泥、钢筋、砖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平方米。
  2.集镇搬迁:隔河岩库区受淹集镇先后按照规划完成搬迁:都镇湾镇迁至庄溪重建,鸭子口乡集镇选址杨家槽重建,资丘镇迁至桃山,渔峡口镇就地后靠辟地新建。
  同时,库区受淹的花桥、平洛、晓溪、西湾、刘坪、马连、纸坊头、招徕河8处小市场搬迁也一并进行:磨市镇花桥迁址高家岭,占地2.43公顷,人口304人;大堰平洛迁址高土山,占地5.29公顷,人口662人;都镇湾晓溪迁址茶叶坡,占地1.68公顷,人口210人;都镇湾樟木垒迁址茅狐坡,占地2.81公顷,人口351人;鸭子口刘坪迁址西竹湾,占地3.12公顷,人口390人;鸭子口马连迁址株木埫,占地1.38公顷,人口173人;资丘纸坊头就地后靠,新占地0.57公顷,人口71人。另渔峡口招徕河地在水位215米以上,影响不大,就地发展。
  3.企事业单位搬迁:隔河岩库区共搬迁县属企业9家、乡镇企业45家、村级企业68家。个体企业289家。同时,涉迁事业单位100多个,主要是学校和医院。
  库区的乡(镇)、村企业,原以采煤、造纸、榨油、服装加工等行业为主,其规模普遍较小。移民搬迁时,俱根据库区矿产、能源、加工、养殖等行业特点,除将补偿资金全部划拨到位外,还分别扶持部分资金,帮助其充实与壮大,以增大乡镇财税来源。
  在搬迁中,县属平洛陶器厂迁至津洋口邓家坝,转入县酒厂;都镇湾高华纸厂迁至津洋口,并入县清江造纸厂;预应力电杆厂由都镇湾镇固仓坪迁至龙舟坪镇永和坪白鹤坝进行复建,改名永和坪预应力电杆厂(后更名永和坪化工建材厂);渔峡口镇生物化工厂(原乳酸厂)获补偿资金241.45万元。1987年,县政府决定将其中大部分补偿金用于兴建白氏坪类可可饮料厂,另少部分经费用于原厂职工补偿补助;马连煤矿淹没固定资产原值90.4万元,一次性补偿到位;巴山煤矿规划后靠复建部分设施,修建公路,改滑线运输为汽车运输;鸭子口杨家槽火电厂给予补偿后完全拆除;鸭子口乡虎颈口煤矿受淹设施作一次性补偿后,尚可正常生产;资丘煤运站由县燃化局负责于桃山清江边复建。
  在搬迁中,隔河岩水库淹没中小学39所,其中:中学5所,小学34所,涉及7个乡镇35个村。以地域划分,龙舟坪镇2所、磨市镇2所、大堰乡5所、都镇湾镇5所、鸭子口乡17所、资丘镇4所、县属中学1所。涉及教职员工410人,学生3762人,班级111个,淹没校舍面积49379平方米。为实现学校顺利搬迁,学校搬迁按照不同级别和原管理体制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中学搬迁概由县教委组织实施;小学搬迁由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实施。中、小学搬迁时间一律从1987年底开始,限定至1992年结束。5所中学迁建位置是:晓麻溪初级中学迁平洛高土山,改名平洛初级中学;厚浪沱初级中学迁长岭岗;刘坪中学迁西竹湾;晓溪中学撤销,合并入宝塔中学;西湾中学迁桃山,更名为长阳民族高级中学。
  在搬迁中,隔河岩水库淹没卫生院(所),涉及5个乡镇15家院(所),其中乡镇卫生院3家(大堰、都镇湾、鸭子口),卫生所(室)12家。库区卫生系统的搬迁从1987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随乡镇集镇一并迁建。在具体实施中,原平洛卫生院迁往大堰,并入大堰乡卫生院;都镇湾卫生院迁往庄溪;鸭子口卫生院迁往杨家槽;其他卫生所、卫生室俱随办事处、村委会迁移。
&&& 四、安置
  安置工作涉及库区的长治久安,是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对而言,完成搬迁比较容易,而安置移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老病死,工作相当纷繁复杂。隔河岩库区移民从1987年开始,以大农业安置为主,总计纳入安置的人口29878人。其中,淹没区农村人口19486人,单位人口4980人;滑地影响区搬迁人口2802人;淹地不淹房人口2610人。
  同时,长阳还完成隔河岩工区移民369户1546人的搬迁安置。
  隔河岩工区移民安置 隔河岩工区移民最初由清江开发公司与长阳县政府达成协议,由清江开发公司出资,地方政府承办。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1994年。在安置中,鉴于工区人多田少的实际情况,对工区移民采取全部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办法。具体实施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即年初,由县土管局负责;后阶段即1994年以后,截至2000年,由县移民指挥部(移民局)负责。
  隔河岩工区的移民安置人口共369户1546人(劳动力674人)。年,全部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为保证移民基本生活,1993年以前,工区移民一律以吃平价或中价粮为主。同时,县土管局将1620万元的包干经费,除一部分用于农户房屋补偿费外,其余部分分别用于4条途径:与坝区建设单位协商,安置一部分人;与县直有关单位协商,带安置费安排部分人员就业;村办企业,接受安置一部分人;部分有能力的户自找门路、自谋职业。4种方式共安置从业人员39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8.3%。
  延及1994年,工区建设大体告竣,电站建设单位陆续撤出,用工减少。同时,村办企业经营不力,相继停产和倒闭,国家平价粮政策全部取消,致使工区80%以上移民陷入既无田种,又没有其他工作维持生计的困难境地。为解决工区移民在连续上访中反映的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县政府与清江开发公司共同商定,由清江公司投资1200多万元,采用为每户移民改3~5分菜园地或饲料地、建设庭园经济,安置1人;设立保险周转金,为每户安置1人;借贷生产安置费发展个体经济,为每户安置1人(简称三个一)的安置办法,对工区移民予以安置。截至1998年,“三个一”的安置方案全部落实,工区移民矛盾稍有缓解。1998年后,工区人口增加到2076人。同时因企业不景气、保险金周转返还率低等原因,工区移民就业品质差,生产生活困难依然突出,安置任务仍待深入。
  隔河岩库区移民安置 隔河岩库区农业移民与坝区移民安置办法不同,大致有如下安置形式:
  1.县内农业安置。以县内农业安置为主,采取就近后靠的办法落实移民安置,是县委、县政府从一开始就确立的移民大政方针。安置工作的重心是如何通过调整责任田、垦荒造田、建设经济园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安置人口的生产资料问题。
  据统计,库区移民后靠后,从接收村组先后调整责任田255.4公顷、责任山和部分荒山197.67公顷。库区淹没影响耕地园田2000多公顷,湖北省政府要求地方务必再建设同样数量的园田。于是,长阳积极组织移民开荒造田,至1999年底,全县实现改田1641.8公顷。2000年10月,县统计局和县移民局对库区移民(不含分散和县外安置移民)的生产资料普查结果,实际安置移民人。其中,农业移民户人。有耕园地906.2公顷,人均占地1.04亩;含粮田431公顷,人均占地0.5亩;含多种经济园475.3公顷,户平1.9亩。
&&& 2.县外投亲靠友。年期间,隔河岩库区移民先后以投亲靠友形式迁赴县外安置438户1698人,分别占淹没线下动迁总户和总人数的9.4%和8.7%。其中,涉及9个乡镇:都镇湾镇144户548人;鸭子口乡142户559人;磨市镇60户252人;大堰乡59户223人;资丘镇14户48人;麻池乡10户39人;津洋口镇5户13人;黄柏山乡2户8人;渔峡口镇2户8人。迁赴县外的涉及省外6个县(市)8户25人,省内22个县(市、区)55个单位126个村430户1673人。这些迁赴者一般选择在平原地区,交通方便,生产条件或就业门路较宽,基本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
  3.“农转非”,自谋职业。隔河岩库区有部分农业移民因其多种特殊情况,采用坝区移民方式,实行“农转非”安置。前后共安置人。其中:半边户“农转非”903户2577人;一家全部“农转非”633户1995人,一家中部分人实行“农转非”的272户582人;实行“农转非”迁赴县外的107户330人。
  4.招工招干,开展劳务输出。1988年5月-1995年3月,县移民指挥部与县就业管理局一起,先后16次共输送移民劳动力到县外17个企业就业1071人。其中,正式招工645人,临时合同工426人。这些移民劳动力的去向大体是:清江开发公司分期分批在长阳招录水电技校生150人,其中有145人毕业后按招工条件安置;向县外招工输送到沙市市纺织行业,就业的644人,其中,沙市棉纺厂194人,沙市第一棉纺厂312人,沙市印染厂30人,织布五厂44人,申华制衣厂29人,毛巾总厂4人。还向襄樊铁路局、二汽、江汉轮、江汉石油管理局、武汉中建七局和八局、江陵玛钢厂、宜昌清江河煤矿、宜昌鑫海陶器厂、宜昌猴王玻璃厂等等输送部分招工移民。在诸多被招工的移民中,资丘天池口移民田睿(女)于1995年3月被招进沙市一棉做临时合同工。她在挡车工岗位上,勤学苦练,在1998年12月-1999年12月的一年时间内,超产2.34万米,连续创下4个万米无疵布的好成绩。年,田睿连续两次被公司树为标兵个人。2000年5月,田睿被人事部、国家纺织工业局授予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工厂破格将其户口转入沙市,并转为正式职工。
&&& 5.扶办企业,创造移民就业机会。据2000年调查统计,库区移民搬迁后,县政府相继投入移民扶持资金2500多万元,致87家乡、村企业得以恢复或新建,占搬迁前113家乡村企业的77%。其中:新建企业59家。企业从业人数由迁前的1500多人(次)增加到2160多人(次),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额由迁前的2300万元增加到7900万元,增长2.4倍;年创利税由迁前的193万元增加到1100余万元,增长4.7倍。
  6.发展个体经济。根据省政府批转的《省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库区移民领导小组关于移民工作报告的通知》(鄂政发﹝1987﹞98号文件)关于“对少数本人具有一定经营能力而且有就业门路的移民,允许他们到城镇就业,成为个体工商户”的精神,县政府投入部分资金,相继支持各乡镇在城镇、码头等地,兴建一批商贸市场,为移民经营户提供经商场所。年,隔河岩库区进城或在农村就地就近务工经商的移民达到460户1055余人,其中,龙舟坪镇366人;磨市镇132人;大堰乡93人;都镇湾镇138人;鸭子口乡135人;资丘镇144人;渔峡口镇47人。这些经商移民多以开饭店、旅馆,经营日杂、百货,兴办加工、建筑业,从事矿产、运输等为业。不几年,有些经营户的固定资产达到几百万元。都镇湾武落钟离山旅游开发以后,当地移民从事个体餐饮业、个体日杂百货业增加20多家,年收入平均户达万元以上,杨德梅、虞淑君等年收入在5万元上下。
  7.建立完善“五保”制度。县委、县政府规定:对“五保”户和无依无靠的优抚对象,原则上以乡为单位统筹,集中建院安置,有条件的也可以由村集中建院安置。据此,县移民指挥部制定《关于清江隔河岩库区“五保”户安置工作的规定》,相应投资60余万元兴建或购买集体公房,兴办福利院7所,共安置“五保”户129人。
第二节 高坝洲水库移民
  高坝洲水电站的兴建,是继隔河岩以后清江梯级开发中的第二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长阳东南部宜都境内高坝洲,上距隔河岩大坝50公里,下距清江长江交汇口12公里。高坝洲水库建成以后,淹没及影响长阳土地资源面积19.27平方公里,占全库面积的58.86%。其中,陆地面积13.9平方公里,天然水面5.37平方公里。
  1992年8月,为适时做好高坝洲水库移民工作,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移民总指挥部,专事隔河岩、高坝洲两库的移民工作。延及12月1日,根据工作需要,再行建立县高坝洲移民指挥部,专责高坝洲长阳库区的移民工作。
  一、实物调查
  日-10月12日,长江委、清江开发公司、宜昌市移民办与长阳县移民总指挥部有关人员共同组成40人的联合调查组,以1个月时间,对高坝洲水库长阳片库区淹没的实物指标进行调查、核定。
  水库淹没及影响长阳3镇(龙舟坪、津洋口、磨市)1场(津洋口农场)和28个村119个村民小组。库区内有县城1个、乡级集镇2个、企业42家、行政事业单位96家。淹没国土资源面积19.27平方公里。淹没影响耕园地676.7公顷(耕地507.2公顷、园地156.3公顷、鱼塘13.2公顷)、林地106.1公顷、柴草山139.4公顷、宅基地24.4公顷、其他及难利用地443.5公顷。淹没及影响房屋面积47.5万平方米,其中淹没线下27.96万平方米,影响区19.58万平方米(全部属农村)。淹没影响工矿企业42家、村组副业设施77家。淹没影响专业设施有:公路62公里;输电线路284公里;通信线路57公里;广播线路113公里;另有七里湾水电站底部设施受淹,需重新加以改造。
  二、政策措施
  高坝洲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在充分吸取隔河岩移民搬迁安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明确坚持以农业安置为主,用多种方法为移民落实耕地,严格控制其他形式的安置。全县共安置农村移民8662人,二三产业和其他方式安置222人,农业安置人口达到总安置人口的97.4%。首先,在安置措施上坚持严格保持移民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全县保持高度统一,尺度一致,贯彻始终。
  其次,严格把关移民安置条件的实地落实。其生产条件的控制标准为人均1亩经济园、5~8分粮田。凡不具备条件的,不批准搬迁,不支付搬迁补偿资金。具体实施中还作出4个严禁的规定,即严禁在无生产生活条件的地方后靠、严禁盲目进集镇和集中建点安置、严禁在淹没线上垂直高度5米范围内和库岸滑坡险区建房、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房。
  再次,严格执行移民规划和概算。移民部门坚持,一要先规划设计,后组织实施;二要严格按移民总概算组织安排搬迁和建设项目,做到不减少补偿扶助标准,不克扣、不截留补偿补助资金,确保移民切身利益。
  在把好以上3点政策性关口的基础上,移民部门围绕安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尽力防护库周城镇和农田。高坝洲库区紧靠城镇,人口密集,地势低洼,淹地不淹房情况突出。为此,县政府同清江水电开发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三方共同制定了高坝洲库区五大防护工程的建设方案,即龙舟坪、津洋口城镇防护工程和永和坪、何家坪、头道河农田防护工程。二是县政府专门制定并出台优惠政策,减免建房税费,减免农特税和三提五统(三提: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设立搬迁资金、补助临时搭棚费、无偿提供部分建房材料、无偿帮助搬迁等;致力开拓移民外迁安置渠道;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移民外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给搬迁移民一个优越的安置环境。鼓励移民积极迁移安置。
  三、搬迁
  高坝洲库区移民搬迁复建工作从1993年开始准备和试点,1997年正式启动。至2000年底基本结束。
  农村移民搬迁 高坝洲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前后共动迁人,其中县内落户746户2566人,分别占搬迁户、人的32.52%和32.50%;迁县外人,分别占67.48%和67.50%。7896人的搬迁去向涉及5个省,23个县、市、区,43个乡镇,178个村和38个单位。其具体分布为:县内就地后靠2566人;迁宜都市分散安置2097人;迁枝江市183人;迁宜昌市城郊50人;迁往其他各地分散居住的1317人(中含迁省外24人);迁荆州市江北农场、天门市蒋湖农场集中建房安置1683人。
&&& 集镇及单位搬迁 高坝洲水库淹没影响长阳集镇,仅涉及磨市集镇1处。迁建中将其一部分人迁入磨市镇政府驻地救师口,作为居民生活区;一部分迁至柳家院,作为企业复建区。动迁人口1190人,迁建用地10.47公顷。至2000年底,集镇内单位全部搬出淹没区,并在规划区实施复建。整个搬迁共涉及学校、卫生所、邮电所、食品所、兽医站等单位14家,建房1.06万平方米,随迁人口1171人;迁进居民21户58人,建房2200平方米,迁进原在老集镇经商户31户63人,建房1300平方米。另外,在集镇外受淹单位17家,也全部完成迁建,共建房屋5500平方米。
  在整个搬迁复建单位中,有学校8所,分别是:县教师进修学校、磨市中学、磨市小学、红土溪小学、百果园小学、柳津滩小学、南岸坪小学和何家坪小学。这些学校在水库蓄水前已全部完成重建,从而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工矿企业迁建 高坝洲库区长阳境内有迁建任务的企业38个,其中:县属企业20个,乡镇企业18个。国家概算迁建资金5035万元。迁建企业有长阳广播局电杆厂、龙舟坪镇建筑构件厂、磨市粮管所等8个;就地改建的有县水泥厂等20个;关闭破产的有清江造纸厂等10个。上述企业合计补偿资金3705万元。县移民局按搬迁进度将资金全部一一划付到位,由各单位自行组织迁建,全部完成搬迁任务。
  专业项目复建 专业项目复建包括交通、电力、电信、广播等4个方面。①库区交通复建:修建公路80条154.28公里,其中,含等级路5条13.19公里;桥梁26座,其中公路桥9座,人行桥17座;人行路81条;渡口71处。②电力设施复建:复建110千伏线路7.12公里;35千伏线路2.5公里;10千伏线路64.69公里。搬迁变压器11台,新建变压器24台;修建低压线路212.29公里,其中,磨市176.91公里,龙舟坪30.22公里,津洋口5.16公里。③电信设施复建:复建光缆1000米,县局中继电缆3000米,修建光缆过江铁塔2座。并于库区建无线接入网发射站1座,为库区8个村配装无线接入网电话。程控电话得到迅速发展,库区28个村中,已有16个村架通程控电话线路。④广播电视设施复建:建广播站3座,为库区配发调频广播300只,修建广播电视信号发射站1座,差转站3座,架设有线电视线路2200米。
  防护工程建设 高坝洲长阳库区列入移民总规划的防护工程有5处。其中,城镇防护2处,农田防护3处。具体项目是:①龙舟坪防护工程,设计修建防护大堤3100米(竣工后大堤实长3174.95米),局部河岸整治1000米,修建排涝泵站3座。防护标准为20年一遇。工程于1997年动工,2000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②津洋口防护工程,由3坝1洞1渠1站组成,1999年施工,2000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③永和坪、何家坪、头道河3片农田防护工程,均属填高加挡水堤结合方案,于1999年底开工,2000年9月建成交付农民耕种。5处防护工程共保护耕地85.55公顷,企事业单位49家,减少农村安置人口2157人,减少农村搬迁人口1841人。
  四、安置
  生活安置 高坝洲库区农村移民搬迁2285户,全部在安置地建(购)了住房。住房建筑面积33.51万平方米,人均达到42.6平方米,100%的户实现通电、能看电视,70%的户公路通到大门口,有1100多户用上自来水。
  为加快移民安置进度,移民部门在县域内外共修建9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其中:县内7个(松树岗、姚家岭、狮子岩、高家岭、百果园、柳津滩、何家坪),县外2个(荆州市江北农场、天门市蒋湖农场)。县内安置点安置1152人,县外安置点1683人(江北1087人、蒋湖596人)。
  江北农场位于沙市区岑河镇4分场4中队地域内。长阳县政府经与江北农场协商,达成协议,同意该中队的土地全部用于安置移民。1999年5月正式开始移民。至2000年底搬迁结束,共给移民分配土地151公顷,其中:耕地133多公顷,鱼池4.3公顷,宅基地13.3公顷。安置点街道整洁,一步实现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街道亮化和街面清洁化。移民住房全部为砖混结构,人均48平方米。同时,安置点新建有自来水厂、学校、卫生室、超市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移民生活十分方便。江北移民安置点集中外迁的成功,为三峡移民安置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生产安置 高坝洲库区共搬迁移民8662人,落实耕园地668.51公顷。其中,开垦耕地140.45公顷,改造低产田20.66公顷,调配耕地504.4公顷,安置人口人均耕地1.2亩。在耕园地的分配上,外迁安置强于县内就近安置的移民,如荆州市江北农场安置点人均土地达到1.6亩,天门市蒋湖农场安置点人均土地达到1.7亩。
  在搞好移民农业安置的同时,县政府和移民部门根据实情,还相应采取一些辅助办法以增强实效,具体反映在:对已在企业就业和已经自办二三产业的移民实行二三产业安置,共落实168人;对父(母)在外工作,户口在农村的年幼儿童或子女在外工作、自己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经户主申请,实行投亲靠友安置,共落实54人;对库区“五保”户20户26人实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落实供养,其中7户10人集中安置进镇福利院,另13户16人由村负责集中建房,由镇村共同负责供养。
  兑现国家政策补偿资金 1997年,国家对隔河岩库区因一系列设计变更、漏项、政策变化和物价上涨因素,导致原审定的静态投资不适合水库移民安置的实际需要,实施移民资金概算调整(简称调概)。文件下达后,县移民局迅速组织补偿兑现。其中,仅移民户房屋价差补偿款,即一次性补偿现金3200多万元。
第三节 水布垭水库坝区移民
  水布垭水利工程上距恩施市117公里,下距隔河岩电站92公里,距高坝洲电站142公里,距清江河口153公里。
  水布垭水利枢纽不淹没长阳的土地,但因施工征用长阳部分土地,须影响国土资源面积2.92平方公里。其征用土地涉及县西渔峡口、枝柘坪2个乡(镇)3个村(龙池、赵家湾、大山)7个村民小组,征用土地面积90.7公顷,需拆迁房屋面积13976平方米。规划移民安置人口237人。
  2000年,水布垭工程前期建设伊始,根据隔河岩水库和高坝洲水库移民经验,长阳县政府与水布垭工程建设公司初步达成协议。当地移民,由地方政府主管,仍以大农业为主的方式予以安置。鉴于该地地处清江峡谷,光雨热充沛,宜农山地较多,区域植被保护良好,农用地潜力较大,故具体安置计划仍以就近后靠分散安置为主,或选择适当地方进行集中安置。
  截至2000年底,水布垭移民安置工作尚未正式展开。
第三章 移民后期扶持
  当隔河岩工程建设基本结束、高坝洲工程建设方兴之际,从1993年6月开始,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又把移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搬迁后生产生活扶持上来。
  相对移民搬迁,搬迁后的移民生产生活扶持工作更为艰巨、复杂、周期更长。具体表现在,它要不断跟踪移民安置情况,帮助移民落实生产开发项目,以增加经济收入;它要对移民实行科技、资金、物资的配套扶持,帮助移民学习技术,提高其“造血”功能;它要指导地方做好移民立卡、造册、建簿等管理工作,做到县有簿、乡有册、户有卡,以便存查。
第一节 隔河岩库区与坝区移民扶助
  隔河岩移民搬迁初期,随着工程建设的紧张催进,移民生产生活安顿不及,短时内陷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坝区搬迁出来的移民,有的一时只能住工棚,寒冬腊月,迎风顶寒。对移民的生活生产扶持于是提上紧急安排日程。
  一、生活扶助
  对移民的生活扶助,实际上涉及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济上的直接接济,一种是组织务工、帮助建园建宅和兑现政策。其中,库区和坝区的情况各有不同。
  隔河岩库区移民生活扶助 年,隔河岩电站库区移民生活扶持采取发放生活补助费、发放物资、实施意外救助、组织外出务工及帮建沼气池,解决燃料不足等办法。
  移民部门先后5次为库区农业移民户(含库区半边户农转非人员)人和部分淹地不淹房的农户人发放生活困难补助费790余万元,每人领得697.2元;对农村中的特困户,由移民部门直接掌握,采取送粮上门,为其购置生活物品等办法,共支付特困补助金140余万元;对遭遇天灾人祸,暂时难于渡过难关的移民户,由移民部门调查核实后,采取临时救助办法,共支付移民户救助款150余万元。上述3项,4年内为农村移民补助现金1080余万元,年均270万元。
  此外,年,即移民大搬迁前后,县移民指挥部与县劳动就业部门共同寻求劳务市场,先后向县外及县内企业等单位,输送移民户子女2500多人外出务工;1996年初,县移民指挥部与县能源办公室合作在鸭子口乡巴山村试建沼气池166口,均获得成功。
  隔河岩坝区移民生活扶助 1994年,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同长阳协商,将坝区移民交由长阳移民指挥部管理。对坝区移民的生活困难补贴和口粮补助费比照隔河岩库区的发放标准,由县移民指挥部一次性分解拨付到龙舟坪、津洋口、磨市3镇移民办公室,分发到户。
  二、生产扶持
  移民生产扶持基本集中在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科技扶持两大方面。隔河岩移民生产扶持适逢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
  实施扶贫攻坚计划 1993年3月底,隔河岩库区完成海拔201米淹没线下移民搬迁以后,1994年初即开始转入生产生活扶持阶段。此时,正与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同步。为此,库区10个贫困村如白庙、州衙坪、白竹岭、千渔坪、木溪、火石山、金竹山、长滩、巴山、赵家湾,涉及77个组人,其中除巴山村由县移民局直接承办予以扶贫外,另投资260万元,对库区面上尤其是对其他9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均予以重点支持。年,县移民局共投资扶持兴办企业50个,安置从业人员1325人。通过扶贫,库区移民经济年收入750元以上的户占到98.5%,略高于全县脱贫平均指标;库区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与全县其他村集体年经营收入基本持平,均达到脱贫验收标准。
  科技扶持与农业产业化 隔河岩库区移民的生产扶持最为特效的工作是提高贫困村的科技含量,适时地做好调整产业结构的文章。年,县委县政府通过移民局、农业局、科学技术局先后在库区贫困村建设清江椪柑基地、建设库区茶叶基地、建设库区栀果基地和建设水产养殖基地等。截至2000年底,全县椪柑面积发展到533.33公顷,其中库区乡镇占80%,总产量4000吨,柑橘至此成为长阳特色农产品之一。
  1996年,县移民指挥部小康工作队进驻巴山村,协助建设高标准茶园,引进优质茶叶苗木,并扶持兴建1110平方米砖混结构茶叶加工厂1座,促使成立巴山村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该村生产的“巴山移尖”获得全省优质绿茶奖。与此同时,从1996年开始,县移民局还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对库区都镇湾镇的柳林、晓溪、绿山窝、佷山、庄溪等6村,对鸭子口乡的巴山、长滩、金竹山、静安、瓦场河等5村,对大堰乡的居溪、压龙寺、余家台、松园坪等4村的万亩茶叶基地进行扶持,开建新园,改造老茶园。截至2000年,库区的茶叶面积达到1982公顷,产量654吨,平均单产每公顷约330公斤,致茶叶生产成为库区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1993年,县移民指挥部投资140万元支持都镇湾镇建成湖北宜昌夷水天然色素厂,设计规模为年产栀果黄色素18吨。这项产业的规划布局以都镇湾、鸭子口两个乡镇为中心,辐射大堰、磨市、资丘等乡镇,涉及库区5个乡镇的33个村。截至2000年,栀果基地生产已初见成效。为使库区形成栀果基地-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一条龙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隔河岩、高坝洲两大水库在长阳境内形成1933公顷的广阔水面,库区水质好,提供了天然淡水网箱养鱼的良好基础。1996年4月,县移民指挥部、科委从丹江口水库养殖场引进技术,购买鱼种,在隔河岩水库先行网箱养鱼技术的试验和示范,至12月共产鲜鱼102.8吨。至此,网箱养鱼在库区逐步推开,并创造了清江鱼的著名品牌。其次是放养银鱼。水库银鱼移植是国家“八五”期间的科技攻关和“九五”时期的重点科技推广项目。1995年底,隔河岩库区银鱼养植由省水利厅、县水电局和水产公司3家法人单位和10个自然人筹措资金46.7万元共同进行,于1996年1月从山东、天津、河南等地空运大银鱼受精卵1200万粒,投放隔河岩水库的平洛、花桥、福子坪、刘家坪、田家河等5个汊湾;同年4月,又引进太湖新银鱼受精卵300万粒投放到库区。之后,水产科技人员又于年,以累计30多天的时间在库内采集鱼卵,人工授精1.2亿粒,再行投放增殖。1997年,仅出售受精卵即实现收入40余万元,入库税收8万元;1998年,又实现收入50余万元,入库税收10多万元。同年,捕捞太湖新银鱼400余吨,其中专业捕捞250吨,占62.5%。1999年,收入150万元,入库税金14万元。清江银鱼以色泽柔润、口感爽滑的优良品质出口国外,受到外商称赞。然而,1999年后,由于两大库区战线太长,管理乏力,酷渔滥捕成风,资源受到极大破坏,致银鱼生产急剧萎缩,当年专业捕捞队仅捕捞125公斤。
第二节 高坝洲库区移民扶持
  高坝洲移民大搬迁至2000年底基本结束之后,对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扶持随即进入县政府的日常工作。由于高坝洲库区移民安置计划和总概算是1992年编制的,而移民搬迁完成于年,因而移民搬迁补偿补助都严重偏低。为确保移民在搬迁后能够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于1997年2月新成立的县移民局在移民总概算调整尚未落实情况下筹集资金提前开展一系列后期扶持工作。
  一、生活扶助
  高坝洲移民生活扶持涉及多个层面。大致体现在如下4点:
  1.解决移民搬迁当年的生活困难问题。移民局按移民搬迁进度向移民发放搬迁过渡时期的生活补助费,人均标准为每月60元,计发12个月。2.解决移民户的能源问题。移民局扶助修建沼气池,凡建成1池,经验收合格,每池补助资金650元。
  3.扶持移民户完善人畜饮水设施。移民局在集中安置点均修建蓄(引)水设施。对分散搬迁的农户,人畜饮水设施则由移民户自行建设解决,凡落实者,经验收合格,每人补助资金240元。
  4.相应照顾房屋补偿资金。对在6000元以下,搬迁后难以建起住房的困难户,经户申请,村、镇审核,移民局可给予困难户预借部分资金建房。对特困户、重灾户、“五保”户建房则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照顾。
  二、生产扶持
  截至2000年,高坝洲库区移民工作的重心集中在进一步落实生产资料和完善生产条件方面,生产扶持则处于启动试验阶段。具体推行重在以下3点:
  1.开垦库周可用耕地。至2000年底,移民自发垦荒35公顷,其中磨市村10.7公顷、芦溪村8公顷、下溪口村3.3公顷、永和坪村3.7公顷、朱津滩村7.3公顷、何家坪村2公顷。此举,为库区468人基本解决了缺地问题。
  2.建设经济园。移民局在高坝洲库区移民实施大搬迁之前,已开始经济园建园探索,先后开发建设的有蜜橘、脐橙、椪柑、黄姜、苎麻等示范园44公顷,为库区最终选定经济园主打品种早熟蜜橘和清江椪柑提供了实践依据。与此同时,移民部门还聘请农业专家对整个库区发展柑橘产业作出详细规划。
  3.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在黄荆庄、向溪、红土溪等库区村,复建因水灾毁坏的农田50亩;修建狮子岩、松树岗两处橘园灌溉设施;对南岸坪、百果园、芦溪等小水库(塘)进行除险维修。
第四章 隔河岩移民模式
  隔河岩工程实施的开发性移民,使移民搬迁提前两年完成,电站提前一年发电,电站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增加14亿元。
  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隔河岩水库移民时说:“隔河岩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坚持开发性移民和以农业为本的方针,比较好地解决了水电工程移民的矛盾,对水电工程移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992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隔河岩工程,在听取有关移民工作汇报后说:“隔河岩移民工作搞得不错……要用隔河岩移民的精神对待三峡移民。”
  隔河岩工程的开发性移民,从政策、方针、体制到移民搬迁安置的具体实施以及移民工作专班队伍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移民安置运作的有效经验。这些经验,使移民搬迁安置与主体工程建设得以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经历10多年的检验,库区社会基本稳定;库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不失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水电工程顺利实施移民的一种参考,故受到水电行业肯定,称其为“隔河岩开发性移民模式”。
第一节 隔河岩移民模式创建
  “隔河岩开发性移民模式”的经验,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一、建立省-业主-地方三结合的移民工作管理体制
  在隔河岩移民工作启动之初,这项工作即确定由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实行由省民政厅、省移民局、清江水电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三结合共同负责的移民工作管理体制。省政府成立移民领导小组,负责确立移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审定移民实施计划,出台有关政策,批准使用移民经费,指导移民搬迁、安置的实施等。三结合移民工作管理体制优势在以下3点:
  1.领导机关的权威性。由省移民领导小组作出的决定、出台的政策,能在全省范围内贯彻落实,一令百行,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省之力支持隔河岩水库的移民工作。
  2.移民政策和移民安置规划具有较好的前瞻性。能从更高更远的视野思考和解决移民问题。
  3.方便省直部门和各移民安置地区间协调工作。有利于提高移民工作的效率,加快移民工作的速度;有利于移民领导机构对移民工作的检查督促。移民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尽在政府的把握之中,方便调整和修正。
  二、实行移民工作县级政府责任制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隔河岩的移民工作,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面包干负责,一包到底。包干的内容涉及组织领导、安置开发、移民经费、遗留问题处理等等。
  县委、县政府为全力支持隔河岩工程的建设,认真抓好移民工作,于1987年10月作出《关于支持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工程建设,做好移民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隔河岩电站在我县的兴建,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它必将在资源开发(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从业结构的适度调整、信息渠道的沟通等方面推动和加速长阳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以,支持工程、服务工程是摆在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光荣的任务。”决定同时强调:“移民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移民安置好,是确保隔河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之一。”
  省委、省政府要求隔河岩移民工作由长阳县委、县政府全面包干负责后,在全县建立起各级工作责任制,要求“凡有移民任务和接受移民安置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专门班子,建立健全移民工作责任制,包干负责,一抓到底”;“凡属移民工作的重大问题,均由县委、县政府讨论决定。由县移民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和组织落实。县委及县政府均有1名副书记和副县长专门负责。同时,对移民任务大的乡(镇),如资丘、津洋口、磨市、大堰、都镇湾等,也各自安排1名分管农业的乡镇党委副书记分管移民工作,乡镇政府内由1名副乡(镇)长专抓移民工作。
  三、坚持三为主、三同步的工作方针
  县委、县政府根据省移民领导小组的意见,结合地方实际,从移民工作一开始就确定移民的方针是“三为主”,即坚持移民安置形式以就地就近为主,安置门路以从事大农业为主,移民兴办的企业以“小、集、轻、矿”为主,并实现移民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同步,移民的生产、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的“三同步”。搬迁工作坚持先规划,后搬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次性把库区移民安置妥善,防止重复搬迁。
  1992年以后,为便于移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掌握开发性移民以大农业为主的工作原则,移民局集中简约地确立了“三个一”的安置目标:即1名移民要开发0.8亩高产稳产当家田,1名移民要开发1亩高效多种经济园,1个移民户要转移1个劳动力。正是坚定不移地让“三个一”安置目标得到落实,才使得隔河岩水库移民得以顺利完成搬迁,并有效地实现库区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节 隔河岩移民实践及相关问题的处理
  “隔河岩移民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这一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的实践经验,许多工作尚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开发性移民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移民安置工作。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从隔河岩移民经验看,须稳妥地处理好如下工作环节:
  一、搬迁与安置并举
  从过去的一些地方的移民情况来看,往往重搬迁、轻安置,造成的历史教训颇多。而矛盾的集中点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发与安置的意义。事实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发才是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隔河岩移民在搬迁实践中,不以简单的迁出为目的,而是紧紧围绕为移民创造生存生活条件,进而致富奔小康这一关键问题开展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实行“三先三后”,即在落实搬迁计划基础上,先定宅基,后划荒山荒坡;先开发,后建房;先改田,后建园。这样能比较有序有效地克服考虑不周盲目搬迁而带来的后期震荡。
  二、建园建宅与移民区公共设施建设同步
  移民迁移,实际是迁移一个“大社会”,它涉及居民的交通、通信、水电、学校、医院、商店等等,生老病死,无不涵盖其中。为此,在隔河岩移民中,长阳不失机宜地成立交通复建指挥部,专门着力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专业设施复建工程、移民区邮政通信复建工程以及一批学校、医院、广播电视设施迁建等。这些基础设施,密切关系移民的福祉,对安定移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以农业为主兼发展二、三产业
  隔河岩库区经济结构自来以农业为主导,库区移民大多以务农为主。二、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如库区环境的相对封闭、移民现有的文化素质不高、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等,均不适宜在目前脱离实际去盲目追求能快速赚钱获利的工商项目,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其他产业还不能取代农业的主导地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追求快速脱贫致富,非要上一些项目,那么,就要承担风险。一旦项目开发失败,移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依托,必定造成新的不安定的因素。同时,库区有丰富的山场、矿产、水力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客观条件具备的地方,在资金、技术允许的时候,经过科学论证、考察和规划,再行开发,也不失为一种稳步致富的选择。
  基于上述思考,隔河岩库区移民从实际出发,确定以农业为本进行移民安置的办法。实践中,既坚持为移民人均改田0.8亩,建多种经济园1亩,同时也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移民进城务工经商,积极支持发展一些小、集、轻、矿工商项目。由此,得以有效地实现2000余名移民劳动力的平稳转移。
  四、立足库区资源发展经济
  开发性移民的关键重在库区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水库淹没,受损失最大的是移民。因此,发展移民经济理所当然地应列为重点。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库区经济、始终坚持开发性移民的方针,纳入整体发展计划,安排项目,深度开发,形成产业长远受益。水库建成后,许多基础设施有待重建,隔河岩库区为86个移民村各安排1个集体项目,以达到既安置移民,又达到发展库区经济的目的。实践表明,多数经科学认证的开发项目已建成受益,成为库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移民资金的无偿与有偿使用
  就考察其他移民地方的一些资金投放来看,无偿投放、无偿划拨、平均分配的现象比较普遍。结果是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等、靠、要的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部实行无偿投入,也不符合一般经济规律。隔河岩移民资金使用,注意处理有偿与无偿的关系,该无偿拨给移民的,坚决如数拨给;可以实行有偿使用的,则实行有偿使用。实行资金定期投放,定期回收,滚动周转,以达到长足发展的目的。这样既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又增加了移民受扶持面,培养了移民的开拓进取精神。
  六、解决计划静态投资与市场需求矛盾
  隔河岩水库移民投资概算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定的静态投资。而移民实施大部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计划投资控制与动态实际需求矛盾十分突出。移民经费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工程上马急,前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缺乏规划,补偿项目缺漏多,加之不可预见因素,导致投资缺口大;项目迫切,工程投资概算紧,在这种情况下移民,投资被压缩,概算低;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移民政策,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概算许多已被突破。造成移民原本应当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和补偿在实际中已被削减抵消,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如移民实施过程正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物价涨幅骤然加大,三材紧张就是突出的例子。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业主与移民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双方反复磋商,取得共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解决问题的3项办法:①按国家政策文件,解决库区维护基金偏低的问题;②根据搬迁时期物价,解决投资缺口问题;③通过设计部门全面调查审核,对增、漏项目、物价及库区遗留问题,再一次调整移民概算。实践表明,这3项措施的提出与解决,找到了一条实现库区移民稳定安置的正确门径。
第三节 隔河岩移民模式后续问题研讨
  “隔河岩移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大推进的前10年,正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水库移民政策和相关技术规范规程都不十分配套,许多工作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必然还会留下一些尚待研讨解决的问题,“隔河岩移民模式”还待充实和完善。从隔河岩移民的实践来看,大体存在下列4大后续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
  1.移民容量不足问题。1987年,隔河岩电站主体工程已经开工,但库区实物指标还未完成,移民规划还在制订中,而移民搬迁行动已经开始。移民搬迁实际上是在边调查、边规划、边搬迁的情况下实施的。当时,任务紧急,来不及考察和借鉴他地的移民经验,故移民安置,事处燃眉,政府除就地消化一策外,尚无其他良策可资选择。即此,政府出台鼓励移民就地后靠或进城务工,并对移民实施农转非的优惠政策。事后实践表明,这项政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支撑,实施中导致出现移民的3个盲目:即盲目后靠、盲目农转非、盲目进城,为后来移民的生产生活恢复带来一系列隐患。盲目后靠,以花桥、三洞水、松园坪、樟木垒、庄溪、刘坪、静安、巴山等16个村为例,移民13565人,就近后靠后,人均承包耕地不足0.5亩,生产生活难于为继。盲目农转非,隔河岩水库农转非5300多人,不到两年,国家粮油平价取消,招工招干也不再优先,农转非移民普遍失去有效生活保障;盲目进城,龙舟坪、磨市、都镇湾、鸭子口、资丘等集镇共迁进库区移民450余人。进城初,多数尚可在乡镇企业务工,继而,跌入粮食不能自给,收入没有保障的境地,基本生活日现拮据。总的来说,安置人口严重超过安置地环境容量,是产生一系列隐患的根本原因。
  2.部分淹地不淹房失地农民安置不到位问题。隔河岩库区淹田不淹房的农户涉及农民6136人,蓄水之前拥有耕地558.6公顷,移民后,只有耕地246公顷,人均0.6亩。经统计,库区房屋存在而完全失地的农民有3114人。这部分人群几乎没有得到安置和扶持,生活水平不升反降,甚至有的人家因淹地而沦为贫困户。
  3.库岸滑坡坍塌问题。隔河岩水库库岸线560多公里,沿岸山高坡陡,自蓄水起,地质灾害频繁。1995年前,地质部门认定坍塌滑坡117处,规划搬迁人口4368人。1996年和1998年水库两次超高蓄水拦洪,致库岸坍塌加剧。2000年,长江委三峡研究院复查隔河岩库区地质灾害,认定新滑坡77处,规划搬迁人口877人。按观察情况,库区坍岸滑坡还在发育中,如鸭子口乡的康家包、红岩溪、资丘镇的乱石窖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危险。为确保滑坡区域群众的安全,县内一面加强滑坡地带的监测,一面采取措施及时对险区群众226人实施提前搬迁。此项工作尚未有穷期。
  4.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问题。具体涉及3项:①交通。水库蓄水前,鸭子口乡至县城在清江左岸有一条县级干道公路,长32公里,承担清江沿岸5乡镇的物资运输。蓄水后,公路被淹没27公里,未复建,人货进出须绕道翻越海拔1200米天柱山口,延长距离28公里。一遇冬天,大雪封路,交通即被阻绝。至2000年,鸭子口乡尚有7个自然村不通公路。②人畜饮水。全县120个移民安置村中,80%的村存在人畜饮水困难。困难最突出的分布在库周边37个村。③移民住房。一般兴建标准偏低,质量差。隔河岩库区农村移民4900多户,40%复建的是土坯房,有的甚至是简易木房。有些移民户刚建成的新房转眼又成危房,后续救助任务尚重。
  附载:移民农业安置点选介
  磨市镇金子山
  地处隔河岩大坝附近。隔河岩建设初起,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配合县移民指挥部,接收安置移民69户272人。村委会及时组织调整责任田30.2公顷,人均达到1.82亩。调整责任山9.6公顷,户均达到2.08亩。架设低压线6500米,户户用上了电。兴建机耕道5条5500米,人行路1条3000米、客运码头2处、架设水管2600米、修水池14个。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安置坝区移民做出了积极贡献。
&&& 大堰乡高土山
  大堰乡高土山,本是一个人多土地少的地方。隔河岩移民后,该地平洛村后靠移民144户509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1991年,大堰乡成立以平洛总支书记张长平为主的开发专班,在高土山乱石岗上开展高标准建田实验,初步计划完成20公顷,至次年1月即完成6.4公顷,投资22.5万元,亩均2344元。继而,乡武装部部长田志刚组织民兵100人的骨干专班,经过两年努力,改田18.32公顷,终使高土山达到人均5分耕地,多种经济园0.9分地的水平。
  大堰乡十八拐
  大堰乡十八拐,地处半高山喀斯特地貌地带,水源缺乏,一遇旱情,居民就须下到清江河边取水。移民初始,当地移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大堰乡政府派出副乡长李昌清配合县移民指挥部李本德坐镇指挥。组织劳动力规划集中改田21.93公顷、坡改梯23.4公顷、建经济园19.6公顷、移民安置80户、356人。截至1992年10月,实际完成造田19.38公顷、修水池500立方米、修机耕道4546米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任务。安置移民23户85人。实际投资36.1万元。
  大堰乡三洞水
  三洞水村坐落于隔河岩库区南岸,原本是“两山夹一槽,怕旱又怕涝,吃粮靠供应,用钱向上瞄”的穷村。隔河岩工程上马以后,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紧抓移民机遇,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山(综合开发)、洞(煤矿)、水(水上养殖和运输)主体开发,集体个体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通过10余年努力,先后发展村级企业6家,扶持私营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到200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多元。
  都镇湾镇庄溪
  都镇湾镇庄溪村后靠和接收移民129户509人。其中,集镇内居住移民115户441人,有农业移民80户272人。除少数户解决3分菜地和就业以外,还有68户258人完全没有生产资料和就业门路。为此,移民指挥部与镇政府商定,共同解决集镇农业户安置问题。1993年12月,组织专班开发野火岭,掀起劈山造田热潮,至次年5月,造田结束,完成改田和定植栀果苗5.33公顷,实现了野火岭春天一片绿,夏天一片白,秋天一片金红的壮丽景观,为都镇湾庄溪集镇增添了一片亮丽风景。新的田园建成后,加上老田园,使农业移民达到人均0.56亩耕地的水平。
  都镇湾镇佷山村武落钟离山景区
  都镇湾镇佷山村武落钟离山是廪君种巴人发祥地。隔河岩库区蓄水以后,这里成为一处四面环水的旅游胜地。围绕山顶的向王庙,全山有40户农户161人环山而居,其中有移民户30户132人。移民人均耕地有1.77亩。旅游业的兴旺,致全山20多家农户在从事农业而外,纷纷投资旅游餐饮、山货土产和日杂百货业,户平均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更有移民户达到四五万元。
  资丘镇陈家坡
  陈家坡原系一片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1987年,为寻求移民安置出路,资丘镇政府作出“开发陈家坡,建移民新村”的决定。当即划拨荒山66.67公顷,预作开发。随即成立晏远文、张振华等5人组成的开发专班,经过5年艰苦努力,劈山炸石,移土建园,终使这里建成1处移民新村。截至1992年,村内实改田52.83公顷,其中粮田26.17公顷,果园26.7公顷,安置移民86户385人,人均占地2亩,水、电、路、学校设施全面配套。总投资126.4万元。
&&& 荆州市江北农场移民新村
  国营江北农场位于江汉平原荆州市西南,是高坝洲移民的第一个集中外迁点。共安置移民258户1087人。居民点建设实施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共建住房242栋38126平方米。建成宽7米主街道1430米,宽4.5米支街道3条。其他供电、供水、通信、电话、电视、绿化及医院、学校设施一应俱全。该场为移民划拨土地115.93公顷,移民人均耕地1.6亩。移民后,该点已成为当地典型的花园式村庄。
&&& 天门市蒋湖农场移民新村
  国营蒋湖农场位于湖北省天门市西,是高坝洲移民第二个集中外迁点。安置移民150户596人。居民点共建房屋150栋25727平方米;建长1000米宽20米主街道1条,街道硬化面积2万平方米。其他供水、供电、通信、电话、电视、绿化及医院、学校设施一应俱全。移民人均年产粮700多公斤,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档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