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仓库管理中10点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宝贵的仓库资源
今天的仓库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十分多样化、复杂化,靠人工去记忆处理已十分困难。如果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验收、质量保证及发货,就会导致浪费时间、产生库存、延迟交货、增加成本以致失去为客户服务的机会。
仓库仍然是而且将一直是大多数供应链的重要部分,充当了制造和需求间的缓冲器和调节阀。
如何充分利用宝贵的仓库资源,获得最佳的客户服务呢?以下是美报告中提出的十点经验:
1、有效的人工管理。
劳动力是任何成功仓储最重要的因素,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处理的程序越来越复杂。管理者采用工程劳动标准和支持系统评估仓储工人的绩效,激励工人,而且能够计算出任何一项给定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如何应用这些系统。
美国乔治亚州Manhattan公司的生产经理Brandon Drew说,人工管理系统在决定所需人工数量方面非常有价值。两年以来,该公司由于使用新的系统生产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大的配送中心、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利润非常微薄,以至于公司不得不解雇员工。即使没有昂贵的系统,员工问题也常常困扰着仓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Tompkins公司的Brian
Hudock说,尤其是在多班工作制的业务方面,这个问题尤为显著。在需求高峰时期,他们会充分利用临时工。
加拿大安大略省Radcliffe公司的多伦多分公司总裁Fred Radcliffe说,人工管理技术现以逐渐从制造向仓储转移。去年秋天,他所在的公司买进一套人工管理软件,后来卖给了雀巢在加拿大的分公司。仅仅数月,就产生了投资回报。他还补充到:“人工成本占库存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美国哥伦布K.B. Ackerman公司的创始人Kenneth B. Ackerman说,公司应该提供激励措施给由员工组成的团队而不是个人。仓库作业十分多样化,很难有一个适合每一位员工的公平标准。英国剑桥ARC咨询公司研究主管Simon Bragg极力主张公司在采用工程劳动标准之前,先本地化。“虽然在美国很盛行,但在德国却极其失败。”
2、通过智能系统和布局使柔性最大化。
Bragg说,把快速传输设备布置在通道的每一个尽头非常有意义,有利于员工检修设备。但是,快速传输设备也不能距离太近。Hudock建议,应先把仓库按产品类别分为不同的拣选区。这样,整箱、拆箱、整盘分开作业,可以避免现场零乱,减低货物掉落破损。
俄亥俄州Forte Industries的系统咨询员Bill Tyng说,柔性化仓库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对诸如贴标签和装运提前通知(ASNs)的需求。许多主要的仓储管理系统提供商可以生成特定零售商,比如沃尔玛所接受的装运标签。
3、与合作伙伴的仓储管理系统一体化。
一体化和货物跟踪是使供应链有效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寻求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之间的衔接。以前,这两个系统是由不同的供应商分别销售,如今更倾向于捆绑销售。美国威斯康星州东南部新柏林市Irista公司的副总裁兼总经理Jim Stollberg说,“现在很少有公司只销售其中一个系统。”
任何系统集成的最终目标都是获得实时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决定何时下订单,如何最小化运输成本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拣选人员等等。Stollberg说,“只有实时信息系统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美威斯康新州RedPrairie公司的副总裁Susan Rider说,许多仓库不清楚产品的存放地点,更不用说在供应链的存放地点。然而运用实时信息却可以准确、合理地在多节点网络中分配货物。
4、不要只局限于收货、储存和运送。
零售商希望收到其所需的货物,或是专门的推销商品,因此零售商之间的增值服务越来越流行。同样地,制造商也希望能为多个市场提供产品。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使仓库尽量向上游移动。美国纽约怀特普莱恩斯(白原)市Optum公司的市场经理Mary Haigis在谈到大规模定制时,认为它是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大规模生产的实践。
增值服务也有助于日益增长的网上订单的完成。戴尔公司是这一领域的先驱,现在宝洁的一个分公司Reflect True Custom Beauty也已经涉足化妆品的网上订购,其位于美国西切斯特区的配送中心已经实现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和贴标签。
5、在仓库内***逆向传动装置。
今天最容易被忽视的作业是仓库作业,但是对有效逆向物流的需求却不能忽略。产品的回收、处理、修理及退换对客户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任何作业的神经中枢都是仓库。
Haigis认为,“百分之百的仓储管理系统的包装设计都是为了促进销售,但是现在不得不考虑逆向物流问题。”这种情形在欧洲尤为严重,因为欧洲零售政策较为宽泛,逆向物流可以占到30%。而且在美国逆向物流也正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趋势给许多供应商以新的市场机遇,他们为处理逆向物流提供软件和服务。
Haigis认为,“逆向物流可以说是仓库作业中的一个缺陷。回收过程的效率非常低,但是在恰当的技术和处理下这个问题是容易解决的。”
6、在仓库内建设一个中枢指挥中心。
美国康涅狄格州诺格塔克镇的Kuehne & Nagel物流公司,在劳动力派遣领域保持着过硬的品质。该公司质量改进部的副总裁Dan DeWispelaere介绍,这项操作可以把任何一天的现有职工数与所需人数、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比较,从而仓库在当天末就可以准确地知道各个部门甚至每名员工的绩效。不管这些任务是否集中管理,每一个岗位都会设计标准,而不是每一任务的同一标准。
DeWispelaere的这一集中管理想法也延伸至客户问题的处理。他主张建立一个项目管理机构,指导库存新账的完成、报告执行结果以及每一部的进展情况。而且,项目经理可以作为仓库与外部客户联系的纽带,这样仓库就不用涉及过多的任务。
7、准确测量,快速反应。
测量仓库作业的绩效有很多方法,关键在于寻求最恰当的方法。Kuehne & Nagel物流公司采用了一个被称为“5Ups”的方法,这种方法假设设备以最高的效率运作,只需评估5个关键的绩效指标。DeWispelaere说,这种方法很容易处理,而且绝大多数的仓库管理者都认同这5项指标。
从软件方面来说,事件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仓库的响应速度。这种软件带有自动监视工具,当出现问题时,会提醒管理者。这样管理者就不必经常地检查运送的进程。而且,如果是小问题,它可以自动解决,只有那些非常复杂的问题才需要人工专家。
8、无线射频与语音技术的结合。
无线射频技术已经得到了美国国防部和沃尔玛公司的采纳。随着企业对这一技术表示出越来越多的兴趣,诸如德州仪器等公司将成为潜在的受益者。语音技术在处理低效的人工作业方面同样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负担起投资费用而又想降低劳动成本的中型企业。无线射频技术和语音技术的结合将会空前地提高仓储作业效率。
9、最优化供应链中的仓库。
有效的仓储工具必须包括有严格限制的日常安排,订单发出次数计划和堆放管理计划,包括容量计划和动态定位。
但是不要仅仅依靠技术。正如Ackerman所指出的,人工专家仍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需要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分配。他还说,“仓储不是自动化业务,需要人工,因为仓储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10、不要被技术所迷惑。
Tyng建议,根据实际需求引进技术。供应商非常乐于炫耀先进的应用软件,而不考虑仓储作业是否需要那样复杂的系统。
有很多人都知道,仓库系统没有完善,会存在很多漏洞,人员随意进出,仓库内部好坏货未分类随便放,产品直接放到地下或者商品叠放不规范,往往是货箱上下不齐,上面向左歪或是向右歪,最底的箱子可能已经压变形了,增加产品的损耗,防盗,防火,防鼠。防潮措施不到位,很少考虑货品之间的质量影响问题;这些仓库问题已经是很普遍了,如何解决这些仓库顽症,首先要重新规划仓库,改变以往对仓库的认知,仓库不是随便租一间空房子,直接将商品码进去就好了,仓库的规划领悟,也决定着年底利润的多少。
仓库规划设计我们分成8个步骤进行:
第一,项目的起动准备;
第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三,讨论未来策略的目标;
第六,方案的评估选择;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人往往跳过第二步,或者做第三步再做第二步,因此往往脱离现状,和现状没有什么关系,并导致算出来的数据在后面设计的时候,非常容易处理,摆上一些设备,每个设备,比如说用RF来拣,每个人每个小时拣多少就可以,但是它适合你吗,可以说它适合你,但是它也适合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模一样的。
做完第三步之后,有些可能会回来做一些数据收集分析的东西,往往在做以前老在说什么EIQ这些东西,EIQ只能说一个通用的方法、思想,往往在的操作中有用,但却并不能完全帮你处理出这些数据的。
如何理解EIQ?每天平均的定单量,定货量,或者是说每日的进货量的值等等这块,然后定单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这块,但是比如说对于这种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对于这种产品的这种季节性,它的变动的趋势。
等等这一块的东西,未必它会帮你做这块的分析,况且数据分析的时候,我个人看法,更多的是取决于数据分析人的理念,他的理念,会直接决定了分析的价值。
有的人做出来的时候,很简单,数据分析的价值也非常有限,对每个仓库经理来说已经非常清楚大概什么样的量,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估的数字也差不到哪去。
但是仓库规划的时候,仅评这几个数字,我想和原来的仓库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把原来的仓库放大一点。原来的可能只容纳一千的托盘,未来可能放大到容纳五千个托盘,仅此而已。
另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第五步。得到一个数据之后,怎么样操控这个数据,这个我认为要看规划人的能力。在这一步,每个人的想法会有非常非常大的差别,未来满足你的这种需求的时候,可能会比如说非常的自动化。
然后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或者通过这种别的模式怎么样操作等等这一块,能不能做到一个在这种有限的自动化下面,实现一个比较好的,能够达到满足效率的,满足需求的方案呢,这个要考量设计人员的一个问题。基本上存在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两个地方。
在第二步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它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怎么样操作,第一个包括它的培训,这个人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这些数据里面可能代表了某些含义,往往数据分析的人,不知道现场怎么操作的,就拿一个东西来运行吧。他不知道基础的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算主要的结果和现实的作业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偏离。
但是往往的时候,存在这样的问题,做得人不知道现场什么样,所以培训这块要注意,包括资料的采集,然后还包括筛选,拿到的原始数据往往是从系统里面打出来,但是这些数据哪些是真实有效的,哪些是假的,这是要考虑的。
第三个步骤就是讨论未来得策略,比如说你的生产规模,原来从20个亿,到100个亿万,这种变化的是一个什么趋势?比如说原来是平均生产那么多,但是可能未来得时候,某一个时间突然的把峰值拉得非常高,这样现象都会出现,但是往往未来这是最不可预测的,没有这种想法,包括另外的时候,库存周转天数,现在可能在80天,可能未来的时候,可能是20天,等等这种现象,但是怎么样到20天呢,怎么样变,往那个方向变化。这块都值得考虑。
当然这个步骤应该越细化越好,包括SKU之间的变化,哪些产品未来卖得好,哪些产品未来下去了,原来可能一百个装一瓶,未来可能是个装一瓶,这样品像的变化,这些变化我的经验是上面的人不知道,下面人也不知道,对这个没有什么想法,所以我认为目前来说,我认为比较麻烦的。我没有看到有人专门探讨这些东西,往往只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可能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
第四个步骤就是系统的需求分析,每一天的变化是什么样的趋势,这块基本上跟现状分析,另外也会根据未来调整,它的做法往往我得到一个现状的模型之后,对于未来的时候,通过这个现状未来进行叠加,可能现在是20亿得到一个模型,每天的出货量,每个区域有多大的容量,要处理多大的量,后面到100个亿,得到未来,往往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这样的。
物流的特性,哪些要上货架的,哪块做特殊处理的等等,可能还有退货等等,那么流量平衡图,它直接决定了仓库设计的大小,对仓库设计非常重要,以前没有看过有人来做这个东西,前面代表了进货、进货量,可能它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可能包括大件的产品,可能还包括另外一些小件的东西,或者根据产品的特性,把每一块挖出来。
这边进货过来之后就直接得到了月台的大小,包括流量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对月台的控制,对每个进货量的差别进行调整,进货量有暂存的区域,这要看插车的效率,可能会有暂存质检什么的,所以暂存区是多大的,还要根据物就得到这了块区域的大小,退货区过来之后,包括托盘堆叠的,包括货架的等等这块区域的大小,后面有一个出货的,这边是分拣和符合区域,还有包装区域的大小,通过我作业的效率可以得出这块要多少。
最终,会有一个出货的暂存区,出货暂存区应该有多大,也直接决定了其大小,然后还有一个月台,每天的定单量是多少,这样就直接决定了,每天要发多少辆车,然后决定出货月台是多少,这就是整个流量平衡表的意义。
通过这个平衡表,我们在前期的做完所有问题的定义分析之后,得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直接决定了未来仓库的布局,包括大小等等所有的含义,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把这些东西叫做一个仓库设计的总纲。但从目前来说,往往很多人不去做这个东西。从而影响分析结果之后,又直接影响区域大小的效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