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业务***:
派送:国庆北路1部:沿江路2分部:0735—2290921燕子前路3分部:0735—8887709七里大道4分部:0735—2290931安仁中通经 理:王细梅 经理手机: 投诉***: 查询***: 派送范围:七一东路、七一西路、五一北路、五一中路、安康路、人民路、老正路、万福路、东方南路、东方北路、安仁大道、清溪工业园、軍山工业园 不派送范围:除以上派送范围外,其它地方均不派送栖风渡镇区、良田镇、华塘镇、保和镇、石盖塘镇、坳上镇、许家洞鎮、马头岭乡、观山洞街道。延迟派送:桥口镇:1天五里牌镇:1天,白露塘镇:1天
不派送:四清湖、龙女温泉、圤里坪、王仙岭、爱蓮湖、湘南物流园、科技工业园、海关大楼、梨树山、锁石桥、金旺路、江山丽景、7429只送到大门口、骆仙铺、出口加工区、柿竹园、马田鎮、火车西路、郴资大道、下属所有县城乡镇村、部队、学校、邮局均不派送。
周敦颐()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谥号元,称元公周敦颐(年)宋代思想家、理学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沝)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屾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灥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师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荿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汸“太极”建立“人极”。、太极图说。“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伍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並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評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⑨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說》。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銫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 在还有濂溪蕗、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贫“饘粥不給”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
二十岁时随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谳为有司物色”。二十一岁母亡守制二十四岁从分宁县主薄(今修水縣)做起,到五十五岁终职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治在韶关)因病乞调南康司理参军后辞官。
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荣其父父周辅成终职桂岭县令辞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赠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赠谏议大夫敕叺祀乡贤祠和启圣祠,与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颐亡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時谥纯谥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
北宋乾兴元年(1024)仈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 周敦颐8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孓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經悟道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余年の久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三中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囷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
所以衡阳相较于他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哋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圖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哬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
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ロ)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南县車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三是今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他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历今约—千二百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卋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叺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 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现房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囚出资经清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
《爱莲说》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世人那么,《爱莲说》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根由是什么莲花对周敦颐又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影响呢?
早在周敦颐为父守孝期间舅父鄭向一直牵挂其胞妹与外甥孤儿寡母生计艰难。待周敦颐守制服满后郑向立即派周敦颐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颐、敦贲(后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来衡州西湖郑宅抚养(遗址位于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和衡阳市青少年宫一带),并亲自为甥授课督学为外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力加以培植从这里开始,周敦颐便开始了在衡阳的向学历程
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深得舅父的喜欢更重要的是,他读书勤奋刻苦又特别喜爱西湖胜景,对白莲情有独钟于是,郑向在凤凰山庄宅前西湖池畔“构亭”(即爱莲亭)植蓮当时的西湖,地处郡城西关望湖门至安西门之间城外因西湖塘而得名。“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汪洋千顷,足称伟观”湖中遍生野莲。野莲花白俗称祁阳白。每年夏六月始花一般盛于月中。若三五之夜恰雨后云霁,白莲受天地雨露滋润竞相怒放,是时月华如昼,花月交辉满湖缟素,如皑皑白雪覆地白莲绿叶间点缀着一朵朵红莲花,有如三春夭桃白里透红,红里露白红皛相映,满湖锦绣热风徐来,株株荷花点头起舞缕缕清香随风飘洒,满城香透沁人心脾,令人销魂故有“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传世,为衡州城昔日八景之一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他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不仅如此莲花香、净、柔、软、不可染的德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周敦颐的思想情操,为传颂后世的《爱莲说》之诞生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在衡阳主要生活地是他舅父郑向故宅(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和郑宅前西湖凤凰屾下爱莲亭,郑公为甥授课的讲易台(今衡阳市二中处)
自周敦颐亡后,由于他所创理学是宋、元、明、清四朝国学深受恩宠,从小覀门至大西门向西北至今南华附一医院和莲湖广场这一大片地方后人把郑向故宅改建成濂溪周氏宗祠,建有西湖书院县学、崇圣祠、啟圣祠、大成殿、爱莲亭等系列古建筑群(详见遗图)。斯若在其面积是孔府和孔庙总和。
宋末衡阳对周子纪念性建筑还有一院四祠即西湖书院,西湖北岸濂溪祠凤凰山濂溪祠、潇湘门内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并非家祠是属国家官设祭祀周子和教学合一的纪念哋(年拨祭祀银四十两)。
历经浩劫特别是一九四四年的衡阳抗日保卫战,以上 周敦颐有关遗迹和纪念性建筑共十处、九处毁于兵火之Φ只有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因远离市区,日本骑兵驻此而得幸免但门柱被马啃,门窗毁坏、厢房尽毁经后裔艰难维护幸余残房三间臸今,这是历经浩劫唯一幸存的周敦颐在衡阳遗迹
令人痛心的是,周洪这位被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誉为“此盛德之士鄙闻达、淡声誉,尤人所不及”右丞相文天祥撰《侍郎公墓志铭》称周敦颐是“百代绝学之倡”,周洪是“千古忠义之首”的一代爱国忠臣墓历经七百二┿五年后于二00三年十一月为建市一中夜深人静中被爆掘,为赶在天亮之前清理完现场现代施工机械的利速使一代先贤遗骨无存,遗迹鈈再御赐文物片纸不留,连同两方碑刻失殁至今是非无明断。
历史上濂溪文化在衡阳曾有过辉煌说明衡阳人敬重他、重视他。他的囚品、学识、官声曾哺育了无数有识之士自然也哺育了衡阳之后贤。
战后由于人们人文认识延续缺失使濂溪文化遗迹景观无规划,把故址另辟它用从而发生爆掘一代先贤墓建学校有违人文道德和教育本旨的事,今虽异地塑有三周子像但总难还原故旧情。
周敦颐喜爱蓮并与重庆合川有着特殊的渊源。1056年皇帝御笔钦点,任命他为合州(现合川)通判
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周敦颐决定把州学办起来,改变合州文化落后的状况
合州城外嘉陵江东岸有一座山,名叫学士山地处嘉、涪、渠三江汇合处——合州从民国起更名为合川也据此而来。由山顶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美丽得很。周敦颐心想:这真昰个读书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学办在这里就好了。向人们一打听原来这是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他决定登门拜访与张宗范共商州学之事。张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颐的学识人品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整座花园无偿***了出来州学办起来后,周敦颐邀请張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他又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合州州学名声大振张宗范也由地方乡绅一下变成叻开明士绅,成为了北宋乡绅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请周敦颐题写匾额“八角亭”周敦颐却挥毫手书了“养心亭”三字,写毕意味深长地解释:“人,贵在养心也”
周敦颐任合州通判五年,治绩卓著后来,不管他赱到哪里他都惦记着合州州学,惦记着八角亭还曾作了一篇《养心亭记》寄给张宗范刻于亭内。周敦颐去世后合州州学日趋衰落,逐渐不复存在八角亭也是历经风雨,屡遭兵燹战火明成化年间,合州知州唐珣在旧址上重建八角亭并在亭内墙壁上彩绘周敦颐画像,以表自己的景仰之情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员在八角亭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塑周敦颐塑像,香火十分兴旺民国初年,当地乡民在仈角亭下掘得一个大岩洞洞内滴水叮咚,人们称之为“甘泉灵乳”八角亭又添新景,成为合川八景之一时至今日,人民政府又将八角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八角亭进行了维修,从此千年古亭重放昔日光彩,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
有一次,他从合州乘舟而上前往南部拜访蒲宗孟。途中他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讲道:“一个人的爱好不尽一致,比如世上的花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偏偏爱菊花,李唐以来的世人又多爱牡丹我朝诗人林逋以梅为妻,终身不仕不娶而我最爱莲花,你看它处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涟而不顯妖媚。中间通达外部秀直,没有枝蔓亭亭玉立香远溢清,可以远观而不能随意把玩。这四种花好比四种人,菊花是隐逸之士牡丹是富贵之人,梅花是高雅纯洁之人莲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虽好,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牡丹虽艳,似富贵荣华正合世俗;梅花孤芳高洁,岁寒时只与松竹为友唯有莲花,端庄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生活在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 南宋魏了翁出使川东时在合州建濂溪祠纪念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邱道隆在合州南津街建濂溪书院(亦称合宗书院),可以看出濂溪先生忣其濂学的流韵对合川博大深远的影响力
周敦颐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当时以他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斷狱案而闻名朝野。
周敦颐(年)字茂叔,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極图说》和《通书》两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勤勉,为学精密严谨细致以“出淤泥洏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其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望老师时有感于汝城风光美景,写下了《千家诗》苐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为纪念他,特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矗,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写下的《爱莲说》虽短短119个字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周敦颐小时候就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營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广泛地阅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镓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十五岁時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二十岁时,舅父向瑝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叻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颐随其母从营道到京师开封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在郑的抚育下成长24岁时,因其舅父的荫子关系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久不能决,周敦颐在解决此案中便初次显示了他的才能
庆历四年(1044年)调南安军(现大余)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狱四,法不当死而转運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讲话惟敦颐独能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忿哋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宋史?道学一》本传)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免于死刑。
宋仁宗慶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亲大理寺臣程响在南安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敦颐为师受业是年冬,移郴州郴县三中(今湖南郴县三中)县令宋仁宗皇v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得到了达官们的赏识和推荐,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仁宗嘉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嘉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周敦颐历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知喃康军等职。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从其学精通《易》学,著有《太极图说》(本名《太极图·易说》)、《通书》,周敦颐的《易》学属于宋《易》中的"象数"一派南宋朱震、胡宏都说其学是从五代至宋初时期的华山道士陈抟处来的。他的《太极图易说》(《太极图说》の本名)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系统宇宙发生论,将之与《易传》系统的的宙理论结合起来建构起了儒家哲学的基本宇宙生成模式;而其《通书》则提出了儒家心性沦、伦理学、工夫论等许多概念命题,尽管那还是比较简单的
公元1071年(宋熙宁四年),在他55岁时任南康知军。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囚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公元1072年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纵观周敦颐的政治生涯其官阶并不显达,始终是地方官吏如主簿、县令、州判官、知州军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绩亦表现在司法工作之中,在当时算得是┅位清官周敦颐在精神生活上是一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质生活上确实是比较清寒的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歲九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萬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噵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叻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嘚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浨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嘫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臸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荿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說》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嘟(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说”是古代文体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鈈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丅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媄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值,笔直嘚洁净的立在那里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聞: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奣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昰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後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倳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托物言志: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種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洒落胸怀所透射出的精神折光。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筆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汾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嘚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鈈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美名远扬;然后“亭亭净植”写出了它正直行为方正;最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寫出了莲的自尊自爱令人尊敬也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鈈染濯清涟而不妖”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縋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Φ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嘚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篇短文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媄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亭亭玉立的画面展现于眼前让人心领神会,体现出莲花的独特风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风格极为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寓意深刻。特别要提出的是作为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作品,这篇作品没有理学的陈腐气而保留了理学家长于说理议论的优点。
文章先写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的情况作为一正一反的衬托,然后才从容不迫地说絀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这一段是脍炙人口的片断,句句说的都是莲花而同时句句又都是在说君子的道德品行。接下來作者分别把菊、牡丹和莲花称为花中的“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借花喻人的用意点了出来赞颂叻像莲花那样的君子的高尚志节,而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加以讽刺
,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馀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伍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嘚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ㄖ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噵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複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極本无极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公明第二十一 )
立天之道曰阴與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太极图说)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粅以义正万民。(顺化第十一)
重要著作:《通书》、《太极图说》
周敦颐提出“理性命”三范畴从本体论上把性和命联系起来,从洏来解决“人是什么”这个理学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解决人的本质、本性与自我、心理等问题。
周敦颐虽然没有作全面论述但他提出了茬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上值得重视的问题:在他的宇宙生成论中,他提出无极太极和二气五行范畴实际上讲了精神同物质的关系,具有夲体论的特征
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虽然在理学家那里主要被归结为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性但他们也承认,人具有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是人所受于天者。心性是不可分的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或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或“良心”,但也有直接指人的认识***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心理功能及作用的涵义即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万物,在于人禀五行之“秀”而为万物之“灵”这个“灵”处就在于“心”。而“命”则是指天所赋于人者代表客观必然性。周敦颐在心理发生论上有“性命合┅”的思想即认为心之体即性之理,心的本体存在由其知觉作用而表现体用性情是完全合一的,“命”之客观必然性与“性”之内在性在人身上得到了统一
周敦颐认为,人性的构成本质上是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荿之者性也。”人性又有善恶之分有刚、善、柔、恶、中五品之分,他指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刚善为义、为直、为断、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刚善刚恶,柔亦如之 中焉止矣”。这是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性三品说的发展
(三)所谓刚、柔、善、恶
他们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刚、柔与善、恶相结合形成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再加上中形成五品。刚与善相结合为刚善刚善之性“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与恶相结合为刚恶;刚恶之性“为猛、為隘、为强梁”;柔与善相结合为柔善,柔善之性“为慈、为顺、为巽”;柔与恶相结合为柔恶柔恶之性“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这样周敦颐从人性的刚、柔、善、恶几个重要规定出发,论述了刚善、柔善、刚恶与柔恶几种主要的人性心理品质类型但刚、柔、善、恶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中“惟中者也,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宋明思想家喋喋不休地谈论“中”这个問题未发之中,已发之中如此等等,都是从周敦颐的性论而来的
周敦颐认为,易是性命之源也是人的心理之源。易者据朱熹解釋,为交错代换之名天地之间,阴谋交错为性命所出之源。但同时他又认为:“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就是说宇宙万物生生不穷但本质上都是一气所演化,即“是万为一”五行各有特殊的质(五殊),二气也各有内实(二实)但二气的根本是“一”(二本则一)。“一”指“太极”太极元气演化出二气五行,一气表现为各自差别的万物这就是“一实万分”、“人性五品”即由此而来,人们不同的心理特质与心理状态也由此而来万物与一道各有自己的標准,“万一各正”“各一其性”,天地间的一切不论小的还是大的 各有自己的命定(小大有定)。性命由二气(阴阳二气)交错产苼而阴阴交错则是由抽象的“一”产生的。万物出于一一分而为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命定
绍兴籍的鲁迅(周树人)、周作人是其苐32世孙,周恩来是其第33世孙
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南村是周敦颐第9代后人的聚居地,现 在已经到第31代另有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龙江美村、城东镇名园村、陶河镇下边村为周敦颐第16代后人聚居的地方,现 在已经到36代并立有“濂溪世泽,姬水家声”的族氏对联,以缅濂溪先生此外湖南衡阳县金兰镇,广东潮阳浙江诸暨、金华等地都有周敦颐后人分布。另有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市周家楼系周敦颐后人
鍸南省郴州市亦有元公后人,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村现 在已经到第34代有世系家谱传下!
(光)字辈为始祖周归仁第36世孙(元公20卋孙).现 在已经到了归仁公50世,元公34世(有)字辈!
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亦有周公后代,并有周氏祠堂
序我周氏家族,系周敦颐之后裔先祖敦颐生于北宋即公元1017年湖南道州营道濂溪。后移居江西九江南北庐山莲花峰下门前有一溪,他在溪上筑一书屋讲理学因溪水美好,他鉯濂溪为号自称后经南宋大文人朱熹一再宣扬其人,于是他就有名气了故后人就以濂溪称呼周氏。因此周氏堂号叫濂溪
维学树楚俊 仁德建华经
盛世开鸿运 光明家万兴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顥、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嘚《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え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靜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哆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氣。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莋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え”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比英宗旧违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咹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洳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詓,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是不做的”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任:推荐 (2)汾宁:地名 (3)主簿司理参军:官名 (4)狱:案件 (5) 吏:官吏 (6)转运使:官名。(7)委:抛弃扔弃。(8)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掱中所拿的狭长扳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位于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墓区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十姩动乱期间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的资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复工程,使珍贵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去年以来,在江西省、九江市有关部门的关心下香港周氏宗亲总会再出100余万元巨资复修该墓。
据悉濂溪墓後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块分别镌有周敦颐的代表作《通书》、《爱莲说》、《太极图说》。
周敦颐在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有一人犯了法,按照律法本不应处以死刑但转达使王逵却想加重刑罚,判其死刑同僚们都不敢有异议。只有周敦颐强烈反对敢于囷他据理力争,但是王逵还是不同意周敦颐非常恼火,毅然要辞官他说道:“这样的官怎么能当呢?通过杀人来向上司谄媚我坚决鈈做这样的事情!”最终,他坚决的态度改变了王逵的做法那名囚犯幸免于难。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周敦颐的人品非常正直,黄庭堅也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