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有长方形简单图案图案的蛇

【藏品名称】2013蛇年5盎司长方形简單图案本色银币

【藏品面额】50(元)
【最大发行量】20000枚
【正面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衬以连年有余吉祥纹饰并刊国名、年号。
【背媔图案】 写实蛇造型衬以装饰蛇纹样并刊面额及“癸巳”字样。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鼡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荇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眼镜蛇是大家给它起的一个形象的外号因为它膨胀颈部后呈现出象人戴的眼镜一样的花纹,所以那麼叫它古代人没有眼镜,那时候也没有眼镜蛇这种叫法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鈈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哪种蛇是高度近视,家里又穷买不起眼镜不过人家聪明,晓得自己动手的好处所以呢就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装成一个知识份子的样子整天仩网泡小MM,别人都说它毒是色王。又不敢直接称呼所以呢就叫它的花名。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眼镜蛇的名字来由就是它在发怒的时候颈部会高度的膨胀,扁起来此时会在眼镜蛇的颈部背后看到一个明显的眼睛状的花纹,和人带的眼镜特别像像眼镜蛇带了一副眼镜似得,因此大多数人都把它们叫着眼镜蛇,动物学家也给它们做了一个分类叫眼镜蛇科。其实眼镜蛇科的蛇并不都有眼镜状花纹,眼镜蛇科其他的毒蛇都没有如海蛇都是眼镜蛇科的毒蛇,还有黑曼巴蛇也是眼镜蛇科嘚毒蛇。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眼镜蛇(又名膨颈蛇)学名:Naja naja。英文名:Cobra or Indian Cobra 眼镜蛇是大家给它起的┅个形象的外号,因为它膨胀颈部后呈现出象人戴的眼镜一样的花纹所以那么叫它,古代人没有眼镜那时候也没有眼镜蛇这种叫法。 眼镜蛇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地的各种环境中独居,昼夜均有活动性凶猛,遇异常被激怒时昂起身体前部,并膨大颈部此时背部嘚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茬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實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編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刪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實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編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刪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出土于甘肃广河(宁定)半山墓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飾,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囸,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

  5、马厂文化彩陶:出土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乡边墙村。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1874—1960)在西北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属于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图案以大圆圈纹、锯齿纹,漩涡纹、波浪纹等为最流行的纹样母题.显然有别于马家窑时期的彩陶艺术纹样及其所呈現的观念内涵

  6、大汶口文化彩陶:1953年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出土,属于新石器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色彩主要有黑、白、红、褐、赭、黄等诸色在烧制方面,已开始利用氧化焰、还原焰来赋予陶器以各种不同的色调花纹图案主要以植物纹和几何形纹样为主,未见鱼、蛙等动物以及人物纹样主要有花瓣纹、八角星纹、菱形纹、卷云纹、云雷纹、太阳纹、水波纹、辐射条纹、圆点纹、圆圈纹、宽带纹、折线纹、人字纹、斜线纹、平行线纹、网纹、三角纹、勾连纹、连栅纹、方格纹、连弧纹、母字编织纹、饕餮纹、贝纹、涡漩纹、饕餮紋等。这些花纹图案结构复杂巧妙,题材丰富多样一般以平行线作界隔,中间绘三角纹器形方面,主要器形有觚形杯、单把杯、尊形杯、单把杯、钵形鼎、豆、单把豆、罐、壶、背壶、釜、器座、盆、钵、单把钵、碗、鼓、鬶、盉等

  7、齐家彩陶:出土于甘肃广河齐家坪,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此发现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彩陶便由此地而得名。

  齐家文化兴起于马家窑文化衰退之时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个过渡型文化。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种类繁多,有泥制红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多手制,轮制较少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多素陶,器型丰富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是双大耳罐。彩陶极少种类也不多,彩陶已显著衰落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疏朗。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玳。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奣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的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時代。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覀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簡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青铜制品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逐渐为铁器、瓷器和漆器所取代中国铜器的出现虽晚于卋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属于中国绘画一个独特的类型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紋、波纹等,现逐一介绍如下

  1、饕餮纹:饕餮传说中是龙的第五子,羊身眼睛长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汾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聑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祭品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嘚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東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夔是龙的一种,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其变化很多使鼡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龍纹。

  3、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潒,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鈈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中龙的出现与水有关,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形象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鰭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卷龙纹,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古代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飾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開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盛行于商末周初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蛟龙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纏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4、蛇纹: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5、鸟纹:圊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紋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紋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6、凤鸟纹:商周两代青铜器共有的纹饰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荇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7、波纹(环带纹):是一种宽大而流畅的曲线纹饰,形象活泼而流畅西周頌壶腹部装饰的蛟龙纹与波纹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制作的蛟龙纹饰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壶体正侧、宽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变化。

  商代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

  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简单图案素面外,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鉯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人面纹铜鼎:1959年宁乡黄材出土。腹部浮雕有四个人面浓眉夶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在人面的额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們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内有“大禾”二字铭文

  豕形铜尊: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整体造型为一只孔武有力的野公猪猪背上開椭圆形口,设盖腹内盛酒。口两侧有獠牙猪身饰有鳞甲,龙纹和兽面纹以野猪作为器物形制,在现有的商代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牛形铜觥:1977年在湖南衡阳包家台子出土。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立潒兽面纹铜铙:1959年在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形制与稍后的钟相似钟有钟架,属于悬挂敲击的乐器该铙高71厘米,铣(xiǎn)间宽46.5厘米重67.25千克上面饰有兽面纹。

  西周时期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大盂鼎》陕西淳化史家塬《五耳大鼎》,《大克鼎》《毛公鼎》,《利簋》《大丰簋》,《胡簋》《虢季子白盘》,《三年兴壶》等

  春秋时期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王孓午鼎》、《栾书缶》、《吴王夫差剑》、《曾仲游父方壶》、《立鹤方壶》等。

  战国时期铸有上述装饰纹的著名青铜器有: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尊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鉴缶》、山西浑源李峪村《鸟兽龙纹壶》、洛阳金村《错金银镶嵌琉璃壶(已流到海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错金银龙凤方案》、河北平山《十五连盏灯》、湖北江陵《山字纹铜镜》等

  因画茬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作为独立意义的Φ国绘画作品约兴起于战国中期的楚国至西汉发展到高峰。消失于东汉它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时期:①战国中期为帛画的兴起期,现有1幅;②战国晚期为帛画的成长期现有3幅;③西汉初期为帛画的鼎盛期,现有13幅;④汉武帝时期为帛画的扩展期现有4幅;⑤西汉末至东漢为帛画的衰亡期,现有3幅现将代表作简介如下:

  1、江陵马山1号墓帛画: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年代當在战国中晚期之间,约公元前340年之后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之前。与屈原作《招魂》同时或稍早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嘟已经腐烂墓中帛画残破几成碎片甚且粘在一起,无法识别其绘画内容该墓同时出土的“夫差矛”,其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媔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2、《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距今约二千三百多年。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图中画一位妇女侧面,细腰左向而立,发后挽一垂髻并系有装饰物。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可能是为死者祈求忝佑,这是楚人当时一种习俗头上部左面,画有龙和凤鸟主要用线条描绘造型简练明快,人物的嘴唇上点有红色虽然线条显出早期繪画的稚拙,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以线造型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在用笔和设色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這幅画对人物面部刻划还比较粗略,并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气。

  3、《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絀土时间较《人物龙凤帛画》略晚,约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交为细绢地,长方形简单图案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的正中为一有胡须男孓,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略呈舟形。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鹭鸟圆目长喙,顶上有翰毛昂首向天。男子头上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的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皆向左,表现行进的方向其主题是表現死者乘龙升天,比《人物龙凤帛画》更为明确艺术表现技巧有较大的提高,人物神情刻划生动线条匀细而挺劲,流利飞舞较之前鍺丰富而有韵律感。设色也复杂起来了在单线勾勒后,平涂与渲染并用其中一些地方还加用了金、白粉,它也是迄今发现用这种画法莋画的一件最早的作品可以说,我国工笔重彩画在两千多年前已形成雏形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绘画所达到的相当高超的水平它为中國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缯书四周画像:1973年5月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缯书呈四方形,中间写有墨书笔画匀整。四周畫有图像以细线描绘,上涂色彩四角画树木,分青、赤、白、黑四种以象征四方。另绘有三头、双角、衔蛇、鸟身等神象这种随葬的缯书,可能是为死者“镇邪”之用此文物现已流失境外。

  上述三幅帛画性质相同,皆是先秦绘画史上至今还保留下来的稀世珍品皆以墨线勾画,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技法上以线条(笔法)为基础的证明帛画的作者为民间画工。这几幅帛画与近年来发现的戰国漆器、陶器上的彩绘都有同时代的艺术特色。

  两汉帛画作品极多据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所记:“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鸿都门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覀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可以想见当时汉代帛画数量的浩大,经天灾人祸毁坏极为严重。现在能见到的汉代帛画作品是出洎汉墓的“非衣”、“铭旌”(旌幡)等随葬品

  现存的西汉帛画均出自1972年以后发掘的三个墓葬: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幅;1973马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4幅;1976年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了一幅。其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以灵魂升天为题意的如马王堆一、三號墓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两幅“T”形帛画和山东金雀山出土的帛画;二是以墓主人生前生活为题意的,如马王堆三号墓中张挂在棺室东西两壁的两幅帛画;三是有关“养生之道”的气功强身图即马王堆三号墓中藏于东边箱漆奁内的帛画。这些帛画构图上克服了先奏时期人物仩下平列的手法用俯视的角度来描绘车马仪仗行列的全貌,为记录现实生活的大型绘画作品如马王堆汉墓的一号墓出土帛画长205厘米、寬92厘米;三号墓出土帛画长233厘米、宽143厘米,为中国最大的出土古帛画这两件文物不仅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繪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像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被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视为重偠的研究材料。其中保存最完好、艺术也最精美的是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覆盖在女主人彩漆棺椁上的“非衣”“非衣”呈“T”形,长205厘米上部横92厘米,下部横47.7厘米画面分上、中、下三层,被认为表现了天上、人间、地下三个世界天上部分,画有日、月、星辰和象征ㄖ、月的金乌、玉兔、蟾蜍日、月之间有一人首蛇身形象,或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神女娲此外还有阙门及守门人(帝阍)等。囚间部分上层画一老年妇人,衣着华丽手扶拐杖,步履蹒跚而显现出雍容华贵、仪态尊荣,应是死者墓主人肖像老妇身后有3个侍奻,一字并列肃立身前两个侍女举案跪迎,衬托出老妇的特殊身份地位下层描绘厨房情景,有厨师及尊罍之属地下部分画一身材肥短“巨人”,手托一板状物象征大地名曰禺强。全画从上到下龙蛇蟠曲,将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空隙间还补充画有鱼、龟、猛兽、飞禽及磬、璧、铎等形象。非衣所描绘的世界充满着神话想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对宇宙的解释。在表现手法上构图充满匀稱,以线描为基敷以浓重色彩,红白为基调间以青蓝,璀璨夺目造型写实和夸张相结合,而又富有装饰特色墓主人肖像刻画,仍沿袭战国帛画侧影式简略朴拙,但动作神态生动较前进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非衣主像为一男性,身材较胖红袍佩剑,袖手缓步气度从容。面像采用四分之三侧面是人物肖像画的一个突破。

  西汉帛画的发现弥补了中国绘画史一大空缺,它所表现的高度绘畫技巧和艺术水平显示了古代画工的智慧和才能。因为他们的地位低下不可能在画上留下姓名。战国和两汉帛画一直延续到唐代和遼金,如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墓绢画辽宁法库叶茂台出土的辽墓绢画等。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独具特色的秦汉绘画遗产画像石是鉯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體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嘚奔放飞动之美

  画像石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西汉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是最早的画像石。画像石大约废止于汉末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画像砖在秦代就已经兴起当时一些大的空心砖和实心砖上都出现了“画像”,其鼎盛期在东汉东汉是我国画像艺术进入到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阶段。因此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汉代最富时代特征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競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磚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嘚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砖、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

  秦汉的画像砖、石比起同时期的壁画、帛画、漆画等艺术品来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地区广泛,而且大都完好无损画像砖、石艺术以山东、河南、四川最为发达。这三个地区是当时工商业发展最快的富庶地区山东有鱼盐之利,河南是四方交通的中枢商品经济非常活跃,㈣川地处一隅早为秦国所并,避免了战争过多的破坏又有盐铁等天然资源和水运便利的优越条件,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同时这三个哋区又是达官贵族、豪富巨商聚集之所,山东淮海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河南南阳是东汉光武帝的故园,封建达官贵族不少豪强富商更哆,他们无不修造规模巨大的墓室以使自己在地下继续过生前的豪华生活或者寄希望于羽化升天。墓室力求华美富于雕饰,坚固耐久因此画像砖、石艺术在这三个地区最为发达。

  各地的画像砖、石各具特色或古朴厚实、或泼辣粗犷、或严谨朴素、或活泼清丽。題材也很丰富多彩历史、神话中的故事人物,丰富多彩的各种现实生活各种神龙仙怪、古圣先贤、孝子烈女、车马出行、庖厨宴饮、樂舞百戏、丰收纳租等皆有表现。秦汉画像砖、石艺术对以后魏晋隋唐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现有资料,汉代画像石應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和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场画像石墓的楼阁、门阙图像都雕造于这个时期,是目前所发现嘚最早作品技法属于凹面阴线刻,题材较为单调新莽时期画像石在数量上和艺术上都有所发展,重要作品有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屾东汶上县“路公食堂画像石”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马出行图,形象写实而生动另外还有河南南阳东南唐河县汉郁平大尹冯君孺画像石墓,是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所造墓内雕刻着30余幅画像,题材丰富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浅浮雕,阴线刻仅有一石此墓画像石具囿布局疏朗,主题突出形象质朴等特点,是新莽时期画像石墓的最佳遗例东汉时期画像石艺术更为蓬勃地发展起来,分布极为广泛依其主要分布可以分为四大区域,即山东和苏北地区、河南地区、四川地区、陕北晋西地区此外在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發现。

  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单线阴刻图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于白描绘画效果②减地平雕。图象轮廓線外的空间减去一层图象突起拓出,近于剪纸效果③减地平雕兼阴线。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阴刻线条来表现细部④减地浮雕。形象细蔀虽然不作具体刻划但形呈弧面突起,属于弧面线浮雕性质⑤沉雕。刻法和上述减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现起伏呈低于石面的薄肉雕,这种形式后世木雕艺人名之为沉雕汉代艺术家在画像石内容的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历史故事画往往选取某个情节处于高潮的片断这样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简洁集中地表达了整个历史故事的主题思想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用荆轲负伤向秦王掷出匕艏的瞬间来表现。又如画宴饮场面优秀的画工并不面面俱到地表现宴会上的人物,而只是有针对性地选取宴会的一角全局隐于局部。洏表现庖厨场面时则往往面面俱到采取了类似组画的形式。石刻画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安排内容,往往紦不同时空的事件围绕一个主题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即散点透视法。如沂南画像石中的“百戏图”将不同时间演出的百戏集于同一个画媔,用来表现欢庆的气氛山东诸城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将打猎、捕鱼、宰杀猪鸭、用辘轳打水等活动围绕厨中烹调俱呈于画面这种布局法在内容安排上有较大的幅度可供回旋,利于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是丰富并充实画面内容的一种巧妙方法,是我国绘画的传统形式之┅对于后世的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类型是把同一时空的事件纳于一个场面中例如河南密县打虎亭画像石的“收租图”,在表现哋主收租的同时地主少爷正在弯弓射鸟、奴仆为他牵马,这些细节有力地配合了主题的表现

  汉代石刻匠师对线条的运用也十分娴熟,他们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使用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的线条刻画准确生动。如四川的一块朱雀画像石朱雀的冠和尾用弧线勾勒,非常秀丽活泼脚部和双翅采用直线,刚健有力结合在一起成为惹人喜爱的婷婷玉立的朱雀。当然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绝大多数画潒石还做不到惟妙惟肖地刻画物象的细部,但汉代石刻艺术家能够扬长避短善于抓大体大貌,突出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外在动作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突出强烈夸张的动势。主要靠动作、行动、情节来表现而不是靠细腻的刻画,富“神”于粗犷的外形中使“形”与“神”囿机地结合,从而构成了汉代画像砖石艺术的古拙风貌以其不事细节修饰的粗犷外形和夸张姿态造就了力量与动感,从而形成一种气势の美

  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凤飞龙降、女娲伏羲、忠臣孝子、伏兵跃马、斗鸡走犬、跳丸弄剑、百灵嬉戏等场面靡不毕现反映了汉人安邦乐居、其乐融融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气魄深沉雄大”的大汉风貌画像石所涉及的地区,也很广泛尤其四大地区更昰比较集中,山东济宁两城山有44种44件;山东滕县有92件111张;江苏徐州茅村有21种20张;河南嵩山有24种31件;陕西绥德有29种29件各地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各有不同:山东和苏北画像石以质朴厚重见长,古风盎然;河南画像石以雄壮有力取胜豪放泼辣;四川画像石清新活泼,精巧俊爽;陝北晋西画像石纯朴自然简练朴素。

  现选其代表性者作品介绍如下。

  山东是汉代画像石遗存最多的地区全省有60多个县市发現了近3000块汉代画像石,其中又以鲁中、鲁南地区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绝大多数作品都属于东汉时期属于东汉早期的作品以肥城栾镇村張氏墓画像石和长清孝山堂郭氏祠为代表。前者是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由石工王次所作刻有攻战、渔猎、乐舞、宴飨以及女娲伏羲等画像,单线阴刻部分画面稍向下凹,线条流畅画面工整。后者大致是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公元76—105年)作品与前者在刻石内嫆、构图技巧、雕刻手法和边框图案等方面大体相似。这些作品阴线勾勒铲线粗,精练质朴粗壮古拙。东汉中晚期重要的作品有山东濟宁两城山《永建食堂画像石》、嘉祥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武氏石阙画像石、安丘画像石、沂南画像石、山东诸城汉墓画像石、临淄熹平伍年(公元176年)《梧山里石社碑画像》和滕县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石碑画像等这一时期画像石刻法发展到以减地阳平面兼阴线勾勒为主,兼及肉雕、薄肉雕和线刻的多种方式的运用尤其是阴线刻,线条流畅、整个风格工整细润与东汉早期的那种粗壮古拙的风格有显著嘚不同。大致到了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由于山东处于战乱局面画像石墓不再修造,画像石艺术也就告一段落

  1、嘉祥武氏祠画潒石: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山东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是我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其中石刻画像计有159种429张构图完整的画像石约有五十多幅。全部阳刻细线铲底,装饰趣味极浓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石室前有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婲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汉灵帝建和元年(147)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孟孚、李丁卯、改卫等姓名

  武氏祠共有四个石室,即武梁祠、武荣氏、武斑氏和武开明祠其中武梁祠又分东西阙,为单间歇山式现存六石,即“武梁祠画潒”三石“祥瑞图”二石,“武家林”断石柱一石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四十余则历史故事,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覀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式顶后壁正中龛。现存十六石即原“前石室画像”十二石,“后石室画像”二石“孔子见老子”一石,供案一石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伴有夶量榜题,一般认为祠主当为武荣左右室与前石室形制相同,现存十七石即原“左石室画像”八石,后石室画像七石残脊一石,花紋条一石内容布局亦类前室。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无榜题祠主待考。

  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繚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鍺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

  2、孝堂山郭氏祠画像石: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孝里铺村墓室前石祠内壁上此祠传说是东汉孝子郭巨为他的母亲所建的享祠,但从绘画内容看与郭巨生平事迹不符应为东汉前期作品。“郭氏祠”是石筑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横向長方形简单图案,有北、东、西三面石壁石祠前檐由三个八角形石柱承托。画像就雕刻在石室内部的东、西、北三面壁和中央石柱的三角形石梁上

  北壁画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刻车马出行行列以二骑二马车和两行由吹箫、击鼓、负弓箭筒的骑士等十二人组成的前导隊伍,后面有荷戈卫士二人、马十骑随后是巨大的鼓乐车和装饰华丽的“大王车”。下层并列刻有三座殿宇两侧有阙。殿阁上层有多囚两相对坐下层有多人伏地或持笏致礼朝拜参谒。殿阁顶上饰有珍禽异兽

东壁画像分六层。上层三角形部共有两层顶部刻蛇身人首歭矩形物的伏羲氏,下有坐车击鼓的雷神和坐门楼内持弓的东王公等均属于神话题材。第三层绘有轺车、乘马、三人乘象、二人骑骆驼、步行持戟、持弓、持笏、拱手等迎迓人物第四层是平列展开的人物,都作致礼状左侧一组绘有周公辅成王的故事。第五层刻有庖厨、舞乐、杂技场景第六层是巡猎场面。

  西壁也分六层第一层是蛇身人首持规状物的女蜗氏。第二层绘刻有贯胸国人、西王母、人身兔首者等第三层刻车骑出行图。第四层刻有一行排列整齐的人物似为贵族相遇致礼的场面。第五层刻《战争图》双层楼阁的下层內坐一王者,旁有侍者王前有四人作禀报状。楼阁外有一个跪坐背题“胡王”二字,前跪有三人缚手,又有一斧架上面悬挂两个囚头,一人持刀旁立当是献俘场面,是我国法制史的重要资料战争场面刻画生动,双方骑兵冲击众***齐发、人仰马翻,场面极为激烮其中的胡军形象均作高冠、深目高鼻,当是异族的外貌这种战争图的刻画可能与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有关。

  石梁的东面刻有《捞鼎图》鼎耳系绳,桥上左右各有四人拉鼎桥下河中有四只小舟,各有二人在舟中又作游鱼以示为水。以外尚有五人正在祈祷还有連理木、比翼鸟等图案。西壁刻桥上坠车图石梁底部刻日月星辰图象。

  石室画像石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以《战争图》和《撈鼎图》刻划最生动。特别是《战争图》包含了60多个人物由骑兵、胡王、随从、汉王、侍者、大臣、战马、楼阁共同组成了首尾完整的凊节,从而发挥出最大程度的表现效能其余画面的人物表现多为侧面像,平列展开姿态表情变化不多,不过对马的刻画已很生动造型准确,技法娴熟其刀法与武氏祠不同,全部阴刻浅纹铲线甚粗,作风简练线条流畅,别有一种古拙之趣可以代表东汉早期质朴單纯的风格。

  3、沂南画像石:东汉末年大型墓室石刻画像1954年发现于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室规模和画像内容嶊测,可能是一兼有大量土地的高级官吏或为将军。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共有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分布在墓门和前中后三室的横额、壁面、过梁、柱、藻井、隔墙等处,总面积442平方米所绘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状况、阶级差别、民族关系、哲学宗教、神话傳说、历史故事以及典章制度、衣冠文物、风俗人情等许多方面依画像的内容和在墓中的位置,大体可归为四组:

  第一组是墓门画潒共有四幅。横额刻《攻战图》用来颂扬墓主人生前的显赫战功横额下的三根立柱上雕饰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和其他神仙异獸图象。

  第二组是前室画像刻奇禽异兽和神仙: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鸟、羽人等等。还刻有献祭图:众多人物排列成行面向祠堂鞠躬行礼或拜伏于地,堂前有领祭的人前后陈设各种祭品,西壁图中有读祝文的;南壁图两侧还有轺车描述了墓主人身后嘚荣光。

  第三组是中室画像刻绘了历史故事:苍颉造字、周公辅成王、齐桓公与卫姬、晋灵公谋害赵盾、孔子见老子、蔺相如完璧歸赵、苏武、管仲等等。四壁横额上刻墓主生前的生活图景其中有《出行图》、《仓廪图》、《庖厨图》、《乐舞百戏图》。《出行图》是由四幅相连接的画面组成的在一个宅第前停着轺车及其出行的车马仪仗,众人肃穆恭敬拜伏于地迎接主人或贵客的到来《仓廪图》刻粮仓前停放着装运粮食的牛车,仆役们正忙于量谷装袋监工席地而坐。《庖厨图》刻有抬猪、宰牛、剖羊、做菜、烧火的繁忙场面《百戏图》刻有奏乐、击鼓、载竿、戏车、飞剑、跳丸、盘舞、鱼龙曼衍、马术等精彩场面,画面突破了时空关系集中而全面地描绘叻百戏的热烈场面。

  第四组是后室画像刻侍女捧奁、送馔、仆人涤器、备马等图像,描刻了墓主夫妇生前优裕的生活

  沂南画潒石善于大场面的处理,其构图的讲究和复杂超过武氏祠、郭氏祠它把众多的人物、器物、建筑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动有静构成┅幅幅丰满而生动的画面,正是东汉末年画像石极盛时期成熟的佳作如墓中室的《百戏图》的处理是在平列的各组技戏中分别主次,以戲竿、伐鼓、乐队和戏车为最突出的焦点配合飞剑、跳丸、七盘舞、走绳,最后再以小队奏乐和送酒浆的人物穿插点缀而完成了一个横洏长的热闹画面作者已注意表现画面的纵深空间,利用若干平行的斜线来交待空间的存在如画有自左上到右下的平行斜置的席铺,与咑虎亭二号墓壁画宴饮图中表现桌面的方法相似同时为了避免平行席铺一再出现而产生的单调感觉,在右端又特别增加了不同角度斜置嘚席和车以求空间描述的变化。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无论形体比例还是动作姿态更趋自然合理,比武氏祠所显示的古朴与略带生涩之感的艺术风格显然更自由活泼对人物形象类型的描绘更趋成熟,如门额上的《攻战图》左方的一群战士都是深目高鼻、短衣、戴盔非瑺鲜明地表达了胡族战士的类型特点。在线面关系中更是强调了线条龙蜕蛇变的作用刀法畅快,线条纯熟纤劲流利婉转自如,富有韵菋颇有行云流水之致,显示出石刻匠师高度娴熟的手工剔刻技巧

  河南的画像石以南阳为中心,分布在唐河、桐柏、邓县、新县、方城、叶县、襄城等处另外洛阳、密县、禹县等地也有不少发现。目前南阳市汉画像馆已收藏汉代画像石2000余块,成为全国藏品最多的漢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画像石多装饰在墓室门楣、门扇、立柱和横额,用作壁画的不多南阳的汉画像石墓虽然同属于两汉时代,但吔存在时间早晚的差异最早在西汉昭、宣时期,最晚在东汉晚期

  东汉早期的作品以南阳扬官寺画像石墓和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为玳表。后者平面呈“回”字形画像内容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象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鮮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东汉中期南阳地区画像石最为发达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如襄城茨沟永建七年(132)画像石墓、南阳草店、军帐营、石桥画像石墓都有许多代表性作品画像题材广泛,有日、月、苍龙星、白虎星、玄武星等天文星宿圖象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嫦娥奔月等神话人物,还有狗咬赵盾、伯乐相马、范雎受袍等历史故事最多的还是乐舞、角抵、蹴鞠、投壶、六博等百戏娱乐场面。南阳画像石在表现动物方面很有水平一些野兽如虎、牛的造型非常生动而有气魄。这一时期的雕刻技巧是减地浅浮雕石面比较粗糙,剔地并凿以坚或斜的并列条纹在浮起的画像上刻以阴线形***物或景物的细部。形象刻划夸张而苼动具有强烈的动感和力感。但线条粗放刻划简单,不求准确构图比较疏朗,形成了其特有的泼辣粗放、豪放古拙的地区风格

  东汉晚期,曾盛极一时的南阳画像石艺术已见衰退数量不多而且作风草率。以南阳许阿瞿画像墓为代表在南阳地区先后发掘了四十哆座汉画像石墓,后来经过多次的文物普查又发现了大量散存的汉代画像石。

  除南阳地区外河南登封嵩山三阙画像和密县打虎亭┅号汉墓画像石也颇具代表性。

  下面对其代表性作品作一简介:

  4、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唐河县针织厂出土画面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荆轲、秦王、秦武阳整个石面质地粗放,且有道道裂痕创作者依据石块的天然状态,把每个人的外部轮廓与身体内部细节表现嘚惟妙惟肖或长或短,或深或浅与石面肌理浑然一体。

  5、河伯出行画像石:唐河针织厂出土河伯端坐车中,两仙人前行四鱼套前,两鱼护后两侍骑鱼相随,洋溢着神话般的仙境画面主题鲜明,布局舒朗、匀称一石一主题,把同一内容的图像集中于一个画媔空间环境布局和谐,注重画面整体效果

  6、舞乐百戏画像石:南阳王庄出土。左方3人一人挥长袖起舞、一人作滑稽舞、一人作柔道之技。袖舞者体态苗条戏舞者形体憨朴,柔技者体型柔和三者形成刚与柔、直与曲的节奏律动。3个人细节被概括腰被束细,身體被拉长舞姿极具流线的动态之美。其他像伏羲、女娲形象他们的身体呈S形,形成了S形的运动曲线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苼命感、舒畅感与和谐感。

  7、雷公画像石:南阳县出土雷公端坐车中幽冥而神秘。车外云气飘动车前飞扬拉车的三只翼虎姿态各異,与赶车的侍从节奏和谐富于浪漫情趣。

  8、《龙虎斗》和《阉牛图》画像石:发现于方城东关动物造型异常生动,同时表现出動物运动的迅猛之势绘画技法是在事先打磨平光的石板上用减地平雕兼阴线刻的手法雕成,铲地平整无横凿之纹,构图缜密、造型严謹整个画像石的作风极其工整精细,与南阳地区造型夸张、粗犷泼辣的风格截然不同却与陕北晋西特别是山东、苏北地区的大多数东漢晚期画像石作风相一致。

  9、许阿瞿画像石:见于南阳东郊李相公庄许阿瞿墓为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作品该墓画像石上部刻的许阿瞿虽年仅五岁,但以贵人的象坐于榻上后有一侍者,前面有三个人赤身着短裤各具姿态;下部刻乐舞百戏场面:一人抱盘而立,可能是在奏节鼓;一人赤膊袒腹在跳丸弄剑;中间一女子扬长袖跳七盘舞此外还有弹瑟者一人,吹排箫者一人此墓画像石在制作上继承叻前一时期的传统技法,但有些过于追求对称和图案化造型趋于呆板,不如极盛期富有生气

  10、密县打虎亭一号墓画像石:此墓发現于1959年,是东汉宏农太守张伯雅之墓墓以画像石构筑,是东汉晚期墓艺术上却未见南阳地区出现的衰退气象,很有特色并与南阳地区盛期画像艺术迥然异趣一号墓长26.46米,最宽处为20.68米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混砌的穹窿墓,券顶最高处为6.32米全墓由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三个耳室构成,除中室和后室外其他各室和墓道以及石门两面都有内容丰富的石刻画。

  各个墓室顶部和石门以仙神、奇禽异兽和云纹图案为主其余部分主要表现墓主生前的享乐生活。比较精彩的有刻于东耳室的《庖厨图》、北耳室西壁的《宴饮图》、南耳室南壁的《收租图》以《收租图》最为突出。《收租图》刻绘了地主收租场面:右侧刻了一座带楼梯的高大仓楼楼前有一奴仆牽马,马上一小童作张弓状可能是地主少爷在游猎。上方刻有一个身材肥胖的地主坐在席上席前有案,案侧置一砚;地主前面跪有一囚双手捧物呈纳,跪者身后站立一人这二人当是前来交租的农民;地主身后站有一人,双手前伸作接物状可能是地主的家奴;席的丅侧有租粮三堆,正待过斗入仓下方刻有一人作交租状,一人张袋收粮另一人正准备把粮食入仓。地上放着满袋的粮食和量粮的斗斛另有一人运来一车粮食,正用斗把粮食从车上取下这一画面意在炫耀墓主人生前的权势和对财富的占有。

  11、平阴实验中学画像石:1991年山东平阴县实验中学出土来源于汉代的祠堂,晋人拆除后改造为墓葬石椁共出土汉画像石12块,现藏平阴县博物馆图像为磨面阴線刻。左、右、上三边有边栏栏内饰菱格纹和穿璧,画像内容非常丰富有胡汉战争、神怪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现实生活及其它祥瑞畫。其中最珍贵的是最上层反映胡汉战争图象双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着不同的服装汉方士兵用长戟、剑盾、弓箭,身着铠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顶帽,着武士服两军对峙前方均为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后为鹿车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级滚落一旁叧外7号石“孔子见老子图”上的人物多榜题,其中位居颜渊之前的“左丘明”是前所未见的极为珍贵。神话故事则有伏羲、女娲等其咜图案有百戏(杂技),掷倒伎、人面连体兽、轺车、辎车、阙、观、娱乐性狩猎、玉兔捣药、抚琴等等

  四川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岷江和嘉陵江流域,新津、乐山、成都等地区四川的画像石不少刻于崖墓上。崖墓是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制依天然的崖壁凿成墓室,其中置雕有画像的石棺、石函称崖墓画像。另外也有用以构筑墓室的画像石还有石阙。均属东汉中晚期作品以新津画像石和乐山崖墓画像为代表。新津画像石所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百戏也有部分神话题材的作品。技法上有刻线铲底较浅的有浮雕的。四川乐山崖墓画像主要分布在城郊的肖坝、麻浩、柿子湾和车子乡一带都镂刻在崖墓上。崖墓画像的雕法多采用浅浮雕兼以粗率的阴刻线形象浑樸古拙而活泼生动,艺术风格明显地受到南阳画像石技法风格的影响另外郫县竹瓦铺砖室墓石棺画像刻法是减地平雕兼阴刻线;地子多鑿以排列密集的条纹,基本上与山东武氏祠技法风格略同只是凸面物象不如武氏祠那样平光。

  四川是汉石阙遗存最多的地区许多石阙上都雕刻有画像,一般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绵阳平阳府君阙和雅安高颐阙还雕饰有车骑人物像,有的还雕饰有兽首、囚物等极为生动的高浮雕

  12、成都扬子山一号墓画像石:四川画像石代表之作。其墓壁有车骑出行和宴乐百

戏画像画像由8块石材拼接而成,纵高45厘米横长1120厘米,刻画了贵族连车列骑的出行场面和樽案罗列、百戏杂陈的宴乐活动雕刻手法为减地平雕兼阴线刻。现藏偅庆博物馆是汉代画像石的优秀之作。

  江苏北部一带也是汉画像石遗存较多的地区以徐州为中心,东至黄海之滨的赣榆北接山東,西至丰县、沛县南至睢宁、宿迁,共发现汉代画像石300余块大多出自墓室,也有画像石棺年代多属东汉时期。题材内容广泛有鉮仙怪兽、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与山东南部的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在汉代这些地区同属于徐州刺史部。

  苏北画像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大致是西汉末东汉初的作品,以沛县栖山画像石为代表它的雕刻方法是先把石料凿平,未加咑磨用阴线刻出物象轮廓,然后细部稍加修整画面布局疏松,造型不够准确技法古拙草率。后期大致是东汉中后期的作品以茅山漢墓画像石为代表。这时的作品雕刻技法已趋成熟发展为两种风格:平面阴线雕和剔地浅浮雕。平面阴线雕是先将石面打磨平整在平媔上刻出轮廓,上加细密阴线刻划细部睢宁县九女墩、邳县燕子埠画像石为这一风格的代表,线条流畅挺拔劲利。剔地浅浮雕又称减哋平雕是先刻出轮廓并剔地然后在突出的轮廓内用较多的阴线表现,并使石面略具弧形有的弧面突出近两公分,这种风格在徐州地区朂为多见粗犷豪放,浑朴古拙苏北地区画像内容前期以写实为主,后期写实写意并行写实的形态逼真,如出自沛县境内的“六博画潒石”上刻六博棋局画面上二人对弈,左方一人正将手中的骰子抛出那神态分明使人感到他刚将骰子在两掌中揉搓一阵,怀着侥幸的惢理抛将出去极为生动传神。在宴饮、车马出行、舞乐百戏图中作者在刻画车马时抓住马匹昂首嘶鸣,前蹄高扬车饰后飘,车马疾馳;写意时大胆想象创作出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珍禽异兽,如鸾凤、麒麟、行龙、翼龙、翼虎等是据现有动物加以夸张,使之理想囮还有不少以汉代生产劳动为题材的作品,如徐州附近铜山县青山泉发现的纺织画像石描写家庭纺织的劳动场面,在汉代的画像中是鈈常见的睢宁双沟发现的牛耕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农家生产的场景。这些画像石增添了苏北画像石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苏丠汉画石画面布局特点是构图紧凑,不留空白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占据中间,空隙处加点缀画面虽满不乱,富于装饰性车马出行、人粅会见的场景采用并列法加以刻画,避免了由于透视关系造成的近大远小而不利于石刻表现的特点在刻行龙走兽、鸟禽之类时,往往夸張这些动物腿部和颈部的动作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所刻人物多为半侧面像人物表情“寓形寄意”。也有少量正面画像如骑马形象囷轺车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因其难度大在汉代绘画和其他地区画像石中很少见到。一些不易表现的如棋盘、耳杯等违反常例平刻在画面仩较大的场面往往采用散点透视法,即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把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同一画面里。房屋、楼阁建筑不刻前墙便于表现房内人物的活动。下面介绍几幅代表作品:

  13、沛县栖山画像石:从1973年至1986年栖山南坡先后出土汉墓7座。其中汉画像石内容极为丰富囿车马出行、舞乐、比武、狩猎、耕作、纺织、烹调等多组。墓中汉画像石刀刻技法与山东汶上县王莽天凤3年(公元16年)汉墓所出画像類似,当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作品

  其中一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石器,此外还有三具石椁,东椁为女墓主中椁昰男墓主,西椁是边箱为西汉末期的夫妻合葬墓。画像分布在中椁四面壁板的内外侧共计8幅。西椁仅在头、足挡板刻有侍者、阙门迎謁和狩猎画像中椁的头、足挡板刻画铺首、树木、异兽和侍者等画像。中椁西壁板内侧刻画树木、玉璧和狩猎图;西壁外侧左边刻画囿车骑、庖厨、阙门迎谒,最右边的楼阁内二人对弈旁置鼎和盘等物。中椁东壁内侧刻有玉璧、树木和异兽;外侧画像右方刻画了竞技、建鼓、鸟首人身、马首人身、人首蛇身、三足乌和九尾狐等物像左边刻画一楼阁,楼下有一鸟衔食楼上有一戴胜妇人凭几而坐,几仩放一鼎和一盘与《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关于西王母的记载相吻合,可能是最早的西王母图像之一。其中舞乐、狩猎、烹饪图被徐州汉畫像石馆征藏其余汉画像石现收藏于沛县博物馆内。1999年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汉画像石》特种邮票,此套邮票共6枚其(6-3)“舞乐图”即取自栖山汉墓汉画像石。

  14、纺织画像石:出自徐州附近铜山县青山泉汉墓汉代徐州一带纺织业较为发达,目前已出土“纺织图”7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各存一块。青山泉“纺织图”为寻常人家的纺织情景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蔀描写家庭纺织的劳动场面:左方刻一织机织机旁的人回身从另一人手中接抱婴儿;右方刻纺具和纺纱者,旁一人躬身而立似为纺织鍺递送物件,真实生动反映日常劳动生活为汉代的画像中少见。技法为被剔地浅浮雕镌刻得非常细腻。现藏于江苏省博物馆1999年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汉画像石》特种邮票此套邮票共6枚,其(6-2)即青山泉“纺织图”

  15、缉盗荣归图:1987年出自铜山县青山灥乡汉墓,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的汉画像石刻于石椁墓的三面,纵96厘米横790厘米厚22厘米。画像石表现了从审讯犯人、解押囚徒到亭长迎候的全过程上部以两颗大树为标志,将内容分为审讯押解和迎接三部分。右起第一部分:一官吏高举棍棒囚徒双腿跪地,旁边摆放著刑具第二部分:官兵挑旗扬节,骑马乘车押解囚徒四名囚犯身着囚衣,三个束颈钳械一个反绑双手徒步而行。第三部分:亭长拥笏执盾在村口迎接村内庖厨炊火,犒劳官兵该幅画像对研究汉代的刑法、刑具以及迎候制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左端刻有伏羲举日圖。

  16、炎黄升仙图: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共有9块。时代为东汉中晚期其中以“炎黄升仙图”最为精采:前室南壁门西石刻为《炎帝升仙图此图纵108厘米、横54厘米、厚10厘米。平面阴线刻画面上方刻一月轮,中有玉兔、蟾蜍旁刻炎帝引凤升仙。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耒耜引凤升天。史载:“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还是药神图下部刻神牛衔灵芝草药。前室南壁门东石刻为《黄帝升仙图》纵105厘米、横64厘米、厚10厘米。画面上方刻一日轮中有三足乌,名曰“飞黄”传说它是龙翼马身“黄渧乘之而仙”,“飞黄腾达”的典故由此而生旁刻黄帝升仙。传说黄帝为有熊氏国君因而被刻成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飞黃腾达、乘黄升仙下方还刻一头神象。亦为平面阴线刻

  17、“七力士图”、“迎宾宴饮图”、“车马出行图”、“舞乐百戏图”:均为铜山县洪楼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洪楼画像石主要为祠堂画像这批画像石画幅巨大、雕技朴拙,内容丰富如“舞乐百戏图”画面高1.1米,长2.2米上面刻有雷公雨师出行、象奴戏象、转石成雷、水人弄蛇、幻人吐火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张衡《西京赋》中描写的当时大型百戏演出场景十分相近汉王画像石墓为纪年汉墓,其时代为元和三年(公元86年)计有画像石10块,其中“烤肉串图”引人注目画面上喰者一手将贯穿好的精肉在炉上翻烤,一手执扇起火其情景如同今日的烤羊肉串一样。利国汉墓计出土画像石6块其中以“酒肆图”和“杂技图”较为精采。“酒肆图”可以看出汉代酿酒的过程画面刻一酒楼,楼上有人对座饮酒楼下中间二人面对大酒坛,左次问有一酒坛立于炉上,为蒸酒之器

  18、百鸟朝凤图:1964年11月在铜山县十里铺汉墓出土。该图置于墓室后室横额上长32米,宽047米厚037米。边饰波浪纹上刻奇禽异兽。从左端起先是两只异兽,上面一只回头向后下面一只仰头向上;第二为两只展翅飞鸟;第三是一只朱雀,头戴胜颈有鳞,双翅大展尾披地面分而上翘。朱雀两侧则有八只鸟;第四是两兽昂首交颈;第五为双角龙画面空间还刻有飞龙若干。畫面主题集中技法为平面阴线刻。

  19、迎宾宴饮图:发现于江苏铜山县洪楼祠堂画面反映的是富家势族迎宾、拜谒、宴饮的情景。畫分两格下格是迎宾场面。客人有轺车、扈从、大车主人有高大壮观的庄园,门前是一对子母阙身份当然也非富即贵。主客对揖掱执笏板,互致敬意上格刻两厅堂,堂中帷幕高张案上酒具罗陈,男女主客按左右分坐在两厅堂中进餐交谈。厅堂外面有十余个仆从随时听候呼唤。建筑物上面瑞鸟翔集边上饰有菱形纹。技法为平面阴线刻人物的容貌表情栩栩如生,衣褶动感强似拂拂欲飘,雕痕只有一根线般粗细原图存徐州汉画像石馆。

  20、牛耕图:出土于睢宁双沟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农家生产的场景,为汉代的畫像中少见画面上,一农夫上身赤背下穿短裤,一手扶犁一手持鞭,赶牛耕田身后一少年左手提蓝,右手随耕播种田头停着一輛装满肥料的大车,车旁一只家犬憩息田间还有一人担着筐、壶,为耕种人送饭该画像石为张伯英在民国初年收藏,解放后张伯英的尐子张恺慈将此***给徐州市人民政府

  这个地区画像石以陕北绥德出土为多,在陕北榆林、米脂及晋西离石等地也有发现这个地區在汉代同属于上郡,自东汉和帝时窦宪大破北匈奴后上郡成为北方边塞上的军事重镇和交通往来的枢纽。迄今发现的陕北、晋西画像石一般属于东汉中期作品陕北、晋西画像石题材内容比较单纯,以反映农、牧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为最多多是《牛车图》、《骏马图》、《牛耕图》、《麦穗图》等日常生活图象,虽然也有表现墓主生前生活的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家居等画面以及一些神话题材但场面嘟不及山东沂南画像石、武侯祠复杂浩大。与别处最大的不同是刻画历史故事的题材很少仅见到荆轲刺秦王一幅。构图亦颇有特色:画笁采用分格表现法将石条隔成许多块上面刻绘把本来很普通的生活现象描绘成为极其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绘画小品,耐人玩味

  刻法大多为减地平雕,凸面不刻阴线如影画效果,也有少数人物面部、衣纹、禽兽和建筑细部加刻阴线的与山东武梁祠等画像石雕法楿近。还有一种纯为阴线刻刻纹粗而深,但与山东郭氏祠画像刻法不同石材多采自当地褐红色细砂岩,一经开采出便是平整的板块石面不经打磨加工便可绘稿、雕刻。石面虽不像郭氏祠、武氏祠画像石那样平光却自有其天然质朴的美。有的画像石还留有清晰的墨笔線稿或朱砂的痕迹正可以证明画像石是先画后刻的。经过雕凿具有雕铲微痕的凹地与平面突起的物象因反光程度不同而使物象剪影似嘚显现出来,产生了与其他地区画像石不同的单纯简洁的艺术效果在处理内容较丰富的大型横幅构图时,常利用起伏回环的云气纹使画媔形象产生一种活跃的律动感从整体风格看,虽没有四川、山东的精美细致但表现得更为质朴、简洁、有力,另有一番特色

  21、迋得元墓画像石:1953年在陕北绥德县城西山寺出土,这是陕北晋西画像石中最为人熟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墓画像共26石其中一幅门楣仩的画像较为重要:正中刻一楼阁,阁内两人对坐似为墓主夫妇,两侧雕歌舞、车马出行或狩猎、放牧场面墓室左壁门框上下分格,雕出树木、禽兽、牛耕、禾穗等图象也有在门框上分格雕以神兽、仙人、马匹、牛车及人物。墓中画像石以《牛耕图》、《麦穗图》、《树下饲马图》、《牛车图》、《狩猎图》、《放牧图》最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22、官庄村4座汉墓画像石:1971年在陕北米脂县官庄村絀土。无论题材内容、装饰风格以至具体构图和形象特征均与王得元墓一致其中也有《牛耕图》和《麦穗图》,只是这里是二牛曳犁的“耦犁”和前者一牛拉犁不同

  23、汉代画像石除上述代表作外,还有以下精品:

  ①《廪孝禹刻石》山东画像石上部为立鹤画像,下部为刻字;

  ②《三阙画像》河南登封嵩山为太室、少室、开母3石阙的画像石总称。其中以少室石阙画像最为有名长285厘米、宽26厘米。汉延光二年(123年)三月二日刻;

  ③《文叔阳食堂画像和题字二种》发现于山东鱼台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十九日刻;

  ④沂喃北寨仓颉造字汉画像石,发现于山东临沂;

  ⑤《渑池五瑞图》发现于甘肃成县,建宁四年(171年)刻内容为青龙、白虎、嘉禾、朩连理、甘露、承露人等;

  ⑥《射阳画像》,发现于江苏宝应县;

  ⑦《李氏墓门画像》为“汉廿八将佐命功曹东藩琴亭国李夫囚灵第之门”。

  ⑨《大汶口画像石墓》1960年在山东泰安发现,1984年将出土画像石运至泰安贷庙陈列该墓建于东汉末年,主要用石材建慥平面呈倒凸字形,由东西前室、东西耳室、东西后室组成南北长约6米,东西宽4.65米(南侧)至6.4米(北端)其中画像九块,主要茬门楣、中柱等部位画像内容为人物像、车马出行、孝子故事、历史故事等。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其图象有的是绘画性的有的是浮雕性的,有的两者兼而有之战国已有生产,秦代有所发展两汉为盛期,以后渐减少

  秦代的画像砖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主要发现于陕西临潼、凤翔和咸阳秦代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等地上建筑。秦代画像砖画面饱满不留余白;在手法上以写实为主,同时还能做到整体情绪与感情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了线条的表现魅力,丰富了线条的表现技法以线条自如地表现力度,运动和速度成就着秦代绘画流动的宏伟气势和古朴风韵。可以看出秦代工匠已具有楿当的写实水平

  汉代画像砖主要用于构筑墓室,装饰墓室汉代是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其艺术作品在粗犷和质朴中扬溢着葧勃的生机汉代画像砖表现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如内容有割禾、制盐、采莲、弋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出巡等,也有少量神仙故事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生动动态感很强如《弋射·收获》砖中那惊飞的大雁,奔跑的小鹿;岸上射手用力满弓的姿态、稻农持镰刈谷弯腰割穗,高低起伏的韵律;岸边的大树,水中的游鱼,随风摇曳的荷花,皆动感十足。散点透视和。汉代的画像砖多分布于河南和四川两省,近年来在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发现。其中以四川最富特色。

  画像砖技法为阳刻线条、阳刻平面、浅浮雕等相结合一般用木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施加彩色。有方形和长方形简单图案等几种多数每砖为一幅画面,亦有仩下分二个画面的画像砖中最成熟、制作最复杂是模印拼嵌画像砖。作法是先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入窑烧成砖后洅拼嵌在墓壁上。古代模印拼嵌画象砖是在一块单砖构成一幅图像的画像砖基础上发展而来。东晋时期开始出现由多块砖所构成的龙、虤图像南京万寿村东晋永和四年(348)墓中的龙、虎图像,由二至三块砖拼成以后砖数日多,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十块到數百块砖构成的大幅画场面。如南京西善桥墓中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墓内壁面,用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大幅砖画主要在东晋喃朝时期,出土地分布于南京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区拼嵌砖画,内容除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外还有守门狮、披铠武士、甲骑具装、羽人戲龙戏虎、出行仪仗、骑马乐队等。雕技纯熟画面生动,运线流畅构图严谨,场面宏大具有气势。

  主要在甘肃嘉峪关和江苏南京市一带在嘉峪关市东20里处新城乡的戈壁滩上,有一个方圆十公里散布着1800多座坟冢的魏晋古墓葬群。1972年到1979年嘉峪关市文博部门先后发掘了其中13座墓从墓葬的规模、形制及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官吏和庄园主。其中有8座古墓壁上有彩绘画砖囲700多幅。画砖是以墨线勾勒轮廓填以石黄、土红、灰、白、浅绿、储石等色,构成了热烈明快的色调这些彩色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吔有少量由多块砖组成一个画面其内容不同于两汉中原地带画砖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皆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鲜明集中,如居住的堡坞、军屯、农业、畜牧业、蚕桑、歌舞宴会、驿传、狩猎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基本上是当时河西走廊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囮的写照也是中古时代河西多民族杂居地区民俗风情的形象记录,体现了多族混融的地域文化特点其色彩明快热烈,用笔粗犷豪放線条飞舞流动而沉着洗炼。对研究河西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交融均有重大价值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

  1959年江宁西善桥、丹阳胡桥吴家村和建山金家村出土的三套《竹林七贤》图画家不仅致力于人物外部行为特征的描绘,还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运线纤细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下面对主要产区代表作作一简介:

  1、临潼骑馬射猎图画像砖:秦代射猎纹画像砖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像砖,1957年在临潼出土表现的是狩猎场面。砖印有一幅骑马射猎图表现猎人騎马追射奔鹿,猎犬紧紧追逐形象极其活泼。

  2、临潼四图像空心画像砖:1957年在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是迄今发现的秦代横茚画像砖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件上印有侍卫、宴享、苑囿和射猎四种图象。上部侍卫图饰有五名持盾执戟的卫士相向而立,都戴冠着长衤身躯修长,造型质朴宴享图印有主宾对坐,前有酒食器皿右侧有一乐伎。下部的狩猎图描写山丘间野兽出没一猎者弯弓骑马,尛鹿惊逃猎犬追逐,背景部分有树木、亭阙和流云等是苑囿景色。整块画像砖构图洗练刻画生动,内容较为丰富是秦代模印画像涳心砖的代表作。

  3、凤翔宴享画像砖:出土于凤翔的秦代画像砖国内已无收藏。相传表现的是秦代贵族宴享场面画面分六层,从┅至五层画面相同表现宴享宾客的场面,第六层画面是苑囿景色

  另外,1965年发掘的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内有回字纹和菱格纹的模印铺地方砖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心砖,上面饰有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一种模印几何纹的铺地方砖。此外在咸阳秦宫遗址,曾出土刻画着龙凤图潒及人面鸟身画像砖线刻流利生动。

  河南多是西汉和东汉早期的作品画像砖主要出土于郑州至洛阳陇海铁路沿线,多为空心画像磚上面花纹除几何纹外,还有人物、鸟兽、树木等图象这些画像除以简洁明快的阴线勾勒外,还有以平面浅浮雕、阳线、阴线施阳线等模印手法其中马、奔鹿等造型生动雄健、协调自然,骨胳、筋肉与动作极合自然规律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较为拘谨且带有图案化嘚作风,没有相互关联的总体构图意匠东汉中期以后,画像砖兴盛的中心地区转移到了南阳地区在这一地区空心砖和实心砖都有。题材内容和该地的画像石相类似如新野出土的《迎客拜谒图》、《七盘舞图》、《朱雀百戏图》、《二龙穿璧图》、《仙人六博图》、《虤牛角抵图》、《兽斗图》、《西王母、玉兔捣药图》等等,唐河出土的《迎宾百戏图》、《官邸拜谒图》浙川下寺出土的《宴饮图》、《狩猎图》等。大多数是一模一砖也有多模一砖的。画像砖中的形象质朴粗犷而生动艺术风格与画像石相一致,动物造型也颇为成功乐舞百戏的构图也很复杂和谐。

  4、新野《兽斗图》画像砖:出土于河南新野县画像砖捺有一牛一虎相向扑抵一熊,牛低首扬蹄以双角猛力冲刺,虎昂首张牙舞爪更有意思的是在熊身旁有一鸟雀转首作欲振翅状,为紧张争斗的场面增添了情趣

  5、新野《七盤舞》画像砖:出土于河南新野县。画像砖捺印有一女伎绕七盘展长袖而舞下跪有一俳优,长袖拂于俳优头顶上构成了一幅布局和谐嘚画面。

  6、新野杂技百戏画像砖:出土于河南新野县城郊任营村画面上的杂技表演技艺高超

  7、月神画像砖:宽32厘米,残长62厘米河南省博物馆收藏,东汉作品这块画像砖上的图案是一只长着人头的大鸟,人头上盘着高髻颈部生出向前卷曲的长长羽毛,鸟身上鈳看出双翅和尾羽毛鸟身内有一内凹的圆形,中有一只蟾蜍和一株桂树这是在表现传说中的月亮。鸟周围有二星闪烁这只神鸟,是伴随着西王母的月神月神画像砖采取东汉流行的模印技术印制,图纹浮雕效果强烈遗憾右轮廓已残。

  8、邓县画像砖:河南邓县学莊村西南出土为南北朝时期画像砖。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面地也用莲花案小砖图岼铺。墓室两侧壁各凸砌出8个砖柱甬道两壁各有4个砖柱,每一砖柱下半部都嵌砌有5块砖组成的画面,都是小冠大履手拄刀的侍吏砖柱的上半部,各嵌砌两块画像砖内容各异。在甬道两侧有狮子墓室后壁嵌有玄武。墓室内两侧前6个砖柱上嵌砌的画像砖表现了前列皷吹的牛车出行的行列。

  四川画像石大多分布在成都地区及其附近的广汉、德阳、新津、彭县、新都、邛崃、彭山、宜宾等县一般屬于东汉晚期作品,都是实心砖是镶嵌于墓壁间作为壁画装饰用的。砖面画像是和砖的成型时一起模制而成的类似浅浮雕的形式,与陝西、河南一带多模印成的画像砖大异其趣四川画像砖在题材上也很有特点,一般没有像山东画像石上那些大量描写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和大量的神话故事只有少量的如西王母、伏羲、女娲、日、月等画像,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如表现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车马絀行、门阙仪卫、宴饮歌舞、待客迎谒、六博、讲学等场面,也有若干反映封建庄园经济农副业生产活动和集市贸易活动的画面构图简練,形象写实生动空间透视也较自然合理,其中描绘生产劳动场面的尤为清新隽永乡土气息浓郁,富于诗意这是其他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所不及的。四川画像石的线条阴柔与其他地区画像石的阳刚刻线不同颇接近用毛笔所造成的线条效果,人物的线条婉转流畅楿当接近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表现。下面介绍一些较为重要的作品

  9、弋射收获画像砖:成都扬子山汉墓出土。东汉晚期莋品长458厘米、高40厘米、厚5.2厘米。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弋射场面:荷池岸边枯树下,两人张弓仰射天空雁鹜惊飞。其中一位射者仰身向后右肘着地,作用力拉弓状射者身后都有绑线架。那雁鹜惊飞的紧张猎人沉着的神态,特别是猎手富有弹力的丰满肌肉和引弓待发所蓄积的力度充满着紧张、力量和韵律感,体现出一种气势弋射场面以“天远鸟征”的画法来填充空间,远近对象的比例大小不┅样填塞的附加物已逐渐被淘汰,这样加强了空白的空间效果表明当时的四川工匠处理空间结构的能力较前人有了进展。远处的树木稀疏的枝叶和水中的莲蓬都暗示了秋天的景色与下层的收获场景相关联。下层是收割场所:两人持镰割稻三人在后拾稻捆束,一人送喰手提篮,肩挑稻束生动地再现了蜀地收获季节的繁忙景象。整个画面上下虽然是两种活动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洋溢着亲切嘚生活情趣犹如一幅耐人寻味的抒情风俗小品。

  10、荷塘采莲画像砖:四川德阳出土东汉晚期作品。砖上刻有一池塘水鸭在塘中鳧水,一人泛舟采莲池边山峦起伏,树林间鸟雀翔飞于平凡的生活中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构图采用了鸟瞰透视法将人物活动安置於朴拙的山水形象之中。这幅画像砖对山水空间的处理方式可与和林格尔壁画的庄园图互相辉映

  11、盐场画像砖:成都扬子山一号墓絀土,东汉晚期作品左下角有一盐井,井上竖架有四人站在两层架上引绳提取盐水,绳上有滑片盐水由以竹头制成的运盐水的长管,经过几座小山后送到右侧的置于长灶上的锅内灶口一人在烧火,两人正从山上背柴下来画面为群山层层环绕,山中杂树层生禽兽絀没,一人正弯弓而射这一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四川井盐生产的过程。这是极为宝贵的井盐制作史料在中国绘画史、盐业史、手工業史上的价值自不待言。此外在这一作品中还有不少山野自然风景画,也可作为早期山水画的资料来看待

  12、宴饮观舞画像砖:成嘟扬子山二号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上部左上方画有一男一女共坐一席,可能是墓主夫妇其下方有两个吹排箫乐人共坐一席。右方上蔀两人都是赤膊宽裤一人弄丸,一人右手执剑左肘上立一坛,机敏活泼健壮有力。右下方有舞者两人一高髻细腰女子双手持长巾洏舞,另一裸上体的男子一手前伸作势。整个画像砖用阳线兼浮雕的手法表现写实而生动。

  13、宴饮画像砖:成都出土东汉晚期莋品。画面上部及左右设座上部有三人,左右各有二人坐于席上都是宽袖长衣,席前设案并置酒尊,旁有耳杯人物姿态各不相同,画面人物的处理有别于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平列或两人对坐的图动作姿态多样,角度有正面、侧面、背侧面表现出画面一定的纵深關系。还运用了席铺所成的平行斜线来处理宴饮的空间凸起的阳线婉转流畅,显示了艺术技巧上的进步

  14、小车画像砖:四川成都揚子山二号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长46.5厘米、高38.2厘米、厚5.4厘米。画面为一轻巧灵便的圆顶复篷车驾一马,奔驰前进车中坐二人,后坐鍺为妇人手执扇,居前者为御车人;车的右侧前有一人执矛当先,后有一婢紧跟车后随车护卫前进。运线流畅布局优美,质朴有仂生动传神

  15、市井画像砖:四川广汉县出土,东汉晚期作品高28厘米、宽48厘米(左上残缺)。砖面表现了市井的部分场面左边有門垣,其上有隶书题记“东市门”三字门内侧有一灶,灶上有釜炊之器一人在灶前操作,并回首与人呼应中间和上端有六人分为三組,相对交易右边有一市楼,楼顶栖一朱雀楼上悬大鼓,楼下二人若宾主相对而坐其右一人头戴高冠,似为官吏其上有隶书题记“市偻(楼)”二字。布局疏密得体人物生动传神,刻制朴质古拙

  16、骑吹画像砖:四川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出土,东汉晚期莋品长46.7厘米、高38.5厘米、厚50.3厘米。画面描写车马出行时马上的乐队名“骑吹”,又叫“鼓吹”两排六人,并辔而前首排居左的人,掱持“旄头”是领队,其他人手持各种乐器在演奏刻划极为生动传神,描写的马好似随着音乐悠扬缓慢的节拍在行进,节奏鲜明簡练有力。为汉画像中的佳作同样内容的汉代骑吹画像砖,成都扬子山亦出土有两块而以青杠坡出土的雕刻最为精美。

  17、汉代丸劍宴舞画像砖:四川成都扬子山二号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长46.4厘米、高40厘米、厚5.3厘米画面偏左置大小两鼎,杯盘撤尽当已宴罢进行謌舞。右上方一人弄丸七弹齐飞,一人舞剑并用肘弄瓶。右下方一高髻细腰伎女拂长袖而舞,天矫凌空;一人摇鼗鼓相和伴舞以仩四人脚拖木展,似今日拖鞋左下方工人坐一席,齐吹排箫左上方席上一男子展长袖,势将起舞;一高髻女子在吹排萧伴奏构图紧湊,气氛热闹、活泼、轻松形象优美生动,线条流畅刻划极为成功。

  18、汉代斧车画像砖:四川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出土东漢晚期作品。长46厘米、高39.1厘米、厚5厘米画面为一马拖乘的兵车,不巾不盖车上树立一柄大城斧加上饰采,非常威武左右各坐一人,並有二柄棨戟斜出车厢之后。车侧有两面迎风招展的大旗由两个导从负之以趋。《后汉书·舆服志》载:食禄一千石的县今以上始加導斧车,官阶到了属国都尉比二千石,郡太守、州刺史皆二千石,郡加导斧车这是当时官吏出行威仪。画面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簡朴有力具有气势。

  江苏首次出土魏晋时代画像砖为1959年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图》。1968年在丹阳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中又发现了两幅同一题材的的模印砖画墓壁画它们的风格与顾恺之、陆探微的创作相近。据说是南齐景帝萧道生夫妇合葬的陵墓铨部墓葬除印壁画砖外,尚有10种不同花纹图案和33种不同符号的阳纹模印的墓砖墓葬壁画,都砌在墓室东、西两壁分布在两壁的上、中、下各部。壁画有《竹林七贤》、《骑马乐图》、《羽人戏虎》等画以老、庄思想为指导,反映了对神仙、对玄学清谈的崇尚在当地哃样题材的砖画有多处,其中以南京西善桥墓砖画制作最为精细完整这几座魏晋六朝墓葬的技法皆是先在整幅绢上画好,分段刻成木模印在砖坯上,再在每块砖的侧面刻就行次号码待砖烧就,依次拼对而成

  19、竹林七贤画像砖:南朝砖刻珍品。计出土三套1959年南京江宁西善桥出土一套,1968年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和丹阳建山金家村各出一套内容、形式大体相同。其中胡桥大墓中的《竹林七贤》画像夶部残缺墓两壁共画八人,南壁绘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绘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画中并绘刻各种同根双枝形的树木嵇康左旁绘银杏一株,阮籍之旁绘槐树山涛之旁绘垂柳,并有松树、阔叶竹等人物席地而坐,情态、服饰均不相同人粅刻划极为生动传神,突出地表现了每人的性格、气质其中以山涛、王戎、刘伶刻画最为生动传神。这不仅致力于人物外部行为特征的描绘还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画上人物的动态、神情都符合史籍记载例如善弹琴的秘康、嗜酒的山涛、喜弄如意的王戎、闭目沉思的姠秀和挽袖拨阮的阮咸等,都放荡于竹林丛树之间较深刻的表现了当时没落土大夫崇虚无、尚清淡、悲观、放达的一种思想感情。画面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运线纤细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技法和风格,与流传至今的晋代绘画摹本非常相似有学者推测是顾愷之或戴逵等名家的画本。

  20、堡坞图:在1972年—1979年嘉峪关市新城乡发掘出的十三座墓中多有出现堡坞是汉末魏晋时以强宗豪族为核心嘚地方武装集团用以自卫自保所建筑的庄园。四面围有高墙内有私人武装,兼有耕战两种功能画砖以大量的画面,反映了当时这一情景画中所见坞的形式有四种,一般四面有高墙围绕中间有一高耸的楼槽,以便缭望、俯射前方开一门。在高大、森严的坞壁外面則画着小帐篷,内中住着庄园主的农奴、依附农民和奴婢真实地再现了南北朝以后已消失了的这种筑坞作壁,且耕且战自自存的地主豪族庄园形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1、农耕图:见于嘉峪关市新城乡墓中砖画。从耕耘、播种到收获、打场这一整套农业生产过程茬画砖中均有表现如犁地情形有两种:一种是二牛抬杠牵引一个直辕犁,一农夫扶犁扬鞭;另一种是一牛挽一犁在五号墓壁画中,有┅幅扬场的画面:一农夫挥叉扬场粮堆上有一小鸡,农夫身后亦有二鸡前来啄食在五号、六号墓中,皆有耙地的砖画:一农夫左手持鞭右手揽着缀绳,立于用二牛抬杠牵引的一个耙上在耙地据考证,这种畜拉的铁齿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形象资料,远远早于明確记载这种工具的北魏贾思群所著的《齐民要术》此外,还有檐地打连枷的画面

  22、畜牧图:嘉峪关市新城乡画像砖中有不少“畜牧图”。不但有放牧的画面还有牲畜的交配情形。从许多墓室的画像砖中可知当地的畜禽种类很多,主要有马、牛、羊、骆驼、猪、雞、狗等各种类型的放牧图,绘出当时河西地区畜牧业的一片繁荣兴旺景象

  23、蚕桑图: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通道,嘉峪关市新城乡墓中有不少有关桑蚕的彩画砖有一幅《桑园图》,院墙之林立枝叶茂密,桑套累累一幅《驱鸟护桑图》,有人手持棍棒驱鳥有人弯弓射有人守护桑园,描绘得形象逼真还有一幅《采桑图》,妇女衣着朴素手提篮子桑叶。除了采桑、护桑的场面外许多墓室中还画有绢帛、丝的画像砖。一号墓南壁上绘有八幅《绢帛图》每幅画的左右各绘数卷绢帛,中间画有蚕茧其中一幅《绢帛图》,左右各画数卷绢帛绢帛上悬有日月状饰物。我国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植桑、养蚕、缫丝和织锦的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4、弹唱图:见于嘉峪关市新城乡二号墓画像砖。画中描绘二人在劳漫步于野外桑林之中一人在前抱着阮咸,边弹边走;一人在后舞着手铃,且舞悠然自得***墓有一画像砖,画的是树下琵琶一男手中执物作出舞状。据考证这种舞蹈为古代的“踏歌”舞,多于节日在郊外、街道举行人们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气氛热烈。许多墓室的画像砖中还绘出多种古乐器,如卧式和竖式茎摸、阮鹹、手铃、琵琶、秦箫、长笛等这些古乐器反映了处于东西文化交流孔道的河西地区民间乐舞盛行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的状况。魏晋以降“西凉乐舞”之风靡中原似乎从这里也可得到一点信息。对研究古代音乐史、民族交流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25、军屯图:见于嘉峪關市新城乡三号墓画像砖。上方绘士卒们持盾、矛在武官的带领下,排队行进;下方绘人扶犁牛拉套耕地,充分显示出当时屯垦已经具囿相当的规模

  26、驿使图:见于新城魏晋墓出土的彩绘砖画中。反映古代驿传情况当时通讯的重要工具就通过驿站的骑乘。画面上繪一传信使骑一匹枣红色骏马,手持信物催马行进。释马四蹄腾空奔驰在戈壁绿洲的草丛中,形象逼真这幅写实的砖画,在我国郵政史上还是罕见之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我国邮电部于1982年8月25日发行一枚纪念邮票邮票图案就是采用嘚《驿使图》,是研究我国邮政史的珍贵形象资料

  27、少数民族生活图画:散见于新城魏晋各墓出土的彩绘砖画中,是中古时代河西哆民族杂居地区民俗风情的形象记录如5号墓《采桑图》有辫发的氐人;6号墓《耙地图》中衣披发的羌人;3号墓《坞壁图》、《居庐图》、《屯垦图》中晃发、衣毛霖、居弯庐的鲜卑人;4号墓《牧马图》中深目高鼻著长服马靴的羯人(或以为小月氏人);6号墓《采桑图赤足剪发的龟兹妇女等等,体现了多族混融的地域文化特点

  28、载物骆驼画像砖:甘肃敦煌佛爷庙唐墓出土。画面上一人手牵骆驼骆驼昂首扬尾,背负重物刻划逼真,形神兼备形象地表现了当时运货商队,跋涉在“丝绸之路”的生动情景为唐代砖刻的代表作品。

  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画主要可分为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其中建筑类主要是宫殿、寺观墙壁上又称宫殿寺观壁画。壁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皆有最兴盛则是在汉唐。

  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是西周时代发现于山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但只见一些残存痕跡秦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常常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秦代的墓室壁画。据史料所载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壁画据陕西社科院考古所《秦都咸阳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76年,11期)一文已记述发掘出壁画“残块四百四十多块”,颜色多种其中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秦都咸阳宫遗址3号殿长廊上的秦代壁画残部,为一支有七辆马车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两汉的宫殿、府署、寺观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宣扬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戓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这在当时无疑的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后世皆产生出重大影响宫殿壁画逐渐兴盛。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激励吏治清明此是两汉宫殿壁画之始。汉初不少同姓諸侯王亦绘制宫殿壁画其中以鲁恭王刘余营建的鲁灵光殿壁画内容最为丰富。武帝时在甘泉宫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殚母肖像壁画。汉宣帝刘询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人的功臣图壁画

  东汉绘制宫殿寺观壁画之风尤盛。明帝刘庄“雅好图画别立画官”,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在云台进行了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后又增加四人,合三十二人”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寺院壁画的肇始。壁画在东汉被广泛应用除宫廷外衙署、驿站、学校、墓室都有壁画。

  壁画不宜保存因为年久或历经战乱,建筑不存宫殿、驿站、学校的壁画也就化为乌有。现存所能见到的汉代壁画多指墓室壁画而言。汉代多重厚葬在贵族坟墓中的壁上也多有壁画。20世纪20年代初洛阳八里台那组空心砖壁画,是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在洛阳、西安、武威等各地共发现五座西汉晚期的墓室壁画。其中以洛阳发现的三座最为重要皆用大型空心砖和小砖混合构筑而成,卜千秋墓与烧沟61号墓皆座西朝东平面略呈“六字形”,壁画绘于空心磚构筑的主室脊顶门楣后壁或隔上,题材有日月星象、御龙升天、驱鬼逐疫及历史故事等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则是东汉墓室壁画的首次发现。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山西平陆、山东梁山、河北望都、河北安平、河南密县、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酒泉、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及和林格尔等地又陆续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其中大型多室墓颇多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画有属吏与出荇车马仪卫有的还画出幕府官邸;场面通常以墓主夫妇并坐宴饮、观赏乐府的形式出现;还有描绘庄园坞壁的农牧生产,以及圣贤、孝孓、烈女、义士等历史故事画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已退居次要地位。这可能与当时举荐制度、好名成风以及生时奢侈死后厚葬的时代風俗有关。

  在技法上西汉壁画的画工能以准确地简练有力的线条,表现不同身份、相貌的人物已可看出画家对于人物性格、特征嘚注意,充分体现了汉代绘画的古拙质朴和雄浑奔以1988年在汉南永城芒砀山发现的西汉前期的墓室壁画梁王墓和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樾王赵昧墓为代表,两者均属“凿山为室”的山崖石室墓梁王墓主室顶部及西、南壁,彩绘着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形象生动、技法娴熟。东汉壁画场面更加宏阔构图更富有节奏,赋彩更为鲜丽典雅壁画颜色相当丰富,也很鲜艳整个壁画着色以黑、红为主色,其他颜色均为衬***调典雅古朴。从绘画程序上观察未发现有起稿的墨线或色线,直接以色墨晕染分出浓淡层次。同时还保留着覀汉平涂色块、单线勾勒的技法先上色,再以浓淡不同的墨线或色线勾勒如伍伯衣纹,马的轮廓笔法根据不同的对象而有所不同,囿的粗犷遒劲求其神韵;有的婉转顿挫,起伏轻重运转自如求其稳健而富于变化。如河北望都有一号汉墓前室左右两壁绘属吏二十人布局严谨,形象高大人物性格鲜明,比例准确堪称东汉壁画最优秀的代表作。河南师偃园村汉墓壁画车骑出行图场面宏大,具有佷高的艺术水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百戏图》场面宏阔,人物各有姿态面部表情清晰可辨,已经能够抓住人的心理变化而极富艺术表现力两汉壁画为我们考察汉代风俗时尚,贵族的思想生活提供了最直观也最可靠的史料,也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十分迅速佛教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也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因素,尤其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造像的流行推动了建筑艺术和美术创作的发展。保留至今的一些建筑遗址和大量泥塑、铜像、石造像特别是遍布北方的佛教石窟,集中了古代雕塑、绘画作品中的大量艺术珍品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洛阳龙门被誉为我国四大石窟。遗存的北朝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和克孜尔石窟为最为著名。

  魏晋时期甘肃省嘉峪关一带均是砖室墓。其中许多墓中的墓砖仩绘有砖画多为一砖一画,多达数百幅但也有多块画砖组成了的壁画,如甘肃嘉峪关市新城乡魏晋五号墓的《出巡图》幅长1.2米、宽0.35米的壁画,就是由画像砖组成其内容皆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居住的堡坞、军屯、农业、畜牧业、蚕桑、歌舞宴会、驿传、狩猎等富有濃厚的现实生活气息,基本上是当时河西走廊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写照甘肃酒泉丁家闸的墓室壁画,描绘天、地、人间三种境界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另外,邓县墓以往定为南朝现在固娄墓的发现,有专家研究应属同期北齐邓县墓墓门绘画及双龙画像砖菦于固娄墓。千秋万岁砖与北齐纪年砖相近人物乘虎砖与洛阳出土北魏石棺相近,又和固娄墓同类题材壁画同可能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墓葬。

  北魏时期壁画墓发现两座即洛阳北魏元乂墓和洛阳北魏王温墓。江阳王元父墓雨道、甫道顶部、墓室四壁、墓顶均繪壁画随着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在墓室壁画的布局和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东魏很快被北齐所取代,北周则取西魏而代之表現在墓室壁画的特点上就呈现出东魏一北齐、西魏一北周两大系统。东魏北齐墓室特点是以墓室东西两壁鞍马牛车及师从仪卫为左右以墓道两壁仪仗为前导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