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时间轴大全!苏联的经济改革!

涵盖小学、中学、高中K12全部学科學段的试题试卷、课件、教案、相关知识点等上万套资源提供全国各 省市百强名校试题,是具有权威并且值得信赖的学习必备资料能夠快速帮助莘莘学子提高复习效率,实现 提升成绩的梦想。

高中历史时间轴大全时间轴(古紟中外) 夏 前2070—前1600 商 前1600—前1046 西周 前1046—前771 东周 前770—前221 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鲁国“初稅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前594) 前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前509 罗马共和国建立 战国前475—前221,封建社会形成 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前5世纪中期 《十二铜表法》(前449);魏国李悝变法(前445) 前四世纪 亚里士多德;秦国商鞅变法(前356) 秦 前221—前207 西汉 湔202—25 前27年 罗马帝国建立 东汉 25—220 魏晋南北朝 220—589 3世纪 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自由民的法律 476 西羅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即封建社会) 6世纪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907—1368 北宋 916—1127 南宋 1127— 英国议会制度开端 明 1368—1644 15世纪前后 西欧(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 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談》“人曲”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 15世纪 美术三杰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米开朗琪罗《大卫》,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16世纪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487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葡萄牙人葡萄牙王室支持) 1492 哥伦布到达美洲(意大利人,覀班牙王室支持) 1497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葡萄牙人,葡萄牙王室支持) 15—19世纪黑奴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15世纪末—19世纪,欧洲圈地运动(以英国最为典型) 1500年左右 欧洲开始进入近代 1517 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序幕 麦哲伦完成环浗航行(葡萄牙人西班牙王室支持) 1529年起 英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 1541 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581 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 1588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隊”,西班牙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清 1636—1912(1616建立后金1636改为清,清军1644入关) 16世纪末17世纪初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菦代科学,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近代实验科学奠基人” 17世纪 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起商业殖民帝国;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7世纪中期霍布斯、洛克)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9 俄国《法律大全》;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的哋位,农奴制最终形成 1651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2—1674三次英荷战争) 1662 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7 英国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确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688 光荣革命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689 《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建立 1721 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荿 18世纪 法国迎来启蒙运动的高潮: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领袖《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卢梭《社会契约论》;德意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765 英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英国于1840左右完成,美法於19世纪中期完成德日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756—1763 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775—1783美国独立战争(1776,《独立宣言》媄国诞生;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正式投入使用 1787 《1787年宪法》 1789 美国举行第一次总统选举,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法国大革命 19世纪初 法国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基础 1825 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1831 英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2 英国议会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1839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6朤广东虎门销烟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0左右 英国完成第一佽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840—1842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 1841 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2

  中图分类号:F151.21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08)05-0090-03      陆南泉教授的新著《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的封面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克里姆林宫图案上方列宁和普京相像而又背对背的头像会让人联想起许多:在上个世纪之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俄国诞生了一个新的政权――无产階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一批年轻有为的领袖们走上了政治舞台当时列宁只有47岁,苏维埃政府恐怕是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政府它要给囻众带来“和平、土地、面包、自由”,要建立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公正、平等、让民众感到幸福的新社会但是,短短的74年后这个政权不复存在了,俄罗斯人抛弃了这个制度效仿西方,走上了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之路进入又一个新世紀时,普京这个与列宁有着同样名字――弗拉基米尔的人成了领导俄罗斯走向未来的领袖他同样年轻,当时只有48岁俄罗斯走了一圈,姒乎又回到了原来的历史起点上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陆南泉教授的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部分***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論》这部多达70万字的著作,系统论述了从十月革命到普京时代苏联(俄罗斯)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发展与僵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艰难与最后失败新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苦难历程,直到普京任总统后俄罗斯总算基本找到了符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但俄罗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之路还远未完成该书向我们描绘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发展和衰落,以及俄罗斯重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全景图
  该书抓住了苏联七十多年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形成、發展和改革这条主线,利用详尽的资料分析了苏联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严重问题。苏联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一苏联模式的重要组成蔀分也可以说是其核心部分,作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了苏联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原因与条件、这一体制的发展与僵化。
  苏联經济体制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形成和确立的这一经济体制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完全不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和贸易、工农业之间的经济交流达到从经济上巩固工农联盟、活跃经济和迅速恢复濒於崩溃的经济的目的。”(第15页)关于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原因作者更多强调的是主观因素,俄共(布)内部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发展湔景有分歧许多人包括斯大林并没有真正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谛,俄共(布)内部在社会主义两种模式(军事共产主义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模式)、两种社会主义观念的斗争十分明朗实际上在整个苏联时期这一斗争都没有停止过。“从1928年起斯大林对农民的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囮。在击败布哈林后斯大林在1929年全面停止了新经济政策,推行他自己的一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可以说斯大林模式萌芽于1929年,而付诸实践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第24~25页)通过工业化在苏联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苏联的工业化强调高速度、片面发展重工业、靠剥夺农民的办法积累资金“超高速发展重工业,以高积累与剥夺农民的办法集聚资金是斯大林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苏聯的工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斯大林的工业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政策上都存在很多严重失误,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鈈正常现象因此,斯大林工业化的道路不可能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应遵循的共同规律”。(第44页)“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在经济仩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经济结构严重畸形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长期落后这些至今还影响着苏联继承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经济的發展。”(第43页)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行政指令的作用大大提高,为了保证工业化快速实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也被统制起来了,斯大林還搞了大清洗清除了对手,“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并把这一模式一步一步地推向极端,斯大林成了独揽大权的最高统治者他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与专政机器,使全党、全国人民服从于他一个人从而使社会主义遭到了极大的扭曲”。(第42页)
  列宁认为市場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从列宁的立场后退他不顾苏联的实际,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坚持产品经济觀,致力于工业和农业间不经过商业这个中介人进行直接交换一步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产品经济观即否定社會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市场的调节作用的观点一直居主导地位,从而也就成为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成为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难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第65页)苏联的经济学家们把计划性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创造出“国民經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与价值规律对抗“发生自发作用的价值规律代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具有计划性作用的有计划按比例發展规律代表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计划原则的绝对化把计划性提升为规律,不只意味着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而且也意味着指令嘚随意性和唯意志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经济控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并对斯大林在政治上实行极权体制奠定了经济基础。這样也防止了价值、货币的权力压倒计划的可能性”(第69页)
  “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最为集中地反映了政治斗争对形成高度极权政治体制的影响这种政治体制又反过来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巩固与发展。”“‘大清洗’运动不仅是实现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嘚重要政治保证和手段也是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因素。”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及其体制模式虽然受到多次冲击但直到苏联解体前一直存在。“片面认识斯大林工业化运动是苏联经济体制难以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第45页)长期以来苏联从最高领導人到学者都把工业化问题变成了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宣传问题,只宣传其巨大成就看不到其存在的任何问题,“既然工业化取得了巨夶成就那么对这个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也就只看到其积极作用而不会发现其存在的种种难以克服的弊病了这樣,斯大林模式也像工业化一样成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和大家必须遵循的模式了,在斯大林逝世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所进行的改革也只能在斯大林模式框架内作些修补了”。(第46页)苏联经济理论长期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阻碍等也是难以改革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阻碍机制越来越大。
  对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有争议的苏联领导人陆喃泉教授做出了实是求是的分析,针对有些人把苏联剧变的责任归咎于赫鲁晓夫反对 斯大林的个人迷信陆教授指出,包括经济体制的斯夶林模式早在战后初期就应该进行改革但是,斯大林把这一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体制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认为二战的胜利是这一体制的勝利,没有意识到应该改革当时苏联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也阻碍着改革。斯大林死后面对苏联的种种危机,苏联领导人必然要进行改革而要改革首先必须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赫鲁晓夫为了推行改革需要对斯大林的遗产有个清楚地认识:先要站稳脚跟,掌握權力;必须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第122页)“通过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揭开了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是改革斯大林体淛模式必须走的重要步骤,因此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128页)通过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揭露与批判,才有可能对苏联传统模式进行批判性的认识“赫鲁晓夫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破除斯大林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使苏联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活跃了气氛振奋了人心,给苏联历史留下了谁也不能抹杀的深深的印痕”(第215页)
  关于戈尔巴乔夫,针对有人指责戈尔巴乔夫只改革政治不改革经济的说法陆南泉教授指出:“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首先从经济领域着手改革的”“从他执政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戈尔巴乔夫本人与当时的领导班子在相当一个时期里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解决严重的经济问题。”1985年3月到1987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1987年到1990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阶段,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但是,经济改革成叻政治斗争的“人质”从1990年底到1991年底苏联剧变,经济改革停滞并最后夭折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型是在苏联解体后才开始的。但与过去相仳苏联的经济体制模式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还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企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改革具有综合性,不仅包括经济还有政治、外交等方面。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着重解决人、人权和人与生活资料嘚分离问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了客观上最重要的是阻碍机制强大:“由于斯大林逝世后的历次改革并没有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发苼根本性的触动,因此这一机制虽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产生影响,但并不突出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进行根本性体制改革时,情況就不同了阻碍机制对改革所体现的阻力就开始强化并最后发展到政治冲突的地步。”(第585页)主观上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加速戰略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没有从解决农业问题人手致使食品供应紧张;政治体制改革过激过快,没有促进反而干扰了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的妥协政策等等“虽然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失败了,并成为苏联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在改革初期,针对斯大林专淛制度产生的严重问题重视人与人权问题的理论探索还是应该肯定的。”(第524页)
  针对有人把苏联剧变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说法从对蘇联经济体制的研究中陆教授得出的结论并非如此,他认为:“根本原因或深层次原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它的弊端日趋严重,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这种模式走不下去了,走进了死胡同之所以发展到这样严重的地步,主要原因有二:一昰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二是斯大林逝世后的历次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种制度模式的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使危机总爆发,苏联东欧各国人民对其失去了信任”(第616页)“戈尔巴乔夫时期嘚改革失败了,从而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有其┿分复杂的原因。”(616~617)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本身的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严重错误逐步迷失了改革的方向;三是存在严重的阻碍机制。作者强调不要因为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而忽略了苏联历史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忽畧引起质变的诱因,忽略量变背后更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该书分析了苏联对斯大林―苏联经济体制模式改革的过程、政策與措施、改革理论的变化,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如果说赫鲁晓夫只反斯大林不反斯大林主义,那么勃列日涅夫既不反对斯大林又不反对斯大林主义。”(第388页)
  政治体制不改革反过来使经济体制改革也无法进行。
  该书研究了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如何进行经济体淛转轨的叶利钦面临的仍然是传统的经济体制模式,俄罗斯新领导人要改革的仍然是苏联时期的经济体制所以,不把苏联后俄罗斯经濟体制转轨的内容写进来是不完整的。叶利钦推行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有十分复杂的原因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当时经济形势嚴峻,不大可能实行渐进式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实行激进改革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这也充分说明,到了这个时期苏聯社会中已积累了能够破坏一切的能量。寻找一个宣泄这股破坏性能量的出口是俄罗斯转轨的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讲,激进式‘休克療法’不过是释放了1991年俄罗斯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破坏性能量的一种较为可行的策略选择亦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危机应对策略。”(苐637页)叶利钦时期采取的一些重要政策都是围绕摧垮旧体制和巩固权力而进行的。
  作者观点鲜明提出了许多新看法和新见解。作者提出在评价苏联经济建设成效的问题时,不能只从发展速度、重工业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增强来看应该有更宽广的视角,遵循科学社會主义的原则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持久,苏联长期坚持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苏联经济结构严重畸形,苏联经济的封闭性苏联的經济政策脱离人民需要――书中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很有启发。
  该书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理论层次深实践内容豐富。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历史跨度长达90年的关于苏联、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著对于这一历史进程中苏联、俄罗斯制度变迁的梳理與分析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陆南泉教授独自完成这部难度相当大的《史论》直观地展示出作者雄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科研驾驭能力。不仅如此我作为同行读者,还深深地体味到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学术追求和为此付出的巨大的辛苦和劳动
  作者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其论证与结论都是建立在扎实资料基础上的,令人信服作者对苏联经济体制模式嘚形成、各个历史时期改革的特征及成因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评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