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志愿军使用过一种威力强大的火箭炮,弹径为132毫米,最大射程8500米,可装载16枚火箭弹,10秒之内就能进行一次齐发,瞬间对敌军阵地大面积的覆盖式狂轰滥炸,任何坚固的阵地工事都会变成一片废墟。这种火箭炮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曾以猛烈的火箭炮齐放,让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魂飞魄散,留下一段不朽的传奇故事。
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我们的炮兵火力还是以老旧的日式火炮为主,数量和威力只是美军的零头。所以我军异常重视炮兵火力建设,单独组建了重型火箭炮师。1950年,我军在辽宁阜新调集两个精锐步兵师,改编为火箭炮兵师,即炮兵第21师和22师。
由于喀秋莎火箭炮的使用极为昂贵,所有炮车、火箭弹和配套设备,都需要从苏联进口。所以当时解放军的全军只组建了21和22两个火箭炮师,都是炮兵总部直属的预备炮兵师,属于重型炮兵师,全师有15000人,下辖五个团,每个炮兵团下辖两个火箭炮营,全团为6连4门制,共装备苏式BM-13喀秋莎火箭炮24门,全师共装备喀秋莎火箭炮120门。
1951年4月,火箭炮兵第21师入朝参战。火箭炮第201团、203团第一批入朝,其他火箭炮202团、火箭炮207团、火箭炮208团随后入朝。炮兵第22师的火箭炮第205团、第209团,于1952年后相继入朝,编入炮兵第21师战斗序列。此外还有火箭炮兵第210团(装备国产6管火箭炮)和高射炮兵第19营也加入炮兵第21师。因此,炮兵第21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作战实力为8个火箭炮团,装备168门喀秋莎火箭炮。
火箭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历时两年半,先后配合12个军,协同步兵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歼敌10万余人,击毁敌坦克56辆、汽车230余台、火炮30余门、击落击伤敌机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炮兵21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保持了步兵时期英勇顽强、沉着果敢、刻苦耐劳的战斗作风,战斗中全师伤亡348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辉煌的战果,涌现出2322名人民功臣(其中一等功臣3名、二等功臣66名)。
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战是在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我火箭炮第21师全体出动,以火箭炮兵第203团,配属东线第27军作战,反击美第7师。以火箭炮兵第202团,配属中线第47军作战,反击美骑1师,以火箭炮兵第201团配属西线第64军作战,反击英军第28旅。
1951年9月1日,炮兵202团奉命支援第27军79师235团战斗,以炮火反击进占我后洞里阵地的美军第7师两个营。全团夜间隐蔽进入阵地,24门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同时齐放射击,384枚火箭弹砸入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弹群之下,毙伤敌700余人,打响了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第一炮,首战告捷。
火箭炮兵202团在东线配属第67军作战,打出了我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震慑了敌人。全团两次齐放射击,歼敌500余人。火箭炮兵202团在铁原反击战中配属39军117师作战,两次团齐放,歼灭美军千余人。火箭炮207团于1953年2月入朝,配属东线23、24、60、67军,全团配合步兵歼敌75282人,缴获坦克8辆,汽车110台,火炮176门,该团亡57人,伤70人,4连报废火炮1门,汽车2台。
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打击距离基本都在5公里以内,以炮兵团为单位,采用“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每次战斗打两次全团齐射,发射火箭弹768发,提前构筑发射阵地,打完就跑,在多个阵地之间机动。
喀秋莎火箭炮大显神威是在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中。炮兵第209团参加上甘岭战役43天,参加10次战斗,用24门喀秋莎火箭炮给敌人沉重打击,有力支援步兵,受到前线热情欢迎,这真是齐放震破敌人胆,炸的美军没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