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00作者:匿名第一星座网
世界上关于爱情的故事数不胜数,那么在世界闻名的爱情名著有哪一些呢?世界十大爱情名著都有哪些?本期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妙笔生花,世界十大爱情名著,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吧。
柯琳麦克着(Colleen McCullough),1977。故事发生在1915年的澳大利亚,记载了在一个美丽又倔强的年轻姑娘和一位牧师之间发生的禁忌之爱的传奇故事。随着情节推进,你将时而大笑,时而哭泣,并且熬夜读完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该作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梅吉(Meggie)一家住在新西兰,她的父亲帕迪(Paddy)替人家剪羊毛为生,可这一年父亲失业了,正在一家人发愁的时候,他们接到梅吉的姑母、帕迪的姐姐玛丽(Mary)从澳大利亚寄来的信。原来,玛丽年事已高,准备让他们去继承遗产。在经过一番颠簸之后,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陆,来到德罗海达。刚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尔夫神父的注意,他对这个女孩十分怜爱。
梅吉一家在德罗海达定居下来,他们很快适应并喜爱上了这里的新生活。他们与拉尔夫神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随着梅吉年复一年地长大,她和拉尔夫的感情也逐渐加深,拉尔夫不但是可以信赖的师长,而且也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这一切都被玛丽那个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里,恨在心上。
在梅吉17岁时,玛丽终死去。她在临死前交给拉尔夫神父一封信,让他发誓在她去世后但是在被埋葬前拆开,拉尔夫答应了。然而,当他拆开信封时,他惊呆了。原来,梅吉的姑母远比人们想象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称,她的全部财产达1300万英镑,她本来立有遗嘱,准备将财产留给梅吉一家。但她改变了主意,她把它们献给天主教会,并声称这是由于拉尔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缘故,这笔财产将永远由拉尔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罗海达,但工资由拉尔夫决定给予。
拉尔夫看后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将这不为人所知的新遗嘱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继承全部遗产,但是他就将丧失这个巨大的机会,永远没有晋升的希望;如果他公布这个新遗嘱,他必将受到教会的重视并获得晋升,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权利就会被剥夺。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遗嘱,也离开了德里海达,离开了梅吉。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转移羊群时遇到大风暴,闪电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着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群。这时,她的一个哥哥斯图尔特(简称斯图stu)也被野猪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绝时,拉尔夫神父赶回来,埋藏了死者之后又匆匆离去。他告诉梅吉虽然自己非常爱她,但他永远也不可能和她结为夫妻。不久,他升任大主教。
梅吉家新雇了一个叫卢克·奥尼尔(Luke O'Neil)的剪毛工,卢克的相貌竟酷似拉尔夫神父,这使她心烦意乱,却又不由自主的接近他,想要在卢克的身上重温拉尔夫所给他的温暖,最后自以为爱上了卢克。在卢克的追求下梅吉终于嫁给了他,离开了德罗海达。卢克并不爱梅吉,只因为梅吉很有钱,他计划用梅吉的钱,加上自己苦干得来的钱买一个牧场。所以婚后不久,他就带着梅吉到昆土兰去割甘蔗,而让梅吉到一户人家去做管家,并把梅吉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
卢克为了挣钱,不与梅吉见面,甚至在她生第一个孩子(女儿朱丝婷Justine)时候,他也拒绝回来看梅吉。而此时拉尔夫却来到梅吉身边,他对梅吉的感情始终不渝,这剪不断的情感时时让他感到痛苦,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后也去到麦特劳克岛,一起渡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为了到罗马去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拉尔夫离开梅吉,而梅吉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决定离开卢克,重新回到德罗海达,与母亲住在一起。她生下拉尔夫的孩子,取名戴恩(Dane)。
这时二战爆发了,拉尔夫也已晋升为红衣主教,他在战争中运用宗教影响保全了罗马,受到了人们的赞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梅吉一直是她始终的牵挂。
一次拉尔夫回到了德罗海达,听到了戴恩的姓氏是“奥尼尔”时,以为梅吉又回到了卢克身边,给他生儿子。梅吉决定不告诉拉尔夫这个儿子是他的孩子。戴恩长大了,却提出要当教士,这对梅吉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思虑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罗马的神学院,让拉尔夫照顾他。她写给拉尔夫的信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偷了什么,就还回来。”拉尔夫和戴恩相处融洽,梅吉沉浸于父子二人的亲情当中。但好景不长,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救溺水者不幸身亡。[2]
梅吉要求拉尔夫动用他的权利去把戴恩的尸体找回来(戴恩已经被埋在当地),拉尔夫本想拒绝,于是梅吉告诉他,戴恩是他的儿子。拉尔夫这才悲痛万分,但已于事无补。他在给戴恩做完弥撒后,便在悲伤与悔恨中死去了。
梅吉的女儿朱丝婷长大后当了演员,活跃于澳大利亚和英国成为话剧舞台,最后嫁给了德国的一位内阁大臣。
这一切使梅吉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最后她说:“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的追悔。”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分两条主线,一边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却在丈夫卡列宁的冷漠和虚伪、恋人伏伦斯基的不理解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后落得个卧轨自杀的下场。
另外一条主线,描写了列文和吉娣的爱情故事。
作品里有非常多的精彩语句,让人回味无穷,感受文学盛宴的美。
1、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非常有哲理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以真诚的爱情为基础,比如列文和吉娣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说不清楚,缺少很多的美德,缺少爱情,缺少真诚,缺少理解……安娜的家庭,陶丽的家庭,千万个上流社会的家庭,都不外如此。
2、她的服装和姿势都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列文一下子就在人群中认出她来,就像从荨麻丛中找出玫瑰花一样。一切都因她而生辉。她是照亮周围一切的微笑。……他走了过去,像对着太阳似的不敢朝她多望,但也对着太阳一般,即使不去望她,还是看得见她。
列文对吉娣的迷恋,这样的描写入木三分,她就是他世界的中心。可以从列文身上看到很多作者的影子,看得出来作者对妻子充满深情。
3、奥勃朗斯基(安娜的哥哥)微微一笑。他很懂得列文的这种感情,懂得在他看来天下的姑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除了她以外的天下所有的姑娘,这些姑娘个个具有人类的各种缺点,都平凡得很。另一类就是她(吉娣)一个人,没有任何缺点,而且凌驾于全人类之上。
写列文对吉娣的深情,不止是写列文自己的个人感受,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展现列文无可救药的爱恋。精妙!
4、两人(奥勃朗斯基和列文)忽然发觉,他们虽然是朋友,虽然在一起吃饭喝酒,关系似乎应该更加融洽,其实各人在想各人的心事,彼此互不关心。
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却是非常好的朋友。同床异梦,哦不,是貌合神离,真亏作者想得出。
5、一分钟以前,她(吉娣)对他(列文)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他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哪。
想象一下一个男人对一个自己很爱的女人求婚,然后被拒绝,说的就是这样的心情。表白前后,至亲成陌路。
6、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安娜)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
一见钟情,就是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情形。惊鸿一瞥,一开始可能只是淡淡的爱,浓浓的情欲,但相识相知越深,越爱得无法自拔。
7、吉娣觉得安娜十分淳朴,她什么也不掩饰,但在她的内心里另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超凡脱俗的世界,那是吉娣所无法捉摸的。
这是小说两位女主角的一次碰面,吉娣仰慕安娜感情的丰富,还有超凡脱俗的内心世界。安娜欣赏吉娣的美丽和年轻。
8、吉娣瞧了瞧他(伏伦斯基)那同她(安娜)挨得很近的脸。她这含情脉脉却没有得到反应的一瞥,到好久以后甚至过了好几年,还使她感到难堪的羞辱,一直刺痛着她的心。
吉娣在刚刚之前才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很快,她也体会到了列文被她拒绝的心情。她在舞会上看到伏伦斯基对安娜的狂热追逐,知道伏伦斯基与自己不再存在任何可能,内心倍感屈辱和煎熬。
9、他(伏伦斯基)对她(安娜)说的话,正是她内心渴望而她的理智害怕的。她什么也没有回答,但他从她的脸上看出了内心的斗争。
安娜和伏伦斯基在舞会上见面之后,感受到他对自己的情意,她惧怕这样的情意。第二天匆匆忙忙从莫斯科坐火车回彼得堡,没想到伏伦斯基也在火车上,追随她。情感上的渴望和理智上的恐惧,让她的内心痛苦地挣扎。
10、她(安娜)在这小小的平台上站住,头脑里重温着刚才发生的事。她想不起自己说过的话,也想不起他(伏伦斯基)说过的话,但她明白,这片刻的谈话使他们可怕地接近了。这使她感到害怕,也使她觉得幸福。
伏伦斯基在火车上,对她进行了深情的表白,她打断他。赶紧回到自己的的车厢,安娜知道,自己对他的情感已经开始变化。
这种不伦的感情让她害怕,但是从来没感受过爱情的她,此刻又感觉幸福。这种感觉让她精神紧张,折磨她。
11、这一切将产生什么后果,他(伏伦斯基不知道,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他觉得他以前所浪费和分散的精力现在都集中在一点,并且精神抖擞地去追求一个崇高的目的。他因此感到幸福。他只知道他对她说了实话,她到哪里,他也到哪里;他现在发现生活的全部幸福生活的唯一意义,就是看到她,听见她的声音。
这是伏伦斯基对安娜表白之后的内心独白,他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或者是滋长了。原来更多的是情欲,慢慢爱情占了上风,变成大多数。我想,这种内心的感情,在电影里看不到。
12、伏伦斯基的镇定自若,碰到卡列宁(安娜的丈夫)那种冷冰冰的自信,就像镰刀碰在石头上一样。
当第三者碰到正牌丈夫,会是什么体验?老王见老公,镰刀碰石头。
13、他(卡列宁)第一次生动地想象着她的个人生活、她的思想、她的愿望。一想到她可以而且应该有她自己的独立生活,他害怕极了,连忙把这种思想驱除掉。这也就是他所害怕正视的深渊。
卡列宁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安娜和伏伦斯基单独聊得很热烈,怀疑安娜对他不忠,内心既害怕,又不想承认。
14、多数妒忌安娜的年轻妇女,对于人家说她“清白无辜”早已非常反感,如今眼看舆论开始变得合乎她们的心意,就十分高兴,巴不把轻蔑的情绪尽量往她身上发泄。她们已在准备大量泥土,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向她身上扔去。
对于安娜与伏伦斯基的通奸,彼得堡的上流社会已经人尽皆知。对于不随波逐流的另类的安娜,那些上流社会的妇女们,巴不得安娜也跟她们一样,并随时准备围攻她。
这就是当时俄罗斯的上流社会: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几乎人人都有外遇,人们寡廉鲜耻,道德沦丧。
15、这孩子(安娜的儿子)好比一个罗盘,带着他对生活的天真看法,指出他们偏离他们明明知道但又不敢正视的正确方向有多远。
安娜向往爱情,但又得不到,儿子成为她的精神支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失去他,就是失去生命。
16、他(伏伦斯基)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她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这一句描写了伏伦斯基对安娜的感情变化,他觉得自己对安娜的爱,已经过了高峰期,但已经无法割舍。细腻、精确的情感刻画,推动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的生活。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道丽发觉后,非常痛苦。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已年过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决定向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的吉提求婚,而当时吉提正迷恋着渥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但渥伦斯基见到安娜后就不再与吉提交往。安娜的到来使道丽和丈夫言归于好,却使道丽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乡下,埋头从事农业改革,希望以此忘却个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尝试养育优种牲畜,引进农业机器,但总不能得到应有的效益。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视”,但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这种建筑学而自豪,圆拱将两座大厦联结得天衣无缝,“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现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们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谜。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确实,在国外,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安娜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