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报表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和成本法的区别后续计量成本法与权益法如何区别?

这个对初学者来说确实蛮烦的,其实把体系梳理清楚还是很好理解的。对任意一个报表科目的会计处理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包括确认的终止),知道了每个科目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过程中怎么做分录,你的会计就神功初成了。成本法和权益法是对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两种方法,这是第一个要牢记的地方。初始确认的时候主要关注点是按账面成本还是公允价值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怕你搞晕,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两者本质区别是体现在后续持有期间的会计处理上。区别一:适用范围 注意下图只是一般情况,不讨论协议安排下的特殊情况(更新:目前根据14年修改后的准则持股比例20%以下的股权投资已经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账)。 权益法:适用情况是对合营、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通常占股在20%~50%。
成本法:适用情况为能够实施控制的企业或者是子公司(即占股在50%以上)。
=====================================================================
介于底下留言中有个钻牛角尖认死理的说我这里写20%、50%股权比例是错误的,我不想把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就再强调下好了,我已经说了是“通常”、“一般”是这个模糊范围,实务中还是实质重于形式地来判断。原来只是觉得这个是常识,同时方便理解,就没过多强调,但万万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因为知道1+1=2就到处炫耀的。最可笑是还上纲上线,抢占道德制高点,笑。。区别二:对投资收益的处理 成本法你可以简单理解成是收付实现制,被投资企业宣告发股利的时候我才确认投资收益,不管其是盈利还是亏损。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除非增加或减少了投资,不然一般不会调整。
权益法对应地你可以理解成是权责发生制,只要被投资企业年终有了利润,不管其分不分,我都按照我享有的份额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亏损就反过来做)。当然如果和联营、合营企业有内部交易的话还要抵消,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成本法会计处理:
被投资单位宣告或派发股利时
宣告时: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权益法会计处理:
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收到分红时: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被投资单位分红时,资金从公司流向了股东,即被投资公司的净资产减少,而权益法的本质是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要反映我在被投资企业享有份额的价值,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减少,那我享有的份额的价值相应地也减少,所以这里又要贷记一笔损益调整。)合并报表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以成本法为基础,因为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一般都是能够实施控制的,这种情况下都是成本法。PS:其实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晕的,主要是要区别入账价值是按付出对价的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如果你能把知识在脑子里梳理成体系,也是很好理解和记忆的,看看下图你会发现后续计量中不管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他们在初始确认的时候都既可能是按账面价值也可能是按公允价值。方便记忆的话,其实就是除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某些情况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按历史成本入账,其它都是公允价值----------重要更正及更新--------------2014年准则已经做了修改,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其他投资,即一般来说即购买20%以下股份的情况,以按成本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入账欢迎赞助我接地气的知乎LIVE: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首先明确概念:成本法和权益法本质上是因为对子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方法,成本法强调对子公司有控制权,而权益法强调对参股公司有重大影响。通常情况下,简单判断方法是持股比例,比如说持股50%以上,肯定是用成本法,因为是绝对控制。而持股20%至50%,又对参股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有重大影响,是权益法,在20%以下分类为金融资产。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持股比例不到50%,但对参股公司是相对控制,那也是用成本法,持股比例不到20%,比如15%,而对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那是用权益法。
其次明确记账方法,权益法本质上是记载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化情况,另外用权益法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合并财务报表的问题,因为根本不会合并财务报表,所以权益法都是关于投资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调整,具体来说用权益法的时候要分以下两步来看:
1、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学习的时候要形成两个条件反射,一是注意交易费用,一旦出现交易费用,要将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初始投资成本;二是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调整营业外收入,如果大于,则视为商誉,但是因为不用合并财务报表,不需要调整;
举个栗子,甲花了1万大洋持有乙20%股份,并对乙有重大影响,同时发生了审计、评估费用1千大洋,此时记住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即初始投资成本为1.1万大洋,再来看是否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如果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4万,因为1.1万>4*20%=8千,所以不调整,就是说甲愿意多花3000大洋来买乙,这是溢价,也可以理解为商誉(仅仅是理解为商誉,并不是商誉,因为不用编制合并报表),如果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万,因为1.1万<10*20%=2万,那么这个时候甲就捡了个便宜,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了乙的股份,这部分差价9千作为甲公司的营业外收入来处理。
2、根据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包括净损益、其他所有者权益、利润分配和除此以外其他的变动)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因为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瞄准的是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所以只要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都要记录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变化当中。同时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增加了,就要增加长期股权投资金额,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就要降低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这样说应该就很好理解了。但是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净损益的变动,净损益要根据购买日被投资公司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来调整,因为净损益的基础是被投资公司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而来。
举个栗子,购买日为2017年1月1号,被投资公司乙的固定资产、存货的公允价值分别为500、600,而账面价值分别为300、400,固定资产折旧年限5年,2017年存货对外售出50%,2017年乙的净利润为1000,不考虑所得税影响。这个时候调整的净利润就是1000-(500-300)/5-(600-400)*50%,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在甲看来,乙的资产都是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持续计量的,所以在乙计算净利润的时候,在这个例子中,乙就要多计提折旧、多增加存货成本。
再来看成本法,成本法计量是对控股子公司的一种计量方法,这是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一个公司要合并另外一家公司,有两种方法,一是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二是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这两种不同的合并方法,使得长期股权投资对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产生了差异。这里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初始计量
先考虑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我试图解释原因,后来发现规矩就是这么定的,也就不纠结了,记住就好。然后具体来看初始投资成本: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例如甲、乙都受到丙公司的控制,甲现在通过付出对价(可以是现金、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来从丙这里获得乙公司的60%的股份,这种情况下,合并成本是以乙公司在最终控制方(丙公司)以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账面价值的份额+最终控制方购买乙形成的商誉来确定。特别注意,这里有两个账面价值,一是乙在丙合并财务报表上的账面价值,二是付出对价的账面价值,这里都是用账面价值来计量,为什么不用公允价值呢,这是因为甲、乙是一家人,如果用公允价值,甲乙一定会商量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来合并,用来照顾甲、乙的利益,为了防止这种内幕操作,就统一用账面价值来计量了。这两种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这里为什么不计入营业外收入呢,这还是因为甲、乙是一家人,甲乙的财务报表最终都是要计入丙的合并报表当中,两者只是进行了一种资产的置换,不存在与第三方进行的交易,这种资产置换让甲的资产发生增值或者贬值,但是这种增值贬值都是与自家人发生的,不能产生收入和利润,但是有借必有贷啊,资产价值发生变化,那就计入资本公积吧。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还是以甲、乙举例子,甲、乙无关联,甲现在通过付出对价(可以是现金、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获得乙公司的60%的股份,这种情况下,合并成本是以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和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孰高来确定,如果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高,则其为初始投资成本,差额部分为商誉,如果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低,则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差额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这里仍然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都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这是因为甲乙不是一家人,这是在做交易,理论上利益互相对立,交易公平公正,不存在作假偏袒的行为;二是为什么差额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这是因为甲、乙发生了交易,这笔交易让甲占了便宜,一笔资产换另一笔资产的时候,资产发生了增值,那么这个增值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
2、后续计量
因为这里的长期股权投资是以成本计量,也就是说后期被投资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不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因为这里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只有一个,所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比较简单,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基本不变,只有在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时候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而且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损失不可转回。另外当被投资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计入投资收益。
----------------------------------------------------------------------------------------------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一不小心凌晨三点了,上面只是写了权益法和成本法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时的情况,还有权益法和成本法的处置以及相互转换等等很多内容,以后碰到更具体的问题再继续写吧。希望这个答案能让你们理解起来更容易,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私信我~
来源:
会计学堂实务 2021/12/05 17391人查看 精选回答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主要区别如下:一、两者的账面价值不同:1、成本法 ,投资后按实际成本确认账面价值,除追加投资、减少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2、权益法 ,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二、两者的账务处理不同:1、取得投资时 :成本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贷:银行存款,权益法: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银行存款,2、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份额的差额,成本法下:不确认。权益法下: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低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份额的差额,调整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高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份额的差额,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贷:营业外收入(上述差额),3、被投资单位权益变动时,成本法下: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应当保持不变,权益法下:按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贷:资本公积,4、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时:成本法下:不确认。不作账务处理。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收益(亏损时作相反分录处理):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投资收益,5、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时 :成本法下:作为当期投资收益处理。权益法下:投资企业按表决权投资本比例计算应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借:应收股利,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学员刚刚提问老师,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区别在哪里呢? 去看看上一篇:
计提社保公积金会计分录是什么下一篇:
长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区别在哪里推荐问题长期股权投资属于什么科目 问 长期股权投资属于资产类的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投资的余额。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又称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投资)、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答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区别在哪里 问 两者的账面价值不同:
1、成本法 ,投资后按实际成本确认账面价值,除追加投资、减少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
2、权益法 ,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答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分录是什么 问 成本法下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或借记)。
权益法下,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权益变动,
投资收益。
同时,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答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会计分录 问 企业以银行存款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其权益法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等。
初始投资成本调整(仅当享有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大于初始成本才需要调整,反之不需要作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营业外收入。 答长期股权投资亏损会计分录 问 1、进行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
贷:银行存款 。
2、发生亏损时: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3、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 ,
借:长期股投资减值准备。
借:投资收益 (损失在借方,收益在贷方),
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 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和成本法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