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K保在做买保险找保险经纪还是直接公司买人靠谱吗?

互联网保险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很排斥。还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咨询:互联网保险到底靠不靠谱?买了能赔吗?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事物,比如网购,现在绝对大多数人都已经养成了网购的习惯,让我们去线下实体店购买东西反而会觉得不习惯。保险也是一样,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这几年互联网保险开始崛起,年轻人纷纷选择互联网保险平台。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我们看看来自安信国际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分析:(百度可查)(以下为摘录/截图):(注:安信国际是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全资附属公司。)好了,以上截取了一些官方资料和数据。下面我们从逻辑上来分析一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一、互联网保险靠谱吗?1. 保险产品由谁提供?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① 保险公司官网、app,及官方微信;② 经过保监会网销许可的第三方保险专业平台,如iX保、慧X网等等③ 保险兼业平台,如X程。这三类平台,背后都有一个主体。保险公司官网、app,及官方微信,它们的主体是保险公司,而第三方保险专业平台和保险兼业平台的主体是保险经纪、代理公司或者保险兼业公司,这些主体都是获取了银保监会的网销许可的。我们以热销的X泰如意金XX(初现版)重大疾病保险为例,在其产品详情页有以下说明:如图所示,左边的图片标明了“本产品由X泰保险有限公司承保”。而右边的图片中,则标明了由经代公司(X易)代销。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2. 互联网保险买了会赔吗?买互联网保险担心有假,买了不赔;或者是“小”公司,理赔时会耍赖不赔;又或者并不认识线上的保险顾问,找TA买了,理赔不方便......更多的是线下代理人总会在你耳边灌输:买保险不仅仅是买一份保单,最重要的是,买完保险几十年后提供的后续服务。是这样的吗?实际上,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是国内人员流失率最高的职业,我国保险代理人1年的留存率仅为20%-30%,而且将近一半的代理人从业坚持不到半年。卖给你保单的业务员离职后,保险公司会安排其他代理人来服务。这个离职后,再指定别的……你知道将来万一涉及理赔,为你提供理赔服务的业务员是谁吗?关于理赔服务,需要告知客户的是可以提供怎样的服务,首先无论通过什么渠道(代理人、银行、电销、中介平台、互联网等等)买的保险,产品是一样的,理赔也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网络、代理人、经纪人、银行、电销都只是保险的销售渠道,就像你在京东或者国美线下店或者格力专卖店买的格力空调,空调是一样的,厂家的售后服务也是一样的。而所有的保险代理人或者经纪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能够为你提供的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告诉你准备哪些资料,然后提示你把资料转交给保险公司。如果投保互联网保险,客服一样能详细告诉你准备哪些资料。区别,仅仅在于是代理人告知,还是客服人员告知。反倒是,并不隶属于保险公司的保险经纪人,在协助客户进行理赔时,至少可以不受保险公司的约束,可以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通过自己任职的保险中介公司,为客户争取合理的赔付。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3. 在互联网上卖保险的都是小公司,没有保障很多保险代理人会跟你说,网上那些都是小公司。很可能只是这个人自己眼界不够,要么只是想让你在他那家“大公司”买保险。要知道,无论你眼中的“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背景都不简单!百度可以自行搜索。互联网只是保险销售的一种渠道,跟代理人,经纪人,银行甚至电话销售等都是一个道理,跟大小公司没有关系。很多保险产品之所以在网络平台销售,是因为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及网络平台成本低,可以用节约下来的成本研发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商业手段,所以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就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并不是所谓的不安全。保险法第六十七条 设立保险公司应当经由国务院保监委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法第六十八条 设立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得低于人民币二亿元。每一家保险公司都有着足够的实力,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站立起来,没有谁是真正的“小公司”。无论大小保险公司,理赔保障都有法律保护。每一家保险公司的每一款产品都经由保监会批准才能推广。每一张保单都是合同,都具有法律效应。无论大小保险公司,每一张保单都有国家法律撑腰。《保险法》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除因分离、合并或者被依法撤销外,不得解散。第九十二条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依法宣告破产时,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公司;不能同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保险公司不是想破产就能破产,需经过监管同意才行。哪怕真的破产了,还有其他保险公司来接手保单,你保单的权益完全不变,只是换了一家公司负责而已。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二、保险行业现状保险业目前的消费现状是:越来越多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们开始习惯到互联网上买便宜的消费型保险,而刚开始有保险意识三四线线城市的人,纷纷在线下配置了高价的储蓄型、返还型保险。北上广深杭,年收入30万,每年花一万五买齐了一家三四口人的保险。三四线城市,一年收入七八万,买保险能花了三万。一对比,发现一万五买的比三万的保障更多更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1. 信息我们国家目前保险控股公司有10家、财险公司有60家、寿险公司有71家。但是四五线城市的人民,能了解到的也就老五家或者老七家。而这几家保险公司的多种销售渠道,你可能只接触到一种——保险公司的线下代理人。2. 认知更信任熟人。但是,你认为值得信任的熟人其实多数都不知道还有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又或者,TA知道也买不了。3. 售后服务保险产品的售后服务,有价值的只有一项:理赔。除了理赔,你还能需要什么样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提供者,只有保险公司。除了保险公司,谁也不会给你理赔。发生理赔纠纷,任何代理人,哪怕是代理机构也无权干涉理赔结论。一切代理人或者代理机构对理赔售后服务的的承诺,都是假的!一切代理人或者代理机构说某个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好,其他的保险公司理赔服务差,都是假的!所有关于理赔服务的好或坏的案例、所有关于理赔服务的好或坏的体验、所有关于理赔服务的好或坏的结论,都只是个体案例的当事者的主观判断,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理赔纠纷的来源,绝大多数来源于销售误导。这一点,严格来说仍然属于认知的范畴。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三、互联网保险为什么那么便宜?互联网保险为什么那么便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看线下产品为什么会那么贵?一分价钱一分货?放在十几二十年前,这句话是对的。现在告诉你“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人,有三种:奢侈品商家、微商和传销。你买台十几万的车,4S店那个热情啊,递水倒茶、三四个漂亮妹妹开口闭口就是“哥”,围着你团团转,还承诺送保养送内饰一堆东西,搞得你不买都不好意思出门。但你要买个十几万LV的包,试试看有没这个待遇。奢侈品的品牌溢价在这里不做讨论,但是如果某个保险产品卖得贵,所以才会有“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样的说法来强行解释。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影响价格因素的绝对不只是生产成本,销售渠道和流通环节对价格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微商、传销或者类传销的产品,都特别贵。不仅贵,而且是没理由那种贵,东西不见得好,广告好像也没打过,凭什么卖那么贵?价格贵就代表产品好吗?No、No、No!因为金字塔式的代理体系,层层剥削、层层获利,一个消费者买了产品,十几个甚至几十号人都可以从中抽水,利润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总归是消费者买单。或者说,这种经营模式,本来就没打算卖产品,重点都是为了是发展下线,或者叫增员。商品的作用功效并不重要,主要购买者是代理人而不是消费者。当然,保险并不是传销,代理人模式也是合规的。但是,金字塔式的代理结构注定了成本无法降低。保险行业有一个行业规律是“前五年不盈利”,因为在这5年中,绝大部分利润都给了代理人。代理人团队如果没有足够的销售费用,如何维持基本经营?代理人的营销体系属于金字塔式的层级制度,一般会有十几层组织,比如你买了一个重疾险,说不好有十几个代理人会有利益,签单的代理人有销售佣金+津贴(训练津贴、职务津贴等),TA的推荐人有推荐奖,TA的推荐人上面还有主管,主管上面有高级主管,一般还有部经理、高级经理、部总监、高级总监、区域总经理......有的公司可能称谓不同,但是组织结构也差不多。那就是说,你交了1万元保费,这些代理人的总利润可能超过了1.5万。然后还有第二、第三年的续佣......互联网保险公司几乎都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想想,成立不久的不知名的保险公司,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顾客?必然是走低价实惠路线,以很低的产品定价来吸引客户,甚至有些产品明明是亏本烧钱,也要把市场圈起来,市场容量保费规模做起来,才能有利润。不然动辄几十上百亿的保险准备金放那里干什么。至于理赔方面,我们国家的保险监管体系是全球最严的,保险公司从来不靠拒赔来赚钱,而且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谁不希望多赔点钱来赢得市场口碑?这比广告费可省多了其实所谓的大公司也都在发展互联网渠道和团体业务渠道等等,有很多产品都不错,性价比并不低。我来举两个栗子:X保财XX宝贝学平险,意外身故/伤残5万;疾病身故/全残5万;意外医疗(门/急诊)1万,社保结算100免赔100%报销;住院津贴(意外、疾病)100元/天,小孩子这样的保障,100元/年。X安小X童少儿意外险,意外身故/伤残20万,意外医疗(门诊+住院)1万,烧烫伤意外医疗(含门诊住院)1万,60元/年。各位不妨去问问你身边的保险公司线下代理人,能不能从TA那里买到这两个产品。如果买不到,相同保障的产品需要多少钱。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四、结语互联网保险最初的意义是:让消费者自己挑选自己购买,节省了“中间商”的费用,从而降低保费、回馈消费者。想法挺好,但是保险产品实在太复杂,合同条款有很多专业的名词和隐藏的免责,涉及到的知识太广泛,消费者并不具备自己挑选的能力。线下产品的问题主要在贵和险种的捆绑,线上产品问题则是在定期重疾和百万医疗险。但不管线下线上,更多的问题还是出在销售误导上!线下:我实力强、我服务好,我理赔好......线上:我便宜,1000块可以配齐保险......在保险回归保障大背景下,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格局已经从短期产品向长期保障型产品发展和延伸了。而保险产品,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产品形态或结构,作为消费者,如何能够能学会选产品,了解产品?这并不容易。就连一千万的保险从业人员当中,真正了解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真正掌握个人/家庭保障规划和配置的,也不占多数。因此,作为消费者而言,除了多学习保险产品及相关知识,多读书之外,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客观中立靠谱的保险专业人士,交为朋友,经常聊聊关于保险的事情,往往可以事倍功半,是一条捷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PS:买保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轻易买保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等,通过对不同产品的横向、纵向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如果搞不清楚保险产品的规则、保障、服务以及保费等方面,不懂得如何选择,请记得向您身边的保险专业人士咨询。
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转型保险经纪人,因为原有行业下行,他们希望给自己多个选择,多个plan b,而恰恰保险经纪人这个职业是完美解决方案:时间自由,陪娃自由,旅行自由,收入自由,能兼顾家庭和工作最近这几年,保险经纪行业发展得很快。整个行业的大趋势都是产销分离:保险公司负责开发产品,然后把产品放到各个经纪公司(经代渠道)、银行(银保渠道)去卖,另外就是自己的个险渠道。主要是这3条线在这3个渠道里,客观的说,经代渠道发展最为迅猛保险公司自己的个险渠道就不说了,就是他们自己的代理人卖产品。代理人大军, 最高峰时,全国有900w+从业者,“是个人”都来卖保险。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保险行业野蛮生长的十几二十年,就是老百姓的血泪史。到现在民间还有很多保单是“定时炸弹”:一旦出险,尤其是大病出险,很多保单是赔不到的。为什么?因为第一代保险从业者素质不高,小学生、大妈比比皆是,“只要能卖出去,赚钱是第一位的”。于是,无数保单就这样被啥也不懂的“熟人”卖给了老百姓。而且几乎都是没有做健康告知的。包括现在的代理人们,也有这样的劣币存在这两年保监监管越来越严,大量虚假人力和劣币被清退和淘汰保险代理人从2019年的973w,降到了现在的570.7w(截至今年)。这个数字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这对整个行业和老百姓都是好事投保不做健康告知的弊端,见我这两篇文章ps:代理人们不必围攻。我只是客观陈述事实,代理人里面也有优秀和有良知的,只是占比很少而已而银保渠道,向来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产品向来是香饽饽,老百姓信银行的公信力,去了网点办普通业务,结果就被推荐买了各种理财产品,稀里糊涂签了字。所以银行的人卖产品特别好卖,赚的盆满钵满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明确规定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打破刚兑,自负盈亏,风险自担怎么办?于是银行开始卖保险了,主推增额寿和年金但是但是但是每家银行最多合作3家保险公司,每家保险公司最多1款产品。所以,银保渠道可卖的产品选择性不大,产品的收益比起经代渠道的产品也差了不少而销售误导依然存在。银行理财经理说不清楚这个产品的形态和收益是怎样的,反正客户就信她了,就买了。我好几个客户在银保手上买的储蓄险,业务经理连利益演示都没给客户演示过。只会说“5年回本,现金价值高”云云可是,银行现在的公信力还像以前那样高吗?未必看看河南村镇银行事件,再早一点的渤海银行28亿存款风波事件,老百姓(企业)的钱,存在银行,还安全吗?再加上现在低到发指的利率下行.....各位,银行还是不是你们的最佳理财“合作伙伴”?要好好想想了最后,说说经代渠道虽然经代渠道发展迅猛,但是在高歌猛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经代渠道发展迅猛不是没原因的:代理人、银行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转型保险经纪人,但即便如此,整个中国大陆的经纪人占比,也只是占到了4%而已。整个队伍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以说,经纪人的发展路程,正是曾经代理人走过的路。只不过,代理人是粗放型增长,人员素质不高(当然,现在各保险公司也在提质,引进高质量保险人才),而经代渠道,一开始走的就是“高质量人才”路线。保险公司是“是个人就要”的人海战术经代公司是“不是是个人就要”的精品战略客观的说,经代渠道也不全是良币,肯定也有劣币。但大趋势还是比银保和个险好,是比较能做到客观中立的从客户利益出发去服务客户的。但是,现在经代渠道的从业者在增员时,有个很不好的现象:我在各平台上多次看到一些打造个人ip的团队长发布的内容,都是把自己包装得很高级的人设,都在说“做保险年薪百万”。我从不说年薪百万不是梦这样的p话,所以我忍不住喷过一些人保险行业是有年薪百万的,年薪500甚至千万的都有,但这些人注定只是极少数,保险行业一样遵循的是二八定律,甚至是一九定律。百万年薪哪那么好赚?我就没有。大部分从业者都是我这样的保险“底层民工”。但是客观的说,我的收入比原来在职场打工时要高了不少,而且时间自由,陪娃自由,旅行自由,我不用一把年纪再在格子间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所以,很多团队长在网上招募组员时,并不客观,只说保险好的一面,可是,你们有把这行残酷的一面告诉他们吗:淘汰率高,没一分钱底薪,客户不会一直都有,还要不断的学习,等等做这行,真的很辛苦但是有方法、有意愿、深度认可这个行业的趋势,是可以做出来的。这个行业,既快乐,又痛苦我为什么能在这行活下来,是因为从我决定做这行起,我就坚定了“永远不要再回到传统职场打工”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一直往前冲,我没有退路,我不可能一把年纪再去坐到格子间被老板指手画脚,去跟9500后一起打卡上班,那是一种悲哀。而且,我深度看好保险行业的趋势,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保险行业绝对是朝阳产业,而保险经纪人又是朝阳中的朝阳。还是那句话,选择大于努力,我既然看好,那就努力奔跑。我能活下来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保险行业是人品兑现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行业。可能是我前面十几年企业工作的职涯和生活里,积攒了比较好的人缘,人品不错,所以从业以后,客户愿意相信我和转介绍。而我也在用专业和实际行动回馈客户的信任我为什么能转型成功、活下来?因为我知行合一这个行业是好行业,但不是人人都适合。自己真的发自内心看好这个行业和保险经纪人的趋势,认同保险经纪人的身份,才有可能做好。我见过很多人,在新人班或入行初期,信誓旦旦“我认可保险行业!我一定要做好!我没有退路”云云。最后,这些人都消失了。为什么?都是口嗨。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同行业和自己的身份,没有all in卖保险卖好了,确实人生很爽从业这么久,看到很多新人白板进入这个行业,每天问的问题千奇百怪,或者说些很“专业”的术语我在思考:在客户眼里,怎样才叫专业?专业,不是会一些基础的核保知识,懂一些资产配置的知识,懂一些医学知识,会看客户的体检报告就叫专业了专业是:真正读懂客户的需求。替客户“拿走担忧、完成心愿”我跟客户面谈或线上沟通,首先聊的一定不是产品,而是客户的需求,她在担忧什么?再和客户一起找到解决思路(方案框架),最后才是呈现方案和讲解方案、投定。跟我聊想转型的朋友有很多,曾经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我依然会把这个行业好的坏的都说清楚如果你是璞玉,那么稍加雕琢,确实就是不一样的人生,实现收入自由、陪娃自由、旅行自由如果不是璞玉,也许也能成功,只是概率会小很多只有试过,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保险这个行业是大浪淘沙。路漫漫,慢慢走想陪娃自由、收入自由、旅行自由的朋友,可以和我聊聊不破不立,不是吗?
对于这个问题,想在知乎上得到靠谱的答案,概率比较小。下面评论的,基本都是经纪人,也都在强调自己,包括自己的团队做得多好多好。代理人招募的对象主要在线下,同一城市,所以很少上知乎。答案肯定也就“一边倒“了。虽然我也是个经纪人,但我给到题主的建议是,先弄清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再决定。很多热衷于回答此类问题的人,都属于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幸存者偏差“。即便在明亚经纪,更多的,也是平均每月不到5000业绩的普通人。所以,不要盲信那些成绩和光环,对这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更清楚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差异,更容易做出理智决定。先需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想辞去国企的职务?一般无非这四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难平衡/机械化工作很倦怠/追求更高成长性和天花板。如果是前3个情况,那么做保险,是能帮你解决一些痛点的。重点需要考虑的就是,前3-6个月收入骤减,甚至1-2年下来未必能超过原收入,能否接受?如果能接受这点,代表当下的痛点,远超过了收入下降、不确定所带来的不安全感,那么选择保险从业是完全ok的。如果是像追求更高的成长性和天花板,得好好掂量下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做保险,作为一个没有底薪的行当,在当前竞争环境下想取得比较好的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是勤奋度,一个是思考能力和灵活度,一个是圈子和资源。三个都不占,不适合做这行。占一个,差不多能达到当地打工人平均的薪资水平;占俩,收入层面会较前职工作有个提升;占三个的话,恭喜,具备成为顶级大咖的潜质。具体到自己,占几个?这个就得看自我认知了。对自己有信心的话,就适合闯闯。然后,到底选代理人,还是经纪人,也没有统一答案,不同人适合不同模式和风格。具体可以看这篇文章。聪明绝顶的晓天:做保险,代理人还是经纪人?平安or友邦or明亚?如何选择不踩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保险找保险经纪还是直接公司买 的文章

 

随机推荐